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高了》说课稿

时间:2023-01-24 07:26:17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长高了》说课稿(共12篇)由网友“毛团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长高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长高了》说课稿

篇1:长高了说课稿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的

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

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我长高了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数学活动课《我长高了》。

2、教材简析:《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量长度的活动。在测量长度活动中,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二、选择教法,指导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猜测感知: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归纳概括: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累一些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4、自由测量: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

三、优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课时计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

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通过大家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实际测量,掌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考后发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在学生叙述后再用课件展示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个环节:渗透统计内容,建立感性认识。

1、谈话引入: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篇2:长高了说课稿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我长高了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数学活动课《我长高了》。

2、教材简析:《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量长度的活动。在测量长度活动中,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二、选择教法,指导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猜测感知: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归纳概括: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累一些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4、自由测量: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

三、优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课时计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

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通过大家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实际测量,掌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考后发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在学生叙述后再用课件展示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个环节:渗透统计内容,建立感性认识。

1、谈话引入: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2、请同学演示并叙述测量身高的正确方法。

3、分小组开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

4、将同学的身高数据收集整理成一张表,引导学生学习看统计表,初步了解通过统计表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5、让学生讨论后再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内容,逐步渗透统计初步知识,建立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第四个环节:自由测量,深化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去自由测量,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通过对各种不同实物的测量,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同时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数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认知水平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

篇3:长高了说课稿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我长高了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数学活动课《我长高了》。

2、教材简析:《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量长度的活动。在测量长度活动中,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渗透

简单的统计思想。

二、选择教法,指导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猜测感知: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

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归纳概括: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累一些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

4、自由测量: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

三、优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课时计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

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通过大家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个环节:实际测量,掌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考后发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怎

篇4:《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PGN0105.TXT/PGN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②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③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PGN0106.TXT/PGN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结合实际经验,即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致高度或长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

篇5:我长高了作文

我长高了作文

XX年05月25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晚,我在吹笛的时候,我和妈妈在比我有没有长高。结果,我长高了,我已经快要到妈妈的脖子。妈妈很高兴!我说:“六年级的时候就能比妈妈高了。”

篇6:我长高了作文

我长高了作文

XX年05月25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晚,我在吹笛的时候,我和妈妈在比我有没有长高。结果,我长高了,我已经快要到妈妈的'脖子。妈妈很高兴!我说:“六年级的时候就能比妈妈高了。”

来源:m.01/1151909.html

分享本站内容m.0s.Net.cn,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篇7:《我长高了》教案设计

《我长高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36、3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

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身开有多长?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活动

1、测量身高。“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认识统计表。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计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指名回答。

2、测量活动。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巩固测量方法,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篇8:数学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数学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教学内容

《我又长高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②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③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结合实际经验,即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致高度或长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

篇9:《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测量知道自己在长高,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2、主动和同伴交流、分享,初步了解长高的原因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3、学习和同伴合作,共同测量自己的身高。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关注自己身高的变化

2、长高的秘密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画有小树的纸条(长度超过幼儿身高),画出每个幼儿小班时测量的身高标记;笔,长条积木,记录本,回形针。

2、幼儿已有用自然物测量的经验。

3、涂卡,内容为:锻炼,早睡早起,愉快进餐,多吃水果。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谈话:身体的变化

1、引出话题

(1)我们已经上大班了,大家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吗?

(2)你从哪些地方发现自己长高了?

2、幼儿自由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基本环节:

测量并记录:自己长高了

1、介绍材料,引导幼儿测量并记录现在的身高。

我们每个人有一棵生长树,上面的横线标记是大家刚上幼儿园时的身高,想想看,可以用什么办法把现在的身高记录下来。

2、师幼共同讨论正确的测量方法。

(可以站着,可以躺着,但脚跟必须和“小树”的树根对齐,然后把长条积木平放在头顶上,最后用笔画出横线。)

3、幼儿两两合作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

4、幼儿用回形针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

结束环节:

交流分享:如何长高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看一看,你比刚入园时长高了多少?

