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9 07:56:21 语文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推荐16篇)由网友“热可乐加冰”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理念: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古诗园)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以此诱发学生的复习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复习的状态。】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1.过渡: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不计其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如何又准又快地记忆所有的古诗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绝招,谁愿意把你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板书:记忆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师随机板书:归类列表法、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等。

3.重点交流归类列表法。

(1)回顾古诗分类的依据。(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朝代分等。)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诗人和朝代对古诗进行归类。

(3)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朝代诗人所写的诗篇(4)组织学生根据题材对古诗进行归类。(提示学生可参考六年级下册的回顾?拓展二和《古诗词背诵》板块。)

(5)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题材对应的诗篇 4.根据板书鼓励同学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把小学阶段积累的所有古诗进行整理、归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有效地进行了资源共享,使学生从中“得之以渔”,并学以致用。整个环节,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参与者的角色,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复习兴趣浓厚,复习氛围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重温学法,品读古诗1.指名背诵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

2.出示诗内容。

3.回顾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诵读方法。

4.指名朗读《江畔独步寻花》,随机点评。

5.回忆交流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的方法。师板书: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结合注释,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等。

6.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诗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来感悟诗境,理解诗意。

7.入情入境地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8.巩固练习:根据出示的诗意图,背出相应的古诗,并感悟其诗境,理解其诗意。

9.总结学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复习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我以六年级下册《古诗词版块》中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并加以点拨小结。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复习技能。】

四、快乐闯关,加深记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第一关:吟诗对对。

(1)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5)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笛弄晚风三四声。

第二关:诗献四季。

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献给最喜欢的季节。

第三关:百家争鸣。

思念家乡时,我们吟——感谢母爱时,我们吟——依依惜别时,我们吟——赞美柳树时,我们吟——喜迎春节时,我们吟——观赏瀑布时,我们吟——第四关:金睛火眼。

利用你们的金睛火眼,猜诗主,说出处,看谁最厉害!(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3.师小结:通过闯关练习,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也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诗句。恭喜你们,你们都顺利过关了!【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闯关练习,使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饶有趣味,不但调动了学生复习古诗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又打开了学生的记忆大门,使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再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习有所获。】

五、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1)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补衣服,此情景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

(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让人情不自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

(4)中秋佳节,手捧着香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军在哪,我就放过你!”可小英雄昂着头说:“我要像石灰一样:“_________________。”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设计情境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古诗运用到平时生活和习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体会,共同分享成就感。进行课堂总结,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七、布置作业,凸显个性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并整理归类,资源共享。

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3.选做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一些回环诗进行吟诵,也可以自己当“小诗人”,创编古诗。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突出个性化,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自觉养成自我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篇2: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教师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 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篇3:《古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科教版《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难、重点: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 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A 板书并揭题,说说你知道的王昌龄、杜甫的诗歌有几首?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戚继光吗?

B 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A 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 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二、迁移练习。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篇4:潜心设计语文复习课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教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就语文 复习课来说,只要潜心设计,同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 综合能力。

一、复习内容的整体性 复习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因此要把复习课与新课区别开来,切忌逐课逐段地把字词句像放电影镜头似的重复一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

二、知识之间的互融性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以复习课文段落为载体,把基础知识和写作的复习融入其中,三者兼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复习过程的开放性 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己选择复习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习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总之,要想上好语文 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 n探06777078究,达到对语文 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 综合能力的提高。  

篇5: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

A、考点类型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

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审好题干

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

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

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理解句子”题规范模板

1.下列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对“××”一句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句子”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结合语境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读懂原文。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联系,一定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做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第2步,抓关键词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

第3步,了解位置

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在纷繁的语言材料中,筛掉次要信息,从而提取主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此考点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信息”题规范模板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的一项是

2.下列各项,属于(不属于)分析“×××”原因(根据)的一项是

对于“筛选信息”题,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1步,确定区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第2步,分析题干

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

第3步,细心比照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章思路,指的是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及安排方法。

“分析结构”题规范模板

1.请简要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2.下面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结构”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从立意、结构、思想等方面宏观把握。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微观调控,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第2步,分清关系

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

考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即作者对所论述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归纳内容要点”,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概括”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归纳概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1步,统观全文

精读原文,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更要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词语,准确理解其含义。

第2步,分析题干

单选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可先阅读题干,把题肢还原到原文的相关部分。

第3步,对应验证

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阅读的区域,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语句,大体确定作答范围,然后仔细取舍。

考点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分析观点”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观点”题,应从几方面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第2步,查找评论文字

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B、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从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分成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理解。

【高考真题】

(20xx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A [解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A [解析]“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由原文“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可知,通过比较,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审美观念更新”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B [解析]B项不合逻辑,原文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知识回顾:

六大命题方式需明确

1.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意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2.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

3.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

4.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

5.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6.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

篇6: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二、教学要点

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

明确考点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分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识记,把握考点内容充分把握本考点。

环节二:

直击中考(20xx届北京中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你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题目二:《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例文:资料包20xx届北京中考作文卷.doc

【解析】题一,从三个方向延展作为立意与素材。第一,指出对话范围:小到同学间、师生间,父母亲人之间,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均符合题意。第二,对话内容:情感、道德等方面具可以涉及。第三,作文的难点在于对话要设置一定情境,有原因才会展开对话。题二,只要考生所写内容与科幻小说的情节相契合,符合情节的发展,同时注意体现自身理解,从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且在文章的立意方面着重对人生、自然或社会阐述感悟即可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话题”是写作的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所以审题立意是关键。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如话题“学会理解”,有的考生只在“理解”上行文,忽略了话题中“学会”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话题。

话题作文的特点:一是立意自定,立意可大可小,最好能以小见大;二是文体自选,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处,写成散文、小说、剧本、实验报告等都是允许的;三是题目自拟,这时你前边准备的材料很可能就派上用场了。

注意事项:

1、首先我们要记住一句话:话题作文写作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主题与话题相关”。

2、其次在拟题中注意四点:

第一、不拿话题做题目,题目的范围要小,从小处入手。

第二、力求有新意,有创造性。

第三、题目精练,不显得冗长呆板

第四、文题中尽量含有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或所拟文题与话题有关,不宜离题太远,甚至过于隐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把一则简短的材料(文字材料或图画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发现中心,然后写作。材料作文其实就是让考生自己总结出“话题”,考生可以按照学课文时总结文章中心的方法总结所给材料的中心,然后提炼出中心词,提炼出中心词后就可以按照话题作文的要求去写作了。

注意事项:

1.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2.把握材料寓义.

