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9 09:08:47 数学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2篇)由网友“model100”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上)第99-100页。

教材分析:

“可能性”的教学,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游戏公平性的判断,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实验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各一个、每小组准备一枚硬币和活动记录表一张、全班学生名单(课前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写在小纸片上折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度趣味运动会就要在11月下旬召开了,在这次趣味运动会上,我校设计了这些活动项目,请看大屏幕——足球赛、跳棋比赛、老鹰捉小鸡、摸球。为了这次运动的成功举办,老师们正在设计各项活动的规则,同学们也积极地进行训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热闹的场面吧——(课件显示:足球赛场面)

二、自主探究,深入体验:

1、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过渡并揭题:我们在抛硬币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正面,也可能会出现反面,所以这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2、既然大家都认为是公平的,请你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用一个什么样的数表示合适呢?

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分数表示就是……(1/2)

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3、如果抛10次,你认为正面朝上的次数可能是多少?还可能是多少?如果抛40次呢?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研究,认为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下面我们来玩一玩。

4、小组合作: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6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其中:

1人抛硬币;1人报抛的结果;1人监督报的是否正确;

1人用“正”字法填写记录表;1人监督填写的记录表是否真实;1人向全班汇报小组实验情况。

②每组抛40次,抛硬币时高度适中,不要用力过猛。

③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之间的关系。

5、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抛的结果,教师填写表格。

组别抛硬币总次数正面朝上的次数反面朝上的次数

通过观察这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正面朝上的次数与反面朝上的次数相等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

6、我们继续抛下去,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呢?历史上很多科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课件出示)

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有什么特点?

三、联系实际,理解应用:

1、三人跳棋赛

这样设计转盘公平吗?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

是这样吗?为什么这样是公平的?

如果,转动转盘9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是停在红色区域?说说你这样估计的理由。

2、老鹰捉小鸡

你们玩儿过吗?怎么玩儿的?

我们学校是这样设计游戏方案的(课件出示):

6名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师分别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各面分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盒子,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的人就当“老鹰”。

你认为选哪个盒子做游戏公平?

我们也选6名同学下课了做这个游戏吧!选谁呢?这样吧,我们抓阄来决定吧。你认为抓到你的可能性是多少?(指名回答)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摸球:

课件呈现画面:个黑球,个蓝球。

(1)你认为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2)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1/10,桌子上该怎么放球?

(3)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蓝球的1/2,桌子上该怎么放球?

五、回味新知,反思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也有一些可能性事件,有些是公平的,有些是不公平的,希望同学们都做一位有心人,认真观察,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可能性

1/2黑:

1/3蓝:

可能性:黑球是蓝球的1/2

篇2: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19—20页。

【复习目标】

第1题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规律直接判断。

第5题侧重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第6-8题鼓励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自己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解决问题。

第10题是拓展题,鼓励学生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难点: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1题:不计算,直接在○里填上“>”“<”或“=”。

分析:巩固前面所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体会“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大,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小;当除数小于1时,商比被除数大,当除数大于1时,商比被除数小”。

答案:>

=;

>

>

;=

<

第5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分析:

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有的题目学生能用简便方法,应给予鼓励。

答案:

第6题:应用题。

6.军犬的耐力是非常有名。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传达命令,一只军犬用50分跑完了21.7km的路程。算一算,这只军犬平均每分跑多少米?

分析:

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此题要注意提醒学生“千米”和“米”单位之间的换算。

答案:

第7题:应用题。

(1)分析:通过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小数除法的知识。对于第(1)题,学生可以先求出第一摞纸每页纸的厚度,再用第二摞纸的厚度除以每页纸的厚度。

答案:

(2)分析:学生可先求出每种食用油的单价,再进行比较。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式求出的是哪部分的结果,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综合列式这两道题。

答案:

第8题:应用题。

(1)做一套童装需2.2m布,30m布最多可做多少套这样的童装?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1)小题是利用“去尾法”。

答案:30÷2.2=13.6363…(套)≈13(套)

答:最多可做13套这样的童装。

(2)每个油桶最多可装4.5kg油,装10kg油至少需要几个这样的油桶?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2)小题是利用“进一法”。

答案:10÷4.5=2.2222…(个),2+1=3(个)

答:至少需要3个这样的油桶。

第10题:应用题。

分析:

通过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在现实社会里,要收集各种信息,利用有关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了解题意后,可以独立解决,并进行交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算篱笆长度时,要减去门宽1m。

答案:

资源文件列表:

篇3: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继续探索除数是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2、能正确进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掌握算法。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计算过程中,商的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竖式计算。

71.4÷0.314÷3.2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1.2千克苹果5.28元,每千克多少元?

