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我的责任》教学反思(共15篇)由网友“不高兴”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三年级上册《我的责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篇1: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节新课结束,学生们能熟练地用“Hello, Miss Wu!”跟我打招呼招呼。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英语的热情似乎很高。我更希望在刚开始的好奇与兴趣之后,学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掌握英语单词和基本的对话,维持学英语的持久兴趣。
Unit 1 hello 第二课时
篇2: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喜欢亲身经历的心理特征,本课教学中可能多的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让学生在说说、唱唱、跳跳、画画、演演中学英语。这节课Zoom是主角,在黑板上画出Zoom的大概轮廓,让学生给他贴上四肢和五官,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建议学生课下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学会新词,还能提高绘画能力,一举两得。
Unit 2 Look at me 第五课时
篇3: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课时的学习依旧延续之前的方法,不过引导者从教师变成小组长,有人画画,有人对话,有人加上五官四肢,再进行小组展示,评出最优小组,以提高学习兴趣。
Unit 3 Let’s paint第一课时
篇4: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这节英语课几乎上成了美术课,学生拿起自己的画笔,将part A B两个部分的颜色的单词一次性学完,并能拿着彩色笔教其他同学进行read,小老师当得很过瘾,当然,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单词多了,不一定能全部接受,所以我将任务分配到各个组长那里,希望课下能帮助他们补缺补差,减轻课上教学负担。
Unit 3 Let’s paint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缓解矛盾冲冲突。随着学习的单词及句型越来越多,学生积累的'东西出现冲突,有些孩子上课不太敢举手回答问题,怕跟老师进行交流,所以英语课上,还要多鼓励学生开口,不管说的好不好,对不对,敢于开口说就是进步!
Unit 3 Let’s paint第三课时
篇5: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通过复现和新授来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但无论从学生的口语或笔头上来说,掌握得并不是很牢固,经常要与It’s与is混淆,反复强调,错误仍很多.mouth的发音不到位学生很多,需要继续强调,纠正。
Unit 4 We love animals 第一课时
篇6: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英语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查找动物的相关资料,课上要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用第三单元学过的句型来描述,这节课,介绍动物耗时太多,重点还是在第三单元的复习巩固上,所以,安排任务时要强调时间,充分准备后,加以练习,在课上表达时会更好,还能节省时间,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Unit 4 We love animals第二课时
篇7:三年级上册《我和同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我和同学》教学反思
《我和同学》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
这节课的教学自始至终充满着师生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洋溢着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
1、创造了“生动 活泼 主动学习”的氛围
上课开始,我引用同学喜欢的歌曲《找朋友》切入主题,学生又唱又跳,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情绪高昂,一直处在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这节课学生发言都很积极,气氛非常活跃。
2、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同学们的讨论,再到交流,都是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可以看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体现活动的价值
这节课上,作为教师的我以班级中常见的合作方式,让学生实战实练,往树叶上写下好的建议,通过个人与集体的智慧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这既贴近孩子爱玩的心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本课内容,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体验到团结友爱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堂上还给予学生最为充分的活动时空,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图片--同学之间的小摩擦为载体,营造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唤发出学生的真切体验,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活动的价值。
4、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本节课中,老师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如在讨论中学习,在表演中学习,在欣赏提供的生活图片中学习,在辨析事例上学习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认识到本节课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价值观。
5、教师引导的作用恰到好处
我作为学生主体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出现在课堂上,实实在在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当中的教育观、师生观、教材观。
篇8:责任教学反思
今天的思品课上,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一节,责任,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在没有学习责任之前,学生对于责任有感性体验,遭遇过不负责任而受到责备处罚,享受过承担责任所带来的快乐,但对责任的理论概念及责任的来源不是十分清楚,针对这一现实,在教学责任与角色的基础上,我特意设计了一个环节:模仿语文课的结尾写一段有关责任的感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中,有一位同学的题目是“感悟责任”,读了之后令我非常感动、欣慰,足以证明了对责任的重新认识。有这样两段内容:一“以前总将换下的脏衣服带回家给妈妈,然后穿上妈妈洗干净的衣服,没钱了开口要就有人给,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有一天自己觉得妈妈在洗衣服时弯腰不是那么利索了,父亲走路时腰也不是那么笔直了,自己的心隐隐作痛,我为了这个家又做了些什么呢?我用自己的`青春蚕食着父母的身体,我却一无所知,有时还用自己所谓的长大去创伤他们的心,我开始思考我该为自己的家、为父母做点什么?”看,学了责任之后,这位同学开始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责任感明显增强。
另外一段:“我们处在社会中,我们就有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曾被刚刚过去的不同寻常的夏天感动过吧,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感觉到的却是一股股暖流,我们的主席,我们的总理都曾亲赴灾情前线指导救灾,人民子弟兵不分昼夜地抢修公路、电路设施,当记者采访他们时,他们说:这是我们的责任!多么地简单的回答,但却是那么的有力――责任。在感动的同时,我知道我现在虽然不能像抗击泥石流前线的英雄那样,但我应该做的是努力学习,为建设美好祖国出力,这是我的责任――我对社会的责任。”这段话已充分证明了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社会的决心。这说明思品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要联系现实生活,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并最终得到情感的升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初三政治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学生结合的时事就是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是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实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奉行的是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教师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形式。这样,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这节课使我意识到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突出情感教育,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联系现实生活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每位教师都应为学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有关责任的反思!
