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

时间:2022-12-01 07:33:43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整理18篇)由网友“Amyaaa”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

篇1: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反思;教学新理念;学习方式;合理评价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极大的发展空间。可贵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语文教师由起初盲目的实验、摸索,转向研究型与反思型发展,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协调发展已成为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型与反思型教师越来越多,他们自觉融人课改大环境之中,将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探索作为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方式,积极投身于其中,并不断在实验中反思与验证,从中求得改进与发展。

回首课改的路程,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对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和教学要求等都能清晰陈述,但涉及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拔性教育的瓶颈仍在束缚着课改的发展,中考仍是目前评价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也致使一些学校与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而或多或少地在新课改的幌子下延续着“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另外是我们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师生的思想感情得不到很好的沟通与交流,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怎样才能走出困惑,让课改真正落到实处,本人有一点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从灵魂深处树立教学新理念。重建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呈现方式,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差异,当我们翻开人教版教材时,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是教材,更是“学本”。从前言、单元说明、课本提示、研究与练习到写作心语交际、综合学习都是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呈现,它按照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反驳了“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搭建了平台,单元主要以专题方式呈现,不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化,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作用。在内容安排上,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给学生的思考和语文实践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师要适应这个变化,最主要的是解放思想,大局在胸,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话语系统和新的行为策略,抛开以往旧的教学模式,花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新的观念构建课堂。我们在重建课堂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才能满足新教材实施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教学计划,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用新的尺度来迫问我们的教学行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课堂面貌才会呈现新景象,否则我们还是逃不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循环。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教师要恰到好处的给予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课堂上教师如果只用几个简单的“好”作评价,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淡漠、无所谓、乃至厌倦,也就见怪不怪了。教师的课堂评价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民主平等。在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加,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情感。学生是有理智、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与掌声,也不能一味地包容与赞扬,课堂评价应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心声。

三、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给学生留作业。所留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发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做作业的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作业进一步激活、扩展。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是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积累、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能力等,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多角度转变作业形式:如口头作业、造句练习、写作练习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2: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论文

1.从灵魂深处树立教学新理念。重建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呈现方式,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差异,当我们翻开人教版教材时,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是教材,更是“学本”。从前言、单元说明、课本提示、研究与练习到写作心语交际、综合学习都是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呈现,它按照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反驳了“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搭建了平台,单元主要以专题方式呈现,不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化,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作用。在内容安排上,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给学生的思考和语文实践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师要适应这个变化,最主要的是解放思想,大局在胸,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话语系统和新的行为策略,抛开以往旧的教学模式,花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新的观念构建课堂。我们在重建课堂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才能满足新教材实施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教学计划,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用新的尺度来迫问我们的教学行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课堂面貌才会呈现新景象,否则我们还是逃不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循环。

2.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教师要恰到好处的给予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课堂上教师如果只用几个简单的“好”作评价,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淡漠、无所谓、乃至厌倦,也就见怪不怪了。教师的课堂评价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民主平等。在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加,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情感。学生是有理智、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与掌声,也不能一味地包容与赞扬,课堂评价应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心声。

3.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给学生留作业。所留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发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做作业的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作业进一步激活、扩展。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是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积累、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能力等,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多角度转变作业形式:如口头作业、造句练习、写作练习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3: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井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

众所周知,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不得不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而展开教学。教师整日忙于研究中考题型,寻找教学捷径,积累教学经验,期待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不可避免,课堂上教师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一方面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在上面讲重要的考点知识,学生还在书桌上偷看其它课外读物,或是交头接耳的闲聊。”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常听到学生的感叹:“语文课是多么的枯燥,乏昧,听着只想睡觉,等等。”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在这里我想依据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 语文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十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考试几乎还是老样子,考题的形式没有任何改变,中考标准化考试,把语文知识变得简单化、机械化、程式化,把一门最富艺术性的基础性学科变成了枯燥无味、僵化死板的材料,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认为语文考试的形式应该更加灵活,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学分制,把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每学期的小测验,平时作文成绩,课堂的表现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折成相应的学分,加上中考考试成绩,最终得出考生的中考成绩。这样一来就有效地避免了“一考定乾坤”,使得考试变的更加人性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严格的要求自己,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从而加倍努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避免了老师一味围绕中考指挥棒的现象,从而放开手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又如,我们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的`形式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更注重平时对知识的日积月累。同时由于开卷考试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也有效地杜绝了作弊行为,让考生考出最真实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非常单一,总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因此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

(1)“互动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而非主导地位。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特意配上背景音乐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然后积极引导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大脑中勾画荷塘月色的美景,当我发现大家逐渐进入佳境时,便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来,把他心中的荷塘月色在黑板上描绘出来,要求其它同学也在纸上画出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画完之后,请同学们分别说说自己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这时大家都纷纷举手,争相发言。最后由老师做精彩总结。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同学们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请同学用简短的语言来形容祖国的名胜古迹,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有的说长城,有的说鸟巢,有的说趵突泉。这样以来不仅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而且训练了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大家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从而很好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多得啊!

(2)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多媒体技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仅通过语言讲授任觉得效果不够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解决,它能创造出一种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人其中,并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3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能力的构建,而能力的构建主要通过活动来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项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把同学们学到的语文知识有理论变成实践。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同学们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并要求写观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写作水平;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组织同学们参加朗读比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同学们成立文学社团,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鼓励同学们自编话剧,小品,相声,提高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当前热点话题的辩论赛,培养同学们主人翁意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教育之本,教育的任务主要靠教师去实现,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搞好教学成了纸上谈兵。目前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教学中走了很多弯路。传统的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模式一直影响着教师,他们习惯于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从头到尾,把课文的每字每句都灌输给学生,整堂课几乎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惟恐漏了重要的东西,这样以来我们很难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已是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呢?

(1)要提高教师语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师要有育人之才,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指挥若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2)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度的责任心,崇高的思想品质。孔子有旬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要大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发展的、人文的方法将时代所赋予对教师的要求融入其中,促使教师的师德有较大的提高,促进思维火花的进发,促进理性观点的形成,真正做到授惑解难。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她必将开创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新纪元。让我们全体语文界的老师和同学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去开启语文素质教育的新篇章,去迎接语文素质教育的美好未来。

篇4: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1、政治经济学课教学改革的原因

1.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教育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是教科书和教师的讲授。当今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片面强调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滔滔不绝讲解;另一方面,学生紧张记录。形成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单向输入,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二,片面强调教材的作用。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材,而教材内容通常具有滞后性,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经济理论最新动态。第三,片面强调校内课堂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是在学校课堂中进行,学生所学知识未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感性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应变能力较差。

1.2 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为科学抽象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定性分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往往更多的是注意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忽视三大基本方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有机结合,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准确认识,不利于其将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政治经济学课教改的实施途径

2.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教学。

2.1.1 课堂教学采用三段法,知识传授由浅入深。第一段:教师对前次内容简单回顾,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并与新课紧密联系的问题,学生回答,老师点评,由此导入新课,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第二段新知识点讲解。这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运用科学抽象法对基本知识点进行分析叙述;第二层次,选择典型实例进一步分析。正是充分运用这一方法,使学生对枯燥的教学理论有了更深刻理解。第三层次,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总结归纳知识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又有了进一步认识。第三段:课堂练习,授课之余,笔者参阅了大量资料,编制出适合学生使用的习题集,由学生课堂独立完成,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对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

2.1.2 结合青年学生活泼好动,反应快,独立意识强的特点,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将教材中某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通过讲课形式解决,对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辩论、讨论方法解决。

2.1.3 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及时更新和精炼教学内容。①教材选择始终处于动态更新和调整过程中,一改过去教材不变、教案陈旧状况,使教材常新教案常新。②及时将一些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使基础课教学得到优化,理论更联系实际。

2.1.4 考试形式多样化,力争使考核内容能够真正检验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精髓掌握的情况,以及运用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专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课的特点,采取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2 打破学科授课独立化过程现象,实现交叉学科的有机结合。笔者在担任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负责讲授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是关于国家、民族、政党等内容的学科。与政治经济学有相通之处。在教学中,采用横向联系法,从两个学科不同的侧面和视角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讲解,从而大大拓展和加深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更关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2.3 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在学术上不断进取。多年来,始终不忘读书,努力科研,将科研实践的体会和科研成果以生动而深刻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激励学生敢于、善于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

2.4 以满腔热情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

3、政治经济学课教改的成效

3.1 实现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对本门课产生了浓厚兴趣,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纳,变知识传授为能力自我培养。

3.2 学生及时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理论素养,为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 由于采用了演讲、辩论、课堂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勇气,树立了自信心,锻炼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规范了行为举止和仪表仪态,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政治经济学课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支,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

篇5:探索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论文

探索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论文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领导21世纪推行的一项新式大国崛起计划,依托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发展符合中亚五国经济区的新型贸易模式,通过高铁线路将亚洲与欧洲各国链接在一起,寻找符合各国经济现状的合作方式。而新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必经之路和核心区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新疆本地区基础建设、企业发展、接壤国的合作、教育医疗的提升等方面,都带来了历史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对于新疆工业欠发展地区,化学及化工行业水平较东部地区发展缓慢,这和当地的高等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提高化学及化工行业水平,有利于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发展。在化学专业中,最基础的专业课程就是无机化学,也是大一新生进人高校首先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后续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而化学课程不仅仅是在教室学习理论,更应该注重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大一新生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无机化学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无机化合物合成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无机化学实验从一开始就作为独立于理论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根据作者讲授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经验,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据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无机化学课程本身及西部人才需要出发,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绿色化学以及科学理念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一、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西部高校尤其是农林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地理原因,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现有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规划,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应用型、学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缺乏对实验问题的思考能力。

2、缺乏绿色化学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保意识已经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没有好的生存环境就不会用好的发展,所以在基础无机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微型实验意识和环保意识。

