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7 18:13:07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共13篇)由网友“玛丽亚仿生奶茶”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大家!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

篇1:《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

从教学程序上说,教学导入简洁,以谈话式进入主题,教学主体环节“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观察牙齿”、“保护牙齿”紧扣教材中的三个部分。由观察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到对口腔里的消化工具的作用的认识,然后重点研究牙齿。通过画牙齿及体验不同形状牙齿的不同作用认识牙齿这个消化工具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实物和牙齿模型,再次认识牙齿的形状及作用,并进行口腔保健常识的渗透,再通过小结梳理整节课的内容。

1、从教学手段上说,让学生进行了体验探究、绘画记录、观察模型、交流互动等多种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与形式显得丰富多彩。

2、指导内容指向明确,方法指导得当。本节课有两次指导讲解的非常细致。一是指导学生怎样观察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和牙齿的形状?二是指导学生怎样填写表格。操作前给予时间充分运用讨论、追问式的方法指导学生该怎样去观察、记录,还运用了课堂作业本中的表格进行记录,遵循了《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的要求,感觉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较高。

3、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要求学生对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观察和牙齿形状、作用等进行分析交流时,不急于马上要求学生汇报结果,而是要求学生先想一想,回忆自己平时吃食物时的情景再汇报,我认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参与,做到有话可说,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4、组织研讨的时候,采用了先学生陈述再教师追问,先学生演示再学生评价,然后老师纠正的形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和辩驳时间,对学生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了培养。

5、教学环节和流程很流畅,条理也很清楚,板块之间的连接也很自然。

6、板书简洁,抓住了关键词,一目了然,而且对学生具有指导性。

篇2:《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

昨天,我在四(5)班上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体验知道舌头、唾液、牙齿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教学难点是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活动:

1、观察口腔结构。

2、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3、观察口腔内各结构的作用。

4、观察牙齿的形状并分类。

5、观察牙齿的作用。

6、正确刷牙的方法。

7、龋齿的形成以及预防的方法。

“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在吃饭时我们要细嚼慢咽吗?这里面含有怎样的科学道理呢?”我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咀嚼饼干来感受牙齿、舌、唾液的作用,主要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体验到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口腔作为消化器官之一,其内部也存在一个有系统的结构,这对于学生建立系统化的认识是有帮助的,并且形成“口腔对食物初步消化作用”的直观认识。懂得口腔里唾沫、牙齿、舌头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让食物在口腔里被捣烂、磨碎,为顺利下咽进入下一道消化程序打好基础。

为了突出牙齿的重要性,在观察牙齿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推出不同牙齿的作用,并互相观察对方牙齿来探究其特点、弄清不同形状的牙齿在口腔里的排列分布,最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将牙齿模型贴在口腔图中。这样使学生对牙齿的形状排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还让回忆平时吃面包、甘蔗、豆子等食物情形。在给牙齿划分类别的基础上,引起学生关注不同位置和不同类型牙的特征和功能,希望学生认识到牙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切碎、研磨食物,不同牙齿在消化的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工作,要保护好牙齿,这样有利于消化,有利于健康。

再阅读课本资料和利用视频感受蛀牙的形成,体会保健的重要性;播放录像,进行保健教育。

本节课,虽然通过观察体验活动,让学生学得比较宽松,并留下深刻的回忆,但我总觉得,时间仓促,后面几个环节,要不是用了多媒体,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便捷的了解到实验现象,我想,这堂课还真难以完成。

篇3: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实录

知识与技能: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 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体验知道舌头、唾液、牙齿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

征和分布的记录。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食物(尽量不同的)、镜子、观察口腔记录表、观察牙齿画纸。

2、多媒体教室、PPT及WMV格式的视频。

牛肉干、花生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卫生问题:(出示一次性手套。) 干什么用的?今天老师也为大家每人带来了手套,你觉得干什么用?上课的时候就会揭晓答案。

二、导入

1、这个同学猜对了,为了卫生问题,才为大家准备了一次性手套,因为今天老师请大家吃零食啦(课件)。我们一起来体验一番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出示课题)

2、食物在口腔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需要边吃边观察,并且记录(记录单),要完成这个任务,大家觉得我们还需要什么,注意什么呢?

