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石过河攻关》教学反思(精选13篇)由网友“PetterChe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踏石过河攻关》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踏石过河攻关》教学反思
《踏石过河攻关》教学反思
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由于刚刚接触这个游戏,个别学生不太会,动作不协调。在游戏中,我选出几个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这个踏石过河的游戏比赛有技巧,但在游戏开始时,教师并不急着让学生掌握其中要领,先让学生摸索、探究,再示范总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需巡回指导,并参与其中,运用激励性语言,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进行团体比赛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仔细观察比赛过程,及时评判与总结。本课在处理、安排教材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激励性策略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较好地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示范,让学生进行点评,不一会儿,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他们乐得哈哈大笑。
篇2:小学二年级体育踏石过河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体育踏石过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积极参与各项游戏活动,能掌握各种“过河”方法,与同学合作开展。
学习内容:
踏石过河
学习时间:
第十一周
学习步骤:
一、统一规章、身体力行
教师活动:
1、集合队伍,组织学生进行基本队列练习,重点练习:向左、向右转。
2、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3、通过比赛的方式和相互指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及时评比,让学生有榜样学习。
5、引导学生通过双人游戏活动,开展准备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双人活动:“石头、剪刀、布”、“炒黄豆”、“背对背”。
学生活动:
1、乐于反复练习,动作规范到位,练习时思想集中。
2、学会提出问题,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3、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交流,相互学习指导。
4、注意观察,及时交流。
5、积极开展双人游戏活动,把各个关节活动开。
组 织: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散点
二、积极参与、认真完成
教师活动:
1、讲解示范“踏石过河”游戏的方法和规则,重点提示以跨跳为主的多种形式过河的动作方法。
2、组织学生针对大小距离不等的“石块”(报纸),进行尝试性练习,分成八组开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双臂侧举摆动来保持身体平衡的方法。
3、根据学生尝试性练习的情况,进行点评,提出要求。
4、组织学生再次进行练习“过河”。
5、邀请学生进行动作交流展示,引导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学习交流,对学生的展示及时鼓励表扬。
6、组织学生按照统一的'“过河”方式,进行比赛,提示学生,在比赛中每一块“石头”都不能漏掉,不能踩在“石头”以外的地方。
7、及时评价学生的比赛情况,并提出要求。
8、根据学生的比赛情况,调整比赛次数。
学生活动:
1、通过听教师讲解和看教师示范,领会用跨跳等多种踏石过河的动作方法。
2、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想怎样跨就怎样跨,活动中注意安全,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进行。
3、对照自己的情况,改正自己的错误动作。
4、乐于反复练习,按要求去完成任务。
5、积极参与交流展示活动,把自己的动作大胆地展示给同学看。
6、在比赛中,按统一的跨跳方式进行,必须跨过每一块“石头”,没跨到算失败。
7、积极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向目标跨越。
8、乐于反复比赛,相互鼓励加油,合作完成任务。
组 织:篮球场 八路纵队(面对面站立)
三、活跃身心,快乐比赛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过河运输”比赛,将垒球运输到对岸,教师讲解示范。
2、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一次。
3、及时评价学生的练习情况,并提出要求。
4、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5、及时鼓励表扬各组的表现。
学生活动:
1、明确比赛方法及要求。
2、练习时能认真对待,按要求进行。
3、对照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
4、遵守比赛规则,相互合作,积极完成任务。
组 织:八路纵队(面对面站立)
四、快乐放松,总结评价
教师活动:
1、带领学生做简单放松操。
2、评价整节课,及时解决课中问题并提出要求。
3、宣布下课。
学生活动:
1、积极投入到放松活动中。
2、相互交流评价。
3、师生再见。
组 织:四列横队
篇3:《过河》教学反思
课标中对低年级识字教学实施的建议是这样写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课标中同时也提示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学手段应形象、直观、多样。这是我在备课之前、备课之中一直在反复思考的点。
在理解本课难点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先各抒己见,然后再统一认识,这样既重视了孩子们的能动性,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很有好处。在解决课后问题时,(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他们说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对我说,把我当成老马,我做出相应的肯定,那一刻我们彼此感觉特别亲切 。学生很喜欢结合实际的拓展部分,当他们说不到点子上时,我随机举了个例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今天的课堂,我最大的不足是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简练,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时间过长,造成课堂的拖沓。
有人说:教师站得有多高,我们的学生就能看得有多远。因为,语文课我们留给学生的不仅是基础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思考者,带着我的思考,走进文本,走进学生??
