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见宋江》教学设计(通用18篇)由网友“张姐烤肠张婧仪”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李逵见宋江》教学设计,希望您能喜欢!
篇1:《李逵见宋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水浒传》及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分析李逵的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李逵的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1、课前播放的《好汉歌》可以说响彻了大江南北,同学们知道它是哪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
2、同学们应该很熟悉《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情节。现在来看看这两位。
(1)、出示李逵画像:这位是谁?外号 ,他所使的武器是 。他力大如牛,被其乡人唤作 。
(2)、出示宋江画像:这位是 ,外号 ,他曾在郓(ùn)城县当 ,是继晁盖之后,梁山泊英雄的 。
3、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有关他们二人的一篇课文——《李逵见宋江》。
二、走近作品,走近作家
1、本文节选自文学名著《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壮斗浪里白条”
2、《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取材于北宋末的宋江起义的历史故事。书中写了宋江、鲁智深等众多好汉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同时也深刻提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
3、对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施耐庵所著,有的认为是罗贯中所作,还有的认为是两人合作的。选入教材时为避免引起争议,将二位作者姓名都署于其上。
4、施耐庵、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课前准备,掌握字词
1、生字词
酒肆(sì) 闲暇(xiá) 冒渎(dú) 赍书(ī) 肴馔(zhuàn)
赦宥(ù) 恁么(nèn) 粗卤(lǔ) 酒樽(zūn) 筛酒(shāi)
掳走(lǔ) 叵耐(pǒ) 赚漏(zhuàn) 咄咄逼人(duō)
2、相关解释
版头:狱卒。 差拨:牢狱中的差役。
赍书:携带书信。 过卖:酒店里的伙计。
赦宥:宽赦。 恁么:如此,这样。
兀自:还。 赚漏:欺骗。
遮莫:不管,不论。 革争:争吵。
出豁:出息。 喉急:过于着急,急得慌。
将息:调养身体。 按酒:又作“案酒”,下酒菜。
四、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讲到了有关他的哪些事?(李逵)
酒楼闹事——拜见宋江——骗银抢钱——江边喝酒。
2、小结:这就是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个性品质。
五、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1、先从影视中感受李逵的形象特点。(播放音像片断)
影视中的李逵表现出什么性格?(粗鲁、莽撞)
2、那么读了本文,你认为李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粗鲁、莽撞、忠义、耿直
3、出示学习要求:
(1)、分角色朗读课文“李逵看着宋江——推开帘子,下楼去了。”这一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最能体现李逵性格的语言有哪些?这一部分最能体现李逵性格的.行为有哪些?
哥哥,这黑汉子是谁?
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
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瞒我拜了,你却笑我。
却要和那厮放对,打得他家粉碎
“扑翻身躯便拜”
4、说一说作者除了将人物置于典型事例中展示其个性外,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5、指导:我国古典小说很少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但就凭简洁的几句话,几组动作,就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丰满确实值得咱们学习。
6、文中其他地方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老爷闲常赌直,今日权且不直一遍。”
“酒把大碗来筛,不奈烦小盏价吃。”
“一指一跤”
7、那么你认为宋江是个怎样的人?(仗义疏财、注重义气)
六、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1、李逵初见宋江,撒了什么谎?为何要撒谎?后来坦诚陈了吗?
撒谎说是借钱去赎银子。结识他仰慕已久的宋江后,开始要起面子来,希望不被他崇拜的宋大哥看轻;后来真相败露,坦诚相告。
2、李逵经常赖帐、抢钱吗?这次为何耍赖、要抢?
“闲常最赌的直”。这次是因为被这位“果然仗义疏财”的宋江哥哥所感动,急于想“做好汉请他”才赖、抢钱。
3、金圣叹评点说,“写李逵粗直不难”,难在“写粗直人处处使乖说谎”。为什么李逵说谎不但不令人反感,反而有助于表现他的粗直性格?
李逵撒谎、抢钱等外在不直行为,实为对宋江忠直的一种体现。这样写不但不令人反感,反而更生动地突出了其急于表达内心真实世界的粗直性格。(这也就是:反差越大,往往越能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七、拓展延伸,追踪充电
《水浒传》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人物?你知道他们的外号吗?还知道有关他的哪些故事?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完成类文赏析:《鲁提辖拳打郑关西》
板书设计:
主要事件
酒楼闹事——拜见宋江——骗银抢钱——江边喝酒。
人物形象
李逵:粗鲁、莽撞、忠义、耿直
宋江:仗义疏财、注重义气
刻画人物的方法
典型事例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篇2:《李逵见宋江》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所选篇目既有小说又有小说评论鉴赏文章,作品均为名家所作单元主题为“话里有话”所以学习本单元,既要抓住精彩的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还要响应《课标》扩大学生阅读面,加强名著阅读,学习小说创作艺术等要求根据本课课文材料特点,对学习目标作以下安排
1、知识目标:了解《水浒传》有关文学常识,把握课文情节,掌握李逵的形象特点(第一课时)感受《水浒传》的文学成就(第二课时)
2、能力目标:能够透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会紧扣中心事件,理清叙述顺序概括文段内容掌握课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人物培养学生对待生活健康理智的态度,了解作品主题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4、教学重点:①概括课文中的故事内容②结合具体描写尤其是语言描写分析李逵形象(第一课时)③感受《水浒传》中的文学成就(第二课时)
5、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水浒传》的文学成就
二、关于教法实施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有关内容
①情景渲染法:插播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曲,促使学生进入熟悉的故事情节当中
②品读法:品读重点描写片段仔细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体把握内容
③分组讨论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④比较谈心法:在比较中品味领会人物鲜明的形象
2、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内容有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有关的文学常识,相关视频片段,课堂问题设计,要点概括,板书设计、作业等
3、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关于学法:
1、概括文段内容的方法在复杂的叙述中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中心事件,理清情节发展的步骤,紧扣故事重点环节概括
2、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法,侧面烘托法,对比映衬法
3、品读文章、深入文本的学习方法
四、关于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故事情节,分析李逵形象
教学步骤:
一)、多媒体播放《好汉歌》创设情景
二)、导入由歌曲考入作品《水浒传》,多媒体展示《水浒传》有关文学常识让学生了解,再从节选故事的'背景下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李逵见宋江
三)、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先让学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了哪些事件,再请学生概述,其他同学补充点评,然后回顾概述课文内容的思路
教师归纳总结:从复杂的叙述中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中心事件,理清情节发展的步骤,紧扣故事重点环节概述做学法指导
四)、品析人物
1、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一:李逵是一个怎样的的形象呢?结合文章的语言描写进行简要分析结合文章的其他描写进行简要分析
从本文来看宋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组推选代表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知道用什么方法塑造人物
4、教师点拨明确
李逵:粗鲁直爽、天真纯朴、勇武过人的莽汉形象
宋江:仗义疏财、慷慨大方的江湖领袖形象
