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为你分享18篇“《蛋宝宝得救了》教学设计”,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蛋宝宝得救了》教学设计
《蛋宝宝得救了》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活动源自《奇妙的蛋》主题。在进行该活动时,《奇妙的蛋》主题的开展处于主题结束即最后的阶段。在前面的小主题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蛋,分辨了真假蛋宝宝 ,还一起分享了茶叶蛋、小卤蛋、红蛋等,孩子们对蛋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新奇感,针对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组织了这次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我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尝试了用故事、幻灯、小实验有机结合的形式来开展。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在预设教育目标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激发幼儿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和蛋玩游戏,激发幼儿探索鸡蛋在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盐后浮起来的现象,从中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培养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初步了解在清水中加入足够的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
活动准备
1、实物:鸡蛋人手一个、盐若干
2、矿泉水瓶人手一个(瓶头已剪去)、勺子、筷子、抹布、纪录表。
活动过程:
一、边看幻灯,边引出故事情节
师:“鸡妈妈家新造了房子要请客,一大早,鸡妈妈就带着蛋宝宝一块儿去买东西,它们买了青菜、萝卜、盐,可当鸡妈妈用篮子装好东西准备回家时,发现蛋宝宝不见了,鸡妈妈着急地到处找,找呀找,发现蛋宝宝掉进了一个深深的水沟里,鸡妈妈急的大叫:怎么办呢?
(评析:生动形象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教师以”蛋宝宝掉进水沟“为悬念,把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孩子们也身临其境似的大喊:”蛋宝宝、蛋宝宝掉水里了,快救救它!“)
二、请幼儿帮鸡妈妈想办法,交流自己的想法
(评析:孩子们的办法很多,有的幼儿认为让鸡妈妈去拉蛋宝宝,有的幼儿说用绳子绑,还有的说让船来救`````孩子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但孩子们的办法都被同伴一一否定了。没有一个孩子的办法被认为可行的,此时,活动陷入了僵局。)
三、继续出示幻灯画面,探讨鸡妈妈的办法
师:”让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原来鸡妈妈把刚才买的盐都放进了水沟里,它这样做,能把蛋宝宝救上来吗?
(评析:对“蛋宝宝能否救上来”幼儿争论的相当激烈,最后形成了强弱两大观点:大多数幼儿认为这样做是不能把蛋宝宝救上来的,也有几个小男孩认为应该可以的,其中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盐是可以让蛋宝宝浮上来的。)
四、幼儿第一次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师:“你们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但要小心,不要把盐撒出来。”
(评析: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都表现地很投入。但不一会儿,情况出现了,有的幼儿的鸡蛋浮起来了,可有的却还沉在瓶底,此时,孩子们之间出现了波动,觉得很奇怪,都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想法:大家都放了盐,为什么有的蛋浮不上来呢,孩子们都着急了。我就示意他们去问问鸡蛋浮起来的小朋友,原来他们放了好多勺盐。)
五、教师小结:
原来盐放的少,蛋宝宝是浮不起来的,要多放盐,才能让蛋宝宝浮上来。
六、幼儿第二次分组实验,请幼儿记住自己放盐的勺数。
1、教师巡回了解、记录幼儿的实验情况。
2、幼儿互相交流,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分享实验结果。
(评析:蛋浮起来的探索活动从第一次的无指向性自由探索-有目的的探索(记住放盐的勺数),循序渐进,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了清水中加入足够的盐才可以使鸡蛋浮起来这一现象,激发了幼儿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七、继续看幻灯,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让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有没有把蛋宝宝救上来,哦,蛋宝宝真的上来了,盐的力量真的太神奇了!”
活动延伸: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鸡蛋放在其他水里,它还会浮吗?