篇4:《过河》教学反思
范一:《过河》教学反思
课标中对低年级识字教学实施的建议是这样写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课标中同时也提示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学手段应形象、直观、多样。这是我在备课之前、备课之中一直在反复思考的点。
在理解本课难点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先各抒己见,然后再统一认识,这样既重视了孩子们的能动性,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很有好处。在解决课后问题时,(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他们说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对我说,把我当成老马,我做出相应的肯定,那一刻我们彼此感觉特别亲切 。学生很喜欢结合实际的拓展部分,当他们说不到点子上时,我随机举了个例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今天的课堂,我最大的不足是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简练,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时间过长,造成课堂的拖沓。
有人说:教师站得有多高,我们的学生就能看得有多远。因为,语文课我们留给学生的不仅是基础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思考者,带着我的思考,走进文本,走进学生??
范二:过河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过河》这一内容,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将单一、枯燥的计算融入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个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问题的能力。然后独立试做。学生会出现分步进行计算的式子。29+25=54(人)54÷9=6(条) 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让学生互相讨论所列算式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发生了认知冲突,由此体会到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先算的部分,开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过河》一课时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让情境创设变得形式化了,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比重。
二、急于求成,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小括号的含义就让学生应用。
三、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育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学习。学生都
能明白小括号的含义,但是我通过教学觉得单从一道计算题中理解起来是不难,如5 ×(36-29),(83-35)÷6,学生都知道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可是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就不会了。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亲自探究自己出现的问题,自然就能更好的理解小括号了。应用起来也就不难了。
范三:过河教学反思
“过河”这一课教学设计,是以新课程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为主线来进行的。课后,回想自己曾经上过的计算课,引发出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变传授知识为探索生活问题,计算题有了类似生命的意义。
过去,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由老师告知的,学生通过反复做题来遵循、记住运算的顺序,至于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那学生会说:因为书上是这样规定的。在新课程标准中,数的运算的具体目标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正是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现在的数学,不再是单纯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而是变为了每一步计算都有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在教学中,孩子们想解决其他小朋友提出来的问题,求“需要几条船呢?”,此时孩子们头脑中的29+25绝不仅仅是一个孤零零的算式,他们想的是需要先求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才能把这些人每9人去乘坐一条小船,最后再求出需要几条船。学生在课堂中慢慢体会到情境中先算加法的必要性,可是在混合运算算式中,25+29÷9或者29+25÷9孩子们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推断出应该先算除法,这样矛盾的情境就产生了。孩们就努力想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他们马上想到用小括号将29+25“保护”起来,其实,这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基础联系密切,我知道他们是有能力把这个矛盾解决,这一点我是心中有数的。还有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的是“剩下的树可以怎么种”的问题,孩子们意识到必须先算出现在还剩下多少棵树,才能实行怎么种树的方案,这又要先算出混合运算算式中的减法部分,那么又有了运用小括号的必要了。通过过河租船这个生活情境的设计,能清楚的看到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我也更加感到: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应由学生通过老师设计的具体有用生活情境去自主探索、自主建构来实现的重要性。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充分运用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建构新知识体系。
今后的教学,真的要致力于情境的创设,致力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样的知识积累才会是鲜活而永久的。
二、练习设计要做到让学生有闪现思维亮点的机会。
在本课中,练习的设计,我力求做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练习的第1、2题比较基础,主要是由学生理解体会式题中小括号对运算顺序的改变作用,第3题我设计的“下面算式中,哪些算式中的小括号不需要使用也能保证运算顺序不变?”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参与讨论争辩,然后又在全班发表见解,目的就是要充
