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教学反思(合集13篇)由网友“噫嘻嘻”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牧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 《牧歌》教学反思
一节音乐课,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中的孩子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篇2: 《牧歌》教学反思
一直以为音乐是我的挚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和我一样也如痴如醉地迷上音乐课,所以对学生的内心情感,我一直不太关注,可是本周在音乐欣赏课上发生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许多。
《牧歌》是五年级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二课的欣赏曲。是一首无伴奏的内蒙合唱民歌。我在初一年级二班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弄清了什么是无伴奏合唱,又请他们了解了内蒙古牧民的生活环境,再请他们欣赏《牧歌》。听完后我按惯例提问:“同学们,谁来说说这首无伴奏的歌曲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我的话音未落,突然冒出一名男孩的声音“像哀乐一样,就像谁家死了人一样”,话音一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还有几名同学随声附和“对,对,对,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就像死了人似的,一点儿也不美,很悲伤,真跟哀乐似的……”哈哈哈,全班又是一阵哄笑。面对乱哄哄的教室,我当时真的感到既生气又意外,想不到他们会这样回答。我请他们安静,可学生竟然莫名其妙地骚动起来。有的男孩甚至笑嘻嘻地问我:“老师,我们听这首歌就像哀乐,不对吗 ”在告诫自己冷静后,看着乱哄哄的课堂,我没有呵斥他们,而是平静地说“请大家安静”,然后就不再说话静静地看着他们。这时,有的同学说:“你们别笑了,听老师讲。”我没有马上讲,待到大家都安静后,我说,同学们,我个人认为这首由著名的诗人海默填词,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民
歌很美。它不仅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的自然美景,而且歌颂了勤劳的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乐曲的速度缓慢,悠扬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音乐在每个人听起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听音乐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听这首歌曲像哀乐,我不能说你不对,但你们认为哀乐就不美吗我说不同的音乐含义也不一样,哀乐包含了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思与怀念敬仰之情,你们说对吗 “此刻,全班静极了,同学们齐声说:”对!“我不失时机地说:”音乐是用心来听的,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拿出发给你们的欣赏带,多听几遍,也许你会发现,每一遍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不信,试试看好吗 ?“
通过这节欣赏课,我感到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正确聆听音乐,更应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情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正如一位音乐大师所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就像茁壮成长的小树,需要阳光与雨露,我们应给学生一些生活的阳光,适宜的土壤,把他们培养成参天大树!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允许学生不拘泥于乐曲本身的文本含义,可以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从传统教育的圈子中走出来摒弃自私与狭隘,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勇敢地
退出来,适时地走进去“。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审美为核心。让我们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浩瀚的天际中展翅飞翔吧!
篇3: 《牧歌》教学反思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篇4:《牧歌》教学反思
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篇5:《牧歌》教学反思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乐曲主题悠扬飘逸、低回婉转,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且对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也是难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课的导入就从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语和中文演唱分别演唱的,配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将孩子们带入到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创设情境,将孩子们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中后,开始欣赏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的聆听,采用多种音乐实践的形式多次聆听:哼唱主旋律,用丝巾表现音乐,手画旋律线等等,特别是用丝巾表现音乐环节比较出彩。第一次用丝巾表现时,让学生自由表现,有些学生是盲目地无规则挥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现出了慢速的特点,还有些乐感好的能跟着旋律在舞动,并能表现出上下乐句的不同,可以说第一次处在探索感受的阶段。经过旋律出示演唱后,再次挥动丝巾,大多数能够做到跟着旋律分乐句进行,表现出符合牧歌的特点。用丝巾来表现音乐,是运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的.教育理念。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体会小提琴这个乐器的音色特点,揉弦长弓是小提琴表现《牧歌》主要手段,通过观看小提琴家盛中国的表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后再出示实物小提琴,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请会演奏的学生演一演,相信学生会把小提琴这个乐器的特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随之拓展聆听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加深了学生对草原对蒙古族无限向往之情。
本课的设计具有以情导入,以声感人的特点,课堂中学生全情投入,沉浸在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6:《牧歌》教学反思
