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指南录后序》说课稿

时间:2022-05-06 12:30:14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肖邦故园》《指南录后序》说课稿((精选13篇))由网友“crossbones”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肖邦故园》《指南录后序》说课稿,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肖邦故园》《指南录后序》说课稿

篇1:《肖邦故园》《指南录后序》说课稿

《肖邦故园》《指南录后序》说课稿

现在流行课堂问题化,用问题串联起整个课堂的架构。现在还流行课堂教学流程化、目视化,总是喜欢分出个几步。其实每个学科有各自的学科特征,不应该大而化之,统一要求。语文课授课就有其特殊性,她除了需要记忆、背诵和练习意外,更需要熏陶,需要感悟,需要积累,所以不应该总是流程式样的生产商品式的上课,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同时高一、高二、高三也有不一样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场景,可是现在三个年级一个样。

明明上了一堂诗歌鉴赏课,光色声影里千回百转,要的是熏陶是鉴赏是彼此碰撞后的会心一笑,落实到考试上肯定有一定距离。可是,某些资深专家总要喋喋不休的地要问一个煞风景的问题,怎么没有题目?怎么没有和高考链接?怎么没有联系学生学情?怎么没有教学步骤?怎么没有学生自主活动安排?我只想说,有时候阅读就是虚心的安静的思考,就是认真的接受,根本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学生互动。就比如开会,怎么可能都让我们台下台上互动呢?会议有好多种类型的。

我们这两位老师这丰富语文上课模式上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注重高一学生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上出了语文的大气派,不会让人感觉这是高三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课。人文素养的熏染,文化情怀的浸染在课堂上随处可见,亮点辈出。

她们的课如果我们,这类课只是熏陶只是鉴赏,和题目暂时无涉,或者是题目归题目,鉴赏归鉴赏。春华秋实春风化雨,不是说春风一吹,就开花结果,是一天天吹拂,一日日雨露,一丝丝阳光,然后才有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的到来,而这就是潜移默化。教育的功利已经蔓延成了一堂课非有题目不可,甚至有些大妈大叔以讲题目为乐,深信此课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内在美”。一堂语文习题课,如果能旁征博引,不要老是拿着几片答案纸嚷嚷,那或许还有些看头,可是,到底只是一张讲卷的按部就班的解读罢了。

篇2:指南录后序

宋代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译文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词打动。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我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奔走草野,宿于露天,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多次该当死;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死;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几乎彷徨而死;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天亮时,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到海陵,往高沙,常担心无罪而死;经过海安、如皋,总计三百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几乎由于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迭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出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把尸骨抛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又将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注释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指南录》,文天祥诗集。宋恭帝德佑二年,元军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隙逃脱。他把出使被扣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取诗中《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序”。这篇《后序》追叙了作者抗辞犯敌,辗转逃往,九死一生的历险经历,凸显了作者历经磨难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德祐二年:即公元年德祐:宋恭帝的年号。

枢密使:宋朝所置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位与宰相等。

北兵:即元兵。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本指楚国郢都城门,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

左丞相:当时吴坚任左丞相。

使辙:指使臣车辆。

当国者:指宰相。

纾(shū):解除。

觇(chān):侦察,窥视。

以资政殿学士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资政殿学士:宋朝给予离任宰相的荣誉官衔。

吕师孟:时为兵部尚书,叛将吕文焕之侄。构恶:结怨。

贾余庆:官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后代文天祥为右丞相,时与文天祥同出使元营。献谄:《指南录·纪事》:“予既絷维,贾余庆以逢迎继之”,“献谄”之事当即指此。

诟:责骂。失信:指元军扣押使臣。

数(shǔ):列举罪责,加以谴责。

馆伴:接待外国使臣的人员。

祈请使:奉表请降的使节。

分:本分。引决:自杀。

隐忍:屈志忍耐,忍辱而活。

“昔人”二句:作者在这里引用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之语,意谓自己暂时隐忍,保全性命,以图有所作为。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当时为元军占领。

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当时仍为宋军把守。

东西二阃:指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和淮西制置使夏贵。阃(kǔn):城郭门限,这里代指在外统兵将帅。

维扬帅:指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维扬:扬州,当时为淮东制置使所驻之地。下逐客之令:文天祥到真州后,与真州安抚使苗再成计议,约李庭芝共破元军。李庭芝因听信谗言,怀疑文天祥通敌,令苗再成将其杀死,苗再成不忍,放文天祥脱逃。

追购:悬赏追缉。

渚州:指长江中的沙州;时已被金兵占领。

北海:指淮海。

苏州洋:今上海市附近的海域。

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

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

诋:辱骂。大酋:指元军统帅伯颜。

北舰:指元军舰队。

物色:按形貌搜寻。

瓜洲:在扬州南长江中。扬子桥:在扬州南。

竟使:倘使。

殆:几乎,差不多。例:等于。

桂公塘:地名,在扬州城外。

贾家庄:地名,在扬州城北。巡徼:这里指在地方上巡逻之人。

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

质明:黎明。

制府:指淮东制置使官府。檄:原指晓喻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是指李庭芝追捕文天祥的文书。捕系:捉拿囚禁。

