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6篇))由网友“薄荷奶绿三分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 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
1、 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3、 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 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时间
导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1分钟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王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
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
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
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
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
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
小结
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上缴今天的讨论报告。
1分钟
课外调查
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
1分钟
篇2: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四、“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
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篇3: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
昨天在4班,我感觉历史课上的很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
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谈谈历史课如何上好。
我认为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而且我认为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我相信学生也会跟老师实话实说。
我期待着……
今天早上,我来到办公室,7班的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
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
在那里认认真真地看了两遍他们写的内容。
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
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不会是现实,是放任自流还是想方设法?我觉得下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不妨一试。
方法一:提前预习,了解梗概。
做到心中有数。
方法二:借助课外书,对课本有进一步的把握。
方法三:认真读书,进行反复思考。
方法四:抓住规律性的知识,举一反三。
进行知识迁移。
方法五:虚心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总结,进行反思。
偶尔一两个题不会也无关紧要,只要自己努力去思考了,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3.4.两项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
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
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
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三.问题与解答:
1同步练习的大题怎样处理?先明确自己的答题思路,再形成文字。
然后再对照答案查找不足。
这样做,需要毅力才能坚持,一旦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你会受益匪浅。
2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大题?
(1)、仔细审题,读懂题意
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
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
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2)、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
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
(3)、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
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考生必须紧扣试题要求,论述的观点遵循由此及彼的原则,联系教材,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力求做到答案新颖准确。
(4)、注意思路清楚,力求完美
如果思路不清,会导致要点不全,逻辑不顺,答案不明的缺陷。
同学们在答题时要准确把握要点,完美地组织答案,做到这些,就减少了不必要的丢分。
3、老师的讲课方式不太适应。
一方面,你们要适应老师,另一方面,老师也要适应你们,形成和睦、融洽的气氛。
适者生存。
4 、把历史背下来,为什么不能得高分?扎实的基础知识+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准确的表达 三者缺一不可。
不仅需要三者,而且注重三者的综合。
这有待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和不断的锻炼。
持之以恒地坚持才会硕果累累。
四.历史复习的几种巧妙方法
1、抓住目录,把握总体
“翻开课本觉得什么都懂,合上课本一片空白”。
要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目录会议复习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目录是课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教材的浓缩和提炼,同时也是课本知识最简要的提纲和线索。
利用目录复习历史的方法是:翻开目录,首先,划分出历史阶段,并回忆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阶段特征、标志性大事等;其次,再仔细回忆每课的内容,对于每课所叙述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启示等,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作全面回忆;再次,观看目录的顺序,找出课与课、子目与子目之间的内在关系。
遇到不能正确再现的内容时,及时打开课本,巩固知识。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强化知识。
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正确区分历史概念和从宏观上把握住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形成历史框架。
2、浓缩内容,巧记要点
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在串记时以少带多,减轻记忆负担,避免死记硬背。
如记忆《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这几个数字概括。
3、中外结合,纵横交叉
中外历史的相互照应,可以整体地把握历史脉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
如复习中英战争背景时,要联想到世界史的资本主义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再如复习世界史十月革命的影响时,要联系中国史的五四运动爆发和作用。
复习时要进行科学地分析,要善于归纳和综合,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
篇4:历史的教学与反思
历史的教学与反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整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其影响十分深远。客观进步作用十分明显,如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加快和科技文化进步;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证。消极作用亦很突出,如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篇5:教学设计与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来紧张而又忙碌的国培学习,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一位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紧跟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才能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此,我对自己几年来的生物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
一、目前我的教学现状:
(一)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学习基础较差,比较听话。动手创新能力不足,两极分化严重。具体表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兴趣不足。
2、实验探究中,学生玩心很高,科学探究精神不够。
3、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较差,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
4、学生上复习课不会总结知识。
(二)教师现状:
【不足】:所教班级较多,任务重,无充分精力备课。教学存在问题:
1、由于课时紧,教学中对于学生放手不够,教学中说的太多。
2、对于学生探究实验指导不够充分,导致实验效果不够好。
3、由于学生太多,对于学生关注度不够,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由于复习方法不当,学生对于复习课兴趣不高,复习效果不理想。
5、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够,缺少及时评价和鼓励性评价。
二、教学改目标:
1、加强个人教学基本功,提升个人的教学素质。
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3、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复习效率。
三、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本人的不足应加强三个方面:
(一)个人基本功方面。
1、加强理论学习。多研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迅速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取他人之长,去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与时俱进。
2、规范教态语言,加强板书能力。课堂上尽量避免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和口语。板书要认真规范,不能随心所欲。用一名优秀的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3、多反思,及时总结。在教学后要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及可取之处,并及时记录下来。
篇6:教学设计与反思
要求:
1. 针对一堂课堂教学内容完成(2学时教案)。
2.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3.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4. 建议:在完整学习视频课程后,将所学内容在教学中实践,并在教学设计与反思版块中体现你的实践效果。
注意事项: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篇7: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进行曲》,感受乐曲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并记住主题一,能用歌声、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乐曲。
2、能用竖笛吹奏《进行曲》的旋律,按节奏准确地敲击大鼓、小鼓、三角铁,与他人合作演奏《进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铺垫
1、导入
夏天的感觉真好!烈日当空火辣辣,辣得我们心中乐开了花。我们在池塘里嬉戏,我们在草地上奔跑。夏令营已经准备好,等待着我们出发!让我们把火辣辣的情怀溶入到歌声中,歌唱我们快乐的夏令营!
