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13 08:06:54 美术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15篇)由网友“ZZYSZFH”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画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导入 说明辩论的主题以及辩论的方法。 分好辩论组,推举主辩同学。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音频与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重点,并可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新授 出示作品,提出问题。

针对所出示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根据学生辩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出形式美的法则。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

正反方发言。

三、总结 对课堂辩论中各组的发言及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篇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术可以再现生活的真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 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发表意见。

三、知识要点讲解 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形神兼备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 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果 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 学生可以就课件上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五、学生讨论研究 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

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谈一谈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应具备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搜集美术作品图片,注意区别哪些属于再现性的美术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和评述,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研究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区别及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欣赏、理解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篇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静物写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初步了解静物写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提高欣赏和分析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l)通过讲授、欣赏使学生了解色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2)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进行静物色彩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并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静物画中的色调。

教学难点:

色彩写生中环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准备教学用具和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 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静物色彩写生练习。

三、讲述色彩知识 1.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就是色彩的含灰程度或饱和程度。

3.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同类色对比、面积对比等。(见课件中图)

4.色彩写生中影响色彩关系的几个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 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在师生讨论中加深对色彩知识的理解。 通过提问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教师展示写生步骤或演示写生步骤 (见课件图)分五步进行:

1.用铅笔画出大形体,注意构图和空间关系。

2.用较薄的单色画出大的明暗关系。

3.从画面暗部入手,把握整个色调,这一步使画面色彩冷暖、明暗及前后关系更加明确。

4.进一步用较饱和的颜色把上述关系表现得更准确些,注意边缘线的虚实变化。

5.最后刻画亮灰面,点上物体高光,勾出梨的果蒂,调整色彩整体关系。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通过色彩写生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体会到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绘画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作品并根据老师摆设的静物,进行写生练习。写生要求如下:

1.构图完整 2.造型准确 3.色调和谐统一 学生各自准备好工具,进行色彩写生练习。

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并分组讨论,谈谈认识和体会。

七、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再现现实生活中生动、自然的形象,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

八、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尝试用写实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作品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情趣。(主题自拟)

知识资料:

色相:也是产生色与色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正是有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相貌特征,我们的世界才那么五彩缤纷,在诸多色相中,红、橙、黄、绿、蓝、紫是最基本的色相,以它们为基础依圆周等色相差环列,可得高纯度的色相环,在此基础上增加过渡可得十二色、二十四色等。

明度: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都是依靠明度来表现的。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特征,仅通过黑、白、灰的关系表现出来。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思考。无彩色中,白色明度,黑色明度最低。

色彩明度的表现(见课件中图)

(1) 黑、白、灰无彩色。

(2) 同一色相加白产生由深到浅的不同明度的差别。如:蓝、浅蓝、白。

(3) 同一色相加黑产生由浅到深的明度变化。如:绿、深绿、黑。

(4) 不同色相由于反射光线的强弱产生明度的差别。如:黄、橙、红、紫、蓝、绿等依次从高到低变化。

纯度:色彩的色相感越明确,其纯度也越高。黑、白、灰没有色相倾向的无彩色的纯度为零。不同彩色所能达到的纯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绿色纯度最低,其余色相居中。(见课件中纯度的表现图)

(1) 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展示静物白色花瓶、红色玫瑰等)

(2) 环境色——不同环境影响下呈现的色彩。(如白色衬布对静物固有色彩的影响)

(3) 光源色——不同的光源照射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课后反思:

篇4:《散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常见的文体。

2、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3、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看公益广告《帮母亲洗脚》,您感受到了什么?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常见的文体。

2、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3、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三、介绍作者和文体。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文体的分类。

三、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齐读两遍。

分歧(       )  信服(        ) 拆散(      )霎(     )时

水波粼粼(     )嫩(     )芽     熬(    )过     酷冬(  )

四、给多音字注音并齐读两遍并勾勒解释。

散(sàn散步 sǎn散文)      累(lěi长年累月  lèi 劳累 léi赘)

熬:忍受,艰苦支持。文中指母亲又挺过了一个冬天。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指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形容水波十分明净;

五、朗读课文。

六、找文章的故事人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

七、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多音字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归纳事件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分析人物形象

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

集体归纳:

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文中的“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的中年男人。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候,有时可以兼顾两头,但有时无无法兼顾两头。如文中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的时候,那么顾那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要顾老一头。因为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但父母风烛残年,尽孝心的时间不多。

母亲--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即使自己行动多不方便,也宠爱孙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信赖儿子,尊重儿子;“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袋,变了主意:“还 是走小路吧!”