2、分析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

单价=总价÷数量

3、列式:5.28÷1.2

4、探索算法,学生竖式计算。

思考:当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多时,被除数的小数点的位置怎么处理?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怎么处理?

5指名板演,全班讲评,小结算法。

6练习:竖式计算,并验算。

5.28÷0.038.4÷0.56

指名板演,小结验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课本第9页“练一练”。

1、森林医生。

学生判断竖式是否正确,分析原因并订正。

2、填一填,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利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

3、想一想,填一填。

理解题意,弄清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再计算填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课本第9页第5、8题。

篇4: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间的简单换算。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准确计算,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0“整理与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复习小数。

1、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

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个

(进率都是10)

2、做P110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

3、做P110第2题。(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提示:思考过程:

0和1之间的小数表示是几个十分之一,也就是零点几;1和2之间的小数表示是1和几个十分之一的和,也就是一点几。

4、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指名口答。

改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①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②同时要在改写后的小数后面添上“万”或“亿”字。

③当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要在整数部分写“0”。

④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提问: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指名口答。

①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

②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

③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强调:要正确使用“≈”

(2)做P110第3题。

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篇5: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本节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为以后学生学习空间内容打下基础,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本节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铺垫,也是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由于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所有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物的观察,通过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学生对空间图形知识还不熟悉,在教学过程中要慢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立体图形,字拼搭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活动时会觉得困难,使学生不能进一步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得形状。

篇6: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而是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轻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泼愉悦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这部分知识比较多、散,但难度不大,所以让学生先独自整理,再汇报交流。这样就让学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归纳总结能力。

2.梳理知识与做习题相结合。

汇报交流中,老师出示相应的习题加以检验,以便让学生相互学习,查缺补漏,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形成基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交代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与分数有关的知识。

整理复习

引导学生构建分数知识框架。

1.回忆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有哪些?独自整理,组内交流。(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全班汇报,补充交流。(师举例辅助并检验)

梳理的知识如下:

(1)分数的意义。

①观察下图,理解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②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分数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根据下面的式子,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13÷42

②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件出示)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是一种数,也可看作两个数相除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4)结合复习约分。

①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②约分的步骤: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③约分的目的: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5)结合和、和复习通分。

①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②通分的两个要点:和原来分数相等;分母相同。

(6)结合○和○复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①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②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③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方法二: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补充知识点: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7)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篇7: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6时的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把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并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围绕“乘法的分配律”这一核心知识,通过“王老师要为幼儿园买香蕉、苹果各14千克,她带了150元钱,够吗?(香蕉5.6元/千克,苹果4.4元/千克)”的相关图片、信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整数乘法中,已经掌握了乘法的三种运算定律,会进行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五年级再一次安排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简算方法的有效迁移,学会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混合运算实际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正迁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归纳概括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案例描述

自学自研,教室里静得出奇,孩子们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享受着独立思考的快乐;小组交流开始了,组长有序的组织,教室里热闹起来,你补充,我纠错,他质疑……合作的氛围热烈而真诚。当教室里慢慢静下来的时候,小组交流结束了,全班展示交流开始:

师:老师刚才发现,九组组长对本组6号进行了有效的帮助,她为小组赢得2分!刚才老听到二组有掌声响起,请二组组长起立,告诉我们为什么?

生:(二组组长杨宇宁)因为我们组的1、2、3、4、5号同学全没做出那种简单的方法,而6号同学做出来了,我们给他掌声鼓励!

师:真好!我们还学会了激励性评价!现在,我们目光聚焦前黑板,请对抗组来点评1组的展示。

(二组朱琪大方地走上讲台)

生1:大家好!我代表二组点评,请大家看这里,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我认为最后这步比较很重要,还应该加上单位“元”,二组同学做对了!我给他4.5分,因为他们的书写上山了,最后一步还没写单位。

(马上有好几个学生站起,“我补充!”“我纠错!”“我质疑!”)