篇2:小鸭子得救了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看图写话――《小鸭子得救了》一课,颇有感受,现将教学反思记录如下:
一、课堂组织严谨,教学内容环环相扣。
首先,我把本次教学图分解成三部分,设定了开头和结尾,这样就有效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明确的教学目标,着重在于怎样救小鸭子,并引导其把救鸭子的过程写清楚,发散了他们的思维。特别是详细讲小猴子更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示范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有话可说,并说完整的话。
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
在我精心地启发引导下,学生们善于动脑,想出的答案可谓是惊喜连连。如:在讲到大象救小鸭子时,一个学生说猴子是用尾巴倒挂在树上,把小鸭子拉上来。马上我就指导学生看图:坑的.距离离小猴子远不远啊?就有学生:远,根本就够不着,于是我就问他:机灵的小猴子还有什么好办法?他回答:小猴子应该爬上树,折下树枝,伸进坑里,然后再把它轻轻地拉上来。听了他精彩的回答,大家纷纷为他鼓起了掌。再如:在讲到小动物们纷纷来救小鸭子时,学生们为谁先来救小鸭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小猴子先来救,因为他最机灵;有的说小熊先来救,因为他可能就住在树洞里;还有的说大象先来救,因为他可能就住在附近……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又惊又喜,我觉得他们的回答都是合乎情理的。诗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说话中,多鼓励学生说不同的话,“横看”、“侧看”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这样,说的质量高了,思维活了,说的乐趣也会更多了。
《小鸭子得救了》一课中,学生说的时间较多,要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别的同学的说话,及时指出优点,特别是新颖之处。既激活发散思维,通过听,学生又有新的体会,还训练了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可谓一举三得。总之,本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还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篇3:《白鲸得救了》教学反思
《白鲸得救了》叙述的是发生在北极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记叙了白鲸遇危险后,人们想方设法全力救助,最后终于使白鲸转危为安的动人故事。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说明了词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和思想教育,或过于仔细地分析句子与句子、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词语的教学。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对于某些词语的意思很难准确地理解,进而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中心。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单一地教识字,学生们就会感到枯燥。如果把识字与学习课文结合起来,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学生一次次读句子、读课文的过程,也是对这些生字认知的过程。
如:学生在理解“珍稀”这一词语时,先让学生说说“珍稀”是什么意思,然后我再出示所收集的资料(据某些资料记载,百多年前地球上约有20多万头白鲸,可现在仅约5万到7万头了。)通过数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珍稀”,最后让学生读读句子进一步理解“珍稀”。又如:在理解“绝望”一词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想想“此时白鲸的心情是怎样的?”再说说“绝望”的意思是什么,最后再读读第二节,读出白鲸绝望的那种心情。再如: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一个奇迹?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奇迹”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奇迹”是指什么?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重视词语教学,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白鲸得救了》教学反思
《白鲸得救了》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发生在北极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叙述了白鲸遭遇危险后,人们想方设法全力救助,最后,终于使白鲸转危为安的动人故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描写营救白鲸的过程,第3、4、5小节的教学放在第二课时。以求重点教学奇迹发生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白鲸的特性,知道白鲸是世界珍稀动物,体会人们想方设法保护动物的真挚感情,树立自觉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一、重视词语教学,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群白鲸遇险、脱险、获救的过程,课文的重点部分在如何抢救白鲸,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一个奇迹?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好词语的理解,比如,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奇迹”的意思时,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你知道的奇迹有哪些,再结合白鲸得救的过程,使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为理解可内容做好铺垫。
二、多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法。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注意抓好学生的读,目的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
1、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由于学生的认知不同,于是就出现了获取知识量的不同,自由读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够有新的发展,不同的收获,也会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名读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目的,由于学生在读文时总会遇到困难,通过指名读,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默读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为默读与任何一种读的形式相比,它的速度是无法比拟的,使形式通过默读,首先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目的就是张扬个性,诱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更会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的课后思考题,对于课文读熟的学生来说不难,但对于不能正确、熟练读文的学生来说就会难上加难。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知道人们为了救这群遇难的白鲸所做的一切,体会到救白鲸的这一过程的不容易,直到白鲸能够顺利得救确实是一个奇迹。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学生,尤其要相信他们只要努力,就会学到知识的`本领,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5:《白鲸得救了》教学反思
《白鲸得救了》这篇课文讲述了人们抢救白鲸的过程中,体会人们想方设法保护动物的真挚感情,从而了解白鲸的生活习性,知道白鲸是世界珍稀动物,树立自觉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本篇课文9个生字,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例:“世”的教学,着重指导读音及笔顺的指导;对于“慌、撞、绝”这三个生字的教学,则结合在描述白鲸遇险的相关语句中,着重于它们的意思的理解,而对于“顽、极、抢、结”则通过词语认读、形近字辨析组词的方式进行巩固。这样的识字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在学生易混淆处进行及时指导,需强调的重点指出,其他则是随文理解,随文识记,这是教学重心逐步从识字向阅读过渡的明显体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了解白鲸得救的经过,体会人类对珍稀动物的关爱、对生命的珍视。
我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预先设计了两个想像说话的训练:(1)让学生听白鲸的嘶叫声,想像它们好像在喊什么?(2)想像白鲸回到故乡后,会说些什么?