城子河:在高邮县境内。

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

高沙:即高邮。

海安。如皋:县名,今均属江苏省。

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

鲸波:指海中汹涌的大浪。涉鲸波:指出海。

北关外:指临安城北高亭山,文天祥出使元营于此。

吴门:今江苏省苏州市。毘陵:今江苏省常州市。

三山: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因城中有闽山。越王山。九仙山,故名“三山”。

“予之”二句:这两句是说,我能活下来是幸运的,但侥幸生存是为了做什么呢?

僇(lù):侮辱。

“所求”二句:《礼记·祭义》:“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父母遗体:父母授予自己的身体。殆:危险。

九庙:皇帝祭祀祖先共有九庙,这里以九庙指代国家。

高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微以:无以。自文:自我表白。

返吾衣冠:回到我的衣冠之乡,即回到南宋。

日月:这里指指皇帝和皇后。

“使旦夕得正丘首”句:《礼记·檀公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传说狐狸死时,头必朝向出生时的山丘。作者用这个典故来表明不忘故国的情怀。

夏五:即夏五月。

改元景炎:由于宋恭帝为元兵掳去,德祐二年五月,文天祥等人在福州立赵昰为帝,是为端宗,改元景炎。

赏析

《指南录》是文天祥写从被扣元营到返回温州的战斗经历的—部诗集。本文是他为诗集写的后序,叙述出使元军、被驱北行、中途逃脱、辗转回到永嘉的艰险遭遇,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本文的语言十分讲究。从句法上看,骈散结合、灵活多变;从词法上看,大量同义动词的运用和“死”字的22次重复出现,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的艰辛和遭遇困厄的苦况。

结合叙述进行抒情、议论是本文的特点。如先写他临危受命,时“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再写他被迫北上,本应自杀,因“将以有为”,才“隐忍以行”;然后写他逃出敌营,奔走救国,历尽艰险的悲惨遭遇。以叙为主,富情于叙;随后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又间断插入议论,使叙事、抒情、议论浑然一体,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和面对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

南宋末年,激烈的民族矛盾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感情,写出了一些爱国主义的作品。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它记叙了作者出使元营与敌抗争的情况及脱逃南归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作者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万死不辞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和《指南录》中的一些诗为人们广泛传诵,多少年来成为许多爱国志士坚持斗争的思想武器。

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兵临临安城下。文天祥挺身而出,出使元营谈判。成功说服敌方撤军。元军扣留了文天祥,并于二月九日押解北上。二月二十九日夜,文天祥一行在镇江逃脱。他把患难之中所写的诗编成《指南录》,写有自序,每首诗前,多有小序,故该文称后序。

艺术特色

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记叙、说明、抒情相结合。

就全篇看,第一部分(1—3自然段)侧重记叙,第三部分(5—6自然段)以说明为主,第二部分则突出抒情。事实上三者往往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而三者结合的方式又不一样。有的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如第二自然段记叙“初至北营”“予羁縻不得还”及“被驱北往”三个阶段不同形式的斗争之后,接着写“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这两句反映了作者矛盾的心情:既想以一死报国,又想以有生之年继续求救国之策。“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尤为复杂:有对含笑就义的“昔人”南霁云的缅怀,有对自己的策励,有中兴宋王朝的热望,也有为此而忍辱含垢的沉痛,并且说明了“隐忍以行”的原因。有时在叙事的前后,都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如第二部分开头的“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结尾的“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等,都直接抒发了百感交集的情思。而这种情思又是因追忆南奔途中“非人世所堪”的艰险遭遇引发出来的。中间记叙的种种面临死地的情景,是这种情思赖以产生的基础。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三自然段的“得间,奔真州,……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这几句,记叙的是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同时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二、语言丰富多彩

