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通用17篇)由网友“非非曲”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欢迎大家分享。
篇1:《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师说》是文言文中王牌中的王牌,战斗机中的战斗机。当我们受到白眼冷遇,冷嘲热讽,不公平歧视时,我们总会从老祖宗的八宝箱中气宇轩昂的拿出这块《师说》的伤痕累累的盾牌和破烂不堪的遮羞布,来遮蔽自身的软弱和苍白。当《师说》彻底离开语文教材,不再让学生默写,背诵之时,便是我们老师彻底翻身,幸福像花儿开放时。尊严、幸福、公正、公平。
设计的整体框架:《师说》议论文的特征,所谓“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特点,设计一个主问题:这篇《师说》写给谁看的?串联个个散落的点,完成一个文和言和谐统一的整体。
师:荀子的《劝学》意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怎样做好学生。文章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勉励学生内心要有学习的冲动,即学不可以已。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即善假于物也,另外必须端正学习态度,积累坚持再加专心,这样才能学业有成。今天要上的《师说》是论述怎样做老师,怎样做优秀老师的一篇论说文。标题中的“说”就是议论文体的标志。(从学过的知识引渡过来,把两篇的议论文打通,然后能找出这两篇文本的特性,即怎样说理或者说理的技法的解读)
师:说到老师的话题,大家最熟悉不过了,如果说要给好老师定些标准?你会定哪些标准,(学生自由说,比如学识渊博,态度和蔼,公平公正。老师相机评)(问题设计贴近现实,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不流离于话题)
师:优秀老师的标准各有各的不同。唐代特级教师,高考研究专家韩愈老师是怎样谈论这个话题的呢?我们先自由朗读《师说》,老师布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从书本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熟悉文本,这里韩愈面前为何要加“高考专家”这样的现代感的修饰词,还是为下文打埋伏。)
师:韩老师写给谁看的?
生:李氏子蟠。
师:这四个字怎么读?(学生很容易在氏后面断开,读错,师纠正)(这是教学细节处理,文言断句是一个重要知识点,怎样讲解这些知识点,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犯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师:确实是写给李蟠的。李蟠是怎样一个人,和韩愈的关系?(两分钟背诵最后一节,开始)(两分钟后学生抽背,学生能背出,其中“传”读错,老师纠正,讲解)(为何要当堂背诵,文字较短,适合背诵,课通过背诵能基本理解句式、词语的大意。)
师:找出划出有文言特色的难懂的词语、句子。并尝试翻译疏通。(学生找出了不拘于时这个句式,“贻”“嘉”字)(这是文言文最基层的词句解释,不要求字字句句翻译,有些跟现代汉语没区别的课放过,有些有明显文言句式的,要突出,深入。)
师:能翻译这句话吗?
生:(讨论)不被时代所拘束。
师:这是一个
生:被动句。
师:哪个字表示被动?
生:于。
师:这还是一个倒装句,是状语后置。这是文言文的一个知识点。当然,于不仅仅表示被动,这里还有一处“于”(怎样把文言字词解释落到实处,老师的追问很关键,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小的口子看见大的世界)
生:学于余
师:呵呵,读起来和拗口。这里的“于”是
生:向的意思
师:很明显,这是倒装句,具体说是状语后置。学于余,前面省略了主语李蟠。这些都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些是文言教学内容的干货,如果这些基本内容不落实,连文本的基本意义不理解,其他一切免谈,文言教学就是空对空,虚无缥缈。)
师:刚才说道李蟠,谁是李蟠,李盘是蟠?
生:韩愈的学生,17岁。喜欢古文。
师:年轻啊,那为什么韩愈特意强调李蟠喜欢“古文”,这和韩愈有关吗?(停顿)(这里有难度,老师须有耐心和手法)首先解释一下唐代的古文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古文是不一样的,唐代的古人是相对于用词华丽,内容空洞的骈文而言的,要学习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一句话,就是接地气。(为什么要这样详细介绍古文这个点呢?其实有个《师说》这篇古文质朴自由特征的考量)再问一下,为何要强调李蟠好古文,这和韩愈有关吗?要不老师提示一下,看韩愈的解释(停顿)(学生看韩愈有关注解,发现了古文运动)
师: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扛大旗者,冲锋陷阵的带头大哥,当然还有柳宗元等一帮小弟摇旗呐喊。
生:李蟠好古文是说他理解并支持韩愈。
师:也可理解为是韩愈忠实的
生:粉丝。(学生思路阻塞时,要善于引来活水激活,用一些资料做支撑,让课堂重新流动,通畅)
师:更厉害的是这位粉丝还是位学霸,读一读。
(学生朗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哪些字要重读?
生:皆和通。因为李蟠厉害、牛逼。
师:诗书礼乐易春秋,相当于语数外,政史地,科科优秀。厉害呀,更厉害的是这样的学霸还要向韩愈学习,让我们这些学渣情何以堪啊。
师:更更可贵的是,这还是一位有自己见解,有自己判断的学生,哪一句?
生:不拘于时,时就是时代。
师:当时是怎样的时代风气?尊师重教吗,有没有9月10的教师节,领导给我们发发红包。
生:注解告诉,李蟠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那么就是说跟老师学习是很羞耻的。
师:如此一来,作为老师的韩愈,对李蟠这么多的优点更看重的是?
生:不拘时时。(以上就是文言文的文本细读,善于通过对表示情感的词语如“皆、通”的细心品味看出韩愈的欣赏和欣慰之情)
师:很好。《师说》写于8,让韩愈感到欣慰的是,第二年803李蟠参加高考,就高中进士。这很不很不容易。唐代科举“五十少进士”说,五十岁考中进士还算年轻,你看杜甫永远没考中进士,当然像李白这样天众奇才不屑于这些科举。另一个大诗人白居易27岁白居易考中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自我感觉良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还是为下面蓄势)
师:这一方面说明李蟠厉害,另一方面说明韩愈的学问大和教学质量高。你看,经过仅仅一年的辅导,学生就能进比北大清华还要难考的学校。可见老师是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教学内容在暗暗的过渡,杀人于无形之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师:关于老师的作用,韩愈有一句精辟的定义。能找出来吗?并背诵记忆。(文言文中的精要关键句必须能当堂背诵)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到如今,在一些教师的表彰会上,还能经常听到这句话,成为了经典语录。这是一个判断句,标志是
生:…….者….也。(这是文言知识落实的技巧)
师:猜测一下,韩愈会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句话?
生:自然,很相信自己,有底气。
师:就是自信,那我们读出自信的感觉来。让我感到幸福,教师的作用(学生朗读)
师:你再猜一猜,教师这个行业会消失吗?(有学生说会消失,电脑可以替代,绝大部分说不会消失)
师:大家基本上说不会消失,那我的幸福指数又升高了,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了。那如果要让你来讲,为什么教师这个行业不会消失?你会怎么讲(学生自由说)
师:那我们看看韩愈怎么说?他这样说你同意吗?为什么同意?朗读相关句子。
师:为什么需要老师?最关键的是哪个字?
生:惑。
师:说一说,这里的三个“惑”的解释词性是否一样(学生辨别,两个名词,疑惑,一个动词,有了疑惑)(落到实处)
师:我们连起来疏通一下,注意三个惑(学生解释疏通)
师:只要学生有疑惑,老师就有存在的必要。韩愈这样的分析是客观冷静,公正。那么问题又来了,那我凭什么当你们的老师?是不是我年纪比你们大,要么我天生就是老师吗?
生:学问高,读书多。
师:我们教师有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呵呵,老师难当啊,尤其当你们的老师,我是好老师吗?
师:刚才我说了老师的八字真经,在韩愈看来,可以浓缩两个字,我能当你老师的资本?哪两个字?
生:闻道。
师:闻道是
生:懂得真理。
师:孔子有句名言,叫朝闻道
生:夕死可矣。
师:什么意思(学生>生:夕死可矣。
师:什么意思(学生翻译理解,易错,老师纠正,早上听到真理,即使到了傍晚为这个真理而死,这也是值得的)
师:因为学生有疑惑,而老师掌握了道,即知识真理。这里在有意识的强调“道”,真理。
师: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遍,自己口头翻译。注意其中的“师”字。(共同解释)
师:大家读了这些文字后,能不能体会韩愈老师写这些文字的心情?猜一猜。
生:韩愈讲的理直气壮,气势很足。非常自信。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发现第一段的句子很连贯,自然。句子长短交叉,有些句子首尾相连,这样文章有气势,势如破竹,气势磅礴。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写给学生李蟠看的,但如果从第一段来看,极力的写出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必要性,以及好教师的标准,韩愈自身是全国名师,那写给谁看的?
生:写给老师,写给韩愈自己。
师:是不是可以理解,韩愈作《师说》来激励自己,更激励所有像韩愈这样的老师,不仅仅鼓励李蟠。你看,韩愈的套路真深啊?留两个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古之两字能去掉吗?这篇文章还写给谁看?下节课继续。
《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课前检测一些学过的知识点。“惑”“师”,“于”“乎”被动句、状后句,判断句,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文言文的教学特色,不要虚空要扎实)
师:上节课我们围绕一个主问题,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开头就集中火力,攻其一点)
从文章结尾可看出是写给学生李蟠的,表扬肯定这位好学生。从第一段我们又可以看出是写给
生:韩愈自己看的,鼓励自己。(概括引入,不拖泥带水,用主问题带动学生思维,流程紧凑而不枝蔓)
师:如果从第三段来说。你说又写给谁看的?自由朗读第三段,能口头疏通语言。注意其中的“师”的解释。(文言中朗读太重要了,通过朗读可以直观感知哪些字词学生不懂,是知识盲点,当然,老师自己要有预设,可以猜测学生的不易明白处)
师:这一段的观点可以说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老师的理解,甚至说革命性的。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停顿)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你觉得哪句话你读起来最爽?(这是一句学生能直接感受的句子,难度不大,问题设计的梯度要有体现,不能一下把学生闷死,有话可说,想一想有话可说,在无话可说处有话可说是课堂提问的梯度)
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好吧,读出并背出的自豪感来。(学生兴奋读)读来很解气吗。为什么解气?
生:是说学生能超越老师,老师不比生聪明。
师:是学生一定能超越老师,还是老师一定比学生笨吗?这里的不必是(怎样讲解“不必”这样的文言异义,这也是一种方法,故意出错,
加深理解)
生: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
师:看来“不必”现在的意义和古代不一样,这样解释我听了更舒服。
师:能再说说颠覆你观念的句子吗?
生:圣人无常师。就是说圣人没有平常的老师,
生:是固定的老师。圣人老师不固定,有很多。
师:对,说到圣人,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
生:孔子。
师:文章是怎样引进孔子的?
生:孔子拜的老师很多,并且这些老师也比上孔子。
师:这是举了著名的例子,叫例证法,很有用的。(及时总结)
生:还引用孔子的说过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这是引用的手法,引用和举例简洁明了即可,因为孔子是大人物,在封建社会是神一样的存在的,有说服力,你不服不行。(这是对怎么写和写的怎么样的总结,是写作技法范畴)
师:当然,这些观念在当时可能比较难以实现,是理想化的境界。(出示)后来有位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提出这样的观念: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引进外来资料,增加课堂教学深度和厚度,也可开拓视野)
师:如此看来,这段文字最好写给谁看的?
生:后来的老师的学生
师:是,这是对未来的老师和学生的勉励,是一种期待和理想。我们再读一遍第三段,向1000多年的韩老师致敬。(学生朗读)(朗读的方法的方法最实用,简捷,短平快)
师:重要的问题问三遍,这篇文章还写给谁看的呢?(停顿),答案就藏在剩下的段中,我们先读一读这个段,我们会发现这个段语气词很多,这是什么原因?找出相关语气词,自己揣摩,如有时间,可以做相关联系(在横线上加上不同的语气词,使句子表达不同的意思。
1.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2.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3.______,这个人我见过!
表现出疑问的样子 .
嗯要表现出肯定的样子.
啊,哈等语气词,要表现出惊奇的样子.(此环节是搭脚手架,让学生领会,语气词的作用和效果,可灵活机动)
生:语气词有嗟乎,矣,乎,也与、呜呼。
师:有些语气词是单用,有些是两个字连用,这一段作者似乎很有情绪?韩老师似乎很激动,小宇宙要爆发的感觉。这一种情绪怎么来的?如果我们联系一下结尾的“不拘于时”四个字,可能会新的发现。那当时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时代?能用原文中的话语来回答吗?
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耻学于师。(学生不传也的“也”停顿有错误,老师之处,文言的停顿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师:这里的耻是
生:以什么为可耻。(重要的词语必须落实,不玩虚的,只来真的)
师:韩愈对此的态度是,
生:难过
师:不仅仅是难过,还痛心,哪个语气词表示这种心态
生:嗟乎
师:你看,语气词背后站立这忧心忡忡,痛心疾首的韩老师。为了更有力的批判这样一个荒唐的时代,韩愈有了一种很有表达效果的杀手锏,很明显的表达手法叫?
生:对比
师:找出对比手法的句子来,并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表示情感和语气的句子(学生找出三处,和三处语气句,并疏通)(这是解读第二段最重要的一次设问,《师说》中最难讲的就是第二自然段,总是感觉没讲到点子上,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文本的精彩和奥秘,作家的情绪、内在的不平和批判精神容易丢失,师说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浸染了韩愈的呐喊,尽管孤独而缺少知音,这种孤独类似于鲁迅的孤独,是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更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延承。三处对比和三处重要的语气句照应,就是突破文本阵地最好的点)
师:古代的圣人和今天的一般人比较,找出了圣人和一般的差距,不仅仅是天资,更主要的是情商,一个爱学习,一个以学习为耻。所以作者有个反问句,读一读?
生:其皆出于此乎、
师:哪两个词表示反问?(指向性明确,切口又小,效果很好)
生:其。。。乎
师:这里的“其”是猜测语气,实际上也可以理解韩愈对这样的结果是深信不疑的。对比手法,在我们平常太常见了,我们学习时,永远有个对手叫
生:别人家的孩子。
师:呵呵,别人家的优秀的孩子对我们幼小的心理是大大的刺激。第二处对比是?
生:对自己孩子和对自己本身
师:能不能在爱其子前加上合适的主语?