描写白鲸遇险的部分,也就是课文的第2小节,我让学生在自由读文的基础上找到描写白鲸遇险的语句,例:因为“回去的路被冰层堵住了,因而白鲸着了慌,心里急。“着了慌”体现的是白鲸心里的着急,它们拼命用背部撞击冰,这里的“拼命”、“撞击”说明白鲸用尽全力在进行自救,又因为屡次自救的失败,才会绝望地嘶叫。这些语句间有着连环的因果关系,在理解了这些前提的情况下,学生对于白鲸当时的绝望才有感悟,才能通过朗读来体现。我出示了这样的句式:它们绝望地嘶叫着,好像在说:“”,学生们有的说:“快来救救我们。”有的说:“我想回家,想妈妈。”还有的说:“天呐,怎么办呀?难道我们就要被困死了吗?”……这些内容都是要基于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
白鲸获救了,听着音乐,跟着破冰船进入深海。我把课后的说话练习放在这里进行:当他们回到故乡,遇到亲人和朋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有了前面的铺垫,有了对白净生活习性的了解,有了人们对白鲸的保护,学生说话的面比较宽,通过学生的讲述,我觉得他们对课文、对白鲸都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抓好词语的理解,比如,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奇迹”的意思时,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你知道的奇迹有哪些,再结合白鲸得救的过程,使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为理解可内容做好铺垫。学生通过一系列语言的描述,在有限的课堂中展开无限的想像。因为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仅是获取知识,而是训练思维,以一篇课文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篇6:《蛋宝宝站起来》教学反思
《蛋宝宝站起来》教学反思
鸡蛋是孩子们生活中最经常吃的食品,小朋友很熟悉它,但并不了解它。本次科学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了小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要帮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幼儿不怕困难、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引导幼儿乐于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师请每位幼儿都带了一个熟鸡蛋来,幼儿都能在桌面上寻找蛋宝宝的站法。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材料让蛋宝宝站起来,有大部分幼儿都积极参与了,很多幼儿选择了橡皮泥和雪花片,可能是因为模仿教师的缘故,很多孩子的方法和我一样,拼出的形状也一样。致使有些幼儿不是自己探索得出的结果而是跟着别人来操作完成的,所以在目标达成上有点欠佳。在孩子操作过程中,教师应顺应孩子的发展,如:第一次操作探索,孩子自己探索出蛋宝宝会转,老师应该肯定他的探索,可以表扬他说“你的蛋宝宝转得真厉害”,于是追问:“蛋宝宝为什么会转?”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交流验证环节中,教师让个别孩子上来验证可以直接将孩子操作的材料拿上来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其他幼儿看的也更清楚一些。当出现大多数孩子都要表达时,教师应以孩子经验为起点,应注重孩子的表达,多关注孩子。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的能力,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尝试各种不同方法,先完成的可让幼儿相互介绍帮助其他幼儿。并协助能力弱的幼儿参与探索及时给予鼓励。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还可以再丰富一些,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橡皮泥、手帕、雪花片、沙包,还可以提供纸筒、瓶盖、积木等其他材料,使操作过程更有趣,孩子的体验也更多。小班的幼儿不易进行操作记录,教师可以自己设计一张操作记录表,在验证的环节,将验证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幼儿会记得更清楚。
篇7:《让蛋宝宝站起来》教学反思
鸡蛋是孩子们生活中最经常吃的食品,小朋友很熟悉它,但并不了解它。本次科学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了小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要帮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幼儿不怕困难、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引导幼儿乐于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师请每位幼儿都带了一个熟鸡蛋来,幼儿都能在桌面上寻找蛋宝宝的站法。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材料让蛋宝宝站起来,有大部分幼儿都积极参与了,很多幼儿选择了橡皮泥和雪花片,可能是因为模仿教师的缘故,很多孩子的方法和我一样,拼出的形状也一样。致使有些幼儿不是自己探索得出的结果而是跟着别人来操作完成的,所以在目标达成上有点欠佳。
在孩子操作过程中,教师应顺应孩子的发展,如:第一次操作探索,孩子自己探索出蛋宝宝会转,老师应该肯定他的探索,可以表扬他说“你的蛋宝宝转得真厉害”,于是追问:“蛋宝宝为什么会转?”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交流验证环节中,教师让个别孩子上来验证可以直接将孩子操作的材料拿上来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其他幼儿看的也更清楚一些。当出现大多数孩子都要表达时,教师应以孩子经验为起点,应注重孩子的表达,多关注孩子。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的能力,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尝试各种不同方法,先完成的可让幼儿相互介绍帮助其他幼儿。并协助能力弱的幼儿参与探索及时给予鼓励。
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还可以再丰富一些,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橡皮泥、手帕、雪花片、沙包,还可以提供纸筒、瓶盖、积木等其他材料,使操作过程更有趣,孩子的体验也更多。小班的幼儿不易进行操作记录,教师可以自己设计一张操作记录表,在验证的环节,将验证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幼儿会记得更清楚。
篇8:《让蛋宝宝站起来》教学反思
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吃的食品,小朋友们很熟悉它。幼儿平时吃茶叶蛋时已经萌发出想让鸡蛋站立的愿望,常常多次摆放、反复尝试都没有成功。新《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蛋宝宝,站起来》源于幼儿生活,符合中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等方面的目标:培养了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幼儿探究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愿意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
活动引入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完成的。对幼儿故设悬念,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出示蛋宝宝:蛋宝宝想和小朋友做朋友,一块出去玩,可是站不起来,这样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探索,寻找在平面上让蛋宝宝站立的方法。