3、领取材料,实验

4、汇报(展示记录单):

5、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学生说出:牙齿,唾沫,舌头。(板书)

6、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有牙齿不是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舌头、唾液呢?) 小结:食物在口腔里完成初步消化需要„„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

三、牙齿

1、尤其是牙齿,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磨碎食物的重要任务,那平时你们有注意过牙齿吗?他们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怎么排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探索。 我们借助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对照牙模,画出你的牙齿分布图。并且按照形状给他们分类。

2、汇报:

3、为什么把前面四颗分为一类(前面四颗有什么特征),边上四颗为什么分为一类?后面的四颗叫臼(解释臼)

介绍名称

4、这三类牙齿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呢?你能不能根据特征来推测它们的作用。

5、小结:这三类牙齿分工合作,最终将食物磨碎。

6、我们常常听老人说,要细嚼慢咽。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减轻胃的负担,实现初步消化)

7、牙齿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工具,不同的牙齿发挥这各自不同的作用,老师在自己学校上课的时候发现了第四类牙齿,老师拍了下来,你知道这叫什么牙齿?你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讲

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

8、从视频里知道了我们要正确刷牙能很好的防治蛀牙,那你们知道怎么正确刷牙吗?谁来演示一下(牙具)。

六、拓展与延伸:

A、写一条保护牙齿的标语,贴在你的牙杯上。 B、写几点护齿小建议给身边的朋友。

1、活动要求:

上课前我让同学们都把你们的小手洗干净, 并且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

份食物,让你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体先请一名同学上来按老 现要求示范,

大家明白要求后开始体验、认真观察、

小组讨论后完成记录表。 (出示幻灯片1)

篇4: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实录

食物名称(

)

原有状态

(咀嚼前)

短时间咀嚼

(咀嚼 5次)

长时间咀嚼(下咽时)食物的状态

温馨提示:

A、咀嚼食物时,请不要说话,等食物咽下后再进行讨论。

B、可以从食物的大小、软硬、湿润程度给予比较。

2、观察探索活动:材料员领取材料后,小组内学生自行体验、观察、探讨、交流,老师 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观察活动,并指导学生的记录的填写。

3、汇报交流探索成果

师:请用纸巾擦擦你们的嘴巴后,说说你们的发现吧?(引导学生说出食物大小、软硬、湿润程度的变化、味道的变化,被牙齿切下,咬碎,磨细的过程;被唾沫润湿变软变暖变滑 的过程)

3 师: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器官和物质参与了这个过程?它们起到了什么 作用?学生说出:齿,唾沫,舌头。

师:牙齿,唾沫,舌头,团结合作完成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 (板书:牙齿、舌头(搅伴)、唾沫(润湿) 。

三、观察牙齿

1、观察探索前谈话:

师:牙齿、唾沫和舌头三者都很重要,少谁都不行,它们的分工合作让食物在口腔里完 成了初步的消化。那么在将食物在口腔里进行初步消化时,牙齿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取了什 么作用?

(承担了磨碎食物的重要工作)。

那你平时注意过你的牙齿吗?它们的形状怎样?是

怎样排列的?都取着怎样的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观察探索:

师: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相互观察或用镜子观察。

A、仔细观察一下牙齿的形状,在记录纸上画出这些牙齿的简图

B、按形状给它们分分类,并讨论每类牙齿的作用。

2、仔细观察

认真记录:

①老师参与到其中适时指导(牙齿的形状、大小、分布排列、按形状给它们分分类并试 说每类牙齿的作用)

②与学生一起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牙例图,学生讲解。

3、出示牙模,学生指出各类牙。

4、牙齿的分类(出示幻灯片)学生对着幻灯片,逐个提问后, (不同位置的牙齿有什么

区别?有什么作用?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教师归纳后并板书:

门齿(门牙),主要作用是将大块的食物切下以便放入口中。

4 犬齿(虎牙),主要作用是将韧性强的食物比如肉,撕碎。

臼齿(磨牙),主要作用是将切齿、犬齿切成小块的食物磨得更细。

这三类牙齿分工合作将食物最终磨碎了。

四、护牙健康教育

每种牙齿都有重要的作用,

你们的牙齿有蛀牙吗?你是如何保护你的牙齿呢? 请同学们谈

谈。你们看一段视频然后说说看后有什么收获。

1、观看保护牙齿录像(出示幻灯)

2、学生谈谈看视频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牙齿健康。

五、小结提升:

食物在口腔里,由三类牙齿共同合作将食物磨碎,和唾沫,舌头,协调

工作初步把食物进行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便利(更容易消化更容易被身体吸引,减少 胃的负担)。课后请同学们结合这节课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说说为什么吃食物时要“细嚼慢咽” 呢?

六、拓展与延伸:

A、写一条保护牙齿的标语,贴在你的牙杯上。

B、写几点护齿小建议给身边的朋友。

篇5: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学习上一课《食物在体内旅行》,学生知道了食物在体内旅行的第一站是口腔。本课的教学将学生引入到口腔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口腔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又可以分为三类,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材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建立系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点:

牙齿、舌和唾液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三种牙齿及其不同的功能。

四、教学难点: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五、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观察牙齿记录单、花生、馒头、饼干、镜子、牙列模型。

教师准备:牙齿的分布图、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东西,吃东西要用到什么?(牙齿)牙齿长在哪?(口腔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观察牙齿

1.师:我们开口微笑,首先看到的口腔里的器官是牙齿。同学们笑一笑,把牙齿露出来,嗯,很漂亮的牙齿!同学们对牙齿了解多少呢? 2.学生交流有关牙齿的知识。

师:你们知道他说的这些牙齿(门齿、犬齿、臼齿)吗?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面镜子,请你们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找一找这三种牙齿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位置。找到了的同学请你把镜子交给组长,并以最正确的坐姿的告诉老师你已经找到了,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活动。 3.学生观察自己的牙齿。

4.学生描述门齿、犬齿、臼齿的形状及位置。

师:我看同学们都已经找到了这三种牙齿,谁来描述一下门齿?(学生描述门齿)门齿宽宽的、薄薄的,像刀一样,门齿有什么作用?(切断)谁找到了犬齿?(学生描述犬齿)人得犬齿已经退化,不是那么尖,有许多动物的犬齿非常发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种。(播放狮子捕食的视频)狮子是吃什么的?狮子的犬齿像它的爪子一样非常锋利,谁知道的犬齿的作用?(撕裂)谁来描述一下臼齿?(学生描述臼齿)它为什么叫臼齿呢?有谁知道?今天老师在这当一回语文老师,(课件出示臼)这种器具就是“臼”,中间凹下去,用来捣碎谷物、药材等,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你的臼齿,你发现了什么?臼齿有什么作用?(磨碎)

5、利用牙列模型数各种牙齿的数量。

(三)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师:牙齿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吃东西,除了用到了牙齿,还用到了口腔里的什么?

2、个别学生说。(板书:舌头、唾液)

3、师:下面我们要做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体验一下牙齿的这些作用。第二个目的是仔细地观察舌头和唾液使食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4、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5、学生体验活动,体验之后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项目: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第实验小组组员共人组长

食物名称

(饼干或花生) 食物原有状态

咀嚼5次后有什么变化 咀嚼15次后有什么变化 实验日期:

5、学生汇报,总结舌头和唾液的作用。(板书:搅拌、湿润)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张实验报告单,我发现了两个共同点,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生说)是什么使食物变碎了?(牙齿)谁来说说你吃黑白配的过程?(生说)食物刚开始在门齿的位置,它是怎么到臼齿上去的呢?(舌头)舌头在我们吃东西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尝味、搅拌)这两组的第二个共同点是他们的食物最后都变湿了,我给的食物都是干的,怎么变湿了呢?(唾液)唾液有什么作用?(湿润)

6、牙齿、舌头和唾液三者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

师:通过我们的体验活动,我们发现食物在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下,变成了糊状,这是一种初步消化的状态。牙齿、舌头和唾液三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相互协作)其实,不光口腔里的器官是相互协作的,人体所有的器官都是相互协作,以后我们还会学到《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四)口腔保健教育

1、师:食物在口腔里经过初步消化,减轻了胃的负担,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维护口腔健康,怎么做才能让口腔健康呢?

2、学生自由说。

3、引出龋齿、正确刷牙、细嚼慢咽。(课件播放龋齿形成原因、正确刷牙)

4、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生谈收获。

6、师小结: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多!当你们更进一步地学习了生命科学的知识,你会发现,生命科学是那么地有趣,希望同学们以后去慢慢地探索生命的奥秘,祝大家身体健康!

篇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食物在口腔内部的变化过程,理解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2.观察牙齿分布与形状,用简图画出并分类,说说不同形状牙齿的特征与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2.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

牙齿、舌头和唾液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三种牙齿及其不同的功能。

教学难点: 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分布、形状特征的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食物一份、镜子一面、记录表、餐巾纸等。 教师:课件、儿童牙列模型、食物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每天都在吃食物,那么食物进入身体的第一站是在哪里呢?(口腔)那么口腔里有什么呢?(牙齿、舌头、唾液)那么食物进入口腔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要想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老师的方法与你们的相似,但是老师的方法更具体。

二、小组合作、开展实验

Ppt观察活动一

1、先观察面包的原有状态并记录。(每个小组4人,为什么要准备5块面包)

2、将面包咬一口放入口腔,对着镜子咀嚼5次,观察面包的变化,继续咀嚼感受,咀嚼20次后再用镜子观察面包的变化。 提示:尽量将面包保留在口腔,最后咽下去。 师:明白实验要求了吗?实验结束后,填写实验记录单,给大家5分钟,轻轻拿出实验材料,开始实验。

3、学生汇报

4、我们的发现:是(牙齿、舌头、唾液)让面包发生了变化、师:那么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牙齿咬吃面包,舌头搅拌的作用,唾液使面包湿湿的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认为牙齿在咀嚼呢?你为什么说舌头有搅拌的作用呢?唾液的作用呢? 师: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他们的作用,那么食物怎样才能在口腔里发生变化呢?(共同作用)面包变得那么碎,那么湿,有什么好处呢?(帮助消化) 其实啊!口腔是我们的消化器官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让食物初步消化。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牙齿的咀嚼的作用。同学们,你们的牙齿都一样吗? Ppt观察活动二

1、对着镜子从里到外观察:画一颗你印象最深的牙齿。

2、思考牙齿是怎样排列的?

3、那么开始吧!拿出你的卡纸和你的镜子

4、展示学生作品。(有什么共同特点)

5、数一数自己有几颗门齿,几颗臼齿,几颗犬齿。

6、观看成人牙齿,学生数一数,分一分。总结。 门齿、犬齿、臼齿长得都不一样,那么他们的作用一样吗?结合生活经验猜测一下他们的作用?大家先看一段视频(ppt) (1) 学生猜测 (2)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老师邀请一名同学来吃一吃香蕉,其他学生观察,他是怎么吃得?吃苹果?牛肉干?蚕豆?

三、拓展延伸 吃了这么多的食物,但是这些食物会把残渣留在口腔里,如果不及时

清理会怎么样呢?(蛀牙图片、数据分析) 该如何保护牙齿呢?

四、归纳结论

篇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对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的功能有比较准确的体验,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对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的功能有比较准确的体验,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

同学们平时喜欢吃一些什么东西?