生:家长。
师:在这处对比中,我们发现一个表示转折对比的词语
生:则,翻译为“但是”(重要文言虚词的落实和手法,内容融为一体,不是单纯的讲解虚词的用法,而是放到句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文章的章法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教学的大视野)
师:第二处对比,我们可以理解为家长的家教观。即家长如何教育子女,这对我们现在也有借鉴意义。想想,我们的父母师怎样教育我们的((这里点到为止,否则很容易划入家庭教育讨论的话题,这不是语文的教学内容,而沦落为政治社会的话题,千万不要黄了自己的地。打住刹车)((停顿)家长对子女要求其好好读读,天天向上,而对自己却
师:则耻师焉
师:同样是学习,却采用双重标准,小孩的学习就很纠结了,我们看看,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用原话来回答?
生:受之书而习句读者,就是一些文字的诵读。
师:当时家教的观念也有问题,用原文回答(这些都是贴住文本教学,牛皮糖一样粘住)
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这些学生学到的可以理解为一些基本知识,比如数理化中的一些公式定理,但是你不会用,这些知识的价值就不大,这些都是家长错误的观念导致。家长只要求子女学一些基本的知识,而放弃了了对道德追求,只注重智育,不忽视德育。这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区别,也是智商和情商的区别。(此处比较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时,老师要及时灌输,讲解,提高课堂效率高。怎样灌输是一门学问,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千万不要被所谓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束缚手脚,水无定势,教无定法)
师:“吾未见其明也”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责备讽刺。
师:最后一处比较,是--
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
师:这些人,用现代语言怎么说 ?
生:手工业者和公务员比较。
师:这能比吗?为什么韩愈偏偏要比?
生:手工业者不耻相师,不以相互学习为耻辱,一直在学习
师:而士大夫对于学习?
生:则群聚而笑之
师:这里的笑应该是?
生:嘲笑、讥笑。
师:嘲笑并且似乎有充分理由。(朗读相关句子,位卑则足羞一句)
师:韩愈对于这样的嘲笑他人的士大夫是很
生:生气,失望,
师:甚至痛恨。你看他马上抓住这些人不放,又用了对比,关于士大夫用了两处对比,为何用两处对比?(学生讨论回答)
师:韩老师的情绪激动到了极点,有一个词表示这种语气,
生:乃,竟然
师:出乎意料,严厉的表示出对你的鄙视。最后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读一读,其可怪也欤?(学生朗读)能体会其中的语气吗?(依然抓住语气句做文章)
师:士大夫的智商竟然比不上打工者的智力,难道值得奇怪吗?言外之意是
生:不奇怪,很正常。
师:这里“其”和“也欤”三个虚词连用,我们感受到了韩愈对这些可笑的士大夫的自作自受的鄙夷和唾弃。
在这一段三处对比中,韩愈更关注是第三处对比,一个国家士大夫也就是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代表了社会的良心、良知、正义。他们理应成为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如果社会精英、国家栋梁这样的代表人物都这么堕落,这么下浊,这么丑陋,这么卑鄙,这么寡廉鲜耻,欺世盗名。那么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还有什么出息的呢?现在,你认为这是一篇写给谁看的文章?
生:社会上的这些丑陋的人,尤其是不学无术的士大夫。
师:这是一篇写给谁看的文章?表面上表扬李蟠,实际上在鼓励自己独自前行,还展望了未来的理想的师生关系,更不留情面的批判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和不学无术的所谓的社会精英,这哪怕是现在,也是发人深思的。
文章开头之所以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其实韩愈在痛心的说今天的读书人已经没有老师,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当一个时代以个人出生贵贱,地位高低,来评判衡量人的价值时,这又是一种更大的更深的悲哀。我们相信有朝一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对整个教学程序的浓缩总结,提升。)
小刘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2:《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江苏羊尖高级中学 杨文贵
《 今 生 今 世 的 证 据 》是 苏 教 版 高中《语 文 》( 必 修 一 )“月 是 故 乡 明 ”专题 中 的 一 篇 现 代 散 文 。 本 文 选 材 与众 不 同 , 所 写 的 边 远 乡 村 里 的 故 事 ,对 今 天 的 学 生 而 言 比 较 陌 生 ; 另 外 ,本 文 感 情 深 藏 不 露 , 语 言 相 当 抽 象 ,文 学 性 也 比 较 强 : 这 都 给 学 生 的 阅读 带 来 了 很 大 的 难 度 。因 此 , 我 借 助“ 读 出 自 己 ”的 阅 读 理 念 , 试 图 从 学生 熟 悉 的 生 活 体 验 入 手 , 引 导 学 生一 步 一 步 走 向 文 章 的 深 处 ……
( 一 ) 让 我 慢 慢 地 靠 近 你
师 : 同 学 们 , 初 读 这 篇 文 章 后 ,有 什 么 感 受 啊 ?
生 : ( 几 乎 齐 声 ) 一 点 也 读 不 懂 !
师 : 哦 , 什 么 让 你 们 读 不 懂 呀 ?
生 : 老 师 , 文 章 的 题 目 和 开 头 部分 就 读 不 懂 ,“ 今 生 今 世 的 证 据 ”什么 意 思 ? 感 觉 作 者 写 得 好 玄 乎 !
师 : 哦 , 作 者 真 的 写 得 如 此 玄 乎吗 ? 玄 乎 得 我 们 这 么 聪 明 的 学 生 都看 不 懂 啊 ? 那 这 样 吧 , 我 们 不 读 作 者的 文 章 , 我 们 读 自 己 好 吗 ?
生 : 老 师 , 什 么 是 读 自 己 呀 ?
师 : 对 这 个 问 题 , 老 师 暂 且 不说 , 我 只 想 先 提 几 个 问 题 。哪 些 同 学
原 来 的 家 在 农 村 , 而 因 为 种 种 原 因 ,现 在 已 经 随 同 父 母 搬 到 了 镇 上 或 者市 里 的 新 家 的 ? 有 的 话 请 举 手 。( 十几 个 学 生 举 手 )
师 : 你 们 的 老 家 还 有 亲 人 吗 ? 你们 逢 年 过 节 还 要“常 回 去 看 看 ”吗 ?
生 : 要 的 。
师 : 哦 , 那 么 假 如 今 天 我 们 全 班同 学 跟 你 回 老 家 玩 , 你 会 怎 么 给 我们 介 绍 你 的 老 家 ? 你 将 怎 样 来 证 明你 确 确 实 实 在 这 里 生 活 过 呢 ?
生 1: 我 会 把 同 学 们 带 到 还 留 存着 我 当 年 在 上 面 涂 鸦 的 老 屋 的 墙 壁处 , 指 着 告 诉 同 学 们 , 这 是 我 画 的 。
生 2: 我 会 把 同 学 们 带 到 我 老 家门 前 的 那 棵 老 树 跟 前 , 指 着 告 诉 他们 当 年 我 曾 经 和 我 的 小 伙 伴 们 攀 爬的 乐 事 。
生 3: 我 会 把 同 学 们 带 到 老 家 门前 的 那 株 种 在 泥 地 里 的 月 季 旁 , 挖出 当 年 埋 下 的 包 着 我 胎 发 的 那 个 塑料 纸 包 , 告 诉 同 学 们 , 这 是 我 的 胎发 , 不 由 他 们 不 信 吧 ? ( 众 笑 )
师 : 刚 才 几 位 同 学 的 回 答 很 精彩 , 他 们 确 能 让 我 们 相 信 那 是 他 们
生 活 过 的 老 家 , 什 么 原 因 呢 ?
生 : 因 为 他 们 都 有 证 据 ! ( 齐 声 )
师 : 对 了 , 证 据 ! 因 为 他 们 都 找到 了 能 证 明 他 们 曾 经 生 活 过 的 实 实在 在 的 证 据 , 是 他 们 今 生 今 世 的 证据 。
生 : ( 举 手 ) 老 师 , 我 现 在 似 乎 可以 读 懂 文 章 题 目 了 , 因 为 文 章 开 头几 节 作 者 也 是 在 列 举 能 证 明 作 者 确实 在 这 里 生 活 过 的 “ 今 生 今 世 的 证据 ”!
……
( 二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师 : 故 乡 , 是 人 出 生 、成 长 、生 活与 劳 作 的 地 方 , 它 是 有 意 义 的 , 因 为它 烙 上 了 人 的 印 记 , 是 人 生 活 的 化 , 用 作 品 里 的 话 说“这 些 都 是 我 今生 今 世 的 证 据 啊 ”。之 所 以 有 人 不 明白 , 是 因 为 他“还 不 知 道 曾 经 的 生 活有 一 天 , 会 需 要 证 明 ”。而 这 种“需 要证 明 ” 的 心 理 正 是 人 类 普 遍 具 有 的情 结 ---怀 旧 ( 回 归 ) 情 结 。
生 : ( 举 手 ) 老 师 , 什 么 是 怀 旧 情结 ? 为 什 么 它 是 人 类 普 遍 具 有 的 ?
师 : 对 这 个 问 题 , 我 也 一 直 在 苦苦 思 索 , 而 且 也 一 度 找 不 到 最 好 的答 案 。直 到 昨 天 晚 饭 后 , 在 和 妻 儿 出门 散 步 的 时 候 , 我 偶 然 间 悟 得 了 , 同学 们 想 不 想 听 听 呢 ?
生 : ( 齐 声 ) 想 !
师 : 昨 晚 我 和 妻 儿 一 起 散 步 , 我儿 子 很 顽 皮 , 他 一 人 跑 到 了 前 面 去 ,叫 都 叫 不 住 , 一 点 都 不 如 你 们 乖 !
( 众 笑 ) 可 是 啊 , 我 却 发 现 我 儿 子 有一 个 动 作 一 直 在 重 复 , 你 们 猜 猜 是什 么 ?
生 : ( 疑 惑 地 ) 回 头 望 ? ……
师 : 你 们 真 聪 明 ! 对 了 , 回 头 望 !
( 强 调 ) , 你 们 有 没 有 这 样 的 生 活 经历 ?
生 : ( 众 答 ) 有 。
师 : 那 么 , 假 如 我 儿 子 回 头 望时 , 却 发 现 我 们 没 在 后 面 跟 着 , 你 们
觉 得 他 会 怎 么 样 ? 假 如 是 你 , 你 会 怎么 样 ?
生 : 害 怕 。
生 : 哭 。
生 : 大 哭 大 叫 。
…… ( 众 笑 )
师 : 大 家 想 想 , 我 为 什 么 要 给 大家 讲 这 个 例 子 呢 ?
生 1: 老 师 , 我 明 白 了 , 人 都 有 回头 望 的 习 惯 吧 ?
师 : 对 , 但 似 乎 还 没 说 到 关 键 处吧 ? 你 们 觉 得 呢 ? ( 面 对 全 体 学 生 )
生 2: 老 师 , 我 认 为 这 种 习 惯 背后 还 隐 含 着 深 意 , 因 为 人 确 实 经 常
要 回 头 望 , 现 实 中 动 作 是 这 样 , 内 心深 处 也 经 常 这 样 , 但 怎 么 解 释 , 我 还弄 不 懂 。
师 : 很 好 , 这 位 同 学 已 经 能 把 问题 推 向 深 处 探 讨 了 , 值 得 表 扬 ! 还 有谁 能 谈 谈 ? ( 略 等 )
生 3: 我 想 谈 谈 我 的 理 解 , 人 们喜 欢 回 望 , 是 否 是 怀 旧 心 理 的 表 现 ?人 们 是 在 怀 念 自 己 的 过 去 , 自 己 的生 活 , 自 己 走 过 的 路 , 自 己 经 历 过 的人 和 事 吧 ?
生 4: 老 师 , 我 也 想 谈 谈 ! 在 怀 旧中 , 我 们 经 常 会 想 到 一 些 具 体 的 物 ,也 就 是 说 , 曾 经 经 历 的 物 之 所 以 常常 是 人 怀 念 的 对 象 , 说 穿 了 , 怀 念 的并 不 是 物 本 身 , 而 是 一 种 感 情 , 一 段体 验 吧 ?
师 : 我 真 的 很 高 兴 , 你 们 很 会 思考 。我 想 补 充 的 是 : 人 为 什 么 喜 欢 怀旧 ? 因 为 人 是 有 时 间 感 的 动 物 , 他 知道 生 命 的 流 逝 与 时 间 的 无 情 , 知 道什 么 叫 历 史 。 曾 经 经 历 的 物 之 所 以常 常 成 为 人 怀 念 的 对 象 , 说 穿 了 , 怀念 的 并 不 是 物 本 身 , 而 是 怀 念 自 己的 过 去 , 自 己 的 生 活 , 自 己 的 生 命 ,自 己 度 过 的 时 间 与 历 史 的 意 义 和 价值 。这 其 中 , 故 乡 显 然 具 有 特 别 的 分量 。否 定 了 或 忽 视 了 这 曾 经 之 物 , 必
然 意 味 着 对 自 己 生 命 的 怀 疑 :“ 在 它们 中 间 悄 无 声 息 度 过 的 童 年 、少 年 、青 年 时 光 的 我 , 他 的 快 乐 、孤 独 、无人 感 知 的 惊 恐 与 激 动 …… 对 于 今 天的 生 活 , 它 们 是 否 变 得 毫 无 意 义 。 ”
( 三 ) 掀 起 你 的 盖 头 来
师 : 大 家 看 看 , 文 章 中 还 有 什 么地 方 你 觉 得 难 以 理 解 , 可 以 一 起 来探 讨 一 下 ?
生 : 老 师 , 文 章 最 后 一 句 话 我 觉得 很 难 理 解 。 ( 读 )“当 家 园 废 失 , 我知 道 所 有 回 家 的 脚 步 都 已 踏 踏 实 实地 迈 上 了 虚 无 之 途 。 ”
师 : 对 于 刚 才 这 位 同 学 提 出 的 问题 , 有 谁 能 来 帮 助 他 稍 作 解 释 呢 ?
( 无 人 举 手 , 沉 默 )
师 : 看 来 这 对 大 家 来 说 , 都 是 一个 难 题 。 这 里 , 老 师 又 要 转 换 话 题了 , 我 又 想 问 大 家 个 不 相 干 的 问 题 ,
可 以 吗 ?
生 : 可 以 。
师 : 大 家 听 说 过“失 忆 症 ”吗 ?
生 : ( 纷 纷 回 答 ) 知 道 , 知 道 , 我在 电 视 里 看 到 过 !
师 : 哦 , 看 来 大 家 对 这 并 不 陌生 , 那 么 我 想 问 问 大 家 , 你 注 意 到 患
失 忆 症 的 人 有 些 什 么 特 点 呢 ?