《牧歌》是根据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歌歌词“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前奏由钢琴奏出平静舒缓的伴奏音型,引出悠长优美的第一部分音乐主题,这是典型的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使人沉醉在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接着主题旋律在高音区重复一次,给人一种在草原上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感觉……乐曲抒发了人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在学习《牧歌》一曲之前,学生还学唱过内蒙古歌曲《草原上》,于是在导入部分我将《草原上》引出,让孩子们用歌声感受内蒙古歌曲的悠长与宽广。同时,将PPT轮播内蒙古草原风光,让孩子们在视觉上有直接的感受。通过演唱内蒙古民歌、观赏内蒙古风光,完成教学铺垫。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悠长宽广,《牧歌》就是典型的内蒙古长调歌曲,为使孩子对牧歌的旋律印象更深刻,我让孩子们欣赏了民歌版本的《牧歌》,并出示歌词,同时我也进行了范唱。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民歌的优美,然后我再将旋律单独出示,让孩子们也跟着钢琴轻声哼唱主题旋律,对旋律有更深的印象之后,完整聆听小提琴版本的《牧歌》,这时候孩子们在聆听的时候就对曲子有了熟悉感。主题旋律共出现三次,在聆听的过程中,我对孩子们提出了聆听的要求,听主题旋律共出现几次,孩子们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达到了聆听音乐的目的。
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我都会随着音乐无限遐想,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
篇7:《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整堂课的教学音乐性体现较强,氛围浓,效果好。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篇8: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篇一:草原牧歌教学反思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篇二: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根据新音乐课标要求,六年级学生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知道常见的中华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聆听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能以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参与表演。
本节课内容:欣赏两首草原歌曲《草原牧歌》和《天堂》。
本节课教材位于十一册第一课同一首歌之后的第二课,就知识体系来说,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对第一课的内容有着延伸、深化、更细致,更民族,更具指向性,从《我的祖国》的氛围中进入民族特色更具体的草原风情当中,让学生更加真实具体的了解草原文化,草原歌曲音调特点,更加准确的学习长调音乐,从而更准确、细微的表现这一音乐要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才具魅力。尤其蒙古族可以说就是一个音乐的民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作为小学最高年级我觉得学习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很有必要!
学情分析
1.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于音乐欣赏、分析能力相对强一些,他们能够分析较长、相对大些的音乐作品。
2.学生整体对音乐知识、旋律模唱、音准、节奏、情感表现等音乐要素掌握较好,能够结合音乐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可能会对歌曲较高音准的把握,()较复杂的节奏掌握,歌曲情感体验等有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两首草原歌曲,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喜欢草原歌曲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方法。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篇9:《牧歌》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牧歌》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一直以为音乐是我的挚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和我一样也如痴如醉地迷上音乐课,所以对学生的内心情感,我一直不太关注,可是本周在音乐欣赏课上发生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许多。
《牧歌》是五年级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二课的欣赏曲。是一首无伴奏的内蒙合唱民歌。我在初一年级二班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弄清了什么是无伴奏合唱,又请他们了解了内蒙古牧民的生活环境,再请他们欣赏《牧歌》。听完后我按惯例提问:”同学们,谁来说说这首无伴奏的歌曲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我的话音未落,突然冒出一名男孩的声音”像哀乐一样,就像谁家死了人一样“,话音一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还有几名同学随声附和”对,对,对,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就像死了人似的,一点儿也不美,很悲伤,真跟哀乐似的……“哈哈哈,全班又是一阵哄笑。面对乱哄哄的教室,我当时真的感到既生气又意外,想不到他们会这样回答。我请他们安静,可学生竟然莫名其妙地骚动起来。有的男孩甚至笑嘻嘻地问我:”老师,我们听这首歌就像哀乐,不对吗 “在告诫自己冷静后,看着乱哄哄的课堂,我没有呵斥他们,而是平静地说”请大家安静“,然后就不再说话静静地看着他们。这时,有的同学说:”你们别笑了,听老师讲。“我没有马上讲,待到大家都安静后,我说,同学们,我个人认为这首由著名的诗人海默填词,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民
歌很美。它不仅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的自然美景,而且歌颂了勤劳的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乐曲的速度缓慢,悠扬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音乐在每个人听起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听音乐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听这首歌曲像哀乐,我不能说你不对,但你们认为哀乐就不美吗我说不同的音乐含义也不一样,哀乐包含了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思与怀念敬仰之情,你们说对吗 ”此刻,全班静极了,同学们齐声说:“对!”我不失时机地说:“音乐是用心来听的,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拿出发给你们的欣赏带,多听几遍,也许你会发现,每一遍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不信,试试看好吗 ?”
通过这节欣赏课,我感到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正确聆听音乐,更应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情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正如一位音乐大师所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就像茁壮成长的小树,需要阳光与雨露,我们应给学生一些生活的阳光,适宜的土壤,把他们培养成参天大树!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允许学生不拘泥于乐曲本身的文本含义,可以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从传统教育的圈子中走出来摒弃自私与狭隘,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勇敢地
退出来,适时地走进去”。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审美为核心。让我们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浩瀚的天际中展翅飞翔吧!
