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说课稿(通用11篇)由网友“钢小熊”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地球的结构说课稿,欢迎阅读!
篇1: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说课内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说课过程: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该章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安排了从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自身的运动属性和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四节内容,从认识地球角度看,第四节是该章不可缺少的一节,同时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在空间范围上与地球的圈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章也是后面2、3、4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及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从图1―21中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让学生学会自己看图。
(3)掌握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难点为: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三、说教法和和学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节内容上,我主要抓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图,并自主归纳及分析”这方面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看图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学习法。
采用这四种教学方法的依据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地理,具有一定的地理学习基础,但是在读图分析图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时,要让学生自己学会看并分析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当学生不理解图时,就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合作学习,老师则运用讲述法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更好的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地球自身的运动属性和意义。然后到讲地球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先阅读课本25页的阅读内容,了解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并结合图1―21,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为那些圈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圈层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从图中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后,老师再详细分析,并讲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在多媒体图片中以及阅读材料中,让学生归纳地壳的.范围,组成地壳的元素;地幔的范围和地核的范围。其中,在讲解地幔的过程中要区分好软流层和岩石圈位于地幔的哪个部位,以及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和联系。
在讲解内部圈层的过程中,可以拿半熟鸡蛋和学生讲解,用半熟鸡蛋的内部构造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记忆。
(2)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划分,还有生物圈所处的位置在什么范围。然后老师再对各个圈层的特点一一讲解。
(3)在教学的最后,我适当设计了部分课堂练习题和课外思考题,课堂练习是对本节所学知识运用的检测和延伸,并起了总结的作用。课外思考题是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2:《循环结构》说课稿
《循环结构》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循环结构》,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小节。课时安排6课时,本课为第4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四大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数学的重要基础,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算法思想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算法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基本算法语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循环结构是程序框图的一种基本逻辑结构。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循环结构的意义,体会循环结构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因此,学生具备类比简单 的赋值得出 的结论的基础。另外,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通过对引例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尝试整理成程序框图。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学生应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并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究,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体会算法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识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难点为循环结构中的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五)教材处理
教材中直接给出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再对循环结构进行讲解,这样做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根本意义很难理解。因此,我对教材内容作了一点调整,从对概念的分析,逐步引导出框图形式,使学生明确循环结构的框图表示是算法的另一种形式。使学生对循环结构的神秘感和畏惧减少,更易接受,同时体会到写程序框图的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主要体现在两部分:
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完成。
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完成。