生 1: 这 样 的 人 整 天 显 得 恍 恍 惚惚 的 , 像 没 了 灵 魂 的 人 。
生 2: 这 样 的 人 眼 神 总 是 呆 滞的。生 3: 这 样 的 人 越 努 力 想 回 忆 起
过 去 的 事 时 , 越 显 得 很 慌 张 , 很 恐惧 , 因 为 他 发 现 什 么 也 想 不 起 来 了 。……
师 : 大 家 的 观 察 很 仔 细 哦 ! 患 了失 忆 症 的 人 , 当 他 试 图 努 力 回 忆 过去 , 却 发 现 找 不 到 任 何 能 证 明 他 过去 的 证 据 时 , 他 们 普 遍 会 表 现 出 失落 、惶 恐 、虚 无 、精 神 涣 散 。那 么 这 能不 能 对 我 们 理 解 文 章 最 后 一 句 话 带来 启 发 呢 ? ( 巡 视 , 期 待 )
生 1: 老 师 , 我 好 像 有 点 理 解 了 。文 中 的“ 虚 无 ”也 是 一 种 表 现 , 这 种表 现 是 在“ 家 园 废 失 ”后 产 生 的 , 也就 是 说 , 当 人 们 在 内 心 找 不 到 过 去生 活 过 的 家 园 时 , 人 们 就 会 出 现 和患 失 忆 症 者 一 样 的 表 现 。
师 : 谁 也 想 来 说 说 ?
生 2: 我 认 为 这 里 的“家 园 ”已 经不 是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家 园 , 它 应 该 指
精 神 家 园 , 因 为 它 是 藏 在 人 们内 心深 处 的 了 。 ( 师 点 头 肯 定 )
生 3: 我 赞 同 他 的 观 点 , 精 神 家园 很 重 要 , 人 不 能 没 有 它 。
师 : 哦 , 那 么 假 如 失 去 了 精 神 家园 , 你 认 为 会 怎 么 样 呢 ?
生 : ( 支 吾 ) 没 有 家 了 , 不 就 成 了流 浪 儿 了 ! ( 众 笑 )
师 : 哦 , 我 们 可 不 可 以 给 它 一 个完 整 一 点 的 名 字 ?
生 : ( 纷 答 , 众 笑 ) 精 神 流 浪 儿 !
师 : 很 好 , 其 实 大 家 已 经 理 解 了文 章 最 后 一 句 话 了 , 恭 喜 你 们 !
师 : 当 烙 上 一 个 人 生 命 印 记 的 家园 ( 故 乡 ) 不 复 存 在 ( 废 失 ) 时 , 他 的生 命 、 他 的 生 存 历 史 也 就 成 了 一 片虚 空 , 他 没 有 了 精 神 寄 托 与 精 神 归宿 之 地 , 没 有 了 通 向 未 来 的 方 向 了 ,这 正 是 现 代 人 精 神 的 一 种 通 病 ---精 神 流 浪 。想“回 家 ”却 只 能 走 向“虚无 ”。 作 者 就 是 要 告 诉 我 们 这 一 点 。能 理 解 了 吗 ?
( 生 纷 纷 点 头 …… )
樊光姣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3:《十八岁和其他》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学习重难点
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时:1学时
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大意,作者的主要观点。
2、识记下列词语的意义:
①迷惘(w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②沉湎(min):沉溺。
③溺(nì)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④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⑤抹煞: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⑥怪癖(p):古怪的癖好。
⑦摭(zhí)拾:拾,捡。
⑧涉(shè)猎:粗略地阅读。
⑨翱(áo)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⑩枝桠(yā):枝杈。
课堂学习
一、基础知识检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 )
A、炫耀(xuàn) 涉猎(shē) 怪癖(pǐ) 初露(lòu,显露)
B、枝桠(yā) 溺爱 (nì)晨曦(xī) 蓬莱(péng)
C、横蛮(héng) 感触(chǔ) 茁壮(zhuó) 宠爱(chǒng)
D、说教(shuō) 桉树(ān) 甫健(fǔ) 纯真(cú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字的一项是( A )
A、鞭策 沉湎 急燥 意犹未足 B、惆怅 诧异 抹煞 引吭试啼
C、琐碎 迷惘 遨游 容销金镜 D、眷恋 懊悔 翱翔 壮志消残
二、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一种最原始、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但对某些人来说,你就是整个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亲情,倾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箴言--《十八岁和其他》。
(板书课题)
三、走进文本
㈠把握文意
文章分为“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青春”四个部分,脉络清新。请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十八岁”:诉说自己面对孩子十八岁时的心情。
“两代人的矛盾”: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两代人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
“读书的苦乐”:谈读书的苦和乐,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
“青春”: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
参考:
十八岁:这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的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和理解在文字里表达的淋漓尽致。 “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夹杂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依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些话是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
两代人的矛盾:这一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和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
读书的苦与乐:为孩子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这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和尊重的体现。
青春:这一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作者在这里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诫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最后一次表达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
㈡关键突破
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⑴焦急忧虑 ⑵激动喜悦 ⑶辛劳(在“青春”版块中) ⑷ 爱
2、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
①“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②“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③“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回忆父母养育自己的生活片段,讲述你感触最深或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片段与大家交流。
学生讲述、交流,适时点评。
补充:
同学们都讲述了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这里我也有几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1、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女儿嘴里
还记得汶川地震时有这样一个感人故事:在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名战士徒手挖掘,寻找生命迹象。突然,一个情景无声却铿锵地撞击了每一个救援人员的灵魂:
一名年轻的母亲双手怀抱襁褓中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衣服向上卷起,已经没有呼吸。她怀里的婴儿无辜地、坦然地含着母亲的乳头,有节奏地吸吮着。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用尽最后一点生命的汁液,在保护孩子。或许就在临断气前,把乳头放进了孩子的嘴里。
2、韩红一曲《天亮了》感动了很多人,它唱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双双撒手人寰。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总会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3、或许有的同学说这些都太遥远,不大现实,那就看看我们身边,我们还记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那位日行20里,暴走七个月,只为移肝挽救儿子生命的55岁的“暴走妈妈”陈玉蓉。
4、还有8月28日,开学那天,那么多父母背着行囊把孩子送到学校仍依依不舍,不肯离去,挤在校门外引领翘望,我理解他们的心情,我也想起了我的这样一个学生:他家离学校比较远,为上学方便,他的父母都想让他住校,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孩子睡相不好,夜里好蹬被子。在家里十几年了都是父母夜里好几次醒来为他盖被子。那在学校怎么办呢?这事在班里一说,同学们都很热心,说我们夜里轮班起来给他盖,这样这个孩子就住校了。刚开始,宿舍内同学们确实是定着表轮班起来盖被子,但时间长了,同学们感觉这样有点疲惫,渐渐地夜里就不能再按时起来了,天渐渐冷了,所以,这个同学经常地感冒、生病,不能学习,最后父母决定还是让孩子回家住。这件事我总结了:十几年来,能坚持每天夜里几次起来给孩子盖被子的只有父母,其他人谁都做不到。
那么面对这样的爸爸、妈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反叛,有什么理由不爱他们呢?同学们,爱他们吧,不要等到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时再来后悔,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来懊恼。
(过渡:回到现实生活,我们很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与父母之间发生摩擦或矛盾,那么这时我们应怎么去做呢?)
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
(适时引导,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退一步海阔天空。)
读书的苦乐
1、面对让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同情”,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2、探讨:谈谈自己对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的认识。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给同学们几句话:苦苦苦无限,不苦苦无穷。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
青春
1、作者对处在青春时期的儿子有什么样的希望?
(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下面这些句子都写出了对青春的感悟,试仿照其中的一句,写出你对青春的理解。
青春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她澎湃的激情,谁也无法阻挡她奔向大海的脚步。
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都遭到她的驱逐。
青春是一只高飞在天鸟,她美丽的翅膀像彩色的旗帜,召唤着梦想,憧憬着未来。
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永不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
学生仿写展示
四、课文小结(挑战自我,课下作业)
杨子以儿子十八岁生日为契机,选择“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青春”四个话题,以朴素、真挚的语言与儿子展开的对话,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感动。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感动化为行动,珍视亲情,珍惜青春。
(板书:珍视亲情,珍惜青春)
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的爱?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封给父母的信,主动与父母做一次沟通与交流。
五、延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完成1~4题
家 教
胡冬梅
儿子生日,她打算让儿子高兴一回,带他到公园玩一天,再给他买一个玩具火箭,兑现自己的诺言。
公园里添了很多设施,她现在才知道。碰碰车、飞车、电子船……很多孩子都在上面玩。
“妈妈,我要坐碰碰车。”明明扯着她。
“明明!等等!”她看见车子碰得很厉害,有点担心,要是很劲一碰,人被摔出来呢!而且震动那么大,孩子能受得住么?于是想到报纸上一则消息:英国有个男孩听音乐得了脑震荡。
她就把这些跟儿子说。明明很乖,[甲]。
到了湖边,见许多电子艇在湖面极快地飞掠,她很惊叹,却又为船上的人担心。
明明说:“我要坐飞船,妈妈。”
她吓了一跳,说:“不行!”接着便扳着指头数出几种发生事故的可能来,说的时候绘声绘色,声音越来越严厉。
明明听得很认真,听到后来,[乙]。
她牵着孩子远远地指着笼中的动物,要孩子万不可走近去看,并讲些蛇呀狼呀恶毒的故事,又告诉儿子小心提防。
……
出公园的时候,她问:“明明今天玩得高兴吗?”
孩子没有回答,脸上有些痴气。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丙]。
她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样一副傻样,早上来时可不是这样的。她说:“走!明明!妈妈带你买玩具火箭。你不是长大了要当宇航员吗?”
“妈妈!我……我不要……”明明说,“我不要上天,上天会摔下来的。”她看着孩子,呆呆地在门口站了很久。
后来她走了,嘴里说着:“儿子……唉!”
1.下面三句话分别是从[甲]、[乙]、[丙]三处摘出来的,将它们回归原位置。
①就禁不住点头。
②目光里透着疑惧和惊恐。
③虽然目光留恋,但还是跟着妈妈离开了。
答:甲处填 乙处填 丙处填
甲乙丙处分别填③①②。
2.将本文的第2段“公园里添了很多设施,她现在才知道”一句换成“公园里很热闹”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原文的写法还暗示出“她”好久没带孩子来公园了,对变化了的外部世界感觉迟钝,至少“慢半拍”,总之,为人比较保守;同时与后文罗列的游戏“设施”相照应。
3.对文章结尾“她”自言自语的那句话(“儿子……唉!”),你怎样理解?
说明“她”直到最后也没真正明白儿子不再想要火箭,不再想当宇航员的原因,也说明她对儿子的表现感到失望和无奈;同时也说明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教育的失当。
4.谈谈你阅读《家教》这篇文章的感想。
广大家长应该更新观念,要从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竞争的形势出发,激发孩子的探索、竞争、向上的意识,使孩子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的需要,真正增长孩子的能力。(5分,本题不强求千篇 一律,只要是从本文的思想出发,意思与文章有所联系即可)
附:《十八岁和其他》课后反思
这次是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过关汇报课。我选的是《十八岁和其他》。
今天早上第一节就是我的课,课前就感觉自己不是很在状态,课后觉得这节课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准备的很多自认为很感人的话没有展示出来,比预想的要差一些。课后带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去找杨校长,请他给评价一下,提提建议。“你这节课上绝了,我给出了最高分”。没想到啊,激动万分哦!!这才有勇气把这节课回头想一遍,成功之处?不足之处?现在把它整理一下。
选这篇课文本身是想挑战一下自己。以前讲公开课多是讲解文言文,因为文言文的环节设计简单,上起来便于操作,便于控制,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脱节,不会有什么大的纰漏。但要想上出新意来也是很困难的。我是第七年执教了,如果还是囿于原来的套路,不能创新一下课堂,良心上很不安,毕竟教过两轮了,毕竟学校给予你很高的期望。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创新,给自己一些挑战,于是选了这篇现代文。
我给这篇课文的目标定位是在充分阅读、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我体验,畅谈自己对父母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其实就是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一次荡涤。
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要用真实感人的故事去打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并且对学生的讲述要进行适时、中肯的评价和引导,将感情推向高潮。对此,事先我做好充分的准备,导入、过渡、小结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之前选的经典案例和诗句、名言在课堂上也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课堂上,当同学们受到感染都沉浸在对父母感恩和爱的情感中时,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把你的情感大声地喊出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连喊三遍,我当时真的被感动了。
此外,自认为比较得意的地方还有:
①详略处理较好,限于时间关系,重点探讨“十八岁”和“两代人的矛盾”两个板块,而对于“读书的苦乐”和“青春”则简单一点。
②“课外延展”处理得较好,对课文内容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③方法多样,方式灵活。既有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又有创新的探讨交流,既有精当的讲解,又有精彩的展示。
④让学生有话可说,当然也有事先充分的预习指导。
⑤目标达成度高,基本完成了预定目标,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当然不足也是很明显的:
①自己的状态不是最佳,讲述故事时,语言的渲染力度还不够。
②板书滞后,在小结点明主旨时,忘了写上“珍视亲情,珍惜青春”。
③课上最后剩余3分钟,这个课前我没有想到,所以处理得过于随意了。应该让学生再一次聆听“父亲”的箴言,再大声的朗读文中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
这一学年我给自己的目标是:
①“上出一点语文味来”。引导学生感悟一下真正的“语文”。
②寻找到阅读指导和作文指导的有效方法。
我正在努力!!