2、演唱歌曲《夏令营》
二、学做巡逻兵
1、导入
师:今天我们夏令营的第一个活动是学做巡逻兵。你们听,远处走来一对巡逻兵,想想他们是怎么巡逻的?
2、初听《巡逻兵》,回答问题
3、用动作模仿巡逻兵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动作把他们巡逻的样子表现出来?请你演一演教官,其他同学学一学。教官同学要检查其他同学是否模仿得对,是否神气!
4、唱音乐主题一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是这个乐曲的主题一。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我们一起用鼓的声音“咚”来模唱。
5、分析音乐主题一
师:人们讲话是一句接一句的,音乐也是如此。主题一由几个乐句组成?我们再用吹号的声音“达”来唱一唱,边唱边想问题。
生:……
6、完整听赏乐曲(听乐曲结构)
师:主题一在这乐曲中出现了很多次,是几次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请小教官们上场,全体同学列队。听到地一遍主题的时候跟着一号教官走一走,第二遍时跟着二号教官,第三遍跟三号、第四遍跟四好……准备,开始!主题一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
7、再次听全曲,用动作参与(听乐曲结构+主题一乐句)
师:真聪明!下面我们巡逻的难度要加大了,我们听到主题一的时候不但要踏步,而且还要每听一个乐句就向右转一次,检查四周是否有敌情。巡视、表演都要到位,才像真正的巡逻兵。
8、小结
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一、复习回顾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大的书》这一课,知道了我们平时读的书,书上有字、有画、有丰富的知识,读书能更好的建设祖国。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些词语会读了吗?指名读(4名)——齐读
师:点击“刨根问底”,谁来说说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川川就是这样不停地向叔叔提出问题,我们去看看他俩都谈了些什么?
二、学生分角色读课文1-4小节的对话,了解岩石书
1、师:打开19课,我们一起来读1-4小节,谁来读川川?谁来读地质勘探队员?
再请一位小朋友来读叙述部分。其它小朋友有一个任务,边听边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师:读得真不错。从刚才的对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岩石就是一本书。这本最大的“书”就是岩石。)
师随机板:岩石“书”。
2、认识岩石书,朗读指导。
师: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这本“岩石书”呀?点击课件,这就是岩石书,多么神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男女声比赛读——评价
三、感知“书”的内容。
1、生分角色读课文5-8小节。
师:当川川明白岩石就是一本书后,好奇心可来了,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下面就请两位小朋友来读读5—8小节,谁来读叔叔的话?谁来读川川话?小朋友读叙述部分。
2、师生共同研读“书”的内容。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了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
(1)如若生回答:我知道了这书中有雨痕、波痕,还有矿物。引出“字”
师概括:其实这些就是书中的“字”(师板书字:雨痕、波痕、“矿物)。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你们太会想象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师:(师点击课件)这三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
师:我们看看答案吧,真棒,全找对了!看,它们多有意思啊!谁能用书上的文字来介绍一下它们呢?(两位学生介绍)
师:真能干,介绍得非常流利。
下面谁来读读书中叔叔的话呢?老师来当川川,读川川认真地问:“这上面有字吗?”生:“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
师:哦,你这个叔叔当得有板有眼的。(再请一组学生朗读,一生读川川的话,一生读叔叔的话,师评价:你看,“认真”一词读得真有味道,这真是一位充满求知欲望的小男孩!)
引:这本厚厚的书上除了有字,还有什么?
