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07 13:40:28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平均分教学反思((共13篇))由网友“小胖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平均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1: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课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对今后的除法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在对比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通过创设“把6颗糖分成3份”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呈现3种不同分法,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更公平”?并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起名字,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化。

提供“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分,每份几个?分一分。”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操作方法:1个1个地分;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3个3个地分。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并对不同分法进行展示,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化。在“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的练习中,展示过学生的不同分法后,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优化分法。

3、注重对学生适时评价。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课堂上不断用积极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分完后,记得给老师发信号,比一比,谁发出的信号最强烈。”“你说得真棒,还有谁能说得更棒!”课堂上孩子们遵守纪律,踊跃发言,营造出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4、由于动手操作活动多,出现学生忙于整理学具,没有认真倾听的现象。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为学生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篇2:《平均分》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快看春天来了,同学们去春游,他们在分什么?接着我说:“他们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来了,“愿意”。小朋友有些按耐不住了,于是我请小组长把每组准备好的小袋子拿出来,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摆一摆、分一分。每位小朋友都非常认真地摆着,并仔细地分着。接着交流:你是怎分的?

我之所以要在课始设置分一分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动手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激起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平均分。虽然学生还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已在他们脑中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接着往下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抽象成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意的解题能力,总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中反复不断地运用,才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计算内容,如果光靠老师单向的传授算理,虽说学生也能会算,但是其中缺少的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和思维的提升。小学生都富有好奇心,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素材,他们一定会很乐意地去参与思考。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使他们手脑并用,从探索中获得新知。

《平均分》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先通过2只猴子分桃子,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学生把6个圆片分成两堆后,介绍“平均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处理练习:把6个木块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提出了分的方法,我紧接着又加了一问“哪一种分法属于平均分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后和教同头课的老师交流,都认为此处加的好,对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点。

“分苹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体会“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学时,先出示情境,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学生在交流了许多种分法后,再抛出问题:12个苹果,平均放3个盘子,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2盘,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6盘,每盘放()个。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小组合作,交流。特别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学生想到了平均放12个盘子,每盘放1个。平均放1个盘子,每盘放12个。感到很欣喜。

在学习“12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需要几个盘子?”,学生利用学具分,再交流展示。然后全部放手,抛出问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吗?用小黑板出示填空:平均每盘放()个,需要()个盘子。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出的放法多样。我想:该引导的时候还要引导,但能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篇3:《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课件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直观感受和理解“平均分”,并在实践和交流透彻理解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的优点有:

1、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一开始,从“分”字入手,利用课本的插图:学校组织同学们明天去参观科技园,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他们所看到的,再引出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分糖果,然后学生就动手分糖,在分得过程中发现了要“公平分”也就是“分得同样多”自然而然地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初步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2、以学生为主体,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本节课从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来理解感受“平均分”。刚开始时在普通的分糖果中感受提炼出特殊的分即“平均分”;然后又自己动手探索“如何分”;最后又是挑战自我的“有多少种平均分”。这样由易到难,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3、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学练结合,学习效果好。

在设计教学包括习题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完一个知识点马上就检测巩固,张弛有度,学生轻松地就掌握理解了本节的重点知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习题设计以基础题为主,又有拓展提升,注意学生智力的提高和优生培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教师讲的太多,以后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和准确;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篇4:《平均分》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借鉴和商榷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飞机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呢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飞机,有些同学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通过比较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飞机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架,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不过在教学时还存在的很多问题:

1、在学生提出各种分法之后,没有让学生亲自来分,个别是有老师代替了,是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以后应该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来操作,

2、个别提出的问题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我这堂课从本身来讲,显的比以前自信多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有更多的进步。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谢谢!