3、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合作和团队意识,无机化学实验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4、实验考核模式单一,现有的评价模式很难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体现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注重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我院将大连理工大学无机教研室编写的《无机化学实验》作为无机化学实验教材,根据我院培养人才的要求[131,选择了其中部分实验作为教学内容。良好的实验内容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因此根据培养学生的.要求,不断对实验内容进行精简、合并、更新、拓展和丰富。根据课程安排,在一个实验完成以后,要对下一个实验内容进行预习,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任课老师要在下课前做以下工作:(1)对下一次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2)根据下节实验内容,提出三到五个相关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并做成书面答案。根据教师的要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预习实验的习惯,增强实验兴趣,理解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加深绿色化学意识

作为21世纪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更应该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尤其是作为一名西部高校化学专业的大学生,中国西部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快速崛起,一定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定要做到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疆乃至西部的发展特色道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工作的贡献,所以要从大一学生开始,在无机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加深绿色化学理念。要做到:

(1)增加微型实验仪器,减少药品使用,注意药品回收及循环利用;

(2)尽量降低药品浓度,提高实验效果,通过辅助仪器便于学生观察现象;

(3)无机化学实验整体改革,注意实验间的联系,循环利用药品及溶剂;

(4)注意溶剂可以用蒸馏方法回收,在不同实验中反复使用;

(5)新疆是缺水地区,化学学生要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实验中增强团队意识及科研思想引导

无机化学实验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科学实验在进行的过程中,更需要个体间的协作,尤其是解决一个集中的科学问题,更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密切合作。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大学第一门实验课程,在分组期间要有意识的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人不同的工作岗位,如公务员、企业、化工厂等,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知识,选择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首门实验课程,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完善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五、优化实验内容,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空间

目前无机化学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教材上已经详细罗列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自由空间受到限制。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对现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更能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可以提供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利用所学知识查文献、书本及资料,设计一个完整实验方案,为以后进人科研岗位提供可能。除了增加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也要保障基础实验的比例,按照我院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经验来看,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5:3:2,为最佳比例。

六、改革实验成绩考核

无机化学实验相比理论无机化学课程受重视程度低,这也是在各大高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所以相较于理论课程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才能更加公平、公正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据我院经验,将无机化学实验分成三部分:平时成绩、设计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上课考勤、实验预习、具体操作、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等内容组成,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设计性实验占总课程的百分之二十,根据学生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等给学生以合适的分数。期末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根据实验安排可以将笔试放在中期考核,期末仅仅进行实验操作考试。最后的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比例为平时成绩:设计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含有中期考核成绩)=3:3:4。该比例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七、总结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对西部尤其新疆地区的经济、教育、旅游、文化等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疆的地方高校一定要牢牢抓住该机遇,为新疆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符合地区发展的化学专业创新性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作为大学生第一门专业实验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素质、创新意识、科研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刘尊奇,刘洋

(新疆农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篇6: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一、土木工程专业目前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习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最为活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大学生普遍实践能力偏弱,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联系实习单位困难

由于在联系实习工地时要选择有代表性工种的实习工地,而工程项目涉及的工种多且复杂,所以很难联系到具有全部工种工程的实习工地。另外,有很多工地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因为学生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保证学生安全又是重中之重,还耽误施工作业,学校又不能以行政命令形式强制施工单位接受,所以学生实习越来越困难。

1.2学生实习的集中安排与实习内容脱节

传统的教学计划一般将实习集中安排在学期初或学期末或某一集中时间段,而没有考虑工程的实际状况。由于工程项目受到项目规划、工程规模、复杂程度、施工条件以及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实习期间所面临的工程状况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实习内容上无法保证实习的质量。另外,学生实习的时间一般是1~4周,而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漫长,在这段实习时间里学生只能了解到整个工程的一个或几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无法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行总体了解,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效果就不理想。

1.3实习指导教师人数不足,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而教师的数量相对来说较少,对于外出实习,老师们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另外,实习带队老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往往是领着学生走马观花的简单看看,再加上学生本身对实习不重视,因此使实习效果不理想。

1.4实习经费不足

实习教学计划是在实习经费充足的前提下制定的,而目前高校实习经费不足已成共性问题。由于学校对人均实习经费的投入标准,多年不发生变化,因此,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物价大幅上涨,校外实习基地的住宿费、餐饮费也随之上涨的情况。现有的实习经费只能勉强维持在本地实习,如果到外地实习,差旅费、住宿费等开支成倍增长,经费缺口很大。因此,为了节省经费,很多学校不顾实习效果,改变实习地点,甚至减少实习次数,缩短实习时间,将实习改为参观等,这些做法与提高教学质量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实习经费短缺,致使高校无法执行教学计划安排的实习教学内容。不管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是毕业实习统统都安排成了认识实习,找几个点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就算实习了。

1.5实习成绩考核方式缺乏客观性

一般来说,我们对学生的实习成绩依据出勤情况、现场表现(主要是遵守纪律情况)和提交的实习成果(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回执单等材料)等方面内容进行成绩评定,这样往往会有主观性、片面性和模糊性,对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的评定存在较大偏差。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方案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实习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弊端,作者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实习教学环节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

2.1完善实习教学大纲,因地制宜制定实习计划

把实习大纲中的实习性质与目的、“实习内容与方式、实习要求、实习考核”及“实习纪律”等方面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情况灵活的改变实习计划,这样可提高实习教学效率。比如认识实习的性质与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土木工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能够起到培养专业学习兴趣的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这种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老师统一讲解,效果会好些,效率也会高些。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由于实习的性质与目的不同于认识实习,很显然就不能采取此种方式,在保证教学计划完整性的同时,需打破学期与假期的界限,在教学计划和实习方式上做相应的改革。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4周,安排在七学期初。作者提出改变这种实习方式,将生产实习的4周时间分解为2+2形式,前面的2周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进行,实习工地以学生自主联系为主,以老师介绍或组织为辅,后2周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中,由主讲施工的老师负责,另外安排适当的老师协助,从而进行实习活动,这2周的实习学时可计入施工课程的总学时,这样安排有助于教学计划的统筹安排。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目前是3周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初,作者提出安排在第七学期末,以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基地为主,利用寒假时间,参与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毕业设计和就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2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障实习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为实习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践证明,临时联系实习工地对实习教学任务的布置、施工单位在实习中作用的发挥以及安全防范等相关问题均会造成被动的效果。建议院系在保持与项目部联系实习基地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索与承包总公司签约实习基地。比如可以在与总公司或项目部谈判签约时,将人才输送和联合培养(比如工程硕士培养)与基地建设挂钩。在双赢的价值理念下,更好地推进实习基地建设。院系派专人经常与当地建设行政主管单位联系,争取支持,获取建设项目信息,为实习场地的选择以及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提供充分信息。总之,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及动态的社会化施工现场资源可以相互补充,以构建稳定连续而又全方位的实习教学场地。

2.3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教师是实习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实习正常运行、发挥效能的关键。许多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较丰富的理论水平,可塑性很强,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辟通道,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转化。鼓励指导教师“走出去”,经常到企业去汲取营养,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社会兼职以及和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导老师在和基地施工术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脱离的地方,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技术难题。

2.4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实习教学

现场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因为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很多施工工艺在工程中是比较少见或难见的。有些施工机械、施工原理,施工过程,指导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典型工地照片、特殊施工工艺录像、施工方法动画的形式予以介绍,这种方法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全天候地展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提取某一施工工艺原理和施工工序的细节,以完善学生实习的内容。

2.5改变考核方式

传统的实习考核方式是依据考勤、表现和成果,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习状态。作者提议在考察出勤、表现和成果的基础上,增加实习答辩环节,这样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实习的收获,以及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以及能力上是否得到锻炼、创新意识是否得到提高,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将实习教学从“感性认识”引导到“感性认识+能力培养”的道路上来。

三、结语

实习教学是卓越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育模式,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高等教育最活跃的教学环节,同时又是教育改革的薄弱环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实习教学方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机制建设和创新,把实习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向着满足时代要求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卓越人才。

作者:任振华 曾宪桃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篇7: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一、因材施教,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办学方法

1.1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优化教学计划的方向模块必将成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深入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究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密切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学计划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2.75+1.25”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把4年的培养过程分成两个部分:“2.75”指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1.25”指在校内实验实训和在企业学习的时间,以实践训练为主,包含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早与用人单位接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周期。事实证明“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密切了校企关系,提高了办学质量,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力学材料并重,构筑课程教学体系

力学是构建土木工程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材料是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力学和材料是培养学生建造能力的基础。设置以力学为中心的课程群,既联系到数学和物理,又联系到结构和岩土工程,强化力学课程群的教学,即强化专业基础中主干课的教学。当代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结构,将产生新型结构体系,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施工,将产生新构造、新工艺、新技术,材料类课程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十分重要。为此,改革“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增加“新材料性能测试”设计性、开放性试验课程,增加“趣味结构力学实验”和“新材料结构模型创新实践”的选修课程十分必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必将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遵循“卓越计划”,锻造学生建造能力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构建“建造能力”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共建稳定的校外课堂,建设校外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那么建立一套公正、合理、准确、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则更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等环节,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领会从事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方法。因而以“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和“建造技术与管理”等课程教学模式为试点,努力锻造学生的建造能力。

1.4培养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

以高水平、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应该积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措施,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在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教师承担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聘请企业中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派送专任教师队伍中年轻博士去企业锻炼,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参与工程实践攻关相结合,地方高校一定能够建设一支高水平“工程型”的教师队伍。

1.5完善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应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努力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在认真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的特点,积极改进并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分为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两部分。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两个亚系统组成:一是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学院教务科→系(中心)→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另一个是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干部→学生。这是一个逐层向下监控,逐层向上负责的质量管理系统。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包括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反馈等,正是由于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持续完善了质量评价体系,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其成功经验可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迪。