1、给每人提供一个蛋,让幼儿操作,寻找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2、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观察并及时鼓励。多数幼儿多次尝试还是没有让蛋宝宝站起来,个别幼儿将蛋宝宝打破后让其站立了,我引导幼儿怎样让蛋宝宝在不受伤的情况下站立?
3、小结:蛋宝宝为什么不能在平面上站起来。(椭圆形的,两头尖)第三个环节:提供辅助材料,让幼儿再次探索使蛋宝宝站立的多种方法。材料王国的有些朋友来帮助蛋宝宝站起来。逐一出示各种辅助材料并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有:米、积木、瓶子、杯子、瓶盖、橡皮泥、药片壳、雪花片等。鼓励幼儿大胆借助各种辅助材料,自由探索使蛋站立的方法。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巡回指导。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尝试各种不同方法,先完成的可让幼儿相互介绍,帮助其他幼儿。
(2)协助能力弱的幼儿参与探索,及时给与鼓励。
(3)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和卫生。请个别幼儿介绍并演示自己是请谁帮蛋宝宝站立的,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最后,小结:把各种好办法都展示在幼儿面前,比较什么方法能使蛋宝宝站得更稳。
本次活动中我做得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在提问时,没有注意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设计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都应该好好调整,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
篇9:《让蛋宝宝站起来》教学反思
小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蕴藏着无数的问号。鸡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吃的食品,幼儿虽然见过鸡蛋,可是对于它却不认识、不了解。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我设计了此活动《蛋宝宝站起来》。
本次活动选择及设计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小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是要帮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幼儿不怕困难、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更主要的是引导幼儿乐于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鸡蛋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对于幼儿来说这方面的认识了解又比较薄弱,为了充分调动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并且乐于操作,本次活动操作材料围绕着鸡蛋及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朋友”材料,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对探索现象感兴趣,并且乐意将自己的发现与他人交流。
本活动教学操作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环节是让幼儿在无支撑材料的平面上尝试让蛋宝宝站起来,让幼儿体验失败。第二环节是通过材料的帮忙让蛋宝宝站起来,是让幼儿体验成功,我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还请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材料,从易到难地尝试,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但在这环节中如果我不作示范而是直接导入说“小朋友我们人都是用一双脚站起来的,蛋宝宝有脚吗?我们用这些材料给它安上一双小脚看它能不能站起来”可能幼儿会更加好奇蛋宝宝能不能站,也会更有兴趣动手,也能给幼儿一个思考的空间。
第三环节是讲述幼儿用什么方法让蛋宝宝站起来的,但这环节我过于担心时间所以请幼儿个别起来讲述得少了。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过于直接,没有给幼儿思考、探索的空间。今后我在引导技巧上还需更加巧妙。
整个活动有成功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活动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冒出了许多与设想环节不相符的情况,老师的组织显得有些乏力。可能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我没有及时地判断出幼儿在当时最需要的是什么,最想做的是什么?特别是当幼儿在第一环节就做出了我第二环节要求幼儿做的事情时,教师的引导不够科学,以致于后面的操作显得有些凌乱。今后在课前我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加完善。
篇10:《喂宝宝》教学设计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较强,由此,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年根据《新纲要》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各种事物,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堂《喂宝宝》的数学活动,让幼儿能够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一、活动目标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较强,由此,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年根据《新纲要》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各种事物,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堂《喂宝宝》的数学活动,让幼儿能够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龄特点,将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体大小进行排列,并学说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2、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我将第一个目标定为重难点,希望能在活动中尽量去突破。
二、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需要,我准备了动物卡片一套,橘子四只,幼儿的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我还特意邀请了大班,中班,小班,小小班,的幼儿也来参与了本次活动。
三、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我一共分了四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导入活动,我以请来小客人为导火线,先请小客人坐下,请幼儿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请幼儿自己探索,教师接着引导。
第二部分,出示橘子,请幼儿动手分,让幼儿对橘子进行讲述,比较大小,怎么样分才是最合适的,并引导幼儿初步说说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第四部分,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每一个幼儿都是不在同一发展基础上,所以在进行才做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指导。