3.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4.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两类文体应注意的事项】

现在的作文很多不限文体,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你一旦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就一定要确定文体,考场上最常用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①把内容落实到人或事或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避免文章的空洞。

②若从自己或身边的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小说或散文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议论文的注意事项】

①在文章开头一定要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要让评卷老师找不到你的论点;

②一定要有典型的事例和名人名言做论据;

③写过论据之后一定要有针对观点的分析。

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篇7: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识记本单元文学常识,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

2、能够根据注释准确而流畅地翻译一些重要语句。

3、反复朗读,背诵经典课文。

4、回顾课文从中汲取名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

一、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沁园春-雪》、《关雎》分析两诗的不同。由此,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诗歌单元的复习。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明晰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以利于建构一个简洁明了的知识体系。

三、文学文体常识回顾

设计环节,教师给予提示,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目的,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感知学习的趣味性。

四、回顾文本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问题回答格式,学生两人一组自选课题组织完成。

设计目的,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再一次了解文本内容,升华对文本的感知度,从而深化情感教育的目的。以及使学生掌握文本主题内容概括的基本格式。

五、重点字词的强化训练

设计环节,学生课前完成,小作交流订正。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并及时就发现的问题做一强调,引起注意。学生交流完毕,分小组展示,相互订正。教师予以总结,多以激励鼓动方式。

设计目的,为学生梳理文原文基础字词的知识结构,使其形成基本的复习思路,有章可循。其次,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形成体系。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虚心听取被人建议的心态。在互相交流中增强竞争意识,在比、拼、赶中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 当堂达标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习题学生讨论交流确定,小组抢答。

设计目的,通过此次练习已达到能力提升的效果,

七、中考链接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习题,小组交流。

设计目的,以了解中考题型,培养学生的中考意识。

八、小结

设计环节,学生总结本节课自己的所得,或者感受或启迪。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做好学习总结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篇8: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2、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二、教学流程

教师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句子的各种类型和了解小学阶段常见病句的修改。 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句子。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

例如: 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学习。我是学生。北京很美丽。 教师语——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教师语——句子从语气上和作用上它可以分好几种类型。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我是六年级的学生。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你吃过饭了吗?

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带有命令的,向别人提出强烈要求时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请你离开这儿。禁止随地吐痰!快把书递给我。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常见标志性词语有太.特别.很.非常.多么等。

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3、下面就请每个同学每种类型说一句话。指名说。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句子,那么我们小学语文常见的病句有哪些?这些病句都有哪些特点?

首先要知道病句就是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常见的病句,归纳起来有以下十种:

一、成份残缺

指句子不完整,缺少“谁”,“怎么样”“做什么”(也就是缺少主语,谓语或宾语等必要成份)。如“前几天,送给小玲五本课外书。”这句话,缺少“谁”(主语),应该在“送给”的前面加上“我”或“老师”等,句子才完整;又如“我最尊敬的人是”,缺少“谁”“什么人”(谓语),可在“是”的后面补充“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师等”。

二、重复累赘

指句子中用的词重复啰嗦,应删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如“王老师多次反复教育小明要遵守纪律。”这句话中“多次”和“反复”重复了,要删去其中一个就对了。

三、前后矛盾

指句子中前面和后面的意思有矛盾,不统一。如“昨天傍晚刮起了一夜大风。”这句话中“傍晚”和“一夜”有矛盾,应改为“昨天傍晚刮起了大风。”

四、词序颠倒

指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前后颠倒。如“李老师认真修改阅读了张华

同学的作文。”这句话中“修改”“阅读”的词序混乱,颠倒,应该把“修改”和“阅读”调换一下位置,改为“李教师认真阅读修改了张华同学的作文。”

五、搭配不当

指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不符合语言习惯,在意思上不能配合,搭配不当。如“王丽十分爱护时间。”这句话中“爱护”与“时间”搭配不当,应改为“爱惜”。

六、用词不当

指句子中某个词语运用得不恰当。如“看到这风景如画的田野,我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这句话中“高兴”一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愉快”。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八、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如“黄虹和赵燕一起去登仙楼山,她比她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句子中的“她”有两个,到底是黄虹爬得快,还是赵燕爬得快呢?指代不明。应改为“……她比赵燕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或“……黄虹比她爬得快,黄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

九、不符合事实

指所描写的情况和事实不符合。如“秋天,校园里盛开着桃花、梨花、 一串红、菊花和芙蓉花。”句子中的“桃花”、“梨花”不

是秋天开的,是春天开的。不符合季节的事实,应该删去。

十、关联词误用

指句子中的关联词误用,或搭配不当。如“不但黄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我很想去游览一下。”这句话构不成递进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此,要把关联词“不但……而且……”改为“因为……所以……”;又如“你只有认真刻苦地学习,就能取得良好成绩。”句子中“只有……就……”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有……才……”。

篇9: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魁宝。好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阅读古诗词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文化修养。《语文课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是近年来古代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纷纷出现,并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诗词赏析是个极其广泛的话题,中考诗词复习第二课应该依据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类型确定为景物描绘、意境体验、作者情感三个方面,以景物描绘作为重点,以意境体验作为难点,采用以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进行。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情”和“景”的关系,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并且初中阶段所选89首课内外古诗词绝大部分选取自然景物,借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复习重点放在了“景物的描绘与概括”上,也尝试通过景物的分析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以“景物分析”为重点带动难点——“意境体验”的突破。在整节复习课的过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强调共性。

以“如何欣赏一幅画”带动学生欣赏古诗词。学生第一遍阅读诗词,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诗中具体景物特征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却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用文字描绘的景物的冷暖色调。因此,复习中把冷暖两色调作为大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这也是简化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冷暖色调的界定取决于诗人所选取的借以抒发情怀的景物及其特征 ,也是我们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带领学生由初步感知进入诗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画面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题型,其分值与20xx年热点题型“给定语句自选角度欣赏”分值相当。复习中,列举到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范例,意在让学生抓个体景物掌握形容词在描绘画面中的使用,列举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意在让学生在描绘画面时注意季节词,色彩词及填加动态词的适用,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巩固训练。

中考试题中除对景物描绘的考查外,还涉及到画面特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这一环节的训练仍建立在冷暖色调前提下进行规律性的归纳,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群体景物组成的画面特点。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特点概括: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称之为“孤烟”,它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又体现出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落日”给人以伤感,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的感受。整个画面给人雄伟之感,诗中景物画面特点即可概括为“雄浑壮阔的大漠黄昏落日图”。教师给学生分析后,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概括画面特点的语句的构成特点,辅之以其他诗词的训练,争取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结构的语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规训练,景物及其特征分析结束后应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于上一复习环节中群体景物特征的概括与意境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学生在冷暖色调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潜在意识在感受着画面,所以在设想中将“意境体验”作为第三个复习环节。意境是诗歌赏析中最难以把握的 ,在以往中,往往将诗词作以内容上的细致划分之后,再给学生传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体验上花费的时间多,学生对此理解却如同雾里看花。在本节复习中,此环节仍是难点,但不作为详细部分,只需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即画面概括的群体景物特征即可作为意境去理解,等于给学生体验意境的一个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体的诗词作口头练习即可。

在描绘画面和概括画面的重点训练中,学生感受画面已有潜在的情感意识,课堂第四个环节——“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调为前提,以具体诗歌为例,归纳出冷暖色调下作者通常带有的情感,如:愉悦、欢快、赞美、兴奋、思念、惜别、悲凉、哀伤、惆怅等等。期间,刘禹锡的《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都属于两色调,学生体会其情感时也要从两色调入手作为特例分析。这一环节的复习要强调中考试题中体会作者情感的简答题的注意事项,如杜甫《望岳》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简答为:“诗人看到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美景的兴奋激动的心情。”

篇10: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所学的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

2、能够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3、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教学准备

带调的6个单韵母和学过的10个声母的字母卡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第三题:看看读读。

1、看看图上画着哪些东西,你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音节:

lǎ、bɑ、mù、tī、yī、fu、pù、bù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3、读音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二、第四题:我会连。

1、看看图上画着哪几种动物?

