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共9篇)由网友“欧阳君欣”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六中王珏
【教学内容】
以《红星照耀中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以读序言、读目录为切入点,充分了解序言目录的内容,探究作品的社会背景,探究“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历史预言的产生经过,初步感知作品中采访的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并制定读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序言,明确“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历史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
2.通过读目录,查找作者采访的人物,探询预言产生的经过;
3.通过自由阅读,初步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
4.通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这一主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本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宝安县二十世纪70年代照片和深圳市照片。
(二)解题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书名给出的答案,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的预言。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预言?要解开这个疑问,咱们有一个快捷的办法——先读这部书的序言。
(三)问苍茫大地——明确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
1.方法指导
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和过程,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
2.学生活动一
用5分钟时间浏览一篇序言(译者序和作者序任挑一篇),根据下表提示,运用跳读法采集信息点,记录在便利贴上。
作者 | |
采访时间 | |
采访路线 | |
采访对象 | |
采访内容 | |
采访感想 |
3.互动交流
展示学生答案,可引导学生读两篇序言重合片段,找出答案。深入前线,追寻真相;由点到面,人物访谈;追溯过去,探询未来。
4.小结
序言告知我们,“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在中国及世界局势即将发生大转变的关键一年,冒险来到西北红色区域采访后的结论。那么他在苏区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让我们把视线焦点集中到他笔下那一群“不可征服”的革命青年身上。
(四)谁主浮沉——探询预言产生的过程
作者所称赞的“不可征服”的革命青年包括哪些人?他凭什么认为这些人能够成为中国这片大地的主宰?他们是不是像传说中那样精通法术,能上天飞行,呼风唤雨?
1.方法指导
读目录,可以对作品的内容要点和 篇章结构有所了解,迅速查阅到所需要的部分。
2.学生活动二
借助目录找出你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准备以《原来你是这样的_________》为题,做一个人物的口头介绍。
3.学生分组交流5分钟,然后推选代表上台讲述。
4.小结:《红星照耀中国》这些著名人物究竟有何神奇之处,使得作者确信他们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成为自己国家命运的主宰者?这个问题,要留给同学们在自主的阅读中去解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咱们从序言和目录入手,对《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书进行了初步探究,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也学习了读书的基本方法,即,读题目,猜其内容;读序言,观其大略;读目录,抓其精要;读正文,探其究竟。
(六)布置读书计划
课外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以3—5人为单位自组研究小组,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并且按照下面计划,反馈探究结果:
1.小组选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写在便利贴上。
2.小组成员围绕所提出问题,开展阅读,用便利贴回帖的方式,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互相点评质疑,回帖答疑。
3.小组成员收集所有跟帖,整理形成研究报告,做成PPT文件。
4.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研究报告。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2: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走进苏轼
一、教学内容
教材《记承天寺夜游》+主题丛书(3)《一首清冷的月光曲》《书上元夜游》《苏东坡的数字人生》+课外诗词
二、学习目标
1、赏月景
2、悟情怀
三、课前学习
1、阅读:丛书(3)《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苏东坡的数字人生》
思考:借景抒情,借何景?抒何情?
2、借文解诗,增加积累:丛书(3)《苏东坡的数字人生》。
3、搜集整理苏轼相关诗文。
四、教学过程
(一)品读月景
1、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2、相同“月景”,不同写法。
《书上元夜游》“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3、品读苏轼与月光的特殊情感。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
《水调歌头》“(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二)悟读感情
体会面对美景,作者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的复杂感情。简介本文写作背景。
(三)背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四)赏文外之文,品君子情怀
1、读懂苏轼胸中万卷书
思考:你读出怎样的苏轼?选用下面的诗来印证。
(1)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江城子 密州出猎》
(2)壮志豪情、壮志未酬——《念奴娇 赤壁怀古》
(3)体恤民情、与民同乐、体察民情、忧国忧民——《浣溪沙》
2、感受苏轼三起三落
思考:从苏轼三起三落的经历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1)旷达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承天寺夜游》
(2)旷达乐观——《浣溪沙》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定**》
小结:走进苏轼,就如同走进了一段思想的升华。读懂了苏轼的旷达,也就不难读懂他为什么在逆境中仍然坚持理想。
3、寻找好人苏轼
结合诗句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1)手足情深——《水调歌头》
(2)夫妻情深——《江城子 记梦》
小结:在这两首词中我们走进苏轼,读到了他与苏辙的手足情,与妻子的生死情,如此至情至性的苏轼,怎不让人感动?