2、师幼共同讨论:怎样才会长高?

(1)我们发现与小班的时候相比大家都长高了,只是有的小朋友长得多一些,有的小朋友长得少一些,为什么呢?你认为长高的秘密在哪里?

(2)幼儿两两交流。

(3)请个别幼儿表述,教师出示相应的涂卡。

3、师幼共同小结:如果想让自己长高一些,就应该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平时要早起早睡,每天锻炼身体。

延伸环节:

我的健康休息天

1、星期六、星期日是休息日,怎样安排才对我们的身体有利呢?大家想一想,把你的安排记录下来。

2、幼儿自主设计“我的健康休息天”,并展示交流。

篇10:《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在课堂当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我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通过讨论 -- 欣赏 -- 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探求精神。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实验教材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优势。我还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了解卡通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处处到能见到卡通作品,也能尝试应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想要长高。都希望自己也可以长的又高又大。可以随意拿到高处的东西。可以成为运动健将。很超越自己的伙伴。所以课教材符合孩子们的心理感受。教材中选了一张小女孩儿量身高的照片作为情景图。图中的小女孩儿。偷偷踮起双脚。把孩子,会长高的心灵愿望表现得漓尽致。

教材中还选择了作为欣赏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让学生观察别人的`作品。了解基本的方法,从中吸取经验。建立个人的创作意识。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在学生投入自己的回忆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大胆的表现出来。本课教学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一个难点。通过教师的示范,来帮助学生表现自己长高了的情形。我跟学生交流,你打算画哪件事表现自己长高啦?当时你是怎么做的?是先画背景还是先回自己那?我们要把人物画多高呢。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分析。想了解绘画的步骤。评价学生作品时,我肯定学生的个人感悟,肯定学生的生活体验。给学生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表现。学生们都能够满足叙述需求这方面的需要。

篇11:我长高了400字作文

我长高了400字作文

我小时候最喜欢听的`话就是别人说我长高了,因为我个子比较矮小,在同学中,我没比几个人高,现在是寒假,过年了,我去奶奶家拜年,我哥哥也在,我哥哥很高,都快一米八十了,而我呢?连一米五都没超出,我才长到哥哥的胸部,妈妈晚上回家的时候,对我说:“你长得太矮了,你看你哥哥高吗?这个寒假,我准备给你来次特训。”我问道:“是什么特训?”“跳绳。”“那简单,我以前还是学校里的跳绳冠军呢!”我骄傲地说道。

早上,天还没完全亮,妈妈就把我给拉下床了,我那时还没睡醒呢!而且东西也没吃,可妈妈却说:“跳200下,不然就别想吃东西。”我听了,只好跳。我艰难地跳好了这两百下。睡意也全完了,我的精神也好了许多。

晚上,外面散步回来,妈妈又让我跳,我也只好跳了,跳时,因为是穿着拖鞋,所以跳了两三下就断,妈妈见了觉得还不够,于是增加难度,命我两分钟内跳到两百下,我只好这样,这样经过一个星期,我已经全部习惯了,现在,一个寒假快过了,裤子有些短了,我让妈妈给我量了一下身高,竟然高了两厘米,而且是赤脚,真是太好了。

这种增高特训真好,我一定要每天坚持训练,争取以后长到一米八以上,不再被妈妈称为矮子。

篇12:《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这节数学课真好玩。” “老师,什么时候还上这样的数学课。” “这节数学课我知道了我有多高,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我的身高。” “原来我这么能干,同学都在夸我呢。” “下一次我们要想更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下一次我还和你一组。”…… 听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谈论着刚刚结束的数学主题实践课《我长高了》,我的心里真是高兴,同学们学的愉快,学会了知识,课后还兴趣盎然的回味着,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数学课堂吗?数学主题实践活动课可真是同学们的梦想课堂啊!