2、拼读音节,指一指音节所说的动物在哪里?

3、画线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

三、第五题:我会认。

1、打乱顺序,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大、土、米、我、马、地、爸爸、妈妈。(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2、给生字扩词,看谁找的朋友多。造句,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3、游戏: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或请学生来组词,说出一个词语时,拿着词语中所带的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台来,并拿着卡片领着同学读,如:“大,大家的大”。

小朋友的本领真大,这节课,小朋友们又认识了一些新的词语,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篇11: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多方位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举措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把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重点难点】文言知识归类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史记》又称为《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___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__篇,世家(记诸侯本系)__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__篇,表(大事年表、人物年表)__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__篇,共526500字。

《史记》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高度的思想性,又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_______

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王___关中;飨___士卒;说___项羽;好___美姬__;鲰___生

卮___酒;戮___力;有郤___;樊哙___;玉玦___;从___百余骑__

数___目项王;目眦___;狗彘___;啖___肉;按剑而跽___;交戟___

为___击破沛公军;若属皆且为___所虏;客何为___者

3、字形(填空)

xiǎng___客;食sūn___。玉jué___;联mèi___;jué____择

漏zhī____;è____运。chēn___视;chēn___怪;diān___池

二、课文内容复习

1、结构梳理(填空)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01—02)宴会前。写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___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03—0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___。

第三部分(05—07)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_____。

2、内容探究

⑴《鸿门宴》是楚汉双方主要人物的一次聚会。这些人物性格特征怎样?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的?

作者主要通过___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主帅:刘邦——————————项羽——→[性格急躁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机智权变,善于用人) [____________]

谋士:张良——————————范增

(老练多谋,沉着冷静) [____________]

部将:樊哙——————————项庄

[_________] (忠为人臣,轻易放弃)

内奸:曹无伤—————————项伯

[_________] (亲自告密,仍被重用)

⑵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内容,参照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对项羽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是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3、语段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目眦尽裂 目眦:眼睛。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坐在车上驾车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跽:挺直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

⑵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与、①则与斗卮酒; ②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为、①窃为大王不取也; ②臣为韩王送沛公

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相同。

D.两个“与”不相同,两个“为”相同。

⑶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天子气也 B.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⑷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完全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⑸写出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成语,并解释。

①毫毛不敢有所近。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⑹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三、文言知识梳理(填空)

1、通假字

①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张良出,要项伯。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因击沛公于坐。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

⑩皆为龙虎,成为采。

2、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将军战河北。

④臣战河南。

⑤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⑥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

⑦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秦时与臣游。

3、一词多义

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③乃令张良留谢。

辞、①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军、①沛公军霸上。

②为击破沛公军。

胜、①沛公不胜杯杓。

②刑人如恐不胜。

如、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固不如也。

③沛公起如厕。

举、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

且、①且为之奈何?

②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为之奈何?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去、①相去四十里。

②脱身独去。

因、①不如因善遇之。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为、①使子婴为相。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军中无以为乐。

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何辞为?

4、词类活用

⑴名词用如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 [军,动词,驻军];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动词,为王、称王]

③吾得兄事之。 [事,动词,伺候]; ④籍吏民。 [籍,动词,登记]

⑤范增数目项王。[目,动词,使眼色]; ⑥刑人如恐不胜。[刑,动词,施加刑罚]

⑦道芷阳间行。 [道,动词,取道]

⑵形容词用如动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⑶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②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⑷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头发上指。

⑤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亚父者,范增也。 ④夺项王世界者,必沛公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⑵被动句

①珍宝尽有之(被占据);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⑶宾语前置

①客何为者?(何为——为何);②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③沛公安在?(安在——在安);④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⑷介词结构后置

①具告以事;②贪于财货

⑸省略句

①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②毋从(省略“之”)俱作古也。

③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④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⑤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⑥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⑹固定结构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怎样”、“如何”。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以是————“……的理由”或“……的方法”。如“以是遣将守关者”“事知以是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哪样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四、练习和作业

1、完成“文言知识梳理”填空

2、见资料

篇12: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考试说明》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既是语言表达的目标,也包含着若干语言表达的技能。这里只谈语言表达的简明。

一、什么是简明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要,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不重复,不啰嗦;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会令人费解或误解。概括起来说,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尺可能高的准确和可理解度。

现代社会里,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要求快节奏,高效率,运用语言也不例外。用语简明,就是达到运用语言高效率的一个基本条件。用语重复啰嗦,或者表达的意思不明白,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例1:还有一种立体的会说话的图书,也很吸引人。它们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这段文字说明的意思是,有一种立体的书能够活动。但是语言的够简明。“立体”的书和插图都是“立体的”,字面重复;“会活动”和“会站起来”,“吸引人”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意思重复;“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语言累赘。它可以修改如下: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修改后的文字,语言简洁,意思也很明确。

二、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简明的

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例2:这种笨重的汉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节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筒,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抬到宫庭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使用“不方便”。首句提出看法,接下去两句用两个事例说明这一看法。文字较简洁,意思很明确。最后一句是顺着第三句说下来的,并不全是说明“笨重”“不方便”的,因此应把它删去。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嗦。

3、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文字。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例3:读下面的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科学院举行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

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学术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除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这句可改为:

这是一则完整的报道,有标题,有导语,有主体。一般说来,标题应是导语内容的概括,导语应是主体部分内容的概括。据此,这篇报道的标题概括地叙述了举办单位、会议内容、会议性质,因而①是必须有的,不能删除。导语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概括叙述了会议的目的、举办单位及时间、会议的内容和性质,因而②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因为第一句已经表达了导语该有的内容,再来一句说明会议的内容,便同前一句重复,所以②是必须删除的,否则就显得啰嗦、累赘,而不简明。主体部分首句交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的由来,因而④是不能删除的。因为标题、导语都已经说明会议是“学术”讨论会,所以⑥的“学术”是与上文重复的,可有可无的,应当删除。再看主体部分的⑤。因为上句已经出现了“超对称性”和“超引力”这两个概念,⑤处再一处出现,读来显得重复累赘,但又不能删除。倘使删除,是介绍国内外的什么情况又不明确,因此应该改用指代性词语作复指,如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就会既“简”又“明”。有同学认为⑦应该删除,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是对这次学会讨论会所取得成绩的评价,没有最后这一分句,报道的主体部分便不完整。

这道高考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明应从三个方面作努力:一是围绕中心、抓住要点;二是巧用复指,善于概括;三是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当然,从中学生的表达来说,还要避免滥用修饰,滥加形容。

三、怎样避免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常见的语病,也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怎样避免?