所以这里有个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一头。

妻子--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执着;“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大块大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

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正该抖擞精神,以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五、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2、“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夸张、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形象上看,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六、作业:完成练习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题目的好处,并自拟题目,指出好处。

2、体会对称句子的妙用。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题目的好处,并自拟题目,指出好处。

2、体会对称句子的妙用。

教学难点:

题目和对称句子的运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题目的好处,并自拟题目,指出好处。

2、体会对称句子的妙用。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理解题目的好处,并自拟题目,指出好处。

1、用事件作题目:《散步》

2、用中心作题目:《爱》《背起整个世界》

3、关联事物作题目:《初春、田野、这一家子》

4、用加法作题目:《走大路+走小路=爱或责任》

四、对称句子的妙用。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五、总结。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六、作业。

以爱为话题的作文片段练习。

周健

篇5:《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唐保娟

教学目标:

1、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时节,学生乐于亲近大自然,引导学生在欣赏春天、享受春天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培养听障学生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及表达语言的能力。

学生分析:

听障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相对于健听孩子,对同一件事,听障学生多侧重于用连贯的词来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健听孩子低很多,而且往往浮于表面,语言直白,缺乏相应的联想、形象化的语言,所以,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春天的变化、自己的感受,能流畅地表述,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教学设计:

在习作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照相机留下春天的足迹。在课堂上,回顾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诗、文,边背诵这些诗文,边与学生分享春的美丽与作者的感情及写法;再与学生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照片,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最后,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有条理地描绘春天。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笔下的春天,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

1、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与春相关的诗文。

(学生熟知的诗文有《春》(朱自清)、《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村居》、《春夜洛城闻笛》《春夜喜雨》、《春日》、《春望》、《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

2、教师与学生重点分享《春》、《钱塘湖春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师生分享《钱塘湖春行》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c.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春景,你最喜欢哪个?(抓住中间两联体会)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喜爱)

(2)师生分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a. 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哪些诗句体现了题目中的早春?

c.三四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方法?

(3)师生分享《春》

a.学生说说朱自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人们的活动)

b.你印象最深地是哪种景?(学生自由说说)

c.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很寻常的景物在朱自清的笔下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诗意美,抓住景物的特点,使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表达了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欣赏春之美,寻找身边春的足迹

1、全班16个同学,分成四组,每组展示自己最美的10张照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代表讲述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学生有条理的说说春天的足迹。(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形象的语言。)

3、学生在纸上列出自己的作文提纲。

4、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借鉴诗文中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春天的变化与美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学生完成习作。

唐保娟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6:《春》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浏阳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科目 语  文 年 级  七   年 级 时  间   月 日

课题 春 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

抒发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

络结构。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法提示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

教学时 间 3课时    累计(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㈠ 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 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 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后记

浏阳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科目 语  文 年 级    七 年 级 时  间 20  月 日

课题 春 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春景图。

2、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3、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教法

提示 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时 间 3课时    累计(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 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 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 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 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㈥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㈦ 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教学后记

浏阳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科目 语  文 年 级    七 年 级 时  间 年  月 日

课题 春 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1、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2、、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法

提示 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时 间 3课时    累计(  3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课时

一、 齐读课文。

二、 抽查背诵。

三、 精读前后两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能找出来吗?能讲讲它们的作用吗?--叠用: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课文的最后三句“赞春”如何“赞”的呢?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娃娃)、美(小姑娘)、力(青年)。四、教师小结

五、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

七、作业设计:,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我看冬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教学后记

熊莉

[《春》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7:《咏雪》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

2.借助注释和课堂补充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了解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

教学重难点:

1.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

2. 翻译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小学应该学过一些古代少年儿童聪慧机敏的故事,例如司马光砸缸等,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故事。

二、释题: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

三、整体感知:

1、注意字音

骤   差  奕   谢道韫

2、理解字词,注意停顿,翻译文章(朗读原文加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结合注释,补充:古今异义词“儿女”)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点“公”指谁;补充“欣然”)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点“兄”与“兄子”指谁;补充古今异义词“差”)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点“兄”与“兄女”指谁;补充古今异义词“因”)

(5)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点“大兄”指谁)

四、悟读课文,自主探究

1、理解特殊句式(读下面句子,感受它们与别的句子的不同之处)

(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 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状语后置句:撒 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3)省略与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略主语,……也)