生2:(九组的崔佳豫跑上台来,转身面对大家)大家好!我来为二组点评的同学补充,从题中我们获得信息:香蕉每千克5.6元,5.6×14是王老师买14千克香蕉的价钱,苹果每千克4.4元,4.4×14是王老师买14千克苹果的价钱,5.6×14+4.4×14是王老师买香蕉和苹果的总钱数。我的补充完毕,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或补充?

生3:(4组的陈思彤从座位上站起)我反驳,我认为最后一步单位不加也可以,因为题里已经明确给了单位,既然140﹤150写出来了,大家都明白单位是元。

师:我们大家来看一看,单位可以不加吗?(绝大多数学生点头认可)点评,我们给几分?

(学生有的在喊“3分”,有的伸出手指示意。)

师:因为朱琪这一学期刚转到我们学校,但她很快融入了我们得集体,有勇气上台点评,所以老师给他加1分的勇气分,给她4分,大家同意吗?(生齐答同意)

师:请大家目光继续聚焦我们的前黑板,请对抗组点评5组的展示。

生:(6组崔美地迅速站到黑板前)大家好!我代表6组点评,请大家看这里,香蕉每千克5.6元,苹果每千克4.4元,5.6+4.4表示每千克香蕉和苹果共多少元,因为王老师要为幼儿园买香蕉、苹果各14千克,所以再乘14就是王老师共花的钱数,然后再和王老师带的150元钱做一下比较,就知道钱带够了!5组的同学做对了,而且书写很工整,所以我给他们5分!我的点评完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

师:点评我们给她几分?说出你的理由!

生:4分,因为声音太小了!

师:我们回头看一看两种做法,如果让你向你的组员推荐,你会推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

生1: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

生2:(郭一萱迅速站起来)我有不同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来,你说,老师帮你写到黑板上。(随学生回答,师板书在这种做法综合算式的旁边)

生3:(郭一萱的话音刚落,1组的贾鑫卓站起来)老师,我也有不同做法,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我们先来看郭一萱的补充,再与一组的展示做一下比较,两种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吗?我们看郭一萱是怎么做的?(分步,孩子们边分析边回答着)那1组展示的是什么算式?(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综合”)对,两者只是分步与综合的区别,所以同属于一种做法。贾鑫卓补充的也是。另外,两位同学的补充应该在两种方法点评完毕,下次注意!

师:如果让你推荐,你会推荐哪种?

生:(2组的杨宇宁站起)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

生:(4组的陈思彤又站起来)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

生:(郭一萱又站起来)我反驳,因为这种做法计算容易出错,还不如列综合算式得分多!(听课老师笑了,讲课老师也笑了,多么真实的课堂!)

师:刚才你们都是从分数角度来分析的,我们能从其他角度来想一想吗?

生: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

师: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

生: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虽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同样适用,但我们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同学们愿不愿接受更难的挑战?那就请你观察两个综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

三、教学反思

在自学自研部分,虽然老师只叫两组不同方法展示,但在全班交流环节,分步、综合两种方法全展示在黑板上:(1)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2)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3)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4)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而且当老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向你的组员推荐,你会推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孩子们的理由是多角度的:“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随着孩子们讨论的逐步深入,老师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在孩子们思维的交锋中,每个人都重新建构了自己的计算方法,或(1),或(2)……虽然算法多样化为构建过程提供了开放的场景,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时空,但我们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课堂所呈现出来的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想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由低层次思维向高层次思维逐层优化,逐步达到算法的个体优化。

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孩子们的精彩成就了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尽情享受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知识的超市尽情畅游,体验生命的狂欢。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边走边思考,思考让我们逐渐深刻!

篇8: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组合图形的基本方法,并在交流、讨论中开阔思路,修正想法,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基本图形的感知和认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计算图形面积和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但本班学生分析思考能力较差,基础较薄弱,所以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团体合作精神,善于去交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形欣赏、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动物,你们猜猜会是什么动物呢?课件出示由基本的平面图形组成的金鱼图形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

2、美丽的金鱼是由哪几个基本的平面图形组成的?在学生回答的同时一并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作铺垫,也为确保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夯实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发现规律,初揭课题

拼图游戏: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图案,学生一边拼图形,一边交流,教师巡视指导。选择2-3个有代表性的图形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观察思考回答)这些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基本平面图形拼出来的。 师:对,我们就把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设计意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主阵地,数学课堂应开启学生的发现之旅,让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时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2、寻找图形,再揭课题

师: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组合图形,你能从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找到组合图形?