回想这节数学主题实践活动课,我深有所误。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卡通的动物图,美妙的音乐,带领同学们进入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适时的设问:“同学们,我们坐车的时候,不到1米2的可以习半票,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学生的热情被一下子燃起,纷纷举手汇报。…… 我又问:“准确吗?”学生不语。这时候有学生说“老师,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我适时的说“对呀,我们自己来量出身高就知道了。”这时引出课题“我长高了” 。同学们跃跃欲试。高昂的兴趣让这节课成功了一半。

二、实践是解决问题最有用的手段。

我提出要求:一要小组合作,寻找设合自己的量度工具,一个量一个记录;二要想一想如何量才更准确。学生带着要求分组实践,有的直接站在量度表前用直角板量;有的用皮尺拉直量;有的软尺并起量;…… 一个量一个记录,我就巡视着指点怎样量更准确。学生很快就按要求量出数据并做好记录。同学们纷纷汇报,“我的身高是1米30厘米,要买半票。” 、“我的身高是128厘米,要买半票。” 、“我的身高是1.41米,要买全票了。”我就在表格中用“正”的方法记录统计出有多少人要买全票,有多少人要买半票,几人免票。问题在同学们动手实践中解决了。接着还把课室的门、窗、地砖、课桌;室外的树木、乒乓球桌、花坛等设计为动物园里的情景,让学生分成小组比赛量度,让学生在情景中、在探索中、在愉悦中经历生活中的数学。愉快的动物园之旅结束后,同学们对量度在实践中的应用接着还开展在解决问题中,同学们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用多种方法去解决,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用纸笔解决问题的方式实践合作讨论研究等方式去解决。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创新。不仅形式上创新,而且知识也在创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发现数学, 喜欢数学。实践真是解决问题最有用的手段。

三、交流展示是学生施展才华最好的方式。

与他人交流是未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为学生架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发表自己或小组的意见。我充当一位引导者,提出问题、为问题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开展探讨、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见解、引导学生去合作交流,使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有受到肯定认可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开放、信任的氛围中展现自我。同龄人的交谈,共同的兴趣,不同的发现、不一样的想法,小伙伴们都很想告诉别人,小组合作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展示、施展才华、互相学习的平台,让孩子们有机会,有时间去交流比较探讨,在多次的小组合作中,成绩好的同学有了施展才华的场地,一些数学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也可以扬长避短,向优生学习,产生很好的结果。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人交流----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等,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发展“思考与交流”的能力。从而更好的验证自己想法,得到自我肯定。自信往往在别人的肯定中得到升华。

四、主题活动最能促进学生情感素质。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的发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量度、观看电脑演示等的多向互动活动中,学生都全情投入,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和掌握就在玩、说、做中完成。融恰的情感使学生更好的发现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实验、作品展示等鼓励,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数学间的情感交流在不断升华。学生的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而这些在数学主题实践活动中都能很好的体现。

利用好设计好每一节数学主题实践课,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每一节数学课上,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更加优秀。人才是靠我们共同的付出才能造就的。

第十三课时我长高了数学教案

《雨点儿》读书笔记

《揠苗助长》说课稿

二年级《揠苗助长》说课稿

不露小肚皮小班健康教案

长大真好小班教案

生豆芽的说课稿

大班主题活动:我的压岁钱

春的消息作文350字

小蝌蚪长大了说课稿

《我长高了》说课稿
《《我长高了》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长高了》说课稿(共12篇)】相关文章:

第一课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说课稿2022-08-14

《雪花人》绘本课说课稿2023-01-02

科学活动种大蒜说课稿2022-04-30

孤独之旅说课稿2022-10-15

夏天我们长大了-随笔2022-08-27

人物速写说课稿2023-02-08

一粒种子说课稿2024-04-02

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读后有感2023-05-08

大树与我的故事作文2022-08-28

教案:漂亮的小手绢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