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由网友“Terry”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篇1: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这学期有一个新接班,是六年级,虽然学生之间已经彼此熟悉,我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兴趣所在等却缺乏了解。第一节课当然要彼此熟悉一下,可是显然传统的互相介绍或者老师提出各项要求等并不太合适。如何能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同时了解他们目前的科学学习状况呢?
我想起了以前教过的学生很喜欢把自己的话写在便签纸贴在黑板上然后随机抽取公布,六年级的第一课也可以采取这种形式,我想。对于已经进行了三年科学学习的学生来说,目前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是什么?大家的理解一样吗?他们是不是认可了科学以求真为目的,以探究为手段呢?好吧,第一课就只了解这些内容,操作方法嘛,要有个人表达,有小组启发,有班级交流。
这个班的学生热心活泼,是我喜欢的类型。我问他们:“你认为科学是什么?提到科学,在你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什么?把你想到的用最简短的话,最好是一个词,记下来。”同时我要求目前不允许互相说,只能自己想。然后我让他们同桌互换便签,写下由同桌那个词所想到的,之后又前后互换,记下由这两个词所联想到的两个新词,第三轮再次同桌互换,记下新联想到的四个新词。这时,看到周围同学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理解,不少学生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之后,我让每个人把写了自己名字的便签贴在黑板的任意位置,我随机抽取一张,念出便签上的内容,又让被抽到的同学接着上来随机抽取并读出来,这样依次下去,……他们既关心下一个被抽到的会是谁,又常常因便签上的内容而发笑。几个同学读过之后,我随机采访了一个学生,让他就刚才同学所念的谈谈自己的看法,提示他们不但要听,还要分析和思考,这样,每隔几个人,我就提些新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到这节课快结束时,我问他们:“你们每个人对科学的理解一样吗?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你现在对科学的看法有所改变吗?”他们基本上还坚持各自原来对科学的理解——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使生活便利,寻找真理、解决难题等等。看来,即使经过了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还停留在社会宣传的层面,可以看到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之巨大。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我知道了他们目前对科学理解的状况,他们也在活动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我对他们上科学课的期望,这节课我重视给尽可能多的学生以全班交流的机会,并让他们做到倾听、尝试理解、尊重同伴的想法,同时,我不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某种观点,给每个人选择自己所接受观点的自由。我期望在通过教与学的行为让学生逐渐明白科学是在开放、合作、互相尊重的氛围下,以实证的方式符合逻辑地探寻真理的过程。
我想如果采取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方式来组织课堂的话,学生对我想了解问题的关注度应该没这么高,毕竟传统上学生总认为回答问题是给老师听的,而且部分被动回答的学生会有被考试、被为难的感觉。而采取每个人都写下自己想法并随机抽取的方式,他们会认为更公平,很多同学都期望自己能够被抽中,自发地推动活动不断持续。在宣读便签上内容初期,我发现不少学生是以看热闹的心态在听,只是觉得好耍,因此我及时提问,让他们总结已宣读的同学对科学的看法,并让他们评价这些看法,在整个随机抽取-宣读的过程中,我的数次提问其实就是在告诉他们应该应该怎样倾听和交流。
其实,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就是要做到:A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B营造开放、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使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不会被嘲笑,给学生以交流的安全感;C引导学生有目的、带着思想去倾听,比较每种观点的异同、分析可能原因、总结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信息,并及时反馈、分享。
Ps:经过这样的交流过程,我以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会比交流前要开阔、深刻些,但是绝大多数同学仍表示他们依然坚持自己原来对科学的看法。对于这一点,我想,只要他们在今天去认真了解了别人的观点,这些别人的观点就会在他们头脑中留下印象,并影响他们今后的观念的形成和改变。而且毕竟今天重点是陈述表达,评判分析、逻辑辩证等科学思维过程和实证检验、去伪存真的科学探究过程并没有参与进来,因此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看法非常正常。
篇2:政治课堂生活化,提高教学有效性
政治课堂生活化,提高教学有效性
中专政治教学传统模式面临挑战.本文针对新形势下政治课教材及教法存在的呆板、乏味困境,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与反思,尝试探索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三方面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黄卫东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 刊 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英文刊名:WORLD OF ENTREPRENEURS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政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效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考的教学论文
关于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考的教学论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考《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篇4: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教学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
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篇5: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教学反思
付润娥
课堂评价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出一种随机的、即时性的评价,是课堂信息的一种反馈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认识、交流思想,达成共识的一种良好的方式,更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目前的数学课堂上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仍然存在着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都是泛泛而谈。教师在评价时缺乏激情,与学生不能真正地进行文本交流,仅仅为了评价而评价,师生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那么,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才能使评价更有效呢?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注重教师的评价语言
