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4 14:37:14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加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

2、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加法的意义2、学会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游戏的信封和邮箱。

学生: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吗?那你知道孙悟空的老家在哪里?

花果山可漂亮了,今天我们就跟着孙悟空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让学生仔细看图,学会叙述图中的数学信息

2、出示猴子的画面

(1)、让学生叙述猴子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

(2)、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一共有几只小猴?”的意思

(3)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4)学习加法算式3+2=5,认识“+”,学会读写加法算式,并理解每部分的含义。

3、出示小鸟的画面

4、让学生从白云、小朋友和小花中,任选一个和同桌说说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并写出数学算式

5、课间操

6、小结:把两个数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

三、练习

1、先说图意,再写算式

让学生先练习用三句话来叙述图意,再写出算式

2、先照样子画一画,再填空

要指导学生先看清楚第一小题先画几个圆片,再画几个圆片,一共画了几个圆片,再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第二小题

3、游戏:小小邮递员

先要让全体学生都要练习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掌握今天的知识。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

加法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导入2:【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特别爱读课外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小丽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6.4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 “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求 “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那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你想通过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预设:

生1:元角分的知识

生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3: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合理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来解决新知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和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2,自学例1。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重点思考:“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因为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含义不同,个位表示几个1,十分位表示几个十分之一,百分位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学生3: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师:那该怎样计算呢?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时,从最低位算起,这道题也就是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满10,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0,十位上写1。那么6.45+4.29=10.74。

首先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这个算式应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那么6.45-4.29=2.1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比较内化

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我们一起来比较分析。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从最低位算起。

学生3: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学生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1: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2: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要对齐。

3: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实心的小圆点。

4:计算结果如果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习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 .07+4 .89 5 .64-1 .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例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以“购买图书情景图”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例1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6.45+4.29和6.45-4.29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通过“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来体会和感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加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用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感受数的意义,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会独立思考,又能勇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进行运算。

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

小明在一条东西的跑道上先走了5m,又走了3m,如果以向东为正,他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再向东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再向西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2

足球循球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

图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红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如何表示?

二、知识点拔: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与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例题指导

例1 计算

(1) (-3)+(-9)

(2) (-4.7)+3.9

解:(1)(-3)+(-9)=-(3+9)

=-12

(2)(-4.7)+3.9=-(4.7-3.9)

=-0.8

四、练习巩固:P22 1、2。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习题1.3 1、8、12题

加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8、7加几(教材第90~91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8、7加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8、7加几的加法。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小棒20根

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

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

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四、全课小结

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加法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画图等。本课时是“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具有挑战性。用学生以往掌握的两数相减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解决过程,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在呈现画图策略的基础上,又呈现倒着连减等方式。体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丰富了解题的策略。对“减去相同数”的问题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减法的意义。有了这样的经验基础,为今后能将减法与除法有机联系起来,对认识除法的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可以装满几袋”这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题型的基本策略。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合作交流,辨析比较及优化意识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学具。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掌握减数相同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复习引入

(一)数一数。(课件出示)

1.两个两个地数,从10数到20;

2.五个五个地数,从70数到100。

(二)说一说

教师:像刚才这样数数,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你也这样数过吗?

学生汇报。

(三)想一想。

出示印章图片。(课件出示)

教师:这些印章小朋友们都很熟悉,老师每次给表现好的同学盖一个印章,每5个印章可以换一个小苹果,贴在教室里“比一比,谁的进步大”的展示栏里。

出示明明小朋友得到的印章图。(课件出示)

教师提出问题:这位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小苹果?你有什么办法算一算。

学生汇报:每5个苹果圈起来,看有圈了几个圈,就能换几个苹果。

教师肯定方法,但不及时反馈结果,为新知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复习,结合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相同的数”的意义,为新知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二、引导探究,形成策略

(一)情境引入,解读信息

1.读懂主题图,了解信息和问题

教师:勤劳的小猴子来到果园,采摘一些橘子。准备把橘子装回家,却遇到了数学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呈现教材第78页例5主题图。要求演示中先呈现小猴,再出示橘子,最后出示问题。陆续的出现让学生对情境有想象的空间,对情境的描述有层次感。)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教师追问:“装满”是什么意思?