最后明确本课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映衬
五)、比较探究
1、出示题目
宋江与戴宗说话,所用的词语和李逵有什么不同?戴宗曾将李逵的话“翻译”成体面的语言,请选择李逵的见段话仿戴宗的做法将其翻译成体面的交际语
2、分组讨论
3、代表交流
六)、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教给学生读小说的方法,从品读人物到感知作品主题上来,进而布置作业
七)、作业
1、选择《水浒传》中你感兴趣的人物并搜集并与这一人物的素材
2、阅读课本第221页附录2《怎样读<水浒传>》这篇文章
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探究《水浒传》中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多角度比较分析;紧扣人物命运,了解作品主题,感受《水浒传》的文学成就
教学步骤:略
五、关于板书
本节课根据课程内容重点,把对人物李逵的分析当作板书的内容,既板书李逵形象特点还要板书塑造人物的方法,内容和学法结合,让学生紧扣课时重点学习
六、自我评价:
篇3:李逵见宋江课后题
李逵见宋江课后题
1、本文选自《水浒传》,作者 、是元末明初小说家。(4分)
2、课文选自《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原题为“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及时雨”是 ,“神行太保”是 ,“黑旋风”是 ,“浪里白条”是 。(2分)
3、下面是对《水浒传》相关内容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及其绰号是九纹龙史进。
B、“黑熊一身粗肉,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这几句话写的是鲁达。
C、“眼如丹凤,眉似卧蚕。大耳垂珠,唇口方正,额阔顶平。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心机。志宇轩昂,胸襟秀丽。”这段话描写的人物是宋江。
D、《水浒传》中描写了众多英雄好汉的形象,其中一开始逆来顺受,后来怒而反抗的人物是林冲。
4、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3分)
⑴戴宗便起身下去,不多时引了黑漆大汉上楼来。宋江看见,吃了一惊。
⑵“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瞒我拜了,你却笑我。”
⑶那伙人随后赶将出来,都只在门前叫道:“李大哥,你恁地没道理,都抢了我们众人的银子去!”只在门前叫喊,没一个敢近前来讨。
5、宋江说李逵是“忠直汉子”,李逵的哪些言行使宋江作出了这样的评价?(3分)
6、金圣叹评点说,“写李逵粗直不难”,难在“写粗直人处处使乖说谎”。为什么李逵的说谎非但不令人反感,反而有助于表现他的粗直性格?(3分)
7、知识延伸:(3分)
下面是《水浒传》中的相关情节,请将情节与相应人物连线。
拳打镇关西 林冲
误入白虎堂 鲁达
智取生辰纲 吴用
怒杀阎婆惜 宋江
醉打蒋门神 李逵
沂岭杀四虎 武松
8、下图是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的书法。看图做题。(4分)
背景链接:①启功,197月生。满族,北京人。自幼爱好书法、绘画和古典诗词,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书画展,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对古代书画和碑帖精于鉴定,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委托,主持对各大博物馆的国家级书画珍品进行全面鉴定和甄别。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②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⑴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教( )学相长( )
⑵结合“背影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参考答案:1、施耐庵;罗贯中 2、依次为:宋江、戴宗、李逵、张顺 3、B(这个人物是李逵) 4、⑴侧面描写,用宋江的吃惊,来暗示李逵的长相奇特。⑵体现也李逵细的一面,害怕拜错了人。⑶侧面写出了李逵对众人的威慑力。 5、一是说话直来直去,二是赌输了不给钱还打人,三是喝酒用大碗。 6、说谎如果为了一件正义的事,那么就能将说谎看得很微小,正像李逵的说谎一样,他说谎借钱是为了请宋江吃饭,这就不会让人反感。 7、拳打镇关西——鲁达;误入白虎堂——林冲;智取生辰纲——吴用;怒杀阎婆惜——宋江;醉打蒋门神——武松;沂岭杀四虎——李逵 8、⑴jiào、zhǎng⑵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不能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学,而应相互提高、相互促进。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篇4:李逵见宋江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李逵的心路历程;如何理解他的粗直性格。
教学难点:李逵性格的概括;宋江、戴宗说话与李逵说话,用语的区别。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水浒传》 和李逵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有关作品、人物的资料。
[教学方法]
1、对比教学法。运用对比法比较宋江与戴宗说话,所用的词语和李逵的不同,从而分析人物的不同性格。
2、探究式讨论法。文中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探究式讨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可能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多少有一些了解,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英勇无比,而且性格各不相同,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林冲、李逵、鲁智深等形象尤为精彩,为后人所喜爱。今天我们将从“李逵见宋江”的精彩表演中,了解李逵这一形象。
二、解题。(多媒体显示)
1、施耐庵
《水浒传》的主要编著者施耐庵(生卒年不详),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元文宗顺元年(1330)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当过两年官。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弃官归里,从事著述。传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关系,也有的说他参加了起义队伍。
2、作品介绍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等一百零八个好汉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其故事盛传的时代,据文学记载是南宋。从赵构开始,宋政权偏安半壁,一贯地投降媚金,重用投降派首领秦桧,杀害主战功臣岳飞及下层主战力量的代表陈东等,使其他主战功臣如韩世忠等不敢复问天下事。至于人民,尤其是沦陷在金人铁蹄之下的人民,一面热望“朝廷”抗金,痛心“朝廷”的投降、苟安、荒淫无道;一面以普遍的自发武装对抗金人,反对封建统治者,水浒故事正反映了人民的这种愿望。《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3、有关李逵
水浒传人物,天杀星李逵,长相黝黑粗鲁,小名铁牛,江 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宋江被发配江州,吴用写信让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照应。李逵这时正是戴宗手下做看守的一名小兵,就和宋江认识。戴宗传梁山假书被识破,和宋江两人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率先挥动一双板斧打去,逢人便杀,勇猛无比。上梁山后,思母心切,就回沂州接老母,翻越沂岭时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生气杀了四虎。招安时,李逵不愿受招安,大闹东京城,扯了皇帝诏书,要杀钦差,还砍倒梁山泊杏黄旗,要反攻到东京,为宋江夺皇帝位子,多次被宋江制止。在众好汉中,李逵一直反对诏安。李逵受招安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
李逵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一。课文节选部分(《水浒传》第三十八回)讲述的就是李逵首次见到宋江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意思。
1、多媒体播放《水浒传》电视剧的有关片断,学生感知画面。
2、学生谈谈看完录象后,对李逵这个形象的最初看法。
参考:他是一个粗鲁(直率、无赖、天真、可爱、粗直……)的人。
3、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所选的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故事情节?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推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4、与课文有关的情节:
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故事里写到: 戴宗向宋江索取常例银,宋江不给,取出吴用书信,与戴宗相认。 宋江与戴宗手下的小牢子李逵相见。李逵拿了宋江十两银子去赌,输了不认账,抢走别人的银两。宋江把银子还给小张乙,并给了被李逵所打之人的将息钱。宋江、戴宗、李逵三人上琵琶亭,宋江热情招呼李逵吃肉喝酒。
四、课堂练习:注音和释义。
酒肆(sì):小酒楼。
冒渎(dú):冒犯、亵渎。
赍书(jī):赍,携带。
肴馔(yáo zhuàn):丰盛的菜和饭(多指宴席上的)。
赦宥(yòu):赦免,宽赦。
大碗来筛(shāi):筛,往杯里或碗里倒(酒、茶)。
叵耐(pǒ):可恨,可恶。
耿直(gěng):正直,直率。
赚漏:欺骗。
仗义疏财:主持正义,不看重钱财,形容为了正义肯拿出钱财帮助别人。
掳银子(lǔ):掳,抢夺。
五、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提问:李逵见到宋江后,有哪些表现?