1.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有激励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赞扬!”一句激励性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 使学生的信心被树起来,在课堂上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但激励性的语言要有量度控制,过多或不和谐的激励性语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浮躁心理,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入思考,影响学生对课堂评价的正确认识。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用“你是个爱思考的学生”“你真行”“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这些语言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师的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根据要求展开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评价。针对性的评价需要教师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回答,实事求是地给予分析,恰如其分地给学生以评价,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哪些感悟和见解是对的,应该肯定;哪些理解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让学生彻底大悟。这样针对性的评价会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便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正确认识教师的评价。
二、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评价
平时课堂教学中一般是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给予评价。这种评价更多是口头语言的评价,如果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会让人感觉教师上课比较呆板,缺少一种课堂的灵性,教师与学生不能真正地融入到一起,给人一种教师游离课堂之外的感觉。实际上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课堂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可以给学生以温暖,给学生以自信,感觉老师对他的'关注,甚至可以让学生保持一节课的学习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小时,我们可以微笑着鼓励他说:“如果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再响亮一些,老师听得会更清楚,好吗?”如果有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心情紧张,说话结结巴巴,我们可以微笑着对他说:“你说得非常对,下次你肯定说得更流利!”其实,微笑只是我们经常用的一种体态语,像其它体态语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课堂上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中生与生之间的评价
在我校提出的“联勤互助,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单一的评价方式。提倡展开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先让学生明确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说出对方的回答好在哪里,给予肯定,再亮明自己的意见。如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时,可以用“我同意XX的观点,但是我还有补充……”“我不同意XX的观点,我认为……”,当同学发言完毕后小组可以进行评价:“我们小组对刚才的回答还有补充……”“我们小组不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想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经常长时间的练习,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指出优点(自己要向对方学习的地方),又能指出同学的不足之处,及时为同学进行补充,让对方明白正确的理解。课堂上真正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一种真正的合作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多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用针对性的语言让学生真正形成一种学习数学的能力;用师生、生生等的多种评价方式,给学生营造更自主、平等、合作的课堂学习氛围。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灵活地恰如其分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向往的殿堂。
篇6: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反思
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反思
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学习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要用合理多变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主体地位必须得到确立,在课堂中教师用合理经济的队伍调动和教学语言,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通过少讲解多练习抓住课堂的每一分钟。
把握好“度”往往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让学生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学习体育技能和知识,但不能放任自流,还要加强对课堂的管理,不能出现完全“失控”的局面。在课中教师要充满激情,通过深情去感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要从内心去关爱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教学中应处理好师生关系,多进行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让学生找到学习体育的快乐,但在课中对学生鼓励和批评务必要真实,不能简单的去“糊弄”学生,对于学生练习效果的评价,也必须客观,让学生明白真正需要超越的只有自己。在教学时,体育老师要尽力去做好每一次示范,认真去讲解好每一个动作要领,练习时的`强度不能太大或者太小,一定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不能太看重形式,因而脱离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练习时,发现学生出现不规范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现状,但对学生能通过团结协作完成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完成。
实效是课堂的生命,只讲究形式没有实效的课堂是不能称之为成功课堂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体育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逐渐的提高教学水平,我想通过我们体育老师的努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的。
篇7: 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教学反思
每次上课,总感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动作迟缓,效率低下,并不是以学习的诉求来上课。有时心思这是为什么,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得到了一点启示!
影响学生发展进步的不仅有智力因素,也还有非智力因素诸如:个人的理想目标、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生的意志力、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指数,个人在班级人气指数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影响可能超过智力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工作的生命线。请回忆一下我们时常找学生谈心,谈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非智力因素的这些内容吧?这条生命线的作用有发挥出来了吧?我们不仅要读懂这些因素还要利用好这些因素,否则岂不做了冤大头,白费了力气?