2、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复述一下文章的内容。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5、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五、小结

[《咏雪》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8:《散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包含的浓浓亲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圈点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和优美的语句。

2、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四、法制教育目标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部分条款

2、让学生意识到尊老爱幼、保障老年人权益,不但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且是一个法律问题。

【教学重点】

1、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朴 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激励学生发扬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设想】朗读法、讨论法、圈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回答,老师肯定)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或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平凡而感人的亲情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亲人、同学、老师之间的亲情距离,为下文渗透法制教育埋下伏笔。

板书《散步》

二、学生朗读全文

圈出生字及优美的句子,感知课文语感和情感。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合作探讨

1、带问题再读课文。

教师出示问题:(1)散步的人物?(2)散步的地点?(3)散步的时间?(4)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5)解决分歧的关键人物是谁?(6)最后怎样解决了分歧?(7)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讨论,教师明确:

我们一家老小四口,在春日里去田野散步,因走大路还是小路产生了分歧,最后“我”决定走小路,由“我”来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和和美美的一家。

2、精读解疑

(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文中哪一处有伏笔?

生: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我”在这个家庭中肩负着怎样的责任?生: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 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3)最后“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生:“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走上了饶有情趣的小路。

3、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1)展开想像,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3)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疼爱孙子

(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温馨、和睦、充满体谅和关爱。

(5)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生:母亲:疼爱、爱幼;“我”:孝顺、责任心;妻子:贤惠。

4、重点研读

(1)齐读课文第8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小组交流探讨,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生:慢慢地、稳稳地走,走得很仔细。

(3)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更是如此。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4)再次齐读第8段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

四、知识拓展延伸

《散步》展现的是一个温馨、和睦、充满体谅和关爱得家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子女遗弃年迈父母的事情总是时有发生:最近不断有儿女遗弃老人的报道。如,福州某兄弟俩为赡养老人发生了纠纷,哥哥便把半身瘫痪的87岁老母扔到弟弟家门前,而弟弟又不接母亲进家;河北大城县一对兄弟,为争父亲留下的一栋房产,将居住其中的82岁母亲赶出;深圳一姓薛的,将97岁的母亲遗弃,遭媒体曝光后,虽然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将母亲接回了家,但对母亲仍然不孝,并整天咒母亲“早死”,北京年逾7旬的魏老汉,5月因脑梗塞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几个儿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无奈的魏老汉便将儿女们告上法庭。在法庭上,魏老汉指责长子最不孝,还虐待自己,没想到,其长子当着法官的面,辱骂魏老汉是狗。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魏老汉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儿女告上法庭吗?

(学生充分发言讨论)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第11条,45条法律内容条款【第十一条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四十五条 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因赡养、扶养或者住房、财产发生纠纷,可以要求家庭成员所在组织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调解前款纠纷时,对有过错的家庭成员,应当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人民法院对老年人追索赡养费或者扶养费的申请,可以依法裁定先予执行。】,教育学生明白应当学好知识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法律知识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五、课堂小结、作业

1、小结:在历史的长河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闪烁出无数家喻户晓的典故,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在生活中定会多一种色彩,那就是尊老爱幼的美德折射出的光芒。

2、亲情作业(围绕下面问题,谈谈你的感想)

(1)、假如你是文中奶奶的孙儿,奶奶愿意走大路,你会有什么想法?

(2)、设想晚饭后,全家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爱看戏曲,爸爸妈妈爱看电视剧,你爱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里,你该怎么做?

(3)、为亲人做一件表达自己爱意的事(为他们洗一次脚、鞠个躬、真诚地说“我爱你”……把这件事的感受写下 来,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升和巩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效果,激励他们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孙世国

[《散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9:《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感觉观察景物的方法。

2、探究欣赏语言美。

3、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1、探究欣赏语言美。2、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1、精准用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朗读、讲解。

学情分析:学生少年烂漫,喜欢美丽的春天,喜欢语言生动的文章,《春》语言生动精彩,满含深情,富有诗情画意,适宜学生朗读背诵,学习他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描写春风、春雨的优美古诗句

二、潜心精读:

1、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2、春天的雨。

(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3、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小结:文章一共写了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探究欣赏语言美

1、叠词美(听写后欣赏)

欣欣然  偷偷地  嫩嫩的  绿绿的  轻悄悄  软绵绵   嗡嗡地  密密的

2、句式美

整齐、短小、对称

3、修辞美

拟人、比喻、排比、反复、引用

4、用词精准美

5、小结:语言美的特点,整齐美、音乐美、情感美。

五、教师小结

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细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六、作业设计:

1、仿照《春》,运用拟人、比喻、生动的词语写一篇200字的描写春景的文章。

2、朗读背诵全文。

曹杰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0:《散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人教   版教材】

姓名  张楠楠       单位  大连长兴岛初级中学      任教学科   语文

课题           散步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1、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2、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学方法与手段 品读法、诵读法、讨论与点拨法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锻炼,也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 导入新课 (播放公益广告:妈妈洗脚)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正是这如山如水的爱,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安适。可是当有一天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重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走进那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今天我们学习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这一家人的爱,体会爱的伟大。

二、 板书课题《散步》

《散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希望今天同学们能用耳朵去聆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用真情去体会。

三、 教学环节

(一)用心倾听,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2、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3、学生配乐自读课文。(注意感情基调、语速、停顿、重音、语调等)

(朗读是语文教学之灵。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4、整体把握本文主要内容。

问题抢答: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在哪个季节?

C、散步在地点在哪里?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

E、散步的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起步阶段尽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二是梳理文章内容,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通过抢答,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熟悉文章的六要素。)

(二)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全班分小组讨论:

(1)散步过程中有什么分歧? 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2)面对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3)这一家四个人当中,谁的权力最大,谁又具有真正的决定权?

明确:在这个家庭中,并没有哪个人的权力最大,他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就如一串链条一样:全家人听从于“我”--“我”顺从母亲--母亲心疼孙子,由此可看出全家人的相亲相爱,相互尊重,流露出一份浓浓的亲情。

(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教师则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总结,准备交流。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这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

2、 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你有什么感受呢?

--和睦、温馨、平等、互相关爱

--和美,因为全家人都能相互尊重,和谐美满。

(体会家庭的温暖)

3、 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优秀品质

“我”:孝敬体贴,有责任感。

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小辈。

妻子:温柔贤惠,尊老爱幼。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重点理解句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句子的含义:“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要担任家庭责任感,母亲曾经也曾经承担了家庭的重担,而儿子将来也要承担这一责任。母亲的曾经付出让“我”这一代人知道要担负责任,而“我”现在要把母亲的责任传承给我的儿子,让儿子也能继续沿续着“我”的脚步,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勇挑重担的一个人,于是“我”和妻子这一代人担负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语句很朴实,但向读者说明了深刻的道理。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学生通过讨论,真正地做到从讨论中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5、总结主旨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运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对美文的赏读大处看可以欣赏其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情;细处看可以欣赏美的词、美的修辞、美的句式、美的细节等等。)

学生可能说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分享成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领悟本文语言的特点。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通过揣摩词语、句子,把对具体语言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规律的认识。)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文中的一家人为了家庭的温暖付出大量的艰辛与汗水,我们必须要感受爱的重要性,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爱。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我们在家中幸福地成长;家,是一个爱的港湾,我们沉浸于爱的暖流之中;家,又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需要家里的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记住这些,为自己的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练习】

仿句: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句话。

我爱我的家,因为家中充满温馨;

我爱我的家,因为

我爱我的家,因为

【布置作业】

1、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洗洗碗、扫扫地、陪父母聊聊天、散散步……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

2、学习了本文,你一定有万千感慨吧,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下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领悟了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祖孙三代的亲情后,让学生试着运用,与自己的父母展开一端真情告白,相信学生会有话可说,以此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再次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揭示的深意。)

【结束语】

同学们,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就让我们在《让爱住我家》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播放歌曲)

【板书】

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学生学习活动环节也较为丰富。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学习,共同活动,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作品间的距离,更好地理解了作品的主旨。最大的收获是,在对作品分析理解的同时,也体会了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了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培养尊老爱幼的品质。这不但是对一篇美文的学习,更是对一种优秀品质的学习,我们不但要抓住文本,还要从人物的优秀品质来进一步体会,这才是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散步》文质兼美,所以我运用以读、说、悟、写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从朗读到分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佳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分析人物、理解主旨等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品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切入点选择周密,教学思路清晰。抓住散步事件中的分歧这一焦点,从而分析挖掘出四个人的不同性格特征,但是在他们身上都具有同样的优秀品质--尊老爱幼。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的关键句、词,达到领悟文章意境美。

