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共10篇)由网友“达夫”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统计》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94、95页上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说教法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收集数据
(1)我给学生提供了学生喜欢的动物卡片,要求学生记录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学会统计喜欢每种动物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根据喜欢动物的学生数,制成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知格子不够时,发生了矛盾怎么办?
2、学习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3、练习。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1)课件出示P96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完成统计图。
(2)、完成.P97第2题,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件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识?说给大家听一听。再学生完成统计图。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卡通素材引入新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赋予抽象的教学知识于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舒心。数学课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2: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统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统计》
一、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
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该怎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习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篇3: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
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投球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统计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并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小动物投篮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观察花盆,统计出不同颜色的花有多少朵。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是画统计图。首先出示同学们喜欢小动物的统计表,从统计表画出统计图。学生尝试活动,发现格子不够,然后想办法,讨论发现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
第三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从画得统计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一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调查11月份的天气的情况,并在小组内画统计图,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什么情况?明白了什么?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是拓展延伸。根据已学内容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出示一格表示5、10或者更多的单位的统计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篇4: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 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 法。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 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 信息。
二、说学情: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 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中 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 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 画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 行简单分析,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六、说教学理念与教法: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 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 ------操作实践------拓展深化”四个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 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 所以“统计”这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引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探 究欲望。其次结合本校“播种习惯责任树,人人为树添果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 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 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 其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我设计运用投票表决的活动,来确定最喜欢看 的是哪部动画片,从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分一分、排一排、数 一数的过程,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经历“动态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 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进行填写统计表、绘 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一方面巩固刚刚建构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进行“间接思维” 训练,既锤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 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统计红、黄、蓝苹果个数的活动中,不仅让 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还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方格表示 2 人,那么 1 人可以用 半格来表示,为后续学习打下能力基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到了 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认识了统计及其作用,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3、在问题中学数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统计, 在调查统计后,学会思考,能根据数据回答和提出简单的问题,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 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体验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 用。同时结合“习惯责任树”,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七、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 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学法。
学习方法分为以下三种:
1、自主学习法: 让学生去亲生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 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 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 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获得成功的体验, 是学生在 “参与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
2、交流互补法: 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 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利用生生对话,互相启发,碰撞出只会的火花,以交流促发 展。
3、练习促进法: 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八、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开始提问: “同学们, 你们都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这样的问题, 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说出自己 喜欢的小动物,用什么记录呢?用什么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喜欢那种小动物的人 最多,哪种最少呢?引出课题“统计”
(二)探究与体验 统计时,我们要记录数据,记录是,你准备用什么符号来记录?引导学生表达自 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把喜欢每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加深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体现统计方 -2- 式的开放性。 通过展示统计表的填写过程,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从统计表中,提问 学生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统计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当我们顺利清晰的将数据记录后, 如何使我们的数据一目了然呢?给学生们留下 讨论的空间与时间,然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方法。 最终教师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及应用。 但是, 在解决较大数据的时候, 格子不够用怎么办?继续讨论并要学生给出方法 及结论。 我们可以将一格表示多个数, 从而使我们的统计图在统计较大数据时, 依旧通用。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统计天气变化, 从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并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统计的作用。 再次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统计任务,独立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再次 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感悟较简单的统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根据记录数据独立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再一次体验了数据的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四)教师小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最成功的 是什么?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通过 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 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篇5: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的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情境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习,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习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6: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的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的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该怎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习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篇7:数学《统计》说课稿
数学《统计》说课稿
1、认知目标:
(1)能将信息整理分类。
(2)能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并将结果登入表内。
(3)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
2、情感目标:
(1)通过信息的整理、分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统计的优点,会对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进行统计。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认识非常的浅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本来是用学生的生日作范例,进行统计认识的教学。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我利用书本第55页的小调查作为新授的切入口。从学生喜爱的水果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从学生自己的需求出发,作为一项游戏来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与统计。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设计: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1、详细对学生喜爱的水果进行统计。
第一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我来重点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开始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实物的出示。用摆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状态中。通过对个别学生最喜爱的水果的调查,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并请回答的学生尝一尝水果,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骤。
第二步骤是通过要分这些水果给学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爱的水果,再进行分配。从此开始新授内容的探究。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运用举手表决或排队分组等形式进行,完成了对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类以及统计表的填写。这样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把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第三步骤是请学生根据统计表来绘制统计图。通过教师绘制一条到学生小组完成一条到最后每人在书上绘制一条。通过统计图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与少。突出了统计图的优点。