生:教室窗户由一个小长方形和两个大长方形组成、房子侧面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

师:真不错!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其实组合图形就在我们身边。

师: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同学们都是游刃有余!今天的关键是想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只要把组合图形中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加在一起就行了。

师: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添加板书:的面积) 3、观察图形,估算面积

师:淘气家新买了住房,想把新房的客厅铺上地板,新房的客厅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呢?同学们能帮他算算吗?(拿出老师发给同学们的客厅平面图)。

师:你能估一估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进行估算。汇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个图形不是简单图形,不能直接估计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估算的时候,潜移默化地运用添补和分割的转化思想,也为下一步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4、独立探索,计算面积。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估算的理由,那你估算的数据接近真实的数据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客厅平面图试着寻找出计算这个图形的方法。

学生独立活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5、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师:老师刚才发现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现在就请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老师深入到小组当中去参与他们的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设计意图:直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2)全班共享,提炼方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先来汇报你们的想法?

生:在图形里面画一条线,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别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算面积之和。

师: 真好,这条线叫辅助线,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好帮手,我们一般将它画成虚线,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适时出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给不同的计算方法命名。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过程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分割法,一种是添补法,另一种是割补法,那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好吗?

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

分割法:当我们用分割法时,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就越简单,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不行了。用分割法计算时,要先算出各部分的面积,最后把它们加起来。(板书:分割法求和)

添补法:当我们添补上一块之后,能根据给定的条件求出添补之后图形的面积,那我们就可以尝试一下,否则这种方法就是行不通的。用添补法计算,记得把添上的这部分面积减去。(板书:添补法求差)

割补法:要求割下来的这部分能正好拼上。这种方法,既有分割,又有添补,(板书:割补法灵活计算)

3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些方法看似不同,但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发现吗?

师小结:不论是分割或添补,目的都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板书:转化) (3)比较反思,选择方法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老师发现你们可以灵活的运用解题的方法真是太好了,那在本题当中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说说你的理由。

师小结:求一个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因为分割、添补的方法不同,计算步骤也不同,但最后的计算结果应该是相同的。虽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我们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灵活地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合理 、简便)

(设计意图:这里体现了多种学习方式并存,首先,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学会了别人的方法;最后,从这些方法中,比较、反思、知道最简便的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吸纳他人的意见,享受积极思考获得的快乐。引导学生交流,引起思维的碰撞,使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三、应用拓展,提高能力

1、练一练1,书中第1题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作业设计意图:每一幅图都有多种分法,课堂上应避免学生分得过于复杂化,鼓励学生选择合理 、简便的分法。)

2、练一练2,书中第2题,认真观察图,选择有用的数据,你想怎样计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指名汇报。对于不同的算法,师生共同分析,提升比较简便的方法,加以指导。

(作业设计意图:这道题是对上一题的补充,拓展,同学们都能用分割法把这道解出来,但是用添补法到底能不能解决这道时,同学们就会发出疑问,可是当老师适当进行点拨之后,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整体代法的介入不仅是对这道题的一个有效的补充,而且也为六年级求圆的面积埋下伏笔,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3、练一练3,书中第3题,计算这张硬纸板还剩多大的面积?

(作业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分割的图形越简洁,计算起来越简便。)

4、练一练4,书中第4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作业设计意图:习题由浅入深、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把数学与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还通过上面的两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思考,计算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四、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说说学会了哪些?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总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回顾,让学生体会到独立思考和相互学习都很重要,做到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五、独立思考、完成作业 长江作业《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转化

分割法:求和

添补法:求差(特例除外) 割补法:灵活计算 合理 简便

(设计意图:本节课重点是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这样的板书不仅可以直观地、简明扼要地展示本节课求面积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和选择,而且明显看出都是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感受“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数学思想与方法上得到发展。)

篇9: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活动准备:

月历。

活动过程:

活动一:去少年宫

活动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师:暑假期间,淘气和笑笑去少年宫。淘气每隔2天去1次,笑笑每隔4天去1次。7月31日他们都去了少年宫。

出示8月份的月历:每隔2天去1次,每隔4天去1次,你是怎样理解的?他们会在少年宫相遇吗?你有办法知道哪几天他们同时去少年宫吗?

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到底他们是哪几天同时去少年宫的。8月份淘气是哪几天去少年宫的吗?笑笑呢?