当然,由于课时与师生的能力有限,教学环节的安排也有不足之处。如在欣赏课文朗读时,没有再次强调课文朗读的指导,缺乏示范朗读;学生的互动活动还欠活跃,没有体现出一种主动性;时间的安排有点紧张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待改正,愿能有所提高。

张楠楠

[《散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1:《金色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金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金色花》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品。这是一篇散文诗,这是一篇表现着浓烈的、圣洁的母子之情的抒情诗,这也是一篇寄托着泰戈尔对逝去的亲爱的妻儿的缅怀诗。借助母子形象歌颂圣洁之爱是《新月集》里不少作品的共同主题。教学中,深入文本细处,通过比读手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之精美,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解读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对“爱与被爱都同样幸福”的理解与实践,并以篇带类,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新月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儿化音。会读会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句子会说出其蕴含的母爱的伟大深沉。

1.掌握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2.通过比读法品味语言,更细腻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初步了解泰戈尔《新月集》。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2.    理解作品的最后一段。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资料助读(PPT呈现)

1.文学常识--散文诗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有诗的意境,给读者以美和想象,内容上保留了散文性细节;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分行,不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通常形式短小灵活。

2.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 ,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被誉为“印度诗圣”。他是印度国歌的作者。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影响很大。19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诗集代表作:《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伽利》。

二、远望《新月》

《新月集》的第一版的序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PPT呈现)《新月集》把我们“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我们只要一翻开它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翅膀,可以使自己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而这个儿童的天国便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国。”

诗人把儿童比作“新月”,预示儿童就像新月那样纯洁和宁静,美好和天真。

《新月集》创作背景:(PPT呈现)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没有人会想到写《金色花》的时候,是作者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对他的打击真的太大了!可是他通过作品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作品满含着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

(借助母子形象歌颂圣洁之爱是《新月集》里不少作品的共同主题。这一背景的介绍有助于理解泰戈尔借助作品所传达出的对逝去的亲爱的妻儿的深情缅怀,也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即理解作品的最后一段。)

三、赏读《金色花》

活动一:读一读

1.齐读课文

选几位学生评价全班齐读效果。

教师点拨文章朗读的整体基调:温馨、活泼、亲切、甜蜜。

2.深情朗读

每位学生先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地读。

选几位学生朗读他喜欢的段落,追问,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落(把朗读和文意理解融为一体),并根据其朗读情况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注意:教师指导过程中,适当穿插教师范读和集体朗读。

朗读的目标是:要能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读出情感。

关于读出画面:

文章的画面感很强,画面之间可以做稍长一些的停顿,以给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每一个画面呈现时要能读好轻重、缓急、起伏,以突出镜头感,如第一段中,“高枝”、“笑嘻嘻”、“新叶”、“跳舞”等都可以稍作强调。

关于读出形象:

孩子的形象比较容易把握,要读出孩子的天真、调皮、活泼、撒娇来。

(文中出现了“笑嘻嘻”、“暗暗”、“悄悄”、“小小”等叠词,要读出孩子说这些词语时的天真调皮的语调。)

母亲的形象是圣洁的、温婉的、慈爱的,要能用舒缓的语调、舒展的情绪读出一个做祷告、读圣书、爱孩子的圣洁母亲的形象。

关于读出情感:

读出孩子在调皮中对妈妈的爱和依恋之情。

读出妈妈说“你这坏孩子”时的丰富的含义。

活动二:说一说

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适时地穿插金色花图片及介绍。

(PPT呈现)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树(菩提树,树叶呈心形)上的花朵,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金色花在印度受到大人小孩的喜爱和敬重。菩提树在印度又被称为“幸福树”。

参考:

金色花,是圣树上的花朵。作者想象孩子变成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圣洁可爱,也象征着母爱的光辉给孩子的影响。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就变得隐匿起来,为妈妈做的事情就变得悄悄的、不留痕迹的,这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表现对妈妈爱的回报。

借助这样奇特的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小精灵,他可以把自己变成花朵,散发出幽香,为妈妈遮阳,又可以把自己变回来,回到妈妈的怀抱。他有神的能耐,更有神的品行--善与爱。孩子是一个活泼的、调皮的、懂得被爱与爱的幸福的一个小天使形象。

人们常常用花来称呼孩子,因为孩子活泼、美丽、纯洁、可爱。金色花,受到印度人民的喜爱,孩子希望自己能让妈妈喜爱。

活动三:品一品

此环节为深度解读,是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层挖掘。这是教学难点,要注意做好铺垫和引导。

深度品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PPT呈现)“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为什么不告诉呢?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这” 指代什么?如何理解“同” ?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对于最后一段中的人物语言“我不告诉你,妈妈!”,有两种理解:

1.只是孩子一个人说。

分析:

他不告诉妈妈,这是孩子的天真调皮的表现。他爱妈妈,用儿童的方式、悄悄地回报妈妈的爱,但又不愿让妈妈知道,于是用与妈妈捉迷藏的方式。他自然不会告诉妈妈,也许他正为自己的机灵而得意呢!