(2)生:书上有树叶、贝壳、小鱼。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就是书中的“画”。(师板:树叶、贝壳、小鱼)。
师:你们看,(出示课件)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这里的小鱼没有鳞片。这里的小鱼是死的,看不清楚。这里的小鱼是不动的,好像凹进去了。平时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平时的贝壳可不是这样的。……)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什么呢?(指名回答:“化石”。)
师:你怎么知道的?对该生进行表扬
师:(出示句子),谁来读读这些化石呢?
生:读“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师:是呀,当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化石心情是怎样的?很激动,好,请你也带着这份激动读读发现的化石……
(3)拓展
师:孩子们,其实像这样的图画,岩石书里还有许多,想不想看?
师:(师点击课件,出示各种化石),你们认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吗?
师:对!这么有意思的东西,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介绍呢?(出示句式:你看,这儿有,有(),那儿还有()哩!),小朋友先试着说一说
师:现在你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我来作川川,向你请教,谁来和我合作。师生对话表演。
师:这上面有图画吗?
生:有,你看,这儿有乌龟,有蝴蝶,那儿还有可爱的对虾哩!
师:大大方方的,挺不错。……
师:谁如果能一边介绍一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生边介绍边指着画面(3位)——同桌介绍师:小朋友介绍的真投入。
(4)师:川川此时真的被岩石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可不明白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你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师配乐朗读第10节)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描述各种画面……
师:是呀,陆地变成大海,大海又变成高山,那是神奇的地壳运动,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0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地壳运动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生:“很久很久”,“很多很多万年”,“慢慢”。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让我们感受时间的漫长呢?(2位)
师:把这些词放回课文中,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读读第10小节?请两位学生读。(师评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地壳变化的漫漫过程!)
师小结:是呀,只要研究这本厚厚的岩石书上的字、画,我们还真能探究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呢!
四、了解“书”的作用
师:爱提问题的川川还真不罢休呢,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指名读川川和叔叔的话)
师: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生:读懂这本岩石书,我们可以找到地下的宝藏。
师:还告诉我们地下藏着哪些宝藏呢?(石油、铜矿、铁矿、天然气)
师:那你知道川川长大想干什么呢?(做地质勘探员)
师:对!这真是一位有理想的小男孩。
五、整体回味课文,引向更广的“书”。
师: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篇课文,看,这篇课文的对话特别多,我请一位小朋友读川川的话,其他小朋友读叔叔的话,合作读。
师:现在你能明白刨根问底的意思了吗?(生说)
师:是呀,川川不停地提问题,不断的解决心中的疑问,这就是“刨根问底”!川川刨根问底的精神,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上有字、有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能找到地下的宝藏。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我们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书”呢?你们看,(点击课件),这美丽的星空就是一本书,读懂它我们可以找到北斗七星的位置;我们居住的舟山群岛也是一本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发展历史;这朵娇艳的蓝玫瑰是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地下有铜矿;小燕子是书,低飞时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这可爱的胖猪是书,它爱睡懒觉是因为它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麻醉作用的物质,让它常处于昏睡状态。其实我赵老师也是一本书,我脸上悄悄出现的皱纹告诉你们我已不再年轻,我的穿着打扮告诉你们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孩子们,茫茫宇宙,万物生灵,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颗善于探究的心,我相信你们肯定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六、做课堂作业。
1、说一说
师: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还能怎么说?(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做一做
教后反思:
四月底由我执教了二年级语文组的展示课《最大的“书”》,经历了备课、试教、课后反馈,我觉得这次的教学活动让我感触较深,特别是老师们中肯的评价和好的教学建议让我收获很大。
1、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分角色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一生与全班学生对读来感受这一课对话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语文味。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这样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是其方法之一,而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我采用了想象和拓展说话,比如让学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然后我还跟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对话练习进行到底!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3、唯材“适”用,让课堂更加充实。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美丽的星空、我们居住的舟山群岛、燕子低飞、小猪爱睡懒觉、老师”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们给我提出建议:让学生阅读文本后借助简笔画演示地壳运动的整个过程,这样能突破教学难点。我觉得这点子非常好,唉,怪就怪自己对学生这头把握不够多,缺乏相应的针对措施,我想这就是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课堂的机智还不够,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篇8: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铅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东西(出示装有15枝铅笔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生:粉笔、糖、……
师:其实里面装的是铅笔。上课之前老师想跟你们玩猜铅笔有多少的游戏,愿意和我玩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评析“猜猜老师盒里装的是什么?”“愿意和我玩猜铅笔有多少的游戏吗?”这一话题的提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操作、数数 师:(老师把盒子里的铅笔全抓在手中)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几枝?