可能会有学生回答:每袋都要装9个,才能算装满。如果一袋中比9个少就是没装满。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给学生思考空间和时间,说说自己想解决这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探究“相同数连加的问题”过程,可能会有:画图、列算式、列表格,圈一圈等方式。

【设计意图:课件的层次演示,让学生对情境图有了浅层的数学故事的意识,为解决问题提供研究的素材。信息和问题的出示让学生从情境图抽离,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空间。对于“装满”意义的理解源于生活经验,学生易表达易接受。】

(二)尝试解决,方法多样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学生活动:

要求:同桌合作,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

(1)摆一摆

请同学们可以借助自己准备的学具,把你的方法试着摆一摆。

(2)圈一圈。有学生会仿照刚才记录印章的方法进行思考。

(3)数一数。倒着数的方法。

2.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策略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理解“相同的数”—“9个”。

学生汇报结果,预设情况:

方法一:摆出的方法,如下:

一行9个,摆了3行,能装满3袋,还余1个。

方法二:圈出的方法,如下:

在数学书上每9个橘子圈一起,能装满一袋,圈了3次,就能装满3袋,还多1个。

方法三:计算的方法。如下:

28-9=19,19-9=10,10-9=1

连续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

教师引导学生减3个9用算式过程图把表示出来。每次都减“9”。可以写成

方法四:列表法。在上节课连加的经验基础上会尝试列表法。

个数

28

19

10

每次减9

-9

-9

-9

还剩个数

19

10

1

每次都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直观呈现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参与中加强对“9个橘子摆一行,圈一个圆,减相同数”的理解,初步建构了解题策略,也为符号表征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分析比对,内化解题策略

1.对比分析,再次体会

教师:为了让全班小朋友看得更清楚,老师用电脑把小朋友几种方法记录下来。请看大屏幕。

(课件呈现前3种方法,动态演示。)

在演示过程中,请学生说说各种分橘子的过程。指导学生在交流中,读懂、听懂他人的想法,还应帮助学生完善表达不清的地方,感悟分橘子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倾听、交流、互助以及表达能力的习惯。

教师追问:这些方法中,你发现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9个”橘子。感悟相同减数的含义。

师生小结:小猴把28个橘子装满3袋,还剩1个。

2.回顾反思,检验结果

教师:这样装的结果正确吗?

有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检验。教师追问:有什么方法检验?

可能会出现:

(1)用加法检查。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9+9+9+1=28(个);

(2)用数的方法。一个一个数数完3袋再加1个,共28个。

【设计意图:把学生操作的方法通过课件呈现,完善学生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相同减数概念的理解,检验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

3.变式促疑,引发冲突

(1)图示练习。

教师:要求“明明小朋友的印章能换几个苹果”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课件出示印章图)

先数出共有18个印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圈一圈,每5个圈一次

圈了3次,还剩3个。可以换3个苹果。

用连减的方法。

(2)文字练习。

问题:有25个苹果装入纸箱中,每箱装8个,可以装满几个纸箱?

教师:要想很快解决这个问题,你会使用哪种方法?

师生小结:画图能使小朋友直接看出分成的结果,但是利用连减的算式能快捷简便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题型比对,理解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中,让学生能辨析在具体解决问题时能灵活运用策略,方便快捷完成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相同减数概念的理解,也是为今后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三、巩固练习,应用体验

(课件出示)

1.

2.口算接龙。

3.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第三题属于文字题型,没有出现全部18根羽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允许方法多样化,但鼓励运用连减的方法进行解答。】

四、评价反思,收获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学情分析:

虽然在1年级教学中,已经进行了有关“多一些”“少一些”的估计的初步渗透,但是在本课时教学前,学生接触的都是口算和笔算,不仅习惯于精确计算,而且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因此,当面对现实的估算问题时,学生首先就会调用精确计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在这之前没有接触过“近似数”,同时还未形成“整十数相加比较简便”的认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

想一想,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再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交流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加法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购书”,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通过感受生活,明确数学就在身边,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估算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及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两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把整数减小数作为难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过对这节课的研究,我们在设计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明确目标定位创设和谐情趣

本节课以“讲故事比赛”为主线,创设“购书”与“比赛”两个情节,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串联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识,并作为教学出发点,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将走出知识技能的重围,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技能,更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灵活使用教材体现数学实用价值

在设计时大胆、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开始,就创设“购书”的情境,让学生估算、猜测、计算,在练习中又创设故事比赛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探索,逐步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学生自己。这样的设计,其目的是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及方法,达到计算的基本要求,真正感知到所学习的数学是有价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3、重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始终关注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从新课导入到练习设计,教师不但要求学生估一估,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说说估算的过程,将估算教学有机地渗透到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为了参加学校组织的讲故事比赛,星期天小明去新华书店买书,其中有4本书,小明看了之后特别喜欢,但是小明身边只带了16元钱。

①想一想:小明最多能买几本书?为什么?

