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2.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敢于探索,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合作、积极思考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老师说,你们拨。
(1)8个千、2个百、1个十、6个一组成的数是。
(2)3个千、4个百、2个十组成的数是()。
(3)5个千组成的数是()。
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面。
比较第(2)、(3)两题的数,你发现什么特点?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读出下面各数。
309、101、304、905
上面的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时候怎么读。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二、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例7.
请同学们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并说一说这个数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的。4个千怎样写?(写0占位)怎样读;6个十怎样写?怎样读?个位上没有怎样读写呢?(板书)
我们合起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老师说,你们拨:3个千、6个十
8个千、2个十
这两个数怎样读。
指导学习右图:7个千怎样写?怎样读?百位和十位上面没有怎样写?(写两个0),怎样读呢?引导有两个0只读一个0并板书;3个一怎样写?怎样读?
这个数合起来读作:七千零三。
老师说,你们拨。
5个千、8个一
2个千、3个一
小结: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如果让你把这三道题目进行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第1幅图、第3幅图都是中间只有一个0的,我们读一个0.
第2幅图中间有两个0,我们也读一个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师指名回答。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在做这一道题时先来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
(1)我们读数时都是从最高位开始还是从最低位开始读的?
我们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开始写。四千在千位上写4,那有几个百?没有应该写几?2个十在十位上写2,8个一在个位上写8.
(2)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数应该怎样写?
六千在千位上写6,几个百?怎么写?(0)几个十怎么写?(0)几个一?(在个位上写9)
(3)一万怎么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写数的时候一定要从最高位起,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写。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独立完成后,师指名问问是怎样想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后师说: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指名汇报你发现的规律后完成这一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哦0,末尾的0不读。
2.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五、课堂作业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有关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例题和练习广泛选取与学生生活作息时间相关的内容作为素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备内容
认识分(1课时)→认识分;分与时的关系
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1课时)→时间的读、写方法
解决问题(1课时)→时间的应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建模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能正确读出几时几分。
难点
1.感知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2.认识几时几分,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
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37~39页。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会区分并在实物中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相关工具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学生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光盘。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小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老师,大家想见见她吗?
2.新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盘(游乐场),00:50暂停。让学生先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秘密。
然后点名让学生说说。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02:00播放光盘,02:20暂停,
你认识哪些角?学生回答。
他说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请学生用三角板验证。
4.生活中还有很多角。我们再到桥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盘,06:10暂停,你从中找出了些什么角?指名回答。
电视机里的小朋友还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盘。
5.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给这些角分类吗?09:35播放光盘,10:25暂停。小组合作,先分清每个人干什么。分类时可以请三角板来帮忙。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6.小组汇报分类情况。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电视机里的同学是怎么分的?播放光盘10:53,展示机内学生分类情况。
7.小结分类情况。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1.我们刚才把这些角分成三类,直角已经有了名称,你能给这些角取个名字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我们来听听电视机里的同学取了什么样的名字。14:08播放光盘。
小朋友说得真形象!数学上我们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
2.谁能再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指名说。
3.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锐角和钝角。
4.生活中还有很多锐角和钝角,你能找出来吗?
16:03播放光盘
课前游乐场中的角是什么角?18:58播放光盘,19:15暂停。让学生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见过锐角和钝角吗?让学生指一指。
5.你会做一个角吗?请你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选择纸张、小棒、剪刀等材料)。
说说你做的是什么角。
学生汇报展示。
还有不同的吗?
6.你能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欣赏一下画的是什么角。
7.接下来新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24:05播放光盘,猜角,比比谁猜得又快又准。机内外互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和电视机里的同学都收获不少,下课以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说给家长听。
机动活动: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小组合作。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教材第18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一练”的地1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
2、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的计算。
3、渗透爱护动物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试卷。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桌互相背2、3、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老师说口诀的上半句,学生说口诀的下半句。
(二)基本练习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8页的“连一连”。
(1)说图意。
(2)独立在小试卷上连线。
(3)汇报结果。大屏幕显示。
(4)看者这幅图,你知道什么?