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造就高素质人才

由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因而地方高校更应“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贴近地方建筑实际,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建造能力的培养。每个地方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特点、特色,因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必将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小范围、大幅度”四个试点改革专业之一,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成为省级特色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比较完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奠定了良性循环基础。

2.1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应该在院长领导下,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专业系主任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力学和材料科学作为从事土木工程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搭建“五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和水力学)与土木工程材料并重的教学平台,来体现“力学材料并重”的理论教学特征。同时将“弹性力学”和“新型建筑材料”列为选修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并且突出特色,努力编写适合自身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精品课程。如《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

2.2实践教学突出建造能力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施工一线工作,具有出众的建造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条件,强化学生建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与建筑工人打成一片,学在工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强化设计能力,积累施工经验,由工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由工人对学生作出评价,在工地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对照行业标准和注册建造师的培养标准,努力创造条件在校内搭建施工实训现场,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行搭设模板和脚手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通识课程体现素质培养

地方高校还应高度重视教书育人理念的确立,高度重视优良学风的形成,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通识课程、公共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才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艺术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等。

三、落实毕业设计目标,切实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与一般教学实践环节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它是毕业前最后的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注重工程实践性、适用性,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地方本科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到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实习,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3.1精心组织,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实际设计(科研)工作背景和有指导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相关专业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为了进一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适当增加校外指导教师的比例,特别是聘请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基于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2把握关键程序,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为毕业设计的关键步骤,决定着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通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选题的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通过中期检查则可督促教师的指导进度,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的正确性,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总体表现,提出整改意见,为毕业设计顺利展开提供保证;通过毕业答辩,完成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的全面评价,也是对指导教师的最终考核。总之,通过以上关键程序,可以切实把握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者。

四、结语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根据市场需要、社会需求来定位思考,这确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只有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明确办学目标,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地方特色,才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人才。正是由于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发展优势、坚持特色,遵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因而其教学改革硕果累累,并且作为唯一一所地方高校于20成功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

篇8: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弱。《土木工程制图》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授课,而对于刚进入高校的大一新生,在由中学时代以数学几何为主的学习转化为投影法为主导的制图语言的`学习时,有些学生由于平面惯性思维无法一下子建立起立体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弱,对点、线、面的空间位置关系判断得比较困难,尤其缺乏三维空间体和二维平面图之间的转换关系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制约了他们的学习效果,甚至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的不完善。《土木工程制图》教学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或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指教师以板书教学为主,并辅以一定的挂图、模型来组织教学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通过手工完成大量板书和板图,尽管教师的工作强度很大,但是课堂教学信息量却很少,表达形式也很单一,教学效率不高。多媒体教学采用课件形式描述出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于一体,生动逼真的立体模型,增强了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过大往往让学生无法把握重点,且课件的声音、动画等效果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多媒体教学通过点击鼠标模型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对于绘图过程中的严谨也无法体现。

3.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欠缺。《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由于计算机绘图重要性的凸显,大部分高校强调了计算机绘图而忽视了手工制图这一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工程图样的表达方法、制图标准、读图和绘图的基本技能等相对欠缺,感受不到平面图形空间实物化,影响了学生的设计构思和表达的综合素质。

二、改进措施

1.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利用一些模型、实物、多媒体技术等精讲与学生空间思维有关的内容。如在“画法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可将讲解的重点放在三面投影展开图的形成,点、线、面的空间分析,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轴测投影作图等方面。在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中,避免过多的讲解纯理论的内容,并将复杂内容进行简化,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怎样想、如何做。同时,各部分内容难、易穿插,有机融合。为了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过程中宜讲、做结合,且重点还须多做。如先通过投影分析的案例讲解,引导学生根据投影图形成原理,想象出形体的空间形状,并按其作图顺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案例对应的知识点所需的基本图示原理、思维方法、作图要求。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经过精心设计好的能提高空间想象力的项目,经过由平面到空间思维的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来展开教学,而应与板书分析、身边的直观教具紧密结合。传统《土木工程制图》教学是依靠教师的板书、板图加上空间思维,学生的学习主要靠课本和习题集,一些复杂的结构构件和建筑模型很难具体完整地表达在学生面前,加上学生在制图课程学习阶段还未学习结构和力学课程,过多的理论讲授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而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形、声、光结合,所以多媒体课件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用于形象信息的传递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可以使抽象难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变得形象具体。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初学者,学生无法在一个信息量很大的PPT页面上分辨出哪些信息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页面的内容做好区分,尤其是对重点、难点内容应进行着重分析、举例,并利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互补性,把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能力的目标,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制图的训练才能掌握绘制和识读专业工程图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可以给学生提供若干套完整的图纸,通过手绘和计算机绘制训练,提高学生的识图、绘图及动手能力。在选择图纸的时候,应针对一年级学生还未学习专业知识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图纸给予学生训练。此外,教师可以选择在某些课时带领学生在学校或附近的建筑工地进行实景教学,学生有问题教师在现场解答,并及时向学生介绍行业的新标准、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专业要求的进一步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学生是否能正确识图与绘图,是衡量《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对于每一位任课教师而言,通过自己的传授,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是他们的梦想。《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是土建类一门比较复杂的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此,为了使学生通过《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识图与绘图能力,我们应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与探索,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通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使教学工作不断增添新的活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篇9:初中语文教学探索论文

吴豫

7 月 17 日

Ⅰ-1拟定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应用基础研究 ;

Ⅱ-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的学段目标提出,7-9年级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实施建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语文老师所认识和接受,新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也不断涌现,旧有的阅读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改变。然而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却缺少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训练;学生达成了课堂学习目标,却缺少讨论交流,没有形自己读懂文章的思维能力;教师费时费力于一篇文章,却没有多篇的对比、整合阅读训练;精读训练多,速读、略读等其它现代社会急需阅读方式训练少。课外阅读流于形式,缺少课内外阅读的互相关照,缺乏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构建和集体构建的训练。阅读教学现实与课标要求有一定距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实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获取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吸收信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阅读能力。仍然局限于单篇课文的内容分析,以大声朗读和词句理解为主要教学手段。重课文内容解析,轻摄取要点速读,重教师感受倾诉,轻学生兴趣激发,重课内文本精读,轻广泛吸取多读;重单篇文章讲读,轻全书整体自读的现象普遍存在。读的少,不爱读,没有阅读习惯,没有阅读能力是当前初中学生的普遍状态。我们的初中阅读教学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群文阅读则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到共识。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将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既有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章,开阔视野,学会思辨,提升阅读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正是解决初中生阅读面狭窄,课内外阅读脱节,阅读方法阅读策略教学欠缺等问题的好办法,是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它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公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群文阅读”自从专家提出后,全国有十几个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推介,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大有普及之势。然而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还处在发轫阶段,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有对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了解得并不深刻。人们对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议题与文本,议题与学生、议题、文本的层级性,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浅表,对群文阅读与学生阅读心理的关系缺乏研究。这些领域都有探讨的必要。

本课题在研究群文阅读相关理论,阅读有关群文阅读经验文章和收看相关课堂实录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群文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初中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何结合中学生特点选择议题与文本,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等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填补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空白。为群文阅读教学更好的在初中阶段推广做出贡献。

Ⅱ-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群文”这个概念,最早是我国台湾地区赵镜中教授提出来的“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国际儿童阅读研究领军人物吴敏而在《多文本阅读的教学》中论述了群文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要能发挥最大功效,学生必须整合众多文本里的细小讯息,建构出较巨观的图像。进行学科领域的课外阅读时,学生连结他们从教科书里学到的东西跟补充读物里的“新”讯息。在连结的过程中,他们在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并运用此意义来支持、辅助其他的学习历程;学生建构的意义成为进行新学习的一项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先前学科知识里的错误概念,或发展有关社会议题的批判思考,或发展阅读策略本身。因此,进行文本之间的连结是从阅读中学习的关键能力”。

西南大学教授于泽元在《群文阅读教学理论大纲》中较为详尽的阐述了群文阅读的系统理论。他认为群文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的理论来源:阅读的广泛性;阅读对于心智模式的转换;多文本阅读及其教学。群文阅读教学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创造性的体现。该文阐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特征与意义。认为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就选文内容展开集体建构,最终对选文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该文还对“选文”、“议题”、“集体建构”和“共识”等几个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概念做了解释。

蒋军晶是小学群文阅读的实践家,在全国不少地方讲群文阅读观摩课,他在《从“课堂”走向“课程”——我的语文之路》一书中说明让孩子进行“群文阅读”的原因,一是让孩子在课堂上多读,二是让阅读变得更“真实”,培养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三是依靠大量生活化阅读,建构实用的阅读策略,如预测、连结、重读、视觉化等。蒋军晶在《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群文阅读》把“群文阅读”的特征表述为: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群文阅读的教学就是三条:用显性的方式教“阅读,用显性的方式教“文学”, 用显性的方式教“思考”。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吴丙辰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尝试与思考》一文中认为,群文阅读是指把一组文本,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它一改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在单元主题教学的框架下,在精读引领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课内外材料的统整、比较和延伸,因而对学生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和知识视野的拓展都大有裨益。

石宏芳在《学子》<教育教学>第8期上发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指出,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精选文本,按题材、体裁、表达形式、语言风格、作者合理统整,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带来了许多疑惑,需要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厘清概念,发展技能,获得阅读快感。

袁正波在《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分析了群文阅读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认为群文阅读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要义是立足于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向度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从而达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的获取并概括信息能力,涵养人文情怀的目的。

四川龙孔中学张玉钱在《群文阅读教学反思》中指出,群文阅读要关注核心目标。当数量较多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容易造成阅读的肤浅化与浮躁化。因此,应在课中让学生查找设置悬念的地方,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说说这些语段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204月在成都七中高新校区举行四川省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范式研讨及观摩活动,围绕初中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范式探索、确立,就初中群文阅读的性质、功用、教学资源开发及利用和课堂教学规律研究课交流了看法。进行不同范式的初中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展示。