惜缘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4: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江河
师:同学们,江河是朦胧派诗人,诗歌中自然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中语言的独特性,以求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风格,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品味几处精美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 (幻灯片展示)师生齐读:为了歌唱,玉兰花/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为了不再孤独,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金色的声音刺激着我们/阳光追逐着,鸟儿牵动着/让我们一块走“}/在花辫匆匆铺就的道路上芬芳地走吧/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见动赓天正迎着我们走来,献上更多的花朵。
师:在这几句诗中,你最欣赏的是什么句子,请说说理由。
生:写迎春花的几句也很美。它与前后诗句在意境上浑然一体,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句中把迎春花比作了繁星,“闪烁”一词就是运用了比拟,写出了动态的景象,给人生机勃勃的感受。
生:“阳光追逐着,鸟儿牵动着”也是比拟手法,这是一个热闹的场面。
生:“在花瓣匆匆铺就的道路上芬芳地走吧”、“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觅动”展现的都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喜的心情,所有的景物和谐地呈现.象征了新时代的气象。
师:说得很好,词语象征的本义和先前的理解没有大的差别,但是当我们重视了前后超常搭配的词语后,就会对该词语表意的侧重点有更准确的理解,所得出的词语的象征义也就更符合诗歌前后的语境了。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一下课文。
生:我对“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也有了新的理解。我在想作者为什么拿“闪烁”和“迎春花”搭配呢?动词的使用可以让人想到这是风造成的,而且还是微风,微风吹拂,花儿一会儿对着阳光,一会儿背着阳光,忽明忽暗,与上下文中有风有阳光的信息呼应,这也是在暗写风与阳光的句子,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樊光姣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5:高一地理必修一苏教版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一苏教版提纲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地理有哪些学习方法
对比联想记忆法
是指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具有明显对立性特点加以联想的记忆方法。通过对比联想,有助于我们比较地理事物的差异性,掌握各自的特性,增强记忆。如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气压分布状况、气流状况、天气状况都相反,学习时,只需精记一种即可。
从属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因果、从属、并列等关系增强知识凝聚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关系联想,引导思考、理解地理知识彼此之间的关系,使思考问题有明确的方向,感到有些地理知识多而不杂,杂而不乱,有规律可循。如因果关系:地理自转→地转偏向力→盛行风向→洋流的流向;从属关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并列关系: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聚散联想记忆法
是指运用聚合思维对一定数量的知识通过联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到一起或运用发散思维对同一地理知识,从多方面进行联系的记忆方法。包括聚合联想记忆法和发散联想记忆法,互为逆过程。运用聚散联想记忆法有助于学习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建立地理知识的“联想集团”。
形象联想记忆法
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形象联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加深记忆。如新疆的地形特征可与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联系起来,“三横”表示三山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田”表示两大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又如意大利的轮廓图像高跟靴子。
地理解题技巧是什么
1.地理选择题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
高中地理选择题一般要采用多种方法去做,不能看到一道题目就一味地去计算或者直接去找正确答案,而是要灵活去应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地理选择题,同时保证做题的准确率。
做选择题如果能直接得到答案,那就用直选法,简单有效,如果比较麻烦的题目,可以用排除法去做,把明显错误的答案直接排除掉,剩下的选项再对比,就能够得到正确答案了。
2.地理大题做题方法有哪些
高中地理大题要想得高分,要把课本知识点都背会了,还有一个捷径就是直接背大题答题模板。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高中地理每年考试考点是类似的,考试题型也相近,为了应对高考,一些人便针对常考题型总结了答题模板,都是百试不爽的。
地理大题虽然有模板可背,但大家却不能死记硬背,因为模板需要灵活运用,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会用,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篇6:《江南的冬景》教学实录简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 小刘
班级:高一(8)班
1、如果让你写丰中秋天的景物,你会考虑哪些问题?(本校有三株巨大的樟树,有学生提到写樟树,林间有跳跃的小松鼠,满校园的桂花,这些都可以写。写别的学校没有的,有自己特色的,写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的。写景写什么,写景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其实就是三种境界)
2、老舍写北平得心应手,郁达夫写江南信手拈来。我们还原一下,大作家郁达夫写的时候是怎样想的,或者是怎样构思的?(学生自由的猜想)。
3、直接写江南的冬景的段落是哪些?各有哪些特点?这些段落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段落是哪一段?学生找出自己印象深的段落朗读,体验,品味。(直接写的是第2、5、7、8、10。其中第八段学生,有不同意见,暂放置)
4、文本细读,能说出为何郁达夫的描写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的点化之功如何体现?段落的排列顺序,你认同吗?
(几处关键的细读,第五段是敷彩,色彩的细微差距,郁达夫能一一描绘,这就是水平。可先找出本段中景物的特征,即“生气”。然后再品读怎样做到让读者感受到“生气勃勃”,这就是文字的神奇。文本有意识的进行色彩搭配,其实江南的冬景还应有其他色彩和景物,只不过被作者主观屏蔽掉了,散文选择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写景的时间,即工笔细描午后的色彩。
另外第七段是很有味道的一段,味道怎样出来呢?注意时间的不经意的转换,“垂暮”一词,这一江南特有的意蕴,这里注重的是构图,小桥,流水、茅屋、远山、乌篷船、绍酒,典型的悠闲,洒脱。当然,你也可以想象增添茴香豆,梅干菜之类。文中多次用了“你”的角度,是不是有亲切感和分享感。关于引用一句诗(出示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于今半是君。《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
可看作反衬手法,强盗都有文化,修养,突出江南的迷人之处。这里的构图是有意识的突出江南的雨,类似山水画的点染手法。而第九段主要是技法的运用,一般理解为虚写引用,可以说说引用诗歌的意图。注意其中“调戏”一词和村童前面“狗一样喜欢弄雪的”修饰词,借词突出雪夜特有的情趣。让整个画面活起来,动起来,立起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写景的时间段,晚上、垂暮、午后,如果还要写,可以写哪个时间段,清晨。清晨的特点,作者认为是可爱,能读出可爱吗?清晨用了个意想不到的比喻,黑女涂脂粉,三处“又”写出一种急迫而幸福的感受。小孩老人的曝背谈天,小鸟吱吱叫,水面冒气泡,天伦之乐,可爱之极,其实写景写了霜、风、雨、雪,清晨、午后、垂暮、晚上,是有顺序和规律。写出了整个江南景物的丰富性和包容性,给人的感觉这就是江南。江南应该是这样的。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5、哪些段落的描写似乎和江南的冬景无关,可以去掉吗?你怎么解释。(北国的冬天是纯粹的彻头彻尾的冬天,最有劲,闽粤的冬天不伦不类,没劲。对比倒不是否定北方的冬天,而是说江南的冬天也特有情调,明朗的情调。)
6、江南的冬景的背后有没有站着一个人?为何四次出现散步这个词?散步在作者看来是恩惠,清福,逍遥。可以品味最后一段,注意“引诱”一词,还有“拿起手杖,放下笔,认为写文章无聊”,如何理解这样反常的举动和想法。是不是还是渲染江南的冬景的明朗可爱迷人等等。
7、散步就是人和自然的融合,可归结于教学板块“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当然可以谈谈为何洒脱,主要是作者生活相对安适,富裕,有钱、有房、别墅。又抱得美人王映霞归,其实《江南的冬景 》说穿了,就是江南风流才子晒幸福。
板书
北方的冬景--蛰居异境
闽粤的冬天--气候异状
江南的冬景--特异恩惠
(三处“异”的情绪有何不同)
图一:晨霜如粉的清早 门前隙地 曝背谈天
图二:风和日暖的午后 冬郊山野 独自漫步
图三:烟雨微茫的垂暮 寒村茅舍 邀客把盏
图四:白雪纷飞的夜晚 江南大地 恣意享受
(借鉴他人板书。注意时间、空间、景物转化)
小刘
[《江南的冬景》教学实录简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7:师说(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师: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叫xx的数学老师,[有人点头]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生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生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意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
师: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学生看书。有的圈点课文,有的轻声议论,有的沉思。教师巡视课堂,不时停下来回答学生的提问,几分钟后,讨论开始。]
师:好了,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生丙: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认识应该说是对的,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教师的本质特征。
师: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
生丁: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师:非常好,儒家的鼻祖是谁?
生众:孔子。
师: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生众:也是孔子。
师: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戊: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师: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生戊:也对也不对。
师:(笑)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戊: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师: 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生戊:(摇头)
师:其它同学有知道的么?
生众:不知道。
师:(板书)“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生戊:(若有所悟)噢。
师: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生戊:爱国主义教育吧?
生乙:我认为是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师:对。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生甲:我认为,普通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培养,天才的学生靠自学就可以成才。
师:你的意思是说,有些人不是学而知之,而是生而知之?
生甲:不是,他不需要向别人学习,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
生乙:我不同意。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
生甲:但你不能否认他们自学成才的事实。比如法布尔。
生乙:法布尔虽然是自学成才,但不能说他没有老师,他的父母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他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问,他请教的那些人就是他的老师。
师: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生乙:是。
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
生众:(笑)
师: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众:同意!
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法布尔先生有老师!xx同学,你同意吗?
生甲:(笑,点头)
师: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生众:可以。
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生众:(笑)
师:既然人人有老师,说明社会需要这个行业,说明老师确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吧?
生众:对!
师:好了,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xx同学方才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是吗?
生甲:是。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呀?
生甲:如果毛泽东不成为一代伟人,人们也不会知道他的老师是徐特立。
生乙:没有徐特立,毛泽东也不会成为伟人。
生甲:按你的观点,徐特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成为毛泽东那样的伟人。
生乙:按你的观点,毛泽东成为伟人和徐特立没有丝毫关系了?那他当初为什么拜徐特立为师呢?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
师:(做暂停手势)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
生众:(愕然,感到问题突兀)
生庚:是老母鸡孵出来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庚:我家孵过。
师:那你有发言权。
生众:(笑)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辛:也可以用孵化器。
师:你家有孵化器?
生辛:没有,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
师:你也有发言权。
生众:(大笑)
师: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几天?
生庚:21天。
师:对,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是这样吗?
生庚:是。
师: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21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
生众:(大笑)不能。
师:时间再长一些,比如210天……
生众: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乙:鸡蛋和石头的内部结构不同。
生丙:鸡蛋和石头的化学性质不同。
生乙:老师,我明白了: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靠个人奋斗。
师: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20多天,还是出不来小
鸡崽儿?
生乙:因为缺少外部条件。
师: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生乙:对。
师:缺少外部条件,地下石油会自己冒出来么?
生众:不能。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他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生甲: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
师: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
生众:不能。
师: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一片寂静]
师:xx同学,你现在有何感想?
生甲: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生众:(鼓掌)
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那样会导致社会的倒退。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 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生众:(大笑)
师: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惟师是从。前些天,我曾给大家抄过一则《论语》……
生众:“当仁,不让于师。”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生丁: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
生戊: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师:对!我们师生面临同一个任务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格才会不断完善,我们的时代才会不断进步。这节课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歌,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请举手。 (很多人举手)
师:看来绝大部分同学看过,喜欢的请举手。 (少数人举手)
师:寥寥无几啊。读过原著的同学请举手。(十几人举手)
师:喜欢读的同学请举手。 (一人举手)
师:看样子其他同学都不太喜欢,为什么?大家知道《红楼梦》可是古典名著啊,哪位同学谈谈你不喜欢的原因?
生:没意思,尽是吃饭、聊天,不过也许我没看懂。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实在,也很谦虚,觉得《红楼梦》像是在拉家常,东家常,西家短的。大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 (很多人举手)
师: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名著的选段《林黛玉进贾府》,看看他们是如何拉家常的。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那么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通过自学我们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小姑娘,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来到贾府,投奔外祖母,同学们想一想,她实际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境地?
生:寄人篱下。
师:非常好,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就是寄人篱下。因为寄人篱下,所以她一进贾府就自然产生了一种防卫心理,不知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留心到,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师:找得非常准确,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确实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那么,她进入贾府以后该怎样和贾府的人说话呢?我们现在就来品一品林黛玉与贾府的人曾说的话。请同学们在书中勾画一下,林黛玉进贾府后和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
生:第一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嗣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第二处:“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明日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随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玩笑,都有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 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归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它的。”
师:对,小小年纪说话有情有理,“舅母爱情赐饭”, 显得很领舅母的情谊,“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对长辈的礼数使得她不得不辞谢。这番话说得很有礼貌,既表达了她对邢夫人的感激之惰,又让邢夫人觉得这顿饭黛玉委实不能吃。
师:那么,林黛玉跟王夫人又是怎样说的呢? 王夫人给黛玉介绍宝玉,王夫人是怎样说宝玉的?
生: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师:是的,王夫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叮嘱林黛玉不要理睬宝玉,不要沾惹宝玉。同学们,你们看,如果我是林黛玉能不能这样说:“舅母,我可不能不睬他,我可要和宝哥哥玩的啊”?
生: (笑)不行。
师:以林黛玉的身份,她不能这样说,她肯定得顺着王夫人的话,说我不去沾惹他。那老师再来扮一下林黛玉,看这样说行不行:“舅母所说的可是这位衔玉所生的哥哥,在家时就常听父母亲说起,说这位哥哥非常顽劣,极不喜欢读书,舅母放心,我不会去沾惹他的。”你们觉得林黛玉这样说行不行?
生:不行,林黛玉刚刚到贾府,以她的性格不可能这样说话。而王夫人又是宝玉的母亲,俗话说母子连心,王夫人要是听到别人这样说自己儿子,会生气的。
师:那王夫人不是自己说过的吗,宝玉是混世魔王,孽根祸胎。她自己先说的,怎么林黛玉说了她就不高兴呢?
生:王夫人自己说可以,别人说就不行,这是人之常情。
师:对的,人之常情。更何况王夫人只是说说而己,心里也许并不这么想,那么我们来看看林黛玉是怎样回答的,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师:王夫人什么反应?
生: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林黛玉非但没有贬,反而说出了宝玉的优点,他和姊妹的关系很好,所以大家才喜欢同他玩的,所以王夫人很高兴。
师:那么,林黛玉又是怎样回答她不会去沾惹宝玉的呢?
生:“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
师:很好,这就是说林黛玉把自己不沾惹宝玉归结为家规礼教,由于男女住处分开,自然不可能去沾染他,林黛玉不提自己不想去沾惹宝玉,只是说客观上不可能沾惹宝玉,二舅母听了心里自然就不会有其他想法,那么同学们来评一评,通过林黛玉和邢夫人、王夫人的对话,你觉得林黛玉这个人说话怎么样?
生: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生:非常周到,想了很多问题。
生:她的话让别人听了很舒服,很得体。
师:说得非常好,这说明林黛玉说话非常得体,语言恰到好处。表面上看林黛玉进贾府不过就是说了两句家常话,但我们还是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琢磨,从这几句家常话中能不能说一下你对林黛玉的印象。
生:细心、多虑。
生:聪明、机敏。
师:我们总结出林黛玉的个性是谨慎多虑的,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生:可以。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如果说林黛玉是寄人篱下的话,那么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怎样?
生:掌管家务,握有实权,地位非常高。
师:大家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啊?
生: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鬓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
师:王熙凤是怎样出场的?
生:笑着出来的。
师:笑着出来的,并且说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在场所有的人是什么表情,文中用了这样一个词“敛声屏气”。林黛玉这时候会不会这样想啊:“这个人怎么这样放荡无礼啊”,按大家族的礼数,这样放荡无礼的人,贾母肯定会骂她,那么我们从文中能不能找到贾母骂她的句子啊?
生:找不到。
师:那么文中是怎样说的?