2、学生自己对生日进行统计。
这一环节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估计学生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按照第一环节的步骤,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为巩固练习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篇8:数学统计说课稿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不仅丰富了统计的内容,还为今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作好知识贮备;通过正确地认读分析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
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实践操作法
演示引导法
观察对比法
合作交流法
拓展练习法
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知识“死板”、以老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生生交流少、课容量少效率低;而在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死板”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运功”起来,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传统课堂的几倍,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复习旧知
情境导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用简单的问句——你想知道老师在忙什么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时候老师出示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的东营市交通工具的数据(这在以前是办不到的),进一步让学生整理并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在学生展示时,进行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温故旧知的同时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为下面的对比教学做下铺垫。
学习新知
在传统的课堂中死板的统计图不可能将统计图的特点一一直观、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不易于学生发现和掌握,为此我借助多媒体,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这一优势,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图过程,更能突出图形的特点,为观察对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烘托学习的气氛。
通过多媒体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学生的复述,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清楚的知道了它是由点、线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图形形状的特点,给该图起个形象的名字,同时板书课题,加深对它的认识。为更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我设计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对比这一环节,在这里受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观察到的,表现出不全面性,这正好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各抒己见,有效总结,形成较为完整的结论。
在小组合作前:我向他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建议:
1、每位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请一位同学担当记录员,记录本组同学的意见,避免重复性叙述。这样即没有破坏合作交流的形式,又对学生的活动作了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成果,而不是流于热闹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小组的成果,虽书写不够工整,但却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
在练习的选取上,舍弃课本提供的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关于东营市的各项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资源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事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家园——东营,感受到东营的发展变化。
第一题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折线的起伏,反应数量增减的变化,完善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统计图的整体变化预测出今后气温变化的可能性,是升高?还是下降?哪种可能性大,渗透概率论的知识;并分析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结合北京奥运会这一举国大事,进行环保教育。接下来是
东营市20xx~20xx年公共绿地面积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废水排放量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耕地面积统计图
都是围绕着东营的环境变化和基础建设开展的。
拓展练习
总结新知,收获体验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①折线统计图有何特点?与前面所学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画龙点睛的问题,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的内容。
②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让学生回忆本节课除了数学知识外,还积累了哪些新的学习经验,有了怎样的体会?这样不仅重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总结,还注意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布置作业:
本节课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安排作业时,我考虑到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还要能巩固新知识点,又要为下一步的画图,做一个预习,因此设计了这一作业,可为一举三得。
板书设计
在学生起名后,板书课题;在小组代表总结后,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篇9:数学统计说课稿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可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第74-75页的例题,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题。第二课时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6题。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描述数据的一些方法,增强数据处理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xx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2、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
(2)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第2、3题为此而设计。
(3)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xxxx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篇10:二年级《分类统计》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分类统计》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类统计》,它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第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图中的动物有狗、兔、猴三种,这些动物参加的比赛项目有长跑和跳高。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另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又让学生自己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个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既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数据。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感知的过程,选择了“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学法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五、说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进程的不断进行,我准备教学课件,黑板上事先画好两张空白的统计表并遮住,用于奖励学生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智慧树手势卡片若干张贴在一块可移动的大黑板上,大黑板的另一面画上三棵大树的简笔画,学生6人一组。
六、说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
3、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4、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我先跟小朋友们一起表演唱少儿电视节目《智慧树》的主题歌:我发现了。师生一起来唱一唱,演一演,并告诉他们:今天举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有机会获得一张智慧树手势卡片,每人最多只领一次。设计意图是: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爱玩好动的特点,利用学生喜欢的少儿电视节目,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下面学习统计埋下伏笔。
接着由“激烈紧张的2008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小动物们兴奋起来了,他们也在进行动物运动会呢!瞧,它们的比赛真热闹啊!”再通过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入到主题图的学习。在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时,按学生提到的先后顺序贴出跳高、长跑、狗、兔、猴等的词卡,然后揭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伊始,从北京奥运会引入,多媒体播放动物举行运动会的场景,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把信息分类、整理和统计,完成书上的统计表。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移动词卡、填写数据完成统计表。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亲历了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接着组织学生比较两张统计表的相同与不同,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让学生交流两次统计活动的体会,丰富了认识,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同一件事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发展了数学思考能力。
然后提出“这时,大会的裁判员小熊,厨师小猪来了,它们是为运动员服务的。你能根据他们的工作向他们推荐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吗?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这一设计,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渗透统计的实用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这一环节由“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有些小动物得奖了。奖品是漂亮的杯子。”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的第1题。提问:仔细看这些杯子,可以怎样分类统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两张统计表,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完成统计表,并比较两次统计的结果。
接着以“不仅为小动物们准备了漂亮的奖品,还为他们准备了精美的奖牌呢!”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的学习。这一题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统计的素材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统计自己熟悉的且感兴趣的奖品、奖牌、等物,由易到难,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去,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再由“小动物们的奖品发完了,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的奖品。请有智慧树手势卡片的小朋友挥挥手。要是老师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拥有卡片,该怎么统计呢?”引出,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类统计的方法,引导得出可按性别和卡片的颜色等分类标准进行统计,接着师生一起收集、统计出数据,并在课件上完成统计表。这一设计,从学生的身边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多样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收集按卡片颜色分类数据时,让持有同一种颜色卡片的学生把卡片贴在大黑板同一棵树上,在贴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收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三棵树上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卡片,贴完后便形成了少儿节目《智慧树》的节目标志。这一设计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美,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原来数学是那么亲切,总是陪伴在自己身边,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
这一环节在进行课堂总结后让学生课后找一找感兴趣的话题和好朋友或者家长一起进行统计,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习惯。
【《统计》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共10篇)】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秀合集2022-05-3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2023-01-05
一年级数学《购物》说课稿2022-05-07
《统计》六年级数学说课稿2022-05-06
四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2023-11-20
平均数说课稿2022-10-01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人教版2022-12-16
二级分类说课稿2022-09-08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022-08-18
可能性说课稿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