二、引入:

1、看来同学们喜欢吃的'东西有很多,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吃的东西,请看,这是什么?这是馒头。

2、能不能一口吞了它?(不能)那该怎么吃?(咀嚼)。咀嚼在哪里进行(板书:口腔)?假如,我现在把这块馒头放进口腔咀嚼一会儿,你认为馒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猜测,师板书,如:大变小,干变湿,硬变软)

3、师说:到底会怎样变化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一下《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补充板书课题)

三、观察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

1、今天,老师给每小组带来了一块小馒头。现在就要请同学们吃一吃,可是,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口腔里的变化情况,在吃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

2、学生说注意点后,师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由实验员吃馒头,吃的时候要注意卫生。

2、实验员在吃馒头时速度要慢一些,并由组长数咀嚼的次数,到该记录时,实验员要停止咀嚼并张开嘴巴。

3、实验员张开嘴巴时,组内成员要仔细观察此时的馒头,记录员要及时做好记录。

3、材料员领取材料,开始实验观察,并记录表格。

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表

食物:馒头

咀嚼20下

咀嚼60下

食物的状态变化

4、交流发现,比对猜测。

5、分析: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谁参与了这个过程(板书:牙齿、舌头、唾液)。如果有学生说不出的学生再看一下同学的口腔。

6、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咀嚼、搅拌、湿润)。

7、它们是单独起作用的吗?为什么不是?(在咀嚼时,舌头也在搅拌)

8、师小结:是呀,它们是相互协调完成食物的初步消化的(板书:相互协调 初步消化)

四、观察牙齿。

1、牙齿、舌头、唾液这三者共同作用使食物在口腔里发生变化,但是,它们三者中谁的作用最大?(牙齿),既然牙齿的作用最大,我们现在就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牙齿。

2、相互看看同学的牙齿,想: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有几类?

3、学生相互观察后汇报:你看到了哪些形状的牙齿?(板书:扁、尖、宽)。

4、师用课件出示牙齿的分布排列图,结合学生的回答,给牙齿取名:在科学课上,我们把扁扁的牙齿叫门齿,尖尖的叫犬齿,宽宽大大的臼齿,(板书:门齿、犬齿、臼齿)

5、那这三类牙齿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呢?

(1)、生猜测(引导学生结合牙齿的特点进行猜测)。

(2)、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吃这些东西要用到什么牙齿?起了什么作用?要及时记录。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三类牙齿的不同作用体验记录表

食 物

主要用什么牙齿

主要起什么作用

苹果

(半个)

吃第一口时

最 后

甘 蔗(去皮时)

(3)、汇报交流。(板书:切碎 撕咬 研磨)

五 、牙齿的保护。

1、在刚才的实验探究中,我们亲身体验了三种牙齿的不同作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牙齿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重视保护牙齿,你认为我们该怎样保护牙齿呢?

2、(在学生提到刷牙时)问:你会刷牙吗?谁上来示范一下?

3、(学生示范后)播放课件中的视频,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六 、总结延伸。

1、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在口腔中会在牙齿、舌头、唾液的协调作用下完成初步的消化过程,那么你认为我们平时吃饭是狼吞虎咽好呢?还是细嚼慢咽好呢?(课件出示:狼吞虎咽 ? 细嚼慢咽)

2、你能说说科学依据吗?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愿我们同学从今以后吃东西时都都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是: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观察口腔内各结构的作用――观察牙齿的形状并分类――体验牙齿的作用――牙齿的保护。上过以后,我认为本课有这么一些成功之处:

一、关注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

本课可以说是生物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而任何生物体都具有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紧扣这一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做到在讲结构时不离开功能,在讲功能时不离开结构。如在教学口腔的作用时,我让学生观察口腔的组成部分;同样在教学门齿的作用时,我让学生摸一摸门齿,让学生感受到门齿像刀一样的结构特点。