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整理概括。各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适当点拨,评析。
明确:李逵结识他仰慕已久的宋江后,开始要起面子来,希望不被他崇拜的宋大哥看轻,因此被问到为何与人吵闹时,就撒谎说是借钱去赎银子。宋江果然给他钱。这时的李逵由心直口快的“心口如一”变为“心口不一”,开始了他喜剧性的表演。他深为感动,想急于赢钱,好去宴请宋江,又头脑简单、性子急躁,听不进别人的一再劝阻,急迫地冒险抢投风险最大的“头钱”,结果连输二局,宋江给他的十两银子全没了。这下更急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喉急”了,于是做下了赖帐、抢钱、打人的粗野不直、蛮横无理之事。
2.如何看待李逵的这一系列喜剧性表演?
李逵所卷入的是一种喜剧逻辑。其特点是:自我解围变成作茧自缚,自我解困转化为自我束缚,而且愈束愈紧。为了争得面子,挣得江 湖好汉声誉,不得不惜把事情闹大;事情一旦闹大,引来戴宗和宋江解围,结果是谎言不攻自破,还要暴露出赖赌的真相。李逵本来是想赢得尊重,其结果却是愈来愈显得可笑。
3.思考:为什么李逵的说谎非但不令人反感,反而有助于表现他的粗直性格?
明确:李逵撒谎等外在不直行为,更生动突出了其急于表达内心真实世界的粗直性格。坦陈“不直”更见其直。
说明:其实李逵这些行为的过程本身,表现形式就是又粗又直,此其一。其二,他的种种不直之举,原因在被这位“果然仗义疏财”的宋江哥哥所感动,急于想“做好汉请他”, 是偶然的事出于无奈,为了对宋江表示敬意;输了宋江的钱,心里更为惶恐,于是急于(正是粗直之人)表现真实的内心世界,反而引出了相反的外在行为。其反差越大,往往越能生动突出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其三,等到失败,野蛮赖帐,但坦然自陈。于是有了李逵又回到“心口如一”的独特生动的表现,即二次坦陈“不直”更见其直的可爱形象。
李逵的种种不直之举,并没有使他在这场表演中狼狈不堪,他的无赖似乎情有可原,他的可恶却突显了他的可爱。
4.宋江说李逵是“忠直汉子”,李逵的哪些言行使宋江作出这样的评价?
明确:戴宗将宋江介绍给李逵的过程中,李逵直呼其名直呼其黑又欢天喜地扑身下拜的言行表现使宋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1)见面就问:这黑汉子是谁?当面称人“汉子”已够粗直,再加上“黑”,把内心这一“难看”的感觉,当对方的面直接说出来,则更见其直。
(2)戴宗批评其说话粗鲁,他又心直口快问道,我怎么是粗鲁?
(3)后面仍然连名带姓,当着对方的面直言相问这是否黑宋江。
(4)戴宗告知这便是他一直想去投奔的宋大哥,他说若是真的,他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话很粗却很直爽,爱憎很分明。
(5)当得知这便是宋江时,他痛快地“扑翻身躯便拜”,一连以“拍手”、叫喊、“我那爷”“何不早说”“欢喜”表达了他的喜极之情和赤诚之心。
宋江就是从以上的言行,当然包含了李逵对自己的崇敬赤诚作出“忠直汉子”的评价的。(注意,李逵并非盲目崇敬,他崇敬其疏财仗义,后来有人假冒宋江抢民女,他信以为真,愤而欲杀宋江,砍倒“替天行道”杏黄旗。)
后面李逵大闹赌场后,惶恐地向宋江坦诚检讨其错误,宋听后大笑,再次表现出了他对这一忠直品性的评价和喜爱。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文中的生难字词。
2.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并试着概括李逵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对《李逵见宋江》有了整体的了解,并且对李逵的粗直的性格作了分析。而李逵性格有个性,还表现在他说话的用语上。
二、提问:宋江与戴宗说话,所用的词语和李逵有什么不同?
明确:宋、戴充满了文雅的书面语言,比较繁复;李基本为世俗的口语,比较简单随便,且常有不谙礼数的粗俗、粗野语言;但口语中许多一般表达,官、民并无区别。具体说:
1.宋江与戴宗的对话,充满了文雅的书面语言。如在戴宗那里有“冒渎”“万望恕罪”,在宋江那里有“拜识尊颜”“慰平生之愿”;宋江自称“小可”,戴宗自称“小弟”;戴宗称呼宋江则多用“仁兄”,宋江称呼戴宗也是很文雅的“尊兄”“足下”,就是见了陌生的李逵,打听他的名字,也是很有礼貌的“这位大哥”等等。
2.李逵没有什么文化,说话文雅不起来,所用的基本上是世俗的口语,而且常常有不谙礼数的粗俗的甚至粗野的语言。如自称“铁牛”,直呼对方的姓名;当着生人的面问:“这黑汉子是谁?”按戴宗告诉他的文雅的语言就应为:“这位官人是谁?”叵耐、放对、粉碎、相请、喉急、时下等民间口语词汇较多;动不动就用上“鸟”字这粗野的用语。其不谙礼数,不完全由于“粗鲁”,而且还因为心直口快,根本就分不清文雅还是粗鲁。
3.宋、戴的交往用语往往比较繁复,以示诚意,如用了“冒渎了哥哥”又还要“万望恕罪”。而李则比较简单随便,如“真个好个宋哥哥,人说不差了”,在宋、戴恐怕要说上一大通了。
4.当然,世俗的口语中许多一般的表达,官场上的人和平民百姓并无区别,如“我有一锭大银”“且坐一坐,吃几碗了去”“我去了便来”等等大量的叙述语言,恐怕李、宋、戴三人都是这样说的。
三、戴宗曾经将李逵的话“翻译”成体面的语言。请选择李逵的几段话,仿戴宗的做法,将其“翻译”成体面的交际语。
明确:戴宗的“翻译”即指将“这黑汉子是谁?”表达为:“这位官人是谁?”。
仿此的“翻译”如:
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兄长莫非就是山东及时雨宋大哥;
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果真是宋大哥,在下即刻下拜。倘若是其他兄长,原谅小弟失礼了;
却待要和那厮放对--正要和那人较量一番;
结拜得这位哥哥,也不枉了--承蒙兄长不弃,今日有幸结拜得你哥哥,小弟不枉来人世一场了。
四、思考:李逵的话除了“粗鲁”,还让人觉得非常有趣,“有趣”体现在哪里?
李逵初次见到宋江的对话非常有趣,不仅仅是因为词汇,而且是因为违反初次相见的常情。戴宗告诉他,他所冒犯的黑汉子就是所景仰的宋江,要他下拜时,他说:
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
这里有两点出格。第一,心里想的直接变成口头说的。这是很反常的,一般是要用心机把这样的思虑隐藏起来,不会隐藏,就可能被人家笑话。但是李逵为了不被笑话,却把一切都讲出来,有趣。第二,更有趣味的是,他的用词,粗鲁到把“鸟”这个词都直接讲了出来。这不但是通常会话中要回避的,而且在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尤其要省略的,可见其滑稽。接下来李逵的话,却使滑稽变成了幽默诙谐:
节级哥哥不要瞒我拜了,你却笑我。
原来,这是他的自我防御。看来,由于他的社会地位和“性格”,少不了受人愚弄。在一般人那里,戒备之心是要隐蔽起来的,而李逵却和盘托出。这就不但是粗鲁,而且是率真了。粗鲁是丑的,率真却是化丑为美,粗野的滑稽变成了有品味的幽默。
五、总结李逵性格特征
1、讨论:有人认为李逵既天真可爱又粗鲁无赖。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李逵性格的看法。
(1)提问:文中有哪些词语提到李逵的性格特点?