2、多媒体出示含有两只小青蛙的两组题,即教材第18页“比一比”的画面。
老师:青蛙兄弟想过河去捉害虫,河里的每片荷片上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于是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谁先到对岸。
说明:做完一组题就是到了对岸。
男生做左边的一组题。女生做右边的一组题。(学生做,老师巡视)
汇报、订正,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说口诀。
3、出示教材地18页的“算一算”。
老师:现在,我们帮青蛙妈妈算一算: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共吃几只害虫?
(1)读题
(2)独立做
(3)汇报、订正。全作对的学生,老师可在大屏幕上出示微笑的青蛙妈妈以示鼓励。
4、小青蛙找家。
“有只小青蛙呀,去呀去找家,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发,小青蛙找到了家!”
多媒体随声音出示:
(三)思维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联系,你有哪些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7×5=7×6=3×7+7=
7×4=7×7=7×2=7×1=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四、课堂总结(略)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在情景中找角,摸角、制作角,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感知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及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把题目读一: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8页。
a、同学们知道这是在哪里吗?(美丽的校园)
b、谁来说说图中画了哪些景物?
c、图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呢?同桌间huxia指一指,说一说
2、教学例1
(1)找角
a、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剪刀钟面三角尺
b、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
C、师:这三个物品都有角,闭上眼睛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都是尖尖的。
生: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
a、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板书)
师:这是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也就是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
b、学生齐说角的名称。
C、判断角,学生判断再说理由。
(3)判断角的大小。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
a、教师画线,提问,角有什么变化吗?
b、剪刀演示。
c、教师小结: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4)画角
师:先确定一个顶点。
师:从顶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就组成了一个角。
师:学生练习画角,教师纠正。
师:展示画得较好的同学。
最后要求学生把角的名称写上去。
三、完成做一做。
四、教师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2.学生会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根据除法算式想出合适的.口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背69的乘法口诀。
2、师:今天我们学什么?(师边板课题边问)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新授
1、出示信息窗2情境图。
师:请看这幅图,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师:谁来说图上的这些同学再干什么?
生1:图上的这些同学正在做标本。
师:他们是怎样做保本的?(生说师板)
生2:①有56片黄叶子,每8片做一个标本。
生3:②有72片绿叶子,每9片做一个标本。
生4:③有42多花,每6朵做一个标本。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说师板)
生5:①能做几个标本?
生6:②能做几个标本?
生7:③能做几个标本?
2、出示自学指导,学生先学 自学指导
(一):认真看课本83页,试着把第1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商的? ①、有42朵花,做一件标本需要6朵,能做几件花的标本 生:426=7(件)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求42里面有几个6?)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8:我是用口诀算的,六七四十二,所以,426=7(件)
3、后教:教师出示PPT课件总结列式过程和计算方法, 求42朵花能做几件标本,就是求42里有几个6。 计算时想:6和几相乘得42? 六七四十二,口诀中差几商就是几 同学们说得很好,再来试一试吧,PPT出示四道除法算式,学生口算并说出所用口诀。
4、出示自学指导
(二):认真看课本83页情境图,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②、有72片柳叶,做一件标本需要9片,能做几件柳叶标本? ③、有56片杨树叶,做一件标本需要8片,能做几件杨树叶标本?
(两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师巡查,发现问题算式,利用展台展示,让学生评价指正)。
四、自主练习
1、口算乘除法算式,并说出所用口诀,找出算式间的规律。
2、智砸鸡蛋。(口算)
3、有45辆玩具车,每9辆装一箱,可以装几箱?
4、小猴分水果
如果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做题时要想做的又对又快,你认为必须怎么样?(必须把口诀背熟)
六、课堂评价
让学生评价自己或同学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①有42朵花,每6朵做一件标本。能做几件标本?
426=7(件)
②有56片黄叶子,每8片做一件标本。能做几件标本?
568=7(个)
③有72片绿叶子,每9片做一件标本。能做几件标本?