②猜一猜:小明可能会买哪两本书?怎么计算?

③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①有这么多情况,但又都是用加法计算的,为什么?

②以7.82+7.11为例研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A、独立思考、计算。

B、同桌相互交流计算方法

C、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D、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E、小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③计算其他几种情况的价钱,并解决小数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

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按学生的猜测计算应找回的的钱。

A、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B、讨论整数减小数的解决方法。

②小结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3、总结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4、试一试。

①计算:

4.36+2.6410.2-8.7515.4+2.9619-8.47

②添数字:

□.□□10

-4.28-□.□

0.926.86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讲故事比赛的情境:

小明:普通话得分:8.50分、内容得分:0.88分

小丽:普通话得分:8.85分、内容得分:0.45分

①根据这两个信息,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列式计算。

②同时冲进决赛的还有10号选手:小芳同学,她的内容得分是0.63分,她的普通话得多少分才能赶上或超过小明?

四、课后延伸拓展运用

实践活动:如果家长一周给你10元钱,你会怎样安排你的开支,请你把一周的开支情况记录下来,最后算一算,还剩下多少钱或超出多少钱,再向你的家长说说能想到些什么?

五、师生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加法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听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猴子很笨。

师:为什么?

生:一天总数都是7个。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叫“朝三暮四”。大家能够用学过的加法知识识破了养猴人的伎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有信心学好这节课吗?

生:有。

二、亲历过程,探索规律

1、探索加法交换律,渗透学习方法。

(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1+2+3+……+9=?)

师: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生:能!我是先把1和9相加,得到10;再把2和8相加,得到10;同样,3+7、4+6的和也都是10;这样就一共有四个10,再加上5,就算出了和是45。

师:这位同学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生:喜欢!

师:这是我们班同学们体育活动的情况,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正在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

生2:还有23个女生在踢毽子。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生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是有心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生:28+17(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17+28。(师也板书算式。)

师: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师:17+28又等于多少?

生:还是45。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

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观察)

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

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生1:我发现28+17与17+28这两个算式中,加数的位置相反,可是结果是相等的。

生2:我也发现了,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和没有改变。

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板书:猜想)

师:这个猜想正确吗?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板书验证)

师: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能!(师板书例子)

师: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可真多呀,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

师:观察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数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说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

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2:还有和也相同!

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

生:正确!

师:(故作疑惑,拖长声音)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师:举不出来吧。其实不光是你们举不出来,老师为了想这样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举不出来;我又发动全校的数学老师去想,结果是,仍然举不出来。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请听课老师帮忙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师:采访完了吗?哪个记者报导一下?

师: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板书:结论)

生1: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变了,但和不变。

生2: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把两个加数的顺序变换,和还同原来一样。

生3:两个数的和不会因为加数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这个规律的特点,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叫什么律?

生: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加法交换律,其实,还可以用更特别的形式来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吗?

生回答。

师:你们的表示形式真丰富,也非常有创意,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如何表示呢?

生:a+b=b+a

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你们还记得吗?瞧:

加法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练习六(教材第52-53页第1-8题)

课时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加、减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口算卡片练习:开火车,教师随机出示卡片,学生读题后报出答案。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2题。

(1)教师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加起来等于6,并且说出两个算式和得数。

(3)先让学生对老师说,之后学生互说。

(4)再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减等于7,并且说出两个算式和得数。

(5)先让学生对老师说,之后学生互说。

(6)教师拿出两张卡片,用大数减掉小数,让学生说出得数。

2、完成第3题。

(1)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时间2-3分钟。

(2)反馈了解完成了几题,有没有全部做对,错了几道题。

(3)和学生一起分析错例。

3、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学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独立连一连。

(3)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演示和评价。

4、完成第5、6题。

(1)课件依次出示两题的主题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让学生看着图画列出两到算式,写在书。

(3)汇报交流,说说每题列出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4)集体订正。

5、完成第7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2)师: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3)要求一共有多少也就是求总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4)让学生口头列出算式,再进行汇报交流。

(5)师:看了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完成第8题。

(1)找规律: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说说每根线上排列的物体的形状,看一看,每一串形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读一读这些形体,发现规律。

(3)猜一猜:1号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形状?