明确:如无礼、粗卤、直、耿直、忠直、心粗胆大、仗义、村(粗俗、粗野)等。从中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忠、直、粗。
(2)李逵的“忠”表现在哪里?
明确:忠,更妥应为忠信侠义。一是对自己所崇敬之人的赤诚之心。二是好打抱不平,好打强的,不欺凌弱者(不奈何罪人),这是侠义,也是忠诚于平民社会的基本道德。此外戴说他胆大也可包含在这豪侠之气里。三是如前所述的他崇敬宋的是他的仗义疏财,所以一直想像个好汉那样好好宴请他一回,这也是其忠信侠义性格的体现。四是他平时最赌直,这也是讲信守,讲信义的表现。
(3)李逵的“直”。
明确:直,主要是爽直天真。这方面特别丰富,大凡与直有关的包括优缺点都有表现,如心直口快、天真、率真、爽快、痛快、头脑简单、急直、急躁等等。其一,上节课已侧重分析了他的心直口快、爽快、痛快以及头脑简单、急直急躁的性子。其二,结识宋江的整个过程,实际也展现了他那种天真的个性。特别是到后面说:“节级哥哥不要瞒我拜了,你却笑我”和欢天喜地、手舞足蹈下拜的情景,有如小孩子一样率真、天真。其三,几次写到他要用大碗喝酒,而不用小杯,这也表现了他是爽快痛快之人,并不顾忌别人反应(如戴宗说他这样喝酒“好村”)的率真之态。其四,他说话的所有用词都是下里巴人的,包括多次使用“鸟”之类粗野之词,他并不因面子,因场合,因面对场面上的人而改口,用词又不无生动,显出了他那天真可爱的样子。
(4)李逵的“粗”。
明确:粗,主要是粗鲁使性。这方面缺点较多,如粗心、粗俗、粗野、鲁莽、蛮横、不礼貌、使性用气、贪酒好赌喜斗等,也含不无优点的粗豪放达、不拘小节。第一,上节课已分析了其粗的大部分缺点。第二,与宋见面前,他正与人争吵并欲动武,其赌场中赖帐、抢钱、撒泼、打人,以及喝醉酒时爱闹事斗殴,并且多人惧怕他,除了粗野、鲁莽、蛮横外,正是其使性用气喜斗性格的反映。即使其好打抱不平、斗强不斗弱的优点中也包含了这使性用气喜斗的个性。第三,爱用大碗喝酒这一细节,也表现出了其粗俗粗野但又粗豪放达、不拘小节的特点。第四,他在赌场赖帐抢钱、无理打人,这是恶行,即使在当时社会也是法律道德所不允许的,所以宋江要替他一一赔偿补过。这可算是无赖行径,但因这毕竟事出有因,可用“蛮横无理”来评价。
2、总结
这三点是文中李逵表现出的主要性格特点,但还不能较全面反映文中表现的李逵性格的丰富复杂性。我们抓住了其性格中可爱天真的方面,但我们不能对他已出现的恶行视而不见。通过分析,我们可概括为:忠信侠义、爽直天真、粗鲁使性,有时蛮横无理。
六、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中相关练习
裴飘霞
[李逵见宋江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九年级上册)]
篇5:《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把握“鼓、少、王、疾、直、与、田”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对比描写,领会其妙处。
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目标一
二、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谁?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明确:孟子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三、讲授新课
(一)、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1、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给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自读课文
A、词类活用
(1)、鼓乐(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2)、与少乐乐(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3)、则王矣(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B、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C、一词多义
鼓:
(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安页)(痛)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强)
D、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
(2)、可得闻与(通“欤”)
(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E、翻译句子
(1)、暴未有以对也。
(2)、直好世俗之乐耳。
(3)、则齐国其庶几乎。
3、齐读课文
(二)、研习对比,感悟妙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归纳主题,加深理解
明确:与民同乐
四、拓展延伸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的有关名句。
2、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大家探讨本课“游说”的艺术。
六、结束语
篇6:《孟子见梁襄王》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学设计
一、《孟子见梁襄王》学习要点
(一)简介
《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全书261章中的一章。梁襄王即战国时的魏襄王(因魏国迁都大梁,即今河南开封,所以别称“梁”),他是魏惠 王的儿子。战国时。社会矛盾激烈,战争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困苦“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至此时者也。”孟子为宣传仁 政主张,到魏国见梁惠王(联系学过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此后又见梁襄王(继梁惠王而成为国君),而梁襄王庸碌,更易走上贪得土地而好战之路,孟子于 是针对性很强地提出了“不嗜杀人者”能得百姓归附而统一天下。本文则是孟子见梁襄王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印象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了 孟子一贯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课文是孟子见梁襄王后发表的一段话,根据表述思路,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谈对梁襄王的印象。
可以看出孟子是很善于观察人的,以便有针对地发表言论,而梁襄王则是远望不像个国君,没有气度,没有内在的东西而显现于外表的精神风貌;就是接近了也 见不出什么可敬畏的仪容。而下文所说的他的问话也可看他却是个贪得少谋志大才疏的庸碌之人。
第二层(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由梁襄王的突然发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结合当时的形势。孟子则简捷地回答:“定于一”,这也是梁襄王愿意听的想做到的事,于是他问“孰能一之”,孟 子便依据当时国君已做的、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发动战争之事,针对性很强地摆出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观点,这也是孟子仁政(王道)主张的具体体现。
第三层(到文末):说明不嗜杀人者得百姓归附而统一天下。
由于梁襄王问“孰能与之”,孟子便抓住机会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及时雨救活旱灾干枯禾苗为喻说明救民保民则得民归附。接着又尖锐地点明当今的君主没有 “不嗜杀人者”,而百姓盼望“不嗜杀人者”而归附他。最后说君主果真能爱民保民,百姓就会归附他,像水流到低处一样容易做到,且无敌于天下。
2、写作特点
善用譬喻,生动说理。
及时雨救旱灾干枯禾苗的比喻,极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百姓苦难现状和当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水之就下”的比喻生动说明百姓归附爱民保民国君是极容易而自然之事。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l~8题。
唐郎中李播典蕲州日,有李生称举子来谒。会播有疾病,子弟见之,览所投诗卷,咸播之诗也。既退,呈于播,惊曰:“此昔应举时所行卷也,唯易其名矣。” 明日,遣其子邀李生,从容诘之曰:“奉大人咨问,此卷莫非秀才自制乎?”李生闻语,色已 变,曰:“是吾平生苦心所著,非谬也。”子又曰:“此是大人文战时卷也,兼笺翰未更,即请秀才不妄 言。”遽曰:“某向来诚为诳耳。二十年前,实于京辇书肆中以百钱赎得,殊不知是贤尊郎中佳制, 下情不胜恐悚。”子复闻于播:笑曰:“此盖无能之辈耳,亦何怪乎!饥穷若是,实可哀也。”遂沾以生饩(沾,施与。生饩xì,指生活所用粮食类物 品),令子延食于书斋。数日后,辞他适,遗之缣 缯。是日播引见。李生拜谢前事毕,又云:“某执郎中盛卷,游于江淮间,已二十载矣,今欲希见惠,可 乎?所贵光扬旅寓。”播曰:“此乃某昔岁未成事所怀之者。今日老为郡牧,无用处,便奉献可矣。”亦无愧色,旋置袖中。播又曰:“秀才今拟何之?”生云:“将往江陵,谒表丈卢尚书耳(表丈,表叔、表 伯)。”播曰:“贤表丈任何官?”曰:“见为荆南节度使。”播曰:“名何也?”对曰:“名弘宣。”播拍手大笑曰:“秀才又错也!荆南卢尚书,是某亲表 丈。”生惭悸失次,乃复进曰:“诚若郎中之言,则并荆南表丈一时曲取。”于是再拜而走出。播叹曰: “世上有如此人耶!”蕲间悉话为笑端。(《大唐新语》)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唐郎中李播典蕲州日 典:主管。
B.遗之缣缯 遗:留给。
C.旋置袖中 旋:随即。
D.蕲间悉话为笑端 悉:全,都。
答( )
2.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此是大人文战时卷也 文战:指科举考试。
B.某向来诚为诳耳 向来:指先前。
C.令子延食于书斋 延食:邀请吃饭。
D.今欲希见惠 见惠:见到恩惠。
答( )
3.对下列句中红色字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李生闻语,色已变 ┏ 某向来诚为 诳耳
┗ 亦无愧色,旋置袖中 ┗ 诚若 郎中之言,则并荆南表丈一时曲取
A.两个“色”字相同,两个“诚”字不同。
B.两个“色”字相同,两个“诚”字也相同。
C.两个“色”字不同,两个“诚”字相同。
D.两个“色”字不同,两个“诚”字也不同。
答( )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4.①唯易其名 ②今拟何之
A.①只是换了他的名字 ②现在打算怎么办
B.①只是换了那个名称 ②现在打算怎么办
C.①只是换了那个名称 ②两个打算去哪里
D.①只是换了他的名字 ②两个打算去哪里
答( )
5.奉大人咨问,此卷莫非秀才自制乎?