(五)总结
心存百姓疾苦,胸装报国之志,乃心怀天下之人;
快意不失怡然,失意依旧淡然,乃旷达乐观之人;
兄弟手足情深,夫妻爱意感天,乃至情至性之人;
文章天下第一,万口流传不衰,乃才华横溢之人;
(六)拓展写作:我心中的苏轼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3: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三写三评三提升写作
训练点:学习描写景物
教学目标
(一)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 物。
(二)经典美文的赏析与学生习作的分析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喜欢灰色的你,知识渊博,做事干练,懂得巧妙的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善于平衡,控制局面。不会有大喜大悲这样极端的情绪出现,如同这低调的颜色一样,更愿意支持,衬托他人。表现很稳重。常常考虑很多问题,有时会陷入焦虑,低落的情绪。
教学资源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
《三峡》
《记承天寺夜游》
主题丛书三:
《西湖雨景》
《夏日草原》
教学过程
(一)一练一评一提升
1、学法指导
(1)多选角度,描绘立体图画 ;
(2)善用修辞,绘出景物的个性;
(3)寄寓深情,增强景物的魅力;
(4)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生气。
2、练习评点
对于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3、教师批阅3-5份,其余小组成员互批。
4、突破提升
要选取校园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要尽量写出景物的形状、颜色、姿态以及它们的变化;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绘出景物的个性;寄寓深情,增强景物的魅力;按照由远及近、由上到下或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去描写。
(二)二练二评二提升
1、课例引领
《三峡》(郦道元)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之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出四种景物的特点:水“清”, 树“荣”, 山“峻”, 草“茂”。“(抓住特点、动静结合)
《西湖雨景》(王永利)
“撑开一把伞,走上苏堤。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湖,而是远山。雨中的南屏山,黑郁郁的,像水墨泼得浓了,基本上看不清,只见蜿蜒起伏的轮廓,成为雨雾如烟的西湖的背景。六和塔也隐没在一片墨青中,呈现着曲线玲珑的剪影。灵隐寺掩映在葱绿浓雾中,如果不是那苍郁的钟声撩拨人向往宁静和禅宗的心弦,没有人能注意到庙宇的存在。而堤旁的绿柳把千万丝条垂向那微波荡漾的水里,像是一个个长发美女纷纷凑在湖边俯身去洗秀发,又像有着柔密长发的狮子争着把头扎在水中去吮吸琼浆。无数小鸟就躲在柳树蓬下避雨,一边梳理羽毛,一边唧唧喳喳地交流着爱的讯息,以及商量着雨停后到哪里觅食。苏堤在细雨中变成一条细长线,一直伸向湖里,而远处的线似乎断了,本来分开的两个湖,仿佛在雨中连在了一起,形成一个茫茫的大湖,水天一色,分不清湖有多大,天有多大。”
这段文字由远及近描写了细雨中的远山、绿柳、小鸟、苏堤等景物,描绘出雨中西湖朦胧、浩淼、柔媚、生机盎然的特点。(写景顺序、视觉听觉描写)
2、练习评点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季》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首先,要抓住鲜明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
其次,把自己的喜爱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3、突破提升
(1)小组互评,相互借鉴
(2)佳作展示,立标学模
二练二评二提升
1、课例引领
《三峡》(郦道元)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之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出四种景物的特点:水“清”, 树“荣”, 山“峻”, 草“茂”。“(抓住特点、动静结合)
《西湖雨景》(王永利)
“撑开一把伞,走上苏堤。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湖,而是远山。雨中的南屏山,黑郁郁的,像水墨泼得浓了,基本上看不清,只见蜿蜒起伏的轮廓,成为雨雾如烟的西湖的背景。六和塔也隐没在一片墨青中,呈现着曲线玲珑的剪影。灵隐寺掩映在葱绿浓雾中,如果不是那苍郁的钟声撩拨人向往宁静和禅宗的心弦,没有人能注意到庙宇的存在。而堤旁的绿柳把千万丝条垂向那微波荡漾的水里,像是一个个长发美女纷纷凑在湖边俯身去洗秀发,又像有着柔密长发的狮子争着把头扎在水中去吮吸琼浆。无数小鸟就躲在柳树蓬下避雨,一边梳理羽毛,一边唧唧喳喳地交流着爱的讯息,以及商量着雨停后到哪里觅食。苏堤在细雨中变成一条细长线,一直伸向湖里,而远处的线似乎断了,本来分开的两个湖,仿佛在雨中连在了一起,形成一个茫茫的大湖,水天一色,分不清湖有多大,天有多大。”
这段文字由远及近描写了细雨中的远山、绿柳、小鸟、苏堤等景物,描绘出雨中西湖朦胧、浩淼、柔媚、生机盎然的特点。(写景顺序、视觉听觉描写)
2、练习评点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季》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首先,要抓住鲜明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