生: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
师:看样子贾母非但不讨厌,还很喜欢,是不是?
生:是。
师:贾母和一个晚辈开玩笑,用玩笑的语气表达了对王熙凤的喜欢,贾母是贾府中地位最高的人,她宠爱的.人地位自然高了。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人出场以后向林黛玉说了些什么话,我们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王熙凤、贾母,分角色为大家朗读一下,请这两位同学酝酿感情进入角色。
生甲(王熙凤)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生Z(贾母)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世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 ”就是了。
生甲(王熙凤)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点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
生乙(贾母)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生甲(王熙凤)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 ,该打!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师:请坐,刚才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了这段对话,想请扮演王熙凤的同学来回答一个问题,你读王熙这番话的时候很娇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生:因为王熙凤是贾母面前的红人,且是晚辈,仗着贾母的疼爱,对贾母有一点撒娇。
师:你从王熙凤的话里还读出了撒娇的味道,很,很好。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王熙凤这番话有几层意。第一层,她夸了谁?
生:林黛玉。
师:就林黛玉一个人吗?
生:好像不是。她既夸了林黛玉很漂亮,又夸了林黛玉不像是外孙女,而是嫡亲孙女,所以把迎春、探春、 惜春她们也都夸了,夸了这几个孙女自然也就夸了贾母。一句话,把所有的人都夸到了。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那她夸了大家之后又怎么样呢?
生:在林黛玉面前掉眼泪,但当贾母说不要让王熙凤招她的时候马上就又转悲为喜,说自己该打该打,挺虚伪的。
师:这位同学还品到了王熙凤的见风使舵、虚伪。那么第三层,王熙凤关照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来告诉我”,这话表明了什么?
生:表明她在贾府中握有实权。
师:你们看看王熙凤,她几句话真可谓滴水不漏,既照顾到了所有的人,又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大家想想,这体现出她怎样的个性?你喜不喜她?喜欢的请举手。 (有3个学生举手)
师:我想请同学来说说喜欢她什么。
生:会说话,会做人。
师:还有谁要补充?
生:处事圆滑老练,又会照顾别人的情绪,这就是贾母喜欢她、家中的事都由她来处理的原因。
师:好的。看样子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我尊重你们。那么还有这么多同学不喜欢,能不能也说一下理由。
生:泼辣、虚伪,悲喜转变的速度太快,可见不是真心。
生:我也觉得她很虚情假意,把话说得很周到,让每一个人都舒服,这说明并不是为别人着想,而是为自己。
师:是的,恐怕有同学还会用其他的贬义词来形容她,比如欺下媚上、阿诀奉承、圆滑世故,等等。但可能也有同学会用褒义词来形容她,比如精明能干、果断老练,等等。我觉得在咱们今天小说节选的这部分恐怕找不到一个很恰当的答案,不如以后有机会读整部小说的时候再做定论,那样会更好些。
师:不论是林黛王还是王熙凤,我发觉她们都很会说话,语言非常得体,这里我有个问题:她们说话如此得体,恰到好处,主要是注意到了什么?
(讨论3分钟)
生:说话的对象和环境。
生:还有身份和地位。
师:非常好,我来补充→点,就是说话的目的,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所以我们高中阶段有一个知识点,也是对我们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就是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做到语言得体。
师:文中除了林黛玉、王熙凤这两位主人公的语言非常得体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出场了,他是谁啊?
生:贾宝玉。
师:那么贾宝玉说话得体吗?觉得他说话得体的同学请举手。
(没人举手)
师:觉得不得体的同学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了手)
师:咦,还有一部分同学保持沉默是什么意思。要有自己的观点啊,是不是?我想先请认为贾宝玉语言不得体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太顾及别人的想法。比如他一见面就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说没有时他就把自己的玉摔了,让黛玉很难堪。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他一见到林黛玉就问黛玉是否有字,当黛玉说没有时就要给黛玉送字,也很不合适。
师:啊,古人的字不是随便取的,要么父母师长赐题,要么自己取。而宝玉第一次见别人就要送字,并且还说了一段送字的缘由,显得有点轻浮,是不是?在一出场时,林黛玉初遇宝玉,宝玉说了些什么?
生: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
师:这话得体吗?
生:不得体。
师:你看,贾母这个时候说了“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这可又应了王夫人说的,宝玉有时疯疯傻傻,有时有天无日,只休信他。同学们,他怎敢如此胡说呢?
生:宝玉是贾府的命根子。
师:是啊,如果说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宝玉就是贾府的小祖宗啊!
师:从这番话里,你除了看出宝玉身份高贵之外,还能看出他什么个性。
生:蔑视功名利禄,放荡不羁。他一看林黛玉没有玉,自己也把玉摔了,在这一摔之中,体现了他的平等思想,并且在给林黛玉送字的时候,对古典知识信手拈来,可见他很有才气和灵气。
师:从这些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纯真聪慧。
师:有没有同学觉得贾宝玉会说话?
生:贾宝玉送林黛玉字,夸林黛玉像仙人一样,很会讨女孩子欢心。
师:我看不止这一点。我们来看看这一处,贾母要把宝玉安排在自己的住处,想把黛玉单独安排在碧纱橱里,宝玉想和林黛玉住在一处,又不好直白地对贾母说,宝玉是怎样说的,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一段?
生: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 '了一想说:“也罢了。”
师:你看这话说的,让贾母是不是心头一暖啊,真是没白疼这孙子,一点小事都处处考虑到自己,其实宝玉是想和谁在一起啊?林黛玉。现在,你们觉得这些家常话有意思吗,能品出些滋味来吗?
生:有意思。
师:同学们,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个性是协调统一的,有这种个性才会有这样的语言,而通过这种语言又能展示人物的个性,同时这些人物的语言又与他们的身份、地位紧密相关。而且这些人物的语言不论得体与否,都展示着他们的性格特征,其实这不是他们自己语言,而是作者的语言,是作者让他们这样说的,体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的笔力和功夫,好的语言可以使人明形象奕奕生辉。我们也可以这样讲:语言得体不仅是语言的艺术问题,还关乎人的生存能力。我希望大家做到不要圆滑世故,但语言要得体周全。
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语言训练,在《红楼梦》第96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出示幻灯资料)
一日,黛玉早饭后带着紫鹃到贾母这边来,一则请安,二则也为自己散散闷。出了潇湘馆,走了几步,忽想起忘了手绢子来,因叫紫鹃回去取来,自己却慢慢的走着等他。刚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当日同宝玉葬花之处,忽听一个人呜呜咽咽在那里哭。黛玉煞住脚听时,又听不出是谁的声音,也听不出哭着叨叨的是些什么话。心里甚是疑惑,便慢慢的走去。及到了跟前,却见一个浓眉大眼的丫头在那里哭呢。黛玉未见他时,还只疑府里这些大丫头有什么说不出的心事,所以来这里发泄发泄,及至见了这个丫头,却又好笑,因想到:这蠢货有什么情种,自然是那屋里作粗活的丫头受了大女孩子的气了。细瞧了一瞧,却不认得。那丫头见黛玉来了,便也不敢再哭,站起来拭眼泪。黛玉问道:“你好好的为什么在这里伤心?”那丫头听了这话,又流泪道 “林姑娘你评评这个理。他们说话我又不知道,我就讲错了一句话,我姐姐也犯不着就打我呀。”黛玉听了,不懂他说的是什么,因笑问道:“你姐姐是那一个?”那丫鬟道:“就是珍珠姐姐。”黛玉听了,才知道他是贾母屋里的,因又问:“你叫什么? ”那丫头道:“我叫傻大姐儿。” 黛玉笑了一笑,又问:“你姐姐为什么打你?你说错了什么话了? ”那丫头道:“为什么呢,就是为我们宝二爷要宝姑娘的事情。”黛玉听了这一句,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略定了定神,便叫了这丫头:“你跟了我这里来。”那丫头跟着黛玉到那畸角儿上择因问道:“宝二爷娶宝姑娘,他为什么打你呢? ”傻大姐道:“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说道这里,又瞅着黛玉笑了一笑,才说道:“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黛玉已经听呆了。这丫头只管道:“我又不知道他们怎么商量的,不叫人吵嚷,怕宝姑娘听见害燥。我自和宝二爷屋里的袭人姐姐说了一句,咱们明儿更热闹了,又是宝姑娘,又是宝二奶奶,这可怎么叫呢!林姑娘你说我这话害着珍珠姐姐什么了吗,他走过来就打了我一嘴巴,说我混说,不遵上头的话,要撵我出去。我知道上头为什么不叫言语呢,你们又没告诉我,就打我。”说着,又哭起来。
那黛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到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停了一会儿,颤巍巍的说道……
请大家推想一下,黛玉这时候会说什么呢?注意考虑黛玉的性格、身份、地位。
生:宝玉还是和她好了……
生:那倒好,也很般配呀……
(哄堂大笑)……
师:我们来看看原文:“你别混说了。你再混说,叫人听见又要打你了。你去吧。”
她为什么说这样一句话,因为他面对的是傻丫头,傻隐隐约约丫头这番话并不是有意说给自己听的,而自己无意之中听了大家要瞒她的话,她不能哭,也不能冲着傻丫头发脾气,更不能去找贾母理论,为什么?
生:因为她的身份是大家小姐,她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他的性格并不随和,甚至比较孤傲。
师:所以,她把所有的委屈、痛苦一口气全咽了下去,反而替傻丫头考虑,这也是非常得体的。
篇8:《师说》教案返璞归真,构建高效课堂---韩愈《师说》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文/童朝阳
语文必修Ⅲ第三单元的第四篇文章,属于自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包括《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和《师说》,在读懂文章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求“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师说》文字浅易,除几个人名外,没有生僻艰涩字词,文意也较少理解障碍,适合学生自读;而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文章有很好的节奏,适合朗读;其严谨的思维和论证能给学生很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和议论文写作方法示范。
二、目标定位
1.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积累语感。
2.学习论证方法,梳理论证思路,提高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大家情怀,提升人文精神。
三、方法阐述
读写句读,自主探究。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应该特别注意基础的训练和夯实,能顺畅地朗读和正确地书写,对于学生准确理解意思、积累文言知识都有直接的帮助。而自主给文言文添加标点,对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是有着重要意义。在正常状态下,学生所见到的文言文基本上是已经添加了完整标点符号的材料,“原始”状态的“天书”几乎不可能与学生谋面;一些资料或考试中的断句题往往也只限于简短的几个句子,一般没有整篇文章的断句。《师说》属于自读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和逻辑思辨却是值得细细体味的。教师有必要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抓手”,使他们寻找到思维的突破口,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能在讨论和交流中理清思维的脉络,训练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自主阅读
1.具体操作。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朗读或默读的形式通读课文,结合注释以及课后练习、资料等,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握课文内容。时间约为五分钟。
2.设计意图。在不提前预习、也无相关背景介绍的情况下,学生通过“第一印象”感知文本,能更真实地显现自身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实际能力。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集中冲击学生大脑,能有效地激发其活跃度,增加其敏感度,使信息的接受和掌握达到最大化。教师最好不提前告诉学生要听写,以免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对意思的理解。
(二)朗读听写
1.具体操作。教师按照一定的语速逐句朗读课文,尽量保持匀速,一句只朗读一遍。学生逐句听写,不写标点,也不留空格;可以隔行书写,留出空白以备修改。
2.设计意图。逐句听写既是对学生自主阅读效果的检查,也能训练学生“听”和“写”的能力。听写文章,所以,根据上下文听清楚字音,准确书写字形,并且不添字、漏字,这更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验。每个句子只念一遍,学生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耳、脑、手等各器官高度配合,会有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和高效率的学习效果。不写标点、不留空格是为了接下来“断句”环节的需要。时间约为十二分钟。
(三)断句标点
1.具体操作。学生给自己听写的《师说》先用斜线断句,再根据意思添加标点;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直接添加标点。在断句和添加标点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上下文意同时检查和修改听写中出错的文字,包括错别字、添字、漏字等。
2.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可以训练学生语感和节奏感,也能增强其阅读理解能力---斜线断句和添加标点是不同层次的理解要求;如果学生凭记忆能根据老师朗读的节奏断句,至少也能训练机械记忆能力。时间约为五分钟。
(四)检查提问
1.具体操作。学生对照原文,逐句、逐字核对自己听写的文字和添加的标点,有错误则逐一修改;同时,思考错误的产生原因。如果因此发现有文意理解困难之处,则及时提出,由老师组织讨论解决。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增加同桌相互检查的步骤,以更准确、更彻底地纠正错误和理解意思。时间约为六分钟。
2.设计意图。逐句、逐字检查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要特别提醒不能求快而应求准,核对的过程更应成为理解的过程,思考出错原因更是提高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分析探究
1.具体操作。
(1)引导学生阅读注释中对韩愈的介绍,关注“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等关键词。根据学情,可以由学生或老师补充介绍相关常识---议论文的阅读比其他文学作品更需要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到文字深处和作者内心。
(2)再由注释中的“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引出对作者行文思路的解读。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第四段“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提醒学生区分表面目的和真正原因,从而抓住“不拘于时”中的“时”,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为现实服务才是文章的真实写作目的。“不拘于时”的直接表现就是“学于余”,所以“,拘于时”的表现就该是“不学”,这就涉及了《师说》的核心---对是否应该“从师而学”的思考和缺乏“从师而学”社会风气的批判。
(3)社会现实的相关内容出现在第二段,由此可以引出对第二段的理解。第二段明显地使用到对比论证的方法,共有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与“于其身,则耻师”和“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之族”。对比中批判了当时社会现状:
耻学于师。这里需点明作者论证的角度是反面论证。在这部分的的既是完整的句子,也是完整分析中,要重点阐明学校教育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与韩愈主张的“传其道解其惑”的区别,前者重在具体知识的传授,后者重在解人生之惑和传儒学之道。
(4)由第二段的反面论证,顺势引出第三段的正面论证。通过“孔子”的例子,讲解事例论据选择的典型性,以及事例论据与道理论据的结合。
(5)由第二、三段的正反结合论证,引出对论点的把握,从而进入第一段内容的分析,重点是论点的确定和论点提出的方法,以及第一段的行文思路。
(6)最后,总结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归纳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模式。时间约为十二分钟。
2.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迅速抓住文章主线的能力,同时学习简单有效的论证方法。这部分看似环节较多,似乎很复杂,其实这些内容步步相连、环环相扣,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分析基本可以由学生在思和讨论中完成;要注意避免教师“放手”太少,讲得太多---本来清楚明了的问题往往因为过细、过滥的分析而变得繁琐、模糊。
五、教学反思
第一次尝试在高中采用听写的方式接触、理解课文,原因已在前文分析到。从具体操作效果来看,“自主阅读”“朗读听写”“断句标点”和“检查提问”四个环节进行都非常顺利,学生在高“强度”训练环境下,身体和精神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氛围中,能够很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课堂节奏很好。而“分析探究”环节的效果好坏与教师个人的课堂驾驭能力强弱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教师引导学生沿着主线保持逻辑思维的顺畅连贯而不“旁逸斜出”是成功的关键。努力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简洁明了、不贪多求全地处理文章是能否在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的另一个关键。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必修Ⅲ.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1.