(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引例:写出1+2+3+4+……+100算法步骤,并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处理:为了更好地完成引例的算法过程,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引导学生对上节课知识进行复习,主要复习两个问题: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在框图表示中, 的含义( 为常数 )
设计意图:设计此引例的目的是由于此题是从1加到100,反映了重复执行加法运算的过程,为引出概念做好准备。
问题预设:即学生在写算法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甲:第一步:输入1,2,3,…,100;
第二步:计算 =1+2+3+4+…+100;
第三步:输出
不足:输入数据时很烦琐,若求1+2+3+4+…+10000值,则很难实现。
(2)乙:第一步:输入1,100,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输出
不足:必须知道公式,若不知公式,则无法进行。另外,这只是求一种类型公式,而如果改为 则无法进行。
(3)丙:第一步:确定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计算
……
第100步:计算
第101步:计算
不足:步骤太多,有限时间内不易实现,浪费时间。
(4)丁:第一步:确定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若 ,则执行第二步,若 ,则输出结果。
教学处理:这四种方案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然后,教师展示学生做法,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分析,得出各种算法的优点和不足,师生共同研究,比较出第四种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前三种方法比较而言,步骤简洁,把重复的步骤用一个式子表达出来。若学生中没有发现第四种方法,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从而得出循环结构定义,同时揭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引出循环结构的概念,并且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方法不一定惟一,但我们要考虑选择最优方案,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随着定义的得出,进入第二阶段。
(二)发现问题,探究新知
1、循环结构定义:在算法中,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过程。
教学处理:由第四种方法得出定义后,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前两种结构的研究方法,即从定义到框图。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循环结构的框图形式如何?学生对引例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设计意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任何问题,通常都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可以先把框图各个部分弄懂,再进行组合。
(1)算法中涉及变量 , 的定义及作用
初始值: 用框图表达
:累加变量,作用:计算每次循环的总和
: 计数变量,作用:循环计数
(2)算法中第二步用框图表达:
(3) 含义:
① 将 值赋给 ,即“=”的含义。
② “=”左边 是第 次赋值后总和,而右边 是第 次的总和。与数学中的 不同,在数学中这个式子是不成立的'。
③ 是 的基础
④ 循环的终止条件: 或
教学处理:以上的三个问题就是对框图的探索过程,由于这些知识都是新接触的,主要采用教师引导p讲解的方式完成的,使学生明白理解即可。
问题预设:在问题(3)的研究中学生不易理解,可以类比 得到。此处是本课难点,教师讲解完之后给学生一些时间交流理解,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为得出循环结构的框图表示作准备。
2、框图表示:
在上面已有的条件铺设下,可以用框图表示出算法,下面就是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框图形式。
问题预设:
生甲: 生乙:
是 否
否
是
教学处理: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学生合作探究方式完成框图绘制。
每四人为一组,教师参与到学生研究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帮助,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的框图。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及协作沟通能力,并由此引出两种类型的框图组建方法:直到型和当型循环结构。向学生说明:这就是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表示。
3、循环结构概念的理解:
(1)循环结构中,必须含有循环变量,进而同时具有初始值。
(2)循环结构中,一定含有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
(3)循环结构三要素: 循环变量初始值:
循环体:
循环条件: 或
(4)两种循环类型:直到型循环结构和当型循环结构
(5)特点:具有反复执行某一处理过程特点的算法用循环结构。
教学处理: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循环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刚刚得到的程序框图,给学生2分钟讨论交流时间,让大家互相沟通,从而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最后由学生说出以上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归纳p总结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创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例题解析 强化训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知识,设计了一道例题:
某市进行人口预测,现有人口总数为P,人口增长率为R,预测第T年人口总数将是多少?用程序框图描述你的算法?
解:
是
否
问题预设:由于终止条件可以表示为 或 ,因此在学生解答问题中存在两种答案,即直到型和当型循环结构。可能有的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到位,教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教学处理:学生认真思考、交流,师生共同分析例题题意,类比引例,解决问题,完善框图表示。
设计意图:本例题是类比本课引例,进行编写程序框图,让学生经过模仿、操作、探究,学习设计程序框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设计框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对课堂知识理解程度的反馈与检测,所以设置了两个练习:
练习1:根据引例,设计用程序框图表示
1×2×3××250 算法:
练习2:已知如图所示程序框图: ①
②
是
否
问题:(1)图中表示循环箭头指向①时输出 =
图中表示循环箭头指向②时输出 =
(2)该程序框图的算法功能:
这两个练习是引例框图的改造,通过练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法,关键要做好三点:
①确定循环变量及初始值
②确定循环体