教学如带兵,不是自己的兵不好带,每个兵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只有官兵的心理诉求和思维习惯一致了、默契了才能锋芒所指无不披靡。我们这些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才能化腐为奇、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把无限美好的愿望化作活生生的现实。
篇8: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有趣、富有活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猜想问题
学生被动学习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弊端之一,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极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减少教师讲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常常用反复解说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师垄断了课堂的话语权,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教师生怕学生没有听明白,没有听懂,对知识一讲再讲,怎么会让学生不厌恶学习呢?这样的话,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呢?其实,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能力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教师要改变对学生不敢放手的心态,要敢于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地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比学会某一知识更重要、更快乐。
比如,我在教“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267÷21=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为20的时候是用几去试商的,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除数变成了21还能不能再用1去试商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再鼓励学生去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后,有学生回答其实和除数是20的时候基本一样算的',从而掌握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
二、鼓励学生手脑结合,感受探索乐趣
教师要努力将数学教学知识,尤其是不容易物化的应用题教学、计算教学、设计成可以看得见,可以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的发展。
比如,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这课,如果就让学生听老师说并记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更不会运用。因此,我是分两步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摆三角形的小棒,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他们任意选择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把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尺寸记下来,再任意选择两根小棒加一加,和第三根小棒相比较,哪组的尺寸长。
第二步:给学生一组分别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棒,使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看看学生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刚开始很多学生不相信,都使劲地摆,可是摆来摆去还是摆不成三角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道理。
学生积极“做”起来了,就会动脑、动口、动手,使思维得到发展。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突然有学生提出: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思考过,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摆摆看。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是不能摆成三角形的。 通过“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真正得到了理解,深深地把知识印在了脑海中。
三、引导学生猜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让所学的知识产生强大的魅力,让这个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猜想,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对不对,扣住他们的心弦,让他们进入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根据教师故意设置的这个悬念,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他们通过探究,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可以想象,学生们当时的激动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原来是这么的有趣,成功可以带来这么的快乐,这样学生们会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猜想,我这样设计:
我先出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分数”,让他们读读,说出几个分数,并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学生们很快就完成了。接着,我在分数的前面加上一个“百”字,再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谁来说一个百分数啊?这时,学生愣住了,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百分数,根本不知道百分数是怎么样的。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遇到了冲突,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从而形成问题与思维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我说:“你们认为百分数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学生们有的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分子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可能会有其他的写法”不管怎样,他们已经进行了猜想,并非常想知道百分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数,他们的主动要求学习知识的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总之,学生是充满灵性的,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运用智慧,调动全部的激情,使自己从“传授者”变为“研究者”。课堂中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的主动权。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大大胆探究知识,和学生共同经历快乐的数学课堂,享受数学学习的奇妙与乐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考书目】:
①《小学数学教师》.52009.9.72010.9
②《小学教学设计》2009.92009.32010.22010.9
③《小学数学教学》2009.42009.92010.6.2
篇9: “提高课堂有效性”研讨活动评课反思
“提高课堂有效性”研讨活动评课反思
教学研讨活动结束,我们的年级组注重务实高效、团结协作,凝集集体智慧;注重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形成的教学合力,再次召开各备课组长会,交流总结反馈组内听评课情况。下面为各组评课反思情况:
语文组,孟校丹老师《老山界》一课,授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从解读内容到把握人物性格、精神品质,问题设计得有梯度,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鲜明。本节课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比如,学生自由读书时间稍长,可以设计更多学生参与的形式。