[2]史建筑走进名师课堂高中语文.山东人民出版社,-07.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
樊光姣
[《师说》教案返璞归真,构建高效课堂---韩愈《师说》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9:《老人与海》教学实录 (高一必修三)
《老人与海》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安徽铜陵三中 陈应德
师:很多同学都看了名著《三国演义》,小说中有一个情节“青梅煮酒论英雄”,不知道同学们熟悉否?话说青梅时节,曹操煮酒,邀刘备小酌。其间,曹操对天下英雄作了一番精辟的评论。然后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论论“英雄”。请大家说说你心中英雄的概念。
生1:士为知己者死,如战国荆轲。
生2: 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如科学家。
生3: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梁山好汉。
生4:莫以成败论英雄,刘邦和项羽都是英雄。
生5: 为自己的梦想奋力拼搏,如高中的我们。(笑)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真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英雄。但也有很多的共同点:英雄要勇敢,无畏困难,敢于为梦想付出。那么,美国作家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老人算不算是一位英雄呢?让我们共同来走进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老人与海》。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昨天同学们已经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现在大家每6人为一小组,从屏幕上选择一个任务进行合作学习。
投影显示:
1. 小说讲了老人的什么样的故事。
2. 概括一下老人的形象特点。你从文本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教师走动,询问各小组的学习情况,适当提醒分析人物性格应当注意的要素)(5分钟)
师:同学们的任务完成得怎样了?谁先来讲一讲老人的故事?
生5: 老渔夫桑地亚哥在大海中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一次又一次遭遇到不同种类鲨鱼的袭击,老人利用身边简单的武器与鲨鱼展开了激烈搏斗。最终马林鱼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精疲力尽的回到自己的茅棚。
师:很好!很简洁,很清晰。能不能结合文本语句具体讲述一下老人与鲨鱼的斗争经过?
生6: 课文写了老人与鲨鱼五个回合的斗争。
第一次:遭遇一条鲭鲨,鱼被咬去40磅,鲨鱼被杀死。
第二次:遭遇两条星鲨,鱼肚子被咬的残缺不全,鲨鱼被杀死。
第三次:遭遇一条犁头鲨,鲨鱼被击沉。
第四次:遭遇两条星鲨,鱼的半个身子都给咬烂了,鲨鱼被打跑。
第五次:成群结队的鲨鱼扑上来,马林鱼被吃得精光。
师:通过两位同学精彩的讲述,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老人的形象。请结合课文语句赏析。
生7: 老人经验丰富,“从课文第一段可看出,他懂得看云识天气”
老人勇于承担,“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善于自我安慰,“丢掉了40磅鱼肉,船走起来更轻快些” 。
生8:“老人沉着、冷静,机智。
“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眼眨也不眨的望着鲨鱼向前游来”;
“老头儿先让它去咬那条死鱼,然后才把绑在桨上的刀扎进它的脑子” ;
“老头儿松开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 ;
生9:老人的勇敢和坚持不懈,老人有两句话非常典型。“星鲨,来吧,星鲨”,“我要跟它们斗到死”。
师:你独具慧眼,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语气。(生读)
生10:第一句有挑战的意味,第二句语气坚定。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表情朗读。学生鼓掌。)
生11:“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句可以看出老人非常自信;
生12:老人为杀死鲨鱼而自责,说明他很善良。
生13:28页第二段“想点开心的事吧,老家伙”说明老人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师:同学们读得真细致。下面我们来概括一下老人的形象。
生14:老人是“硬汉子”的典型代表,他有着刚毅顽强、机智勇敢、永不服输的性格特征。
师:小说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手法?
生15: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小说还花了一定笔墨描写鲨鱼,把这些段落找出来,体会一下这样写的目的。
生16:写鲨鱼实际上是侧面写老人。
生17: 写鲨鱼的强大、凶猛、残忍是为了衬托老人的刚毅顽强。
师:其实外貌描写也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之一,但是课文节选部分却没有写到老人的外貌,同学们能不能想像一下老人的外貌特征,并把它描述出来。
(2分钟后陆续有学生举手)
生18:老人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他的脸上布满皱纹,嘴边有一圈坚硬的胡茬,就像海明威。
生19:老人的脸上和身上应该布满伤痕,因为老人常年出海捕鱼,难免会受伤。
生20:老人的皮肤因该是黝黑的,由于经常在阳光下暴晒;老人的手因海水浸泡而布满裂纹。
生21:老人身材魁梧,有宽大的肩膀和强健有力的`手臂,脸上写满沧桑但并不显得衰老。
师:同学们文思之敏捷、想象之丰富,令人叹服。我们来看看原著是怎样描写老人外貌的。
投影显示:
桑地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
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而且当老人睡着了,脑袋向前耷拉着的时候,皱纹也不大明显了。
师:写外貌贵在传神。“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愉快而不肯认输”,只此简洁两笔,人物乐观、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便跃然纸上。这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师:老人乐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面对注定的失败,如此不屈不挠有意义吗?从第一条鲨鱼的出现,老人就意识到保住马林鱼的希望十分渺茫。我们可以看课本27面第2段。“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后来老人拼得筋疲力尽,几近死亡,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这样做值得吗?请大家就此展开讨论。
(学生热烈讨论)(2分钟)
师:请大家发表看法。
生22:我认为值得。虽然马林鱼最终被吃个精光,但老人至少曾经奋斗过,不像那些懦弱的人那样遇到困难就退缩,老人可以无悔了。
生23:有意义。大马林鱼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怎能轻易放弃?
生24: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与其与鲨鱼做徒劳的搏斗,不如早点回家,休息好了再出海,说不定可以捕到更多的鱼。(全班笑)
师: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有时候理智的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25:我还是认为老人值得。因为他虽然失掉了猎物,但却赢得了许多经验。在下次捕鱼过程中,老人会收获更多。
生26:我也认为老人值得。虽然从结果来看他是一个失败者,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捍卫了人的尊严,展示了人的勇气和毅力,是一位精神上的胜利者。
师:同学们想听听我的看法吗?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话: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我们难道会因为生命的最终结局是死亡而放弃对生的追求吗?第二句话: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坚持,百分之一可能等于百分之百;放弃,百分之九十九也会等于百分之零。第三句话:这并非最终结局。无论面对怎样糟糕的局面,都要乐观、积极、自信,谁能说山穷水尽的后面不会是柳暗花明呢?(生鼓掌)
师:学了这篇小说,同学们一定深受启发。下面请大家用精辟的语句写下学习本课后的感悟和启示。(2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27: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勇敢、坚强、执着的精神。
生28:试着把困难和挫折当做一顿不合口味的早餐,咽一咽总会吞下去的。记住,难吃的背后意味着营养。
师:把困难和挫折当早餐吃掉,使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有气魄!
生28:人生路,意踌躇。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荆棘和鲜花的道路上,拔开荆棘才能迎来鲜花。
生30:勇气,是梦想的帆;奋斗,是梦想的桨。带上勇气和奋斗,人生的大海,我不怕!(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诗意盎然而又豪气万丈,真美!建议大家把它记下来作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座右铭。
生31: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生32:跟天斗,其乐无穷;跟地斗,其乐无穷;跟人斗,其乐无穷!(生笑)
师:伟人啊。建议你把最后一句换成“跟困难斗,其乐无穷”。
(学生意犹未尽)
师:同学们还有许多话要说,看来小说《老人与海》 确实是一部让人终身受益的好书,因为它给予我们太多太多的人生启示。最后,我摘录小说中部分精彩语句送给大家。
投影显示:
1.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2. 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3.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4.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5. 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
师:愿同学们铭记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和勇气光芒的精彩语句,并把它们化作直面人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两个问题缠绕着我:一是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小说的文体特征,二是如何体现自读课文的教学特色。按常规的思路,小说的教学要从三要素入手,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品味语言,揣摩手法,探究主题。可这毕竟太老套了,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去甚远。淡化文体、围绕学生兴趣教学才符合新课改理念。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老人与海》的精髓是叙事与写人技巧,以及从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永不服输的硬汉精神。因此我把探究主人公性格闪光点、结合实际畅谈感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事实证明,这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我个人感觉较成功的地方,是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如描摹老人外貌的活动,既是对人物形象的另一种形式的解读,也是文学欣赏中的再创造过程。通过想象和描绘,人物形象渐趋丰满,乃至立在眼前。在畅谈感悟这一环节中,学生亦有非常精彩的展示。“勇气,是梦想的帆;奋斗,是梦想的桨。带上勇气与奋斗,人生的大海,我不怕”,多么青春、多么豪壮的话语啊。不仅是学生,连身为人师、人近中年的我也深受感染。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正是让学生受到情感与美的熏陶吗?
当然,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也很明显,主要是作为自读课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堂预设过多,生成不够。尽管学生活动较充分、较活跃,但基本上还是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在走。
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将是我今后备课和教学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陈应德
篇10:《琵琶行》教学实录 (高一必修四)
《琵琶行》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行文之纲,何为沦落人,何为天涯。如何相逢?为何说“同是”,为何说何必曾相识,这一切值得思考。
师:我们中国的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叙事诗相对比较少见,物以稀为贵嘛,比如初中学过的一首关于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生:木兰诗。
师:对。这首南北朝时的民歌,骑马弯弓赴沙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出自草根的平民女英雄的美丽形象。琵琶,一种唐代飞天壁画中常见的乐器,一位无姓名的奇女子演奏了这样一曲穿越时空的琵琶曲,感动得伟大的诗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神曲一首啊。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女子呢?让我们的大诗人情不自禁的喊出憋在心中的声音,我们来喊一下这句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我们再大声的喊一遍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琵琶行》中其他的诗句可能会淡忘,但这一句的确是中国好诗词。能说一说你喊出这句诗的心情吗?
生:很舒服,很有同感。
师:你也是天涯沦落人。
生:很精辟,有很深的生活感伤。
师:好,什么叫沦落人。为何同是,什么是天涯。如何相逢?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索。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既然是叙事诗,这首诗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目的是介绍诗前的小序)(学生自己回答)这节小序可以去掉吗?你从小序中看出了什么?
生:小序就是这首诗歌的内容简介,介绍了诗歌写作的原因。
师:什么原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生: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师:这里的感是
生:感动,有感触。
师:说得很好,还有吗?
生:这文字写得很哀伤,为这首诗定下了凄美的感情基调。
师:凄美这个词用的很精到。看来小序不小,作用很大。我们再回到天涯沦落人。
谁是沦落人?
生:琵琶女。
生:白居易
师:应该有两个,否则怎么叫同是呢?我们先说两个沦落人琵琶女和白居易是如何相逢。自由朗读前三节,然后我们来讨论(学生自由朗读,同桌谈论)
师:相逢应该是缘分吧。琵琶女出场前,白居易在干什么?
生:送别客人。
师:当时作者的心态?
生:惨将别。
师:此刻,秋月茫茫,思绪茫茫。此时的月亮营造了沉郁的氛围,琵琶女出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她的出场有什么特点?
生:一位弹琵琶技艺很高超的女子,琵琶艺术家。
师:艺术家,很高的评价。哪里看出来?
生:第一节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很迷人,有感染力。忽闻写出声音的神秘。
师:从侧面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好。
生:这是一位心理很矛盾,有自尊的琵琶女。她不是一下子就出来的,而是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师:这是古代诗歌的出场的经典描绘。中国古代女子出场的特写镜头不是很多。像红楼梦中的凤姐是怎样出场的,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凤姐的开场白是
生: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师:好记性,假如老师把这句台词放在琵琶女身上,你认为恰当吗?(学生模仿)
生:不行,太粗野,太泼辣。不符合琵琶女的.个性,
师:琵琶女是容易受伤的女人,好,我们把琵琶女的出场的动作模仿一遍,我们拿课本做道具琵琶。(学生上台模仿、学生评论)
师:这几位同学扮演的琵琶女的出场,让老师想起了三个字 “不要脸”,脸和面有区别吗?怎样是半遮面?(老师模仿,学生评论)
生:琵琶女的出场侧身出来的,心理很矛盾,见还是不见,是个问题。
生:在晚上,孤单的女子和陌生的男子相见,多有不便,古代男女授受不轻。
师:但最终还是见了。这又是为何呢?犹抱琵琶的犹怎么理解,不抱琵琶可以吗?
生:白居易的诚心打动了这位女子,把船移过去,还发出邀请。再一次摆上酒席,感情很真挚。
生:不抱琵琶不行,那就不是琵琶女了,琵琶就是她的生命,是她的特征。一出场,我们看到的就是琵琶。
生:可能在这位女子的心中,琵琶是最重要的艺术。
师:琵琶就是她的身份证。这叫做未遇其人,先见琵琶。通过她的出场,我们对这位女子有了些了解,我们刚才说了,这是一首叙事诗,琵琶女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三节,(生朗读)本节把这位女子的一生浓缩成一段,这就是叙事的魅力。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生:可怜。有过幸福。
师:是怎样的幸福。
生:短暂的
生:才华出众,十三岁就成为琵琶高手。
师:除了才华出众还有
生:相貌出众
师:色艺双全啊。相当于现在的当红的影视明星,歌星。诗歌怎样叙述当时这位女子的幸福甚至有些疯狂的生活。(学生朗读)
生:名属教坊第一部,演奏水平很高。这些都是正面的写
师:侧面写的是
生:演奏水平让音乐教师折服,美丽的自己被其他的女子嫉妒。这些是侧面写色艺双绝。
师:还有吗。
生:演奏时的盛况,十分的壮观,歌迷为之癫狂。
师:这些五陵少年是当时的音乐发烧友,哦,谁是五陵年少。
生:就是唐代的富二代,官二代,争先恐后的送鲜花,送丝绸。
师:当时琵琶女有地位,有名气,有吃、有穿,有歌迷。为何要这样写的如此的灿烂呢?