1.句式多变。全篇以散行为主,适当运用了排比与对偶。如第二部分,除了开头结尾为散行句,中间连用了18个排比句,每句长短不一,有五字的,六字的,最长的22字,各句的结构也不相同,但每一句都勾勒出一幅场景,反映一番斗争,倾注作者一捧血泪,将“层见错出”的危恶境界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痛定思痛”时复杂而强烈的感情。第三自然段的“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革行露宿,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其中第二、三两句为对偶,第四句虽属散行,但又当句成对,配上前面另一个三字句,后面一个长句,使句式错落有致,既适应了表达内容的'需要,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2.用词准确多样,特别是动词。篇中表行踪的动词,共用了约20个,其中有表离开某地的,如“去(京口)”;有表前往某地的,如“如(扬州)”,“(夜)趋(高邮)”;有表到达某地的,如“至(海陵)”,“来(三山)”;有表经由某处的,如“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有表现地理条件、交通工具特点的,如“渡(长江)”,“涉(鲸波)”。即是同一个“行”字,具体含义也有区别:有表“走一趟”之意的,如“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有表“前往”之意的,如“予以资政殿学士行”的“行”;有表“航行”之意的,如“行城子河”的“行”。再如“出入(乱尸中)”、“(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等,不仅表明行踪,还反映了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作者一行为逃出险境的用心之苦。特别是“奔真州”的“奔”字,具有多种表意作用:表现了作者一行的行色匆遽,反映了情况的危急,而作者因逃出魔掌而产生的脱网之鱼的喜悦与担心元军追捕而不无惊弓之鸟的余悸,以及由这种忧喜交织而产生的忐忑不安的心情,也都可以从中领会得出。

自然段意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篇3:《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境界危恶(è)(恶:困难。)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层见错出(见,通“现”。)

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得间奔真卅(机会)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如]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

3.难句解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一”,是动量词。“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爱”,吝惜。“意”估计。“北”,元军方面。“尚”,追。“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代“言辞”。“动”,说动。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将”,将要。“以”介词,凭。“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为”,读wéi,作为。,全句的意思是:(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羁縻”,是“被扣留”的意思。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夜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译作: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内容主旨】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

篇4:肖邦故园说课稿

说明:本篇实录是笔者从学习和研究的视角写的。侯老师是笔者敬佩和景仰的同事,也是在成武高中语文界享誉甚高的名师。这次教学能手评选,很多老师慕名前来我校听课。侯老师为大家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肖邦故园》。

一、课前活动――传话筒

学生入场,入座,惊奇,相互议论。多媒体已打出肖邦故居图片。侯老师身穿西装,打领带,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地站在学生面前,手中拿着一个麦克风,说:“同学们我手中拿的这个是microphone,翻译成汉语就是麦克风。”侯老师的语音标准,语调灰谐幽默轻松活泼,极具亲和力。学生被声音打动,安静下来,看着侯老师,期待老师接着讲。

师:“下面同学们来试一试麦克风,看会不会用。”麦克风在同学们中间相互传递。确实同学们不会用,没声音。师提醒:“如没声音的话,那是因为你没打开开关。”生大笑,会用了。

【心得】课前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为本堂课蓄势。特别是借班上课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师生都非常陌生,相互不了解,没有感情基础。侯老师的课前活动是非常成功的。绝妙处是在于一箭双雕――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创造出了民主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又让麦克风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二、导入新课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给出肖邦画像,无任何文字介绍。师:“这是肖邦的画像,请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描绘肖邦的肖像。”稍停,学生观察。生:高挺的鼻梁,黄而卷曲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削瘦的面庞。”师:“很好!我手里有名人描写肖邦的语言片断,给大家读一读。‘他的整个面庞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这花朵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稍微用手一触就会毁坏他。’这是肖邦的好友李斯特写的。另一位,‘他最像在中世纪的诗里,用来点缀基督教堂的一个难想的造物,即一位天使。他的美好的面庞像庄严而忧郁的妇人,身材匀称,好像奥林匹克的天神。他的孱弱的病态,使得他脸上的表情既温柔又严厉,既纯洁又多情.....’这是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写的。”

“我觉得这两位名人比刚才那位同学描绘得细致传神。名人之所以比我们描写得细致而传神,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对肖邦有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近距离地认识一下肖邦。”

师同步用遥控器给出幻灯片――肖邦的文字介绍:“肖邦(1810――1849),全名弗雷德里克・肖邦,波兰音乐家,1830年到法国定居,创作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师指定前排一生朗读媒体上的肖邦简介。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请坐!看来,大家对肖邦有了比开始更多的了解了,可我有了一个问题,肖邦为什么就一点一点地长成肖邦了呢?(生大笑)为什么没长成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呢?下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人生的起点。”师随手板书――肖邦故园。

【心得】侯老师的导入是相当巧妙的,既介绍了肖邦,达到介绍主人公的目的,又步步诱导层层设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把导入与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自然不生硬。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打消,如解释名人对肖像的描写比学生的细致传神时,用的是“不是因为名人聪明而因为名人对肖邦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样不但不会伤及学生的自尊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自然而然地进行下一环。注意幽默,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肖邦为什么就一点一点地长成肖邦了呢?”就具有非常好的幽默效果,并且这个问题还是一个引起下文的紧要问题。很多地方都显出一箭双雕似的巧妙。

三、解题

师指着板书――肖邦故园,问:“‘故园’什么意思?”