其次,把自己的喜爱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3、突破提升
(1)小组互评,相互借鉴
(2)佳作展示,立标学模
平和的绿色
三练三评三提升
1、【点评】从这两篇范文中你悟到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小组交流,课堂展示。
2、修改或重写《我爱 季》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4:统编教材八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生命的律动
生命的律动
山东省临沂市21中 刘畅
【课题类型】《白杨礼赞》《文竹》《天山向日葵》整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文章中象征的意义。
2. 品味文章蕴含情感的语句。
3.感悟作者寄予植物身上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 理解学习象征含蓄而深沉的表达特点。
2. 品味文章蕴含深意的语句。
【课内探究】
谈话导入: 象征是抒情散文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牡丹是富贵的标志,鸳鸯是爱情的象征等等。你还知道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活动一:研读·赏析
1.速读《白杨礼赞》《文竹》《天山向日葵》三篇文章,勾画最能表现的语句,并试着用下列句式表达。
这是一棵______的白杨/文竹/向日葵,因为___________。(结合语句分析)
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描写对象强烈的情感,寻找这些句子,并试着总结作者描写他们的原因。
3.《白杨礼赞》中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着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活动二:感悟·运用
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白杨、文竹和向日葵分别象征什么?
2.教师总结:象征体和本体之间是存在某种相似特点的,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把他们联系起来。选择其中一种植物,说说象征体和本体之间有何相似?
活动三:拓展·延伸
1.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描写一个片段。要求:语句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
提示:注意抓住景物提点进行描写。
2.在片段描写基础上,将写景或状物片段扩展成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课下完成)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5:统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伟哉,大丈夫!
统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伟哉,大丈夫!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 商公涵
【学习篇目】
《富贵不能淫》《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培养语感。
2.抓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观点,理解“大丈夫”精神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抓住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观点。
【课内探究】
活动一:读文
行文简练是我国古代文章的一大特点,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故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熟读成诵,用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一)PPT出示不加标点的《富贵不能淫》,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停连。
3.读准节奏。
4.读出气势。
朗读方法:采用个人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小组分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朗朗书声中体会文言文行文简洁的特点。
(二)PPT出示带有标点的《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小组比读,力争读出气势。
活动二:找句
读思结合:
1.《富贵不能淫》一文中,景春认为谁是“大丈夫”?理由是什么?孟子同意吗?他的“大丈夫”有哪些标准?
参考: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不同意,他认为只有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是大丈夫。
2.《嗟来之食》中的“饿者”和《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陶渊明是不是“大丈夫”?理由是什么?