生:跟后面做对比。
师:说具体些。
生:少年得意风光,而年老沦落色衰。
生:年轻时门庭若市,现在门前冷落。年轻时快乐欢笑,现在独自哭泣。
师:老师有个疑问,也是大家的疑问,为何不趁年轻的时候嫁人呢?寻找自己的幸福?(学生沉思)
师:或者说那些五陵年少对年轻的琵琶女的追逐出于怎样的心态?
生:完全就是因为相貌好,不是因为演奏水平高。
生:艺术一般来说年龄大了,水平越高,而琵琶女年龄大了却受到冷落,正说明当时的富二代不是真正的欣赏琵琶女的艺术。
生:而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所以琵琶女嫁给商人也是迫不得已的。女人吗,总要嫁人的。
生:而商人根本不懂艺术,就懂茶叶。
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的形象,琵琶女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时代的悲剧,或者说她的悲剧有没有典型性,同学们怎么看?(生思考)
生:在封建社会中,很多女子处于被人玩弄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地位。男人看重的往往是女子的相貌,而不是才华。这就是悲剧。
生:女子无才便是德,年老了就不值钱了。
师:琵琶女自诉身世苦,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女子从辉煌写到沦落,从明星沦落草根。
师:这样一位女子的遭遇,引起了诗人的感叹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是《琵琶行》中的经典中的经典。你怎样理解这句经典。
生:只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才有如此的感叹。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朗读课文第四节(生朗读)
生:这是一位生活不得志的生病的诗人,他告别京城,来到浔阳。
生:说的好听些是告辞,其实就是被人赶出来的,混不下去了。心情很不爽。
生:这是一位喜欢音乐的诗人。但是这个地方没有音乐。
师:是没有音乐吗?音乐有没有?
生:有
生:而诗人需要的是,用文中的换来回答
生:丝竹。
师:这是借代。是怎样的音乐。
生:很高雅的,很古典,有艺术享受的。
师:而此地的音乐是
生: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些都是很凄凉的声音,和白居易的心境有关。
生:还有山歌与村笛。
师:山歌和村笛很好听,唱支山歌给党听。怎么会难为听,并且是呕哑嘲哳难为听。
生:在白居易看来,山歌与村笛是很低级的音乐,是不入流的,人家是大城市来的贵族。
生:也说明了白居易的贵族意识很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人民。
师:当然,我们不能对古人提出很严格的要求,把白居易看作焦裕禄式的和人们打成一片的好干部。但至少白居易和琵琶女可以打成一片,引起共鸣。一方面由于类似的生活经历,由人生的辉煌沦落为落魄,还有一方面是相同的爱好,对音乐的兴趣。可谓说真正的知音。琵琶女第三次的演奏正是向知音致敬,向音乐致敬,向人世间的美好的感情致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一定有知己。所以在唐代时,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曲。哀怨绵绵的琵琶曲,千百年来让人叹惋。这就是艺术的不朽,也是诗人的伟大。
(第二课时赏析写音乐的艺术。)
小刘
篇11:苏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提纲
苏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提纲
(一)昼夜交替
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方时的计算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地理区时的计算
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时区的计算:
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
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地理区时差的计算:
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地理区时的计算:
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计算结果的处理:
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日界线
日界线简单地说就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如果向东到180°经线,那么180°经线比本初子午线要早12小时;如果向西到180°经线,那么180°经线比本初子午线要晚12小时。这样,同是180°经线,时间却相差24小时。因此,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它既是一天的开始,又是一天的结束,即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并非与180°经线完全重合,受各国领土的影响,有些地方日界线不得不改变它的位置而发生弯曲。另一条日界线为0时日界线(或子夜日界线),0时日界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为“今天”,向西到180°经线之间为“昨天”。0时日界线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在地球上,0时日界线是不断自东向西移动的。
地理时区计算方法:寻找时间计算的切入点
在计算时间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一个切入点,既可提高做题速度,又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1.依据晨昏线确定地方时:
由于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所以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2.依据太阳直射点确定地方时:
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之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24时)。
3.依据晨昏线确定日期:
如果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即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春分日)前后或9月23日(秋分日)前后,而且全球尽夜平分,晨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6时,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18时。当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昼时,这一天为6月22日(夏至日)前后;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夜时,则这一天为12月22日(冬至日)前后。
4.依据晨昏线计算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
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白天12小时,夜晚12小时;当晨昏线与经线斜交,计算昼长时,简单的公式为:昼长=昼弧的度数/15°。夜长=夜弧的度数/15°。昼弧的度数的计算: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的纬线圈,即从晨线与纬线圈的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的交点所跨的经度数。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公式为: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例如白天是14小时,那么日出时间=时,日落时间=时。
地理好难不会怎么办
当你看着世界地图,映入眼帘是一片花花绿绿的画面,有许多国家,面积有大有小。你有没好奇过,为什么有些国家面积那么大,有的那么小,好像分地不公平。俄罗斯那么高纬度,那里的冬天有多冷?我的家为于地图哪个角落?学地理就要常看地图,产生思考,记住地图的轮廓。在考试中有一个清晰的总体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中常常联想与地理相关的现象,例如为什么冬天的白天那么短,夏天的天气会那么热?然后在地理中找答案,明白之后,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以此往复,不断循环,地理成绩越来越好。
掌握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有因引果。比方说,气候和农业的联系,地形与城市形成的联系。熟悉各方面的地理要素,慢慢推导。在学习中发挥记忆和思考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学习中也离不开老师的辅导,上课注意听讲,做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有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特别是你做错的题目,再听老师讲一遍,理解效果更好,记忆更深。
脑洞大开,培养抽象的思维,立体的思维。例如你能在脑海中要能够模拟地球公转是的太阳直射点,大脑模拟在北极上空看地球是什么时针在转,模拟晨昏线和地球纬度,自转之间的关系等等
同学之间的讨论,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观点,一起讨论,学习。吸收别人的见解也可以纠正他人的误解,相互学习。
篇12:《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老舍对北平的爱,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让学生理解对比、类比的表现手法和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的作用;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想北平教案、课件、说课稿、教学反思(陈林芳)。
教学重点:讲读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选材的方法与好处。。
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演示图片、播放歌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故乡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沃土,故乡是寄托我们灵魂的巢穴。当你身在故乡时,你正被幸福所包围;当你漂泊他乡时,你将被乡愁所缠绕。今天,让我们走进老舍,去体会老舍对故乡的挚爱深情。
二、老舍简介
老舍,北京人,满族,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所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描写北平生活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作。他关注平民,关注底层,曾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茶馆》。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大作家。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四、读准字音:
廿七(niàn)黏合(nián)什刹海(shíchà)僻静(pì)韭菜(jiǔ)菜圃(pǔ)
五、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第1-3段:表达作者爱北平。
第4-7段:具体写北平的可爱之处。
第8段:总写作者想北平。
(二)、研读第一部分
1、第1-3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2、怎样理解作者“爱北平而说不出”?
明确:说明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形容这种爱?
明确: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把爱北平与爱母亲作类比。
(三)、研读第二部分
1、第4段说了北平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复杂、有边际、动中有静。(演示图片)
对比,巴黎太热闹、太空旷与北平有边际、动中有静形成对比。
2、第5段讲了北平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布置匀调、自然。(演示图片)
类比,把巴黎布置匀调还差点儿跟北平布置匀调作类比。
3、第6段讲了北平什么特点?“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花多菜多果子多。
拟人。
4、第7段讲了北平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使人接近自然。(演示图片)
对比,把北平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跟伦敦的工厂成天冒烟作对比,教案《想北平教案、课件、说课稿、教学反思(陈林芳)》。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示例:故宫、天坛、地坛、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潭柘寺、香山、天安门、八达岭长城等。(演示图片)
5、北平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呢?
明确:老舍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选择普通市民熟悉的事物来写,表达了北平的普通百姓热爱北平的感情,让读者体味北京人那种特殊的文化心态,感受有着悠久古老积淀的真实的北京。
(四)、研读第三部分
本文的结尾好在哪里?
明确:与前文“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相照应,结构严谨。
表达了作者忧虑国家、思念家乡之情。(本文写于1936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表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结尾段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
六、内容归纳
七、结束语:让我们聆听李谷一演唱的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寄托对北京的爱,对家乡的爱吧!播放歌曲我最爱的还是北京
篇13:《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决生字词,握大意,理解主旨;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对比、类比等手法。
(3)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
(2)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3)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情感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难点:
文章通篇写的'都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恋。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用动情的眼光看故都风物,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方法:
1、指导美读。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2、课堂协作讨论。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基础知识与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问题一:
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上注出。
问题二:
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笔下选取了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并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
篇14:等待是一场美丽的错误--《错误》教学实录和反思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级高一(8)班
时间:9月14日
整体框架:《错误》诗中的中国元素切入,进行针对性的深入解读,这一块是文本内容的教学,是写什么。然后理解这些元素的排列顺序,侧重于形式的教学,是怎么写。最后归结于主旨的探讨--等是美丽的错误。
课前播放《江南》林俊杰(造势,为何选择这首歌)
风到这里就是粘
粘住过客的思念
雨到这里缠成线
缠着我们留恋人世间
你在身边就是缘
缘分写在三圣石上面
爱有万分之一甜
宁愿我就葬在这一点
圈圈圆 圆圈圈
天天年 年天天 的我
深深看你的脸
生气的温柔
埋怨的温柔 的脸
师:这是一首充满中国元素的诗歌,带有浓郁的中国风。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诗人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首诗被称为“台湾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这首诗就是(单刀直入,为何如此导入?导入的指向性必须明确、准确。用最直接、最精炼的语言告诉学生一节课的要学的“干货”。找准文本的命门,就好像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中国风,中国元素、中国诗人,是课堂切入的选点,因为这是《错误》中最显著的语言形式特点。)
生:《错误》。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然后说说读完后的第一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回答)(诗歌的朗读倾向于个体朗读,不赞成齐读。读诗是需要停顿延长、轻重缓急。这和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高低有紧密关系)
生:读来很舒服,是种享受。
生:好像写一个女子在等人,等丈夫。
生:好些词语句子有中国古代诗词的味道,情感很低沉,凄凉。(学生的阅读体验往往是表层的,缺少理性深入的感悟,这就要求老师在找到合理合适的切入口后,要及时跟进,才能进入文本深处,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这就是教学展开的过程。类似开场锣鼓敲响后,开始舞刀弄枪,练把式。)
师:大家谈了读完诗的第一感受,有些是从内容入手,说是在等人,似乎还包含着一个故事。有些从语句出发,看到了古诗词的影子。也有些从情感来品味,有些小感伤。诗歌的本质是抒发情感。关键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为什么这样抒发感情能打动我们读者,让我们感觉很美,很有味道和意蕴。刚才我说了,郑愁予被称为(这段既是总结,又是下个环节的过渡引发,顺势勾连。)
生:中国的中国诗人(再次提到中国两字,课堂的话题紧凑而不流离,还是指向性的问题)
师:是的,我们能发现里面大量的中国元素,能找出来吗?然后说说这些中国元素的词语能引发的你哪些想象和联想。(其中有两个问题,一个用眼,一个用脑,梯度层次分明)
生:江南 莲花
生:东风 柳絮 三月
生:青石 跫音 春帏 窗扉 马蹄
师:这些充满中国风的词语,有独特的内在的意蕴?谁来说?(无人 说)那好吧,我们把第一节读一读,注意其中的停顿、和重音。(读法的指导,老师的示范,诗歌的味道是朗读出来的,朗读的味道是需要技巧的细腻指导,朗读这种教学方法要切合诗歌文本的个性,通过朗读可以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文本,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何把感情投入到一些需要强调的词语中,这是个问题。)
生:“打”后面停顿一下,读出一些悠长的味道,“江南”要读得重些,“走过”读的轻快些。
师:我们来模拟一下(学生朗读)
第二句怎样读?
生:“等”读的重一些,在强调“等”。容颜后停一停,要很长,莲花很美的。“开落”中间最好断开。
师:很好,诗歌好像经过这样一重一轻,一停一顿,味道就出来了。好,连起来模拟一下。(学生个别朗读)
师:这两句诗连起来你怎么理解?江南仅仅是地名吗?莲花怎样理解?(还是回到文本的特性,强烈的古典色彩)
生:江南风景很美,指的是美丽的事物,
师:古诗词中,江南两个字往往充满诗情画意,比如江南好
生:风景旧曾谙。
师: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和江南老,刚才林俊杰所唱的
风到这里就是粘
粘住过客的思念
雨到这里缠成线
缠着我们留恋人世间
你在身边就是缘
缘分写在三圣石上面
师:比如美丽的爱情故事
生:许仙和白蛇,断桥相会
生:梁祝化蝶的传说,
师;:是的,江南就是烟雨蒙蒙,情意浓浓。如果把诗中的莲花改作玫瑰或者牡丹可以吗?(学生思考)为何必须是莲花?(如何组织展开教学活动,抓手尤为重要。抓住古典意象莲花,讲深讲透,如何做到呢?)
生:因为江南的莲花很多,莲花很美。和江南有联系
师: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难道玫瑰不美?牡丹不美?莲花的特点是,
生:出污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
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师:莲花的特点是
生:清纯 清高
生:坚贞 自守
师:老师补充一下,为何这里是莲花呢,莲有个谐音,怜,莲是可怜的,当然这里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很容易让人想到美丽可爱的女性。朱自清有篇散文,叫《荷塘月色》,也用了许多形容美丽的女性的词语形容莲花。(这就是教学如何展开的技巧,相当于给你一团面粉,你如何变成面包。必须有酵母,充分发酵,使之丰满。引进了古诗,采莲赋,散文、用玫瑰等的词语转换,借用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些合适的外来力量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避免了生硬的直接灌输,避免虚头虚脑的“空对空”)
师:这两句诗中,你认为应该出现的人是 --
生:“我”是一位男性,第二句是女性
师:具体些
生:我是过客,外地人。
师:在别人看来是过客,对自己来说就是游子,女的就是
生:想念丈夫的女子,
师:古代叫思妇,这在诗歌中很常见的关于思妇游子的诗歌。
丈夫外出打工,或考功名,或经商,妻子在家思念。但这里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为何让我们如此难忘?插一句题外话,丈夫在古诗中不叫丈夫,叫
生:官人、相公
师:在古诗称为“良人”,就是好人 。这称呼感觉男人听着估计挺舒服,那时的男人在女人心目中是何等高大和备受尊重啊!再问一句,这里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为何让我们难忘?(这就是诗歌的技巧应用的范畴,我们一般讲文学作品,着力点往往在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容易忽略的是为什么作品会如此感动人,震撼人的原因。讲不出、讲不明、讲不透其中的奥妙。优秀的作品往往有出众的表达技法。阅读教学应有这样的教学内容:学习文本形式,就是作者这是怎样构思行文,谋篇布局。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讲解,能初步掌握和领悟特色文本的解读策略和方法。)
生:女子很美丽,用了比喻,容颜如莲花,但有些憔悴,莲花一开一落,表明时间季节变化
师:对呀,容颜禁不住时间的洗刷,莲花一开是希望,莲花一落是失望,背后是--
生:容颜易老。红颜薄命。
师:而这些恰恰是古典诗歌常见的题材。诗歌的开篇一位游子和一位思妇的对立,更感伤的是两者情感的错位,我等待的人并不是眼前出现的人,我眼前出现的人并不是我所牵挂的人,浓郁的中国风为诗篇定下忧伤的基调,空谷幽兰,遗世独立。那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觉一步步的渲染并加深,朗读第二节。(学生自由朗读)(很自然的过渡到另一个板块,问题的指向性依然明确)
生: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是不是有别的意思?