生异口同声:“家乡。”师:“对,平时同学们写家乡的作文都是写自己的家乡,那为什么作者不写自己的故乡,而写肖邦的故乡呢?这个问题先放一放,我们先来看看肖邦故园有哪些特点?课下大家都预习了,再看一看课文,整理一下。”

四、感知

师同步打出课件:肖邦故园有什么特点?学生看课文、思考、整理。师在过道里来回走动着查看学生整理的情况。稍等片刻,让生表达交流。

生1:“清寒。”

生2:“朴素,不招摇。”

生3:“持久,深沉。”

生4:“蕴含持久的色调。”

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师没有评论,而是出示课件上的参考答案让学生再整理一下。

课件内容呈诗行排列:

简陋、清寒

朴素、淡雅

毫不招摇

【心得】“感知”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肖邦故园有何特点?”这个问题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但我感觉,这个问题提得还不够具体、明确,稍显笼统。从师给出的课件参考答案来看,这些特点是肖邦故园的表面特点,而不包括较深层次的特点。但从“肖邦故园有何特点?”这个问题本身来看,应包括表面特点和深层次特点,显然学生的回答里就包括了深层特点,如生3、生4的“持久、深沉、蕴含持久的色调”就是深层特点,另外课文中还有很多深层特点。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何特点?”就具体了。

五、激疑(一)

师:“如此看来,肖邦故园并不美,和我们的老家差不多,但不管家乡如何,人们都会热爱自己的家乡的。九十年代,流行徐沛东的一首老歌《我热恋的故乡》,大家唱过没有,我是经常唱的。”

师唱:“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唱完这几句,立刻打住,话语迅速一转:“故乡不美,但如果是自己的,仍热恋她、爱她,但肖邦故园是肖邦的,作者伊瓦什凯维奇为何要写它呢?”师同步打出课件: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师强调:“作家的思维都是严密而深刻的,大家来猜一猜作家的心事。”

生1:“表达作者对肖邦的敬仰。”

生2:“故园对肖邦的重要性。”

生3:“说明故园对肖邦音乐的关系。”

师予以明确:“作者的意图就是探讨肖邦是怎样长成肖邦的,也就是揭示肖邦故园与其音乐创作的关系。那么,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4至13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师同步打出课件: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由郎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表达交流。

生1:“第8自然段,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最理想的序曲。第12段,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2:“第四段,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师:“请看大屏幕。”同时打出课件参考答案:“第四段,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师:“我们写作文经常写自己的童年经历。一个人童年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会对他的生活、性格、思维产生很大影响。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受事件的影响才变得更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都是最有意义的因素。”

师总结同时打出课件: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

【心得】“肖邦故园与肖帮音乐的关系”这一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侯老师解决得非常好,这个问题不是老师明确提出的,而是通过激疑法让学生自己生成的。

五、激疑(二)

师:“肖邦故园真是太神奇了,是不是肖邦出生在这儿,就长成了艺术大师?如果这样的话,我要建议校长,把我们学校搬到肖邦故园去,那么我们就都成了艺术家。”生大笑并深思。

师:“那么,肖邦成为艺术家的原动力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9―12自然段讨论这个问题。”生热烈讨论。表达交流。

生1:“丰富的人生经历。”

生2:“战乱的社会背景。”

师趁机点拨:“一发生战乱连国家都不要了,跑到法国去了。”

生2醒悟忙说:“爱国。”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内容:第10自然段,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师总结:“肖邦故园只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特定的人生经历也只是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或灵感。真正激励他创作的不朽动力是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这种爱使得他的作品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心得】问题设置层层深入,“原动力是什么”使课堂走向深刻,这是《肖邦故园》的根本主题和灵魂所在。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整体。如果没抓住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把握好课文。听课时,有人提出肖邦创作的动力还有他的天赋。我认为天赋是肖邦成为艺术家的重要方面,却不是根本动力,天赋可以让他成为艺术家,但如没有爱国情感就绝不会成为一个让人景仰的艺术家,天赋是诺亚方舟,爱国情感就是舵手,只有爱国情感才是肖邦成为一个让人景仰的艺术家的原动力。正是爱国情感,使肖邦具有了崇高人格。

六、延伸与拓展

师:“因为肖邦的音乐,使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因为肖邦,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肖邦故园,看看故园有哪些故事发生着?请同学们自由郎读14至19自然段。”生自由朗读,师巡视了解。学生表达交流。

生1:“15段,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

生2:“18段最后一句,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未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了民族的最深层。”

生3:“17段,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师总结:“看来肖邦对人们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对人们有巨大的影响。请看大屏幕。”

课件内容:

肖邦音乐:是乡音

是爱国情

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是波兰民族最坚韧的纽带

是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

【心得】这一节有点答非所问。侯老师的想法可能是先让学生找出现在的肖邦故园正在发生着的事,如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里涌来,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人们在发愁或失落时去肖邦之家去听周末音乐会等,然后引导学生生成“肖邦故园现在对人们有何意义和影响”这个问题。从现场看,这一节处理得不完善,没达到让学生自然生成问题的目的。