二、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体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可以自己发现一些科学的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比如在教学牙齿的作用时,我就给学生提供了苹果和甘蔗,让学生在吃苹果和甘蔗时充分体验三类牙齿的不同作用。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科学知识的系统性。

本课的知识有两个小系统:一是口腔是由牙齿、舌、唾液组成的小系统;二是牙齿是由门齿、犬齿、臼齿组成的小系统。在本课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两个小系统,让学生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是协同工作的。这样的设计对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县教研室三位小学科学教学专家点评以后,我感觉本课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

一、拓展不够大胆。

正如县教研室鲍老师所说的那样,课题是《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种变化应该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而我在课堂中却循规蹈矩地只让学生去观察食物的物理变化――变小、变碎、变糊等,而对于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却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

二、实验材料的选取还不够典型。

在科学课堂中,拥有一套好的实验材料,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虽然,在课前我曾自己尝试过各种材料,但是,在课堂上,学生还是由于实验材料不够典型,难以得出犬齿的作用。不知有什么材料比甘蔗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犬齿的作用,这是值得探索的。

篇8: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的第六课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通过学习上一课《食物在体内旅行》,学生知道了食物在体内旅行的第一站是口腔。本课的教学将学生引入到口腔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口腔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又可以分为三类,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材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建立系统的认识。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了解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合作交流。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牙齿的分类和作用。

2.牙齿、舌头和唾液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难点:1.牙齿的分布、形状及作用,尤其是犬齿的作用。

2.食物在口腔里变化时,舌头和唾液的作用。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我是如何围绕重难点来展开教学的。我的教学活动五个环节,分别是问、观、悟、品、拓。

问,就是问题导入。

食物旅行的第一站在哪里?自然地导入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我着重说下第二个环节,观,是观察牙齿。

观察牙齿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把教材安排的第二个活动调整为第一个活动。这样的调整改变了以往按教材顺序教学的模式,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改理念。牙齿的分布、形状是这个环节的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了儿童牙列模型,并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牙齿的形状、分布、数量,并根据形状给牙齿命名。

实 验 报 告 单

实验项目:观察牙齿

第   实验小组 组员共 人 组长

牙齿的形状

(每种形状画一颗)牙齿的名称牙齿的数量牙齿的作用

实验日期:为了让学生理解牙齿的作用,我给学生吃一根果丹皮,因为果丹皮是一种长条形的食物,必须经过门齿切断,臼齿磨碎,所以学生通过体验都能说出门齿和臼齿的作用。而犬齿的作用是难点,因为人的犬齿并不发达,学生大多无法体验到犬齿的作用,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了一段“狮子捕食”的视频。视频的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狮子尖尖的犬齿上,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狮子是什么食性的动物?肉食性动物,经过这样整合资源,学生就能理解犬齿是用来撕裂肉食的。

悟,是领悟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和方法。

保护好牙齿,对于学生一生的身体健康都很有意义。“生命科学”的教学目标在这就得到落实。现在的学生的牙齿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蛀牙”就是非常普遍的问题之一。蛀牙俗称“虫牙”,因此学生会认为蛀牙是虫子蛀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见过牙齿里的.虫子吗?我相信学生都没见过,都说不出什么来。于是我就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学生看完之后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蛀牙是被细菌分解食物残渣所形成的酸性物质而导致的。明白了蛀牙形成的原因,学生自然也就知道了正确刷牙能够有效地防止蛀牙,保护牙齿。

品,是品尝食物,感受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牙齿、舌头和唾液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了食物的初步消化。舌头和唾液的作用是这个环节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准备了馒头、饼干和花生, 这三种食物的形状和软硬度都不一样。通过咀嚼、对比,学生发现这三种食物都变碎、变湿了,学生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质疑。我相机引导学生思考:食物怎么会变碎、变湿呢?学生很容易理解是牙齿和唾液的作用。对于舌头的作用,学生只能理解品尝味道,而舌头的搅拌作用,学生很容易忽略。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口腔左边的食物是怎么到右边来的呢?经过学生讨论得出是舌头翻动了食物,引出舌头的搅拌作用。了解了牙齿、舌头和唾液的作用,我随即出示这几个问题(出示),引导学生理解牙齿、舌头和唾液是相互协作的关系,位学习下一课《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做好铺垫。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我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面镜子,让他们对着镜子观察食物的变化,并设计了一张这样的表格,

