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4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精选16篇)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1
董 鹏(辽宁)大连开发区第七中学语文教师,大连市骨干教师,XX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科学术语极多,篇幅极长,难度极大。在大赛的特定条件下又要一课时来取舍这篇文章。这就要求教者必须选点突破。这篇文章要教授的点很多,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内能读懂这篇文章,并在此基础上能获取一些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就设计了一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
此教学设想的亮点在于“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这对七年级刚结束,准备升入八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说明文阅读积累还很少,对科学说明文的阅读经验更是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借助这样一个文本,来进行方法的指导,可以说选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教学切入点。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学说明文《奇妙的克隆》
二、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给大家提供四种解决的途径:1.看大屏幕的注音;2.利用工具书;3.向老师求助;4.向同学求助。(教师巡视)
2.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生字并写一写较难的字。
(下面的环节,开始进入学法指导与实践。)
三、用“简介”的方法读第一部分
(设计理由: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提示我们作者在这一部分诠释了概念,所以让学生学会用简介的方法阅读,提取文中能够诠释“克隆是什么”的关键语句,从而弄懂这个概念。)
1.师过渡引入:这篇文章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四个小标题。文章科学术语多,篇幅较长,怎样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呢?今天让我们来上一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下面就让我们尝试着用四种方法来解读这四个部分。
2.齐读标题一。然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克隆。
提示:1.简介:就是简单介绍。标题提示我们这一部分是向我们介绍“克隆”概念的,所以我们用简介的方法阅读,提取重要信息,解释概念。
2.在读的时候可以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引导学生明确三个关键短语:无性繁殖、同祖先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无性繁殖系。
3.小结:这一部分,我们通过简介的方法,读懂了“克隆是什么”,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克隆”,说明我们学会了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简介法。
过渡: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段中“如果”一词,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学: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设想,才开始了对克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研究。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个标题。
三、用“阐释”的方法读第二部分。
(设计理由: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前后”一词提示我们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说明顺序,所以让学生学会用阐释的方法来阅读,阐释作者的说明顺序及用意。这样既明白了这部分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用意,又让学生学会用阐释的语言表达。)
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用这种顺序呢?读完讨论。
提示:1.阐释:阐述并解释。即首先说明你的看法,然后解释。
2.注意题目当中的“前后”一词和最后一段的的第二句话。
明确:逻辑顺序:鱼类→两栖类→哺乳类;国内→国外。这样写让读者明白克隆实验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2.由此及彼,我们回头看一下第一段用了什么顺序?
3.小结:我们通过关注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运用阐释的方法,不仅仅弄明白了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及作用,还回望了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会了举一反三。
四、用“分析”的方法读第三部分
(设计理由: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这一部分可以独立成篇,可以说是一篇完整的报道材料。因此这一部分让学生用分析的方法阅读,分析三个段落在这一部分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既搞清了这部分的说明内容,又学会了用一种分析的方法来阅读说明文。)
1.直接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可以独立成篇,可是一篇完整的报道材料,让我们分析的方法阅读这一部分,(提示:这里的分析,指的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每段的内容和作用。)老师与两位学生合作来为大家朗读,一人读一段。
2.明确:第一段统领全篇,概括说明内容;第二段详细说明多利诞生过程,使读者更清晰明了;第三段说明多利诞生的意义,总结上文。
3.再回望这一段的说明顺序,仍然是逻辑顺序。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不仅仅用于片段阅读,还可以用于整篇阅读。
4.小结:通过段落作用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是一篇可以独立成篇的小短文,这种分析阅读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于全篇阅读。
五、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读第四部分
(设计理由: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部分,作者用举例子的方法分列了克隆技术在三个方面可以造福于人类。因此让学生用提取信息的方法来阅读,这样才能把作者所举例子抛开,提取三点好处。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说明文阅读中常用而且实用的方法。)
1.多利的诞生意味着克隆技术的日渐成熟,克隆将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的生活,那么第四部分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请同学速读这部分内容,提取相应信息。
2.请同学们说一下提取的信息。
3.明确:提取出来的信息有这样三条: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
(2)挽救珍稀动物;
(3)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三条用的说明顺序也是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看文章大标题和全篇小标题:明确全篇用的也是逻辑说明顺序。
