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说课稿(通用14篇)由网友“edcxx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钱塘湖春行》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篇1: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纵观新教材诗歌30首,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②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篇2: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钱塘湖春行》,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钱塘湖春行》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是七言律诗,是作者被任命为杭州剌史,早春游湖时创作的,是一首描写钱塘江早春美景的著名七律。作者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旖旎动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愉悦闲适之情和对钱塘湖春景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具有一定的了解,有能力结合注释简要说出全诗大意,但对于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将引导学生从写作顺序和修辞两个方面深入,学生将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共同把握诗歌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引导学生照顾到全景以及最具特色的景观,之后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自评或互评问题所在。
经过互动,教师总结学生问题: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通过此环节,学生可认识到,描写美景是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并且需要简练而别致的语言的,为走近文本做好铺垫。
此后,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的人物生平与律诗的相关知识,学生可在知人论世的同时对本诗的基本形式有所了解。
(二)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通读全诗,结合注释来解释全文大意。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顺利了解到全文的内容,初步感知到全诗的情感,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将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请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试着体会一下作者的观察顺序。
经过思考,学生可以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近景,动景
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学生可能会不太理解为何花和草是远景,我会结合图片进行解释:“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通过这个互动,学生会对景观的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同时对描写花和草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有了清晰而生动的了解,这为下一个环节“这样写有何好处”做了铺垫。
其次,我将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一个问题:这样写有何好处?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环节在学生掌握写作手法的同时,也能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在体验了语言美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字的真实性与作者描写的生动细腻之处。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七年级的学生对“拟人”这种修辞比较熟悉,但其实还有一种类似的手法“拟物”也常常应用于古诗词中,“拟人”与“拟物”同属于“比拟”。通过次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比拟”这种手法有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对全诗的艺术特色有了整体而全面的把握。至此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对比式,旨在将本节课的关键点清晰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路,因此对内容有更为深刻地理解。
篇3: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教学程序:
导入:现在是冬天,很冷是吧,是不是很想春天赶快来会暖和一点啊?那老师现在就让大家提前感受一下春天的温暖。(放映幻灯片)。这些图片是不是很美呀?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那么今天我们就在大诗人白居易的带领下,看看他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好,那么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钱塘湖春行》。
内容:
破题:钱塘湖春行,重在一个“行”字,作者是在行走中观看的着一些列美丽的风景。“春”字则交代了出游的季节,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由题目就可以一目了然。
一、作者作品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二、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播放范读音频,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时间充裕的话,可以放两遍录音,让学生跟读)接下来,请一位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此问题结合板书分析)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经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提示:
(1)首联:孤山寺北交代地点,水面初平云脚低交代时间。
颔联: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颈联: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尾联:最爱、行不足是感情的抒发。
(2)最爱湖东行不足。
三、问题解答。下面,就看一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首联:交代春行的地点及时令。
颔联:写春行所见,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人静景动。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仍写春行所见,乱花、浅草、马蹄,景静人动。使人目不暇接,产生迷乱的感受。
尾联:写春行所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四、品读赏析。《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描写了丰富而优美的初春风光,那么就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联。
解析:这两句写近景,有地上的花草,也有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和诗人游戏。春草虽然茂盛,但却不高,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惬意。
五、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课堂结构: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四部分
篇4: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钱塘湖春行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2. 理解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钱塘湖春行》
学时重点
1. 朗读、背诵诗词;
学时难点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预习质疑
要求学生熟读并根据课下注释对于文章进行理解。
自主预习并朗读文章,初步理解文义。
理解文本
活动2【活动】对话交流
要求学生列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景物。
研读诗歌,在课本上圈画出景物。
找准诗歌中的“景”
活动3【活动】对话交流1
请同学思考这些景物的特点,有着怎样的意义。
对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思考。得出这些意象都是美好的事物。
