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反思(共13篇)由网友“夏夏超人不会飞”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沁园春·雪》和《雨说》教学反思
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篇2:《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和《雨说》教学反思 湖南省浏阳市集里中学周翠娥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篇3:《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教学《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篇4:《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词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全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论史,上下千年,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它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本文在阅读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结合诗歌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朗读中感受形象,二是品析中接受熏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采用了导入激趣——阅读展示——品读欣赏——角色朗读——拓展运用等教学步骤来展示教学,尤其侧重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我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并提出了朗读的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美。按照“初读全词——个性朗读——听读全词——角色朗读”的教学思路安排朗读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词,读出词味,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意境,并落实教学目标。
我认为,好的朗读教学,第一要任务明确,或认读,或感知节奏与旋律,或领会感情,或品味意境,要让学生紧扣文本,用学生的声音读出作者的感情、意味来。第二要范读准确,教师觉得自己读得不好,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读,多媒体固然好,但它不是教师的个性解读,带给学生的感受不是鲜活的。第三要学有成效,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我练习,达到品出意境、发展语感的境界。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朗读,我又提出了几个具体要求:
一、要读出节奏、重音:初步感受读诗的感觉。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要求学生在读这几个“韵脚”的时候,要打开胸腔,气发丹田,读出韵味、读出气势。
二、要读出意象(带有某种感情的形象)。
学生在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时,因为这几句是诗人的想像,我因势利导问:当同学们读到此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学生七嘴八舌,想象丰富:天朗气清,红日当空,阳光映雪,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真是多次多彩,气象万千,使人油然而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要读出气势(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
四、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要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要读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要读出作者博大宽阔的胸襟,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作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诗歌分析时我都贯穿以朗诵。事实证明,这是诗歌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师生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语文朗读教学,应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5:《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今天正式学习新课,我在初四两个班中安排学习《沁园春雪》。作为诗词教学,我一直认为要通过诵读来进行感悟体会。词语分析、意境感悟其实都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课堂上我按照读——品——思——感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四个步骤中,“读”是基础,我重点在朗读技巧上进行了指导。说实话,农村孩子的朗读确实需要加强,对朗读的状态以及语音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情感表现等,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太适应。两个班的课堂上我都进行了示范性的朗读。看得出来,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有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作为教师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场”。品读词句环节,孩子们做的就比较好,可能与提前预习有关。我重点赏析了“惜”字的含义。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感悟,多数学生频频点头,看来是理解了其,并有所感悟,这样下一个环节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请学生谈学了此文的收获,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没来得及展开,作为随笔之一写在作业本上。
回顾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朗读指导上,应该说达到了我之前预想的结果。如果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加的神采飞扬的诵读,那就是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了。(如果是初一年级的话,是可以拿出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诵读的,因为初四,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是希望虽然是初四,但语文课堂上也不该少了朗朗的读书声。
篇6:《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这一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虽然上课的整个过程比较流畅,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比较高涨,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较多问题。
值得肯定的地方: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于一体。2、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不足之处: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篇7:《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这首词,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全词上片着意描写北国风光,表达自己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下片谈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仅114个字就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学生认真揣摩,仔细研究,也能理解一些。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在教学生这首词的时候也存在不足之处。
1、字音、节奏感把握方面不是很好。
有一位同学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总是将字音读错,将莽莽(mǎngmǎng)错读成(mángmáng),将分(fèn)外妖娆错读成分(fēn)外妖娆,另外还有个别同学将惜(xī)字错读成惜(xì),将汗(hán)错读成汗(hàn),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中的数(shǔ)字多数同学都错读成数(shù)。学生节奏感方面需加强练习。
2、学生在理解这首词时,不是很透彻,有个别同学在理解深层含义时并没有理解到位。
例如学生在理解“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话时,只知道诗人站在高处,登高望远,一直望到山跟山相接,丘陵跟天相接,这就感到山和丘陵在跟天比高低了。但学生理解不出此句所表现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与情操。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把握的不是很好。
例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理解不到这是作者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革命潮流的冲击下,看文采风流的革命领袖人物,看今天革命的英雄们,为了祖国的统一与繁荣,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希望,大显才智和身手吧。同时这也是对勇于献身革命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赞美。
4、学生对于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是很理解。
例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生只认为是比喻,却不知道还有拟人、对偶。
5、学生在学习本文时虽然都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有些内容理解的并不是很得体,今后仍需努力。学生在小组活动(小组讨论)的时候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有个别同学参与程度较底。
2、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总是那几个表现好的同学,其他同学静观其变不知说些什么。
总之,《沁园春雪》这首词,蕴含非常深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引导并不是很得当,学生的理解在短时间内很难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本人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望各位教育同仁不吝赐教,定能获益匪浅。
篇8:《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篇9:《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
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 ”“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篇10:《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沁园春?雪》的教学片段。首先,在指导朗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较好地以小组的合作学习为依托,发挥学生的群体智慧,生生互动,小组内有指导应该怎样读,有讲解为什么要这样读,有示范看我怎样读。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小组活动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热情,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生学习的“北国风光”也就风光无限好。
我常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有任务,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学生要努力达成自己在课堂上展示的目标,十二三岁的孩子很少有不愿意表现自己的;由静心听讲,变为畅所欲言,做主人的感觉给学生以学习的热情,愿意做的事情,自然多了几分做的最好的可能;合作学习让学生跨越了高高在上的老师,而平等地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感受,获取新知;同时也促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为满足在伙伴面前表现自己的心理,而不断学习、发现新知。其次,赏读结合,提高学生品味诗词能力。
初中阶段学习诗词,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应该以朗诵为主,鉴赏为辅,目的是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最后,最初诗歌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教学时可以找到相关的歌曲来听,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种读的冲动。“诵读 内化”阶段安排了《我爱你塞北的雪》就是想让学生在理性理解的基础上,读出那种激昂、豁达的气势。由于课堂时间紧凑,事先准备的《沁园春 雪》flash形式没能播放,这个教学环节可以通过画面、音乐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实属一大遗憾。
篇11:《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篇12:《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今天是正式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准备的是第一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上一有雪的有关诗句引入词的知识二朗读感知.学生早读已背了诗词,部分学生已会背.学生的读只做到了读字音.为此我把课堂第一个活动定为诵读感知.
一、自己先范读,再让学生自由仿读诵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和味道。
二、学生谈诵读感知,说说自己从文中读到了什么?明了词的内容,学会从表达内容手法等多角度概括.活动二赏析品味。
l、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抓住望惜等关键字词,从内容上把握诗词内容。
2、语句赏析,让学生学会从修辞动词手法等角度赏析语句.活动三感悟主旨.1让学生通过把握过渡句主旨句体会诗词情感和写作目的.2比较本词和减字木兰花3再次诵读结课.
在课的设计上自己力避问题为活动话题.回顾课堂存在问题:1课堂沉闷,新学生可能不适应.学生回答问题参于度低.2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今后要注意培养.……
篇13:《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反思(共13篇)】相关文章:
八上语文知识点总结2023-07-23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知识点2022-09-13
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2023-06-27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学工作计划2022-05-06
九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2023-10-24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有答案2023-03-27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说课稿2022-05-07
五年级上册全部作文2023-01-19
九年级物理复习总计划2023-12-01
现代汉语上知识点总结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