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5篇)由网友“夏鸣星”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高中地理说课稿,方便大家学习。
篇1:高中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
二、说教法
小组探讨、调查研究、对比归纳
课本资料、多媒体
三、说学法
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则性问题,合理地指导我们购房。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
2.活动设计
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买住房,基础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问题设计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
◆设计意图:承转过渡知识,从购房选择因素的学习过渡到郊区化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以启迪。
五、说板书设计
无
篇2:高中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课文主要从两部分讲述:
(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教材的着眼点是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强调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
教材文字虽少,但内容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本节配置了许多的“活动”和“案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围绕相关的“活动”设计活动内容教学,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合作与探究、对比法,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将地理知识生活化,从而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及其商业网点布局和发展的影响,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学会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参与城市交通布局和建设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知识的技能。
二、说教法:
通过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通过各种图片资料,强化对学生的感受,更好地进行分析对比。比如,根据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对比山区和平原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得出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的各种图表,案例资料,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料讨论,对比,分析并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能较好地达成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问卷调查“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人士,要置业(买房),以下因素中,哪三个你认为是最重要的?”引出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引入课题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新课讲授:要了解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就先跟学生们一起复习有关聚落的基本知识和聚落的形式和空间形态的知识。再通过读图分析比较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通过补充知识《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衰》来分析说明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对第二部分“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也是通过上面的顺序即先对商业网点相关知识作一下简要的提问,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交通条件对对商业网点密度,对商业网点位置,对集镇发展的影响。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依靠具体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最后,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3.对集镇发展的影响
篇3:高中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教师过渡: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通过一节课的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三、说教学程序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故本节课采用激疑导趣――设疑导读――启思乐动――概括升华的四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教学过程
【激疑导趣】(课堂时间:分钟)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
预期目标: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设疑导读】
【启思乐动】
请同学们按照课前要求分组入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个探究任务。
探究一(课前通过学案预习完成一部分,课堂时间:分钟):有关概念性质等问题
探究二(课堂时间:分钟)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在上课后第5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这一段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一个教学高潮,以便利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顺利的完成教学重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探究(课堂时间:分钟)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难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二个教学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希望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整个课堂时间安排:根据各个学校一节课不同的时间长度,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的在时间分配上灵活点、机动点。
【概括升华】
学生在我“知识小结”完成后,老师再出示板书以参考。
板书:
教学手段: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四、说反馈练习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习。
五、小结
本节的课堂设计,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线是
。课堂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为避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课堂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4:高中地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布局及其影响一章中最后一节的问题研究课,
前面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还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这对研究南京
的交通主要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探讨有启发的意义,教材中给出的资料也有
助于同学全面思考自行车在交通问题中影响的大小和发展方向。
知识与技能:
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了解南京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相应措施。
3.培养学生查找、搜集、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调查或借助于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南
京交通问题及解决对策。
2、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南京交通问题解决建议措施。
二、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时要联系本章内容,分析交通方式对城市的影响。
1.利用图文信息,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分析南京交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建议,并分析自行车应承担的责任和发展方向。
三、学习方法
1、学生课前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2、发挥团队精神,小组互助学习,积极探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么?
答:自行车
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围绕交通谈谈有关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南京主要交通问题。
提问:你们在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交通拥堵问题、交通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都是南京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
进一步和学生共同探讨,南京的交通问题主要是交通拥挤和交通工具造成的
环境污染,并和同学分析造成南京交通拥挤的原因以及是否与自行车有关。
归纳小结:
南京交通拥挤的原因:
私人小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单一,轨道建设滞后于机动化发展进程
道路网体系和功能不完善
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存在问题
停车设施供应严重短缺
道路施工加剧了交通拥堵
交通管理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到位的地方
自行车和行人过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
强调:自行车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南京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例如多使用自行车,可以相对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但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
那么我们怎么去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确道路分工
合理规划停车场
减少出行距离
错开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设
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
提问:这组同学在幻灯片中提到城市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除了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带来大气污染外,还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什么问题?