把握诗歌中的“物”
活动4【活动】对话交流2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诗人会在怎样的心境下才会感受到美好。
对于意象进行分析,依据“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出诗人当时的心境。
把握诗歌中的“人”
活动5【活动】对话交流3
交代诗歌背景
依据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表达情感。
让学生知道“事”,既创作背景,学会利用背景知识理解诗歌创作的意图。
活动6【活动】展示释疑
请同学们依据以上信息进行思考,诗人创作这首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综合以上所有信息,得出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于春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整合与归纳信息。
篇5:《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之手。从体裁看属于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通过对西湖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二、说教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学习古代诗歌主要是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三、说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诗歌积累,但是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能力低,鉴赏能力更有待于提高,而且也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 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诵读法(反复诵读)、讨论法(交流体验)、竞赛法(提高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又名西湖,说到西湖,我们自然想起苏轼的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苏轼笔下的西湖怎样都是美的,那么,在白居易的笔下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景呢?今天,我们来走进白居易,欣赏这首《钱塘湖春行》。
(二)初读—感知全诗
1、自主学习,指导学法
(1)反复诵读 (2)抓住诗眼 (3)弄懂诗意 (4)品味语言 (5)把握情感
2、诵读诗歌,把握节奏
(1)学生听读,要求正字正音,划出节奏,标出韵味。
(2)朗读指导: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3、个别抽查,其他学生划出诗中的景物。
(三)再读——理清游踪
1、分析标题:看看标题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2、理清诗人的游踪。(行)
(四)精读——寻觅春踪
1、学生自由阅读全诗,看看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2、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风光的??
(方法:学生精读诗歌,划出诗中的景物)
(五)品读——诗中妙笔
(方法:教师示例,抓关键词,进行品析鉴赏,采用剥而复加方式赏析颔联;学生合作,用这种方式赏析颈联。)
(六)悟读——景中情语
思考:诗中哪一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学法指导: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七)小结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写到湖东、白堤为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于鸟语花香。最后,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八)作业:
1、背诵《钱塘湖春行》
2、摘抄、积累描写“春”的诗句(不得少于五句)
3、把这首七言律师改写成一篇游记,以《游西湖》为题,不少于400字。
篇6:《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钱塘湖春行》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822年(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825年(宝历元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钱塘湖即西湖。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十分自然。
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篇7: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钱塘湖春行》。
一、教材分析
纵观新教材诗歌30首,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②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篇8: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格律诗八首》中的《钱塘湖春行》。
一、说教材
纵观长春版的新教材,增大了经典古诗文的阅读量,诗歌的内容均在每册教材的第一课就要出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正确工整默写诗句,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的自读和初步赏析能力《钱塘湖春行》作为中考必考的50篇古诗文之一,说明白居易写的此诗,有其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学习古诗还没有形成良好品读赏析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在记诵阶段,教师在课堂要适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教学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对文学作品阅读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让学生初步形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对学习古诗应达到记诵、积累的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构建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能力。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
1、通过情境激趣法、诵读法、讨论法,采用“读诗、解诗、赏诗、悟诗”四步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2、通过教师启发,打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
《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名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卖炭老翁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的诗句是什么?这位作者是谁?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做过刺史的不乏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文豪苏东坡,他们不但在杭州给人留下任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许多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文,苏轼就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白居易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在《春题湖上》曾言“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白居易咏西湖的名篇《钱塘湖春行》,领略作者笔下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致。
(三)、教师解题并介绍体裁特点: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表明季节,行:走,游览
2、七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联(首、颔、颈、尾)
(四)、师生共同回顾作家作品,教师说明写作背景。(大屏幕)
(五)、学诗重在两个方面内容:“读”和“品”。
一)、朗读训练
1、范读:(听音乐,朗读录音)
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评价)
4、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分组读、齐读)
二)、品读赏析
(1)解诗(自主学习)
1、请你说说诗的大意。
2、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你能看出写的是西湖什么季节的美景?