本次活动,我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相信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们也能够初步地了解排序的规律,虽然也有少数的幼儿对这个难以理解,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多加地讲解,让他们能掌握。
篇11:《喂宝宝》教学设计
一、运动目的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对新事物的摸索愿望较强,由此,我凭据我班幼儿的年凭据《新纲领》中,西席要引诱幼儿在精良的情况中,努力地,自动地去摸索种种事物,增进幼儿身心调和生长的一种教诲运动。由此,我凭据小班的年事特色,计划了一堂《喂宝宝》的数学运动,让幼儿可以或许勇敢地到场运动,努力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龄特色,将目的定位于:
1、让幼儿开端进修按物体巨细举行分列,并学说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2、在游戏的历程中体验数学运动带来的兴趣。我将第一个目的定为重难点,盼望能在运动中只管即便去冲破。
二、运动预备
凭据本次运动须要,我预备了动物卡片一套,橘子四只,幼儿的操纵质料人手一份,我还特意约请了大班,中班,小班,小小班,幼儿园教育随笔的幼儿也来到场了本次运动。
三、运动历程
全部运动,我一共分了四个部门举行。
第一部门,引发幼儿的爱好,导入运动,我以请来小客工资引火线,先请小客人坐下,请幼儿们细致不雅察一下,你们发明了什么?请幼儿本身摸索,西席接着引诱。
第二部门,出示橘子,请幼儿着手分,让幼儿对橘子举行报告,比力巨细,怎么样分才是最符合的,并引诱幼儿开端说说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第四部门,幼儿操纵,西席引导,每一个幼儿都是不在统一生长根本上,以是在举行才做时,西席凭据幼儿的生长环境举行引导。
幼儿园教案本次运动,我一共计划了四个环节,信赖经由过程本次运动,让幼儿们也可以或许开端地相识排序的纪律,固然也有少数的幼儿对这个难以明白,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多加地解说,让他们能控制。
篇12:《种瓜得豆》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组织谈话:同学们,你们长得都像谁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与父母那么相似,好像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有的却找不到与父母相同的特征呢?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
5.教师描述、揭题:原来在我们的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东西会遗传,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当妈妈生下我们时,爸爸、妈妈的基因就传到了我们身上,如果这些基因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时,我们就会长得与爸爸妈妈很像,但如果碰到一些异常的情况,基因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长得不怎么像或根本不像爸爸妈妈了。基因啊,是一个很神秘也很神奇的东西,所有生物体内都有基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基因有关的文章。板书:《种瓜得豆》
7.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种瓜应该得瓜,种豆才会得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8.教师引导读文:从常理来讲,种瓜是不可能收获豆子,但如果你读了课文,认识了基因及其有关技术,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发号施令:号,号令;施,发布。发命令,下指示。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水土不服:水土,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指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供不应求:供,供应,供给;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要。
和平共处: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本课中指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后可以在人体中适应并工作。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⑵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⑶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的,读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同时板书。
2. 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教师板书
3、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板书:
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1)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2-4)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5-10)
①提出问题(概述,点明这一部分的内容)
②介绍基因的作用
第一层: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第二层:转基因技术也因有“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③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①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渡段,引出科学家研究基因技术的意义。
789 段举例说明:(培育转基因棉花、培育出蓝色玫瑰、培育转基因大豆和西红柿。)
②转基因在医学上的应用。
(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蓝色的转基因玫瑰、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
(用转基因猪的心脏为人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四、课堂小结
全文按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布置作业
1.读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3.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技术。
篇13:除得尽吗教学设计
第5节 除得尽吗?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 、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3、学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24.333?,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试着将24.3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篇14:除得尽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15-16页。
教学目标:
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
在进行数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
难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自主探究。
独立计算。
明确问题,列式子
独立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交替出现)
感受循环小数的的特点。
怎样表示这两道题的商呢?