2.妈妈与孩子一起说出。

提倡采用第二种理解。但不要强求学生放弃他的第一种理解。

分析:

不难想象,妈妈会模仿孩子的口气来说。生活中,也许孩子经常调皮地逗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性格、脾气已经很熟悉了,他的一言一行其实妈妈都是心里很有数的。于是,在孩子又一次调皮时,妈妈也会脱口而出这一句话。或许,两人说完后,会因为这样的默契而同时开心地大笑起来。这是多么温馨、活泼、甜蜜的时刻。妈妈了解孩子,理解这份童心,也满足了孩子的童趣,并和孩子幸福地享受这份童趣。这样的妈妈是真实的、可爱的。这样的理解也许更贴近泰戈尔创作的本意,这么温馨、幸福的画面谁说就不会是在他的家里常常发生的呢?(板书:童心)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这”究竟指代什么?第一可以理解为指代母子的一问一答,正好是先“你”说再“我”说;第二可以理解为是指两人同时说的,“这”指代的内容就是“我不告诉你,妈妈”。)

(“同”,第一个理解,相当于英语里的“and”,这样就是母子同说“我不告诉你”了。第二个理解,跟,与,相当于英语里的“with”,这样就是妈妈问,孩子答了。)

第二种理解,学生也许想不到,或者不会一下接受,教师可以穿插介绍自己生活中的默契、理解而又幽默、充满温情的例子。

小结:

学会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要学会通过理解具体情境中的人物内心来把握形象。

这首散文诗表现的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是那么的圣洁。彼此的理解和关爱是母子深情的前提。(板书:理解、爱)

活动四:比一比

这一环节是一个有创意的比读设计。

比较苏教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教材课文文字上的细微差别。分析选用不同词语的效果。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教师朗读与学生不同版本的《金色花》,学生边听读,边在自己的课本上做记号。

读完后学生提出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朗读、对比、分析。

不同之处有:

“变了一朵”--“变成了一朵”;“笑哈哈”--“笑嘻嘻”;“空中摇摆”--“风中摇摆”;“新生的树叶”--“新叶”;“母亲”--“妈妈”;“你做祷告”--“做祷告”;“花的香气”--“花香”;“我便要投我的”--“我便要将我的”;“小影子”--“小小影子”。

重点分析:

“变了一朵”--“变成了一朵”:要使句意准确,不能有歧义。

“笑哈哈”--“笑嘻嘻”:前者笑出了声音,与文意不合;后者的“笑”更有孩子气和调皮味,给人一种偷乐的感觉,同时与后文中的“匿笑”呼应。

“空中摇摆”--“风中摇摆”:前者是主动的行为,表现孩子的天真活泼;后者是被风刮的,被动的。

“母亲”--“妈妈”:前者太正式,不太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实际;后者口语化更亲切,且与后文的用词风格一致。

“花的香气”--“花香”,“新生的树叶”--“新叶”:后者“花香”“新叶”更精致、凝练,符合诗歌的语言特征。

“小影子”--“小小影子”:前者是客观表述、只是表现出“小”这个特点;后者显得小巧、灵动、可爱,叠词“小小”的使用又增加了亲切感和韵律感。

小结:选词用句精致、确切,可以更好地表现文章中心,抒发情感。在比读中,提高我们的语言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四、近观《新月》

《新月集》里有许多写母子故事的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亲爱的妻儿的深深怀念,也感受到作者对儿童的爱,对幸福生活的歌咏。

《新月集》里的很多诗歌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尤其是不少诗歌里的想象更是奇妙独特。我们试着阅读、体会其中的一篇。

印发《花的学校》《恶邮差》《同情》等。

联读欣赏《花的学校》。

学生齐读。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说说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分析:

这首散文诗修辞手法丰富,想象非常奇特,语句活泼有灵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小节,写出了孩子很得意的形象,这种得意是因为他觉得他读懂了那些从地底下花的学校里钻出来的花儿们的心思:他们在渴求妈妈的拥抱!从这首散文诗里,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也体会到了一个孩子对母爱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一个中年男子对在天堂的妻儿的怀念和祝福。这就是真实的泰戈尔。

