《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合集12篇))由网友“啊小白”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靠的是什么呀?(语言)那么,其他的生物呢?(也是自己的语言,只是我们不懂而已)的确,动植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我们怎么才能读懂它们的语言呢?这里呀,有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研究它,我们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那现在,我们就跟随竺可桢老人一道,去研究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检查预习
大家已经预习了本文,看看自学的情况怎么样了。
1、了解作者
2、字词
请同学们次第上台,把自己已经掌握的字词写在黑板上。注明:知道拼音的就把拼音给写上,知道词义的就把解释写上。学生一个一个上台,写上自己熟知的词语。老师说:刚才同学们的行动就解释一个词语----次第:一个接着一个。
3、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预习,大家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畅所欲言,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1)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何在?
4、联系生活,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搬家要落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5、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1)大家读了本文,感觉语言怎么样?
准确:找出准确的词语 如“左右”“几乎”“可能”等
生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引导分析第一自然段。概括这段的内容(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写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引出下文对什么叫大自然语言的解释,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6、找出说明的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举例子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7、说明顺序
逻辑说明(阐释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及物候现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备教手记】
郭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2:《大自然的语言》课堂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宣汉县大成初级中学:罗毅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初步概况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导入:(展示图片)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 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引入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第一环节:预习反馈
(两名同学到黑板展示,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互相抽查)
1、走进作者。中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2、生字词语,注音解释。
翩然(piān) 孕育(yùn) 农 谚(yàn ) 簌 簌(sù )
萌发(méng ) 连翘(qiáo ) 风雪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nì )
3、词语解释。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载途】满路,遍地都是。 【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萌发】动词。种子发芽。 【荣枯】形容词短语。指植物的茂盛和枯萎。
【周而复始】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一圈又一圈地轮转。周;环绕一圈。复始:重新开始。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以个体为单位,根据导学案要求,进一步完善导学案,不懂的地方标注符号,在小组内排忧解难)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高效展示。
(小组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可以向其它小组长请教,还是不能解决的请老师指导。然后分工进行展示)
高效展示:(第一小组进行展示4-8题,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一)找一找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想一想
8、 再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找出上面所选知识对应段落,
(1)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品一品(第二小组同学展示9、①,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9、全班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的时间词句。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3)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第三小组同学展示9、②,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2)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沉睡、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次第开放,翩然,簌簌,渐渐变黄,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写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第四小组同学展示10题,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0、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
(1)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 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3)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悟一悟(第五小组同学展示11,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1、 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思一思(第六小组同学展示12①②③,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2、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用的是逻辑顺序,为什么?因为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既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那文章题目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意义引出呢,有什么作用?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六)议一议(第七小组同学展示13,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3、 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1)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
(2)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
(3)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
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只举一个,具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4)“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5)“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作用: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14、研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谨、)
(第八小组同学展示13,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完善导学案)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4)植物草木荣枯、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燕子归来(用词严密)(5)凡是近海地区,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表示没有例外)(6)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第四环节:巩固拓展,训练提高
三、拓展延伸(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进行抢答15--17题)
15、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吗?你知道多少谚语?说来听听.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睛。
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16、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应物候知识,课后习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物候现象的第三个因素----高度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7、考考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蒌蒿遍地,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月的景色。
18、积累运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推选两条写得好的同学班上进行展示)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 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从布谷鸟的叫声中。我们感受到了田间忙碌的身影。
从大地的苏醒中。 我们看到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结束语:同学们在这节课上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善于挖据自己的潜能与同学们和谐互助,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实现自己梦想。
罗毅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3: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4、情景导入-预习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5、朗读比赛、知识抢答、知识讲授、自读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指名学生介绍,大屏幕出示,共同掌握。
三、字词
音、形、意(大屏幕展示,以检查为主)
四、整体感知
1、 听朗读,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结构问题,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2、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为“物候与物候学”?