师:柳絮和东风有联系吗?(看似随意,实则有心,走心,遇到障碍时,可以适当迂回)
生: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东风是温暖的,可能就是好的东西吧,
生:柳絮是缠绵的,是女子的思念。
师:柳的谐音就是留,所以这里东风之于柳絮,就好比良人之于思妇。柳絮要飞,必须有东风吹。思妇要停止等待,必须良人归。但诗歌用了两处的否定不来,不飞,是说思妇的结果是--(这是对师生课堂对话成果的及时总结和提炼,又是对学生活动成果的肯定,也是诗歌欣赏方法的小结)
生:没有希望,只有失望。
师:是等待中失落,那怎样形象的写出这种失落感的?注意人称的变化?(提示作用)
生:用了第二人称,“你”,这里的“过客”他在想象思妇的心态。
师:怎样写活思妇的心理,(课堂的动态生成,老师要及时的追问。达到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还是指向语言的技法)
生:比喻,把思妇的心比作城,
师:城的特点是
生:封闭 保卫自己
师:这是一个比喻,第二个比喻是
生:青石街道,傍晚的街道。
师:向晚去掉可以吗?向晚就是
生:傍晚
师:傍晚的街道,还青石板,显得
生:凄凉,
生:空荡荡,很空虚。
师:正因为空虚、凄凉,所以这里的街道在思妇眼中很悠长悠长。是不是等待的思念,就像傍晚的青石板街道一样的空虚、凄凉、悠长?你看,让我们写会怎样写,(停顿)无非是我好痛苦,好好难受,这样太口号化。诗歌一旦缺少含蓄和想象,美感就丢失了。
师:城和青石都是坚硬的,是否在暗示思妇的心是
生:坚硬
师:换个词,对于女子来说最好说--
生:坚贞
师:在中国的传统中,女子美好的品德,其中就有一条,坚贞。要自守,洁身自好。丈夫不在家,女子就要持家坚守。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当然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后面诗中怎样说?
生:跫音不响,三月的春闱不揭,说女子如果丈夫不来,女子就不能出来见人。
生:这里的跫音是丈夫的脚步声,只能听脚步声,不能看。
师:春闱是围在房子里遮挡的布幕,为何女子不能出去看,万一是自己的良人呢?能看吗?
生:古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这是家庭教育,说明女子很坚贞。
师:还是女子的品格。春帷不揭,是说好像在春天的时候,我作为一位美女,和春天隔离,不和她亲密接触,这不是很奇怪吗?你觉得奇怪吗?(用看似矛盾的行为引发思考,提问思考的价值往往就在于文本的矛盾处,裂缝处。)
师:这位女子为什么会这样的,到底是怎样的心思?三月的江南应是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你看了高兴吗?(用矛盾处引发思考)
生:高兴
师:那她看了呢,她又是谁?(又是身份的提示)
生:不开心,因为只有一个人,很孤单。
生:别人幸福的游玩,生活,自己看了不高兴
师:这是反衬手法。春帷不揭,用美景来反衬春闱不揭背后的伤心,闹心。写得多深刻。春闱过渡到窗扉,又是比喻,我们想一想,这里的紧掩,可能春闱还不够封闭,还会有春光的泄露,思妇索性把自己的心看作--(点石成金,脱胎换骨)
生: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其中的“紧”用得狠。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思妇情感的紧缩,那种极度的无奈,这是一种作茧自缚式的坚贞。(关于紧的解读,是不是有些“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和《水浒》风雪山神庙片段:“那雪下得更紧”,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莲花,柳絮,青石,春帷。窗扉。这些充满中国风和古典意蕴的词语,看似有些杂乱,但指向性都很明确,似乎看到了凄凉孤寂但又坚贞的女性。让《错误》这首诗有了别样的中国诗歌的味道。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这些词语的排列,其中还有奥妙?哪些?(学生思考)这里有时空的转换。(两个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过渡如何自然,贴切,环节和环节之间转化如何流畅,并且内部的联系要经得起逻辑的推敲,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流程顺利推进,层层深入的前提。)
生:江南到寂寞的城,然后到向晚的街道,最后提到窗扉。
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能不能前后颠倒,比如我这样说,跫音不响,三月的春闱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放在最前面,可以吗?(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师:明显,词语的范围在变化,从大的江南到小的窗扉,由视野的开放到心理的闭合,通过这样形式的排列,我们似乎可以感受思妇的相思在一步步的收紧,自我的空间在一步步的压缩,人生的凄凉在一步步加深,整首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师:说到诗歌的味道,我们做个文字游戏,第一行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这个环节可以备用,主要是诗歌的韵律,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在的语言训练来加深对现代诗特性的领悟。)
你的心像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一样( 填空),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一样(填空 ),加两个词语。(学生思考)(参考答案,包围 、防备 伤悲、苦味)
师:诗歌到此,比如莲花的开落,不来不飞,不响不揭,让整首诗笼罩着寂寞凄清的氛围,在这时,响起了
生:达达的马蹄声
师:这会是白马王子吗,是你的声音吗?真的是你吗?我就在这儿。明显,“达达”的马蹄声这是打在,或者践踏在寂寥的思妇的心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你能想象思妇听到马蹄声时的动作、神态、举止吗?(学生自由说)(紧扣诗歌语言的特征训练,没有实在训练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训练不恰当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诗歌语言的精炼和想象,句子之间的空白,可以通过学生的想象联想,实在的文字训练来品味、填充、感悟)。
师:为何说是美丽的错误(学生自由说,教师归纳其中的矛盾句法,还有我的深深的自责和愧疚的心情。)
师:这是美丽的错误,其实产生的原因就是诗歌中的一个字,哪一个字?
生:等。
师:“等”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其实,我们有很多美好的事与物,都是在等待中一一消失的。我们有时也明明知道,等待的最终会是一场空,可是却还是选择了那苦苦的等待。
《错误》中通过古典意象的选择,语序巧妙的排列,矛盾句法的运用,不伪装、不雕饰,情景和谐一致,有力的表达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错误的人,就是人生中美丽的错误和自己的愧疚。
等待,一个温柔的陷阱,一种美丽的错误。我们明白,在等待中会失去更多;但是,要是不等待,绝对做不到;等他一生、等他一世,已是今生唯一要做的事!你还会等待再次响起的达达的马蹄声吗?
小刘
[等待是一场美丽的错误--《错误》教学实录和反思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15:2016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
一、教学简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期采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一,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全书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2.学生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基础尚可,虽然比不上省重点中学的素质,但相对前几届来说,生源要好许多,除对少部分同学可相应降低要求,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外,对大多数学生应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等。
3.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重知识和重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争取少讲、精练、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验的教学,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目标任务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调整意见、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要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 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对课堂例题与习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强调例题与习题的教育教学因素,强调理解与运用。
3.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4.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归纳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规律,同时着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实验能力,以及由实验结果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5.结合所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处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每周集体备课,先由上一周安排的每一节教学内容的主备人向全组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主要例题、课后作业、教学案等,然后由全组教师研讨、质疑、确认,形成共案。全组老师要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规范。
2.制定教学进度。在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确定课时安排。为实现给全体学生奠定一个扎实的物理基础提供合理的时间保证。必修物理将突出文科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以便保证全年级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获得满意成绩。
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细化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要求,明确课时分配及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讨,确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课。
篇16:《想北平》教学设计和思考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小刘
班级:高一(8)班
导入: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引出现代作家家乡情结的散文《想北平》
散文的特性:真诚、个性、抒情。(心中有数这种文体的特征)
老舍其人:后来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请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你父亲的一生,舒乙说: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贫民。(文如其人,总体把握)
一、怎样写“想”,写得怎样?
1、学生自学,提出疑问
学生提出问题:
老舍这么爱北平,为何多次说想说而说不出来?
为什么要提到伦敦、巴黎、罗马这些城市?为何不和上海天津不比较?
明明北平有许多可写之处,为何写了一些很小的地方?
为何要写这么多的便宜的花草儿?
作为男人怎么会落泪?
老舍为何化作杜鹃鸟?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也是他们的疑惑点,老师根据学情,可作为教学的起点,)
2、老师挑选其中相关的问题展开教学
老舍这么爱北平,为何多次说想说而说不出来?如此曲折为哪般?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这篇散文特性的体现,就是怎样抒发自己真诚的情感,使用了哪些技巧,手段,语言有什么特征。)
应该明白这篇散文的作者是作为老北平人的老舍,土生土长,对北平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故琐碎、细小,容易被人忽略。而这种感受只有土生土长的老舍所特有,而不能混同于一些寄居于北京的外地作家的感受,也不同于向外地人介绍北平的文章特色。我们要认同这种感觉。)
解读文本时可参考的教学疑问点
(1)老舍到底对北平有爱吗?是怎样的爱?怎样写这种爱?我们关注前三段文本解读。
(2)老北京的爱看似矛盾且无理,怎样理解老舍这种感觉?
生活二十多年没到过陶然亭,这是爱吗?
(3)爱难道必须和母亲牵扯在一起吗?
“讨”母亲喜欢是爱吗?怎样解读“讨”?(可补充老舍母亲相关资料。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
(4)独自微笑或落泪是爱吗?
能品味黏和积凑吗?“浸”和“赐”的品味?
自己必须化为杜鹃吗?其他鸟可以吗?杜鹃的古典文化。(细处解读,深入文本,来回的走,散文的教学内容)
老师概括:知道“我的北平”仅“牛的一毛”还要爱,爱之真。和对母亲的爱类比,同样说不出,爱之深。愿化为诗人和杜鹃,爱之痴。这就是散文怎样表达的技巧。这就是爱,纵使我心里有一片汪洋,然而流出来的只有两颗眼泪。(舒婷)因为爱,所以爱。所以想
(教学第一板块到此结束)
二、老舍想北京什么?想的背后站着的人?
1、爱北京什么?或者说老舍笔下写了北京哪些事物?
小蝌蚪、嫩蜻蜓、塔影、长着红酸枣的城墙、温和的香片茶、最小的胡同、房子、院子、北山、西山、各种菜蔬。
2、为何不写一些有名的事物?比如长城,故宫,全聚德烤鸭等等?
第一次提到的竟然是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为什么?(是否有作者童年的清贫的记忆,老酸枣印象最深,老舍是否跨在老城墙上采摘,甚至偷吃过,这些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这就是散文的情感。)
3、为何是小蝌蚪,强调“小”,嫩蜻蜓强调“嫩”,温和的香片茶,这些词语的背后是否有安适的情调?
为何把北平比作摇篮?为何提到最小的胡同?这些都要仔细研读。
多次提到花草,写菜蔬为何多处出现“钱”?
4、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是有自己的感情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品味。(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还不愧杀!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5、概括老舍眼中的北平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家,家园。)
为了突出对北平的爱和想,还用了一种技巧。(对比,和世界四大名都对比,对比作用讲解)
阅读完散文,在你心中老舍是怎样一个人?一篇好的散文背后站着一个人?
(平民,过日子,知足常乐。安适而平淡的日子。老北京。“老舍250万字的作品,有150万都是在写北平的,”)
6、展示出林语堂《说北平》,让学生阅读,比较二者的差别。林语堂的文字华丽富贵,老舍质朴平实,林语堂从大处宏观入手,老舍从小处细节着眼。林语堂属于旁观者视野,老舍属于老北京的视野。(比较阅读,更突出文本个性)
三、结尾的理解。(如何理解“不要说了,要落泪了”)
一般是政治解读,和时代相连,民族危亡的时局。我倾向于老舍的落泪是侧重于对平民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的眷念,对亲情的失落的喟叹。一种安适的、摇篮般的享清福的平民生活、文化,和人间平凡的亲情是老舍这类平民化的作家的理想。于是触发作者“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散文是抒情类文本,文字背后站着一个人,即作者的情致、感触、心理,如果散文教学,最后能发现“我”的一切,一切的“我”那就成功了。)
小刘
[《想北平》教学设计和思考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17:《肖邦故园》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解决生字词
三、走近肖邦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六岁开始学琴,八岁首次演出,轰动华沙,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被葬于拉雪兹公墓。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由于肖邦一生憎恨俄国对波兰的民族压迫,故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故国家园的深情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四、理清作品思路
1、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6节)
简陋、清寒、朴素、淡雅 、毫不招摇
2、肖邦故园对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影响
故园给了肖邦音乐创作的主题;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色调;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风格 ;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
3、肖邦故园的一年四季有什么特点?思考这与刻画肖邦音乐有何密切关系?(21-24节)
春天:温柔、轻盈 夏天:悠扬、清丽
秋天:忧伤、深沉 冬天:静寂、悠远
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更像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
4、浏览全文,找出能体现肖邦爱国情怀的重要语句或语段
5、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联系
因为故园,肖邦的音乐创作有了泉源
因为音乐,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
因为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6、肖邦音乐创作的原动力是什么
对祖国深情的爱
五、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六、作业
l.积累词语
2.完成《学习与评价》
童蓓蓓
[《肖邦故园》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通用17篇)】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作文2023-04-02
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2024-02-22
文言句式(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6
《老人与海》导学案 (高一必修三)2023-08-09
必修一文言文单元一教学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9-12
教学案一体化《理想》(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3-08-09
师说的语文说课稿2023-06-04
大课题下的小思考 教学论文(七年级必修)2022-09-17
高一必修三课后作文2023-01-22
文言文课堂中高中语文论文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