数学组高东老师9月9日上了一节《等腰三角形》的研究课。本节课教师用心准备,透彻把握学生,清晰地体现了几何学习的过程特别;学生亲自动手裁剪出等腰三角形,让学生亲身经历几何学习的过程,体现出教学中的“动”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胸有成竹,设计鲜明,既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又让听课的老师觉得“静”的舒服。有条不紊,恰到好处,整节课动静相宜,恰到好处,受到听课老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英语组,9月8日,王红梅老师以“健康生活方式引领优质学习”为话题展示了《unit 1 section b 3a》一课。王老师的课很有特色: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让学生领会了健康生活方式引领优质学习生活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王老师的课还展示了我校初中部英语教学的特色和优秀传统DD小论文写作的成果。所有的教学环节教师备课非常精心,对教材钻研得很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非常好,显示出平时教师对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很到位。
生物组,9月10日,林玉芝老师在生物实验室上了一节题为《探究小鱼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生物公开课。这节课多角度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所选事例、材料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注重了对教材的挖掘、延伸、拓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体现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以实验探究为主,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在“问题情景D实验探究D交流讨论D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
地理组,田红老师上了一节《关于34个省级行政区复习课》。本节课中,老师利用分片记忆法,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按教材中所划分的七大分区进行学习全称,熟悉省区名称,并落实到认图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行政区空间概念。田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竞赛活动非常有益;但由于竞赛活动只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竞赛活动受教学内容、场地因素、课堂秩序等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时间的分配等问题。
政治组,9月7日,余娟老师上了一节题为《我爱我家》的政治公开课。在这一堂课中余娟老师安排学生一起看照片、说照片,为家人做事情等多种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深化感受。这比课堂上空洞地介绍家人、谈感受更受到孩子的.欢迎。无形中,孩子们了解了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与付出,自然产生出爱家人、为家人服务、给家里争光的思想。《我爱我家》这节课无形当中与我们的主题活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了一次很好的衔接。听了这节课的班主任老师一致反映:这不就是一堂生动的主题班会嘛!
历史组,曹韵老师的《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容量很大,无论是视频资料、文字资料还是图片资料都很丰富。将本课内容按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大标题展开,脉络清晰。本课由台湾爱国诗人的《春愁》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曹韵老师将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及导火索分析的十分清楚,便于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在讲述黄海海战中,运用多媒体播放《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率领广大爱国官兵撞击日军吉野舰的场面,引导学生思考邓世昌等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人印象深刻。但也正是由于老师准备的资料太多,课堂上在给学生的讨论时间比较少,所以建议在资料的选取上要做好取舍,给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时间再多一些。
物理组,9月6日,张长磊老师在初二(12)班做了>的公开课。课堂引入,先以学生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冷水和热水时的感觉(或经验)引出温度的概念DD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以及温度的单位和简写。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教学生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在认读温度计模型时,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及零度来指导认读。并提醒,零以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学生结合模型来观察和理解,比较形象和直观,也较容易理解。很巧妙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整节课很紧凑,各个知识点之间过渡衔接的好,讲解也很透彻,演示实验清楚效果好,教学环节完整,充分体现了张长磊老师很强的的教学基本功。
9月10日,陆帮老师在初二(14)班做了>的公开课。本节课的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的培养,将原来作为演示实验的“固体熔化过程”改成了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小组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陆老师在学生实验完成后,根据学生实验图像,适时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交流互动中,学生所表达的语言不断地被纠正,完善,最终得出结论。整节课语言很流畅,实验效果也很好,教学环节完整,充分体现了陆帮老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9月13日,吕卿卿老师在初二(3)班做了>的公开课。在《蒸发》这节课的教学中,吕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活动,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感受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什么是蒸发现象、蒸发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要吸收热量。通过生活中普遍的蒸发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蒸发的快慢。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进一步强化了“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离不开生活”的理念。然后让学生动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猜想的结论,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实验是检验知识的唯一途径,同时使学生巩固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这两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节能环保教育,体现我校全员育人的德育理念。
9月15日,陈希连老师在初二(10)班做了>的公开课。这节课,陈老师采用了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要有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作为一堂非常充实的物理课,整个课堂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学思路要严谨、合理,知识点覆盖全面。同时注意了科学的引入,自然的衔接,使整堂课顺畅的进行,课堂的练习很精炼,能体现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课上能充分掌握整堂课的精髓。做到既把物理的课的内容上的精彩,又能把教学成果进一步落实。
9月17日,赵赛男老师在初二(8)班做了>的公开课。在引课上,赵老师是通过给学生们观看了一段神舟七号的录像,让学生们注意看火箭发射时尾部产生的白气,让学生思考,白气是火箭喷出来的吗?然后再看一段烧开水的视频,沸腾恰好是学生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难点是液化需要放热,针对这个讲授的时间比较长。讲授法过程中用了很多启发式提问,提问过程中注意到了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让赵老师很满意。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很多,给同学的展示全面、丰富。练习题的数量也适中。