4.小结:我们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读懂了这一部分,这种阅读方法是很重要又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活动中能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帮助我们抓住文章要义。
六、课堂学习小结、布置作业
老师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提取信息的方法。
通过简介,理解概念
经过阐释,发现顺序
透过分析,明确作用
提取信息,了解好处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我们今天所学的阅读方法不仅用于某一部分的阅读,也可以用于全篇的阅读。
现在让我们实践一下这些方法:老师在前两天(7月25日)的西安晚报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老师读题:克隆鼠小小引全球关注)同学们尝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报,然后提取重要信息,仿照本文的写法续写本文,自拟小标题,比如“克隆鼠小小”或“克隆技术新发展”等等、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2
教学目标:
1、在单元模块中预习本课内容,训练学生阅读较长说明文的能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文体特色。学会快速过滤筛选有效信息。
2、在阅读中体味文中科学家锲而不舍、严谨求实、追求高远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3、辩证看待事物,理性分析现象。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跨学科知识的阅读与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文章内容本身所传达的具体知识,而要跳升到语文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说明文语言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在文章理性客观的描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领悟科学精神的内涵:不畏失败,勇攀高峰,锲而不舍,严谨求实。
3、结合实际,拓展延伸。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
1、读:多读课文,走进文中的科学世界,对于感兴趣的知识或话题要积极的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查:这篇文章是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其中涉及许多在克隆研究中的案例和事实,大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查阅这方面的信息,扩充你的知识域面。对于本文的作者,更应该有深刻的了解。建议同学们多从课外搜集资料,为我所用。
3、写:学习语文,不能离开语言表达,除了与你的学习同伴探知讨论、各抒己见之外,一定要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整理成文字,这样会促进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也可使你的思想闪光得到永久保存。
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各采众长。
一、情境导入:克隆羊多利
(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二、步入课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克隆”一词也经常被用到,只不过我们平时所说的克隆含义更加灵活、更加广泛。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可以叫做克隆的例子吗?(畅所欲言,将科学术语通俗化,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活动:生活中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我们这篇文章是科学家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那就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应该是准确严谨。他肯定不会像我们一样去理解“克隆”的含义。他要告诉你一个最准确的答案,什么事“克隆”?
学生找到,大声念出。
(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
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句式表达:
如: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
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
考考大家:除了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说明方法?
学生抢答: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等。
(三)感悟精神:
举例子的方法在在说明文中经常用到,我们这篇文章用了没有?
请学生找一下,作者在文中列述科学家在那些动物身上做过克隆实验的例子:(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他们分类列出:
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体现了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什么精神?
追求高远,追求极限,不满足于现实,勇于探索。
这篇文章看似很理性客观。其实,在文章不经意的描述中,有很多能够体现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甘于奉献,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句子,请找出来,画一下:385天59代,10微米;189个,只有两个,80多天,8厘米;247次失败等等。
同学们找的很认真,所以说,大家也很有科学精神。这些数字都体现了科学家勇于进取、严谨求实的精神。
任何一项真正惠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没有不历经艰辛,曲折向前的。科学的道路,注定要经受考验,失败成其艰辛,而艰辛才正成其价值和魅力。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没有科学家们无私无畏的付出是得不来的。
文章说: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请你用你熟悉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李时珍遍尝百草,勇于实践,将生命置之度外,才著成了古今中外医学上的一枝奇葩《本草纲目》
居里夫人清贫为人、淡泊名利,用毕生精力献身实验室,为人类提取了新的化学元素,堪称典范。
本文的作者谈家桢院士100年的生命里,有70年是全身心致力于遗传学,可以说,科学就是他的生命。我们阅读文章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科学的热爱与崇敬。文章的题目“奇妙的克隆”,“奇妙”就是神奇美妙,我想不沉浸到对科学的热爱中的人是不能体会这种奇妙所在的。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种高贵的品质并以自己的行动继承和发扬这种可贵的科学精神。因为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大家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为了考验大家的科学精神,我现在就要给大家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文章最后一部分说:“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又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加的进行曲”,请在文中找出这里的“悲”和“喜”分别指哪些内容?