这组同学基本同意自行车多是加剧南京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既环保又经济。只有当它在某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分的地段,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时候,它才可能成为加剧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
那么我们针对交通工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除了这组同学提到的三点解决措施以外,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解决方法吗?
归纳小结: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加强道路绿化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提高车速
制定相关法规严禁各种车辆违规鸣喇叭
在噪音严重的地区设置先进的隔音设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行车过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南京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车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确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从这方面来讲,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是造成空气污染加剧的间接原因。那么在我们南京到底是应该鼓励自行车的发展还是限制自行车的发展呢?
学生辩论: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小结:针对我们南京的实际情况,《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的建议稿提出我们南京应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私家车的发展进行主动引导,并辅以有限的限制和差别化调控,更加关注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五、板书设计
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一、南京主要交通问题
交通拥堵
交通环境问题
二、交通问题的原因
三、交通问题的解决建议
四、自行车的发展方向
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篇5:高中地理说课稿
(一)开场白(略)
(二)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内容。本单元是自然地理知识最为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后而编排的,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五)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虽然他们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统。由于条件所限,传统教学也只能以小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辅助讲述,学生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感受比较平淡和肤浅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上述的不足,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可以播放视频――加利福尼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一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说明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接着导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阐明地理过程,再逐步深入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举实例时,要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现代教学论认为,地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
篇6:高中地理说课稿
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以下是“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说课稿模板
。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四.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五.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段天气预报的画面)
介绍最近几日里齐市的天气变化,阐述要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运用以前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念,为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适时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度扩展,引出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依据】
3 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篇7:高中地理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四。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五。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段天气预报的画面)
介绍最近几日里齐市的天气变化,阐述要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运用以前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念,为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适时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度扩展,引出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依据】
3 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结合动画的展示,设计5个问题,是依据学生的思维模式,由简入难,一步步的引导,启发学生,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参与,以及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获的知识、得出结论】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设计表格,学生填写)
【运用表格,一是为了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二是由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完成知识的传授;三是把一些繁杂的文字进行简单的编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加以我们家乡的实例:“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由同学讨论分析原因,这样设计重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 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习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在设计这个课题的时候,充分展示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结合高一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加以分析DD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DD增加地理课堂的文学性】
1. 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利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五种基本的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鞍形气压场)
2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对比
(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 完成表格2)
【在这里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启发学生从低压、高压的气流特征入手,讨论分析二者所影响的天气特点,运用比较方法,更能使学生掌握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情况,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过渡:我们学习了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那么,锋面与气旋能否同时出现?为什么?)
(播放“锋面气旋”图,让学生从图中了解锋面与气旋能同时出现,这种组合叫锋面气旋)
介绍锋面气旋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3. 锋面气旋
【在处理锋面气旋时,借助动画,引导学生提出观点,力求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结新课巩固练习)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这样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个体,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布置作业)
利用身边的媒体,收集未来几天齐齐哈尔的天气变化,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设计的目的是: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
(课堂结束语)
几日来的鹤城阴云密布,阳光难得一见,我们期待着明天有一个好天气,因为我们相信DD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板书设计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
锋面结构与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 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锋面类型与天气
二、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基本的气压类型
2 气旋与反气旋的天气特征
篇8:高中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本节课标解读:
1.说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2.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范围,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内容地位与作用: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生产特点和区位优势。
2.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分布、生产特点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图,认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区位特点;分析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难点:
对比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二.说教法:
设问教学、案例探究和对比归纳
多媒体电脑,教学地图
2课时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进而认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通过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范围、形成的区位因素,学习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巩固对两种农业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用已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来引出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分析。
2.新课讲授:第一课时,首先通过设问,引出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初步认识,然后通过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水稻种植业的特点,通过读我国水稻种植景观,认识我国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求学生阅读49页阅读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了解我国的水稻种植业现状。