明确: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三篇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体现了“大丈夫”的精神气概。
参考:(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扬其目视之。
(3)终不食而死。
(4)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4.你所知道的“大丈夫”还有谁?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__。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小结:所谓“大丈夫”,便是“居天下之广居”的仁德,是“立天下之正位”的礼节,是“行天下之大道”的义行,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操守,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天下”气节。具备这样品行的人,实乃无愧于天地的“大丈夫”;具备这样品行的人,又该是何等伟岸!
活动三:思义
时代前进,“大丈夫”的精神内涵也不断改变,有所侧重。唐代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建功立业;宋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复国壮志;元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那么,你认为今天的“大丈夫”精神又有哪些呢?说一说,写一写。
【拓展延伸】
1.丛书《不屈的精神》单元。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6:统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大丈夫”精神闪耀时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 商公涵
【课题类型】文体导读课
【学习篇目】
《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和传记文学的特点。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领悟两篇文章中人物所蕴含的精神,提高自身修养。
【学习重点、难点】
了解文体特点,培养自读能力,领悟人物精神。
【课内探究】
活动一:了解文体特点。
(一)认识寓言
(二)了解《史记》
活动二: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朗读课文,概述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愚公移山》讲述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孙挖山,其壮举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之子背走了两座山的故事。
《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描写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特点。
(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语气及说话背后的心理。
《愚公移山》:愚公(坚定)、愚公之妻(献疑)、众人(献计)、智叟(嘲讽)
《周亚夫军细柳》文帝(赞叹)、文帝随从(倨傲)、军门都尉(严整)、文帝使节(请求)、壁门士吏(告诫)、周亚夫(忠于职守)
活动三:认识人物形象。
(一)问题设计: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他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你从中看出愚公有哪些优秀品质?智叟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找出文帝对周亚夫的评价,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位“真将军”?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二)快速浏览课文后,小组交流。
【拓展延伸】
阅读丛书《周亚夫严明军纪》《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7:统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心怀天下,至君尧舜
统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心怀天下,至君尧舜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 商公涵
【课题类型】“认识孟子”主题探究课
【学习篇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君进贤,可不慎与》《民为贵》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孟子散文长于修辞、文气磅礴的特点。
2.了解孟子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
【学习重点、难点】
孟子散文特色及其思想主张。
【课内探究】
活动一:交流资料,了解孟子的生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山东邹城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活动二:以文识人,理解孟子的主张。
(一)《三字经》中的孟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 的孟子。
参考:孟子成才,离不开母亲的辛勤教导,也离不开他自己的善于学习,勤奋刻苦。从《三字经》中,我读到了一个好学善学的孟子。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一个 的孟子。
参考:孟子被尊为“亚圣”,他就是一个担当着“天降大任”的人,他为自己的主张奔波游走,历尽坎坷。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我读到了一个逆境成才的孟子。
(三)《国君进贤,可不慎与》的孟子: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这是一个 的孟子。
参考:孟子认为选拔人才非常重要,所以国君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被周围的人左右。从《国君进贤,可不慎与》中我读到了一个为国尽忠的孟子。
(四)《民为贵》中的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一个 的孟子。
参考:孟子的时代社会动荡,战乱纷纷,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样的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民生。从《民为贵》中,我读到了一个以民为天的孟子。
小结:孟子学问高深,学识广博,虽生于战乱之时,却心忧天下。他身承大任,怀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形成为自己的“仁政”学说。他本身也是一个活生生的“逆境出人才”的实例。正因为如此,他才知道人才的可贵,他才劝国君选拔人才要“慎与”。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重视民心的向背,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熠熠放光。