(4)让学生独立发现2号、3号盒子里物体的形状,并进行交流。

(5)反馈,交流正确答案。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 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 )+20=50

300+( )=360

50+( )=8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6274+5=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数 )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 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

强调:等号要对齐

检验:把25代入原式中的中 ,看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练一练:求 +48=62中的 .

3.教学例3

例3 270加上什么数得700?

提问:(1)所求问题是什么?

(2)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

(3)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270+ =700

=700-270

=430

练一练:(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用减法检验下面加法的得数对不对.

1265+7426

=8591 3758+298=4056

2.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加数

8

270

36

31

加数

57

440

90

24

62

100

820

62

3.先把下面各式中的“( )”换成 ,然后说出 是多少.

( )+18=37 80+( )=530

4.求未知数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一个加数?利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干什么?

求未知数 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1.(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2.求未知数x.

x+527=1002 625+x=1500

198+x=225 x+37=101

3.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12米,宽8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课件演示三幅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归纳出一个求加数的关系式。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导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验算加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加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加法中的未知数。教学中注意利用已有知识推导新知识,着重介绍了书写格式,为以后正式学习解方程打下基础。

加法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书第24、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正确熟练的口算5以内的加法。

4、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操作法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娃娃伴着徐徐的凉风向我们走来。他想和小朋友门一起做5的拍手游戏,好么?

拍手游戏:师:秋娃娃拍一,你拍几?

生:我拍四。(师生一起拍)

师:秋娃娃拍二,你拍几?

生:我拍三。(师生一起拍)……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游戏玩完了,秋娃娃玩的可高兴了,现在她想带大家到果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么?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左边2棵果树,右边有3棵果树。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棵果树?

师:你会计算么?

生1:2+3=5(说原因)

生2:3+2=5(说原因)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体会加法交换率。)

生1:这两个算式都是加法。

生2:他们的加号两边都是2和3,等号后面都是5。

生3:他们加号两边的数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交换加号两边数的位置他们的'得数不变。

利用操作,加深理解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秋娃娃可真高兴,它决定送给你们一份奖品。瞧(电脑出示第二幅图)

师:秋娃娃送给她家什么奖品?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么?(同桌互相交流)

生: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2个苹果。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1+2=3

2+1=3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再次体会加法交换率。)

学生操作

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果园里的小动物可不服气了,说:“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那才叫本事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么?

摆一摆:左边摆一朵花,右边摆三朵花。(学生独立完成)

看着自己摆的图片和同桌互相说算式。集体订正。

1+3=4

3+1=4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么顺利的解决了小动物的第一个题目,这会儿,小兔子急了,他也想给大家出个题目,瞧:(电脑出示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什么了?

生:有小兔子。

生:还有萝卜。

师:那么看了这幅图你能列出那些加法算式呢?

生1:4+1=5(上面有4只小兔子,下面有1只小兔子。)

生2:1+4=5

生3:1+2=3(上面有1个萝卜,下面有2个萝卜。)

生4:2+1=3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看着一幅图列出这么都得加法算式。我要给你们一点掌声。可是小动物门的题还没完呢!

师:从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萝卜和盘子

师:你能列出什么算式?

生1:0+5=5

生2:5+0=5

师:为什么用0呢?

生:因为左边的盘子里一个萝卜也没有。

四、运用游戏、巩固新知

1、手指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敢的闯过了小动物门的重重关卡,咱们的朋友秋娃娃见了可真高兴!他向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做手指游戏。

师:快、快、快、准备好,我们来做手指操。

手指头动、手指头动,5可以分成1和几?

生:5可以分成1和4,1+4=5、4+1=5。

师:再把小手动一动、5可以分成2和几?

生:5可以分成2和3,2+3=5、3+2=5。……

师:小手、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做运动,

我出1,你出几?

生:你出1,我出4,1+4=5、4+1=5

师:手指头动,再来动,我伸0,你伸几?