Ⅲ.选题材料收集

[1]斯坦利.费什《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

[2]佐藤子著《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李秀湄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第1版

[3]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沙永玲、麦倩宜、麦奇美等译 南海出版社; 7月1日第1版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月第1版

[5]曾祥芹《阅读学新论》 语文出版社 年9月版

[6]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袁耀东等据剑桥大学1981年版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7] 佐藤子《学校的挑战:创造学习共同体》钟启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月第1版

[8]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月1日第1版

[9]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中国林业出版社3月第1版

[10]程汉杰《实用快速阅读法》漓江出版社 1992年年7月第1版

[11] 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月1日第1版

[12]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湖北教育出版社207月第1版

[13]冯晴《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2月第1版

[14]蒋军晶《从“课堂”走向“课程”》长春出版社201月第1版

[15]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教育科学出版社 年1月第1版

[16] 李家栋 曹志祥 付宜红《教师拓展阅读指导》西藏人民出版社月第1版

[17] 赵镜中《提昇閱讀力的教與學--趙鏡中先生語文教學論集》吳敏而主编 萬卷樓图书有限公司2011年11月出版

[18]王耀芬《有关开放性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探讨》《课程教育研究》年33期

[19]刘守立《“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85年9期10期

[20]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9-25

[2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摘自豆丁网www.docin.com/p-723056722.html(原载《电化教育研究》1997.9.20、12.20、.2.28三期)

[22] 吴敏而(台湾)《多文本阅读的教学》(本文为台湾小语会理事长吴敏而博士在2011年四川南充“台湾—内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所做的报告,本文由吴敏而博士提供)

摘自琴Dream的博客blog.sina.com.cn/u/3177202770

[23] 祝新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自www.pep.com.cn/xiaoyu/jiaoshi/xueshu/kcyj/zjsd/201008/t20100824_719425.htm下载,原载-10-17 《小学语文》2008第4期

[24]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1日第3版

[25]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 12月版

[26] 王耀芬《有关开放性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33期

[27]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1月

Ⅳ.研究写作设想

绪论 群文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主流教学模式调查。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试的附庸

1、教法单调,流程固化

2、阅读量小,费时、低效

3、教学思维公式化,文本理解泯灭个性

4、关注标准答案,忽视方法、策略的教学

5、假话遮挡了真心,形式冲淡了内容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探析

(一)群文阅读概念诠释

(二)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

(三)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

三、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初中学生阅读心理探究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与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不同之处

(三)初中群文阅读教学原则探究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初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以课本为依托把群文阅读教学视作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3、议题的选择要有深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关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阅读教学

2、大课制。

(五)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1、课前热身,教师引领

2、谈论问题,引出议题

3、围绕议题,单篇示范

4、阅读其它文本

5、展开对话分享观点

四、实施群文阅读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文本和议题哪里来

(二)从学课文到学阅读的转变

(三)扩大视野和应对考试的统一

(四)学习双基和实践策略之间的关系

(五)短时群文也要优质高效

(六)学生个性阅读与教师恰当引导的关系

五、结论

Ⅴ.本选题创新之处

说明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预期成果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本选题主要研究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群文阅读这一教学模式出现时间短、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实践也不够丰富,更无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本选题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借鉴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一些成功经验,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智力和阅读心理特点研究群文阅读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归纳群文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教学原则,具体教学环节,并对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对群文阅读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成长和完善做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为正在进行群文阅读实验的同行们提供一些讨论的话题和理论上的参考。

Ⅵ.研究写作进度安排

理论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推导,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

应用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调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撰写论文等。

年5月-7月参加相关培训,收集阅读文献资料。

2015年7月分析研究相关资料,进行理论沉淀,理清思路,撰写开题报告。

2015年9月-1月进行本选题的教学实验和理论研究,邀请导师进行考察。

202月-年3月进行教学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请导师第二次考察实验研究写作)。

2016年3月-4月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修改提升(请导师第三次考察实验研究写作)。

2016年5月修改定稿。

Ⅶ.研究写作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本人有六年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经历,在阅读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三次主持地、县级教学课题研究,主持的县级教学研究课题《初中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奖。参加“河南省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推荐为群文阅读种子教师。

本人研究成果如下:

年 论文《怎样做一个魅力教师》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

20 论文《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获荥阳市教研论文一等奖

2011年 主持县级《初中语文早读辅导技巧探索》课题研究,获荥阳市教育专题研究一等奖

2012年 论文《语文实践课实施策略浅谈》获城关中学教研论文一等奖

2013年 主持县级《初中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研究》课题研究,获三等奖

年 主持郑州市级《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正在评审。

2015年 参加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群文阅读实践研究》子课题《群文阅读议题设计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为种子教师。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解决的途径。

⑴已经具备的条件:

①本人在语文教学第一线工作,可以在所教班级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实验;

②作为群文阅读课题研究种子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关于群文阅读研究的信息;

③有教育学、心理学、阅读学知识,可做理论指导

⑵尚缺少的实验条件

①本人只担任一个年级的课程,无法在其它年级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实验观测;

②所在地区群文阅读研究起步晚,关于群文阅读的实验材料贫乏。

⑶解决的途径。

⑴ 与教研组组成课题组进行综合研究;

⑵ 建立与《新语文在线》网站的联系,参加群文阅读QQ群。

篇10: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遵循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参照民办院校的办学实际环境,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对当前物理课程的教学深入反思,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以目标管理、翻转课堂、智慧教育为主要教学手段、实现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主动学习;翻转课堂;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5)02-0065-04

一、背景现状

高等教育将物理学作为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通识)课,该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熏陶和培养的作用都不可小觑,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其中,将“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摆在了重中之重[1]。而目前理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笔者在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物理讲授的时候,也观察到学生在接触大学物理课程时,一般都兴趣低落,除了对大学物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能体会之外,学生也觉得大学物理相对于自己的专业课不仅“难”,而且没趣,似乎和自己的专业没多大关系,很自然产生消极对待的情绪,故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在科技新常态时期,中国需要加速发展科学和技术,一直大力地提倡学科交叉,促进技术的创新融合[3]。大学物理课程由于其悠久的历史,被众多学生定性为一门“古董”课程,在很多二本院校中,若非要通过考试,都已被逐渐的遗忘在角落里。为更细致全面地了解工科专业本科大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现状,笔者对本校工科3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计算机类、电子信息工程)2012—2014级150名学生主要就学习基础、兴趣、态度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6份。根据调查结果,做出部分统计如下:1.在前期基础方面:感觉自身中学物理基础差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2.2%;2.在学习兴趣方面:44.6%的学生认为学习大学物理基本没有用或有点用,47.7%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有14.7%的学生从没思考过物理课程的作用;3.在学习感受方面:认为难或很难的分别占到了36.7%和22.4%;4.在学习态度方面:从不记笔记占到63.6%,作业独立完成占20.4%,总是抄袭和从不做作业的分别占33.3%和2.1%;5.自认为在教学中充当角色方面:35.8%积极参与者,60.4%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对象,3.8%为旁观者;6.在对大学物理考试的态度方面:重视、比较重视和不重视的分别为69.7%、25.8%和4.5%。

二、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类推目前二本院校可分析出,90%以上学生重视考试,有50%左右学生不具备很好的物理课程基础,在超过60%学生在认为学习物理对自己基本没有用的思想认识下,不记笔记,不做作业,不迎接困难挑战,处在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的状态。和各方面客观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建国初期相比,现行教育很难培养出像建国初期钱学森、邓稼先之类的非常杰出自然科学人才,笔者认为真正原因就是当前被动学习物理(科学)的人群比例急剧增加,主动学习的人群真正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内心驱动力不足够强大,更多的是迫于考试和学习大环境的压力去吸取科学知识,在这种心理行为下很难有专业上的质的突破。导致产生高被动学习人群比例的原因诸多:首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艰苦的生存环境,越容易激发出人的最大潜能,而当前在优越生活环境、父母的长期监督下学习成长的孩子,容易养成学习、行动上的懒惰习惯(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社会节奏的加快,学习个体周边充斥各种没底蕴的快餐式的信息,学习大环境使学生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大量滋生,引导着学生看不见或忽略了物理课程在长时间内在对个人思维能力上的提高(社会教育大环境)。其次,大学物理课程涵盖力、热、电、磁、光、量子及相对论物理等板块,课程本身有着完美的学科交叉[4],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融合创新的思维基础,在适合人群方面自然地缩小了人群范围,同时部分学生高中物理基础就较差,对物理课程有恐惧心理,造成学习时成就感缺失,动力随之减小。再次,在学校教学实施方面,作为公共基础课或通识课,物理课一般都是大班上课,教师的教学目的、选取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同时物理的课程体系、知识框架与中学物理相似,学生在接触时由于不是第一次,新鲜感缺失,自然显得比较老套,再加上不少教师仍用照本宣科满堂灌方式教学,使课堂气氛很沉闷;有院系大大缩减大学物理课时,导致教学内容不容易系统化,促使教师教学加快进度,学生学习过程中跟不上教师节奏;现行的物理课程的考试方式在学生考试成绩与主动学习程度相挂钩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以上种种因素形成合力造成了如今物理课程教学的困境,使物理课程教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三、改革实践经验

遵循学校教学改革指导方针,针对调查的结果,结合近些年课堂教学的实践,笔者对今后大学物理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类比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物理思想,把重心花在刺激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加强学物理的内在驱动力上,首先重视课前教育工作,教师在课程学习之前要努力营造好的物理课程学习大环境的准备工作:开课之前,可列举物理学贡献和杰出成就,近现代物理学史做介绍,当前物理课程学习的功能与作用,物理世界内部的乐趣,物理思想对人的思维影响等都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当然这部分工作若能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起配合营造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注重课程内容连贯融合,根据专业的特点选取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科前沿、动态知识渗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与高中物理知识衔接[5]。