五、具体研讨
分段进行,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具体阅读,分组讨论。
1、a、朗读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b、在文中划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2、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3、 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4、 朗读6-10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5、 朗读11-12段,研究物侯学有哪些意义?在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说明顺序。
六、小结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
七、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指明学生解释
1、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八、积累
说出你熟知的农谚,并作积累。
篇4: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设计思想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中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部分提到:“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故而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筛选获取信息,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前者需要一些讲解与训练,后者则要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关注说明文的语言,关注我们周边的生活。“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联系生活,看似枯燥的说明文也会有它独特的魅力。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专题单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但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而且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而且专门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诵课文,学生已基本掌握本文的大概内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巩固对于说明文相关知识的掌握。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以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巩固复习说明文相关知识,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巩固复习说明文相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以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课间准备
学生朗读课文,圈点勾画。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候课、预习习惯。
活动2【导入】一、新课导入
在说明文的学习中,每位同学都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这包含两层意思:1、准确判断出题者的意图,明确问题的本质;2、快速而有效地筛选相关信息,组织答案。
活动3【导入】二、展示目标
板书文题,展示目标。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有目的地开展课堂学习。
活动4【练习】三、温故知新
提问学生关于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说明文体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形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活动5【讲授】四、初步感知
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找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即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点拨指导:说明对象是说明文最基本的考察点,确定说明对象时,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看课本注释 ⑴ 想想:为何要把文章的标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明确: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拨指导:文艺性标题的分析,修辞方法加好处;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练习册50页,分析《水的语言》这一标题的好处。
活动6【讲授】五、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展示问题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点拨指导:在文中筛选信息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重点句(如每段首尾句),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
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师:文章先说什么,接着说了什么?然后说了什么?最后说了什么?同学们根据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文章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四个部分:
明确写作顺序
现象---本质,逻辑顺序
活动7【讲授】六、语言赏析,明确说明方法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明确:1题中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第2句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3、重新拟一开头,与原文作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总结归纳本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问答形式让学生快速回答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活动8【练习】七、学以致用
以本文所学内容,分析《大林寺桃花》和郭沫若诗中的物候现象。
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活动9【活动】八、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有关物候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明确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让学生明确自己当堂的收获。
活动10【作业】作业布置
1、所有同学补充完成练习册剩余题目;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整理一些关于物候的农谚,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
巩固所学。
活动11【活动】课后反思
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语文组 王朝玄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专题单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部分提到:“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故而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筛选获取信息,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对于本课的教学,达到前者需要一些讲解与训练,而后者的实现则要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关注说明文的语言,关注我们周边的生活。“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联系生活,看似枯燥的说明文也会有它独特的魅力。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意义,理清说明的顺序,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及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说明方法的使用等。
通过本次教学展示,我主要有以下反思: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故而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必不可少。
< >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这一基础。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和语言的积累运用。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在前面的课时和预习部分将重点放到学生的读上才能达到今天的效果。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当然,这节课虽以本文为载体来对说明文知识进行一个复习巩固,但内容过多,信息量过大也占用了学生不少的朗读时间,这是自己需要反思改进的地方。
< >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比平时更为令人满意,一方面与赛课这样的氛围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自己平时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加强自身教学素养,争取做一名更加让学生喜欢、对自己满意的教师。唯有在老师富有启迪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才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课堂才能变成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潜能得以很大程度地挖掘。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有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教师有没有展现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谭义专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初步概况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1、走进作者
竺可桢( 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 ) 孕育( ) 农 谚( ) 簌 簌( )
萌发( ) 连翘( ) 风雪载途( ) 销声匿迹( )
3、词语解释。
【翩然】 【簌簌】
【载途】 【孕育】
【萌发】 【荣枯】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课内探究案]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找一找
初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想一想
8、 再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找出上面所选知识对应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一品
9、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的时间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沉睡、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次第开放,翩然,簌簌,渐渐变黄,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悟一悟
11、 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思一思
12、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 ___________,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__________ ,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 。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_________顺序、 ______________ 顺序、____________ 顺序。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然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那文章题目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意义引出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议一议
13、 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14、研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谨、)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拓展延伸
15、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吗?你知道多少谚语?说来听听.
16、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应物候知识,课后习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17、考考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的根据是什么?