喜: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扩大具有高附加值的动物种群)
有效挽救这类珍稀动物
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悲: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大家刚才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也想告诉同学们:你是独一无二的,我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它应该拥有无上的尊严,生命因其而宝贵!难以想象,假如人的生命也被克隆,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的生命是无法复制也不容复制的!我觉得,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最后,让我们用八个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起立与老师一起放声呼吁,!
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3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繁衍 (2)囊 (3)胚胎 (4)鳞片(5)脊椎 (6)两栖 (7)蟾蜍 (8)濒临2.解释词语。(1)繁衍: (2)相安无事:(3)濒临: (4)两栖:3.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限35字以内)4.①我国的克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山东曹县诞生的“克隆牛”受到世界生物科学界的好评。②意大利有一位妇科医生声称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婴。受到各国科学家的批评。请针对上述两则消息,谈谈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来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1.语段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调换顺序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诠释和引用的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语句(各举一例)。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_____________。4.孙悟空是明代吴承恩所著的小说____________中的人物,与这部作品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你能想到吗?亿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气候极其温暖。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一种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 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过去的4 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全球气温升高。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知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选自2002年第3期《大科技》,略有改动)1.“地球的气候”是本文的说明中心,文章紧紧扣住影响地球气候的关键因素展开说明。这个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纵贯亿万年,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说明,告诉我们:“生命与气候是共同进化的。”这三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写出来。(100字左右)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①yǎo②náng③pēi④lín⑤jǐ⑥qī⑦chán chú⑧bīn2.①逐渐增多或增广。②相处没有冲突,什么事也没有。③紧接、临近。④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生活;比喻工作活动在两种领域。3.克隆是新兴的无性繁殖生物技术。4.略,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高】1.①不好 ②第一段从人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显得浅显易懂,容易吸引读者;另外第一段是写植物的;而第二段是写动物的,这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2.①举例子,如“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②作诠释,如“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来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③引用,如“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3.多利 4.《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5.略(从正反两个方面谈)。 【开放探究】1.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二氧化碳)。2.动物进化、植物进化、气候演变(或动物、植物、气候)。3.略(合理即可)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4
一、整体把握
《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1.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把这门科学技术说得浅显易懂。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说明。这一节作者没有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3.克隆绵羊“多利”。这一节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节从三个方面写“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者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对克隆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二、问题研究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表现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其次,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其三,文中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练习说明
一、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3.“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设计此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在此基础上,了解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3.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4.课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设计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推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例如: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三、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不求有统一的答案;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关于克隆的争议”的内容来开展语文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克隆方面的文章资料,也可推荐这方面的文章供同学们研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大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同时又让人类真正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5
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邱德青 江世亮)
