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18篇)由网友“多音思慕tt”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长度单位》随堂练习
一、看一看,填一填。
1. ( )厘米
2. ( )厘米
3. ( )厘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
这个图形是( )形,
四条边共( )厘米。
三、我的眼力最棒。(请在正确测量方法下面画 )
( ) ( ) ( )
练习二
一、我会选“米”和“厘米”来填空。
桌子高约80( ) 床长2( ) 牙刷长约15( )
汽车长约3( ) 茄子长约20( ) 小红高130( )
二、我会填。
1.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作单位。
2.用尺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 )作单位。
3.1米=( )厘米 800厘米=( )米
4. 9厘米比( )少4厘米。
5. 18厘米-9厘米=( ) 厘米 60米+7米=( )米
三、我会比较(在 里填上“>”、“<”或“=”
33厘米 23厘米 100厘米 1米
40厘米 4米 1米 30厘米+70厘米
四、我是数学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
1.一枝粉笔长12米。 ( )
2.学校教学楼高16米。( )
3.一根黄瓜长18米。 ( )
4.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 ( )
五、森林运动会。
篇2: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篇3: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篇4: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课题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5: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步骤师 生 活 动修改意见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3、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4、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 学 过 程
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认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
(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作业安排: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尺子、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吗?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课件演示:将图形分解成线段。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
测量线段的长度
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
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线段“直”的特征。
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指导线段的画法
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
八、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篇6: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设想】
一、背景分析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二、策略选择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三、应用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篇7: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学情分析:
复习米和厘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算和测量,对于角和直角的复习,则使学生学会在几何图形中发现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复习观察物体,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而复习认识时间,让学生认识时、分和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读写,并会运用时间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第105页第10题中的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4、组织完成104页第9题
(二)观察物体(课件出示汽车观察图)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观察物体时,要多
从几个方向观察。
1、观察圆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2、观察球和正方体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3、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体?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学生独立完成105页第11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想一想,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
(2)一枚图钉的长约1()。
(3)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4)学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9厘米。
(6)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的什么?
篇8: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 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②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②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① 实际观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编排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篇9: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篇10: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指名回答。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篇11: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你们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东西?能不能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汇报测量结果。通过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分小组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并动手操作。
(1)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不能弯弯曲曲的。
(2)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组从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总共分为6个小组,其中3组用正方形,3组用曲别针,3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时,规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条边来量。
(3)在测量好后各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着总结。)
结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2、让各小组换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然后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学生独立操作,体会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整节课学生参与面很广,学的很轻松,很扎实,效果很好。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篇12: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彩带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买卖”彩带
(1)国庆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彩带回家做装饰品,我发现你们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带,愿意卖给我吗?不过,我要按它的长度付钱。
(2)学生用学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带的长
(3)激发矛盾:同样长的彩带卖的价钱不同,这样公平吗?
(4)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会出现刚才不统一的现象了。
2、买贺卡
(1)老师在买节日贺卡时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2)贺卡问题
(3)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练习(课件显示)
三、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介绍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学生比一比1厘米的长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课件演示不同量法
学生判断:谁的量法正确?为什么?
2、正确量法: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
五、巩固实践
1、正确读出各物品的长度。
2、量彩带。
3、量数学书的短边。
4、估计奖品的长,再量一量。
六、资料介绍
七、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尝到了哪些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篇13:《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钟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揭示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出示第100页图(二)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什么计量单位?
2.揭示课题
板书: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操作中梳理知识
1.复习长度单位
(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 )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 )作单位。
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②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应选谁作单位?
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
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及时练习。
①填一填:(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指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③画一画:(出示下面的题目。)
a.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c.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2.复习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组成
①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②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评析。
(2)角的分类
①出示下面的三个角。
②指定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名称,并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③在下面给定的边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钝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3)及时巩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图形哪几个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几个不是角?为什么?
②画一画:从这个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复习认识时间
(1)出示一个钟面,从钟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识?
①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这个钟面现在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
(2)及时练习
①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3时、9时)
②写一写: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③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设计意图】在复习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写一写、拨一拨” 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中深化知识
1.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选择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0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估计,再动手测量,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顶点是给定的)
4.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定学生说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能轻轻松松学知识、做数学,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总结中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觉得哪些地方还有疑问?
篇14:《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
【设计理念】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 )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 )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 )厘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100厘米 – 40厘米=(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 ) 我们的身高约130( )
旗杆高15( ) 橡皮擦长3( )
小红的手臂长约40( ) 床长2( )
爸爸的鞋子长25( ) 我们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 )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篇15:《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
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
……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黑板长:①3厘米②3米()
(2)橡皮长:①2厘米()②2米()
(3)大树高:①10厘米()②10米()
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橡皮长2厘米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篇16:《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慢。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强调“看成、作为”,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感知,帮助学生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感知世界。欣赏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形象、直观的线段内化成抽象的概念。而学生刚刚学习物体的测量,运用测量线段为后面的画线段做好铺垫。】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厘米的地方。
……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课本,从曲、直来区分线段,从过两点画一条线段等知识设计练习,不同的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了新知,检测了教学效果。展示学生的作品,适当的赞许,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让他们用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线段设计更复杂的图案。】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篇17: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感知,帮助学生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感知世界。欣赏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形象、直观的线段内化成抽象的概念。而学生刚刚学习物体的测量,运用测量线段为后面的画线段做好铺垫。】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 )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 )厘米的地方。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课本,从曲、直来区分线段,从过两点画一条线段等知识设计练习,不同的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了新知,检测了教学效果。展示学生的作品,适当的赞许,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让他们用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线段设计更复杂的图案。】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看一看,填一填。
1. ( )厘米
2. ( )厘米
3. ( )厘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
这个图形是( )形,
四条边共( )厘米。
三、我的眼力最棒。(请在正确测量方法下面画 )
( ) ( ) ( )
练习二
一、我会选“米”和“厘米”来填空。
桌子高约80( ) 床长2( ) 牙刷长约15( )
汽车长约3( ) 茄子长约20( ) 小红高130( )
二、我会填。
1.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作单位。
2.用尺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 )作单位。
3.1米=( )厘米 800厘米=( )米
4. 9厘米比( )少4厘米。
5. 18厘米-9厘米=( ) 厘米 60米+7米=( )米
三、我会比较(在 里填上“>”、“<”或“=”
33厘米 23厘米 100厘米 1米
40厘米 4米 1米 30厘米+70厘米
四、我是数学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
1.一枝粉笔长12米。 ( )
2.学校教学楼高16米。( )
3.一根黄瓜长18米。 ( )
4.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 ( )
篇18:人教版数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慢。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强调“看成、作为”,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感知,帮助学生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感知世界。欣赏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形象、直观的线段内化成抽象的概念。而学生刚刚学习物体的测量,运用测量线段为后面的画线段做好铺垫。】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文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很高, 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 认识毫米教学设计
【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18篇)】相关文章:
千米的认识 说课稿2023-03-05
千米的认识的说课稿2023-11-08
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2023-02-21
《长度单位》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2023-05-3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优秀2023-04-24
三年级上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2023-03-23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上册)2023-09-13
二年级数学的上册教学计划2023-01-24
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试题2023-03-2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教学反思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