A.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制作的吗?
B.我奉命询问大人,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制作的吗?
C.我奉命询问大人,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
D.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
答( )
6.殊不知是贤尊郎中佳制,下情不胜恐悚。
A.特殊原因不知这是贤良尊贵的郎中的佳作,下面的情况令人恐惧极了。
B、特殊情况不知这是贤良尊贵的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
C、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
D、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下面的情况令人恐惧极了。
答( )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蕲间悉话为笑端”原因的一组是
①此昔应举时所行卷也,唯易其名矣。
②二十年前,实于京辇书肆中以百钱赎得。
③此盖无能之辈耳。
④今欲希见惠,可乎?
⑤将往江陵,谒表丈卢尚书。
⑥生惭悸失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答( )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生来谒李播,所投诗卷全是李播的诗,李播之子向李生点明实情后,他才被迫承认冒充欺骗之事。
B.李播认为李生是无能之辈而为此冒充欺骗之事,并哀其饥苦如此,施物接济而让儿子招待他。
C.李生辞别时,仍提出想要索回所投诗卷,李播见他还能说出真心话,便答应把诗卷给了他。
D.李播说出荆南尚书是自己的亲表丈时,李生非常惭愧,并向李播道歉,说自己不该冒犯荆南表丈。
答( )
附参考、简析及译文
1.B(遗:赠给。)
2.D(见惠:惠赠我。)
3.A(两个“色”都是“脸色”;第一个“诚”是“确实”,第二个“诚”是“果真”。)
4.D(其名:他的名字。何之:即“之何”,去哪里。)
5.D(大人:称自己的父亲。制:写作。)
6.C(殊:竟。下情:谦称自己的心情。)
7.C(③⑥是李播所说和李生的羞愧,非原因,有③⑥的项不能选。)
8.以“说自己不该冒犯荆南表丈”不合文意。)
[译文]
唐朝的郎中(皇帝的侍从官)李播主管蕲州政务时,有个姓李的书生自称举子(被荐举应试的读书人)来拜见。正赶上李播生病,让子弟接见了他,看了他所递 上的诗卷,全是李播的诗。姓李的书生走了以后,子弟把诗卷拿给李播,李播惊讶地说:“这是我过去参加科举考试时所做的卷子,只是换了他的名字了。”第二 天,李播派他的`儿子邀请姓李的书生,不慌不忙地问他说:“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姓李的书生听了这话,脸色已经变了,说:“这是 我平生苦心写成的,不会错的。”李播的儿子又说:“这是我父亲参加科举考试时的诗卷,再加上纸张笔墨没改变,就请秀才您不要胡乱说。”姓李的书生急忙说: “我先前确实是说谎了。二十年前,我的确在京城书铺中用百钱换到手,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李播的儿子又把这些告诉李播,李 播笑着说:“这大概是无能之辈罢了,又奇怪什么呢!他饥贫困苦如此,的确很可哀怜。”于是把粮食类生活物品施与他,让儿子邀请他在书斋吃饭。几天后,姓李 的书生告辞到别处去,又赠给他绸帛。这一天李播接见他。姓李的书生行礼感谢从前的事情完毕,又说:“我拿着郎中您的大作诗卷,在江淮间交游,已二十年了, 现在希望您把它送给我,行吗?好处是它能使我一路旅途寓所都光耀。”李播说:“这是我前些年没有成就事业时所思念的诗作。现在老了做州郡官长,没有用处 了,就把它献给您吧。”姓李的书生也没有惭愧的脸色,随即放进袖中。李播又说:“秀才您现在打算去哪里?”这个书生说:“我将往江陵去,拜见我的表叔卢尚 书。李播说:“您的表叔做什么官?”他说:“现在是荆南节度使。”李播说:“名字叫什么?”他回答说:“名叫弘宣。”李播拍手大笑着说:“秀才您又错了! 荆南卢尚书是我的亲表叔。”这个书生羞惭心慌而乱了分寸,于是又说:“果真像郎中您说的,那么就连同您的荆南表叔,我一时不该而都得到了。”于是他第二次 行礼后跑出去了。李播叹道:“世上还有像这样的人呢!”蕲州之间人们全都把这件事作为笑柄来说。
那是他的一切
高二(5) 刘宇波
偶尔和朋友在电话里聊起了小时候玩什么。我想了想,觉得大抵就是在龙潭湖或是后面那片小森林里找些树枝一类的瞎比划了。不料妈妈在旁边插嘴:“还不是 整天抱着游戏机。”
猛然想起,那时有多少无聊的下午,都是以“小霸王奇乐无穷”开始;有多少时间,都是在我们的尖叫声和大笑声中淌过;有多少回忆,都装载在那个小匣子 中,装载在插拔卡带时那“咔嚓”一声中,装载在那时屏气凝神躲避敌人枪林弹雨的一张张稚气的脸上。
于是就回忆起那时的事情,不自觉地又想了她……
舅舅是最早把我领入游戏机世界的人,那会儿我只会玩俄罗斯方块。我和舅舅常常比赛,看谁打的分高。
于是,我总会为了破舅舅的“记录”,在他工作时去他那间对我充满诱惑力的卧室,摆弄那些虚拟的方块。
舅舅有一个和蔼可亲的法国妻子,每当我站在那间卧室门口时,她总像心领神会似的,帮我打开电视,接好电源,然后亲自将手柄递给我。她只是微笑,她说话 我听不懂。
有一次,又是为了打破舅舅的新记录,我来到那间卧室旁。阿姨照例帮我准备好了一切,并微笑地将手柄递给我,于是,我马上走进去,开始了“新记录之 旋。”
小时候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总之,我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再次刷新了舅舅的记录。
游戏机是不能保存记录的,为了向舅舅炫耀我的成绩,我只有守在电视机旁等待,直到晚饭时间,舅舅还没出没,父母拉我回去吃饭,我死活不干,最后父母只 好拨了些饭菜让我守着那显示着我“成绩单”的屏幕吃,可惜,到了该睡觉的时候,舅舅还是没有回来。
我只好作罢,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的战记”。
第二天,舅舅告诉我,他看见了我的“成绩”,我想,肯定是阿姨为我守着那个屏幕,我没有想过,她一晚上不曾看电视。
那时,我太小了。
后来,舅舅和那个阿姨一块儿去了巴黎。鬼知道在那个浪漫之都发生了怎样不浪漫的事,他们离婚了。
舅舅再次回北京的时候,我是一蹦一跳地去迎接他们的,可只有舅舅一人的身影,我隐隐感到:那个金发碧眼的阿姨,我再也见不到了。
有一天,舅舅突然问我:“你还记得你的那位法国婶婶给你做的西餐吗?”我摇摇头,说:“我只记得有一次,她帮我“守候”了一夜我的记录”。舅舅“哦” 了一声,说:“那晚我很奇怪她干嘛要这么做,她指着屏幕上你的那个分数,说:“这是他的一切”。”
这是我的一切。
我猛然意识到,那个无知的自尊自夸自傲甚至是自负的小孩儿,竟然如此地被她理解着并包含着,她不忍关掉那屏幕,是因为她不忍关掉我的梦想,不愿看到我 的失落,她明白,那是我的一切。
直到现在,我还会告诫自己: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周围人的理解与包含;没有他们,我会失去一切,他们,才是我的一切,需要我永远珍惜的一切。
舅舅告诉我,我的那位法国婶婶,叫“巴萨利亚”。
篇7:《制台见洋人》教学设计
《制台见洋人》教学设计
教材设计思路:
本文节选自《官场现形记》第53回。《官场现形记》是清朝末年“谴责小说”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本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揭露了封建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崇洋媚外的丑恶行径,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些主要矛盾,如封建官僚阶层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革命运动、维新运动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等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官场现形记》及其作者。2.掌握课后生字。
能力目标:1.了解对话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2.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德育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官吏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崇洋媚外的丑恶行径
教学重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点拨、引导.教学媒体:幻灯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官场现形记》和作者。
2.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本文,主要体会本文的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一)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梗概,掌握如下字词。
藩台、撩、禀见、翰林、瘪、恪、行栈、廊檐、截、蓦、六神无主、校场、辕门、衙署、骇、打岔、搁得住、懒怠、不肖、吁、排揎、安分、滋事、挟制、抚恤、了结、蓬、耽搁
同学们除了掌握上面的字词外,还应该做到能够读懂本文,理解一些词语,如考差、上房、辕门等的意思。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正确划分本文的结构。本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前两段为第一部分,概说制台的为人,写他对同僚的苛刻,对下级的蛮横。
后几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淮安知府两次的禀见和制台见洋人的故事。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内容中,文制台主要接见了几个人?他接见这几个人为什么态度不同?
文制台在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接见了三个人:淮安知府、巡捕和洋人。文制台对他们三个态度不同,是因为这三个人社会地位和背景不同。
3.巡捕禀报前后都挨了打,这反映了制台怎样的心态?
制台先打巡捕,反映了他对内专横、自我为大的心态;后打巡捕,表现了他恐洋惧洋、又不肯向属下认错的心态,既奴性十足,又恼羞成怒。
4.文制台认为自己是外交上的“老手”,很成功地把洋人打发起了,那么他是如何和洋人打交道的?
制台和洋人打交道,就是不能得罪外国人,处处为外国人着想,同时也不要给自己惹麻烦。
5.本文表达了什么深刻的思想?
制台对内对外的“双面人”嘴脸,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一方面表明近代中国官场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给清朝政府和中国社会造成的巨大创伤。这种创伤,既使国家积弱积贫,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潭中越陷越深,也使国民、特别是上层官僚阶层的精神受到极大奴役。小说生动地描画了“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这一社会怪圈,寄寓了社会改良的强烈愿望。
6.本文写作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本文的主要特色是运用了讽刺和夸张两种手法。
三、问题探讨。
1.同学们在学完本文后,请思考是什么让制台大人有这样的心理?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中国清末的“谴责小说”。