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
有关专家针对一些科学狂人在美国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如果这一消息属实的话,应当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确地评价和思考这个问题,记者为此走访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沈铭贤研究员。
沈教授说:自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后,国外不断有人在名利的驱使下,提出并试图从事克隆人的研究。尽管各国政府明令禁止,但与克隆人有关的报道近两年来不止一次见诸报端。但是,这次速度这么快,又与邪教组织有关联,确实令人感到震惊。
痛失爱女的父母,希望通过克隆技术使女儿复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学家借此进行克隆人的实验,就值得讨论了。沈教授认为:即使撇开邪教不谈,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按照生命伦理学的观点,科学技术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造福整个人类。它必须遵循“行善、不伤害、自主和公正”这四项国际公认的伦理原则。“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经过了200多次的失败,出现过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为复杂,无疑会遇到更多的失败,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将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而那些科学狂人要制造的所谓“不朽的生命”,实际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这就有可能减少基因的多样性,不利于人类本身的进化。所以,无论从个体、整体,还是从社会进化、生命伦理角度看,都应该坚决反对克隆人的行为。
沈教授指出:现在科学界把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两种。前者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克隆人体器官,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问题,这是国际科学界和伦理学界都支持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用于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这一界限。而对于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说的克隆人,由于它在总体上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所以,科学家的主流意见是坚决反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人类基因组伦理委员会和各国政府也都非常明确地表示,反对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诞生了,我们还是要坚持这一基本立场。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沈教授指出:现在有些科学家提出,只要科学上有可能做到的,就应该去做。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点。如果技术上我们能制造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的超级生命,难道也可以去制造吗?一些科学狂人正是打着“科学自由”的旗号,去做一些危害人类的事。因此,我们要警惕现代科学技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学自由和伦理道德对立起来。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事实表明,伦理的规范和引导,并没有束缚科学的发展,倾听伦理的声音,有利于科学更健康、顺利地发展。
(选自2000年11月8日《文汇报》)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6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归纳讲解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以“你知道有哪些濒临或已绝种的动物”为话题切入课文。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如不是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则不会出现这些情况,那么问题既然出现,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挽救它呢?除了自身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外,还能做的是什么呢?引出本文课题——《奇妙的克隆》。
(二)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克隆,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
(三)转入正文的学习,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达到教学目的。(此处用实物投影展出问题)
形式: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问题一: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用?
答案: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问题二:“克隆”是什么?其突出特点是什么?用了社么说明方法来说明?
答案:1、文中“凡此种种••••••,就是无性繁殖”,作诠释,举例子
2、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问题三: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答案: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由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问题四:“多利”羊的诞生有什么重大意义和影响?
答案:“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发展和重大突破。
问题五: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什么关系?
答案: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写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下文的铺垫。
问题六: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何种益处与弊端?
答案:益处:1.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适当地提出环保问题)
3.克隆对于治疗人类疾病以及延长人类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弊端:作者并无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在结尾处提出关于“克隆”所牵涉的伦理问题。
(四)教师总结
克隆技术确实非常奇妙,它可以为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不过,我们看待事物都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正如前面所说,克隆技术既给人类带来益处,也会带来不少弊端。因此人类在善用这项技术的同时,关键还是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五)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鱼类
动物界的克隆 两栖类
哺乳类 “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六)作业
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介绍它的特征。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8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内容
(一)克隆是什么
1.导入 。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小结上述内容:(出示幻灯片)。
“克隆”与克隆的科研成果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类别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出现的,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