18、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训练
水的语言 郭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息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中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_______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顺序,语言______________。
2.为了生动地说明水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第2段画线句是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文章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罗毅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6:《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 高媛媛
教学内容:新沂市特教中心语文校本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二课
教学理念:
1、以“课前积累-情境导入-自主感悟-合作理解-探究拓展”为主要环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残疾学生进行感官统合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补偿,有目的的进行美感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结构美;
2、学习生动、准确、简洁的语言,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语言美;
3、挖掘课文所蕴涵的环境资源因素,体味人文景观的深厚博大;
4、加强口语和语文的交际功能训练,拓展聋校语文内涵,实现多元化发展。
教学重点:
1、如何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2、严谨的结构,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
教学难点:感知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园林的知识
教学步骤:
【课前积累】
利用书籍或网络等课程资源,了解苏州园林概况,增强感性认识,同时预习生字词,根据《中国手语》自学手语。
一、 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风景。
2、谈话:欣赏了如此美丽的风景,你能说说你对江南的初步印象吗?
3、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 “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请问你了解哪些关于苏州的诗词或文章?
4、过渡: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苏州园林》,感受林园艺术那博大精深的美。
二、自主感悟
作者及写作背景: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教育家”之称。原籍苏州,对园林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即: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苏州古典园林)。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等。
2、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有趣的语言。
划出你认为精彩的文字,向同学介绍,并养成好词好句积累习惯。
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小组讨论:苏州园林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那么叶老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总体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都或多或少地受了苏州园林的影响。分析“标本”:用比较的方法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样本。
三、合作探究
1、课文先后多次提到“图画”,细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与课文插图结合,体会苏州园林所蕴涵的美。
谈话:这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告诉了我们苏州园林色彩的美,结构的美和布局的美,体现出园艺家们的独具匠心。分小组进行讨论,哪几句是写整体的,哪几句是写局部的,哪几句是写细部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2、苏州园林是美的,可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播放视频,请学生当做小记者,带领大家欣赏: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再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对这些句段进行品读。
3、作者在这里总说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特别是“图画”两个字,贯穿全篇,文章从图画开始,又到图画终止,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课文中四个“讲究”,也是对以下章节的概括。
具体讲解:
A、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思考:用什么方法突出本节中心的?--以古代宫殿特点与苏州园林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B、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思考:文中哪一部分与这一句话相对应?章后半部分介绍池沼,是分几层写的?--指生回答,突出一个“活”字,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趣。
C、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学生自学,本节是紧扣哪几个字来描述的,从哪几个字可以看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本节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例如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应用?
D、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叙述层次的远近。
过渡:苏州园林的设计们在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不但从大处着眼“讲究……讲究……讲究……讲究……”,而且也注意细小处,哪些细小处?引导:建筑、门和窗的雕刻、建筑的颜色。
自读课文,找出7、8、9节的中心句,及介绍的中心。
小组讨论:本文是规范的说明文,你能根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中所介绍的说明方法,说说文中用什么方法介绍苏州园林的色彩特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说明方法,并举出例子。
4、指导朗读:朗读全文,在脑海中感受苏州园林的层次之美,自然之趣,用语言表达对苏州园林的美的感叹,对园林设计者智慧的感叹。
5、引申:用我觉得“苏州园林”真美,美在 句式练习说话。
思想教育:苏州园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艺术杰作,虽然你们有耳听不见,有口不能说,但是同样有对美的感受,同样可以创造出让人震撼的艺术作品,比如陈聪艳的美术、周亚伟的书法,只要用心,持之以恒,你们也一定可以成功!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发放练习纸)
1.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修建 一直 期望 B.修建 一致 唯愿
C.修建 一致 为使 D.修建 一直 唯愿
2.在文中a、b、c、d处依次填进的一组词应是( )
A.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B.布局 映衬 配合 层次
C.布局 配合 层次 映衬
D.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3.这段文字在课文中是总括性说明,其作用是( )
A.概括苏州园林的概貌
B.概括苏州园林的修建情况
C.概括苏州园林的分布情况
D.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下定义 B.分类别 C.打比方 D.作比较
5.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一句是( )
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
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设计中“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6.根据下面的释意,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1)花木的掩映衬托。( )
(2)出于自心的创新和裁断。( )
(3)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
(4)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
7.文中“布局”的含义是指________。“层次”的含义是指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几次用到“图画”一词,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五、课外练习
苏州园林美吗?不仅是园林的建筑美,叙述者的语言也美,用《苏州园林》观察的顺序和方法,介绍一下你的校园。
六、课终总结
苏州园林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彰显着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希望大家既能引以为豪,也要引以为鉴,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克服残疾障碍,你们的人生也定会有所成就!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究……讲究……讲究……讲究……
惜缘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7:《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背景中,