生:(自由猜测)6,9,15,…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把铅笔拿在手上边数边摆在桌上)
1,2,…,15,有15枝,你猜对了吗?(台下猜对的学生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好,我们再来猜,(教师在桌上再添铅笔)现在有几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师:原来有15枝,再添上去,应该怎么样?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数数发现有20枝。)
(评析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猜一猜铅笔的数量是多少”,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当学生把估算当成胡乱猜测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检测估算正确与否的策略与方法,加强对学生数感与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师:我们再来猜。
(变20为26,重复经历猜DD数的过程。)
师:好,我们猜最后一次。(教师在桌上拿掉了4枝)现在猜猜有几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师与学生一起兴趣浓厚地一枝枝数着:1,2,3,…,22。)
师:刚才我们猜完以后要想知道到底有几枝铅笔,都是通过一枝一枝地数,每次都要这样数一数,你感觉怎样?
生1:很麻烦。
生2:很累……
师:对呀,一枝一枝地数这么麻烦,那有没有好办法使铅笔摆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巡视,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师:好,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呢?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生1:2枝2枝地数。
生2:5枝5枝地数。
生3:把10枝扎成一捆。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种数法,你们比较一下,觉得哪种数法最好呢?
生:把10枝扎成一捆的好。
师:为什么把10枝扎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个2个或者3个3个也要数好几次,也比较麻烦。
生2:10枝扎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后就接着一捆一捆地数:
10,20,30,…
师:对,一捆就是1个十即10,二捆就是2个十即20,三捆就是3个十即30,……,九捆就是9个十即90(板书:1个十是一十,2个十是二十,3个十是三十,……,9个十是九十,学生齐说),再数数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了。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多次猜铅笔,然后一枝枝地数铅笔的活动,使学生感觉到当铅笔数目多时,一下子不容易看出是多少,激发学生去寻找好方法,以便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反复数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10枝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更加方便2.摆小棒,读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想出的好办法来试试看,(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3捆加4根小棒)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34。
师:你们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3捆就是30根,再加旁边的4根,就是34。
师:(拿起3捆小棒)这是几个十?
生:3个十。
师:(再拿出4根小棒)几个一?
生:4个一。
师:(语速放慢)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板书:3个十和4个一)。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来说一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说。)
(评析由于学生在前面猜数环节中已经亲身体验到“10根扎成1捆”的缘由,感知了几个十和几个一就读作几十几,这样在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读数自然水到渠成。对于数的组成这句话,教师通过放慢速度、让学生复述,教给他们一个说完整话的模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想的培养。)
师:(出示5捆加8根)现在老师再摆,这表示多少?
生:58。
师:为什么是58,谁能用刚才的说法说一说呢?
生: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58。
师:(又出示7捆加2根)现在有几根?
生:72。
师:为什么是72?
生:7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72。
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老师摆小棒都是怎样摆的呢?
生:先摆出几捆,旁边再摆几根。
师:对,先摆几捆,就是几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同学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下,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学生各自操作后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
生1:17。
师:好多同学都没看见你是怎么摆的,你能介绍一下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29,是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生3:我摆的是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师:现在反过来,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摆的表示几。
生1:我摆的数由3个十、5个一组成,你知道我摆的是多少吗?
生2:35。
……
(小组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评析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只顾自己,而忘记倾听别人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创设“我说组成,你猜数”的练习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猜数、摆数、读数的过程,思维非常活跃。)
师: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一捆一捆地边摆小棒边数数,从10开始。10,20,…,90(当数到90时,教师故意停顿),我们一根一根地摆数到99(放慢速度),再数100。
师:同学们,100根怎样摆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00根呢?
(学生又想到了扎成一捆的方法。)
师:为什么这样就是100了?
生:1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10捆就是100。
师:对,真聪明,10个十就是100。(板书:10个十是100)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老师说出一些数,你能很快地用小棒摆出来吗?
生:可以。(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操作。)
“44”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4个十4个一。
“54”
师:54在4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
生:再加一捆。
“67”“89”“100”
(生边摆边解释。)
师:接下来同学们拿出你的皮尺,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越怎样呢?
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子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75前一个数是几?
生:74。
师:比36多1是几?
生:37。
师:49比50少几?
生:少1。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子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呢?
(学生提问,其他人倾听、回答。)
师:好多同学还想提问题,那么我们小组合作,1人提问,其他同学回答。(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能否把尺子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呢?