共同探究循环小数特点。
观察这两个小数,看小数部分分别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
说出几个循环小数。
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课堂练习。
完成书中的试一试。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篇15:除得尽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中,教材创设了蜘蛛和蜗牛两动物爬得快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除法中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索它们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循环小数。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你知道吗”中呈现的。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师生做拍手游戏
师: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下面请跟我一起拍手(先拍一下手,再拍两下手)。
2.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出示:△△○△△○△△○△?????)
师:你知道下一个将画什么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我发现上面的是2个△1○个依次出现,所以我认为接下来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游戏的形式。在缓和学习气氛的同时初步感受什么是依次,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循环小数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蜘蛛3分钟爬行73千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千米,它们谁爬行得快?
师:如何可以知道它们谁爬行得快?怎样列式?
生1:可以比较它们的速度。
生2: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来计算,蜗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来计算。
2.解决问题
⑴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算式进行计算。
⑵边做边思考:
①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问题?
②这两道题里商的小数部分和余数有什么特点?
③你们如何表示这样的商?
3.汇报交流
⑴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组的结果,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生11:我们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73÷3的余数始终是1,商始终是3。
生2:那你们这道题的商的横式是怎么写的?
生1:73÷3=24.33….
生2:为什么写省略号?小数部分重复出现的数字应写几个?
生1:写省略号表示除不尽;重复数字我们认为写2个比较合适,因为写少了不能表示依次重复出现的特点,写多了麻烦也没有必要。
(生依次汇报)
⑵认识循环小数
师:观察这两个商,想一想:这两道题和我们前面的计算题有什么不同?
生1:前面的计算题都能算得完,这两道题除不尽。
生2:这两道题的商中有数字依次重复出现。
师:像24.33…、0.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谁能说一说循环小数有什么特点?
(生说,师板书:依次、不断、重复。)
(设计意图:以计算为载体,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对“除不尽”、“商中的小数部分有些数字重复出现”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
4.举例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你能说出一个循环小数吗?
生1:0.11…
生2:8.1212…
生3:5.4444
生4:这个不是循环小数,它到第四个4后就没有了。
生5:9.52765276…
生6:这个数的小数部分有4个数字重复出现也是循环小数吗?
……
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想一想:小数部分分别从哪一位开始有几个数字依次重复出现?
引导学生发现:循环小数中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同学们在自己举例中,不断交流、争辩,对循环小数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完善,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课堂中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索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基于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循环小数的例子,并就所举的例子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完善的认识循环小数。)
5.自学循环小数的简便表示法。
学生看书第16页的“你知道吗”,自学循环节及小数的简便写法。
6.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师:对于循环小数我们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24.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24.33,0.8548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854…≈0.85。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知道谁爬得快吗?
生:蜗牛慢,蜘蛛快。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0.666…??????1.48383…?????4.2525??????0.1875875…
2.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8??4÷3???10÷9??2÷4???14.2÷11???0.4÷9??1÷7??5÷6
3.猎豹是动物中的短跑冠军,速度可以达到100千米/时,照这样的速度它平均每分钟能奔跑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本质特征的理解和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循环小数有了那些认识?