生:你伸0,我伸5,0+5=5、5+0=5。……

(师生互对、同桌互对)

师:看了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林子里的小鸟也想来参加,瞧:(电脑出示图)

师:算一算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1:3+2=5(树下有3只鸟,树上有2只鸟。)

生2:2+3=5

生3:1+4=5(有1只大鸟,有4只小鸟。)

生4:4+1=5

2、摘果子游戏

时间过得真快,秋娃娃要回家了。可是他想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帮他把林子里的果子摘下来,你们愿意么?看来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果子,你必须要回答出树爷爷的一个问题,这个果子才能送给你,你们有信心么?(出示一棵挂满苹果的苹果树,每一个苹果上又一个题)

4+1= 2+3= 0+4= 1+3= 5+0=

2>( )<5 2+( )=5 ( )+4=4

1+4= 3+2= 0+5= 2+2= 3+1=

三、课堂小结

1、学生自评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么完成了这么多地题,而且还帮秋娃娃把果园里的果子也摘下来了,那么庆同学们相依相你这节课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近填表现的特别好,就给自己的5颗星,如果你觉得今天表现的还行,就给自己的4颗星,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得不够好,应该继续努力,就给自己得3颗星。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为自己把表示成功的星星图上颜色。

2、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秋天的果园

2+3=5

3+2=5

1+2=34+1=51+3=4

2+1=31+4=53+1=4

0+5=5

5+0=5

加法教学设计12

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计算以及训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知识重点

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原则

复习知识

引入课题

通过展示四道题目,让学生分析是运用哪条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而进一步总结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

师提问:有理数加法运算能不能更简便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

(出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的运算在实际中是很简单的,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1.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自主运算.

注意:符号的确定是由几种情况决定的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2.观察四组算式中的加数和他们的和,提问:有什么发现?从加数的位置,和的角度探讨.

3.通过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4.两个运算律分别是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得出交换律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推导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小组合作)自主做题,将步骤和答案写出,并将答案在小组里订正.

(2)交流汇报.从运算顺序,和的角度进行探讨.(各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3)说一说运用的加法法则是什么?(①运算顺序,②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结合律.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c)=(a+b)+c

(用投影仪展示)

有理数加法交换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运算使用的两个运算律,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相应,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相加运算时进行相应的步骤,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①交换律是两个加数相加,结合律是三个加数相加,那四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也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教师巡堂随时进行相关的指导,关注每一们学生及各个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做好引导.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板书或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例1计算:

下列运用加法交换律的变形中,错误的是()

A.30+20=20+30

B.(-5)+(-13)=(-13)+(-5)

C.(-37)+16=16+(-37)

D.10+(-20)=20+(-10)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加法交换律的应用方法.

例2计算:

(+23)+(?12)+(+7)

例3计算:

(?1/3)+(?5/2)+(?2/3)+(+1/2)

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做有理数的加法应怎样运用两条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学生活动:请学生总结做题过程中运用哪些方法可以简化运算。

注意点:(1)学会运用运算律解题.(2)教师板演的例题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导学案上的练习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让学生口答)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47页,教科书第49页练习题1、2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原则,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加法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总结出来,但是同时运用两个规律解题就不知道怎么来运算。要引导学生从做题过程中总结几种方法,课下多加练习进行巩固。

加法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4、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5、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第61页例1情境图)、小棒若干。

四、教学过程

(五)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20 40+2

50+30 50+3

2、比较以上两组式题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说明:突出加几十与加几的区别,激活与课本相关的已有知识,促进学习迁移。

(六)新授

3、课件演示第61页例1情境图。显示一包数学书35本,一包语文书30本,三位小朋友每人拿一本数学书,另有8本语文书。画外音: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如:

a)数学书有多少本?

b)语文书有多少本?

c)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

d)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5、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a)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各组分别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

35+5 30+8 35+30 8+3

(2)哪几个算式的计算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3)35+3、35+30得多少?先独立思考,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4)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计算方法。

请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发言,屏幕上出现各种计算方法。

计算35+3

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i.先摆5根小棒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ii.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根、36根、37根、38根。不利用小棒直接计算。

iii.先算5+3=8,再算30+8=38。

iv.用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计算35+30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v.先摆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vi.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0:35、45、55、65。

vii.先计算个位上30+30=60,再计算60+5=65。

(课件演示配有摆小棒的动作和口述计算方法的声音。)

(5)小组讨论:以上两题的不同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方便?

(6)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板书计算过程。如:

35 + 3= 35 + 30=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6、尝试练习。

40+17= 2+36=

可以把他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

7、完成课本第61页“做一做”。

a)引导学生按上下两题一组独立进行计算。

b)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七)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挑选若干题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2、练习十一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八)小结

1、小朋友,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

加法教学设计14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本单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就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重视对口算思路的分析,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2、例题呈现贴近学生生活,设计了坐船出游鸟岛的情境,提出了“两个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和“还能上几人?”等问题,需要学生自己从中寻找条件,列出算式,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由学生在开放的情景图中寻找条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中学习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即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

3、新教材练习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二、对学生的分析:

学生的基础: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一年级上册学习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一年级下册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二年级上册学习了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具备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

口算一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题,实际上是多道口算题的组合,最初学生计算速度会比较慢,而且要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头脑中,再与后面的数相加减,学生容易出错。因此,最初的练习要注意正确,适当的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不强求速度,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让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数学问题,看看大家是否能解决呢?