篇8: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神医扁鹊吗?他名叫秦越人,因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用我国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gu6)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并没有死,还能救治。这使虢国的国君大为惊喜。扁鹊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又用药物炒热,敷在太子的胁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这简直是起死回生啊!但是对这位名医的医术也有不相信的,蔡国的国君蔡桓公就是这样。他起初只有一点小毛病,但不信扁鹊的诊断,不肯就医,结果病情逐渐加重导致最后死亡。我们课本中收了这则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交流有关《韩非子》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韩非的重要著作。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课文告诉给我们一个什么故事?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
(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当点拨、点评)
明确:应区分掌握的文言词疾:小病病:大病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2.让学生改编故事,并大声背诵课文。然后,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你觉得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⑴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对病人诊断细心、并能善意规劝病人的神医。
⑵蔡桓公是一个固执己见、盲目自信、讳疾忌医的人。
4.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学生可能回答: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⑵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⑶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⑷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意见)
5.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及肯定)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下节课集中展示交流。
篇9: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扁鹊见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把它处理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次诊病、蔡桓公四次讳疾忌医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这篇内容浅显的故事有一定的讽喻和劝诫色彩,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中宜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 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
导入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
(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
(三)学法实施
1.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字词。
(2)自读检测(利用大屏幕检测自读效果)。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汤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还走(xuán)焐热(wù)
②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间 好 应 熨 还
③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释义:
汤:音tànɡ,现在写为“烫”。
齐:音jì,现在写为“剂”。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4)师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语速恰当。
2.疏通课文
(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比较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习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请学生提出学习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提示:①提出问题的角度:“略读课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问题的依据:“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2)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样的人?蔡桓公为什么会死掉?这篇课文有什么寓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要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做好组内分工,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问题。
扁鹊:神医。
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蔡桓公的死因:讳疾忌医。
寓意:防微杜渐。
(四)分角色朗读
可以采用师生、小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积累拓展
大屏幕显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读《北人啖菱》。
2.复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六)布置作业
篇10: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篇11: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韩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3. 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4. 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九年级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不太喜欢抽象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活动的安排,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例如通过演示动画情节的画面,使视觉和听觉达到和谐统一,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预习,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学习这一节课的学生往往是对知识延伸、启示哲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但由于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可以采用协作学习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三、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内容。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和疏通本课的文言字词;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在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延伸。
3.课时要求: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蔡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运用课件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生字词注音组词,并辨别字形。学生朗读生字。
3.学生结合注释,朗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找出不懂的文言字词。
2.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释疑。
3. 对照课件的“译文对照”页面,出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请学生翻译。
①君有疾在腠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扁鹊望桓侯而旋走
④臣是以无请也
在参照课文注释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四)、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1. 教师出示故事情节的视频;学生欣赏。
2.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写了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扩展延伸。
1. 进入课件的“分析课文”页面,请学生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学生讨论
第1题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 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 “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六)主题分析,总结哲理。
1、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
2、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六、表演一下,自我展示。
1、进入课件的“表演一下”的页面。熟悉表演的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对《扁鹊见蔡桓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将整个故事情节表现出来,有对话,有肢体语言,得体大方,与文章内容相符合。
2、演员的安排。
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
①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
②号演员表演的角色----扁鹊,
③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的大臣。
3、学生表演,老师点评!