通过此次“提高课堂有效性”研讨活动,初二年级各备课组老师不但锻炼提升了教学能力,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减负增效,控制两极分化现象的重要意义。全体备课组通过关于高效课堂地研讨,今后会更加关注课堂生成与预设,更加关注情境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以及有效作业地研究。老师们也通过研讨更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改的要求,立足于初二学生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教学以人为本,减负增效。
篇10: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果论文
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果论文
【摘 要】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地贯穿于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方式;课堂效果
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地贯穿于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就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切身体会,望与大家啊商榷。
1.化学课堂教学中,谁该是“质疑”的主题
所谓“质疑”,其实就是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救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的应用,而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需要创新思维。可见,提问、发问式创新的开始,缺乏质疑精神的学生,是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的。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上预先设计好种种问题让学生回答,渐渐丧失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最终与具备创新精神无缘。
有一些学生善于质疑,但老实回答他们问题的态度挫伤了他们的质疑精神。我们从教中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我所教的学生中不乏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新奇好问之人。他们经常在课上就老师讲诉的某各类内容差话题问,一节课有时能踢好几个问题,通常对于最初的问题我还能认真细致的讲解,但提的多了,时不时的打断我的讲课思路,甚至有时问题提得漫无边际,我就有些不耐烦了,认为这就是对教学的干扰,因为回答他们的问题就会占去一定的时间,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又可能完不成了。于是,我往往会武断的给出了是否的结论。不久我发现,原先爱提问的学生,提问渐渐变少,最终不再提问了,课上的表现也不像原先那样精力集中了。我开始反省自己,不正是自己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武断和漫不经心,才挫伤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不敢再提出自己的疑问了吗?
在课堂上一道学生学习新知识,需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教师要耐心的听取学生的质疑,及时的解释。还可以尝试让别的学生呢个来释疑,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有疑必质、有问必释的氛围,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在化学课堂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
当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大凡有这唯我、自私的心理倾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尤为重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及日本科学家百川英树在研究导电塑料领域跨国几十年合作,最后成功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充分说明在当今高度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团结协作是取胜的法宝。
2.1 实施合作学习的目的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为学生迎造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环境,全面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2.2 如何运作
2.2.1 明确考核内容: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成员间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
2.2.2 合作学习方式
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学习方法,互帮互学、互助出进,
②互查作业完成情况
③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都可按合作学习小组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水平。 ④队小组的评价
队小组取得成绩的优劣、取得成绩所做的努力、合作学习的协调性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可放在一次测验后、一次试验后或一次活动后。
2.3 合作学习的成果
通过合作学习的尝试,班级的化学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交流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实验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做“氨分子的扩散”实验时,同学们按照教材的要求,在滤纸上每隔1.5M―2M处滴一滴酚酞试液,滴好后把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在在棉花上滴浓氨水,,结果学生发现最终滤纸上变出的红色都连为一体,不能很好的观察到酚酞变红的先后顺序。学生提出此问题,我就让他们积极的思考,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合作组经过讨论,提出这几种原因:
①滤纸的吸液性太强
②芬太实业的浓度太大
③所滴酚酞试液的量太多。我们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接着又引导他们,现在老师只准备了这一种滤纸,而且酚酞试液的浓度也已确定,那咱们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实验的缺陷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要减少滴在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的量,我们有就怎样具体实施向他们发问,思考片刻后,学生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①将占有酚酞试液的滴管在滤纸上点一下,不要挤出一滴来;
②改用较细试管滴酚酞试液。为了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同学们又按该进方法重新操作了一遍,结果实验非常成功,课堂上,和彩声连成一片。
上述是笔者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的尝试和体会。当今的化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要想把握好如今的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宗旨,只有这样,我闷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篇11: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文/考传超 胡素侠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能否恰如其分地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和一堂教学课的成功与否。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堂成功的生物课堂教学课,可由设疑、引导、定位、反馈、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设疑是诸个环节中的第一环,成功的创设疑问和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一、问题应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设计
教师在提问时务必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来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先向“最近发展区”再向“已知区”转化。自始至终都应围绕教学中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漫无目的'频繁提问不仅淡化了教学的重难点,而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
比如,新课标人教版“DNA分子的结构”的课堂提问案例:
师: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这种共识是在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之前还是之后才有的?