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8月份的月历,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淘气和笑笑去少年宫的日子。

学生反馈后,师板书: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3,6,9,12……

笑笑去少年宫的日子:5,10,15……

师:看看这些数,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生可能会回答: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笑笑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师:淘气和笑笑同去少年宫的`日子是哪几天?15和30都是3和5的共同倍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15,也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活动二:填一填

活动目标: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并利用集合进一步加深对公倍数意义。

师: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找公倍数的办法。

出示集合圈:中间相交的部分填什么?50以内6和9的倍数分别有哪些?请大家在书上填一填。

师:50以内6和9的公倍数有多少?最小公倍数是多少?你还有其它找公倍数的办法吗?

独立思考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办法。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找的。

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你理解了吗?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练一练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练一练第3题:先完成前面几组,跟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练一练第4题:4分发一次车,6分发一次车,你是怎样理解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怎样?

介绍“你知道吗”中用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小知识。

这节课,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教材中“你知道吗?”介绍的短除法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快速有效的办法,应加强指导算理,要求学生掌握。

篇10: 五年级数学《倒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经历猜数、观察、交流等发现两个数的特殊关系及认识倒数的过程。

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能写一个数的倒数。

在认识倒数的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课前带学生唱“找朋友”歌,做“找朋友”的游戏

师:生1请问你找到的朋友是谁?

生1:生2

师:生2你愿意做生1的朋友吗?

生2:愿意

师:生1和生2互为朋友。(板书互为)

师:谁来理解一下这句话?

生:生1是生2的朋友,生2是生1的朋友。

师:能不能单独说生1是朋友,或者生2是朋友呢?

生:不能,只能说谁是谁的朋友。

师:类似这样的互为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

生:同桌关系、邻居关系、兄弟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相互的。

师:在数学王国中是否也存在这种互为关系呢?比如……

生:约数和倍数的关系、互质关系……

今天我们学习的倒数,也是属于这种互为关系。(板书倒数)

认识倒数

1、打开书52页,看书上的数形图,让学生观察每个同样颜色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数,说说发现了什么?

2、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介绍: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让学生讨论“互为倒数”的含义。(即: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

5、让学生举出两个互为倒数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试一试

让学生写出每个数的倒数。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练一练

板书设计: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教后反思:

《倒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概念的环节,学生抓住“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几个字,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数学思考,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倒数时,用这样的形式表示“=”,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的结果数据。这时,我及时将这种写法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种写法是否正确,使学生明确两个数之间不存在相等关系,而是一个推导过程,所以不能用等号连接,用箭头表示就可以了。

于是,我又设计了“找朋友”这样一个游戏项目,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叙述“谁是谁的倒数”,学生对于倒数概念中的“互为”两个字的含义理解的更为深刻,同时不同类型数字的出现,加深了学生对求带分数、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理解。

篇11:五年级数学通分教学设计

五年级通分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通分》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真正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入解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简单而又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把通分的教学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通分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有效地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并更进一步挖掘教材,变静止的插图为动画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2、放手自主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一旦离开了这一核心,就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真正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并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3、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例如,让学生自己验证2/5与/4的大小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等活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分》教学反思《通分》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尊重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如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已经有办法的同学请把你的办法写在答题纸上,有困难的同学有三种求助方式:第1可以向有办法的同学请教;第2可以举手跟老师一起讨论;第3可以求助课本94页。这样,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提供多种途径让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12:五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五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

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1. 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课堂提供足球比赛抛硬币决定哪一个队先开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有的组是相等的,有的组是不相等,但是比较接近,学生大胆想出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练习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拓展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习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平,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平。

3.教学活动过程有条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虽然是抛硬币,但是还是非常顺利地进行了,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虽然这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在板书时,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个箭头,写了相等、公平,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歧义,觉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才是公平的误会。

2.在处理最后一道拓展应用时,这节课本是可能性是几分之一的教学,而最后一道题却出现了几分之几的可能性,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学的最后介绍一些有关概率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的把握不好,没有介绍。

这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把学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受用终身。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苏教版

数学比赛活动方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数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小学美育节活动方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2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学的工作计划2023-06-0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2-05-0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3-02-0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2022-10-09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2023-01-12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2023-03-09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工作总结2022-12-28

初二数学科工作计划2023-07-20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3-02-10

文苑小学数学组工作计划2022-05-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