(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教师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三、课后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9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囊( ) 繁衍( )两栖( ) 蟾蜍( ) 2.解释下列词语。①克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两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相安无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作者没有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________,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________,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一)语段点将克隆绵羊“多利”1997年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a)“多利”__________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_________“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_______是“克隆羊”。“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1.“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下列文字为文中(a)处的原文,但改变了本来的程序,请重新调整语序。①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②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④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⑤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⑥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正确的语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划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是( )a.不是……就是……所以 b.不是……而是……因此c.不仅……而且……因而 d.如果是……而不是……就3.“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迁移过关克隆技术①“克隆”一词是英语词clone或cloning的音译。我国以前曾将其译为“无性生殖”或“无性繁殖”。什么意思呢?“无性”,当然就是没有阴阳结合的过程,而是由一个“祖先细胞”通过分裂方式繁殖而形成纯细胞系。这个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由于基因(遗传信息)彼此是相同的,从而决定了每个细胞由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例如细胞的个头性状)是彼此相同的。由于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遗传信息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简单地说,克隆是生命的全息复制。②在动物方面一直采用卵细胞、受精细胞以及胚胎细胞来进行克隆,直至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博士采用羊的体细胞克隆成功。他培育成功的绵羊的细胞核来自一头成年绵羊身上的乳腺细胞,这比胚胎细胞克隆更进了一大步。因为乳腺细胞作为一种体细胞已失去全能性,克隆羊的科学意义正在于此。③克隆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首先,它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中选育遗传性质稳定的优秀品种的理想手段。④其次,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目前,美国、瑞士等国已经能够利用克隆技术培植的人体皮肤进行植皮手术。不久前,有一位美国妇女在一次煤气炉意外爆炸中受伤,75%的身体被严重烧伤。医生从她的身上取下一小块未损坏的皮肤,送到一家生化科技公司。一个月后,该公司利用先进的克隆技术培植出了一大块健康的皮肤,使患者迅速地痊愈了。这一新成就避免了异体植皮可能出现的排异反应,给病人带来了福音。科学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还将借助克隆技术“制造”出人的乳房、耳朵、软骨、肝脏,甚至心脏、动脉等组织和器官,供应医院临床使用。⑤再次,克隆技术还可以用来大量繁殖许多有价值的基因。例如,在基因工程操作中,科学家们为了让细菌等微生物“生产”出名贵的药品(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有希望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扰素等),分别将一些相应的人体基因转移到不同的微生物细胞中,再设法使这些微生物细胞大量繁殖。与此同时,人体基因数目也随着微生物的繁殖而增加,在人体基因被大量“克隆”时,微生物大量地“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名贵药品。1.请用原文回答“克隆是生命的全息复制”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克隆羊的科学意义正在于此”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⑤段中,加粗的两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制造:_______________。生产:________________。4.克隆技术广泛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领域。 答案:1.náng yǎn qī chán chú 2.①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②指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 ③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矛盾或争执,和平相处 3.中外科学实验 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一)1.③⑤②①④⑥ 2.b 3.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二)1.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遗传信息是一致的 2.克隆羊是用一种作为体细胞已失去全能性的乳腺细胞克隆成功的,这比胚胎细胞克隆更进了一步(意思对即可)3.培植繁殖 4.种植业 畜牧业 医学 基因工程提示:(一)第3题: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的主要原因有两点,根据选段答出第一点不难,结合全课文意思考察,答出第二点,此题才算答完全了。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10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小说?
生:《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
师:对,我想:大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西游记》了,因为其中有大家感兴趣的人物——孙悟空,至于孙悟空其人怎样我们暂且不作评价,但孙悟空有个绝活令人羡慕不已——他经常在要紧关头从身上拔一根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板书:奇妙的克隆)
师:老师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及查找资料,下面,请大家说说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甲生:土豆、桂花、仙人掌切片
乙生:富贵竹
丙生:许多蔬菜果树的嫁接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对。还有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繁殖、身体长出芽体等等这些都具有先天的克隆本领。(多媒体展示字词)。下面请两位同学读读它们。
甲生:繁衍 囊 胚胎 鳞片
乙生:蟾蜍 濒临 两栖 脊椎
师:请全班同学齐读
生:(齐读)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
思考与讨论:
1、文章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四个小标题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在说明克隆含义时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克隆实验部分实验对象有哪些?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说明?