(三)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情感需求以及现阶段学生的群体特点,改革当前大学物理教学过程组织,建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首先教师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师范技能,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育中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备好每节课,增强教育感染性、体现教学内容生动性、注意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2.加强课程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大学物理课的讲授不仅要给学生输入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思想、培养理性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大学物理在人的思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教会学生理解事物,掌握规律的方法,指导学生记好笔记、用好教材、收集好的课外素材,使得学生能在以后没老师教学的环境下也能很好的学习和成长。

3.教学内容方面:构建合理课程体系非常重要,传统学科的教育若要保持持续活力,不仅要深挖其中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还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知识外延拓展:首先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较大量插入近现代物理在科技生产应用方面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科技发展趋势,掌握未来变化规律,不仅使学生了解所学枯燥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科技中应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性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及科技意识;再次改革完善学生实验的学习体系,建立科技创新鼓励机制:实验教学在物理课程中地位毋庸置疑,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是每个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加入近代物理实验中综合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对提高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建立创新鼓励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环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学生科学素质。最后借助现代网络力量,可极大的扩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寻找所需资源的能力,同时扩充了教学内容,实现开放式教学,将物理教学变为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的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6]。

4.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表现形式;探索课堂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课题式讨论学习,培养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目标管理、翻转课堂、智慧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须进行有意识、系统的探究反思,不断汇总教育智慧、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面对新时代学生教育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互动进行教学问题研究,探索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方法和策略,引导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实践过程中发现借用平板电脑、手机百度搜索等工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实时解决教师提出来的拓展创新、开放型物理问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其对问题理解深度,同时还解决了目前许多教师很头疼的学生在上课拿手机做别的事而不听课的问题。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课外作业,作业除了课后习题,布置更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结合实际,借用互联网等开放性的工具,了解、理解物理规律在当前各个领域中应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学完一个课题,由教师拟定或学生自拟2个题目,参照很多现代企业培训的方法,以小组形式组织竞争式学习,学习成果集体考核并评比,并纳入该组学生的课程考核最终成绩,这样不仅要求学生会做题,还学会了研究、设计、分析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广泛搜集资料、运用资料,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了总结概括、分析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考核+考试”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静态为动态考核。平时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单元总结、教师指定课题、课外相关兴趣自命题课题和学生期末课程设计等方式开展,同时将平时考勤记入课程总成绩;在考试内容方面,为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减少考查记忆性内容,删除概念性、照套公式试题,精选具有物理背景实际问题,增加开放性、主观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试题,重视考查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结语

结合经验和问卷调查,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大学物理课程乃至绝大部分通识课的学习情况都不容乐观,整体有待加强改革完善。当前大学物理教师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大学物理教学始终跟上时代的脚步发展。教学中要使学生清楚认识到大学物理的地位和作用,着力于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端正其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加强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灵活考核,严格考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物理也不应该逐渐演变成“古董”课,而应该紧紧扣住时代脉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针对当前的教育对象在教育、教学、教法方面不断实践并改革前行,成为新时代,新常态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培养优秀人才的坚硬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何丽娟,卢鑫.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02).

[2]查有梁.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刘奕新,郭进.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广西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S1).

[4]朱龙祥.物理教学思维方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周立友.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承德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6]潘正权.中外大学物理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篇11: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结合这些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进行了实践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统计教学改革。经过两个学期的试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方法论学科,它在管理、经济、贸易、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类专业把应用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既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提供数量分析方法,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然而,由于该课程中所用方法比较复杂,数据多,计算量大,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繁琐和枯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师生互动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应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以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佳,对统计思想缺乏感性认识,对统计实验参与度不高,应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针对以上情况,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1-8]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迅速发展的当今,大学生普遍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网络工具,以至于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由单向被动式接收变为双向互动式交流,获取信息与收集数据的能力逐渐增强;大学生在网上获取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自由平等和反对权威的意识逐渐增强;网上信息的多样性和庞杂性激起了大学生主动过滤和处理数据的紧迫感;微信、微博、论坛等促使大学生更热衷于在网上交流、互相学习。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包括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创新,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一、领会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

大多数人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但初学者的最大困难正是学完不会用,原因是学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式和计算上,忽视了对统计思想的理解。统计的真谛在于它体现的思想,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正如H.G.Wells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学好统计的关键是掌握如何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记住那些死的统计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每一种统计方法之前,先把该方法的基本思想用醒目的标题给出。比如用图表和统计量看数据;用概率分布描述随机变量;用样本推断总体;分类变量对数值变量的影响;利用变量间的关系进行预测;根据过去的模式预测未来;用少数变量代表多个变量;把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不依赖分布的检验等基本统计思想。[9]尽管这种表达不一定确切,但是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单向灌输式的讲授,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且枯燥乏味,学生厌学,对课程内容掌握不好,不愿上机实验导致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强。针对该课程特点,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在理论课教学、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理论课教学部分:首先运用案例情景导入式开启一堂课。对要学习的统计方法设计一个生活化、普遍化、合理化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一个源于实际问题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使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解决该案例。以分小组形式讨论该案例5分钟,之后各小组代表说明本组讨论出的解决方案,教师予以点评,借此引出要解决此问题所用到的统计学方法。最后以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本理论和统计方法,方法讲完之后,要加以实际运用,解决之前小组讨论的案例。对于课上给出的案例,不能只引入,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解决过程,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方法确实有用,的确能解决一大类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将理论课教学、上机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对上机时机和上机内容优化选择,在理论课教学每完成一个阶段后就立即组织一次上机实验。上机之前,提前两天给学生案例,让学生充分预习,自己上网查阅数据资料,思考解决方法。上机时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统计方法,共同讨论交流该案例的分析思路,然后由实验指导教师总结学生想到的各种解决方法,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实际演示如何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并正确解读软件输出的分析结果。演示结束后,给每组学生一个同类型的案例,由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之后小组间进行案例分析汇报,由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最后点评、修改。通过案例分析和上机合作实验,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种统计软件的出现为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工具。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统计相关软件主要有Excel、SAS和SPSS等。Excel虽然是一个非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其统计功能不够全面,但Excel有着强大的表处理功能、全面易用的函数功能,对于初学者易学易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指数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中大量计算工作通过Excel完成。SPSS软件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操作简单,无需编程,具有方便的数据接口和灵活的功能模块组合。SPSS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教师可以将列联表分析、二维相关、秩相关、非参数检验、非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复杂的多因素统计交由SPSS来完成。Excel软件简单易于掌握,而SPSS软件数据分析功能全面,两者有效结合,既有助于学生自我练习和上机实验,又给应用统计学教学提供了全面的软件支持。但是不管应用哪种软件,都必须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和统计方法以及该方法的适用条件,使学生能够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并能准确解读计算结果。

四、由一次性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是用一次考试决定学生一门课的成绩,这只能体现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更全面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一次性期末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课内实验、期中考试、课外实践等各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5%,平时作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统计思想和方法。课内实验占总成绩的20%,通过上机合作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小组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统计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查一段时间内学生对所学统计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闭卷考试、上机实验或案例分析等等。课外实践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一般在课程结束时以分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洞察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对所学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考试时可以将复杂繁琐的公式直接给出,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理解每一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适用条件,能够主动地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综合性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经过两学期的试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几点体会。在教学中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既坚持传递统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既坚持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配套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但是学无止境,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

篇12: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要: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措施、新要求.高等数学是每个学院的基础课程,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学院转型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讨论。

关键词:高等学校;转型;高等数学;教法;探索

在新世纪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浪潮中,“加强应用与联系实际”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教育教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要求,而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中是其他课程和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门课程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考核形式单一等都是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在我们学校向应用型本科学院转型的背景下,如何让高等数学教学进行适应性的改革,本文就教学现状、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一、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当前,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数学学院都结合各自特点,对本专业的教法改革进行了探索、归纳,整理并总结出了许多改革方针和政策。总体来看,现如今,高等院校数学学院教学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的现状,现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法陈旧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老师在课堂上按照传统模式对基本概念和定理进行讲述和推导,念讲稿、抄板书、多做题,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讲也许可行,但对于数学基础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有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授课方式,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进行教学是社会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过分依赖现代技术,无论讲什么课都依靠投影仪,一个字的板书都没有,这样不但忽视了板书这种传统方式对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教学方法对基本定理的推理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累”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不丰富

现行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教材,教学内容总体上沿用20世纪60年代的体系,从内容上来看,虽然学生的专业有很大区别,但所用的教材及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即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积分等。这些内容都有着较强的基础性,但其知识框架过于单一,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往往相脱离,教材着重理论的推导,轻视数值的计算,甚至与实际应用根本不搭边,缺乏对现代数学知识的更新和补充,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材内容与相关专业教学脱节的矛盾。由于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是学习其他理工类专业的基础,因此,如何准确定位高等数学课程并将其融入其他专业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高等数学难度很大,相比较初等数学来讲更加抽象,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它主要是对函数无限变化趋势的一种研究,通过极限过程的思想和办法,来反映函数的变化规律,从这点来看对于极限的描述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已经适应中学阶段但是刚刚踏入高等院校门的学生而言,难度及挑战性都很大。大一、大二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具体的数字学习方式,对微积分的学习感到困难和不适应。除了微积分的概念,还有许多抽象的定义概念,比如矩阵符号、积分符号和行列式符号等概念,都具有概念性强、更加抽象的共同特点。如果高等数学的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就会造成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质量大幅降低,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更甚至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四)教学课时安排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数学课程的学时相对不足,也有一部分学校无视数学的重要基础地位,认为数学学科脱离实际,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帮助不是很大,有些其他专业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为了多上专业课程,有意减少数学课程及其学时,甚至有的专业抛弃数学课或将数学课作为选修课来设置。这样导致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讲授难以完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严重不足,更是没有可能将数学联系到实际应用当中。同时作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加上有限的课时,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急于赶教学进度,只对学生讲解基础性的定义、定理,对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关注不够,特别是教材内容后面的应用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放弃。