729=8(个)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讲解示范
教学准备:
PPT课件、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6÷3×2=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明白简单的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进而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作好了铺垫。)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4×3=12 12+7=19
问
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为什么先算4×3?
4×3+7
7+(4×3)=7+12 =19=12+7=19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精讲点拨
(一)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7+12=19
4×3+7=12+7=19
问题:
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二)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12÷3=7+4=11
问题:
1.谁来说说这道题应该如何计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他们交流提供了依据,发现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结合情景来理解运算顺序更自然、深刻。)
四、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20-8÷2 7×5-3 4+4×6 81÷9+2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小动物回家(连一连)
(三)在○里填上“>”“<”或“=” 54÷9÷2 ○ 3 3×6÷2 ○ 13+56÷7
3×7-16 ○ 27 45-9×3 ○ 5×8-18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小结、作业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课本68页的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摆32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P56~58算得对吗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xxx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课件导入。
小朋友什么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怎么判断售货阿姨找的钱是对的呢?
出示p56页挂图。提问学生在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二、探索新知
1、共同解决“应付多少元?售货阿姨算得对不对?”
指名列式:118+138=256(元)
138+118=256答:应付256元
这位同学算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反馈,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对的'。
教师小结:这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
2、解决“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300-44=256,可以用加法来验算:256=44=300
300256-44+44=256300
3、完成p56页计算并验算。
学生独立解决,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三、新知运用
完成p57页试一试习题
四、巩固提高
完成p57、58页“练一练”1~6题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课堂。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材说明
教材让学生观察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任何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做一做”进行一些巩固角的认识的练习。如通过第1题着重使学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现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七。
2.教学角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折扇等实物图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仿照教科书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要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3.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要使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第1题,通过观察能正确区分题目里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4.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画,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点。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题中的两个角都是30°,要让学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4*题中,左图有3个角,中图有7个角,右图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练习十七最后的`思考题的答案是:(3)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面上的角,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做一做”中的习题,注意出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单元认识图形是其中“图形与几何”的部分,主要有“认识角”、“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欣赏与设计”等四个主题。下面将分别从这四个主题来具体设计教学,预计总共用4个课时。
(注:本教学设计只设计教材上基础知识的内容,其余巩固和练习等内容不在本教学设计之内)
课时一:认识角——对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通过对“角”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因而,本课时是为后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奠定基础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来看,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如玩具积木、礼物盒等,为学生提供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空间和平台。
就学习动机而言,外部动机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适度竞争等方式,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的探讨,了解学生情况,推动活动有序、有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自由探究、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等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尊重学
生的个性特色和思维创新以及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清楚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
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
4、情感与态度
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角及其特征。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玩具积木、一大一小相似三角板、可活动角(学生提前自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实物展现玩具积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以便引出对图形和角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陪伴我们的玩具吗?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找出这些玩具上有哪些图形呢?生1:长方形生2:正方形生3:三角形??
师:很好,小朋友们的都很细心的观察出了这些玩具上的图形,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老师,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三角形生2:角
师:好的,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提到了一个字:“角”,那么,什么是“角”呢?下面,老师将给出一组图形,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小法官,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好吗?(
二)主题活动
1、角的判断
教师于黑板画出一组图形,如下所示:
好了,下面老师要请一些小法官,来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生1:1号不是角生2:2号也不是角生3:3号是角生4:4号是角生5:5号也是角师:好,小法官们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么其他的小法官们同意他们的判断吗?众生:同意
师:我们的小法官都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了,很好。那么,聪明的小法官们,你们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你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生1:它有两条边生2:它是尖尖的生3:它是直直的??