篇9:责任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公民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作为青少年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为什么参加公益活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意识。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社会的实践能力,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主动认识和要求自己在现阶段读好书,学好本领,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和名言,在课堂上要注重用教材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用优美生动的名言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用同龄人的故事当镜子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2、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表达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达到相关要求。
3、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更清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4、在授课时对教材的提问须教师课前安排得当,在课上给学生分工明确,以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讨论,课中引导得当,以便学生能准确地领会,成功地完成教学目标。
5、课后应安排一些与现实结合密切的作业,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不足之处应该多引用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对社会上不良风气要治理,看到社会的光明一面,而不应该只看社会阴暗面,力争在学生心灵深处,增强责任意识,负重自强。
篇10:责任教学反思责任
让学生初步形成责任意识,明确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热心参加家务劳动和学校活动。针对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责任意识相对较弱的情况,教学中侧重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在教材呈现上,注意体现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切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并注意针对学生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辨析,提高道德认识,同时适当地进行行为指导,注意道德教育的激励作用和榜样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的同时,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研会过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
本节课有如下>收获:
一、创设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课的开头至关重要,它往往决定着学生能否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有一定的求知欲,表现欲望强烈等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是直接受外界影响产生的。所以,引导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上课一开始,当孩子们看到老师在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的大屏幕中,了解到老师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立即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不由得考虑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二、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体验是在与人和事物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产生的,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志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个体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在教学中间,我又把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经常见到或者经历过的场面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感悟自己的责任,剌激他们承担责任的积极性。通过录像、表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与行为体验不断丰富,自我认识不断加深,让品德课真实起来,让品德课与生活接轨起来,体现品德课回归生活的`理念。通过师生对话、小组交流、表演等较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挖掘课程资源,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我的责任》一课中,在深化明理这一环节中,我录制了学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文明的、不文明的日常生活规范行为的片断,让学生观察后进行辨析,既充分挖掘了社会资源,又深化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这一资源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学生辨析,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并且,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得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可见,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俗的价值。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寻找学生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将其纳入课程。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反思,即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也让学生觉得课程对他们有意义,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课程,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教育。
篇11:学棋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
《学棋》教学反思
李彦
二年级语文《学棋》这篇课文,在课前我认真的参看了教师用书,找准了课文的重难点并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认真的设计了教学环节,力争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按预设完成了教学内容,也达到了教学目标。其中有几个环节自己感觉还不错
一、送词--感悟语言
这个环节自己觉得很成功学生阅读文本是遵循从感知到感悟的规律。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后,产生了对课文内容“原生态”的认知,在大脑中形成印象。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开展对课文中人物进行“送词”游戏式活动,意在让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反馈自己对文本的认知感悟、人物形象的把握、词语积累与交流。
二、介绍--积累语感
在送完词后让学生把这师徒三人介绍给老师,本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师徒三人“介绍”给老师,阅读是吸收和倾吐的统一过程,他不单纯是吸收、内化,而且要倾吐、外化,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其实质为“背诵课文、吸收内化”的化身。把积累课文语言、内化人文情感、张扬阅读个性、唤起儿童灵性、语言的外化和语感的积累、激起长效性阅读兴趣来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采访--取向价值
本篇课文故事性强,有一定的人文教育价值。教学中应给孩子留出反思的空间,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把这一环节“专嫁”到“采访”活动中,让孩子在“答记者问“中津津乐道。孩子们从文本中走出来,勇敢的去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对他们或提出表扬与批评,或给以建议和忠告。言真而意切,大胆而细腻。让孩子们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元的,它要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工具,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课文虽然没有揭示,但是安排了第二幅插图,秋在劝说着心不在焉的学生,这位学生也感到难为情,俯首搔头,面露愧色,专心致志的那位学生,还在捧书细读。我利用插图,自然地延伸了课文情节,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教学时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角色的转换,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达到感动心灵的目的,最大程度地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但自己认为完美的设计也留下了不少缺憾:
1、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利用课文这个载体,捕捉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但也因为太过于面面俱到内容过于充实,而感觉到学生读的不够。
2、内容多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没有给学生太多思考讨论的时间,感觉拉着学生走还没有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3、放手不够,探究式学习体现不够。