1、少用单音节词,多用双音节词。

有些单音节的多义词,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歧义。如“县里通知赵乡长15日前去汇报”一句中,“前”是多义词,可以理解为“15日之前”去汇报,也可以理解为“15日前往”县里去汇报工作。如果要表达的是前一个意思,应改用“之前”;如果要表达后一种意思,就在改用“前往”,并删除“去”。

2、调整语序,交代明确。

语序不当,交代不明,也会造成歧义。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一句可以作多种理解,如果只是“背着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偷偷地和副总经理一道,把这些钱存入了两家银行。如果是“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把这笔钱偷偷地存入两家银行。还有其他理解、其他改法,这里不一一分析。

3、指代清楚,如实直说。

句中停顿的位置是否恰当,指代是否清楚,也影响着句意的表达。譬如:“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这一句表达很不清楚。“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以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句中的“他”指代也不明,作为前一义时,可以理为“嘉宾”,作为后一义时,可以理解为“别人”。这个句子可以这样改:这个作为礼品的精致的灯笼,将送给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改为:这个精致的灯笼是嘉宾准备的礼品,今天谁得分最高将送给谁。这样的修改,意思都是明确的。

这个例子让我们知道,为“简”而简,有时会事与愿违,表意反而不清楚。

四、典型题分析

1、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啰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把要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3个。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受了坏人的影响,才逐渐变坏的;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能抵制多方面的各种坏的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

删除部分:

这是第32题,考查通过修改使语言简明的能力。答案是:①(或②)、⑥、⑨或⑩。

这段语言材料来自中学生作文,有不少多余的话,不够简明。“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中,“之所以”与后面的“原因”,都是表原因,重复,两处必须删除一处。由于③处已说了“受到坏的影响”,所以⑥处“受了坏的影响”显得重复,必须删除。⑨处“多方面的”和⑩处“各种”,都有表示不止一种的意思,因此两处中必须删除一处。

解答考题要注意“必须删除”的要求。如⑦处“才会逐渐变坏的”其实也可删除,但这不是“必须”删除的。如果将②③④三处一起删去,整个句子似乎也通,但原句“除了……外,更重要的……”这层意思也被删去了。这就不符合题目。“不影响原意”的要求了。

2、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在考完了语文后,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的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这是20xx年全国春的第25题,必须保留的是②③④⑦⑨。

这道题的材料也是来自高中生的作文。本题换一个角度考查语言表达要简明。材料的语言不够简洁,需要删改。但是,不论如何删改,其中表害原意的词语是不能删的,如“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保留原意”是修改语句中十分重要的要求。准确把握原意,是作出正确修改的前提,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一项重要内容。

3、下面一句话中,编号的地方有些是可删去的。请将可删去的序号写在题后横线上。

由于人体脂肪的密度远小于人体肌肉蛋白和水的密度,所以减掉一公斤脂肪后所减去的体积远大于由脱水而减少的体积。

可以删去的是:

这是20xx年春季试卷的第25题。可以删去的是①②③⑤⑥⑦。

原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脂肪密度远小于肌肉蛋白和水,是“因”,减掉脂肪的效果好,是“果”。①②③⑤⑥⑦可以删去是显然的。⑧不可以删,删去则文句不通。

五、练习与答案

1、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位曾经在北大工作了三年的年轻学者,他穿着一件大而黑的衣服,用右手持教鞭,正在就关于当前的学术研究问题与会者作专题报告。

答: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2、下面一段话中的词语,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可以删除的有哪四处?把可以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②大都有这样的体验:③常常有④那么一些文化产品,由于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⑤而被人们拒绝接受,难以发挥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健康而积极的内容与新颖而独特的形式达到完美结合并⑦由此产生强烈吸引力和巨大感召力的文化产品,⑧才能在大众欣然接受的过程中起到传播先进思想和进行审美熏陶的积极作用。

可以删除部分:

3、为使语意简明,下面一段话中标号处哪些可删去,哪些需作改动,并改正。

质量低劣的图书终将受到读者的的唾弃,或成为滞销书或一堆废纸,而那些优质图书则会站稳脚根,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或成为畅销书,或对两个文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可删去:

修改:

4、下面一段文字有的地方重复啰嗦,在不影响原意的条件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

书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浅尝①,有些可以吞咽②;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③、品尝④,慢慢品味⑤;有的书只需读其中的一部分⑥,有的书只需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⑦、细读⑧、反复读⑨,经常读⑩。

必须删除的是:

5、下面广播稿中画线的句子表达欠简明,请给予修改(不超过60字)

今天下午在学校礼堂举行了为希望工程筹款的文艺义演。这场义演由学校团委会组织,由学生艺术团和教工合唱团联袂演出。演员的演出十分精彩,会场的气氛也十分热烈。全校200多教职工和20xx多学生都涌跃捐款、捐物。据组织者的初步估计,这次由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希望工程筹捐的文艺义演将会筹到3万多元和一批图书文具。最近将会把这次义演筹得的3万多元捐款和图书文具一并转送到清远市的希望小学。到发稿时,义演刚刚结束,已共筹得捐款3万多元及图书文具一批。

6、下面的句子拖沓啰嗦、语序混乱请加以修改,使其准确而简明地表达出句子的原意。(不超过30字)

荔枝壳上的裂片,有的品种小些,有的品种密些,有的品种大些,有的品种疏些,荔枝壳裂片的片峰,有的品种平些,有的品种尖些;情况并不是一样的,这是由于品种不同所造成的。

7、下面提供的是同一作品的原作稿和修改稿的文字,任选两句作修改前后比较,指出原句的不足之处(或修改后的效果)。

风刮得很紧,①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无力地在空中飞舞,②无目的地落下地来。③在墙脚已经砌好了一条白色的路,左右两边各有这样的一条,④好像给中间的泥泞的道路镶了两道宽边。

修改稿:

风刮得很紧,①雪片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②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③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④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甲地一工厂的采购员张平,去乙地购买疫备。他购买一台牛头刨床,价xx万元。张平买好7日6次的船票,起程返厂,航程约一天,8日下午4点抵达,船停泊在2号码头。牛头刨床同船抵达。牛头刨床笨重,需要厂方派车来接。

(1)根据材料的内容,写一则电报正文。不超过25个字。

电报正文:

(2)假定甲、乙两地只有水路,每天只有一班船,抵达的时间是固定的,停泊的码头也是固定的。根据新提供的内容,将电报简化,不超过14个字。

简化的电报正文:

(3)如果张平出发时已确定只买一台牛头刨床。再根据新提供的内容将电报简化,不超过10个字。

再简化的电报正文:

附:答案及简析

1、①②③(如果不保留这三个词语,不仅表意不准确,而且句子不完整。其他词语虽然也有可保留的,但不是“必须”的)

2、①④⑤⑥(①是介词,这里可省略;④“那么”就是指“一些文化产品”,也可删;⑤“而”

连词,删去,句子更紧密;⑥“其”指代“一些文化产品”,删去它,意思没有变化。其他几个词语如果删去,便影响原意了)

3、①③;②④改为“甚至”。(①“或”,或许,表意不准确,也是多余的,应删去;②“或”前后是递进关系,应改为“甚至”;③“或”应删,理由同①;④修改理由同②)

4、②④⑩(“吞咽”与“浅尝”、“咀嚼”不是同一个逻辑层次,应删;“品尝”与“仔细咀嚼”同意,应删;“经常读”与“反复读”重复,应删。

5、到发搞时已捐款3万多元,图书文具一批。据了解,这批捐款及图书文具将在最近送到清远市的希望小学。

(画线句与上文有重复,本身也有重复,就作删改。否则,广播出去,令人听不明白)

6、荔枝壳裂片的大小、疏密、片峰的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大小”“疏密”、“尖平”等中心词不能少)

7、①“无力地”属重复修饰,且与当句不协调,删去它简洁而协调;②“落下地来”与“棉絮一样”的雪花的姿态与“无目的”不协调,改为“四处飘落”更贴切形象;③啰嗦,

不简练,改后更简洁;④不合常理,改后合常理~石板路中间的积雪易化,泥泞路的雪与泥是相混的)

8、(1)已购牛头刨一台,望8日下午4时2号码头车接6次船平(或张平)。

(2)已购牛头刨一台8日到望车接平。

(3)货已购望8日车接平。

(本题用拟电文的形式训练表达简明。本题告诉我们,善用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是表达简明的重要条件)

篇13: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阶段学过成语的类型、意义及运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成语专题复习,使学生懂得成语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瑰宝。

3、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准备

1.布臵好黑板,营造活动氛围。

2.用小黑板画上表格,由计分员计分。

3.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语文活动课,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说一段话。想想看,这段话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成语王国。

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流连忘返;

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

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

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是的,这这短短的一段话里就用了11个成语。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会使我们的表达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大家已学了不少成语,平常也积累了一些,今天我们就以比赛的形式漫游成语王国,大家可要努力啦!

二、明确规则:

①以4个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以小组记分,最后排出名次,赢的那一组是今天的擂台。②记分员只管记分,不参加比赛。记分员宣誓:被大家选为记分员,我很荣幸,我一定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我的工作。

三、比赛过程

工第一站——对对子游戏

(AABB)高高兴兴——开开心心 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

(ABAC)无边无际—— 一心一意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AABC)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遥遥相对

(ABCC)千里迢迢——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

过渡:刚才我们是配合的天衣无缝啊。大家很善于观察,这些成语结构形式很有趣,把它们放在一起有助于记忆。师:在成语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由数字组成的成语,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五彩缤纷”。 第二站:数字成语王国

要求:①这道题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写得越多,分数越高,写对一个成语给1分,写错不扣分。②各小组在集体讨论后由1名同学填写答案,书写要工整。③时间2分钟,超过时间不给分。(题目:①写出带有数字“一”的成语。②写出带有数字“三”的成语。③写出带有数字“百”的成语。④写出带有数字“千”的成语。)

操作程序:①请各组组长上台领题目,主持人宣布记时。②时间到,请各小组派代表将答案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③老师相机点拨。 第三站:动物成语王国

师:成语王国的动物可多啦,下面这道题叫“根据动物说成语”。要求:①这项比赛共有4道题,每次由一组抽取题目回答,当这个小组在回答时,其他三个小组要认真听,仔细想,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②说出一个成语加10分。

题目:①说出带有“鼠”的成语。③说出带有“马”的成语。③说出带有“狗”的成语。④说出带有 ”龙”的成语。

操作程序:①组长依次上台抽题目,并当众念题目。③老师相机指点迷津,烘托气氛。

[老师相机点拨,以及适时的总结,对学生学习归类成语,能起到很好的深化作用。]

第四站——趣味成语王国(每个小组发一个信封)

1、投影,巧填人体部位。

出入( )地 焦头烂

另( )相看 画龙点()

一( )了然 扬()吐气

千钧一( ) 掩()盗铃

嗤之以( ) 摇()鼓( )

唇( )相依 调()学舌

劈头盖( ) 三头六()

一( )遮天 了如指()

口蜜( )剑 感人()腑

铁石心( )()胆相照

集( )成裘 瞠()结( )

卑躬屈( ) 摩()接( )

2、抢答题: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宝贝,大家看看都有些什么特点呢?(自由读一读,指名说。)

暴跳如雷唇枪舌剑掌上明珠鼠目寸光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掌上明珠:特指受父母疼爱的女儿。唇枪舌剑:比喻辩论激烈,言辞锋利。暴跳如雷:)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比喻手法。师:也还是来举例说明一下,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其它的词语你们也都用了比喻的手法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如 鼠目寸光 掌上明珠 暴跳如雷 挥汗如雨

(2)、看看这些成语表达意思的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默读,小组讨论,请两位同学说一说)

千钧一发怒发冲冠响彻云霄入木三分

(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夸张手法。师:能具体说说它们是怎么把意思夸大来说的?若学生说的是“怒发冲冠”;师:看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顶起了帽子,这怒气是大到极点了!多么形象啊! 若学生说的是“千钧一发”;师:对呀,那么重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丝上,还不马上要掉下来,这样来表达情况危急的意思别具一格。……

小结过渡:成语的确十分有趣,无论是它的词语的构成,还是它的意义,以及它的语言形式,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成语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具有极深的文化内涵。

(3)、看下面的成语就是来源于千年前的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板书:来源)

①读一读,说一说。

历史故事:

画龙点睛 纸上谈兵 卧薪尝胆 完璧归赵

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狐假虎威

神话传说

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牛郎织女

宗教

立地成佛,借花献佛,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②齐读

③讲故事。师:谁能给我们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请一到两名同学说一说)

小结过渡:我们中华民族真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都浓缩在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中。不仅如此,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已经直接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从它的字里行间了解到意义。(板书:意义) 如果同学们继续去发现,继续去探寻你一定会发现成语还有许多有趣的特点。

四、运用——回归生活

过渡:我们知道这些成语是源远流长,但今天依然有着无比鲜活的生命力。成语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让我们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看看大家运用得怎么样?(板书——运用)

篇14:古诗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荷花图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