师:63比64少几?89前一个数是多少?5个十是多少?(学生抢答)
(评析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100以内各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100以内的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三)游戏活动 1.数字接龙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师:23。
生:24,25,26,27,28。
师:真棒!56。
生:57,58,59,60,61。
师:77。
生:78,79,80,81,82。
师:同学们真能2.接力赛
师:你们能按照老师的方法说出后面三个数吗?试试看。
师:34,36,38。
生:40,42,44。
(有学生说成39,40,41,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所给数字的特点,再想一想。)
师:45,50,55。
生:60,65,70。
师:真能干!20,30,40。
生:50,60,70。
师:请同学们互相考考。
(同桌互相出题。) 3.排顺序
师:同学们,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10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有个数字,分别是24,36,30,42,75,63,50,21,19,38)。
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数,表示什么呀?
生:号码。
师:有几位运动员呀?
生:10位。
师:看这些运动员上场,你感觉怎样?
生:很乱没有次序。
师:很乱,那怎么办呢?
生:给他们排队吧。
师:那你们说说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生1:按号码从小到大。
生2:按号码从大到小。
师:现在我们先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吧,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运动员互相矫正排好队。)
师:哪位运动员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号码?比如,我是几号,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同学们觉得介绍得好,就鼓掌表扬,好吗?
生1:我是19,是由1个十9个一组成的。
生2:我是21,是由2个十1个一组成的。
……
师:作为运动员,反应要特别敏捷,现在我们来比赛。当给出问题的答案是你胸前的号码时,就请你举起手,说:是我。其余同学当裁判,对反应快的运动员鼓掌表扬,好吗?
(师生共同出题,如:比25少1是几?3个十和6个一是几?7个十和5个一是几?3个十是几?49的邻居是几?比18大1的数是几?)
师:同学们,你对这些运动员的表现满意吗?我们平时也要向运动员学习,锻炼好身体,才能学到本领。
(评析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当学生学习感到疲倦之时,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判断正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100以内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生1:红绿灯的计时牌上。
生2:车牌号。
生3:电子钟。
……
(评析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数,使学生充分感受数的意义,充分体会用数学的快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00以内各数。
生2:我很喜欢猜数字。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以下几点。
1. 加强估算,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一开始通过猜铅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数字将小棒的根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数的组成,反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案例点评 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100以内的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一年级的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猜铅笔的游戏,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在综合应用中创设“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学生自己“发现问题DD提出问题DD主动探究DD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傻墓?BR>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数中体会,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4.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看尺子提问题时,学生之间的抢答;在“小小运动员”时,运动员介绍自己,其余同学的评价、提问等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之一。在学生互动中,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情感在交流中体验。
总之,整节课突出了主体性,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突出了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
篇9:教学设计与反思
1.课题 风娃娃(第一课时)
2.课型 精读
3.辅助工具 课件
4.教学
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伤、表、示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哪些事情风娃娃做得对,哪些事情风娃娃做得不对。
5.教学
内容
教材简析: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他以为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结果把风筝吹跑了,把人们晒的衣服吹跑了,还折断了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呢。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风娃娃做了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6.学情
分析
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差异分析: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7.教学
方法 引导法、点拨法。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激趣: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 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来自风家族的一位小成员──风娃娃(师板书:风娃娃)风娃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蛋,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真可爱!(师边叙述边张贴风娃娃的图片) 3.读题:想和风娃娃交朋友吗?那就和风娃娃打个招呼吧! 4.(过渡):这几天,风娃娃碰到了一件烦心事,这不,他写信向我们求助来了,想和老师一起看看这封信吗? (课件出示风娃娃的求助信及配音) 师质疑:咦,风娃娃都碰到什么烦心事呀? 师:是呀,看到风娃娃这样伤心,你一定想帮帮它。可是,风娃娃到底是做了哪些事,求助信上可没告诉我们,怎么办?那就赶紧请出手中的小博士吧!(师晃动书本)让我们一同到书中看个明白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第一遍读课文,你会给自己和小伙伴提个、什么要求? 师:相信有了大家的温馨提示,我们一定会把书读好,那就开始吧! 2、、检查初读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念读 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生字: 生念读、出示拼音卡、领读、组词、领读、齐读 齐读、开火车读、交流识记方法、男女赛读 (2)摘智慧果 过渡:第一次读课文就知道那么多,小朋友们真会读书。瞧,风妈妈让风娃娃送来了许多智慧果请我们尝尝。 (课件:带本课生字的智慧果开心地跳入) (3)出示练习题 (4)划分自然段(投影展示) (5)指名分段读课文,交流风娃娃都到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田野吹动大风车 河边推动帆船 广场吹跑风筝、衣服,吹断小树 3、交流 (1)你喜欢风娃娃做的哪些事?为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动画,学生跟动画再读课文。 4、听了你们的话,风娃娃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瞧,他又写了一封信向我们表示感谢来了。 (课件出示风娃娃的感谢信) 三、写字教学 1.出示句子:小朋友们热情地帮助了风娃娃,风娃娃不再伤 心了,它高兴地向我们表示感谢。 2.瞧,风娃娃多能干呀!它用伤、表、示写了一句话。咱们也来跟风娃娃比一比,学会写这三个生字宝宝。 3.指导书写伤、表 示。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教风娃娃,他很爱帮助别人,可有时还会犯点小错。我们还认识了好多生字宝宝,还学会了读课文,我们做的真棒,今天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生答(风) 学生打招呼 1、把字音读准2、句子读通顺、流利3、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拿笔圈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学生认读 生练习划分自然段 分段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跟动画再读课文。 读信 学生练写