七、审美与情感

师:“肖邦音乐没有因肖邦生命的终结而流止流淌。肖邦故园也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萧条,怀着对天才的景仰,对祖国的热爱,作者把本来不美的肖邦故园描绘得如诗如画。这是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下面请小声读20――27段,欣赏肖邦故园的景色。”生小声读。

师:“肖邦曾说:‘我的生命是一部没有开端而具有忧愁结尾的'插曲。’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影响了肖邦一生最动听的旋律。思索这几部分景物描写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1:“春天应用轻盈、温柔的语气来读。”

生2:“夏应舒展、悠扬。”

生3:“秋应忧伤、郁闷。”

生4:“冬应深沉。”

师总结:“请看大屏幕。”

屏幕内容:

春:轻盈温柔

夏:悠扬清丽

秋:忧伤深沉

冬:悠远悠长

师:“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选一段读读。”

一生读20段――春。另一生选的还是春。师均为两生配上轻音乐。

【心得】这一节由于时间关系,处理得稍显仓促。如时间充足,师范读一下效果会更好。另外,20――27段,写得非常美,除了用读的方式来欣赏以外,还可以用分析写作手法的方式来品味。

八、不是结尾的结尾

师:“作者为什么说:‘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个问题非常有难度,由于时间关系留作课下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交流。”

【心得】这个问题应删掉。侯老师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没来得及删。

九、结尾

打出课件:肖邦雕塑。

师:“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

Genttemen,please salute with your hats,to a ginius!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

而我要说:努力吧,同学们,你们都将成为中国的肖邦!”

下课,师生告别。

【心得】结尾用舒曼的话表达对肖邦的敬意,是恰如其分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关系,更被肖邦的爱国情感所感染,无形中对肖邦已充满了敬意,用舒曼的话明确表达出来这种敬意,是对学生情感的强化。接着,侯老师化用舒曼的话――努力吧,同学们,你们都将成为中国的肖邦!这句对学生激励的话,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顶点,也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总心得】

侯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精彩的,现场效果非常好。

一、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自始至终,师生之间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老师完全和学生融为一体,老师没有凌架于学生之上的态度和威严。

二、巧用设疑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主要问题的自然生成。让学生成问题,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老师直接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就不能说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使用版块教学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分为几个版块,每个版块环环根扣,层层递进。

四、巧用幽默和点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思考学习。如让学生发笑的语言,老师唱歌等。

五、精心设计课件并充分利用。课件的内容与教学版块相得益彰,深化主题,烘托气氛。课件色调呈蔚蓝色与课文主题色调相配。最大限度地起到了辅助作用。

六、注意话筒的正确使用,使效果发挥到最佳。

另外,这篇文章不太好教,一是老师对课文不感兴趣,二是学生也对此文不感兴趣。原因是师生对肖邦不了解。如果老师在备课时能多多搜集、阅读、了解肖邦的典型事迹,可能对课文就会好把握一些。授课时,在介绍肖邦时,如能把具体的典型的肖邦事迹多向学生介绍一些,学生可能就会对课文感兴趣一些。补充充分的背景材料,授课效果会更好。因为作者就是怀着无比的崇敬来纪念肖邦的,所以师生也应该对肖邦有崇敬感,这就需要补充分的典型背景材料来达到这一目的。

篇5:肖邦故园说课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肖邦的作品《波兰舞曲》和波兰平原的图片,用音乐的溪泉和平原上的清风滤去心灵的喧嚣,为学生情感上亲近肖邦作铺垫。

导语设计:有人说,……

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一)自读文本。

可以在网上搜索肖邦所作乐曲(舒缓一些的),作为背景音乐,轻声播放。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陪伴下优雅阅读,优美阅读。

(二)欣赏肖邦故园

[展示课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现在放的图片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片相当漂亮,这就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家乡。现在让我们随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园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位有幸去过肖邦故居的中国作家写的。肖复兴,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写了大量的乐评。(投影肖复兴《春天去看肖邦》的一段文字:略)

同学们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请结合文章的第1、第2节,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肖复兴的这个揣测有没有道理?肖复兴文章中的一些话如何来解释?真正的肖邦故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肖邦故园》的作家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笔墨来写这个贵族庄园呢?是不是一种写作策略上的失败?那又是为什么?(讨论)

(三)欣赏故园四季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欣赏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再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一)故园对肖邦。

[问题探讨]肖邦的传记中描写了这样的情节: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了避免受到迫害,肖邦在1830年11月1日离开了波兰,前往维也纳,华沙音乐学院的孩子唱歌相送,他们还送他一只银杯,里面装满了祖国土,肖邦预感这一次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哭了。此后他长期生活在巴黎,果然再也没有能够返回祖国。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肖邦仅仅是出生后的几个月在这里住过,肖邦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他创作上的源泉呢?为什么不是巴黎?