(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五、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指名读古诗。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2、补充:(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再次学习交流。

1、你还想了解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同学之间讨论。反馈交流。(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读。指导背诵。

四、深入研究学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作业设计】

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2、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3、朗诵并背诵古诗。

24.望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

4、积累写月的诗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教育。

5、小练笔:月的畅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

2、理解品味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教学准备:

搜集写月亮的诗句、片段。

朗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月夜图,你觉得这一幅月夜图怎么样?是的,太美了,坐在月光下,陶醉在月色里,你会想起哪些描写月亮的词语或诗句,谁能说一说。

2、揭题:月亮悄悄地升上天空,它静静地把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万物如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银纱,柔柔的,滑滑的,多美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20、21自然段)

2、课前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结合板书:赏景、吟诗、幻想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跟随作者一道去欣赏江上的月色,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这幅画面。

2、谈话:读了这段话,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图,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出示:( )的江上月色

(优美、柔和、朦胧、宁静、安详……)的月光。

用心读课文,去发现月色美在哪里?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适时引导:

①月夜江景很柔和,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安详”:“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情,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

②引导想象:月光下的江水除了像光斑,还像什么呢?

(像一颗颗星星,像一颗颗珍珠,像一颗颗闪烁着光芒的钻石,像一河的碎银……)

③从哪儿体会出朦朦胧胧的感觉?(理解“隐隐约约”,你想用哪个词语来换一换?理解“剪影”:芦荡、树林和山峰在江天交界处看上去朦朦胧胧的,只能看见一个大概的轮廓,所以作者说那是“黑色的剪影”。)

3、你还有哪些感受?

4、指导朗读:月光下的江景是幽静而迷人的,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令人心醉不已,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这种美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小声地练习练习。

(1)谁愿意试试看?指名配乐朗读。齐读享受如水的月色

(2)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小声地练习背诵。指名朗诵其中最喜欢的句子。

四、赏读经典美文,感受语言美

1、过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恬静的“江上月色图”,都深深地陶醉了。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清柔似水,曾给了人们多少梦幻,多少遐想。朱自清、冰心等大文学家都曾描绘过它,赞美过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片段。

出示:

片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片段二: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

2、学生挑最喜欢的片段自由朗读,比谁读得有韵味。

3、学生配乐朗读。

五、学习课文三至十三自然段。

1、师:月夜,江上的景色是美的,偶然回头时,我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请读课文第4节,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他聪明、爱幻想、很可爱)是的,你能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他的聪明、可爱吗?

出示,比较: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我看见月色很美,就走出来了。我想看看美丽的月色,所以我走出来了。

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2、过渡:是的,和聪明、可爱的小外甥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时候,他向我挑战了,要与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咱们也去凑凑热闹吧!

3、分角色朗读五至十一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评议:你觉得像咱们这样读行吗?

②老师认为我们必须弄懂原诗的内容和诗句的意思。

交流(童真、豪放、思乡、清幽乡愁、乡愁、温和)

引出这一段: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描述:我们置身在江轮的甲板上,眼前是一片开阔,远远看去,银色的月光洒满了江面,清幽旷远。在这样的环境中吟诗,你觉得怎样?(美,很有意境,其本身就有一种诗的韵味)所以,作者说: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③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至十三自然段。自由练习。师生同诵(老师先诵读赵丽宏的,学生先诵读外甥的,然后女生男生配合齐读)

4、积累写月亮的诗句。师:同学们平时也积累了许多的诗句,如果你就在江轮上,你一定也会接着他们的诗句对起诗来。谁为我们来上一句?

六、学习课文十四至二十一自然段。

1、过渡:月夜吟诗,让我深深地陶醉在诗与月的境界里,这时,小外甥又轻轻地展开了他想象的翅膀。让我们来读读他的话吧!你一定对小外甥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怎样聪明可爱的一个小外甥啊!

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地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4、“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地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月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小外甥把自然规律想象成天的眼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男孩想象的奇特。

5、小练笔——月的畅想。

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于幻想。你觉得美丽的月亮像什么呢?学了本文,你也许受到了启发,又产生了新的想象,那就拿出笔来,试着写一写。

(像脸蛋,像小孩子的脸蛋。这是富于变化的脸,它和小孩子一样,有喜有忧,所以它常常把那圆圆的脸蛋笑盈盈地呈现给我们,有时又悄悄地偷偷进云层,似乎害羞似的,似乎要悄悄地向云姑娘诉说自己的忧伤。而最终,它总会开心起来,一次次用圆圆地脸蛋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拥有美好的夜晚,甜蜜的心情……小船、镰刀、眉毛……)

6、交流,配乐朗诵月的畅想。

六、总结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1.师诵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提问:你觉得作者会想些什么呢?(思念家乡、亲人、妻子、同学)

2.我或许会想到那美丽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吧;我或许会想到几千年前,与我同站在月下的大诗人李白吧;我或许还会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吧!总之,月夜已经美美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了!这一个小小的省略号可以给我们多少遐思啊!让我们把这美妙的月色永远留存在自己的记忆里吧!

七、作业:

1、课后搜集写山或水的诗、文章阅读积累。

2、观察月,感受月,写观察日记。

第二课时

设计者:李筱静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4、进行迁移练习:还可以将月亮比作什么?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吟诵月亮,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让我们也喜欢去品赏玩味。我们喜欢从小就熟背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们喜欢在苏东坡的诗句中追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喜欢在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中体会乡愁的味道;我们喜欢清幽旷远的江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们喜欢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品析张继的孤独;我们更喜欢用——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来表达离别时对亲人的思念。

2、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同人望月(板书课题),会有不同的体会。唐人张若虚写得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于古人眼中的月,我们只能从诗歌中体会了。板书:诗中月。

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著名作家赵丽宏的笔下,一起去体会现代人的望月之美。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一)1、同学们,这篇散文中,写的是谁望月?板书:舅舅、外甥。

2、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对于舅舅和小外甥的眼中的月亮,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同时,对文章进行批注。

请同学来说说怎样作批注?

3、学生默读课文,进行批注。

4、讨论。

(1)讨论品析作者眼中的月亮

1) 生1:安详,月光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结合学生回答,还有哪些让你感到美的词语。反复读。个读,齐读。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迷人,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对啊,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词语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谁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谁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3:朦胧,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生4: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同学们,你能否将这里的镀字换成其他的字?(洒、铺、罩、蒙)

同学们,你们觉得是镀字好,还是其他字好呢?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不能,人情味,拟人的写法,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喜爱。谁能将这种传递出来,谁来读一读这美丽动人的月色。

(真清幽,真安详。真美丽。真灵动。)

2)太精彩了,让我感受到了那宁静旷远的美丽。你们想将这优美动人的月色记在心里面吗?请同学们小声自由背诵课文。指名背。配乐。配乐齐背。

(2)品析小外甥眼中的月亮

1)生5:“像眼睛,天的眼睛。”

a)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同学们,你们真有一颗可爱的童心,请问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从不假思索你体会出了什么?真好,能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吗?指导朗读。注意指导朗读一定要指出孩子的不足,要引导孩子去读。

2)生6:“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3)“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是啊,引读,小外甥和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小外甥充满幻想的描述,本身就是一个童话。指名读。齐读。(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不能平淡无奇)

4)同学们,从作者和小外甥的对话中,我们体会到小外甥眼中的月亮是多么的调皮可爱啊,他们对话是多么有趣啊。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文章的14-20段,女同学读小外甥的话,男同学读作者的话,老师来读叙述部分。

(二)我们刚才一起品味了作者和小外甥眼中的月色,都很美丽,他们眼中的月亮一样吗?