③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四)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教学处理:鼓励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是帮助同学认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为了帮助学生继续探究,我设置了探究作业,即
思考题:当今社会个人理财问题已受到很多市民的关注,存款、国债、股票、黄金产品都是市民理财的内容。随着存款加息周期的到来,市民越来越关心存款利息的收益。某一时期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年利率为3.06%,如果存款到期不取继续留存,银行会根据存款时约定的转期自动将本金及80%的利息(20%的利息交纳利息税)转存为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用已学知识画出程序框图。
否
是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目的是巩固本课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并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中四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问题为驱动,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人们生活实际相关的思考题又将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对循环结构程序框图的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的延伸。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连接所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组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及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节课的整体设计和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念的体现。
3、恰当的使用多媒体,体现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文档内含有图片、公式、文本框、特殊符号网页页面不显示,请点击免费下载完整WORD文档全文。】
篇3:体育课说课稿结构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叫陈璐,来自随县万和中心学校。今天,我说课内容是8年级体育鱼跃前滚翻和50米迎面接力教学。
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在体育《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下,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对知识、技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观点。通过情景教学模式、用游戏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愉快氛围中掌握知识,通过玩中学,玩中练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材分析
“鱼跃前滚翻”动作要点概括讲四个字:蹬、跃、撑、滚;重点:蹬、跃;难点:跃和撑,滚结合。属于滚翻类教材,在初中滚翻类教材中具有很重要位置, “鱼跃前滚翻” 在本学期安排2课时,用以提高身体柔韧、灵敏、协调素质,本节属于第二节。50米接力跑属于跑类教材,包括:起步,加速,交接棒,减速等过程,趣味性强,可以增强学生奔跑能力,传棒技巧和集体配合思想。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了解鱼跃前滚翻动作技术结构,学生能用自己语言陈述鱼跃前滚翻动作要领,懂得身体跃起腾空是区别于前滚翻关键,掌握50米迎面接力跑技术。
2、技能目标:80%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20%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腾空过程。学习50米迎面接力过程中,提高速度和传接棒配合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艺术操教学,让学生接受美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阶段,我通过我国通过奥运冠军李宁,李小双,李小鹏等表现引入,激发学生学习体操积极性。热身练习,通过300米慢跑和各个关节活动,和压腿练习腰部活动。达到全身预热和活动关节,肌肉,提高机体各种性能和防止受伤作用,8分钟
第二阶段,32分
1、鱼跃前滚翻(17分),
①分解练习:分6组在大垫子上,复习前滚翻 4次。半蹲后摆开始做兔跳练习5次。,②鱼跃前滚翻:像鱼一样向前跳起,手先撑地,依次头,肩,背,腰,臀,脚着地滚动,然后站起。动作要领:蹬、跃、撑、滚。教师先讲解,学生分6组练习,纠错。
2、50米迎面接力,(15分钟),注意传接棒要领:棒要直立,传棒同学抓下半部分,接棒同学抓上半部分,跑到中途向自己身体轻轻一按,抓住下半部分。我准备男女平均分成2组比赛,时间少赢。
第三阶段,用愉快教学法,拍拍手,摆摆手,踢踢腿,扭扭腰,4×8啪慢动作放松,然后课堂小结。(5分钟)
四、学生分析
1、有利因素 ,初二年级学生比较好动、活泼、好胜心强、求知欲望高,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容易实现。
2、不利因素,初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冲动,缺少协作意识等不良心理倾向,在教学中我采用趣味性强,多样性教学练习方法吸引学生,还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性和团结协作意识。
五,教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教学:精讲多练,抓住重、难点。
2、示范法教学:动作规范、美观,具有模仿性和灵活性。
3、巡回示范教学: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巡回指导、及时指出技术动作错误,避免错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4、情景教学:给学生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实践分析运用技巧,提高学生自己处理问题能力。
5、竞赛法教学:通过小组间比赛,互相促进提高,加强学生团队精神,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集体意识。针对课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遵循从学生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理念。
六、教学准备
6块大垫子、4根接力棒,田径场,一只秒表。
七,课堂评价
通过教学,练习密度约45%;平均心率约130-135次/分,最高心率170次/分,预计85%以上学生能够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同学们将学得开心、愉悦,积极成功。
篇4:半包围结构说课稿
学习内容:《半包围结构》是河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教材四年级的课程。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说课纲要:
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本次课依据课程标准选用教材,学习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本次课是新课