4、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利弊?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带着投影上的几个问题迅速阅读、思考并交流。给大家5分钟。
(学生阅读、思考并交流)
师:好!大家看第一个问题,有哪位同学想好啦?请举手。
甲生:四个小标题能使我们一看就知道文章主要写的什么内容,并且文章看上去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乙生:文章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克隆的含义、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克隆的利与弊。
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正确。四个小标题从形式上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从内容上看:所统领的内容一目了然,使读者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板书:含义——实验——发展——利弊)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第二个问题,我们逐一解决。
甲生:实验对象是克隆。先说植物再说动物,由低级到高级
师 板书(植物→动物
低级
↓
高级)
乙生:这部分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引用等(学生举例)
师:请同学回答第三题。
生:实验部分实验对象有鱼类、两栖类、哺乳类。
师 板书
鱼类
↓
两栖类
↓
哺乳类(多利)
师:对,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生:这样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师:作者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实验”,而是用了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这两条线索是什么?
生: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另一条是以实验对象为线索。
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甲生:第一条线索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乙生:第二条线索有利于我们把握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
师:根据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说说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利与弊?
甲生:好处有三点:可以有效地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可挽救珍惜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乙生:弊的一面是会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师:很好!请大家将书翻到142页,看到最后一节的第一句话。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师:大家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或者大家针对老师提供的两则消息,谈谈你的感受。
(投影显示):
1、我国克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山东曹县诞生的“克隆牛”受到生物科学界的好评;
2、意大利有一位妇科医生声称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婴,受到各国科学家批评。
学生讨论、交流。
生:“克隆技术” 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师: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不利,是不是就不要发展科技了呢?
生:要发展科技,但是可以尽量避免它的不利因素。
师:对,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老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生:(齐答)想
(投影展示)
老师语:
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危害着人类。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因为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裹足不前,应在发展中注意避免或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师:下面请大家议一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吗?”或“我看‘克隆人’”(投影显示)老师给你们提供一则资料。
提供资料:
一群科学狂人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夭折的十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学生讨论)
生:愿意,当我不想写作业 时,就克隆出一个与我一样的人来帮我写作业 。
生:不愿意,他会与我们分享食物,因为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
生:不愿意,我走到哪他跟到哪,我没有自己的空间。
生:不愿意,……
生:愿意,当我一人在家无聊时,他可以陪我聊天。
生:愿意,有了他我就不用天天照镜子了。
师:大家都谈得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抛砖引玉吧。
(投影显示)
我看“克隆人”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说,在当时这只是一个梦想、一种空想,然而,在今天,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可使之变得“可能”。
如果你是球迷,也许,你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如果你是音乐爱好者,也许,你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固然好。但是,请别忘记:世界卫生组织的决议:利用克隆技术复制人类个体在理论上是不可接受的。这一行为同人类的诚实与道德背道而驰。就拿美国女婴这一事例看: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岂不是不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师:我们来小结一下本堂课的内容。
生: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克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了本文的说明方法及顺序,而且还知道怎样辩证地来看待科技的发展。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作业 :大家回家以《我看克隆人》为题,写一段三百字左右的短文。下课!
评语
能紧扣课本抓基础;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文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知识的能力;注重课堂内容向课外内容的延伸;能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1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克隆》。《奇妙的克隆》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用心爱心专心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对克隆人的看法的讨论,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2、教学环节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
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第二环节: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浏览小标题,初步感知文意。
⑵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小黑板)
⑶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用心爱心专心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⑴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
⑴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第一版块,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⑴学生齐读第一版块
⑵提问:克隆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特点?举例具有天生克隆克隆本领的动植物。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12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教材分析
《奇妙的克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高新科技”篇中的的一篇自由读写课文。本单元中几篇课文集中介绍了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的基本知识。旨在通过本单元的选读,让学生获得许多新的知识,了解许多新的未知领域。培养学生为人类不断探索自然奥秘取得的新的成果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激情和决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勾画圈点、生疑发问读书法和运用字典、词典和网络图书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想