教师:父母亲是伴,当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能力与阅历,忙于去建造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时,往往忽略了一直支持着、鼓励着、伴随着我们的父母却已不再年轻。在文坛上,表现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的题材数不胜数,却以母爱居多。古人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ppt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反馈预习,知人赏文。
1、学生完成预习单。
2、教师反馈预习单中“知人赏文”板块。
(详见预学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我眼中的父亲】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速读课文,并作圈画,重点批注。
思考主题:
我看见的父亲,重点关注父亲的一言一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细致入微)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子 )
并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板书:
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发现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四个背影,四次眼泪的模式来教这篇文章,学生不仅不能全面把握文章,连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都不能很好的代入并感同身受。因此,设计了一个主题讨论:讨论父亲在我眼中的形象。“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是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希望能够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企图能够强化并帮助他们梳理阅读经历。]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为子买橘”
品读比较父爱情深
(1)请男生朗读课文第六节。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请女生朗读删改后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 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本设计通过比较阅读,把精彩的细节删掉,换成无感情的叙事文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描写中所渗透出的真挚的感情。本设计摒弃了烦琐的基础知识与词典意义的词语解释等形式,着眼于对文本的人文内涵与思想精髓的整体挖掘。]
(预设:第一课时结束以上内容)
四、赏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我心中。
对于父亲的一言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这样的感受是否有变化?从哪些相关字词句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种变化?
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相信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仅了解在朱自清先生心中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情感变化,也能够对大家产生一些共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一齐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从“我”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讨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变化,通过变化来寻找作者感情变化的细微之处,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并能够借助文本照映自己,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正要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少年少女对于父亲的爱的抒情动机。同时完全理解了“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这一主题]
过渡: 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体验落实,技能拓展。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自己关于父亲的印象,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当堂练笔)
[设计意图:在教学环节三中学生能够通过把握关键字词,强化并明确自己的阅读过程以获得一定阅读体验和情感基础,在教学环节四中通过重点分析儿子内心对于父亲的情感变化,将前一步的阅读体验作为基础引发更强烈的内心共鸣,唤起学生内在的对于父亲角色的抒情冲动。同事在写作过程中,轻声播放萨克斯音乐《奇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手法,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结语: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表述的概括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是无所求的,但是,作为子女应该明白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侯晓旭
[《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8:《陋室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 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架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惟 吾 德 馨
安 高
贫 陋? 洁
乐 不陋! 傲
道 岸
潘德超
[《陋室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画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导入 说明辩论的主题以及辩论的方法。 分好辩论组,推举主辩同学。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音频与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重点,并可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新授 出示作品,提出问题。
针对所出示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根据学生辩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出形式美的法则。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
正反方发言。
三、总结 对课堂辩论中各组的发言及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篇1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术可以再现生活的真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 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发表意见。
三、知识要点讲解 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形神兼备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 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果 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 学生可以就课件上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五、学生讨论研究 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
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谈一谈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应具备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搜集美术作品图片,注意区别哪些属于再现性的美术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和评述,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研究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区别及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欣赏、理解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篇1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静物写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初步了解静物写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提高欣赏和分析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l)通过讲授、欣赏使学生了解色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2)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进行静物色彩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并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静物画中的色调。
教学难点:
色彩写生中环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准备教学用具和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 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静物色彩写生练习。