通过例字练习书写,使学生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特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这样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继续巩固正确的双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认识半包围字体的结构特征。
3、掌握半包围结构中“左上包右下、左下包右上和右上包左下”的字的特点,并抓住特点进行临写。
4、从练习中寻找进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书法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半包围结构中“左上包右下、左下包右上和右上包左下” 的字的特点,并抓住特点进行临写。
难点:把本课学到的方法、掌握的特点、发现的规律积累起来,用于学习中。
二、说教学设想:
本着学校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结构书法艺术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练习,并提高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书写技能。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本课选用的教材半包围是书法艺术基本的书写方法。
2、教学以强调学习认知和练习掌握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以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充分和谐的活动中达到身心两健,并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1)组织形式:采用集体教学形式,自主练习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严密 组织,合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书法热情密度。
(2)教学方法:
①、运用情境、模仿、讨论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课的教学,
使学生在新奇中学,在快乐中练,在练中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增强书法艺术素质;
②、为了更为合理地调节学生练习的强度和密度,通过比较练
习的组织形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时评价,表典型树榜样同时,提高书法教学效益。
(3)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示范,以此了解和掌握半包围结构字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是:欣赏甲骨文、揭示课题、观察例字,对比发现、分步练习、总结特征、拓展求新。
(一)佳作欣赏,激发兴趣
这节课从欣赏甲骨文开始,让学生通过欣赏得到美的享受,自然融入教学当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还从中进行思想教育,写好字要做到“三勤”。
(1)勤于动眼,学会观察
(2)勤于动脑,学会思考
(3)勤于动手,学会书写
不但激发了学生对写好字的向往,而且实际的给予做法的总体指导,使其明确学习书写的要求。
(二)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大屏幕出示例字:句、厦、习、这、床、延
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第一次观察,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由简浅入手,使学生对学习本课充满信心,自然过渡引出课题。
(2)紧接着大屏幕出示:大小不一,布白不均,形状不美的字以及正确书写的字。错误的字框为思考点,自己感受到书写的结构安排的重要性,了解外框的书写特点。为了加深记忆,我让学生跟我正确进行书空。只有观察和思考是不够的,让学生及时的进行书写才是体会的重要途径。亲身的示范能让学生眼前再现书写的规律,并提醒注意笔画的定位。在直观演示指导书写这一环节时,我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讲解,告诉学生要定好字的位置,起笔定位是关键,这步骤是“扶”的.过程,帮助学生突破书写难点,同时让学生感觉只要认真掌握关键点,想写出规范的字不是难事,从而增强了练好字的信心,在练写时自然放松心情,从容下笔。
(3)在结字规律内外兼顾方面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明白内部与外框在结构搭配上的特点,我采用了对比找问题的方法。把外框比喻为一间房,内部回家时会出现的问题以课件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并思考解决的好办法。让观察与思考紧密地结合,使学生沿重点的主线一步步探究,给学生成功的体验,之后用总结性的语言加深记忆。
在观察思考后,跟写是让学生感受动态书写的过程。此处,教师写一笔、学生跟与一笔,细节处让学生对比范字进行修改,修改后再书写。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怎样才能规范美观。书写要领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掌握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整体练习,归类书写
练习例字,全身心投入形成静止状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自行练写其它两个例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这一环节是综合习,也是学生对类型字写法规纳的检验过程。要求学生在练习时,静心神注,坐姿端正,力求在书写中感受规律性。
教师的巡视在每个练习中都需细致、到位,发现问题及时关注,并引导学生解决。所以我会俯身指导学生,特别是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还要进行示范书写和讲解。
(四)拓展求新、举一反三。
同类型字练习小结后,出示一个相同结构但不同的字,使学生从观察其同异归纳出正确写法,学会举一反三,鼓励学生去主动求知。
(五)评价总结。
从练习的过程看,这是一个体验、领悟和表现的过程,这一环节中,学生在互评中,欣赏美,学习同学的优点达到互学互帮的共同进步的目的。简述只有懂得结构合理安排、注意细节变化,才能写美观规范的字,提出希望:让学生坚持运用三勤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书写。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在本课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以简明的出示使学生明晰本课的重点内容。
附板书设计
篇5:结构复杂说课稿
结构复杂说课稿
说教材、目标、教法: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着东方艺术的法则、意蕴与审美准则,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今天说课的教材就是为学生热爱祖国文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而编写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写字》,第三段六年级下册第2课《结构复杂(二)》。本册教材每一课编排分成四大模块:一为“探究发现”,通过学生读帖分析结构特点,意在总结书写规律与方法;二为“自主描临”, 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法;;三是“课本链接”,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与课文生字联系,训练这类字在课文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四是“大显身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积累中类似字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本课写字技能的迁移运用能力。教材还附有“作品欣赏”以提高学生鉴赏书法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整篇书写的范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识字写字的标准和本课实际,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部分:
1、掌握右部、左部夹杂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类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躏、解、戳、飘”写的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4、讲述书法家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书法必须持之以恒,刻苦勤练。
围绕这个教学目标体现的教学重点是“书写躏、解、戳、飘四个结构复杂的字”,难点为掌握书写规律。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关键是仔细观察字的结构以及笔画形态特点。
我觉得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是一种快乐的事,中小学写字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教育形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落实本次的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让学生把写好右部、左部夹杂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要领总结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合作探究的快乐。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掌握书写规律。
说教学流程、设计理念:
下面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介绍给大家。
环节一:视频导入新课,第一关动作关(姿势美)
学生学习认识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我以为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写字方面,同样体现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突出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因此,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播放视频《写字操》,直观形象地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看着视频,也邀请同学们跟着视频中两个同学做一做。一分钟的视频结束后,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设计了很多冲关的活动,激励大家能顺利过关。
第一关:姿势美。复习正确是书写姿势,提醒学生:身体坐正,脚平放,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恭喜姿势正确的同学轻松过了第一关。
第二关:猜谜语。然后凭借着学生对猜谜语的热衷,我设计了2个字谜,导入新课题——结构复杂(二)。
顺势进入本课的第二环节:探究发现,自主描临
读贴是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眼力,增强书法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是写字的第一步。引导大家认真读贴告诉学生读贴的三种方法:分析性读贴(在读贴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可以从一点一画分析到结构特点),分析记忆性读贴和欣赏性读贴。
仔细观察字帖后,根据学生描述我在黑板上范写“躏、解”字(把笔画放大)
逐步分析不同结构字的写法:
“躏、解”字都属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
“躏”左窄右宽,以右部为主体,左部要小而收缩,右部略大而伸展。
“解”左右相等,如两人并立,书写时应尽量避免宽阔,要各自收敛。
根据学生描述我在黑板上范写“戳、飘”字(把笔画放大)
逐步分析不同结构字的写法:
“戳、飘”字都属于左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
”戳”左宽右窄,以左为主,左部应稍大,右部略收缩。
“飘”左右相等,左部不宜过长,在均等的基础上,要有迎让变化。
看到老师写范字,很多学生蠢蠢欲动,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第三关:临摹关,利用课件小提示:临摹是写字的最基本方法,可以感受原帖点画的提按转折,领悟基本的用笔方法,结字特点。描红要求一笔完成,不可涂改。描一个,临写一个。再请2位同学上黑板写2个。
在本环节设计中,根据自主性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发现书写“躏、解、戳、飘”字的诀窍,在通过教师范写和描红临写,达到真正学会的教学目标。
接着老师一边讲解接着老师一边讲解左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其他例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要点,一边范写。同时邀请同学们拿出手指在桌面上书空,体会书写要领,最后在书上描红和临写。
根据学习书法顺序渐进的基本方法,掌握例字间架结构的书写后,进而进入教学第三环节——课本链接,大显身手
描临10、12课中左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我采用了同桌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先让学生认真读贴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写这些字应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在书上描红和临写。进入闯关活动的第4关:书写关。比一比谁写的端正,谁写的美。通过选字,补写汉字小竞赛激发学生写字积极性,在愉悦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比较,通过范写、书空、描红、临写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学,然后用小竞赛加深学生形象化的'辨别和识记,课本链接的字放手让学生写,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环节:拓展知识 形成作品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世界艺苑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为了使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培养灵性,我设计了第四环节:拓展知识,形成作品。在这一环节中,以书法知识小竞赛的形式以拓展学生书法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书法更加浓厚的兴趣,知识竞赛作为冲关的第5关,用课件出示题目。
书法知识小竞赛:
1、在书法中的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笔、墨、纸、砚)
2、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字体是:( C )
A 楷书 B 隶书 C 纂书 D 行书
3、书法史上的“二王”是指那两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4、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是哪四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
5、汉字的笔顺规则有哪些?