(三)有什么不一样?

指名答。相对客观。童话的,拟人的。

四)舅舅和小外甥的眼中月为什么不同呢?板书:成人(现实的态度)、孩子(诗意的态度)

(五)通过刚才的读书、交流,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月亮是那么美丽,小外甥眼中的月亮是那么的有趣,让人充满了幻想,每个人眼中的月亮是不一样的。此时,我们再这来读那些古人描写月亮的古诗,相信大家肯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

引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三、迁移仿写,升华感受

1、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在诗和月光的沐浴下,在小外甥充满童趣的想象的启发下,引读——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

2、板书:心中月。此时,作者的心中月是什么样的?是和开头眼中的月的景致是一样的吗?

3、幻想,是成年人早就忘却的。小外甥给一个成年人插上了幻想。所以,亚圣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板书:赤子之心。连舅舅都受到影响了,何况我们呢。同学们,请你也插上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到的月亮的景象,想象一下还可以将月亮比做什么?指名说。

完成评价手册上的仿写。

像什么?交流。

四、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同学们,我们在清幽旷远的月色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千古传诵的的诗句当中感受到对诗的乐趣,我们还在无尽地想象中感受到一种创造的快乐,写出了我们的心中月。

五、布置作业。

拓展李白关于月亮的诗。

在古代大诗人中,李白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而坠入水中。他一生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幻灯出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同学们,将来你们也会像老师像父母亲一天天的长大,你们一定记住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赏月的快乐、我们对诗的快乐、我们写诗编故事的快乐;不管我们长得多大,只要我们像大诗人李白一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就一定会永远做一个快乐、幸福的的小孩!

搜集并背诵有关月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板书:

舅舅 现实

眼中月 赤子之心

小外甥 诗意

望月 诗中月

心中月

灰椋鸟

教学要求:

1、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学习造比较复杂的比喻句:好像……,又像……;似……,如……。

3、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加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教时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

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

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

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五、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你们有没有亲眼看见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呢?

老师也没有,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欣赏一番,好吗?

二、 读文感悟

过渡:要看得真真切切,同学们还得带三件宝物。第一,你们的眼睛,用眼睛仔细地看;第二,你们的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第三,你们的心,让你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课文106页,自己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把关键词语圈出来,然后一边读一边用心想象画面,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教师谈话:同学们,读了这一部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图画? (打出第四自然段前四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描述,点出“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列队、一批一批”)

3、教师谈话:那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一下,它们是怎么归林的呢?

成群结队(板书)

4、教师谈话:正因为是成群结队的归林,所以才有这么壮观的场面,这一小节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壮观的场面?

(学生答:浩浩荡荡、排空而至。)(点击:“浩浩荡荡、排空而至”)

谁能把这两个词语读一读,读出壮观的景象?

(赛读、齐读)

5、那么,我们能不能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出它壮观的景象呢?

好,大家自己继续练习一边读,一边想象它的画面。 (学生自由练习)

愿意读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自告奋勇地站起来。

一开始要读得怎么样?(轻)(师生有感情地齐读)

6、教师谈话:这是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画面,你还听到了什么呢?(生答)

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听来可丰富着呢!(打出:第四自然段第四句到结束)(引读: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边读边点击“好像……又像……”)

7、教师谈话:

你听,鸟儿叫得好欢呀!(放鸟叫声)

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在林中,你就是其中一只灰椋鸟,此时此刻,你向你的'同伴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你回怎样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让你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吧。(点击倾诉、呼唤、应和)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练一练(学生自由练习)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林中?(请学生答)

教师:说得真好!送点掌声给他们。“把掌声送给别人,要把信心留给自己。”

8、评价小结

9、 打出:练习:

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好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好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10、教师谈话:那么,这样一幅欢乐的景象,这样一个壮观的场面,这是一幅什么图?

[学生答:归林图(板书)]

11、教师谈话:很好,请同学们拿好课本,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欣赏一下。(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

教师谈话: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此刻,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面自学第五自然段,对照课文插图,找出你喜欢的写鸟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原因。

(1)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学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1)、打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

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学生自由说理由

B、老师这里有一首曲子(放《百鸟朝凤》)

C、你听到什么?(自由说)(板书:百鸟争鸣)

D、真像课文所说:树林内外……(女生读)

E、谁会用这种句式来说句话?__________________,似 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

(2)打出“它们的羽毛全变成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把灰椋鸟写得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3)打出:“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么热闹?”

(4)、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3、有感情地朗读

4、教师谈话:那么,这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生答:闹林图(板书)]

三、课后延伸,学习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学习结尾)

1、教师谈话:作者在兴奋、感慨之余,她又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请一位同学把最后一节来读一下。打出最后的一段

2、把最后一句话改为陈述句

3、师:是啊,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为鸟儿提供这么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又怎会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得感谢林场工人,但同时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她让我们看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

4、学了课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生答:热爱大自然、爱鸟(板书)]

5、认识作者:(显示)

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我们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1)教师谈话:(点击)可是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救一只走散的丹顶鹤,而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于是创作了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2)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会唱的一起唱)

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呢?

三、总结拓展

教师谈话:好的,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一边朗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林场,一起观赏了鸟儿归林的两幅不同画面。

这一种读书方法对我们读书很有帮助,你说我们祖国有许许多多的景象,我们不可能都亲眼目睹。但是,有许多的作家为我们把这么多的美景都写出来了,所以我们只要这样入情入境地来朗读课文,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作业:

1、设计两句爱鸟的公益用语

2、背诵四五小节

板书设计

归林图 成群结队

灰椋鸟 (爱鸟)

闹林图 百鸟争鸣

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资源分析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⒈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

⒉课文中反衬手法的运用,以有水之乐反衬无水之苦。

⒊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课文中反衬手法的运用,以有水之乐反衬无水之苦。

教学重点

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小节,一起深切地感受了村里人挑水的艰辛。“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个缺水的村子,感受水的珍贵。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打开书看课文第二小节,下雨天是村里人最期盼的日子。(板书:盼 下雨)村里人为什么盼下雨?

交流:

1.“只有在下雨的日子才能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板书:感 痛痛快快)

①小孩子是怎样痛痛快快洗澡的?