师:不错,那为什么1号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没有连在一起
师:那2号的两条边连在一起了啊,那为什么也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有一条边不是直的
师:好,那为什么3、4、5号都是角呢?生:因为它们连在一起的,而且都是直直的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角有两条直直的边,还有一个把这两个直直的边连在一起
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那我们怎么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2: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好,大家都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了,那同学们觉得哪一种的表述更准确一点呢?生:第2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很赞成第二种说法,那我们把它记下来
板书: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2、角的读写师:那我们怎么画出角呢?首先画出一个顶点,再沿着这个顶点分别画出两条直线,来,跟着老师一起画,标出“顶点”、“边”(画出一个锐角)
好了,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那么,它是不是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呢?生:是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之前画的角上标出符号“?1”板书:记作:∠1,读作:角1
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读作角1,小朋友们拿出小手,一起在空中画一画,注意这个角的符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小于符号“<”的区别:角的符号是撇横,小于符号是撇折。
好了,我们现在认识了角,那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角呢?生1:三角尺生2:黑板生3:剪刀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很细心的啊,能发现生活中的角。(出示PPT上的图片,展示生活中实物上存在的角)要继续发扬这种可贵的精神哦!那小朋友们再想一想,既然角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那它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大小之分呢?如果它有大小之分,那么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生1:有生2:不知道3、角的大小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利用你们自己做的活动角,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一下,角是不是有大小,如果有大小,那它又和什么有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在4分钟以内得出你们小组的结果。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下一步的教学。同时,及时纠正方向错误的小组,指导其顺利完成探讨)
好了,有没有小组的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的成果呢?生1:角有大有小
生2:角有大小,它的大小和它的边有关生3:不对,角的大小和边没关系
生4:我们赞成3的说法,角的大小应该和它的开口有关系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认为角有大有小,但是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拿着学生的活动角,由小缓慢变大,问:它的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呢?生:有
师:那它的边长有没有变化呢?生:没有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没有关系
师:好,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好吗?看老师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三角板,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一个要大一些呢?(两个60度的角)生1:大的那个
生2:不对,是一样的!
师:到底谁观察得更仔细呢?我们来看看吧。
(将两个三角板重合在一起,顶点以60度角的顶点对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重合了,是一样大的!师:很好,那说明了什么呢?生: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那刚才有小朋友说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有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拿出你们的手臂,伸直,然后逐渐弯曲,这里是不是就会出现一个角啊?而且角的大小还在变化。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大家,是怎么变的呢?生:变小了
师:为什么你说变小了呢?
生:因为我的手臂之间的张口也变小了
师:很好,善于观察。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那好,哪位小朋友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师:好,上课很认真的孩子。那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出示PPT并板书: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三)延伸活动
好了,大多数小朋友们这节课都很专心。那老师要考一考我们聪明的孩子了:你能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吗?请你用符号标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PPT展示:
生1:角2、3、5都是角。因为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生2:角2最小,角5最大,角3和角4一样大。因为角2的张口最小,角5的张口最大,角3和角4的张口都一样,虽然角4的边要长一些,但是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很好,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很仔细的观察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勇敢的发表自己见解,也都掌握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希望继续努力啊!
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大小有关。
师:好,下来以后,同学们把我们的数学同步练习册上46页上第5题完成了,作为今天的复习。老师明天要看看哪位小朋友写得工整又准确。下课。
【设计反思】
就教学手段和目标我而言,本堂课通过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对角的初步认识,对知识的把握较为清晰,同时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就教学理念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照顾到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留下了充分的探讨时间。
就教学评价而言,在本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多角度的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
总体来说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是,我在尽量的避免给孩子们造成大量的负担,课后的作业也很少,我不希望他们成为做题的“工具”,极不赞成“题海战术”的方法,但如果不适当的联系,就不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我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课时二: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小练习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初步知识之后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直角、锐角以及钝角的分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加上一个小练习,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得到及时巩固。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环形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5—9题。
★ 数学比赛活动方案
★ 小学数学活动方案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总结2024-05-09
学校数学组工作计划2023-01-26
小学数学课程试题2022-09-20
小学数学教研组第一学期的工作计划2022-05-07
小学数学课程教案2024-01-31
七年级数学教研计划2022-09-18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3-10-06
一年级下数学教研计划2022-12-19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3-08-07
小学美育节活动方案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