3、寻找诗人的游踪。
(2)赏诗(合作探究)
1、首联中“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2、颔联中“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不是“处处”?为什么“争暖树”?“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有什么深刻含义?从鸟儿的动态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颈联中为什么说“乱花迷人眼”?这样写与诗题有关吗?这一联我们能否想象将来景物会怎样?它蕴含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4、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3)悟诗(讨论交流)
1、“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本诗中景中有情吗?请你找一找最能概括感情的词语?
2、律诗讲究对仗,本诗中应是哪联?本诗的韵脚?压什么韵?
3、你最喜欢本首诗中的哪一联?理由是什么?
4、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吗?
(六)、拓展阅读:
1、比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本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请你说出你所熟悉的写春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
教师富有激情地总结学习重点,并进行德育渗透,而“授之以渔”即赏析诗的方法。
(1)诗人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山寺及于湖面,舒卷的春云分外凄迷,水天相接,早莺放歌鸣啼于树,紫燕剪飞啄泥筑巢,既有乱花迷人之色,又有浅草茵茵之态,整个画面景物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行”为脉落,起笔方位,落笔方位,游遍大半西湖,产生了移景换景的.艺术效果,随着镜头的闪闪而过,绮丽的风光重现,把我们带入西湖早春的风景画卷,整首诗描绘的是春回大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天才的诗人与山水结合便是山水之幸事、诗人之幸事,更是文学之幸事,后世读者之幸事。山水成就了诗人,诗人也成就了山水。希望同学们热爱自然,钟情于中华灵绣的山水,创作时代更加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掌握赏析诗的基本方法,即读诗、解诗(自主学习)、赏诗、悟诗(合作探究学习)。
(八)、作业:
1、流利背诵、工整正确默写这首诗。
2、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篇9: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一、说教材
《钱塘湖春行》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把杭州西湖的春天之美抒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该诗语言浅近且平易,充分体现出白诗的语言风格,符合初中中学生理解背诵的要求。
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体会钱塘湖的美景;通过推敲词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我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用字之妙。
2.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诗,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学习古诗还没有形成良好品读赏析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在记诵阶段,教师在课堂要适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我将采用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进行教学。新课标针对古诗文的教学指出,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同样需要注重学生自己对诗歌的体验感受,鉴于此,我还采取了讨论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充分融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去。
四、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与学同样重要。在学法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诗文导入,营造意境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诗文导入的方式。导语如下:“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做过刺史的不乏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文豪苏东坡,他们不但在杭州给人留下任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许多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文,苏轼就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白居易咏西湖的名篇《钱塘湖春行》,领略作者笔下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致。”这样的导入,能够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以此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不足之处由学生间相互补充,或者老师补充。
2.播放录音范读,学生在听的时候注意字音、朗读节奏。接下来由学生朗读,加深诗歌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以达到初步感知诗歌的目的,便于进行后面的内容讲解。
(三)研读课文,体会美景
1.析题
点出诗题中所含有的记叙事件,同时指出此诗题中“行”,与《琵琶行》等歌行诗中“行”的不同,并简单介绍诗体律诗与歌行的相关知识。
2.了解大意
本诗语言浅白,可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注释,说说首、颔、颈、尾四联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能更好地把握诗中作者的行踪,熟悉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3.自主探究
本步骤中,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诗中用字精妙之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中,能够自我得出结论,以此培养赏析古诗的能力。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为了凸显“春天”这一季节特点,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
(2)作者在勾勒景物的时候,分别用了哪些字眼来形容这些景物?这样用字的妙处是什么?
(3)为什么作者用“几处”而不用“处处”,用“谁家”而不用“家家”?