实 验 报 告 单

实验项目: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第 实验小组 组员共 人 组长

食物名称

(馒头、饼干或花生)食物原有状态咀嚼5次后有什么变化咀嚼15次后有什么变化

实验日期:

这张表格的设计把“短时间咀嚼”、“长时间咀嚼”量化为“5次”和“15次”,让学生知道咀嚼次数不同,食物的变化状态也不一样。

拓,是拓展延伸。

我让学生选择吃饭时是细嚼慢咽还是狼吞虎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很快选择细嚼慢咽。这样既能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提升,也将科学知识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之中,体现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

板书设计

篇9: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说课稿

门齿 切断

牙齿 犬齿 撕裂 咀嚼

臼齿 磨碎

舌头 搅拌 相互协作

初步消化食物

唾液 湿润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它能突出这节课的重点,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理想的科学课堂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超越模式,摆脱束缚;超越教材,整合资源;超越课堂,关注生成;超越教师,尊重主体。这样的科学课堂境界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我也着力在这堂课的设计中体现我的这份追求。希望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正,谢谢!

篇10: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教学实录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

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

2.6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

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4插入课本P35第1、2题和p34技能训练。

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

4.1小肠的特点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皱襞的模型。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结构特点。

(六、小结、课后练习

4.1小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4.2布置课本P35练习第3题。

篇11: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

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导言的设计

本节课可以就上节课的关于绿色食品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演讲。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被吸收,从而导入 课题。

课前进行“生物学三分钟演讲”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①必须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提倡与教学内容相关,但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也可,一次一个主题。

②素材要经过摘编整理,语言简洁扼要,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

③演讲时姿态大方、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④演讲稿字迹工整,图文并茂。讲完后交老师存档,期末进行评比总结。

⑤每堂课前由生物科代表负责指定同学准备,演讲时间在三分钟以内。

通过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的教学

①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插图和消化系统组成表对照着进行自学,特别应注意位置的前后顺序,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记忆。还可以运用消化系统的挂图、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学生对消化腺容易忽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模型(大屏幕)指出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理解。

②学生自学完消化系统的组成,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a.按序排队:请十三名同学分别戴上写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字样的标签,按消化道各器官的次序排队,消化腺与消化道的关系,以手搭肩示意,看哪些同学反应快,知识掌握的准确,可以进行两组。

b.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准备两组头套,一组写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另一组写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十名同学分两组分别让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过游戏表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使知识掌握更轻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乐。

③口腔部分的教学,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彩图,记清牙齿的结构,然后教师通过观察牙齿的模型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特别要弄清楚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位置以及釉质和牙龈的位置,这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地方。人的一生有两套牙: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再有一点需指出的是,牙齿不是骨,是一种结缔组织。关于牙齿的卫生保健,教师要调查一下班级患龋齿病的人数,请学生说说患龋齿病的感受,是如何得的龋齿;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卫生习惯、个人体质、营养情况等有关,导致酸腐蚀牙齿,特别是釉质受酸的腐蚀而变软、变色,形成龋洞。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保护牙齿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在讲述胃的位置、形状、结构和主要功能时,胃壁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胃壁的结构与胃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利用胃壁的结构挂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层展示胃壁的四层结构,着重指出胃腺由胃黏膜上皮凹陷而成的,这有助于以后为讲述胃有一定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讲清胃壁的结构很重要,因为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上相似。

最后,调查学生中得胃病的人数。讨论胃病是怎样得的?