分显示学生思维的亮点,让每个孩子积极思考。而我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也确实看到了孩子们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会用“反证法”来证明问题了:在(16——8)×4中,一位孩子说:“16减不了8×4的乘积,所以当然不能去掉算式中的括号啦!”还有在72+(42——6)这一题中,有一位学生进行了计算,比较了算式中有括号与无括号得数都相同,就大胆发表了“此题如果去掉括号,运算顺序改变了,而得数不变”的见解。在座的老师对他都投以赞赏的目光。还有最后拓展运用的“种树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学生的方案很多,思维又一次达到了高潮。个个都把算式列出来,想到黑板上来写给大家看。我想: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兴致勃勃,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感情,并自发地运用一些对于他们来讲比较高深的数学思想,创造一些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会有意想不到的思想上、知识上的>收获。
总之,新教材的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后面的“解决应用”也为教师提供了大块的创造空间,我将继续精心设计,组织好数学课堂活动,用好教材,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有用的数学,成为有创造性的小小数学家。
篇5:《过河》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三)《过河》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过河》这一内容,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通过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得出正确答案,并体会小括号在这类题中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分析、筛选、整合数学信息的能力培养过程,在探究过正中,让学生独立发现有些问题利用已经无法解决,让学生体会“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解决当前问题该有多好啊”的焦急心情。这时候抛出新的知识—小括号,说明小括号的作用,这对于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啊,学生很快能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并运用到以下的数学题目中。
教学时,我先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算,安排的口算内容是前两节课所学的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构建,并未今天所学新知识埋下伏笔。我充分利用这个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其中,重点对“限乘”“至少”这两个词进行体会,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两个词的重要性,通过理解,帮助学生们将这个数学问题转化为以前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解答出来。这个过程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题能力。这个环节攻破之后,学生会因为认真思考获得正确思路而欣喜,这是我将解题要求提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列成:29+25÷9, 试着让学生自己利用前两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这样列式是否正确,和我们预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学生遇到了新的问题,这时候先不要急于将小括号介绍给学生,先让学生体会困难,这样能让学生对新的知识—小括号印象更深刻,然后再把这位新朋友介绍给学生,说明小括号的作用,学生这时已经急于将小括号运用到题目中了,让他们尝试小括号的用法(小括号以前出现在语文中,学生不陌生,但出现在数学算式中还是首次)。
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我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尝试“做一做”,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括号的用法,结合之前所学计算混合运算的规律,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情况怎么办?这一过程不仅考察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能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总结之后,带领学生做习题,感受利用总结的结论做题思路更清晰,更迅速了。
总体上讲,这节课基本上到了我的教学目标,但是部分学生对于“限乘”“至少”等词汇理解还有欠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是一两日就能形成的.,所以不能急于求成,要加强练习。
不足之处是,对题目中的预设设计不够充分,没有对其他解决办法进行系统分析,从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所设计的预设没有遵循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如果在做教学设计时能将学生会出现的各种预设都考虑进去,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得到最佳方案,并让学生自己选择更容易理解,处理更简便的方法,我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篇6:《过河》教学反思
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由于刚刚接触这个游戏,个别学生不太会,动作不协调。在游戏中,我选出几个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这个踏石过河的游戏比赛有技巧,但在游戏开始时,教师并不急着让学生掌握其中要领,先让学生摸索、探究,再示范总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需巡回指导,并参与其中,运用激励性语言,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进行团体比赛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仔细观察比赛过程,及时评判与总结。本课在处理、安排教材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激励性策略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较好地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示范,让学生进行点评,不一会儿,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他们乐得哈哈大笑。