三、讲述色彩知识 1.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就是色彩的含灰程度或饱和程度。
3.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同类色对比、面积对比等。(见课件中图)
4.色彩写生中影响色彩关系的几个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 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在师生讨论中加深对色彩知识的理解。 通过提问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教师展示写生步骤或演示写生步骤 (见课件图)分五步进行:
1.用铅笔画出大形体,注意构图和空间关系。
2.用较薄的单色画出大的明暗关系。
3.从画面暗部入手,把握整个色调,这一步使画面色彩冷暖、明暗及前后关系更加明确。
4.进一步用较饱和的颜色把上述关系表现得更准确些,注意边缘线的虚实变化。
5.最后刻画亮灰面,点上物体高光,勾出梨的果蒂,调整色彩整体关系。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通过色彩写生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体会到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绘画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作品并根据老师摆设的静物,进行写生练习。写生要求如下:
1.构图完整 2.造型准确 3.色调和谐统一 学生各自准备好工具,进行色彩写生练习。
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并分组讨论,谈谈认识和体会。
七、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再现现实生活中生动、自然的形象,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
八、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尝试用写实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作品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情趣。(主题自拟)
知识资料:
色相:也是产生色与色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正是有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相貌特征,我们的世界才那么五彩缤纷,在诸多色相中,红、橙、黄、绿、蓝、紫是最基本的色相,以它们为基础依圆周等色相差环列,可得高纯度的色相环,在此基础上增加过渡可得十二色、二十四色等。
明度: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都是依靠明度来表现的。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特征,仅通过黑、白、灰的关系表现出来。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思考。无彩色中,白色明度,黑色明度最低。
色彩明度的表现(见课件中图)
(1) 黑、白、灰无彩色。
(2) 同一色相加白产生由深到浅的不同明度的差别。如:蓝、浅蓝、白。
(3) 同一色相加黑产生由浅到深的明度变化。如:绿、深绿、黑。
(4) 不同色相由于反射光线的强弱产生明度的差别。如:黄、橙、红、紫、蓝、绿等依次从高到低变化。
纯度:色彩的色相感越明确,其纯度也越高。黑、白、灰没有色相倾向的无彩色的纯度为零。不同彩色所能达到的纯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绿色纯度最低,其余色相居中。(见课件中纯度的表现图)
(1) 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展示静物白色花瓶、红色玫瑰等)
(2) 环境色——不同环境影响下呈现的色彩。(如白色衬布对静物固有色彩的影响)
(3) 光源色——不同的光源照射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课后反思:
篇12:《三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 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过程 设计思想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风光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三峡》,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课文。
【揣摩文本,赏析品味】
一、在大家的背诵中,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三峡美景,回顾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四幅图景,说说作者写出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突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雄壮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群山图 连绵高峻 雄壮美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突出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夏水图 浩大湍急 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突出春冬之时三峡秀美、挺拔的清幽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图 清荣峻茂 清幽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感受秋峡萧瑟冷清的凄婉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深秋图 凄清寂静 凄婉美
二、三峡如此的险峻峭拔,全文仅150多字,可谓精致短小,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可谓内容丰富,笔力雄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的笔法之美吧。
描绘景物的方法很多,可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可从动、静方面写;可从声、色、形、味方面写;可从视、听、嗅、味、触方面写;还可从高、低、远、近方面写。请以第一、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的?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说说: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 侧面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 动 静 俯视 仰视
三、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一位地理学家却用文学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把三峡描绘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词的精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那么我们以第三、四段为例,来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吧。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绿潭”,一“素”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玑,惊人赞叹。“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四段中“林寒涧肃”,一“寒”一“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然而啼声的“哀转久绝”更让闻者倍感寒意了。而且最后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教师小结并板书:作者在炼字选词、情景韵味方面,实在精妙。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趣 凄 热爱 同情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注重字词的锤炼。
五、课堂总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作者的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同时作者的语言精练美妙且情感也蕴含其中。
六、布置作业
请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七、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 群山图 连绵高峻 雄壮美 正面 侧面
夏水图 浩大湍急 奔放美 热爱
水 { 春冬图 清荣峻茂 清幽美 动 静 俯 仰 --趣
深秋图 凄清寂静 凄婉美--凄 同情
通过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使学生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蔡立红
[《三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合集12篇)】相关文章:
《蜡烛》(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22-11-17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6-16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2023-09-22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022-08-23
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2024-01-30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023-05-13
一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2022-09-18
高年级体育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2023-05-17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作文2023-11-10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