(4)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四)品读诗歌,探析特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在空间转换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西湖春景。虽写景,未写人,但诗中处处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领会诗中“寓情于景,象中有兴”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隐藏于景中的对西湖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五)拓展延伸
1.比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本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请你说出你所熟悉的写春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采用的是知识性的小结,将课堂所教知识,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知识。我的结语是: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诗人在早春漫步所见的西湖之景,可以说是一首歌颂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的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全诗用字精妙,语言轻快明丽,读来令人目迷神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能熟练默写本诗。
2.课后搜集白居易关于西湖的诗,选择其中一首,试着赏析。
六、说板书设计
篇10: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名家点评
胡以梅:何言乎上半首专写湖上?察他口气所重,只在“寺北”、“亭西”、“几处”、“谁家”,见其间佳丽不可胜纪,而初不在“水平”、“云低”、“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之种种布景设色也。何言乎下半首专写春行?察他口气所重,只在“渐欲迷”、“才能没”、“绿杨阴”之一路行来,细细较量春光之浅深,春色之浓淡,而初不在“湖东”、“白沙堤”几个印板上之衬贴字也。要之,轻重既已得宜,风情又复宕漾,最是中唐佳调。谁谓先生之诗近于俗哉!(《唐诗贯珠》)
金圣叹:前解先写湖上。横开则为寺北亭西,竖展则为低云平水,浓点则为早莺新燕,轻烘则为暖树春泥。写湖上,真如天开图画也。后解方写春行。花迷,草没,如以戥子称量此日春光之浅深也。“绿杨阴里白沙堤”者,言于如是浅深春光中,幅巾单裕款段闲行,即此杭州太守白居士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何焯:平平八句,自然清丽,小才不知费多少妆点。(《唐律偶评》)
杨逢春:首领笔,言自孤山北贾亭西行起,下五句历写绕湖行处春景,七、八以行不到之湖东结,遥望犹有余情。(《唐诗绎》)
宋宗元:娟秀无比。(《网师园唐诗笺》)
方东树:章法意匠,与前诗(按指《西湖留别》)相似,而此加变化。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昭昧詹言》)
高步瀛:方植之曰: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又曰:句句回旋,曲折顿挫,皆从意匠经营而出。(《唐宋诗举要》)
篇11:《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3.阴:同“荫”,指树荫。
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
篇12: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作文一】
各位旅客们,你们好,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钱塘江大潮。
旅客们,你们知道吗?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你们有谁去看过”有一个旅客说:“我们没有看过,请你讲给我们听吧!”“好”。据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只要登上了海塘大堤,就能看到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非常平静,越往东越宽。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想想,江边的风景是多么的美啊!
当潮水来临之时,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流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当时的场面可热闹了!
那条白线很快又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旅客们,你看,这是多么壮观啊!
女士们,先生们,听完了我的介绍,你们喜欢上钱塘江吗?
【作文二】
今天,我和外婆去钱塘江旅行。其实,是陈叔叔单位杭报搞得活动。我们今天起了个大早,太阳都没出来呢!后来,我爸爸开车把我们送到杭报,自己就回去了。我们等了一会儿,洲洲也来了,我们准备了一下,就上车了。