篇7:《过河》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过河》这一内容,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将单一、枯燥的计算融入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个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问题的能力。然后独立试做。学生会出现分步进行计算的式子。29+25=54(人)54÷9=6(条) 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让学生互相讨论所列算式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发生了认知冲突,由此体会到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先算的部分,开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过河》一课时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让情境创设变得形式化了,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比重。
二、急于求成,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小括号的含义就让学生应用。
三、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育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学习。学生都
能明白小括号的含义,但是我通过教学觉得单从一道计算题中理解起来是不难,如5 ×(36-29),(83-35)÷6,学生都知道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可是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就不会了。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亲自探究自己出现的问题,自然就能更好的理解小括号了。应用起来也就不难了。
篇8:过河教学反思
一、设计意图
今年我们的孩子们顺利的升上了大班,大班体育达标是单人跳绳,为了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学会跳绳,我们班早早就为孩子们准备了绳子。孩子们刚接触绳子都很好奇,教他们跳绳时,他们总是对“绳”敢兴趣,对“跳”却似乎提不起精神。索性我就把绳子放在放在操场上,孩子们开心极了,跳来跳去,创造出许多不同的玩法。根据大班孩子活泼好动、乐意接受挑战的特点,我创设情境,利用绳子设计了体育活动“过河”,让幼儿在运动和游戏中愉悦身心,锻炼体能。
二、活动准备
在活动准备上,我做的还是不错的,唯一欠妥的地方,就是活动场地不够大,使接下来的活动过程受一定的限制。
三、活动重难点把握
本活动的重点: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技能。
我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1、复习立定跳远的时间花的太多,在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技能是变化过快,导致孩子们练习不够,没能完全掌握助跑跨跳这个技能。
2、对技能的要求说明还应该更加清楚,要精细要准确。
3、在幼儿做助跑跨跳动作示范的之后,教师在清楚的将一遍动作要领,会比示范前将效果更好。
四、师生互动
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非常的积极,在我积极的引导下,每个孩子都进入了角色,兴趣十足。在幼儿的练习是我尽量关注每个幼儿,不过由于过度关注活动本身,对个别孩子还是疏忽了;在对孩子的评价上,我吝啬了点,表现好的孩子,我没有及时的给予肯定,这两点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重点要求自己的地方。
五、活动提升
在活动的最后,很多孩子都反应玩不够,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可以让孩子们分组,一半孩子当鳄鱼,一半孩子当青蛙,互相配合,然后互换角色,这样,即消除了消极等待,又增强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一举两得。
篇9:《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叙述了小马为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对岸磨坊去,两次来到河边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我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如: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课后的思考题:“过河后的小马从磨坊回来,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有的说:“小马从磨坊磨好面跑回家,妈妈帮小马把面放下来,小马低着头很不开心,妈妈摸摸小马的头亲切地问:‘孩子,你怎么了?’小马抬起头委屈地说:‘妈妈,我太笨了,面对一条小河的问题还要回来问妈妈,这样既耽误时间,又费很大的力气。’妈妈听了小马的话后,说:‘孩子,妈妈觉得你今天长大了,很了不起呀!因为你没有被困难吓倒,妈妈相信你今后一定是个坚强的孩子。’小马听了妈妈的安慰后,觉得很有道理,他又自豪地说:‘妈妈,从今天这件事中,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光听别人说,只有自己亲自做过了,才会明白。’妈妈高兴地点头称赞:‘好孩子,经一堑,长一智,你的收获可真大呀!’小马又赶快说:‘妈妈,今后你有什么活,就让我去做吧,让我多体会成功的快乐吧!’”这时,我班的另一位同学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绪了,索性站起来说:“老师,再来听听我的故事吧。”“小马驮着磨好的面回到家,一蹦三尺高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面磨好了。’妈妈称赞说:‘你真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小马这时又忍不住对妈妈说:‘妈妈,今天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亲自去试一试,才会找到正确的答案。’老马亲了亲自己的孩子,点点头。”这位同学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好像自己就是那匹快乐的小马。“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表演得也很不错。”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同学们也热情地鼓起掌来。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是无止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满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幻想,我们应该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创新的王国,自由地翱翔。