4、自己的语言显得还不够精炼,爱重复学生的话。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大胆放手开拓创新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学棋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
篇12: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反思
一、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读悟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提高读书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让学生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如: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句子,交流感悟后,再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读出英子以前的自卑和现在的开朗,读出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这样反复品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懂得文中词句的意思,并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从而生成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品读中积累,在品读中感悟,丰富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真正做到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二、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出描写小英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来品读。品读中,我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在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呢?”让学生走入文本,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和关爱,感悟两次掌声的内涵。再如:体会英子被同学们的掌声感动时,我又创设情境:“无数话语在心头涌动,此时的英子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身临其境地说,体会英子的感激之情。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体会到大家的爱。
篇13: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反思
这课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小女孩,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总是最早来,最后走。但一个新来的老师不了解情况,请她到讲台上讲故事。她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终于大胆地上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她变得开朗了。几年后,她在给同学写信时说:那次掌声,给了她信心,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她很感谢大家。课文的内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对于正常人,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却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但我在这环节的设计上,只是将语言文字本身作为桥梁,认为学生自己能多读几遍就能进入这一情景,把文章的开头单独拿出来进行重点的教学,想凭借文字本身所包含的信息来打动学生,现在想想,至少在这几方面存在问题:一、并未从整体上入手,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没考虑这一段与整体的关系,孤立的处理,而且是在课刚开始的时候。二、过高的估计学生,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刚开始就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文章所隐含的信息,没有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也没考虑到三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语言把握能力的能力,拔高要求。三、情境创设的手段不够。在教学中我只简单的以文字促感悟,欠缺生活的补充,没有将文字引向英子及自己的生活,走进自己的心灵。
对学生的关注不够,还体现在整体设计上。当学生了解了英子的自卑及原因之后,我提出了这节课的主问题“这两次掌声为什么响起?每次掌声中又包含着什么意思?”从老师自身的教学设计上来说,好象是层层深入,从第一、四的出示“走近英子”,到解读两次掌声的“走进英子”。可是当学生了解了英子的自卑后,学生对这主问题已经没有兴趣了,这两次掌声为什么响起?还不是自卑的原因吗?学生这时候积极举手想回答的是掌声的含义。这时候再强作要求让学生读两次掌声的过程,感受英子的心理,对学生来说已没有强烈的兴趣了。老师自己的预设是那么的一相情愿,让学生依托文字,揣摩英子的心理,这一过程就显得那么苍白。关注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组织教学,“以学定教”说起来是那么简单,可做起来确实那么困难。
“把学生放在心中”,这就是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
篇14: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反思
一、美化导语
教学《掌声》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引导学生读出英子的忧郁,我是这样引导,轻轻地说:“小朋友已经走进英子的内心去了。英子的内心是那么郁闷,她总是坐在教室一角;英子是那么自卑,她不愿意让同学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请小朋友把这一节读一读。”在学生朗读前这样一引导,学生们一改洪亮地大声朗读,纷纷投入到课文中去,争着读出英子的“忧郁”。教师寥寥数语,艺术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取得较好训练效果。
二、拓展想象,入境美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的过程。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再如:在教学《掌声》一文中的“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朗读训练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默默地、早早地”等作重音强调的现象。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英子怎样坐在教室的一角?这样重读“默默地、早早地”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是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了英子的自卑后,我不失时机地说:“小朋友,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读边想。”结果,学生不由自主地在读“默默地、早早地”前作了一个稍长停顿,再轻读“默默地、早早地”,其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去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达到了“情动而辞发”,能够“设身初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更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再如:在教学《掌声》一文中的“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朗读训练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默默地、早早地”等作重音强调的现象。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英子怎样坐在教室的一角?这样重读“默默地、早早地”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是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了英子的自卑后,我不失时机地说:“小朋友,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读边想。”结果,学生不由自主地在读“默默地、早早地”前作了一个稍长停顿,再轻读“默默地、早早地”,其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去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达到了“情动而辞发”,能够“设身初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更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篇15: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致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而有效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整堂课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整个教学设计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媒体直观展示法,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本堂课生动、扎实、有效而又亮点不断闪现!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回答精彩时,我带头鼓掌,当某个学生鼓起勇气举起双手时,让学生给他鼓掌,当全班齐读课文很棒时,让学生自己给自己鼓掌,让学生在掌声中成长。看着学生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我觉得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掌声,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掌声的内涵,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整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品读领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这样五个教学环节。