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得的,……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体会村里人无雨时节的痛苦,从而体会水的来之不易。)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你能把这种痛快读出来吗?)

②大人们是怎样痛痛快快洗澡的?(师引读)

2.只有下雨的日子才能储水。

出示水窖的图片,师讲述水窖与水井的不同。

小结:只有在下雨的日子才能洗上一次澡,只有在下雨的日子才能储水,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这样的日子在我们那里多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看课文第三小节。

①讲解重点词语“风干”

②讲解重点词语“晒干”

③体会四兄弟像狗尾草一样需要水的心情,从而体会母亲腰带上那把钥匙的意义。

四.学习课文四~五小节

母亲给了我们四兄弟珍贵的一勺水(板书: 一勺水)淋浴,我们四兄弟在一勺水的淋浴中感到了快乐,默读课文四~五小节,画出描写四兄弟快乐心情的句子,感受最深的词加圈,写下你的感受。

① 学生自读,写感受。

② 交流重点语句,指导学生在感悟中读课文,体会有水的快乐。

③ 引导学生明白四兄弟为何如此快乐。能透过文字看到那无水的痛苦。(相机板书: 舒服)

小结:课文写了两次乐,雨天洗澡的快乐,一勺水淋浴的快乐,这乐的背后都是无水的苦。作者不写苦,反写乐,以乐反衬苦,更见出水的珍贵。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①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节

②体会母亲为什么将“渴”说成“饿”?

六.升华

课文学到这有什么想说的吗?

(引导学生明白节水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26 水

盼 感

下 雨 痛痛快快

一勺水 舒 服

练习7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课时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莹莹写给姑妈的信用词得体吗?问题出在哪、

(2)通过一读二思三议四改的步骤,指导学生知道如何用词得体。

(3)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词得体,体现文明与礼貌。读下面的词,你知道它们用在什么场合吗?小芳日记。

(2)学生读词。

(3)交流。

(4)出示《常用客套话》,让学生诵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入括号里。

(2)集体交流,评议。

(3)总结。

二、诵读与积累

1.出示与春夏秋冬有关的“准韵文”。

2.学生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

要求: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所理解词语的意思。

4.练习。

(1)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大江保卫战》。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此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军旗、军徽”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四、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略加讲解:为环境保护提建议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维护公共的利益,提建议时应全面考虑。

(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着提出各自的建议。

(4)学生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建议。(想一想为什么提这样的建议)

3.练习。

习作7

教学要求

1.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

2.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4.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

教学重、难点

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关于月夜的插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1.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晴朗的夜空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月缺月圆、繁星点点、流星飞逝……你们还看到哪些有趣的现象呢?(学生交流谈话)

2.描述,激发想象:美好的情景总能激起人无限的遐想,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我们不禁沉醉其中,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啊飞……

二、激发情感,放飞想象

1.陶冶情感:配上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看月夜星空图,进入想象的境界。

2.放飞想象:学生在想象中思考、编撰故事。

三、激发练说,追求个性

1.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们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好吗?

出示要求: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2.学生自由口述。

3.指名口述故事。

4.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指导写法,练习写作

1.学生自主构思,动笔写作。

2.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文体不限。

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4.完成习作后自读,发现问题自行修改。

5.请同学们把习作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和他们一起修改。

五、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写。

篇15: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学习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求

1、会认6个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和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教师可视情况有选择地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轼。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东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十分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同桌听。

4、用笔圈出生字读读。

5、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尝试理解字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图思考:诗描写的是什么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拔。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完后交流自己体会,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

4、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小组间答疑。师进行指导。如:理解“霜”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指导。你见过霜?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了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这就是霜。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还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插图,重点引导观察荷塘和菊花,使其明白“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

5、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6、指导感情朗读,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读。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颜色?出示课件让学生议一议。

六、指导写字

1、要写的的字:

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首:书空笔顺。

注意“枝”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3、让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字的方法。

5、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要求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天的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刘、记、枝”三个字。

3、出示《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巡视指导:

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如,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几个人组成小组学;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还可以画一幅画,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试一试。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喜欢表演的同学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读;愿意说的同学说说读后想到的景象;喜爱表演的同学边给同学朗读边进行表演;擅长画画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向周围的同学展示过程中,师相机点拔诗中表现出的枫叶经霜仍然生机盎然,富有生命力。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不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方法:

师出示本诗的生字卡片,让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摆放,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2、情境背诗,方法:

师扮演学生的家人,如,妈妈、爷爷、奶奶等,请同学背诵诗给“家人”听。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字,集体评一评写得怎么样?

2、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提示学生这个字左窄右宽,学生书空。

3、学生写一遍,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师巡视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古诗。

篇16:《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 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通过线条串联法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学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知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

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着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着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齐读一遍文章。

四、学生分四人小组疏通文字障碍(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解疑释难,明确:

1、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环:环绕 尤:尤其、特别 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 临:高踞、靠近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 谓:称呼、叫、是 辄:就

在乎:在于 开:消散 归:聚集、回家

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 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

伛偻:代指老人 提携:代指小孩

前:在前面 酣:正浓 丝竹:代指音乐

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 已而:不久

阴翳:枝叶茂密成荫 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

2、需重点掌握的句子。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⑦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⑧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疏通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全文并且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

二、播放《醉翁亭记》的朗诵录像,学生注意欣赏和模仿。

三、学生分段朗读。

1、 学生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一和第二段(教师事先标明朗读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2、 教师简单点评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况,并提出新的要求: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三和第四段(难度加大,没有标明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3、 教师点评学生单独朗读的情况之后全班齐声朗读第三和第四段。

四、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写法(线条串联法)。

1、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2、如果每一部分都与醉翁亭挂上钩的话,可以归纳为: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此处为教师专门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确: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己的乐趣

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乐字的短语来归纳,该怎样归纳呢?

明确: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或者: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5、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乐呢?

明确: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游人之乐醉翁醉自己之乐

教师小结:这个环节我们通过线条的串联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不难发现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醉和乐字。而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面现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那么作者想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什么样的主旨呢?

五、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确:(围绕以下三点发挥均可)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2、知识拓展:文章告诉我们,作者此时的身份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务政事而整天游乐呢?

明确:作者虽然被贬谪,但并没有消沈,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鱼肥、山肴野蔌),是一种尽责之乐。

梁启超:尽责最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快乐。>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无官一身轻(尽了责任后的最大放松)。(党的十六大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六、布置学生综合全文的内容设计文章的板书。

七、在设计板书的基础上理解性背诵全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潜心设计语文复习课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工作计划

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小学期末语文复习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学习方法

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推荐16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计划2023-09-03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4-01-08

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2-11-17

古诗词教学反思2024-05-16

《古诗词》教学反思2023-12-11

小学古诗的学习方法2023-11-10

六年级语文期末的复习计划2022-12-05

~学年度上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2022-07-30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2023-05-05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2-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