车上一点声音也没有。于是,我和洲洲讲起话来,整个车上充满我们的欢声和笑语,大家当然有点儿忍不住喽!车上说的说,笑的笑,我和洲洲当然很起劲喽。过了好一会儿,到钱塘江啦!然后我们就到码头去坐船了。
在船上,我听到专家讲,钱江一桥是茅以升爷爷建的.,日本鬼子来过以后,钱江一桥曾被炸过依次,后来又修好了。所以,我们最恨日本鬼子了。接着,我们在船上比赛画画,主题是:画出钱塘江各种桥的风格。我们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各自的一招,就开始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栩栩如生。结果是: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三个。没获奖的人有参与奖文具一系列。虽然没有获奖,但是我依然倍感珍惜。
【作文三】
去年7月我和外婆去了一次钱塘江,那一次玩的可真痛快。抓螃蟹、挖竹蛏,玩沙泥,真是不亦乐乎。
可惜因为时间关系,大家都没有玩尽兴,所以想趁着寒假再去一次。这一次带上的是爷爷奶奶和小妹妹。车子开了足足4个小时,接近大堤时,又一路颠簸,走了不少回头路,终于到了!可是眼前的景象,顿时让我们由兴奋转为了失望。原来春节前几天不停地下雨,江岸的潮水很大,连礁石都看不到,更不用说海泥了。因为路上耽误了不少时间,也错过了下午的潮信。不过,这一切都没有让我失落太久,草草吃过午饭,我马上找到了好玩的事儿做。一堆滩火!噼噼啪啪着得厉害!原来是烧海岸边的垃圾用的。我和妹妹也加入了除害大军,往火堆里扔了不少垃圾。最后还成功把火熄灭了,这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作文四】
行走在彼岸,让我我懂得,生命永远充满着张扬,行走在彼岸,我领悟,进取永远不会被埋葬。
——题记
犹记十一长假那周,我跟父母一同去浙江旅行,对我梦中日思夜想的钱塘江一睹为快。
漫长的旅途并没有磨灭我的兴趣,一下车,便直奔钱塘江景区,还没到景点便远远听见了那波天撼地的声响,那声响铿锵有力,豪迈奔放。
买了门票跟随着大批游客进入景区内,视线所及之处便是人潮。”哇!”随着尖叫声望去,一层巨大的白浪冲起了几米高,像雄狮般的嚎叫着,”啪!”浪花开始朝堤坝打去,”轰!”溅起无数的水滴。这时节正是钱塘江时,不到几秒,剧烈的风便掀起几层铺天盖地的大浪,那气势仿佛要吞噬了天地,冲破了堤防。
而这时一只小东西吸引了我,那是一只鸟,棕色的羽毛密密麻麻的盖在身上,好奇的我走进了它一些。那只鸟抖了抖翅膀开始要飞翔,我注视着它,只见它的双翅在天空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弧度,凭借着风吃力的向江上飞去。巨浪还在嚎叫,狂风还在咆哮,它是想穿过钱塘江吗?不!不可能!那几米高的浪花足可以将它拍打下来,葬身在江中,它又不是海鸥,这样做,只是自取灭亡!
徘徊了一会了的它认准了一个方向,震起了那双并不坚固的翅膀,迎着风浪钻入了钱塘江上空。
我跟随着他行走在钱塘江边,它的身影却仍穿梭在掀起的浪花中,”啪啪啪……。”浪花怕打的声音和它扇动的翅膀此刻悄然震撼着我的心房,而那只鸟仍拼命的在上空遭受着危险的袭击,可那又算什么!那不停滑翔的双翼却是比危险更加强大的东西___生命的律动。
渐渐地,那顽强的身影消失在了钱塘江上空。行走在钱塘江的彼岸,我久久不能从那份震撼中挣脱出来:小小的身躯尽可以爆发出如此强大的能量,而那执着的精神最终奇迹般的支撑它渡到了江的另一边,完成了生命里应有的张扬!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身处在彼岸的我们总是因为河流的湍急而放弃,可谁又真正领悟到,渡过彼岸,看到的就是希望!此岸与彼岸之间也许只是一念之间,进取和把握会是助你扬帆起航的保障!
渡过彼岸吧,那尽头,将会是迎接你的万丈光芒!
篇13:古诗《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白居易
首联:交代春行地点及时令
早莺 争 暖树
颔联:春行所见(上) 人静景动
新燕 啄 春泥
乱花 迷 人眼
颈联:春行所见(下) 景静人动
浅草 没 马蹄
尾联:春行所感 (抒情)
(8)布置作业。
针对所学内容,布置与能力目标密切相关的作业。
篇14:《钱塘湖春行》优秀说课稿
各位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钱塘湖春行》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15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2、了解诗歌描写的主要内容。
3、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 观潮说课稿
★ 观潮说课稿
★ 课件比赛说课稿
★ 说课稿课件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通用14篇)】相关文章:
《观潮》说课教案稿2022-11-28
《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说课稿2022-05-08
小学语文《桃花心木》说课稿2023-11-28
部编版课文火烧云说课稿2022-05-12
高中数学《对数函数(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03-13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2024-01-09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2022-07-07
高中古诗说课稿2023-07-10
四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2023-05-11
教案说课稿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