篇10:《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无法预见。就以《小马过河》这一课为例,我来谈谈自己在教学这一课时,如何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的。
一、适量的讲。
用“四两拨千斤”和“牵一发面动全身”来说明讲的适量也许是最适合不过了,在课堂上当讲而讲,讲则必精。在《小马过河》一文中,我抓住“评”字,引导学生评价小马的优缺点。接着,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感悟说说从哪些字、词、句中可以体会小马的优缺点。
二、适度的讲。
所谓“适度”的“度”,就是从学生的认知度出发。教师的讲应该让学生能够接受,应该依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例如《小马过河》一文的教学中,学生朗读妈妈对小马说的话出现困难时,我花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讲,通过讲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身临其境。
三、适时的讲。
课堂中教师的讲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小马过河》,在谈到小马的优点时,有学生说小马很“厉害”其实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小马的“勇敢”,只是苦于一时没有确切的词语形容,这时候我便抓住小马的话引导“刚才这位同学说小马‘厉害’,那么小马究竟厉害在哪里呢?我们一起读读小马的话,体会一下小马的语气,就会明白了。”这一番“讲”,使学生的思维找到了“支点”,他们通过朗读马上体会到了小马的“厉害”在于它的“勇敢”,在于它的“敢干尝试”。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小马虽然勇敢,但是没有妈妈的正确、耐心的鼓励是过不了河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多讲少讲并没有界限,关键在于“意”,而不在于“形”。小马一定要自己过河,妈妈也可以尽情地说。文本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只在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
篇11:《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巧妙设置悬念,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在识字环节,我采取了多种识字方法,加拼音读,去拼音读,在记忆环节,引导孩子们通过加一加、换一换、找朋友的办法识记生字,还提醒孩子么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在生活中留意身边的生字等办法识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学习1-3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通过理解关键词来体会小马的心情,如“连蹦带跳”“为难”,身临其境地体会小马心情的变化,并引导孩子们结合自身体验,想想自己遇到困难了会怎么做,这样,就从书本中走到了生活中,是一种情感教育。
写字环节,让学生观察个别同学的生字,一起学习,纠正,让孩子们注意心字底的位置。在课后还需要加强指导。
篇12:《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希望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老马,牛伯伯和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在指导朗读时,我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老马说的话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同样一条河,老牛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2.如果是一头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这条河,问问你,你该怎样回答它们?在整个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知道了老牛和松鼠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总之,《小马过河》是经典的童话,它包括的东西太多,孩子们从中悟得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只有给个性化的阅读交流的时间,我们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但是,我总感觉本节课上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不够充分。以后教学中,还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上多下功夫。
篇13:《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分角色反复朗读,可以很快使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初次尝试让学生简述故事大意,只有个别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大致能说,多数还是在讲述细节内容,不过相信坚持下去,能说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多。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先各抒己见,然后再统一认识,这样既重视了孩子们的能动性,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很有好处。
在解决课后问题时,(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对我说,把我当成老马,我做出相应的肯定,那一刻我们彼此感觉特别亲切,眼泪竟在眼圈里打转。有个学生竟说:“老师,你的孩子可真多啊!”
学生很喜欢结合实际的拓展部分,当他们说不到点子上时,我随机举了个例子,(罗冰仪要买桔子,爱吃酸的刘金波说那桔子一点也不酸,爱吃甜的李静怡说酸死了,你应该怎么办呢?我说得声情并茂,孩子们听得趣味盎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感觉走入文本,在走出文本,进而走入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 踏石过河的加油稿
★ 投掷教学设计
★ 过河教学反思
【《踏石过河攻关》教学反思(精选13篇)】相关文章:
体育教师工作计划2022-08-08
党的六大纪律对照检查2022-10-05
小学春游活动总结2023-05-24
深圳40周年讲话心得大学生个人感悟2023-11-21
冬季运动会活动总结2023-01-12
教师工作计划2022-12-03
《30米加速跑》教后反思2023-09-11
高二体育教师工作计划2023-04-25
学习系列讲话解决突出问题发言提纲2023-05-19
地理教学“四结合”教法初探202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