第二课时,要求学生自学为主,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掌握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经营方式、生产特点以及形成的区位因素;然后通过案例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和“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比较存在的差异,进一步巩固对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认识。
3.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亚洲季风区
2.区位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人口、人均耕地、习惯
3.特点:
1. 小农经营;
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区位条件:地广人稀、市场、交通、自然条件、机械化水平、农业科学技术
篇9:高中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
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
如何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说教法
小组探讨、调查研究、对比归纳
课本资料、多媒体
三、说学法
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则性问题,合理地指导我们购房。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
2. 活动设计
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买住房,基础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问题设计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
◆设计意图:承转过渡知识,从购房选择因素的学习过渡到郊区化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以启迪。
五、说板书设计
无
篇10:高中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
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尽管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篇11:高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一下我的说课设计。
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 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主要是问了增强直观性,以减轻难度。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 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4、 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有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因此,教材内容对学生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5、 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教材选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分析:
理解: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交流或当众表达。培养学生观察、读图析图能力、归纳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渐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通过对本课中原理性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每节课教师都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会逐渐具备这些能力,并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目标的确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
重点是:
确立依据:1.这部分知识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现实生活联系特别密切。
2.涉及到知识较多而且比较难以综合。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本节课问题时相对较弱。
难点是:
依据:1.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
2.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
以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再说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去读图读书,先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3.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对这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其制成富有动感的色彩鲜艳的画面。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地图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线索,有助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倡导 “教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学习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课堂上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地理学习方法,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如下:
1.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及图表。培养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学会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生产生活。
2.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方法。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包括图表、投影、视频等电化教学。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中所设计的教学法指导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法呢?接下来我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分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七个环节。
一。复习提问。“温故知新”及建构主义中提到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些知识积累或生活认知”的理论,因此,我设计课前复习环节。提问的方法,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助于课堂教学程序的随机调整。
二。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地理图片。创造学习氛围,设置悬念,引入新客。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这样导入,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讲授新课。
环节一:1、问题导学。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把重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学生先自己完成问题。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对重点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逐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2、教师点拨。教师根据刚才对学生自学情况的了解,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渐突破重点。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学生在每节课上课的前25分钟的时间,注意力最稳定。因此就在这段时间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在学生的自学及教师的点拨中,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逐渐到位。
环节二:1、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既是本节课的难点。
2、 学生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并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每节课的后20分钟,学生注意力逐渐不稳定。可以设置讨论活动,在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进行突破,不会的学生逐渐学会,已经学会的学生在向其余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提升了分析归纳、对比综合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四。巩固复习
在对重难点都学习完之后,教师提供两个比较简单的巩固习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主动探索学习,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让学生品尝到学会的滋味。
五。课堂小结
学生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然后教师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
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六。作业布置
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体现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延伸巩固。选做题选择开放性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书就是现在展示的这些。其余详细知识点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还有展示。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进行了说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问题导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地理图表作为本节课的主线。课程设计符合新课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特点,也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篇12:高中地理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个五方面分析说明。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于是结合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我确定本节
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它认为有效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的特点,本着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我借助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节课结合地图采用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具体学法有: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3.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样,教给学生“多读图、对比分析、综合思考、动手绘图”来获取知识、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其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新获”,“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地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达成。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创设一个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国旧金山市有一个童工,他在海滨浴场拾到一只瓶子,瓶中有张纸条写着“我的遗嘱:将我的遗产平分给拾到瓶子的走运人,和我的保护人巴里·科辛。”这是哪里来的东西呢?经调查得知,写遗嘱的人是英国一个拥有12亿美元财产的资本家。那么,瓶子怎么会从英国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呢?