9.反馈
当堂反馈作业: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转动(zhunzhuǎn) 纤夫(qiān qin ) 号子( ho ho) 风筝(zhēn zhen溃 二、连一连 j x rng y fēng zheng hn shuǐ shāng xīn biǎo sh 容易 汗水 继续 表示 风筝 伤心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做的有几个方面不太好:1、时间把握不好。上课时总害怕时间不够用,所以节奏很快,给人很赶的感觉。2、讲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太单调。总是几句简单的话,不够丰富、吸引人。3、课堂中识字教学这里做的不太扎实,尤其是交流识字方法时匆匆而过。好的方面是:1、整个教学设计还算流畅,尤其整个课堂用信的方式穿插,很有连贯性,设计很巧妙。2、我在课前准备挺充分的,不管是当堂检测的内容还是课件的制作都很好,能起到预设的作用。
10.板书设计
16、风娃娃 田野 吹动大风车 河边 推动帆船 广场 吹跑风筝、衣服,吹断小树
篇10: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
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
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
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你们自己能行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
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
“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
6、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
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
2、指名读诗,师生互动。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满怀期待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愿意很快地告诉他故乡的事情吗?
③怎样读才会让别人快一点告诉你家乡的事情呢?
④大家想一想,再读一读。
⑤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非常想知道故乡的事吗?
④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急切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诗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了,他想知道一些事情,他会怎么问呢?
③谁再来试一试。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那种急切的心情吗?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3、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读懂了王维说了些什吗?
4、指名简单地说一说。(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5、出示cAI课件,播放动画,教师讲述诗意。
6、王维说了些什么,咱们知道了,那我想请你来当王维,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7、指名读。
8、有谁能把这首涛有感情地背诵下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通过你们的朗读,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
2、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梅花的古诗和文章,可引导学生背一背,说一说。)
3、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傲霜斗雪,争相怒放。一句“寒梅著花未?”不光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会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战胜困难的决心。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篇11: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音乐一年级第二册第七课歌曲《云》
设计理念: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审美为核心,从感性入手,通过情境铺垫,激趣导入等环节的创设,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为此,教学中要力求多给学生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感悟、实践、再感悟、再实践的过程中学唱歌曲、体验歌曲,在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创编动作把歌曲的内容表现出来,并用 、 拍的节拍变化创编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云》是一年级第二册第七课中要求学生会唱,并能感受和表现的歌曲。这首歌曲是一首抒情的儿童歌曲, 拍,五声D宫调式,四个乐句构成。歌曲节奏舒展平稳,旋律起伏跌宕,优美抒情,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引发了孩子们天真的联想,从“蓝天”、“白云”到“大海”、“帆船”,从“装着小雨点的大船”到“快快浇麦田”,寄托了孩子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愿大自然忠实地为人类服务,让人们的辛勤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
教学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云》,学会用轻柔的、高位置的声音来唱歌。
2.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所构成的音乐形象。通过表演《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3.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编创动作表现歌曲,并能用节拍的变化来创编演唱歌曲,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音乐的愉悦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激趣导入
1.多媒体播放画面:蓝蓝的大海一望无际,蔚蓝的天空飘着白云,有的象帆船,有的象小狗,有的象花朵,有的象……
伴随画面响起将要学唱的歌曲《云》的优美旋律。提问:蔚蓝的天空中白云在悠闲地散步,这些云朵象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真好,有的云朵象帆船,蔚蓝的天空象大海,帆船在海里慢慢走。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感受 拍子优美抒情的旋律。(音乐响起,老师随歌曲节奏朗诵歌词。)
3.导入歌曲《云》。
师:这优美的旋律多动听啊!这首优美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唱的《云》。
二、唱中感悟,学习歌曲
1.熟悉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完成发声练习。
师:我们一起跟着优美的旋律用“lu”音来哼唱,好吗?(学生跟随老师边拍击三拍子的节拍边哼唱。)
2.让学生自己学着哼唱歌曲《云》。
师:如果我们把“lu”换成一首儿歌会更好听。想听吗?