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时,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写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忧郁的心理。当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去时,(我让一位女同学上台)我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小英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我们:“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等等,很感人。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老师引导:快把这夸奖的掌声响起来吧!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英子你想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你们的爱使我终身难忘。我要自信地面对一切。”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我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如本节课重点指导第一次掌声时,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我深切地感受到:老师提问的语言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提问语言不够明确,就会指向不明,导致学生回答错误。教学过程中,我想问学生:英子在掌声前给同学们留下怎样的印象?而我却提问:读文后,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有关的句子说说感受。结果学生并未领会“一开始”这个词,就有同学说,“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即使老师再说明是“掌声前”的印象的句子,还是有好几个学生谈了英子的变化的句子。这样就使得这个品读重点句的环节显得凌乱,而且浪费时间。我原以为“一开始”这个词会让学生说“掌声前”的句子,可是,不如直接说“掌声前”,让学生明白老师的问题范围。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后,我想其实还有补救的办法:我再次补充提问的时候,应该果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老师的提问,让学生的再次关注教师强调的问题。或者,一个学生弄错的时候,教师出示最简单的一句(句子三)教会学生是找的掌声前的句子,而且教师抓住“低下”这个动作词,引导学生从动作词来体会句子内容。
在上学期的一人一节研究课中,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精读课文《掌声》。文章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致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整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品读领悟、拓展延伸这样四个教学环节。回想这节研究课,令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1、创设情境,催发情感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够唤起相应的情绪、情感,有利于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可是,创设这一情境我却没有课件。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用具有感召力的语言,同样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于是,我便采用了语言感染法。比如:
师:在小英犹豫不绝的时候,掌声就是鼓励的语言。假如小英就是我们班上的一名同学,你想对她说什么?
生:英子,勇敢地上去吧,相信你一定能行!
生:英子别怕,我们都理解你!
生:英子,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讲好这个故事!
……
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小英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因为小时候生病导致腿脚落下残疾而产生自卑忧郁的小英,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现在,她,就站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我们该怎么做?(学生鼓掌。)
师:真好。你们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老师也把掌声送给你们。(老师鼓掌)
我带头给学生鼓掌,让学生在掌声中成长。从而,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掌声的内涵,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重视朗读,揣摩人物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进入角色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如:
师:如果你是小英,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让我们带着感激之情读写小英的句子。
师: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时无声胜有声,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如果小英,你想说什么呢?可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再次读)。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触摸课文精彩的内涵,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会,去表达,同时也学会了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情感,既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又使思想感情得到升华,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把握重点、优化课堂结构
《掌声》这堂课主要通过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让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所以,教学的时候我以“掌声”为线索,先让学生读第一段和第五段,感受小英的前后变化,再读第二到四段去感受掌声响起的情景,然后理解掌声的含义。掌声是一种鼓励与信任,是赞赏与肯定,是同学们的友情和关爱等。
4、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理解
一个好的板书,就像是一篇微型教案,突出教学重难点,并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本课板书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且简洁明了。
但是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资料准备充分,但是不够准确。如导入新课时,我讲“在我们这个地球村住着50亿人……”这里的“50亿”就不准确,它是几年前统计的数字,在我们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一书中有新数据是“60多亿”。后来多亏校长告诉我,我才给学生纠正了说法。
2、注重了朗读,却忽视了扣关键词、句体验人物的内心,所以导致学生在朗读了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后体会不深刻,有时候对老师的问题答不上来。如果我再教这课,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时,我要指导学生扣住“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重点词句,体会英子的犹豫、自卑、无可奈何的复杂的心理反映。然后再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英子或者是英子的同学,来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3、注重“简简单单教,轻轻松松学”,但忘记了写的环节。在最初的预设中,我打算让学生学完课文后,优生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学困生抄写课文中感动的句子,可是在上完新课后多余的时间里,就是让学生无目的的读书,完全忘记了这一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习,充分准备,精讲多练,力求真正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育理念。
4、《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一课写的是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
【三年级上册《我的责任》教学反思(共15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的教学反思2023-07-04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2023-07-20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本2023-02-15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2023-09-05
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教学反思2022-09-09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散步教学反思2022-11-09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022-08-06
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023-12-20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2-11-20
后进生的转化体会 班级管理反思(一年级上册)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