五、顺势小结

从《花的学校》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把诗集命名为《新月集》的意图,儿童就像新月那样纯洁和宁静,美好和天真。是的,用儿童的目光去观察生活,永葆一颗童心,用诗歌把对生活的爱记录下来,你就是一个有诗心、有诗性的人,你必将拥有诗意的生活。愿大家都诗意地活着!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新月集》。

《榕树》《告别》《小大人》《著作家》《恶邮差》《同情》《英雄》……

七: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童心    爱

徐鸣

[《金色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

三阳中学  熊燕

〈一〉、 教学目标 、重难点。

1、熟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分2个课时完成。

程序一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程序二  课堂教学

一、情境导入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自学成果展示

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朗读竞赛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

1. 朗读

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

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各小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2、难词难句交流,学生翻译课文

①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讨论。

②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进一步落实字词。

四、创造性复述故事

1、概括故事内容。

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主要情节是遇屠――追屠――诱屠――被杀。

2、实践

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方法来展开想象。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比如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加上风声的描写。

步骤:1、小组讨论,选择角度,试着复述;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准备了一个视频动画,根据学生的需要,他们复述故事时可以播放,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讲。

五、多角度谈启发

1.从屠夫的角度谈启发;

2.从狼的角度谈启发;

3.从原文角度谈启发

六、课外延伸,辩思狼性

“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是本单元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篇文章非常生动地表现了狼狡诈的一面,其实,现实中的狼还有另一面,比如母爱、多情、智慧等。那么人类对狼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人与动物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文章阅读,读后写一篇读后感说一说你对狼的认识。

推荐学生网上阅读以下文章:

1、姜戎《狼图腾》

2、贾平凹《怀念狼》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熊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

篇13:《咏雪》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

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节奏,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疏通大意,探究文本。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生齐:笑乐。)

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五、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六、熟读成诵、快速记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七、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教学反思

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刚接触文言文,积累字词是关键,讲解可以帮组学生积累,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很重要。这节课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阅读方式比较单一,文言字词的讲解不是很透彻。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并且要更加仔细的研读文本,设法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发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成分。

刘军娥

[《咏雪》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4:散步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散步》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

莫怀戚的《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2、分析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学习的广泛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增强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课时:1课时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2、分析

(1)有时简单的诵读,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2)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并进行仿写训练,达到读写结合。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文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主题较深,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对于文章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对称的句式,学生需要反复的朗读,思考,才容易体会。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主要贯穿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诵,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应让选择让我们感动的段落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课前回顾--揭示(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

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教学情景

(一)课前回顾(1-2分钟)

同学们,语文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你能说说朗读时该注意哪些方面吗?

明确:

1、停顿,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2、重音,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

3、语调,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

4、语速,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5、情感,依文章内容而定,或欢愉,或沉郁,或悲伤。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的学习。

导入:

有一种爱,迟了就无法再来;有一种情,走了就无法追溯。它,就是亲情!从最初的出生,到懂事,到成年,它,一直陪伴着我们。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它就是这样,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默默地关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篇凝聚浓浓亲情的文章--莫怀戚的《散步》。

(并简介莫怀戚,让学生勾划注释。)

板书课题:散步

设计意图:通过精彩的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三)指导自学(2分钟)

问题1:生字词学习。

嫩芽(    ) 霎时(     ) 拆散(      ) 委屈(   )

分歧(    ) 水波粼粼(         )

设计意图:注重基础,学习生字词。

问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从读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问题3: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句子?

设计意图: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

问题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此句写得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对称的句子。

问题5:你认为谁做得最好?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谁的?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四)巡视自学(5-8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5-8分钟)

师生活动:通过朗读渲染气氛,让学生融入课文。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讨论,选代表回答问题,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1、嫩芽(nèn ) 霎时(shà  ) 拆散(chāi  ) 委屈(qū  )

分歧(qí  ) 水波粼粼(lín )

2、《散步》一文比较温情,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

和谐的家庭、互敬互爱的家庭、相互理解的家庭……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春天来了,祖孙三代人在田野里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①南方初春田野;②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

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同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是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学生喜欢的句子可能是以下任意一句:

示例:

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③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④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⑤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

5、请同学畅所欲言,有条理地阐述自己观点。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① “我”做得好,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 “妻子”,做得好,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母亲做得好,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孩子做得好,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2)①“我”听母亲的;