3.老师范唱并请同学们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演唱歌曲《云》,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特点。
4.学生谈感受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能感受到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特点。你们想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出这样的情绪吗?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歌谱)刚才同学们已经会哼唱歌曲的旋律了,现在我们再来朗诵歌词。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
师: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歌曲,可以边听边表演。
(同学们随教师的伴奏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够把歌曲唱好,表现出歌曲抒情、优美的特点。(学生看教师指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合作探究,积极创编
(一)小组合作创编动作。
1.组织合作小组,选举小组长,明确组长和组员的任务。
2.分小组听录音,边唱边创编动作。
3.指名小组汇报表演,其余小组认真观摩后评价哪些地方表现得好,我们要学习,哪些地方如何作改进。
4.全体同学边听音乐边表演。
(二)讨论探究创编演唱。
师:刚才同学们边唱边表演,表现得很棒。这首歌曲共有两段歌词,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段歌词分别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借助对歌词的分析,教师引导:这首歌曲象不象谜语,第一段是谜面,问帆船装的是什么;第二段是谜底,同学们一定猜出了帆船上装的是小雨点。同学们猜对了谜语后心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稍作思考后进行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同学们说得真好,猜对谜语时的心情是非常高兴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运用节拍的变化来表现两段歌曲的情绪变化呢?
(老师举例,把第一段歌曲变成二拍子演唱,让学生听辨、感受,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把第一段歌曲变成二拍子来演唱,音乐与歌词不太相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怎样恰当地运用节拍的变化来表现两段歌曲的不同情绪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适时指导。)
各小组交流创编意见后,教师小结:第一段描写的是美丽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散步,如果快了就不美了,所以第一段还是用三拍子演唱;第二段同学们猜对谜语心情非常高兴,请雨点落下来,快快浇麦田,可以用二拍子来演唱,表现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
四、对比感受,体验愉悦
1.请同学们按自己的创编演唱歌曲,感受新的音乐形象。
2.老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三拍子和二拍子两种不同的节拍来表现优美与快乐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现在请同学们演唱歌曲,对比感受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体验你们的成功。
篇12:教学设计与反思
1.梯形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2.梯形的性质及其判定
梯形是非凡的四边形,它具有四边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质,此外它的上下两底平行.
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要判定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比较困难,一般用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来判定.
3.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性质: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腰相等,两底平行,两对角钱相等,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底的中垂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钱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梯形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梯形仍是具有非凡条件的四边形,它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非凡的四边形,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等腰梯形又是非凡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本节的难点也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由于等腰梯形又是非凡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虽然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等腰梯形,在熟悉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轻易同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混淆,再加上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对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重.
梯形的教学建议
1.关于梯形的引入
生活中有许多梯形的例子,小学又接触过梯形内容,学生对梯形并不生疏,梯形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防洪堤坝、飞机机翼,别致窗户、音箱外形等等;
②从小学学习过的旧知识复习引入;
③从发现的角度引入,比如给出一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就是梯形,然后寻找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根据共同点对梯形进行定义以及性质、判定的研究;
④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梯形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2.关于梯形的概念
梯形的相关概念小学就已经接触过,但并不深入,在研究梯形的概念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加深对梯形相关概念的理解:
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不是梯形?
②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③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④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不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⑤对角线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⑥有两个角是直角的梯形是不是直角梯形?
⑦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
⑧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 把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梯形同样是一个非凡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非凡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
(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重:
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非凡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非凡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梯形的性质
例1 如图,在梯形 中, , ,求证: .
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假如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轻易解决了.
证实:(略)
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2 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 中, , ,求证: .
分析:要证 ,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 ,然后再利用 ,即可得出 .