由于这是一篇高新科技说明文,如果采用一般的讲授法,学生很难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本课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本课阅读学习中,拟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教学。课前设置预习题,布置学生通过运用字典、词典和网络图书资料自学生字新词,了解作者相关情况和文中出现的一些科学术语。课中组织学生自学、分组合作讨论并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课后布置想象作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布置预习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我国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想必大家一定是喜欢看吧,其中孙悟空一遇危急情况会从身上拔根猴毛吹口气就会变出许多小猴来帮忙的情节,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在《西游记》中那是神话描写,是对敢于反抗封建统治、敢于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形象的设想,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本领已经为我们人类所掌握,已经让神话变成现实,那就是“奇妙的克隆”技术。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我国着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一同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课件打出课题:《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首先,老师和大家一起共同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课件打出:
鼓励课前搜集的同学作补充。)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入手,引出学生生疏的高新科技知识,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学习课文前,了解作者和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为下面学习做好准备。
检查预习,巩固生字
课前要求大家预习课文,解决生字新词,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①课件打出:
点名每组一位同学板演,下面同学齐默写。②打出答案,学生同位互改。③简单评议。)
【设计意图】: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顺利进行课程教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
再听课文,理解内容
1、课前大家已经认真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再听一遍课文朗读,要求大家:边听边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以下问题。
(课件打出提示问题,播放音频朗读)
2、学生边听边画,听完后同组交流讨论,并分组分别推荐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
(下面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四 、拓展探究题)
3、老师也针对以上问题,认真读了课文,归纳出了答案,供大家参考:(课件顺序打出:
①科学术语
②克隆的最初含义和今天的含义
③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精品源自教学论文意义
④克隆的例子和顺序(全文四部分顺序、克隆事例的顺序、安排顺序的作用)
⑤说明方法和相关例句
对照课件,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音频朗读插入优美的旋律,把枯燥乏味的科技说明文变成生动优美的文学欣赏;小组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图文并茂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探究,升华目标
1、用简单流程图画出克隆羊“多莉”的创造过程。
2、既然克隆技术对人类有那么多的积极意义,为什么作者还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呢?请你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利弊,发表你的观点。
3、以《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为题,写一篇不低于400字的想象作文。
当堂展示“拓展探究”1、2题,3题留作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语文学习则要培养“听、说、读、写”,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设置画流程图、讨论利弊和写想象作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整理能力、探究精神和说、写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的想象是完全可以通过课堂得到激发的。
总结全文:科技学习是无止境的,自然奥秘是无穷尽的,只要我们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未来世界定会因为我们而更加精彩。
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章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2.继续完成《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为题的想象作文,谈谈你对克隆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设计意图】:课后复习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巩固,而在这知识信息爆炸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课外阅读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拓宽学生知识面,是时代对新时期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再创作能力。
教学反思:
预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有助于学生在课前解决字词等基础知识,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变得生动趣味,使深奥难懂的高新科技知识变得浅易明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也只有这样才是新时代需要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设计意图】: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1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克隆的相关知识。
3、学习科学家永无止尽的探索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学习科学家永无止尽的探索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请学生查找“克隆”相关知识,如克隆羊、克隆牛、克隆鱼的图片等。另外,请学生自行查找“克隆”相关影片并观看,对克隆有初步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西游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小说,其中有一个精彩的环节叫“真假美猴王”。那么请大家说说,在小说中这个假的猴王是怎么出现的呢?如果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释,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创造另一个美猴王呢?——克隆。
2、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3、播放《逃出克隆岛》电影片段。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逃出克隆岛》有关“克隆人诞生过程的”片段。
1、展示克隆羊、克隆牛、克隆鱼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克隆”。
明确: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明确: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
1、播放《逃出克隆岛》中有关“克隆人存在意义”的对白。
2、请同学们结合电影片段,以及下面这两则消息思考一下,克隆技术对人类到底是利是弊?你们是怎么看待克隆的?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克隆对人类更有益?
(1)我国克隆技术处于世界位置,山东曹县诞生的“克隆牛”受到生物科学界的好评。
(2)意大利有一位医生声称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婴,受到各国科学家批评。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阐述自己对克隆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你愿意出现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克隆人吗?”如果愿意,你会怎样和他相处呢?