活动三:诵读涵咏,体会孟子的文风。
孟子的散文,长于修辞,气势磅礴,非反复诵读不能体会于心。他的文章议论纵横,善用比喻讲道理,善用排比增加说理的气势,非反复涵咏不能感悟于己。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析: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排比修辞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气势雄浑。
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例,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然后说出自己欣赏的理由。
回答格式:我喜欢 ,因为 。
【拓展延伸】阅读丛书《君子不独乐》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8:统编教材八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我手写我心—雨的遐思
“我手写我心——雨的遐思”
山东省临沂市21中 刘畅
【课题类型】《听听那冷雨》《西溪的晴雨》《雨的抒情》《秋雨》读写联动课
【学习目标】
1.浏览四篇写雨的文章,感受不同作者笔下不同的“雨”。
2.学会把情感寄予“雨”中,展开遐想,构思文章。
3.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自然之趣。
【学习重点、难点】
1. 写出具有自我特色的“雨”。
2. 以“雨”为线索展开文章。
【课内探究】
课堂导入: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没有特别之处。可是在不同人眼中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失意人那里,雨平添了惆怅;在得意人那里,雨别具一番情趣。这些不同都是由人的心情引起的,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用心与自然交流,就会发现自然的精彩。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情心。
活动一:雨落无声,落笔有情。
1.浏览四篇文章,勾画关键语句,快速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2.谈谈你更喜欢哪篇文章里的雨,可以是刚才读到的“雨”,也可以是你平时读到的“雨”。
活动二:听雨悟雨,书写自我。
1.方法指导
(1)围绕“雨”展开,写出特点。不同季节的雨有各自的特点,春雨滋润柔软、夏雨猛烈刚性、秋雨缠绵清冷,即使同一季节的雨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在写作时要加以注意,切忌模糊不清。这就要求观察细致,用心体会。
(2)有描写有抒情,情景交融。对雨的描写要和个人的情感抒发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一加一的加法,最好不要写成一段描写加上一段抒情的粘贴形式,要在字里行间渗透情感,使每一处文字都打上情感的烙印,让雨“活”起来。
(3)我手写我心,真情实感。文章中的情感要发自内心、发自真心,自然而然,文章要想打动人,首先必须打动自己。
2.学生练笔
学生根据方法指导,围绕“雨”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3.课堂交流
小组内交流组员的练笔,推荐优秀的练笔,教师当堂点评。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9:统编教材八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情聚一物,线穿一文
“情聚一物,线穿一文”
山东省临沂市21中 刘畅
【课题类型】《背影》《昆明的雨》+《父亲的半瓶酒》《故乡的元宵》整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在散文阅读中,抓住行文线索的阅读方法。
2.赏析文中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于故人、故乡的深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抓住行文线索阅读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解线索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
【课内探究】
方法导入:线索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思路或是脉络,它像一根线串联起整篇文章。散文的叙事和结构比较松散,如果能抓住行文的线索阅读,可以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活动一:读文章,找线索
1.全文用什么把故事情节连接并且贯穿起来的?速读朱自清的《背影》,找出文中四次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体会四次描写父亲背影时,作者情感上微妙的不同。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3.作者重点描写父亲哪次背影,你从这细致的描写中读到了什么?
活动二:品细节,悟情感
1.《背影》中作者在不平常背景下截取了“背影”这一画面,不但串联整篇文章,也把父子深情表现出来。汪曾祺则是借助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雨,表达自己情思。速读课文《昆明的雨》,找找文中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事物。
2.速读课文《昆明的雨》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情感的语句。分析他们在文中作用。
活动三:赏文章,析方法
1.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第四册《父亲的半瓶酒》《故乡的元宵》两篇文章,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围绕一“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赏析。
2.通过阅读四篇散文的阅读,我们会发现文章表面是围绕具体事物描写,实则围绕作者对人事的情感行文布局。“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散文大多以情感作为文章脉络,所以在阅读时需要“理清文章线索,抓住情感脉络”。
活动四:寻物品,抒深情
回忆生活细节,需要周围可以寄托情感的“物品”,通过描写物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 沁园春长沙课件
★ 沁园春 长沙课件
★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共9篇)】相关文章:
沁园春长沙教学导案2022-11-15
《沁园春·长沙》全文2022-04-30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阅读2024-02-03
《沁园春?长沙》 62023-11-18
《沁园春·长沙》整体把握2022-05-25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023-01-27
读《沁园春·长沙》有感2022-04-30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等奖2023-03-05
《沁园春·长沙》重点难点导析2023-07-26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课时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