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
先入口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画面定格在几幅名人书法作品,激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课件出示作品欣赏,发给学生硬笔书法练习信纸,让学生书写创作作品,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好朋友,闯关活动进入到最后一关:创作关。
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会相机指导,同时提醒不良坐姿和握笔姿势。学生完成作品后,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谈一谈创作过程的快乐。恭喜同学们冲关成功。
最后引入视频《自古英雄出少年》之《王献之练字》,作为奖品送个学生,让学生在动画故事中懂得练好书法必须勤奋、持之以恒和虚心好学。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课时的设计全过程,真诚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指导。谢谢!
篇6: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通过科学家研究表明,数十亿年前,原始地球是一个刚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和镍等元素组成.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就有了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不同罔层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作 者:孟凡刚 孙彦顺 作者单位:孟凡刚(山东省威海市第二高级中学,264200)孙彦顺(山东省沂南县山大华特卧龙学校,276300)
刊 名:地理教育 英文刊名:EDUCATION OF GEOGRAPHY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篇7:《地球妈妈》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地球妈妈》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妈妈》是一片活泼生动、韵律优美的小文。它以儿童的目光去观察,以孩子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发现。通过“半空中、池塘里、地底下和地上的小房子里到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大大的家。让学生们知道由一个个小小的家到所有孩子们共有的大大的家,这一切都因为我们的地球妈妈真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力求把字写漂亮。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和新偏旁“角字头”。
2、正确认读课后的十二个生字。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小小的家、大大的家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预习生字。制作相关课件。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是:认识12个要求会认的字,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背诵。
第二课时:掌握四个要求会写的字的音、形、义,正确书写。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启发谈话,情趣引入新课
首先板书:妈妈(齐读)说说:看到这两个字你想了什么?再添加板书“地球”提问:你又想到里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对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及时鼓励、及时肯定。)继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们的问题真不少!想知道答案吗?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地球妈妈家做客,你们可要睁大眼睛寻找答案啊!
第二步:通过课件(文中插图)认识课文中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所处的位置,为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做准备。(依次出现图片)
说说他们是谁?住在哪里?
第三步: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对所要学的课文及生字进行整体把握。接着在我范读、学生再次读课文,把含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之后,让学生自己认读生字,和同桌相互考一考,读对了夸夸她,读错了帮帮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
2、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采取自读,指名读,领读来进一步认知生字,并说一说出现在哪句话里,
以更好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猜字游戏:学生根据字义通过手形、语言来表达字义,让其他同学猜字。
(目的:低年级生字教学是一个重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换一种学习氛围,调动他们学字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玩中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四步:借助课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1、读课文,理解文中“小小的家、大大的家”指的是什么
首先我让学生小声再读课文,看看地球妈妈是谁的妈妈,小动物的家各在哪里,为什么文章的开头说:“地球妈妈真好,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小小的家”,结尾又说“地球妈妈真好,她让所有的孩子共有一个大大的家”。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明白“小小的家”指什么,“大大的家”又指什么。
(不要求学生说出“标准答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引导、点拨。)接下来借助课件如情入境的为学生演示“半空中的树杈上、池塘里的荷叶下面、地底下的泥洞里、地上的小房子里”,引导学生通过图中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指导背诵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使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朗读深化理解和感悟。课文韵律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一边想想画面一边背课文。指导背诵时抓住文中小小的家“半空中的树杈上、池塘里的荷叶下面、地底下的泥洞里、地上的小房子里”四组方位的转换,想象力面分别住着哪些小动物,使学生轻松背过课文。
第五步:想象扩展,深化课文主题。
在学生原有想象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改编或续编课文。
(目的:扩展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第六步:结束(情感教育)
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篇8:《地球自转》说课稿
说课标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说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说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2、能够判别地球自转方向
3、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
4、能够分析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应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3.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以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学生可以树立起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教学难点:自转的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的理解和区别。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比较恰当。
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地球自转运动。使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教师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教具演示法:课前准备一个地球仪,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参观法: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以把握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比如,地球自转方向的标示等,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启发式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疑启发提问学生,并通过对话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法、模拟法、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探索法、比较法、分析规纳法和图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以上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学生应重视图文转化,通过老师给同学们呈现的多媒体图片及动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及老师给出的动画,将抽象、深奥的地球运动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首先通过导入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理解周期的概念。