由一个关于洋流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埋下伏笔。
讲授新课、形成概念
让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洋流的特点,总结关键词,先让学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学生总结完关键字后,教师再展示出关键字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并强调洋流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讲解寒、暖流的区别,并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在讲解后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寒、暖流,并用简单表达概括,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断。
通过学生自学课文,组织学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学生可以从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种因素――盛行风、大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的作用综合形成的。教师再对每个成因进行讲解,强调不同种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读图绘图、概括规律
由前面学习的洋流成因及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图,重点讲授气压带风带知识与洋流模式图之间的关系。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验证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环流,让学生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
结合洋流模式图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虽然课标不要求识记各洋流具体名称,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称,对他们理解洋流模式图有一定帮助,也将为下一节课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
通过绘制太平洋海区和大西洋海区的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和刚绘制好的洋流简图,引导学生找出分布的差别,发现其中低纬度海区和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
一、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为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纬陆地面积小,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
通过北印度洋海区季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季风洋流分析,得出结论: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
可以说这是个对洋流模式图读图分析过程,也是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图文转换,学会借助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高考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故应着重引导训练。
思考小结、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最后在和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还设计了相关的探究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间可相互补充,最后老师做以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以鼓励、评价,对知识加以总结概括,使学生在有所收获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布置课后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构建。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最好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所以我在设计板书时就力争比较直观、系统、精练,争取既提炼要点,也突出重点、难点,揭示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与学生总结回顾的同时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一)洋流的定义
暖流
(二)洋流的分类
寒流
判断: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风海流
(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
补偿流
(四)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布
3.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学的全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多指教,谢谢大家!
篇13:高中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知识与技能: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两者的关系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影响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通过问题探讨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并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
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
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
二、说教法
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
有关环境人口的材料
多媒体
三、说学法
1通过有趣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
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复活节岛的悲剧”,从该案例你意识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2、.问题设计
提问:进一步对比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不难发现环境人口容量是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而这些附加条件往往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说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又是关键性因素呢?
该问题自然过渡,同时通过补充案例及读图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解答但又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维。
◆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活动设计
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结合一下三种观点你同意哪种,为什么,谈谈你对未来人口发展以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乐观派 悲观派 中间派
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科技进步使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现今世界的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容量。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 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 设计意图:通过该活动引发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应用理解,同时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自己的大胆想象思考事件的结构,表达自己的理由,这些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测验,让学生在锻炼中提高自己。
4、作业设计
课后探究: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呢?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思考。
◆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对知识进行理解强化能够应用,同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
篇14:高中地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一课时(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 “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根据课标要求,讲本节课细化为以下几个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说教法
1.创设情景设臵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说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1】: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佳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它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们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而且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
【板书】: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水圈的组成
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图片】:
多媒体展示课本上图2—3—2“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总结: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篇15: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一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稿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稿各位领导和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本课适合于我校或重点中学高一年学生,一般中学高一年学生对知识扩展部分可以不讲。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考虑到本校学生起点较高和需要开发较多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顾及了知识的整体性,又考虑了知识的层次性,为了让学生下一步了解和学习大气打下基础,要在原有课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延伸知识和联系实际,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后面几节课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主要层次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因果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环境生命活动的影响;大气各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
难点:大气各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原因,大气运动方向和天气变化状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4、教材处理可分两部分:一是大气环境和大气的组成这一部分可设计表格或简单的设问让学生阅读并小结,教师可以将大气的作用知识适当的延伸,如与物理化学的联系、大气热力作用联系等。二是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前后因果关系密切,如大气成分与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密切相关、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与大气运动的联系、大气运动与天气变化状况的关系、天气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学习本部分内容时重点从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入手,由因导果,层层深入,大气各层的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我校的学生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与第一章和下一节大气运动适当联系,为学好下一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教法。
1.教学及依据:因果分析方法、读图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是本节教学法的主要目标。虽然本课抽象内容较多,但一方面对于重点中学生对本章有一点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经过本章节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分折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图、色、声、像”功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层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和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和记忆。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学生具备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节知识点多且学习知识难度较大,我在讲授时通过精心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折地图的方法。本节许多知识都内含于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如大气各层的人类活动、地理现象等,本节可用多媒体和设问帮助理解和记忆。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分折和比较而得出的,学生学会在适应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本节中我通过设计表格和对比分折得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 高中地理说课稿的
★ 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地理图表的判读》的说课稿2022-06-23
地理说课稿2022-05-06
《叮咚世界——扬琴》说课稿2023-04-30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说课稿2022-12-3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说课稿2022-05-16
高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说课稿2022-08-02
《北方》说课稿2022-04-30
关于初中七年级地理说课稿精选合集2022-07-25
人教版地理说课稿范文2023-07-11
图表 说课稿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