生:脱氧核苷酸,它是由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组成。这样的共识在1950年前后就有了。
师: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几种呢?DNA的每一条链是,如何组成的?
生:……
师:DNA分子是这样的脱氧核苷酸链连接在一起就可以了吗?
生:不可以。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分子是由两条链构成的,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师:那么这两条链式是如何构成的呢?
生:……
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系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会环顾全班,认真观察学生的一些非语言的暗示: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面带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听到问题后低头不语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对这一问题没有把握。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会积极寻找这些表现。选择提问的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所提的问题要有层递性
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有些知识学生甚感抽象,很难理解。教师应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层递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如,我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教学时就提出了一系列“层递式”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细胞内的DNA主要分布在哪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在哪里?
(使学生回答后发现两者不在细胞内的同一个部位)
2.在DNA和蛋白质之间,谁充当了传递遗传信息的媒介?(引出RNA)
3.RNA为什么适合做信使?(学习RNA的结构,找出依据)
4.DNA又是如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的?(学习转录过程)
通过以上问题串,将问题步步深入,营造出一种探究、推理和发现的科学研究氛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拓展了思维。
四、提问要给学生展现思维过程的机会和及时给予评价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教师提问后切忌马上让学生起来回答,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例如,对于“基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马上回答的,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可以短点,而“基因是如何表达的?”这样复杂点的问题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也要多点,学生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回答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相应的总结,要善于运用提示与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参考文献:
[1]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02):54-57.
[2]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05.
[3]韩建恒。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原则[J]。新视角,(07)。
(作者单位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四中学)
篇12:构建良好的课堂生态提高教学有效性
构建良好的课堂生态提高教学有效性
构建良好的课堂生态提高教学有效性高中生。心理因素决定他们上课不爱发言,且由于知识量及难度大,课堂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常常是教师讲,学生机械地听、记、练的过程,这样日复一日,学生活力缺乏,沉默少言,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活课堂气氛非常重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教师的情感伴随着学生情感的波动而起伏,这里充分展示了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主导者,学生也不再是总受制约的主体者,师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眼神交融、语言交流。此时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语言都能使老师心神领会,而教师的一个指点、一句旁白往往主学生豁然开朗。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真正得到了民主、尊重、平等、友善、理解的心理情感体验,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课堂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1.保护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是创造活动的动力源,爱因斯坦说:“人的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无数科学史例表明,“好奇心造就科学家”。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生物学现象、生物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如:绪论课上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新颖、生动、活泼的例子导入绪论课。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质问、选讲故事等,介绍一些生命科学与解决人类及全球性问题密切相关的事例给学生,如介绍生物学在攻克癌症、艾滋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体器官的修补、移植与人类健康等研究进展,通过这些事实使学生放眼未来,感到任重道远,立志努力学习和深入探索,兴趣由此而生,学习才有动力。授新课时,加强直观教学,使用各种手段和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呈现生物体的多姿的形态结构、奇妙的生理现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另外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兴趣,才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创造精神。
2.善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问题意识,加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自信心、独立性和恒心等个性品质以及创造性思维和技能都有重要作用。自主学习不只限于课外,在课内也要给学生留有“空白区”让学生自己思考,教会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爱因斯但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些现象,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
在学生初步形成了寻找问题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后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对学生有意识暴露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
(1)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种子为什么会萌发?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细胞怎样分裂?等等,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了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其表向性特征是具有独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课堂教学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包办灌输的做法,绝不能把桃子摘下来送到学生的手中。此外还要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学中能发现疑问、解决疑问。
(3)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授课当中,我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动手中善于求异,创造新的方法;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毅力,使他们具备一旦认为有价值就一定奋力去做,不怕困难,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通过他们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