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及“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师生在愉快互动中共同探究知识。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设问质疑,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创设情景,总结归纳三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我会这样问同学们: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体)为什么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怎样解释?从而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对于第一部分,我将从方向、周期和速度三方面来讲述地球自转特点。通过让学生拨动地球仪来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然后我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由于这个问题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说明。学生观看完课间后我提出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自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显示线速度示意图,由学生得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提问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至此,可通过列表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归纳,从上述三方面来对地球自转特点作一小结。
创设情境,总结归纳
我将创设情境进入新课第二部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情境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得出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通过情境二,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第二大意义:水平运动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时刻,得出第三个意义: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通过这三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此时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
为了验证自转的存在,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创建可以证明自转存在的试验,比如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9:《地球自转》说课稿
【说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说课程标准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说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说教学过程】
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教师补充演示:利用书上问和图进行解说。
练一练:给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补充下列内容)
小知识:古时人们判断时间,是以太阳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时为12点,各地太阳最高时刻不同,所以正午时间不同,所以各地时间就不同,存在时间的差异,人们为了相互交流,人为规定了24个时间,经度每15度为一个时间,叫区时,使用这个时间的15经度范围内的地方叫时区,绘制成地图就叫时区表,要想知道某地现在是什么时间,不需要记忆,只需要使用时区表,如图就可以查出。(下图置于大屏幕上,学生使用简图)
活动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简易时区划分图判断各地时间
工具:时区划分图(教师提供)
第一步:将该表格的时间部分和空间部分撕开(如上图已撕开的时间表)并在时间表上把每个小时的时间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确已知时区和时间,求已知时区的未知时间。
将已知时间和该地所在时区(空间)重合在一起,所求时区的时间就能够从“时间”图上得出来。如图:当北京时间为18点时,纽约时间是当日5点,开罗时间是12点……利用时区与时间的有机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读出图上任意城市的区时(屏幕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第三步:学生练习,老师先随便出题,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根据时事出题,比如德国世界杯比赛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换算,xx北京奥运会与世界各地小朋友观看时间的换算等等。
整节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
课外作业布置
手工制作作业:制作时区盘(给学生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选做)
1)材料:剪刀、彩笔、直尺、硬纸板两张、胶水、子母扣、大头针、钢笔
2)步骤:
(一)将图甲和图乙贴在硬纸板上,用剪刀将图甲按图的范围剪出圆盘(将时钟剪去)。两图中心用大头针穿孔,用子母扣别好,使图甲可以自由转动;
(二)给图甲按陆地、海洋分别着色,将城市用红笔使其突出显示;
(三)在乙图底板的垂直于12点处绘出平行太阳光线,并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四)在日界线处外接一小块硬纸条,延长日界线,在日界线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同样,在底板的24点处延长界线,在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
【教学反思和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篇10:高三生物群落结构说课稿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说教法
4.1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4.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多媒体课件
展示夏季校园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课:荷塘中有许多生物,你都认识哪些?你能列举几种吗?它们是同一种吗?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单位是什么?如果将荷塘中全部生物作为一个集合研究,这个集合应称群落。
6.2建构群落的概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群落现象的4个小组汇报4个群落调查时间、面积范围、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和估计的数量。
教师设疑在你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区域内,这些生活着的生物属于一个物种还是不同的物种?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什么?不同的种群集合在一起还能称为种群吗?
学生讨论结果在调查的区域内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同一物种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构成了多个种群,这样的集合要比种群要大得多,不能称为种群。
建构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思维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表示不同种群的差异,请你画出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6.3建构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4个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类型是否相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结果不同类型的群落内的.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是有差异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内小动物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
建构群落特征1
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思维拓展你怎样从外观上区别两个生物群落呢?分析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6.3.2群落内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大致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列举观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疑不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怎样?种间关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
课件展示荷塘、灌丛、坡地、草地内典型的几种种间关系,如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捕食关系,两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和鱼的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学生讨论结果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构群落特征2
群落内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思维拓展你能判断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哪种类型的种间关系数量变化吗?