五、布置作业:
第16页的2、3题。
六、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像24.33…、1.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
依次、不断、重复
24.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24.33
0.8548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854…≈0.85
篇16:除得尽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书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两只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普通记法和简记两种方法表示循环小数,会读循环小数。
3、通过动物乐园的情景,体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循环小数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他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蜘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B: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C:谁爬得快?
【设计意图:创设动物王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汇报。
2.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4.商重复出现的数字与余数重复出现的数字有联系吗?如果有,有什么联系?
大家先独立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半分钟】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半分钟讨论】
师:咱们先看它【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两个学生说】
生1: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学生表达上可能不清楚,或指向不明,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引导】师:那这边呢?【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一个学生说】
生2:余数中的数字6和5循环,所以商中的数字5和4循环
师:看来正是由于计算过程中余数的不断循环导致我们的商中小数部分的某些数字也在不断循环。
师:嗯,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师: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
生: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4.介绍写法
师:既然我们都算出来了,可是该怎么写上去呢?能一直写下去吗?生:不能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可以用省略号代替,表示无限【师在横式后面板书:24.333…】
师:那这个商应该怎样写呢?像这样吗?【板书:0.854…】生:不可以,这样就不知道哪些数字在循环。师:所以循环的数字我们至少要写两次。【再在原来那里添上54】【引导规范书写,循环的数字至少应该写两次】
5.循环小数的读法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写好了,有谁愿意来尝试读一读这个算式。生:24.3333333…
师:其实应该这样读二十四点三,三循环【请两个学生读】
师:你会读了吗?能把第二个算式读给你同桌听听吗?
师:谁来尝试读给全班同学听。生:零点八五四,五四循环
师:通过我们刚才准确的计算,我们知道谁爬的快些吗?【蜘蛛要爬得快一些。】
6.求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有时候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7.循环小数的简记
师:其实啊,循环小数除了这种表示方法【手指着】,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请你自己认真仔细的阅读。
8.总结循环小数的特征。
师:那我们学到了像24.333…,0.85454…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出示课件】那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请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同桌讨论,全班分享】 【板书小数部分】
9.小结:通过观察这两个商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循环小数”。【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那你能迅速通过第一关的考验吗?
(一)第一关:“超级小神算”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1÷2= 1÷3 = 1÷5= 1÷7 =
(二)第二关: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三)第三关: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3.141 5926 5358…是循环小数。
2. 0.282828是循环小数。()
3. 9.0526526…是循环小数。()接下去一位是()。
(四)第四关:刚才我们观看了动物们爬比赛,海里的动物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呢!出示:
1、学生提出问题
2、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第五关拓展:
1.
2.8.236236 …小数部分第8位上是数字几?第50位上是数字几?四、全课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
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
73÷3=24.333···(米)9.4÷11=0.85454···(米)
《除得尽吗》教学反思:
《除得尽吗》是新版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小数除法》中的一部分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计算及求积、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循环小数。为了让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并求出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个情境贯穿始终,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思如下:
优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新课标倡导: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动手、动脑从生活中感知体会理解,更有利于学习的学习。我以学生熟悉的比赛引人,结合书中的情境,创设了两只小昆虫在网上晒自己的爬行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以比赛情境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开课你喜欢看比赛吗?设疑引入,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后自主交流。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教研专题。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这节课我没有直接呈现教材的情境图,而是让学生在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这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四个能力的培养。学生完整叙述之后,提供时间列式,学生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在提供时间尝试计算,计算中发现规律。
3.本节课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时教师及时引导,也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注重训练学生讲题,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整节课也体现了我本学期我的研究课题,教会学生提问,可以说一举多得。
⒋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本节课我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认真审题及书写要规范等多方面的习惯而且特别强调学生的书写姿势,相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⒌练习设计形式比较多样,由易到难,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
⒈这节课预设不到位,没有备好学生,估计不足。
⒉课堂上教师有反馈,由于时间有限,有点着急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关注的不够,反馈做得不是很到位。
3.由于重视学生讲题,导致练习没有完成。
改进:
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⒉用心研究教材,教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情境因素,激发学生兴趣,不但备教材更要备好学生,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⒊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成绩。
⒋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关注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力争做到滴水不漏。
⒌关注学困生,课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做好个别辅导。
篇17:《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
《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冬季到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加厚了衣服,有的戴上了帽子,有的围上了围巾,有的戴上了手套,小朋友的穿戴都非常的温暖。看到孩子们的保暖物品,想到了以下几点来设计一节线描美术课程。
1、在教学活动前,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冬季幼儿园小朋友的穿着,活动等,引导幼儿自主观察,总结发现。
2、准备丰富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发挥创作的热情。
3、运用正面的评价,鼓励幼儿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增强自信心。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线描画的特点,感受线描画独特的美。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尝试用线描画的方式设计各种各样的'手套。
3、感知冬季生活中的穿戴。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线描画中的各种线条,并作用到设计绘画手套中
难点:运用合适的线条设计手套,区分特点。
(四)活动准备
课前准备:线描画、雪花片、手套
课上准备:勾线笔、素描纸
(五)活动过程
1、导入(谜语导入)
教师:亲爱的小朋友们,欢迎来到今天的美术小课堂。课程开始之前,我们来一起猜一个谜语小朋友们要竖起耳朵认真听,谁能第一个猜出谜底呢!