七、巩固练习,自我提升。
请学生完成课件“能力培养”页面中的10个练习题目。课件系统会自动辨别学生所做答案的正确性。(如果时间不够,课后完成练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扁鹊见蔡桓公》。
2、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
篇12: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例如:扁、桓、腠、应、还、汤、齐、索、是以等。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弄懂每句话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3.弄懂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背诵课文。
5.写一篇读后感。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反感,毫无治病之意。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
3.课文怎样描写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还走”,远远一望,转身就跑,断定桓公的病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救药,即使桓公此时让他医治,也已无法可施,只好赶快离开。后是对桓公派去问他的人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不但说明了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自己所以“还走”、不再警告医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的道理。
桓侯的反应:虽然“故使人问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鹊为什么“还走”,而派人去问;而在派去的人回报扁鹊的答话(课文此处虚写派去的.人的回报)以后,却毫无反应。他仍然没有动心,始终没有醒悟。
4.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全文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分析:扁鹊在桓公病发、派人寻找他时,“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进见桓公“还走”后,就逃出了蔡国,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经没法医治的病,还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现出他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药,浑身剧烈疼痛起来,才派人寻找扁鹊,终致丧命。全文表现出他讳疾忌医,终致丧命。
5.本文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
分析: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这都是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也正是本文表现出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它就出自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题解。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指名学生读一遍。教师作如下补充:1.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韩非为人口吃,不善言辞,但善于著书立说,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文章逻辑严密,说理清楚,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很有说服力,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2.“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的。3.“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生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彩。如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等。4.扁鹊为什么又叫秦越人?扁鹊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名医,而战国时代秦越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扁鹊称呼他。(余见课文后黑框内“古人的名、字、号”)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句中的“还”,念xuán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tàng当“用热水悟”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jì,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四)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开头译至第二句“桓侯又不应”。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又)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至末尾。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悟,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五)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1.请两名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其余学生对讲的有讹错或疏漏的词句加以纠正或补充,教师注意及时肯定或指正。)
2.提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找出有关的词句来说明。是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安排故事情节的。如: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3.从课题看,本文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扁鹊和蔡桓公。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扁鹊见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为哪几个层次?本文写人叙事为阐明什么道理?(学生深入读课文,整理答案,教师请2~3名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答案,然后归纳分析: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一共写了扁鹊四次见桓公的情形。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指出不治的后果。而桓侯答曰“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是对医生的反唇相讥。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可是桓侯仍然“不应”,“不悦”,冷冰冰的拒医生于千里之外。可见桓公讳疾忌医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由于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所以桓公的病拖延了治疗的良机,最终“在骨髓”,“无奈何也”。难怪扁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不可救药的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桓侯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理解,桓公临死才“索”扁鹊,当然无济于事了。“桓侯遂死”这是讳疾忌医的必然结果。
这个寓言故事可分三层。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不听扁鹊忠告;第二层(“桓公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第三层(“居五日”至末句)桓公病死。
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的。桓公园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4.本文的写作特色。(1)鲜明的对比。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2)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如:扁鹊一见桓公“立有间”,“有间”即有一会儿,写出扁鹊留心仔细“望诊”的情形。“不治将恐深”、“不治将益深”,前者为和缓的规劝语气,后者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寡人无疾”传神地写出了桓公的固执、自信,“不应”,“不悦”又写出了桓公的傲慢自恃、讳疾忌医的神态。“还走”写出了扁鹊的机警,从侧面反衬了他的诊断的准确;“索”勾画出桓侯病入膏盲时怕死着急的心态。
(六)练习(课文后练习可在课堂上结合讲读时完成,也可印发讲义)。读本文或下列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600字左右。
自相矛盾韩非子
人有鬻(卖)矛与楯(同“盾”)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刺破、刺穿)也。”俄而(不久,一会儿)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这则寓言揭示了哗众取宠,任意夸大其辞,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会陷入思维混乱、自相矛盾、不能自拔的可笑境地。
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鞋子)者,先自度(量)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至之市(集市),而忘操(拿)之。已得履,乃曰:“吾忘其度。”反(同“返”)归取之。及反,市罢(散),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宁可)信度,无自信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注重实际,把事物的本身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弄出“宁信度,无信足”的笑话。)(齐维初)
篇13: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掌握“居”、“间”、“还”、“请”等词的意 义,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知。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简洁语言概括其道理。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帮助,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点:
1、朗读、复述课文。
2、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3、学习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及其隐含的寓义。
四、教学设想:
1、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要求学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2、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3、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4、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5、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
拓展思维,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五、媒体设计:
课件、录音机、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课前准备
(一)、教师制作课件。
(二)、学生预习:
1、生字、词语识记:间好还居还汤熨属索腠理肌肤火齐
2、桓侯病死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本文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二、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四、对照课文,复述大意。
教师活动
导语:医圣华佗与曹操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情趣。
1、教师范读教学内容
五、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全解课文,重点疏通字义。
六、分题研读、微观体味。
七、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设问:蔡桓公拒绝就医而病死的原因是什么?它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回答,并板书有独特看法的同学的答案。
如果扁鹊是我是我们的老师,而蔡桓公是我们班的同学,试想扁鹊对蔡桓的这种规劝方式适合吗?要不然该采用何种语言艺术?
篇14:蒙蒙细雨见真情(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蒙蒙细雨》见真情
《蒙蒙细雨》这篇课文,我上过二次,说实话,有点怕上这篇课文,总觉得课题平平,内容平平,语句平平,既不利于深挖,也不利于拓展,课更是上得平平。听了由俞东江老师执教的《蒙蒙细雨》这堂课,令人拍手叫绝,他上得如此感动,如此投入,使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感觉。
一上课,俞老师就含蓄地揭示课题,1、用“雨”组个词,要说明雨下得很大,学生相继说出很多词语:狂风暴雨、暴风骤雨等,又用比较法提出:谁能用“雨”字再组词,说明“雨”小,学生不假思索就说出:绵绵细雨、春雨绵绵、细雨如丝……板书课题《蒙蒙细雨》。念课题后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蒙蒙细雨的句子。(1)那雨小得……像蚕吐出来的丝。(2)雨是不大……像那蚕吐出来的丝。俞老师抓住契机说《蒙》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然后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检查自学情况:(1)哪些注了拼音的字对你来说不算生字,强烈激起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学生抢着说明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个生字,并指出在哪里学到。(2)哪些没学过的词对你来说不算新词。对“冤枉”这个词语要求学生用具体事例说明,又在黑板上写下学生提的两个最难写的字:肾、撅。接着,俞老师提出了关联全篇课文的中心问题:课文写妈妈在家与学校的路上走了几次(学生回答:三次)。俞老师追问:(1)在这个细雨蒙蒙的早晨,妈妈在“家”和“学校”之间走了三次,每次所花的时间都一样吗?(2)为什么妈妈走那么快?