课后查找资料:关爱肥胖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谈谈如何节食。哪种减肥方法更好?为下一节演讲做准备。

篇12: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教学实录

1.导言的设计

通过演讲:谈谈节食。教师进行点评:什么样的人需要节食?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不需要节食,但要注意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但是青少年中一些肥胖的学生却十分有必要进行节食,必须坚持科学的饮食和坚持锻炼才能达到节食的目的。那么营养物质是主要通过哪个消化器官进行吸收的呢?导入 课题——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关于小肠内容的教学

①首先是小肠的位置和长度,教师可以出示消化系统的挂图(大屏幕)或人体解剖模型,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襞,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洗干净的一段动物小肠,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注意小肠内外表面的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壁,同时注意把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或试管中,使小肠绒毛漂浮在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看到、摸到小肠绒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由学生试着分析: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分析出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观察小肠绒毛实验成败的关键有4条:①小肠必须新鲜。②小肠内壁必须洗干净。③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④把小肠内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最后通过大屏幕(挂图)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讲清楚小肠绒毛的结构,那么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呢?吸收途径用课件展示其动态过程: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

要注意肠腺的位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通过挂图(大屏幕)展示肠腺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

师生共同总结小肠的结构特点;总面积大(长度、有皱襞、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薄)。说明小肠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指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关于大肠部分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挂图进行讲述,重点介绍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同时介绍如何预防阑尾炎?便秘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教育学生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篇13: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教学实录

1.引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米饭越嚼越甜?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问题提出后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使之既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又能引出课题。在引言中还应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让学生回忆淀粉的特性。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

(2)关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方法步骤:

①制备淀粉糊。

为了节省时间,此步骤可在课前由教师完成,或由学生代表完成。方法是:

a.可用书中的方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浆糊“冷却后待用”的道理;

b.也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冷却”?引起学生思考,利用自己设计的表格所示方法,验证并回答问题。

②取唾液。

除了书中介绍的取唾液的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大家可借鉴:

a.先漱口后;取唾液者口含半口蒸馏水1~2 min,然后吐入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待用。

b.漱口后,口含消过毒的脱指棉,待脱脂棉湿透后取出(用镊子,不能用手)。再用镊子将其中的唾液收集到小烧杯中,再加入10倍的蒸馏水稀释后待用。因为酶具有高效性,稀释后的唾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③将浆糊注入试管。

要规范学生的操作,向编号后的两支试管中注入浆糊时,要沿试管壁缓缓倒入,以免溅出,污染操作台。

④分别注入清水和唾液。

要求学生正确、规范使用吸管。加清水、唾液后要轻轻振荡,使液体均匀混合。并且要弄清楚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唾液,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清水,以便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

⑤两支试管在37 ℃水中恒温。

没有水浴箱的学校,要注意督促学生随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及时填水保持37 ℃的恒温;同时要注意让两支试管下半部(含有液体的部位)都浸到温水中,这样才能使试管中的液体均匀受热。更要控制好时间,不能提前取出。在学生等待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解释,试管要在水浴中放置10 min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的原因。

③加碘液,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后得出结论。

为什么装清水的试管变蓝,而装有唾液的试管没变?为什么两支试管必须冷却后再滴加碘液?唾液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上述问题可以组织实验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注意问题的提出,应该在该实验步骤进行前提出,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现象,动脑分析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本实验不仅可以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内容稍加补充又可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生物教案 消化和吸收

四年级科学《各种各样的花》的教案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案

食物的消化科学课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爱牙日健康教案

小班健康活动教案:我会洗手

健康口腔活动方案

我的牙大班教案

不吃不洁食物的教案设计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共13篇)】相关文章:

白白的牙齿教学方案2023-04-07

大班健康教育教案《健康饮食》2022-05-02

爱牙日主题活动教案2023-06-19

大班科学牙齿的功能教案2023-04-09

学生爱牙日主题班会的教案2023-06-27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2023-11-05

新人教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2024-01-25

爱牙日主题活动的教案2022-04-30

《卫生与健康》教案2023-12-12

保护牙齿倡议书2023-07-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