证实过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实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 作 交 于 ,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 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篇13: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教学设计与反思梁诗云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本节前面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是在前面教材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学习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一节课学习锋面天气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气旋与反气旋等天气系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天气现钟象。这节课紧紧抓住人和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动手等地理技能素质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逻辑思维能力及地理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概念辨析。
2、过程与方法
绘制简易天气图,分析气旋(低压)与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感知、理解、巩固到应用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献身科学的情感,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绘制简易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图,并分析其特点。
五、教学难点
学会解析日常生活中一些天气变化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板图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学法指导:
利用原有的基础知识分析、推理获得新知识;注重读图、画图、析图,培养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九、程序设计:
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课件呈现激趣性的思考题,老师作一定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后引入低气压与高气压的概念。回答相关的设问回顾和巩固原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上升气流、下沉气流与天气的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半球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老师评点学生画图情况,再通过课件演示感知巩固。学生代表板图,其余学生在原位作图学生能用基础知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能绘制简易天气图。
南半球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老师指导学生用左右手手法判断南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通过课件演示感知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练习北较、巩固、加深记忆
小结展示课件全体学生回答完成表格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练习展示课件,老师作一定的引导和评析学生分析回答知识联系,能力提升
探究活动展示课件,老师对小组代表发言作评点学生根据课件图片与要求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发言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十、板书设计(略)
十一、教学反思(待续)
MSN(中国大学网)
篇14: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教案
南阳市第十七小学刘冬冬
教学内容:
教材48.49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2、能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3、会读、写比。
4、能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并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5、能说出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爱国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意义》。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8到49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8、49页内容,画出关键句子,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主题图呈现的是什么内容?你有何感想?
2、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
3、在15:10= 3/2 中,15叫( ),“:”叫,10叫(),3/2叫( )。
4、怎样求比值?
5、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2、做一做:
过渡语:(3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先对自学指导进行交流检测,再完成下面检测题。
①填一填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 ):( ),比值是( );小敏花的钱数和买的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六.三班在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赛中,第二周A队各小组的量化积分如下表:
组别
A1
A2
B1
B2
人数
5
6
6
4
得分
22
27
30
18
(1)A2组和B1组的所得分数之比是():()
(2)A1组的所得分数和人数之比是():(),比值是();B1组的所得分数和人数之比是():(),比值是()。
篇15: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 共同探讨 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 重现探索过程 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 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Sin150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 = ,能否求出sin( ),sin( )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诱导公式(三)、(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六)概括升华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 ); (2). cos(-20400).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 .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九)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 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十)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
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篇16: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Unit6Ancient stories
Reading
四屯初级中学 王希娟
一、Teaching aims :
1. Students dothe intensive reading of the text.
2. Students learn the text in detail.
3. Students learn some language points of the text.
二、Teaching important:
Learn the text in detail.
三、Teaching difficulty:
Retell the story and master some important phrases.
四、Teaching tools:
PPT、 Pictures
五、Teaching method:
Self-study cooperation、discussion.
六、Teaching process:
Step1. Revision
1、Magic eye:
Let students speak out appeared on the screen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2、Ask and answer:
Let students answer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Step2. Before reading
1. Let students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describe them.
2. Leading student learn the text about ancient stories.
Step 3 While reading
1. Let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the first time and write the letter of the correct statement in each blank.
2. Let students read the second time and circle the correct answers. (D2)
3. Scan the story again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
2) Why did the Trojan captain ask the soldiers to pull the wooden horse into the city?
3) What did the Greeks use the wooden horse for?
4) Why did the Trojans lose the war?
5) What was the Greeks “trick”?
4. Read the story and complete the table and speak the main idea.
The ----------fought against -------------------- at -----------
for--------years and ------------ the city by--------------.
5. Do some exercises about C1、C2、 D1.
Step 4 After reading
1 Let students look at the pictures to retell the story in pairs. And ask students to retell in class.
2 Work in groups. Think about these questions and discuss them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1)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reeks?
2) What lessons can we learn from the Trojans?
Step 5 Home work
1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to retell the story.
2 Do some exercises.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看图片说出一些单词,通过这种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竞争引导学生参与和巩固单词。然后通过听课文和结合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再次通过scanning, skimming和精读来了解课文以及对知识点的.学习强化和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然后让学生通过看图片两人或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来讲故事,课堂上以及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由于本节课内容熟悉并且有趣,大多数学生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课堂效果较好。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我本人比较紧张,缺乏自信心,个别学生较差,不敢在课堂上说,复述故事,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交流和发言。因此在以后课堂上应多注意和关心学困生,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 对历史教学的反思
★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6篇)】相关文章:
历史学案教学的反思2022-11-24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2022-08-30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022-11-20
历史课后教学反思2022-04-30
历史的反思2023-06-19
历史反思2022-08-30
初中历史教师研修计划2023-04-08
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2023-04-06
高一年级历史教学反思2022-11-09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反思现状剖析与学校对策论文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