(五)教学态度有动摇

一些教师刚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时,教学态度非常认真,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但由于一些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师在全力教学的前提下,教学效果却没有提高,从而使教师逐渐失去信心,教学态度发生了变化。这样不仅影响到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也对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教师教学态度随着也越来越低。

二、转型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个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实际内容对相关学科的大学毕业生数学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每一位从事《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师,都应该认清当前形势下,改变现行高等院校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研究国际、国内数学领域的最新动态,认真探索和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构建出能适合当前形势下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这门专业的教学水平。所以,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转变数学学院的一线教师,应该多与专业课的专业教师及学生积极沟通,了解其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分析该专业所需要的教学内容,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中,基本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更强调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效果,同时应选用或编写适合专业学院学生和专业要求的教材。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勇于打破以往的课程设置,要勇于合理地取舍原有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做到高等数学的授课内容与授课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完美融合。编写教学大纲的同时也要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保持不同专业所具有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建立应用模型等方式方法,不应该只写板书、只念书本。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利用丰富的视觉和声音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态度和学生学习兴趣需要提升教师应该首先端正态度,要真正理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句话的道理。要明白人群复杂多样的特殊性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采取“打牢基础、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这一部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牢牢掌握在手里;对于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来讲,教师应采取“培养兴趣、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组成兴趣小组,由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带领,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社会生产的实例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比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需要改进随着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更新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高等院校应该继续发扬原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势部分,更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将图像、声音、动画、文本等多种媒体融入枯燥、抽象的数学当中,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形象化数学当中抽象的内容、宏观化数学当中微观的内容、简单化数学当中复杂的内容,并且利用多角度、多层次地与学生进行数据传递,从而使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因此,我们必须逐步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实验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广泛的利用《高等数学》课程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这样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基础上,也使得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总之,向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转型,是当今我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等数学的教学也应该尽快适应这种转型,而如何搞好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对此,笔者正在积极探索,也愿意与所有专业学院的教师,就学校转型带来的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司志本,温铃子.“转型”背景下改进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一点思考[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5):81-84.

[2]刘伟,王岩岩.转型时期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9):230.

[3]周宏艺.关于独立学院向应用型本科学院转型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论坛,2015(1):153.

篇13: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简称,是“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对教学方式的有效探索。在美国迅速崛起,众多知名大学相继推出在线开放课程,开始我国高等院校也加入其中。慕课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在线共享,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特点,只要有网络和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开启了“指尖上的学习”新模式,为传统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冷静地分析和大胆的尝试。先来分析一下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高职高专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更加重视专业课和实践性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相对比较薄弱。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近几年来我院的高等数学课时被压缩至56学时,绝大部分专业甚至不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将专业当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了解和使用现代数学语言和符号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必须、够用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虽然大家一直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但是收效甚微,而慕课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改善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微课的教学优势

(一)开发技术门槛低。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对微课的定义是这样的: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制作中也包含了使用摄像机直接拍摄、使用录屏软件直接录制PPT等简单易操作的方式,使得人人都具备开发微课的能力。

(二)短小精悍。微课的教学视频一般为5-8min,最长不宜超过10min。这是因为前十分钟人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超过十分钟注意力就会逐渐下降。若根据内容需要视频时长超过了十分钟,则可以通过中途插入测试题的方式刺激学生提高注意力。微课的这一特点顺应了“微时代”的潮流,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一次只学一点,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加了学习信心。

(三)在线开放性。微课借助于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特性,使得学习的主动权更多更好地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安排、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课程、选择老师。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照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安排教学进度,容易造成反应慢一些的学生消化不了,跟不上进度;反应快的学生吃不饱,浪费了时间。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学习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微课的在线开放性使得学生不必被动地在固定的时间被限制在固定的场所,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微课还使得学生不必再被迫跟随教师的思维速度,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暂停、快进、回放等操作,对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需要思考的地方可以选择暂停,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选择跳过,这样一来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四)实时互动性。除了微视频以外,微课还包含练习测试、在线提问与讨论等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线提问,老师或其他学习者都可以在线解答。传统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羞于提问,问题长期积累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微课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没有顾虑地勇敢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这种克服了地域限制的大规模互动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误区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完善教学设计,制作出更高水准的微课。这种在线互动方式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自然转换为激励者和启发者。

二、微课教学运用实践

为了充分发挥微课的上述优势,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我对传统教学活动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精心制作微课资源。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在数学知识的积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首先应该制作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于本科的高等数学微课资源。教学设计中应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淡化理论推导和证明,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二)要求学生利用微课做好课前预习。教师提前两天布置学生观看相关微视频,完成在线测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控能力较弱,为了督促学生实实在在地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准备了一份针对基本要求的当堂测试卷,以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并将测试成绩计入总评成绩。

(三)课堂教学主要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学生在线提出的问题和相互讨论的情况,对微课涉及的知识点有侧重地进行补充讲解。例如:微课《复合函数》中虽然列举出了复合函数分解过程中“内外层函数区分不清”、“分解不彻底”的常见错误,但是在线测验的情况反馈出在进行具体复合函数分解时仍然有不少学生会出现这些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补充例题,展现更多不同类型函数的复合过程和分解过程,并逐渐增加复合层数,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事实证明这样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适度的延伸。以《初等函数》这部分内容为例,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和完成在线测试完全可以掌握本次课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取整函数和双曲函数来扩充延伸学生对初等函数的认知。按照认知规律尝试按照如下方式来介绍取整函数。首先让学生先从掌握定义开始,即:“不超过实数x的最大整数称为x的取整函数,记作[x]”,如[3.6]=3.但对于负数学生就容易出现错误,譬如把[-3.6]写成-3,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定义,自主发现-3超过了-3.6,是不符合定义要求的,[x]指的并不是x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正确结果应该是-4.接着将概念延伸至对小数部分的理解。在取整函数中,规定x-[x]称为x的小数部分,记作{x}.例如,{-3.6}的小数部分不是-0.6,事实上{-3.6}=-3.6-(-4)=0.4.这样的规定与一般思维有所不同,计算这样的题目非常容易出错,借此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最后向函数图像、定义域、单调性延伸。让学生画出函数图像,再延伸讨论取整函数的性质:y=[x]的定义域是(-∞,+∞),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且无界。在微课的讨论区已经发布了题目:认知双曲函数。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归纳和补充。首先介绍双曲函数与悬链线的关系,解释为什么叫双曲函数;接着将双曲函数与三角函数进行对照,介绍其性质与恒等式;最后通过欧拉公式揭示两种函数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取整函数和双曲函数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常见函数的惯性思维中脱离出来,认识到初等函数在实际中更加广泛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扩展学生视野。以《导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为例,通过上述两个步骤,学生对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接下来可以通过介绍魏尔斯特拉斯函数(Weierstrassfunction)来拓宽学生视野。在高等数学中,魏尔斯特拉斯函数是一种处处连续但又处处不可导的实值函数。因为处处不可导,所以画其图像时无法知道每一点该朝哪个方向画,因此它是一种无法用笔描绘出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函数。将魏尔斯特拉斯函数在任一点放大,所得到的局部图形都和整体图形相似。因此,无论如何放大,函数图像都不会显得更加光滑,也不存在单调的区间。由魏尔斯特拉斯函数图形的这种自相似性(局部形态与整体形态相似)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至“分形(Fractal)”的概念,结合生动的图片介绍雪花图案、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皮亚诺曲线、罗马花椰菜等分形,让学生初步接触“分形几何”,并对其产生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通过对魏尔斯特拉斯函数这个著名数学反例的介绍,改变学生对连续函数的直觉认识———连续函数的不可导点是有限的,加深学生对函数连续性、可导性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机电专业为例,借助图解和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涉及导数的概念、二阶导数和定积分;晶体管放大电路和带电源的简易函数发生器设计涉及导数概念、极值概念和定积分;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的计算涉及微分的概念及其近似计算;剪力图与弯矩图涉及函数极值和曲线的凹凸性;梁的变形的计算、压杆的临界载荷涉及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连续量的力矩的计算涉及定积分的计算及微元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利用微课做好课后复习巩固工作。课堂教学结束后,若对某个知识点还存在疑问,学生可再次观看微视频;若有兴趣继续深入学习,教师可推荐学生参加其他相关微课的学习。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实践证明,这一流程很好地实现了微课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既发挥了微课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自主选择性、强大的互动性;又发挥了传统课堂进度有序可控、促进情感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功能。教师真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了学习的指导者,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向了课程的设计者;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总之,尽管慕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但是毋庸置疑其对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已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以服务和方便学生学习为目标,积极探索其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推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杨月梅,陈忠民,庞淑萍.慕课平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5(8):140-142.

[3]袁逸,陈思文.慕课浪潮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8-10.