[讨论拓展]同学们平时的阅读体验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DD艺术家与他的家乡、与他的环境密切相关?

(二)肖邦对故园

肖邦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这里真的会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这里的陶冶魔力真的就那么强吗?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三)肖邦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祖国的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四)欣赏音乐,与肖邦促膝谈心。

一篇《肖邦故园》带我们走进波兰,走近肖邦,让我们懂得品味自然,阅读人生。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与作者、与肖邦、与精神高贵的前人今人对话,以此丰富阅历,启迪心智,提升境界,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过程。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DD“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听音乐DD《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说出你对肖邦是怎样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四.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在故园与肖邦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这篇文章也台肖邦的音乐一般,要奏出它最华美的乐章,让我们一起领略作者如诗如画如歌的细腻笔触。请大家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诵,(播放音乐)请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五.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结构美。

再次浏览文章,大致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全文,看看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存疑、质疑。例如:

[讨论]文章开头已经有过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后面几大段的景物描写是不是重复?可不可以把后面的景物描写放到前面来?

六.作业布置。

篇6:语文 -《指南录后序》

语文 -《指南录后序》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境界危恶(è)(恶:困难。)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层见错出(见,通“现”。)

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得间奔真卅(机会)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如]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

3.难句解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一”,是动量词。“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爱”,吝惜。“意”估计。“北”,元军方面。“尚”,追。“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代“言辞”。“动”,说动。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将”,将要。“以”介词,凭。“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为”,读wéi,作为。,全句的意思是:(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羁縻”,是“被扣留”的意思。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夜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译作: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内容主旨】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写作特点】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实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二、1、2见前面【内容主旨】一节。

3、第4段是抒发感慨,表达心志,是前面1~3段的深化,是5~6段的提引。

三、见【.写作特点】一节

四、1.数

①数(音B shǔ义D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

②此数(音A shù义F几<不确定数>)者用兵三患也

③范增数(音C shuò义C屡次)目项王

④蒙冲冲舰乃以千数(音B shǔ义B计算)

篇7:指南录后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内的实虚词

教学难点:

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2、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朗读课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1-2,3-4段;

2、师范读第5段;

3、齐读6-8段;

4、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疏通课文1-4段

1、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1-4段;

2、生质疑解疑;

3、强调重难点。

(1)词语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予更欲一觇北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初,奉使往来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2)句子

A、国事至此,予不得受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E、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F、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五、布置作业:复习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疏通理解课文5-8段

2、通过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1、解释词语

(1)都督诸路军马 行政区划名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3)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4)予羁縻不得还

(5)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6)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2、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二、讲授新课

1、生读课文第5段

2、质疑解疑重点词语句

诋大酋当死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真州逐之城门外

如扬州

几以捕系死

几以不纳死

以小舟涉鲸波去

物色 彷徨 古今异义词语

为巡船所物色 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儌所陵迫死

(5)句子

以小舟涉鲸波去,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2、齐读6-8段

(1)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质疑解疑

(3)重点词语、句子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而死有余责。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复高祖之业。

3、生浏览所学内容,查找疑难。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总结“以”字的用法

2、整理此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复习情况

2、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情况

课堂练习

1、 难读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

期数千过其门 不确定数

予分当引诀,然而隐忍以行 各分、职分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分给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机会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

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中间

2、 重点实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掩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的事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发其志士之悲哉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到赵王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故余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二、 整体把握课文

1、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指出本篇序言的特点

3、思考:第四段,两次用了“呜呼”在层次和表达情感上起到得作用

4、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与测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5段)

记叙

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1—4 记事

5 抒情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第二部分(6—8段)

说明诗篇分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等等

篇8: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内的实虚词

教学难点:

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2、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朗读课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1-2,3-4段;

2、师范读第5段;

3、齐读6-8段;

4、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疏通课文1-4段

1、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1-4段;

2、生质疑解疑;

3、强调重难点。

(1)词语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予更欲一觇北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初,奉使往来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2)句子

A、国事至此,予不得受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E、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F、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五、布置作业:复习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疏通理解课文5-8段

2、通过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1、解释词语

(1)都督诸路军马 行政区划名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3)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4)予羁縻不得还

(5)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6)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2、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二、讲授新课

1、生读课文第5段

2、质疑解疑重点词语句

诋大酋当死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真州逐之城门外

如扬州

几以捕系死

几以不纳死

以小舟涉鲸波去

物色 彷徨 古今异义词语

为巡船所物色 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儌所陵迫死

(5)句子

以小舟涉鲸波去,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2、齐读6-8段

(1)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质疑解疑

(3)重点词语、句子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而死有余责。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复高祖之业。

3、生浏览所学内容,查找疑难。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总结“以”字的用法

2、整理此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复习情况

2、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情况

课堂练习

1、 难读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

期数千过其门 不确定数

予分当引诀,然而隐忍以行 各分、职分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分给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机会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

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中间

2、 重点实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掩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的事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发其志士之悲哉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到赵王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故余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二、 整体把握课文

1、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指出本篇序言的特点

3、思考:第四段,两次用了“呜呼”在层次和表达情感上起到得作用

4、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与测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5段)

记叙

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1—4 记事

5 抒情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第二部分(6—8段)

说明诗篇分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等等

篇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宋〕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篇10:《指南录》后序・.示例之二.