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38+30= 26+40= 52-10= 37-20=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6+3=

8+56=

37-8=

44-6=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今年春游你们想去那里玩?我们一起看看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准备去哪里?出示主题图认真观察画面,图中提供了那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什么叫“限乘68人”?(不能超过68人)】

2、有4个班,可以怎样坐船?(学生提出建议,可以两班合乘)如果两个班的同学坐一条船,怎样安排?(小组讨论,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3+31 39+32 39+31 39+23 32+31 32+23【进入第二个环节,在例1的教学中要突出2个要点,一个是利用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口算思路。第二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这么多种方案都合适吗?学生会提出总数不能超过68人,怎样才能知道这些方案是否合适呢?(计算出结果)

2、独立思考:请你试着口算23+31和32+39的结果,(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小组交流: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全班汇报:

23+31:

(1)一个加数先加另一个加数的十位,再加上个位【★】

① 23+30=53

② 31+20=51

53+1=54

51+3=54

(2)一个加数先加另一个加数的个位,再加上十位

①23+1=24

② 31+3=34 24+30=54

34+20=54

(3)相同数位相加

① 3+1=4

②20+30=50

20+30=50

3+1=4

50+4=54

50+4=54 32+39:(口算过程和前面相似,可能会出现下面的算法,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2+40=72 72-1=71【★】

【算法学生能说出几种就是几种,不追求多与全。】

3、比较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都是加法等。

不同点:后一道题,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4、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其他几种方案,看看还有哪些方案不合适。(学生根据“限乘68人”以及计算出的得数加以判断。)说说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或者你觉得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渗透择优思想,有★的算法要充分肯定】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通过算式验证,我们的最佳乘船方案通过。可是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并没有听咱们的。他们让二(1)(2)班同乘一条船,板书:23+31=54,指名直接说得数。

2、出示例2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限乘68人,二(1)(2)班只坐了54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能提出:

(1)二(3)班还能上多少人?

(2)二3班还剩多少人?

3、解决第(1)个问题。

(1)组织学生列式,板书:68-54=

(2)同桌互说算法。

(3)汇报交流,强调对位。

4、解决第(2)个问题。

(1)你会列式吗?板书:32-14

(2)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独算,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师板书口算结果32–14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竖式

(2)拆分法,即把减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如:32-10=22 22-4=18

(3)拆分凑整。如:32-12=20 20-2=18 。

5、小结:

(1)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说明:在以后的计算中,可以用你喜欢的算法进行口算。

6、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口算方法

(1)今天学的什么?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2)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形式多样

1、游戏:和小动物交朋友。猜猜小动物后面是几?(猜猜得数的十位上是几?)

23+35= 8 25+38= 3 33+52= 5 67+18= 5 54-15= 9 54-38= 6 52-24= 8 39-26= 3 2、找错误

34+23=66(看错数位)

45+33=75(忘加另一个加数的个位)

26+57=83(正确)

68+14=72(个位满十,没有进一)

3、57+36=93 57-36=21

从图中你能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吗?说一说(培养学生看图理解的能力)

4、小小商店,分小组,分角色进行实践,让学生体会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数学的价值。

(五)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15

学习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学习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

学习准备:

主题图挂图

学习流程设疑导入

情景图导入

出示27页情景图,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预习提纲

1、如何列式。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结果是怎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4、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6、例2的式子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有几种方法。

7、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

8、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9、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将讨论的式子的关系向各组同学展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探究提升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归纳反思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达标测评

1、填空

(69+172)+

○69+(

+28)

300+

=600+

A+B=

+

+36=25+

2、P28/做一做

P31/4、1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数学说课稿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简单的分数加法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加法说课稿

1到5加法的的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加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2023-02-19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2022-08-05

加法交换律教案2022-05-22

第一册有理数的加法说课教案2022-08-11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2022-11-07

人教版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2023-01-16

《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2023-08-01

一年级数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2023-12-14

《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一年级教学设计2022-11-04

大班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2023-06-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