篇14: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课题。高等数学课程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做好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1.中职生升入高职后数学课程学习的现狀分析

目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有多种形式。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为例,除了实施近三十年的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外,制订了《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设计了中高职“3+3”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以及“双专科”等多种试点类型。还试点中职生注册进入高职形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在解决了生源数量的同时,生源的质量变得不容乐观。对口单招的学生素质相对较好,“3+3”分段培养次之,中职注册的生源情况相对较差。究其原因,对口单招由于在中考招生批次安排中比较靠前,生源素质起点较好,在中职学习阶段有明确的升学目标,中职阶段开设的课程也围绕升学考试,十分重视语文、数学、英语及相关专业课的教学。“3+3”分段培养的学生,前三年按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开设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操作课,各项成绩合格,可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进行后三年的高职学习。这是目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类重点项目,试点范围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不断增加。由于中职三年的培养计划原则上是由中高职老师共同制订的,理论上这类学生的文化基础应该是有保障的,但是实践来看,由于中高职院校的协作机制不到位,导致这类学生的包括数学课程在内的文化基础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到高等数学的学习。

最后一类生源是中职注册入学的学生,这类学生在中考入学时就是最后批次的中职生,生源素质差,当时没有明确的升学目标,完全按中职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中职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相对薄弱,文化基础课开设不成体系,有些专业没有专门的数学课,只以专业计算代替,这类学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后,数学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笔者曾组织过两届新生入校后数学基础测试,检查的内容为学习高等数学所必需的初等数学知识,包括初中和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集合、代数、三角、不等式、基本初等函数和数列等。测验的结果令人惊呀。三类中职生源的学生与普高统招生的学生相比,高考数学成绩相差平均30-50分之间,中职生源学生的数学成绩最低分有2分,10分以下的占了总数的15.2%。部分中职学生其数学基础没有达到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水平。针对这部分生源的现狀,如何开展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教学,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2.精心做好中高职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重要的基础文化课和专业工具课,做好数学课程教学的中高职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生源的实际情况,要突出强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正式的衔接。

2.1教学内容的衔接

由于高等数学的学习需要用到初等数学知识,初等数学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高等数学的教学。因此,根据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预留一定的时间,采取“温故知新”的方式,系统复习初等数学知识,实现中高职数学教堂内容的衔接。笔者认为初等数学内容比较多,相对来说,下表中所列内容在高等数学中运用较多,这些内容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高等数学的教学。因此不但在开课的前期为预备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而且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回顾。

2.2教学思维的衔接

初等数学用静止的观点研究问题,而高等数学则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研究问题,在运动中提高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例如初等数学中研究曲线的切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称之为圆的切线”,而在高等数学中研究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则定义为“割线的极限位置”,中学里只能求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恒力作功,而运用高等数学可以计算任意图形的面积、可以计算变力作功。初等数学研究函数的增减性等性质,主要运用定义,非常繁锁且具有较强的解题技巧,而运用高等数学中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十分方便,还可用二阶导数研究曲线的凹凸性。中学数学中只能研究二次曲线,而高等数学中可以研究二次曲面,相关知识在工程机械中有广泛的使用。运动和变化的思维方式是高等数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加以培养。

2.3教学方法的衔接

中职生源的高职生理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思维模式决定学习的风格和学习的模式。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具体的实际事例和现象出发,通过归纳分析岀数学概念、定理,积极使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案例驱动、循序渐进、精讲多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习较好的学生,更要重视大部分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不再局限于学校和教室,互联网技术给现代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已经变得不可或缺。针对中职生源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实际,将相关的初等数学知识通过网络视频课程提供给学生,并提供在线辅导答疑,这对于他们复习巩固提高初等数学知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4考核方式的衔接

高等数学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其考试方式也存在问题。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习情况、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采用期末一卷定成败的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变期末一次终结性考核为全过程的`形成性考核,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别是以中职生源为主要对象的高职生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考核方式,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从而避免学生学习前松后紧。可以从单纯考核知识过度到知识、能力、态度和素质并重全面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自学部分、阶段测验、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课程小论文以及期末考试等。

3.结语

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中高职衔接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课题。加强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数学老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尹伟民,张跃东,张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

[2]董佩燕.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

[3]霍春光.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数学教学改革探究[J].时代教育,2015.(3).

[4]叶永春.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5).

[5]何静.学生视角下的中高职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4).

篇15: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在高职教育中,高职数学教学长期以来缺乏文化教育,数学教学成为了干涩的职业性教育,这不仅无法提升高职数学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无法发挥高职数学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鉴于此,在高职数学教育中,通过融入文化教育来实现教学改革,在提升高职学生数学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学教学;文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高职教育具有典型的特点,在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难以有效地塑造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鉴于此,在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学改革,有效融入文化教育,着力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想,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努力打造科学完善的高职数学教学体系,综合性提升高职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高职数学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数学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受限于高职教育的传统方式,受限于高职教育僵硬化的管理模式,高职数学教育中凸显着严重的弊端和问题,尤其是高职数学教育缺乏文化教育的支撑,缺乏文化教育的比重,难以提升高职数学教育的整体质量。首先,在高职数学教育中,文化教育与数学知识是相互割裂的。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很多高职院校,很多高职数学教师肆意将数学知识及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无论是课堂讲解,还是课后演练,抑或是校外实践等,数学理论和知识都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这种传统的高职数学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扎实学生的数学理论,但难以发掘出高职数学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这恰恰是高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软肋,恰恰是高职数学教育中凸显的主要问题。高职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创造性,这恰好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其次,高职数学教育缺乏数学素养和数学思想的培育,在高职数学教育中,教师仍然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将数学方法的灌输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按部就班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流程来进行数学理论的灌输,忽略学生个性的发挥,忽略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忽略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提升。最后,在高职数学教育中,数学教育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应试和就业等方面。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高职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培育机械化的数学技能人才,更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拓性视野、具备丰富数学素养的全方位人才,这恰恰是高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见,在当前高职数学教育中,缺乏人文素养的培育,缺乏数学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数学人才的发展。

二、文化教育在高职数学教育中的改革与实施策略

在高职数学教育中,渗透科学的文化教育意义重大,渗透科学的文化教育作用明显,结合当前高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高职数学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高职数学教育的方法,实施科学持续的文化教育。

(一)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文化教育

高职数学教育不能仅仅是皱巴巴的理论教育,也不能是干巴巴的应试教育,而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文化教育。高职数学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这些都可以成为文化教育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文化教育的方向。因此,作为高职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以数学知识为依托,在讲解数学知识或理论的过程中,有效挖掘这些知识背后的文化成分,以此来渗透文化教育,着力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

在高职数学教育中,教师作为数学教育的引导者,必须强化自身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转变数学教学的模式,不断优化高职数学教育的水平。一方面,高职数学教师应该熟悉并了解数学教材,善于利用数学教材来渗透文化教育。数学教材离学生比较近,学生可以很便捷地利用数学教材来学习数学背后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高职数学教师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学生未来就业的实践性和技能性。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才能在未来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三)提升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行探索数学文化

在高职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在讲解数学知识或理论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及数学理论,主动探究背后的数学文化,并将数学文化的学习作为高职数学教育的重要补充。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来建立数学文化角,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以此来推动数学文化的广泛扩散,综合性提升高职生的数学素养。

三、结语

在高职数学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难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难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鉴于此,在高职数学教育改革中,必须渗透文化教育,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利用好数学素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车平.高职数学文化教育与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4(25).

[2]武翠芳.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高职数学教育的改革[J].科技信息,(20).

篇16: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要:数学思维与方法已成为公安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学学科自身的抽象性和传统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导致公安院校数学教学和公安实践相脱节。正视人才培养要求与课程设置不相适应的尴尬现状,科学架构课程教学板块,有效满足“数学工具”应用要求,讲究课堂教学策略,发掘数学魅力,提升学生学习信心,成为公安院校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数学工具

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尤其在高科技数字化技术迅速普及的信息化时代,数学思维与方法已成为公安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有效适应未来社会、孕育和焕发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教学重专业技能培训、忽视基础学科学习的弊端使得数学课程成为公安院校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严重影响到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正视数学课程在公安院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建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公安院校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数学在公安院校开设的现状分析

大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科学实验、工程技术和经济领域等,在公安实践中,已大量应用于交通事故处理、痕迹检验、情报分析、轨迹跟踪、犯罪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即如华罗庚先生所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但数学学科自身的抽象性和传统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导致公安院校数学教学和公安实践相脱节,加之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缺乏严重,影响到数学的教学效果。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校甚至在开设数学课程数年后基于教学效果差等原因无奈取消该课程,目前各公安院校基本上仅在理工科公安专业如刑事技术、交通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开设数学课程。而公安专业均属于应用型专业,均需要数学思维的养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如《xx警察学院级侦查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第3项明确规定毕业生需“具备与公安工作相适应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而数学无疑是该项素质培养所需的必要课程。人才培养要求与课程设置的不相适应成为公安院校数学课程的尴尬处境。当前,随着专业教学的日益标准化,课程设置也越来越标准,对于规范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公安院校大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定稿)》明确规定,刑事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安全防范工程、交通工程、法医学等公安技术类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必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其中对数学的规定是: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单元。规定制图、计算、建立模型、测试与实验、数据分析、工艺操作等技能是其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可见数学课程在公安技术类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当前,课程设置规范化后,如何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就成为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科学架构课程教学板块,有效满足

“数学工具”应用要求大学数学已经成为公安技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针对性地发展完善以提升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有效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满足数学“工具”应用要求,为轨迹跟踪、数值比对、概率统计、情报分析等提供基础分析方法,就需要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做到前铺后垫,所谓“前铺”,就是要充分考虑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分类教学。公安院校的学生大多是第二批本科学生,数学分数往往不太高,数学也成为其比较畏难的课程。故需要进行入学后开课前的摸底测试或者按照高考分数将学生进行分类。所谓“后垫”,就是要根据公安类学科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的要求,不过分强调数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体系的严谨性,而根据实际需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要排除通用性的《高等数学》,即不分学科专业,统一选取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不宜严格按照课程教材内容授课而不考虑专业学生特点和需求。要以“工具满足”为标准,科学编排课程知识要点,强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公安专业教学而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集中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否得到提高;对所学的东西是否感兴趣;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否认识、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对具体公安警务工作的作用;是否掌握了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具体公安警务工作的方法;是否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理论知识随心所欲地应用到公安警务工作中,从而真正具备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1]。故公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选取要严格依据《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定稿)》所规定的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如制图、计算、建立模型、测试与实验、数据分析等而设计教学板块如下:数学基础板块,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与无穷级数、行列式与矩阵、线性方程组等;数学应用板块,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分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数学实训课程板块,包括数值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软件、计算器、绘图工具等的用法。