《指南录》后序・.示例之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闻者为之感动。”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睿ǎ辏楱Γ、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chā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à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②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二、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

三、归纳中心思想。

1.讨论问题。

①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四、语言练习。

(一)课后练习第四题。

(二)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括号里是参考答案)

(三)将下列词语抄在笔记本上,解释并附例句。

除 都督(动词) 萃 当国者 纾祸 抗辞慷慨 诟 引决 天高地迥 诋 鱼腹 陵迫 质明 邂逅 层见错出 痛定思痛

[1]

《指南录》后序・.示例

篇11: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本文所写的内容,掌握一定的实词和个别虚词的用法,掌握“为……所……”被动句式的用法。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精神,体会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所写的内容,掌握一定的实词和个别虚词的用法,掌握“为……所……”被动句式的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文本只是载体,关键是教会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技巧,理解本文所涉及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一些被动句等语法性的内容,同时理解和背诵第五节。

教学过程:

一、由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引出文天祥。抽生背诵《过零丁洋》一诗。

1、文天祥简介: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在抗元过程里,文天祥对忠君与爱国二事处理得非常恰当。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没有跟着投降,而是坚持「君降臣不降」。后来,文天祥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还是不从。在他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文天祥不仅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大宋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他批评大宋「守内虚外」(即镇内媚外)的方针,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由此可见,文天祥的政治主张,不但表达了时代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2、解题:指南录:南宋文天祥自编的一部诗集名

题目取自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思想。

指南,即向着南方,“录”是诗集的意思。

后序:诗集后记。

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初读作品

作为文言文教学,这是一个基础环节,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活动,能够疏通文章,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这一环节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完成。以课堂检查为主。

(一)按照示例在文中或过去学过的文中找出相关的例子,进行归纳积累。

1、重要实词:除、右等。

2、通假词:陵等。

3、词类活用:

名作状:貌等。

名作动:道等。

4、一词多义

使北营(使: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使者)

5、古今异义

无聊:(古义:没有依托。今义:单调,没有价值)

6、特殊句式

从文章中找出“为……所……”的例句

为巡船所物色(“为”表被动)

教师发下练习纸,让学生试着找出即可。

(二)逐句翻译后并复述

(三)归纳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教师明确:

第一节:出使元营的背景。

第二节:在元营不辱使命、捍卫国家尊严的经历。

第三节:被驱北上,隐忍以行。

第四节:北行途中逃脱的行程。

第五节:痛定思痛,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

第六节:说明诗集的内容,阐述保存并结集的目的。

第七节:正面阐述自己的报国心愿。

第八节: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诗集的集名。

三、细读课文,逐段分析

1、讲读第1自然段。

教师先列出问题(1)(2)(见下文),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1)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2、讲读第2、3自然段。

(1)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泽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2)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明确:“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讲读第4自然段。

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小结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4、讲读第5自然段。

先给学生指出本段在结构上与前面1、2、3、4段的关系: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这具体体现在第1—4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5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第5自然段则有“诋大酋当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间奔真州”,第5自然段则有“去京口……几自刭死。”让学生理解了上述关系之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段的层次结构。

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1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2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3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至此,要求学生当堂熟读、背诵本段,使他们受到作者高洁情操的强烈感染。为强化记忆,可先将课文结合北行路线、脱险行程图例来理解记忆,也可将课文化整为零分块识记,如前三个“当死”、三个“几……死”可为一块,后十二“……死”又可分为三块。先个人读,再分组读,后全班读。

以上第1——5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5、讲读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

列出题目(见下文),要求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解说。

(1)提问: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提问: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3)提问: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小结第二部分6——8段段意: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交代诗集的命名。

归纳中心思想,并评价文天祥的行动。

四、再读作品,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的精神美。

(一)请大家有感情地诵读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读出了文天祥什么感情?