读:“下午……才想起来”老师范读,学生仿读,再读: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为什么是冤枉路?要求学生把语气读出来)这里俞老师在黑板上出现了一个板书:
妈妈
(1) 快
家 (2) 快 学校
(3) 快
继续问学生:时间一样吗?
生答:时间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快。
俞老师随即又在板书上写了三个“快”字,最后出现关键提问:患肾炎的人在雨天,为什么还能越走越快?
学生甲答:信誉战胜了疾病。
学生乙答:因为妈妈一心想着学生、别人、班级。
学生丙答:诚信使妈妈忘记了病痛。
学生丁答:责任使她忘记了一切困难。
最后俞老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读出感情。
学生可以说是“真情”融入其中。
俞老师又让学生归结课文内容:在一个雨天,当老师的妈妈冒雨为学生拿制服。
回味这堂课,俞老师不用教诲式的语言,抽象的说教,而是围绕探究性的问题,而且问题覆盖面大,枪口准,唤起学生种种探究欲望,最后让学生在层层学习、比较中感悟了中心所在。整堂课没有时髦的点缀,没有流于形式,却让学生领会了深刻内涵,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气氛中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
[蒙蒙细雨见真情(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扁鹊见蔡桓公(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二中:赵佟青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 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 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 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 疾 益 故 索 还 火齐 汤熨
三. 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 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 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 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 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 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天山二中:赵佟青)
作者邮箱: ztq05110853@sina.com
[扁鹊见蔡桓公(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6: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教学设计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 E-mail:Z@zhao.com.cn)
目的要求
一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三 理解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要点难点
一 弄懂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这是本文的教学要点。
二 解释词语,口译课文。
三 熟悉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 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要点。
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代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这样丰富的.内容,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先秦散文中的佳作,这也体现了时代对作家的要求是如此严格。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原系韩国贵族。《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和李斯同出于荀况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他。韩非见韩国之势日益削弱,曾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未被采纳。后奋力著书,传到秦国,受到秦始皇赏识,发兵攻韩,索取韩非。韩王遣韩非使秦,被留秦国,尚未见用,遭李斯、姚贾的嫉妒谗毁,下吏治罪,死于狱中。
段落大意
(层次划分及大意)依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
第二层,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
第三层,交待事情的结果──桓侯遂死。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写作特点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见桓侯,三次建议;桓侯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盾逐次加深。第四次见面,矛盾不但没有解决,而又横生枝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等到桓侯体痛急索扁鹊想就医的时候,双方在“有病当医”的认识上已经统一了,扁鹊却又逃掉了。全文不到二百字,竟有这许多波折、动荡,岂不是波澜起伏吗?这也是文章的写作特点之一。
作业练习
一、给下列句中的黑体字注音。
1.立有间( ) 2.君有疾( )在腠( )理
3.寡人( ) 4.医之好治不病( )
5.桓( )侯不应( ) 6.汤( )熨( )
7.骨髓( ) 8.桓侯遂( )死
二、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节选自 ,作者 , 时代重要的
家。他的著作,集先秦 家学说的大成。本文讲述的故事可以归纳为
一个成语: 。
三、为下列黑体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立有间 A.有一会儿 B.一会儿 C.中间 ( )
2.不治将益深 A.更加 B.更加深入 C.更加厉害 ( )
3.桓侯故使之问之 A.故意 B.特意 C.才,又 ( )
4.望桓侯而还走 A.往回走 B.转身就走 C.转身就跑 ( )
5.针石之所及也A.达到B.及时,来得及C.连词,无意义。( )
6.司命之所属 A.属于B.管辖C.家属 ( )
7.臣是以无请也 A.请求 B邀请 C.问 ( )
8.无奈何也 A.怎么办B.没办法C.拿(事或人)……没办法 ( )
9.使人索扁鹊 A.线索B.寻找 ( )
10.桓侯遂死 A.马上B.已经C.于是 ,就 ( )
四、写出下列黑体词的古今义。
1 立有间 古义: 今义:
2 居十日 古义: 今义:
3 将益深 古义: 今义:
4 索扁鹊 古义: 今义:
5 故使人问之 古义: 今义:
6 望桓侯而还走 古义: 今义:
五、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汤熨之所及也 通 ,译作 。
2 望桓侯而还走 通 ,译作 。
3 火齐之所及也 通 ,译作 。
六、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及时治病?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论的?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3.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为什么“还走”?
七、将正确的译句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
A.医生喜好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成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喜欢把治疗没病的人作为功劳。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A.扁鹊看见桓侯转身就走。 ( )
B.扁鹊看见桓侯就往回走。
C.扁鹊远远地的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3.桓侯故使人问之。 ( )
A.桓侯特意派人问他。
B.桓侯故意派人问他。
C.桓侯这才派人问他原因。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A.(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没有办法了。 ( )
B.(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办的事,没有什么办法了。
C.(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
5 臣是以无请也。 ( )
A.我因此就不再说话了。
B.我因此就不再请求了。
C.我所以就不再说了。
答 案:
一、1 jiàn 2 jícòu 3 guǎ 4 hào 5 huán yìng 6 tàng yùn7 suǐ 8 suì
二、《韩非子喻老》 列子 战国 思想 法 讳疾忌医
三、1 A 2 C 3 B 4 C 5 A 6 B 7 C 8 A 9 B 10 C
四、1.古义:一会儿。今义:之间。2.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住所。3.古义:更加。今义:好处。4.古义:寻找。今义:索取。5.古义:特意 。今义:所以。6.古义:跑。今义:走。
五、1.“汤”通“烫”,用热水焐。2.“还”通“旋”,回转,掉转。3.“齐”通“剂”,火剂汤。
六、1.扁鹊: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七、1 B 2 C 3 A 4 C 5 A
篇17: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间”、“将”、“疾”、“益”、“故”、“遂”等实词的词意。
2、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3、训练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韩非子。
二、听读
三、朗读
四、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让学生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扁鹊一共见了几次蔡桓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扁鹊怎么说,而桓公的`神态、语言怎样?(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点拨字词)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发?
总结:见板书
五、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见课后练习二
(二)解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3、臣是以无请也
六、朗读背诵
七、板书设计
篇18: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教学设计
一见 在腠理 将恐深 (汤熨)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在肌肤 将益深 (针石)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在肠胃 将益深 (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 在骨髓 无奈何也 体痛,遂死
--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 梗概水浒传范文
★ 水浒传每回读后感
★ 水浒故事精选
★ 红楼梦每回读后感
【《李逵见宋江》教学设计(通用18篇)】相关文章:
红楼梦前60回读书笔记2022-08-22
《水浒》2500字读后感2022-07-24
水浒传读后感600字2023-10-28
《水浒传》读书笔记300字2023-12-09
2022年《水浒传》读后感600字作文精选2023-01-16
水浒传阅读心得体会700字2023-04-17
水浒传阅读笔记2500字2023-02-25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读后感2022-05-14
初中名著水浒传读后感600字2023-08-05
水浒传读后感800字作文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