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②母亲“听”孙子的;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③儿子听“我”的;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④母亲听“我”的;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⑤妻子听“我”的。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家里每一个成员说话的分量都重。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文章歌颂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六)讨论(学生),点拨(教师)(8-10分钟)

问题3的分析,教师可让学生勾画文中句子,让他们找到真正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问题5的讨论有一定难度,这是对主题的把握。

文章歌颂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几个“听”,是对家人的一种尊敬、信任、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听”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爱”。 “爱”是相互的付出,奶奶疼爱孙子,父母关爱子女,长辈们给我们的爱已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做呢?“孝”应该是最好的方法。

(七)当堂训练(10分钟)

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包蕴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请你回想与家人相处时温馨的一幕幕场景,用心去描绘一个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穿插一句对称的句子,50字左右。

明确:学生写好后,可分组讨论交流,推选2-3名代表起来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达到读写相结合,学以致用。

(八)课后小结

文章的学习,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帮助?思想上,又有怎样的感悟?

明确: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如:①景物描写,可使文章蕴含美妙的意境,为下文做铺垫;②写作时采用对称的句式,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如: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如果具体一点,同学的想法可能是以下这些:

①父母已经老了,始终抱着感恩父母的心;

②中学生应“自己的事自己干”,长期分担家庭的劳动;

③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

④中学生尚未成年,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许多事情需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

⑤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不让家长操心;

⑥父母累了时要热心照顾,父母生病时要主动端水送药,耐心照料,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心与回报。

……

此刻,文章的意境如同橄榄的回甘在心中漫涌。在朴素的文字里,充满着关爱、和谐,饱含着孝敬、责任;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五、课外作业:

1、请把你写的片段与家人交流,大胆地倾诉自己对他们的爱;

2、把爱付诸行动,注重生活小细节,真正做到“尊老爱幼”。

板书设计:

散    步

尊老

母  亲

和谐

我   爱   妻子

儿  子

爱幼

蒋微华

[散步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5:武松打虎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喜欢经典,喜欢名著,畅游其中让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旷达;让我领略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坚定;让我领略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怨;让我领略了“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的忠义。前面我们学习了《猴王出世》,初步感知了四大名著的魅力,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武松打虎》,去品尝施耐庵《水浒传》的滋味。

(一)简单复习一下上节课所涉猎的内容,它的体裁是(     ),那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情节又可分为:(    )毋庸置疑本文的主人公是(     )。

(二)翻开书,迅速跳读课文,看看文中讲了和武松相关的哪些情节?上冈--打虎--下冈

(三)好,我们理清了情节,下面分析人物。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打虎这一篇啊,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那武松究竟是怎样的人呢?小组讨论(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到佐证)都有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描写武松打虎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何其精准,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希望咱们同学在日后写作中也能学以致用,恰当运用动作描写。像老舍所说的只有描写行动,才能使人物站起来。

(四)作者除了浓墨重彩的刻画了武松,还写了一只老虎,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么?并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虎?

1.提示一下先找到它的出场方式。2.写虎作用何在?(衬托)衬托了武松的武艺高强、机警敏捷的英雄形象。所以大家朗读的时候,读虎时要快一些,急一些,突出它的凶猛,那么读武松打虎的句子,你的语调要高扬一些,急促一些,突出武松的武艺高强、勇猛以及智勇双全。下面以第7自然段为例,找同学朗读一下谁愿意试试?找2名同学一个读描写虎的句子,一个读描写武松的句子。看看你俩配合师傅默契。

评价:读的真好,仿佛把我带入了那场血雨腥风的人虎格斗之中。

(五)我们跟随作者,穿越时空,来到了景阳冈,目睹了武松打虎的全过程,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关于武松的哪些故事?

(六)水浒中精彩的故事又何止武松一人,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水浒中更多精彩的故事等着大家去阅读,课后不妨走进水浒,定会不虚此行。

(七)最后想和大家探讨一个老师的困惑:(看大屏幕)

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当我们生命安全收到侵害时应当机立断保护人的生命。

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并非人人去打虎,

高飞

[武松打虎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爱莲说》微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15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2022-05-08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6-1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6教学设计2022-08-02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人教版2022-11-19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后进生辅导教学计划2022-12-14

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2022-08-29

四年级教学计划人教版2023-05-12

人教版一年级美术课教学计划2023-01-13

初一地理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01-01

人教版一年级教学计划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