教师明确:

1、丹心炽热的爱国情感。

2、忠心报国的强烈愿望。

3、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九死未悔的坚定意志。

5、隐忍有为的悲壮情怀。

6、富贵不淫的浩然正气。

7、生死大义的独特理解。

(二)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这样的情感?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2、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3、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4、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5、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6、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7、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8、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9、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0、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11、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12、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13、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等。

以上这些句子,或抒情、或议论、饱含作者的强烈感情,但是每一句的情感都不一样。

五、有关文天祥的名言佳句。

(一)文天祥的佳作

1、《金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2、《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二)温州文天祥祠

上联:杜宇声寒,柴市一腔留热血;下联:梅花梦断,瓯江千载泣忠魂。

——佚名

六、总结文章,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第一节:出使元营的背景。

第二节:在元营不辱使命、捍卫国家尊严的经历。

第三节:被驱北上,隐忍以行。

第四节:北行途中逃脱的行程。

第五节:痛定思痛,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

第六节:说明诗集的内容,阐述保存并结集的目的。

第七节:正面阐述自己的报国心愿。

第八节: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诗集的集名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5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

第二部分6——8段段意: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交代诗集的命名。

篇12: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为纾国难出使北营及至南归中的险恶遭遇,体会他的至死不渝的爱国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富于变化的动词和整散结合的句式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数“”分“”间“”拜“直”“为”等实词词义,“使”“度”“间”等多义词的不同用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chā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提问: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提问: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提问:“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à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提问: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

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

②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

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篇13:《指南录》后序・.示例之一.

《指南录》后序・.示例之一.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第2、4点。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于较短时间内对第4段基本能熟读成诵。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教具:按书上图例用小黑板预先绘制一幅文天祥北行路线脱险行程图,为分析课文以及学生练习背诵第4段时备用。

教学时数2教时。

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许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个人物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

我们在初中第六册的古代诗歌中曾学过他的一首七言律诗,有谁还记得这首诗的篇名和名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简介作者(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66页)。

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堤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1)为什么称《后序》;(2)诗集的命名由来;(3)课文的主要内容(书序的一般格式);(4)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特色。根据要点让学生:

1.初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记叙部分);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部分)。

2.细读(或诵读)课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进行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课本已有注释的除外):

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也.写作“|”,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

萃:聚集。

会使辙交驰:使,使者。名词。

奉使往来:使,使命。名词。

意使遇哨:使,假使。连词。

使北营:使,出使。动词。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

觇(chān):窥视、观测。

遽(jù):匆忙。

自度(duó):度,估计,忖度。

付之度(dù)外:度,所考虑的、所打算的。

庶几(jī):也许可以,表示希望。

无聊:无所依托。

迥(jiǒng):远。

靡(mǐ):无。

虚词(参看课本第296页,虚词用法(三),并要求学生摘抄或画出有关例句):

莫知计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词,充当主语,相当于“没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所字结构,后面有名词“舍”(或名词性结构),则此“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为巡船所物色:“为”和“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

当国者: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

以上字词的释义或正音,不必在“指导预习”一栏中全部列出。为便于归纳,像一词多义的“使”“度”,还有“数”“分”“间”等字词可放在讲读有关句段时详细解释。

研习新课

1.讲读第1自然段。

教师先列出问题(1)(2)(见下文),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对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释;疑难的字词句可适当插问。例如:“修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莫知计所出”应如何串讲;“众谓一行为可以纾祸”应如何诵读等等。

(1)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2.讲读第2自然段。

(1)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v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 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泽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2)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明确:“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绘有图例的小黑板。教师范读,同时以教鞭指示文天祥北行路线得脱险行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范读前,教师应提示学生,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小结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4.讲读第4自然段。

先给学生指出本段在结构上与前面1、2、3段的关系:如“预习提示”所指出,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这具体体现在第1―3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4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第4自然段则有“诋大酋当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间奔真州”,第4自然段则有“去京口……几自刭死。”让学生理解了上述关系之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段的层次结构(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1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2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3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至此,要求学生当堂熟读、背诵本段,使他们受到作者高洁情操的强烈感染。为强化记忆,可先将课文结合北行路线、脱险行程图例来理解记忆,也可将课文化整为零分块识记,如前三个“当死”、三个“几……死”可为一块,后十二“……死”又可分为三块。先个人读,再分组读,后全班读。

以上第1――4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5.讲读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

列出题目(见下文),要求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解说。

(1)提问: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提问: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3)提问: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

肖邦故园的教案

爱国的肖邦的作文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小学五年长相思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长相思》说课稿

秋兴八首说课稿

音乐魂初一

《想北平》说课稿

思念的诗句——《秋兴·其一》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说课稿

《肖邦故园》《指南录后序》说课稿
《《肖邦故园》《指南录后序》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肖邦故园》《指南录后序》说课稿(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初中欣赏课教案范文2023-12-03

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2023-04-18

藤野先生公开课说课稿2023-01-03

采桑子重阳说课稿2023-05-02

想北平说课稿苏教版2022-07-27

高一音乐鉴赏《这个世界的音乐》优秀说课稿2022-05-07

《想北平》的说课稿2022-10-05

《藤野先生》说课稿2022-11-01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2022-06-16

部编版语文藤野先生说课稿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