篇10:《牧歌》教学设计
《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聆听小提琴演奏的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认识乐器小提琴,并且能够自然的哼唱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自然流畅有感情的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难点:认识乐器小提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都有那些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其中一个民族,蒙古族。(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二)新课教学。
1、播放乐曲,感受乐曲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情绪特点。
2、请学生随琴声跟着教师用“呜”哼唱歌曲,谈谈感受。(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3、熟悉主题,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谱子哼唱主题,边哼唱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高低不同,并能用动作或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4、再次聆听乐曲《牧歌》。设问:
①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
②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
5、讨论交流: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3次。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介绍小提琴,并借助插图或实物了解小提琴的基本知识。
6、再听乐曲时,要求学生听出主题旋律在第一段出现时音区的变化,哪次高,哪次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次主题表现的情景,你能想象出的场景等。
(三)拓展延伸。
小提琴是西洋拉弦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音。它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被誉为“乐器皇后”。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欣赏《牧歌》不同的演唱方式,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牧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同学们对乐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会深刻的保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民歌,正是这些民歌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灵感,给他们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素材,才能使我们欣赏到更美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歌吧。
四、板书设计。
《牧歌》
1=G 主题旋律
演奏乐器——小提琴
五、教学反思。
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歌唱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篇11:《牧歌》
《牧歌》
记得初见她的诗和画,本能的有点趑趄犹疑,因为一时决定不了要不要去喜欢。因为她提供的东西太美,美得太纯洁了一点,使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有点不敢置信。通常,在我们不幸的经验里,太美的.东西如果不是虚假就是浮滥,但仅仅经过一小段的挣扎,我开始喜欢她诗文中独特的那种清丽。
在古老的时代,诗人“总选集”的最后一部分,照例排上僧道和妇女的作品,因为这些人向来是“敬陪末座”的。席慕蓉的诗龄甚短(虽然她已在日记本上写了半辈子),你如果把她看作敬陪末座的诗人也无不可,但谁能为一束七里香的小花定名次呢?它自有它的色泽和形状,席慕蓉的诗是流丽的、声韵天成的,溯其流而上,你也许会在大路的尽头看到一个蒙古女子手执马头琴,正在为你唱那浅白晓畅的牧歌。你感动,只因你的血中多少也掺和着“径万里兮度沙漠”的塞上豪情吧!
她的诗又每多自宋诗以来对人生的洞彻,例如: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
又如:
爱原来是没有名字的
在相遇前等待就是它的名字
《爱的名字》
或如: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篇12:音乐课《牧歌》教学设计
年级:小学六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材分析: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4、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5、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欣赏乐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5、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7、欣赏《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现在又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无伴奏合唱)恩,(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那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视屏)女高
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2)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3)老师请你们亲自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
啊!真美啊!
4)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5)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赏《牧歌》,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视屏)
1、编一段歌词
2、写一篇短文
3、画一幅美图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评展: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篇13:音乐课《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三、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音乐启发学生参与表演及创作,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草原图片的播放,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大草原。
2.学生自主分组,讨论交流我国的草原分布状况及对蒙古族各种文化生活。
二、新课教学:
1.初步感知:①欣赏歌曲《牧歌》,学生初步聆听后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②复听歌曲《牧歌》,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
2.探究:
①老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老师,看着乐谱和歌词哼唱,找出歌谱中的音乐符号,并探究这些符号的特点。
②学生根据哼唱讨论探究本首歌曲的节奏特点。
③再次跟钢琴哼唱旋律,之后请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诵歌词,通过旋律的哼唱和歌词的朗诵引导学生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的关系。
④有感情的完整演唱全曲。
三、巩固拓展
1.欣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牧歌》与无伴奏合唱《牧歌》,比较两种演唱形式的区别。
2.欣赏舞蹈片段《牧歌》,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3.学生以五人为一组,任意选择一项任务(a.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律动b.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的感情c.画一幅美图),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播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谈学习完这首歌曲之后的感想。
★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 辽阔的草原说课稿
★ 四季牧歌散文
★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牧歌教学反思(合集13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音乐教案2023-08-06
浪淘沙的教学设计2023-06-26
七年级音乐知识我爱音乐教案2023-12-15
二十年来的《红楼梦》英译研究2023-03-16
竖笛教学反思2023-06-27
感恩教育教学设计2022-11-15
竖笛教学2022-05-08
苏教版草原说课稿2022-09-17
竖笛教学总结报告2022-05-02
情调 高考作文范文202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