此外,我还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建立生物兴趣小组、开设研究课等途径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生物特长。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让他们自己动脑设计,亲自观察记录,调查统计,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在适宜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每位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如模型、标本等。鼓励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和涉及新的实验方案、尝试新的实验材料,对于学生的错误观点和失败行为要持宽容态度,使学生敢于创造。构建良好的课堂生态,带动全班更多学生投入到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13: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对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初中英语的教学现状,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恰 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 出色、越新颖 ,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自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 内容、教学 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上穿插游戏活动,使原本较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和句型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因为实物最能吸引学生视线,实人情景更能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教师还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他们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中学阶段形成英语概念,一种是在大量英语现象 的基础上归纳 、总结得出来的.,即实验型概念;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即推理型概念。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 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 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英语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才能真正体现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趣味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 ,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篇14:改变教法提高拼音教学的课堂实效
改变教法提高拼音教学的课堂实效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黄宝燕
现今的儿童在父母普遍重视教育的背景下,在进入小学前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拼音知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对他们来说已不是陌生的东西。在小学拼音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方法,必将大大消减学生在初入学时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拼音教学索然无味。
一、引入趣味因素,提高教学效率
1.游戏激发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语)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将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把索然无味的汉语拼音教学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轻轻松松地记,深受学生欢迎。例如,在教学“ai ei ui”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演打电话来进行对话:“ui ui ui,我是小ai你是谁?”“ui ui ui,我是小ai你是小ai我是ei”。通过游戏,让学生反复朗读,加强了记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争强好胜是低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因此,我们在游戏中还可以将游戏与比赛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将教学环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把游戏转变成比赛,让他们在这些表演舞台上尽情的施展自己闪光的一面。比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应用。课堂上评选“最佳小组”,开小火车,哪个组开得又快又好,没有出现“脱轨”,就可以在自己所在的组加分,下课时,最佳小组就会被写在黑板的右上方并一直保留到下节课。在布置作业时,明确下节课上课还可以在检查作业和复习知识时给表现优秀的组加分,使学生在课外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致。
2.儿歌引导
儿歌由于其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把大量的儿歌引入课堂,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改变拼音教学枯燥、繁琐的教学模式,使儿歌成为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a o e”时,教学生朗读儿歌:“嘴巴张大a a a ,嘴巴圆圆o o o,嘴巴扁扁e e e ”。在学习“I u u”时,教学生朗读儿歌:“妈妈晾衣服上下对称i i i;乌鸦衔食,嘴巴小小u u u;小鱼吹泡,嘴巴扁扁ü ü ü。”在学习“ch”时,教师教读儿歌:“小猴子,嘴儿馋,吃了杏子吃李子,吃了李子吃柿子,吃柿子闹肚子。”在反复吟诵中,学生熟悉了“ch”的发音,始终趣味盎然,学有所得,在兴奋、欢快之中尝试到了成功的无比喜悦。同时,在儿歌的吟诵中,教师还可以结合语境图、情境歌,以拼写代字,让学生先说后写,边说边听,并针对方言与普通话中易混淆的地方对症下药,强化训练,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3.实物启迪
从儿童心理角度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他们对于抽象的字母的'学习,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需要借助直观教具这一外部的刺激来集中注意力,实物和图片能把抽象的无意义的字母和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字母的读音和字形,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上课时,老师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插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再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字形和图片上相似的地方,把他们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结合起来。在教学拼音部件的字形时,除了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情境图找出与拼音部件相似之处外,还可以适当带些物品或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用品进行识记。如教学“y m k”时,可联系家用的晾衣撑杆、麦当劳的标记、肯德基的标记……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实际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已牢牢记住了拼音部件的样子。
当然,具备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全面更有效地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
二、加强课外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1.加强幼小衔接。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是一个重大改变。为使学生顺利适应这一转变,低年级的老师应主动到幼儿园去听大班的课,与幼儿园老师加强交流,注意吸取他们在激发学生学兴趣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听取他的意见,取长补短,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学校生活。
搞好幼儿衔接,不仅要靠幼儿园和小学的努力,更要靠家长的密切配合。
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孩子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完全是一种崭新的生活环境,孩子作为蒙眼者,需要我们家长帮助才能走好这一步”。学校可以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有关幼小衔接的系列小贴士或咨询活动。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能顺利进行学习。
2.加强家校联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低年级老师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年级入学之初,老师应及时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和建议,并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力求及时沟通,在教育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可以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改进工作,并制定了家长反馈意见表。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我深切地体会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给了教师创作教学的无限空间,给了学生学习的广大空间,教师、教材、学生是一个有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整体。我们只有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拼音教学的课堂效率,为识字教学及语文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担起责任,精心安排教学计划,认真进行教学实践,在孩子们入学之始,为他们踏上漫漫人生长路、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保驾护航。