三、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构筑数学魅力,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字组合,数学也是一门艺术”。数学当中有许多故事,数学中包含了众多的方法论,能够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很多的路径,数学方法本质上是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科学中的具体体现。关键在于展现数学魅力,在数字组合中找到乐趣,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专业问题。要求老师讲究课堂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解决,变繁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以吸引力的建构引导学生逐步喜爱数学课程,改变其十多年求学生涯的惯常认识和畏难情绪,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数学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乐趣所在,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

(一)认识学生心态差异,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差异较大。大学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得过且过的心态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尤其是公安院校学生,基于工作基本无忧、数学实在太难、毕业后几乎不用等因素考虑,往往将数学当成“混学分”的课程而不在意学习态度。故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学生的心态差异,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好高等数学课不仅可以积累基本知识,而且是自己踏入更高学府甚至获取好工作的金钥匙。再为学生详细分析“数学工具”在公安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以真实案例和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来分析数学工具欠缺对于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数学课程是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和关系未来职业发展的理念,从而端正数学课程学习态度,自觉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

(二)重视课堂气氛调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礼记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学的最终效果在于学生能够愉快学习、主动学习、学以致用。要求教师把握社会发展现状对于数学教育的变更要求,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是新时代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应当积极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从而吸引学生学习;应当积极思考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证和实际问题解析;要摸清学生的数学基础,考虑到他们对数学的厌倦情绪,按数学基础层次分类施教,要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优秀教师。另外,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地教知识,也要重视调节课堂气氛以吸引学生来学知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互动中,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多欣赏学生的表达与论述,提供机会与条件引导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让他们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克服畏难情绪,从而产生学习热情。

(三)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集组织者、引导者、调节者、促进者、反思者和创造者于一身,不能单纯作为一个“教”者而存在,要明确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你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学会以丰富的科学语言、严谨的思辨头脑和科学的研究模式去探索世界的奥秘,进而做出发明和创造”[2]。在教学中,将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方法、数学演算、数学模型制作等内容步步分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解析,将对话、讨论、质疑、商讨、沟通、演练、争执等都适时引入到课堂教学进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同老师一道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大程度引起师生共振效应。教师的角色主要在于引导和控制课堂进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四)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最大限度激发教师教学智慧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即由教转化为学,由学转化为教,又由教转化为学的过程。学生基础、学习兴趣、课程认识和教师知识储备、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进程控制、个人魅力展示等都会影响到教学实际过程和学习效果。故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实施要求与教学方法运用的针对性要求,针对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如课堂上精彩的师生对答、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触类旁通的解题方法、数学方法在公安实践中的创造性应用等等。其实际上亦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新时代的公安院校教师要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听课。要积极思考教学方法运用的适当性、教学进程控制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编排的科学性、教学效果呈现的差异性等,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教师智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解建宝,曾兴柱.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14).

[2]杜其奎,宁连华,周兴和.浅谈数学与数学素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篇17: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本文基于该模式指导,探讨了促进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以期能促进高职数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数学

高职教育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工学结合模式为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理念,高等数学教学需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革,以更加适应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数学教学目标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数学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其教育功能而言,数学教学具备基础数学素养的育智培养,同时也囊括应用数学逻辑思维的实用培养。数学作为理工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教学课程,具有文化素质培养和数学技术教育的双重服务功能,在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和逻辑思维方面具备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也能起到极为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构建工学结合模式,实现高职数学教学的优化和改革,有助于加强数学学科的实用服务功能,增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以工学结合的对口培养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实现学校与社会及企业的无缝对接。

二、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增强其实践意识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数学教学传统模式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要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地位,同时对于数学课程学习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这一模式有其积极意义,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系统化讲解,但也存在一定弊端,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增强其实践意识。这可以通过学生所学专业的对应职业能力分解,帮助学生了解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以此与数学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增强数学知识的实践意识和运用能力,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机械类专业为例,这一专业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需求较高。高职数学教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向量解析能力、空间几何知识以及运筹学理论等知识都是该专业需要必备的基本数学知识,通过机械类职业所需能力要求的分析,引导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零部件设计和制作的工作实践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避免数学理论教学的空洞化,增强其实践服务的教学功能目的。

(二)构建校企协作平台,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兼顾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指导下,高职数学课程需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及教学成果反馈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市场及企业的发展需求。在校期间,学生需接受基础文化课程及专业知识的理论教育;而在实训基地学生则需接受职业能力培养教育及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完成生产性作业为教学考核成果。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应积极构建校企协作平台,以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指导数学教学体系的优化。同样以理工科专业为例,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针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可实现模块化学习,在基础数学知识的必修课基础上增加与理工科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实训基地和企业平台的实践活动加强数学知识学习的应用,同时也能通过实践活动指导数学理论知识教学方向的调整。将学习和实践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结合,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提升应用能力,为企业提供对口的人才队伍配备。

(三)优化数学课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因此数学课程考核方式也以笔试为主,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直接测试,通过分数判断学生的知识能力。基于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也成为了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这需要由传统的笔试考核转变为笔试、实践成果考核等多种方式结合,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一方面则加强学生对于实践能力的重视,加强数学的实验学习积极性,注重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素质的全面提升。应用创新考核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效协作,针对学生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查。

三、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需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其次需构建校企协作的有效共建模式,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学习的平台;最后需优化考核模式,改善单一考核模式的不足,从而促进高职数学教学的优化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曾亮.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1:90-94.

[2]王荣琴.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构建高职数学教学新模式[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1:61-64.

篇18: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从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大专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出发,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学生高等数学教学过程感知调查问卷》研究高职学生数学学习课堂,根据数据分析问题,然后提出改革高职课堂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调查问卷;高职生

从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多年来的入学成绩看,高职高专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数学基础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用,学了也不会用,对数学学习严重缺乏兴趣,甚至厌烦,根本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纯粹是为了应对考试。调查显示只有15%的高职生一周除作业外花2个小时以上学习数学。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靠学校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大专学校数学教学的主渠道。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主阵地。

1.高职高专学生高等数学教学过程感知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态度、及对教师的意见,使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在研究的同时也设计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江西水利职业学院2015年9月份入学的高职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94份,实际有效问卷268份,有效率为91%。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结论更具有一般性,我们这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既考虑了系别和专业的分布,又考虑了统招生与预科生的均衡,从抽样调查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概念教学中,对定义的教学,64%的高职学生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归纳,而仅有5%的高职学生认为直接给出,要求学生记住。(2)在公式、法则、定理教学中,44%的高职学生的意向是设计问题,由自己探索得出,而由教师讲解,学生会运用就行的占28%。(3)对例题教学,41%的高职学生喜欢教师与学生互动分析思路,另一方面,33%的高职学生赞成先让学生思考,在引导学生探索解答。(4)在习题课教学中,赞同由学生归纳小结本章内容,找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多讲例题,多练习,多划重点题目这两种方式,各占34%。(5)关于在课堂教学中,59%的大专生更喜欢师生平等,互相尊敬,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仅有6%的大专生赞同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就行。(6)在被问到在高职高专学习中,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时,占41%的大学生认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单纯为考试而学习教师讲解的重点知识的并不多只占11%。(7)占37%的学生认为现在大专的数学课堂与高中的数学课堂最大区别是高中数学课程比较紧张,现在课堂比较轻松,上课压力小,也有17%的学生认为教师可以就知识的应用程度开展讲,学生可以凭兴趣学,不必考虑考试。(8)学生认为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习有帮助与很有益占63%。通过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大多数大专生希望能在课堂上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大专生不仅希望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而且注重实用性。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专生还希望能在数学课堂上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希望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而且大专生现在的自由学习时间多,意愿找到好的学习方式,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改革高职高专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2.1做到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灵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国宋代数学家杨辉说过:“题以法设,法以题验”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相互融合,相符相成,不可相互独立。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例如分析与归纳、特殊与一般、直观与演绎、最优化等。要让学生用“数学头脑”的思维去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高职高专数学课程作用是以育人功能为主线,服务于素质教育,以进行创新能力为重点,服务于能力培养。

2.2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贯穿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现在的高职高专数学存在一个很大弊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人认为学数学无用。刘来福教授形象地指出:“传统的数学理论是‘烧(鱼的)中段’,也就是说数学理论主要着眼于数学内部的理论结构和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讨论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构造出数学问题(鱼头),以及如何将数学分析的结果用来解决实际问题(鱼尾)方面的内容。”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就是要变给学生“烧(鱼的)中段”为给学生“烧全鱼”,即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理论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深入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一个事实,把椅子放在不平的地面上,通常只有三只脚着地,放不稳。然而只需要稍微挪动几次,就可以使四只脚同时着地,放稳了。这个生活常识可以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零点定理来解释。通过生活常识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加深学生对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零点定理的理解和现实生活的应用。

2.3转变课堂上师生的角色

调查数据说明大专生更喜欢师生平等,互相尊敬,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公式、法则、定理、概念的教学中,高职学生的意向是设计问题,由自己探索得出。由此可见,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相加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高职生,课堂是教学主体之间进行的交流、对话和沟通。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通过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教学相长,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种对学生角色的定位能促进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究,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施方良.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实践新课程理念发挥愉快教学论文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教学论文的题目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初中语文优秀教研组计划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整理18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4-03-27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2-15

学校科研年终工作总结2024-03-29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学校教科室第一学期工作计划2022-08-28

四中教科室的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2023-03-22

学校科研的年度工作总结2022-08-31

初中历史教师研修计划2023-04-08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初中语文组工作总结2023-07-0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