“十指尖尖肚里空,有皮无骨爱过冬,不怕严寒不怕风,寒冬腊月逞英雄。”
教师:我们一起伸出小手想一想,什么东西是冬天套在手外面的呢?
幼儿:手套
教师:恭喜你们,谜底就是手套。冬天来了,小朋友们每天上学都是戴着手套来幼儿园的。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两双手套,小朋友可以观察一下它的特点,是什么样式的,什么颜色的,有什么样的花纹呢?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来回答。
2、讨论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手套的特点。
3、欣赏线描画手套
教师:老师带来许多不一样的手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幼儿:和我们的小手一样!带着不同的花纹!
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线描画设计手套。可以看到,手套是用各种各样的点、线、面来组成的,那我们就要了解一下什么样的点、线适合在设计手套时作用呢。
4、学习了解线描画基本技法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可以看到,首先“点”是最简单的,我们可以在设计手套的时候运用到,最简单的“点”,还有“雨滴点”、“爱心点”等等;接下来就是“线”,可以用到“直线”、“波浪线”、“蜗牛线”等等;我们还可以运用到“点与线”的组合成的面以及“线与线”组合成的面。
5、设计我的温暖的手套
教师:小朋友们来想一想,你们自己开始设计手套了,要用到上面的哪些图案呢?你想用哪一种图案装饰你的手套呢?
(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老师听到你们的讨论已经结束了!那接下来就到了我们设计绘画手套的时间了。老师有几点小提示小朋友们要认真听!
①我们可以作用点、直线、波浪线、点与线组合、线与线组合进行设计!
②小朋友们在绘画时要将手套画得大一些,会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装饰!
③注意点、线、面的装饰都要用到我们设计的手套里
④完成后可以画一些小雪花,陪伴着温暖的手套
6、教师巡回指导
7、活动结束
总结:小朋友们,今天的课程就结束了!因为现在是冬季,所以我们在外出活动游戏时,一定要记得注意保暖,戴好帽子手套哦!今天我们都设计创作出了自己“温暖的手套”。每位小朋友的作品都是非常有特点的。请小朋友们大胆的将“温暖的手套”作品展示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吧!
(六)活动延伸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幼儿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冬季是寒冷的,也是快乐的季节。穿上棉衣,戴上帽子,出去快快乐乐的和小朋友们打雪仗,堆雪人。所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今天的课程通过设计绘画手套,小朋友们学会了利用线描画的技法进行绘画。我们也可以用线描画来画衣服、帽子,围巾,冬季的各种保暖物品。
篇18:《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关于《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 我的蛋宝宝作文
★ 不听话的小鸡作文
★ 小燕子的信作文
★ 小鸭的故事作文
【《蛋宝宝得救了》教学设计(通用18篇)】相关文章:
小班科学课《认识色彩》教案详案2023-08-06
小班教案详案2022-10-08
小班数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上下》2023-02-05
小乖遇险记作文2023-12-10
小班优秀体育活动教案详案《哗啦啦,下雨了》2023-07-15
小班优秀科学详案《什么东西飘下来》2022-06-14
离群的小黑鸡六年级作文2023-10-14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案2023-04-20
小鸡的收获想象作文2022-04-30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案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