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试题

时间:2023-03-20 07:56:10 试题试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试题(精选10篇)由网友“飘过”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试题,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试题

篇1: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试题

一、认识线段

1、

2、

3、连接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

······

··

条线段()条线段()条线段

4、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量比较长的物体用()。

5、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①床长2();黑板大约长4();教室门大约高2();

②铅笔大约长18();手掌大约宽7()厘米;

③小明的身高128(),小红的身高1()25厘米;

④旗杆高15(),跳绳长2(),钥匙长5()。

6、在○里填上<、>或=。

5米○6米8米○8厘米1米○100厘米

90厘米○1米60厘米○6米150厘米○1米50厘米

7、

上面一条边长()厘米,

下面一条边长()厘米,

左面一条边长()厘米,

右面一条边长()厘米,

画一条最长的折痕,量一量大约()厘米。

8、画一画。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篇2: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1-5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和米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一厘米和一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方法:双分管理,五步教学

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1、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厘米和米”,板书课题。)

2、课题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

3、揭示学习目标(齐读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二、自主探索

1、自学指导(教师根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图片文字部分,用6分钟时间完成下面问题:

①哪些物体第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自学。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3、自学效果检测

(1)用1-2分钟小组讨论交流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展示,完成例题。

(3)做一做:(课本上的做一做,至少让两名学困生演板,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书写工整,坐姿端正。)

三、合作提升

1、更正:(指名上台更正。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对演板的易错点,要组织学生的进行争论。)

预设:测量物体时物体对准直尺第左端?

3、评改:评议正确率、书写情况。同桌对改、调查学情。

4、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或者是做题方法。)

A、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厘米和米就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B、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它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C、1米=100厘米

5、质疑再探:(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并让其他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预设: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

四、当堂检测

1、基础训练

A、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B、哪个单位对,在()里画“√”

(1)黄瓜的长15米()15厘米()

(2)房门的高2米()2厘米()

(3)钥匙的长5米()5厘米()

(4)旗杆的高8米()8厘米()

C、3米=()厘米 1米-40厘米=()厘米

48厘米-8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米

2、运用拓展

小马身高约1()

蜜蜂身长约2()

铅笔长约20()

字典厚约5()

3、学生自编题

预设:门高约2()

4、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五、抽查评价(3分钟)(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某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48厘米-8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米

篇3: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量身高,来初步感知1米的概念,从而学习2米、3米……)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设计意图:通过做练习,巩固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呢?这些知识有用吗?

篇4: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

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

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

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

量一量

()厘米()厘米()厘米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

篇5: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篇6: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

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

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

1、操作、观察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

(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4、举例反馈。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比长短,画线段

1、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学生自己画线段)

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3、学习反馈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

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说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

交流:你画了几条?条数最多的小朋友画了几条?

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

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篇7: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 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 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 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篇8: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测量,但少数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的巩固与熟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三、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四、课堂小结

略。

篇9: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米》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米》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确实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认识——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利,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始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灵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控制不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

篇10: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训练试题及答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计算下面各题。

(1)4厘米+35厘米=( )(2)90厘米-55厘米=( )(3)37米+40米=( ) (4)100米-38米=( )

二、填空。

(1)33厘米-10厘米=()厘米 (2)()厘米+9厘米=39厘米 (3)()厘米-5厘米=38厘米

三、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①你家里的床长3米。 () ②墨水瓶的高度是5米。() ③小红身高150厘米,实际上就是1米50厘米。() ④一座大楼高11米。()

四、填空。

40厘米+60厘米=()厘米 15厘米+5厘米=()厘米

五、判断。

(1)教室墙的四条边不是线段。()

(2)在一条直直的线上,两点之间一段就是一条线段。()

(3)线段是不可以量出长度的。()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曲别针长3()一张儿童床长2()

七、看一看,想一想,小红走哪条路最近?

参考答案

一、41厘米;35厘米;57米;62米

二、23;30;47

三、√;×;√;√

四、100;20

五、×;√;×

六、分析:学习长度单位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则用米作单位。1米大约有两臂伸开的长度;1厘米约只有图钉的长度。由此可以判断:铅笔和曲别针的长度可以选择“厘米”作单位;大树和儿童床则应该选择“米”作单位。 答案:铅笔长18(厘米)一棵大树高10(米)曲别针长3(厘米)一张儿童床长2(米)

七、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小红从家里到学校有三条路可走,第①条路是曲线,第②条路是直直的线段,第③条路是折线,只有第②条路最近。答案:小红走第②条路最近。

二年级上册的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测试题

苏教版二年级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长度单位的换算米以内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数的认识》教案设计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如何写

二年上册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试题
《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试题(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2022-09-3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022-05-05

二年级数学计划书怎么写2022-07-31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2-11-12

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2022-04-30

《我长高了》说课稿2023-01-24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全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2023-05-18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工作总结2022-11-01

确定长度单位教学设计2023-06-16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2022-09-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