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占据的位置情况,生物在群落内部的分层分布情况。
教师设疑你所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个体分布是否杂乱无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如何分布的?这对动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灌丛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动物的在垂直结构上是否有分层现象?
课件展示池塘内四大家鱼分层生活情况,灌丛鸟类的垂直分布情况,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况等。
学生讨论结果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是水平结构。
建构群落特征3
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思维拓展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内的分层结构的意义。
6.4运用群落核心知识概念解决未知群落问题
学生已掌握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不同群落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生物群落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概念,通过分析、演绎和具体化等辩证思维的过程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
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学生运用概念说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列举不同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异的原因。评价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结构的影响。
七、说作业设计
课本P77练习,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适当补充本节练习题(内容见下面的练习题)。
1、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共生、竞争、捕食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
2、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上各生物种群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关系,猫头鹰和蛇之间既是关系,又是关系。
(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鹿群个体间在奔跑速度上的_________为鹿的进化提高了选择材料,而定向的_________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
(3)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停止围捕__________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草原生物种群间又恢复平衡。
篇11:种子的结构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本单元主要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和分布。重点介绍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种子植物。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
难点是:
1.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
2.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说学生
初一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能力培养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和合作意识。
三、情感教育
1.参与搜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2.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重点:
1.掌握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说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说教学流程:
引言-------新课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反馈与交流、巩固练习、学以致用)----总结提升-------进一步探究
一、引言:多媒体引入新课。导入新课:种子结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学习:
(一)菜豆种子的结构:
1、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菜豆种子的解剖过程。
(1)观察浸软的黄豆种子的外形,图Ⅲ-8进行观察和操作;
(2)试着拨去外面的一层薄皮―种皮,分开合拢的两片子叶;
(3)对照书85页,用放大镜观察子叶、胚根、胚轴和胚芽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交流,了解自主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两人一组对菜豆种子的结构进行观察,结合书85页图Ⅲ-8,识别菜豆种子的结构名称。
设计意图:此过程是通过菜豆种子的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顺序。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3:反馈、交流、总结,同时突破重点和难点:
学生:板书总结菜豆种子的结构
学生:实物投影展示观察结果
学生:交流过程中突破难点,认识种子的胚及胚的组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反馈能力,同是通过分析突破难点胚和胚的组成。
4:巩固练习:填图菜豆种子的结构图。
(二)玉米种子的结构:
1、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玉米种子的解剖过程。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
(1)观察浸软的玉米种子的外形,按照85页图Ⅲ-8中虚线的位置,用刀片将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切开
(2)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液染成蓝色的胚乳以及未被染成蓝色的种皮和果皮、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通过反馈交流,了解自主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两人一组对玉米种子的结构进行观察,结合书85页图Ⅲ-8,识别玉米种子的结构名称。
3:反馈、交流、总结,同时突破重点和难点。
学生:板书总结玉米种子的结构
学生:实物投影展示观察结果
学生:交流过程中突破难点,认识玉米种子的胚乳。
4:巩固练习:填图玉米种子的结构名称。
(三)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总结菜豆与玉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巩固练习:填表
相同点
不同点
菜豆种子
有种皮和( )
玉米种子
有种皮和( )
(四)学以致用:展示不同的种子并分类
三、总结与提升:
设计意图:对于以上完成的实验,小组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并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提出自己的认识,为以后的实验提供依据
四、进一步探究:
板书设计:
★ 地理面试说课稿
★ 小学科学说课稿
★ 高中地理说课稿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通用11篇)】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说课稿通用版2023-03-24
太阳的优秀说课稿2023-03-12
人教版地理说课稿范文2023-07-11
小学三年级科学说课稿2022-09-20
地理说课稿2022-05-06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2022-05-07
晚上的“太阳”说课稿2023-07-14
大气高中地理说课稿2022-05-06
背说课稿的技巧2023-06-29
镜头里的我们大班科学活动的说课稿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