请学生结合自身的优点或缺点谈谈是否愿意。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以“我看克隆人”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14
教学论文意义
④克隆的例子和顺序(全文四部分顺序、克隆事例的顺序、安排顺序的作用)
⑤说明方法和相关例句
对照课件,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音频朗读插入优美的旋律,把枯燥乏味的科技说明文变成生动优美的文学欣赏;小组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图文并茂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探究,升华目标
1、用简单流程图画出克隆羊“多莉”的创造过程。
2、既然克隆技术对人类有那么多的积极意义,为什么作者还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呢?请你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利弊,发表你的观点。
3、以《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为题,写一篇不低于400字的想象作文。
当堂展示“拓展探究”1、2题,3题留作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语文学习则要培养“听、说、读、写”,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设置画流程图、讨论利弊和写想象作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整理能力、探究精神和说、写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的想象是完全可以通过课堂得到激发的。
总结全文:科技学习是无止境的,自然奥秘是无穷尽的,只要我们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未来世界定会因为我们而更加精彩。
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章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2.继续完成《假如有一天,我被克隆了》为题的想象作文,谈谈你对克隆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设计意图】:课后复习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巩固,而在这知识信息爆炸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课外阅读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拓宽学生知识面,是时代对新时期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再创作能力。
教学反思:
预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有助于学生在课前解决字词等基础知识,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变得生动趣味,使深奥难懂的高新科技知识变得浅易明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也只有这样才是新时代需要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设计意图】: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2、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对克隆人的看法的讨论,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安排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2、教学环节安排.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十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整堂课以“我知道、我发现、我整理、我归纳、我想象、我思辩”作为线索,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试图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充分交融进而达到共鸣的目标。
3、下面就具体环节作简要说明。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导入语的设计从学生平日的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师:课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关克隆的资料,谁愿意来说说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交流的过程,目的为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知识。)
第三环节: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课文里有关克隆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把你在书上获得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划出来,等一会儿,试着用简洁的话告诉大家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克隆的知识。
(学生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师:(自读完毕)相信大家通过自读,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绍给大家你所知道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呢?(由课外的生活常识再回复到课内的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4、刚才大家已经讲了很多,看看我们整理一下,能否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屏幕显示:我整理,能快速地完成下表。有关于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实验对象、研究成果、时间、说明方法。(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考虑到话题的陌生性时间的有限性,设计了一个表格,以降低要求。)
5、本文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你觉得可从哪些方面来探讨?相互讨论。(这样就能比较全面而快速地整理有关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一个导向。)
6、“我从课文哪些语句中感受了科学家们怎样的态度与精神”(严谨、求实、锲而不舍)(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7、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1)想法要奇妙;
2)想法要有益于人类;
3)表达要有条理。(“我想象”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8、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克隆技术能否造福人类这个问题的理解。(投影显示):(最后一个思辩性的活动,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在口语交际中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地听,大胆发表见解。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3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篇16
教学目标
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00教学重点
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
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作好预习,从图书馆及网上查
找有关“克隆”的知识,并根据课文内容观察身边的“克隆”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设境导入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
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
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
“奇妙的克隆”。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课堂导问: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
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
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
术发展的脉络。
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
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
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
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
问题的冷峻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研读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
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结: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
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
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
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学生小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延伸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 美丽的金堂作文
★ 优秀事迹材料
★ 安全管理毕业论文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024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相关文章:
五四青年优秀个人主要事迹心得作文2023-04-28
三好学生个人评价2023-03-17
酒店旅游管理毕业论文2023-08-04
小学高级教师教育述职报告2023-10-23
全市小学高级教师培训情况的调研报告2023-08-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学生简历表格2023-06-19
初中升高中自主招生自我介绍范文2023-06-06
演讲稿:拿什么拯救你,教师?2024-05-20
小高职称评定述职报告2023-07-10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