篇15: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做到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中的思,则是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需要思考,常思常新;一个成功的教师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在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感受,这时应该及时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有利于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补救。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下面我结合自己对“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进行的反思,来谈谈几点体会。
一、备课的反思
任何教学程序都包含“导入、展开、结束”三个阶段。怎样导入?怎样展开?怎样结束?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三因素的分析和组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上课之前我反复在问自己:这节课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结论和事实?哪些知识需要学生特别关注?哪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成目标?哪些条件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想得越多,则备课的思路越清晰。如何备好一节课,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1、熟悉本节教学要求。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并且在本章第一节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原因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3.设计思路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所以本节课从对元素周期表的深层次认识为切入点,通过“精讲、活动、反思、自悟、探究、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元素结构和性质上的变化规律及同一周期元素结构和性质变化的特点,促使学生发现与理解元素原子结构、性质的变化周期与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找出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主要采取列举数据和图表的方法得出结论。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为此,采用了旧中引新、设问激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最后通过练习,使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
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根据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活动性强弱顺序。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相应启发和训练。而对于硅、磷、硫和氯等非金属单质的活动性强则通过给出的思考问题并阅读课本给出的资料来解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的结论。
第三课时主要通过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对生活、生产及科学研究等作用。同时结合相关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二、课堂情况的反思
本节课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教学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应当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要重视理论推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希望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高二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我所设计的相关课堂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较好地解决,特别是结合课本13页表1-2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及前面已经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以及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这一难点,学生也能够配合得回答较好。从课堂反馈练习来看,学生掌握情况也较好。师生情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中,“重智轻情”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的种种弊端,但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情感教学的效果及重要性未被引起重视。
情感教学不仅适合于教学内容中包含情感因素的学科,如语文、历史等,而且对于教学内容并不包含情感因素的数理化等学科同样适合。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情感化处理,创设情感氛围,达到“知情并茂”的效果。
本节课我个人感觉到好的地方有:第一在于通过学案的问题进行预习、旧中引新、设问激疑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第三对元素周期律概念的形成,充分利用日常概念,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如春夏秋冬、潮起潮落、月圆月缺等自然界中的周期性变化现象入手,提出目前发现的100多种元素之间的某些性质或结构有无周期性变化,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去看书,去讨论,从而发现元素某些性质或结构有周期性变化规律。只有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让理论课不枯燥,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有益的。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也有没有处理好的地方。第一在引导学生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在观察表里的.数据得到规律时,都较过快地让学生得到结论,节奏过快。第二在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过程中,对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让学生学会比较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大小,但是没让学生尝试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落实得有些不到位。第三由于平时教学多用方言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所以用普通话进行上课则是语言表述不是很流畅、不严密。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强语言组织能力的煅练。
注重课堂学生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具有民主气氛和科学气息的课堂教学环境,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过程中的差异。
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课堂上鼓励他们提问发言,允许他们交流讨论,给他们机会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表达某种见解,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相应的,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会因此而变得亲切、自然、愉快、顺畅,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减轻学生的学业,遵循教学规律、必须有效的结合实际整合各种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方能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从而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 教学改革培训总结
★ 教学改革总结
★ 教学反思的形式
★ 体育校本研修计划
★ 历史教学反思
【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小学校本研修培训心得2022-05-14
校本培训总结优秀参考2022-12-18
校本研修计划2022-11-27
校本研训心得体会2022-08-08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性反思2023-01-16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2023-09-23
小学数学国培心得体会2023-01-16
体育教学改革总结2022-07-21
小学语文校本教研活动总结2023-06-23
校本培训总结202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