篇5:《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第9页例2,重点是学习“平均分”的方法。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因为平均分活动有利于突破重点,这个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讲是很重要的,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目的是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定基础。

首先呈现分橘子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要把橘子分成6份,而且每份要同样多。那你打算怎么分成6份?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动手分一分,然后全班汇报。从而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化。学生汇报时,两种分橘子的方法都出现了:第一种分法是可以一个一个地分;第二种分法是每份放2个,就是两个两个的分;第三种分法是三个三个的分。在教学中,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然后呈现平均分的结果。在学生自己分一分并汇报的基础上,按照教材意思,图文并茂地出现结果。有图有文字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特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更要关注平均分的份数:6份。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加上最后的文字,规范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分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叙述平均分。

在练习环节的做法。练习题做一做中,是用图示的方式设计了一道分酸奶的题。先引导学生会观察图意,重点理解两个箭头、两个盘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酸奶平均分成2份。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或用学具摆一摆,并且边摆边说自己的摆的过程。目的是: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不足之处有:1.学生的操作组织需要更精密的安排,有耗时现象。2.学生语言表达不尽如人意,这不是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

篇6: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低年级学生具体思维为主,本教学设计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富有浓郁气息的练习,既巩固除法的认识又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以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

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创设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分汽水、分面包、分橘子、苹果、桃子、为小猴子份香蕉、为小兔分萝卜等情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分橘子时应该返回头来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操作实践

数学来源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从新课导入到最后练习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觉得数学有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并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并在交流、展示、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篇7: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一)是二年级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一下几个方面:

1、新课伊始,让学生分桃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谁比他说的更好?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五次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平均分”这个重点是强调了,但要突破还需加强。

2、“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还需加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3、在进行例2的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接着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演示分法,最后又在课件上重演了一遍分法,这里重复太多,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了兴趣。

4、对学生的回答关注度不够,提的问题要尽量简洁易懂,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准确的评价,以及详细的纠正。

5、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时,学生分学具用的时间较长,耽误了一些时间。

6、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有待于教师继续加强练习。

7、整节课下来,都是在强调“平均分”,可是现实中“平均分与不平均分”同时存在,应该让学生明白这点。

总结:这是我在三小的第一节公开课,上完课以后,我发现我很累,原来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一直是我在说,我在提问,没有花时间引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能做到冷静的思考后再处理。这节课,至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在不停地操作,从操作中体验平均分,在操作中学会表达如何表达平均分,因此,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组织能力更需要加强。

在进行了《有效教学,智慧课堂》后,学校的老师们都给予了很多的评价,让我从中认识到自己很多的不足,今后会继续努力!

篇8:平均分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先通过2只猴子分桃子,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学生把6个圆片分成两堆后,介绍“平均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处理练习:把6个木块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提出了分的方法,我紧接着又加了一问“哪一种分法属于平均分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后和教同头课的老师交流,都认为此处加的好,对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点。

“分苹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体会“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学时,先出示情境,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学生在交流了许多种分法后,再抛出问题:12个苹果,平均放3个盘子,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2盘,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6盘,每盘放()个。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小组合作,交流。特别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学生想到了平均放12个盘子,每盘放1个。平均放1个盘子,每盘放12个。感到很欣喜。

在学习“12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需要几个盘子?”,学生利用学具分,再交流展示。然后全部放手,抛出问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吗?用小黑板出示填空:平均每盘放()个,需要()个盘子。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出的放法多样。我想:该引导的时候还要引导,但能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9:平均分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快看春天来了,同学们去春游,他们在分什么?接着我说:“他们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来了,“愿意”。小朋友有些按耐不住了,于是我请小组长把每组准备好的小袋子拿出来,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摆一摆、分一分。每位小朋友都非常认真地摆着,并仔细地分着。接着交流:你是怎分的?

我之所以要在课始设置分一分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动手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激起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平均分。虽然学生还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已在他们脑中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接着往下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抽象成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意的解题能力,总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中反复不断地运用,才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计算内容,如果光靠老师单向的传授算理,虽说学生也能会算,但是其中缺少的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和思维的提升。小学生都富有好奇心,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素材,他们一定会很乐意地去参与思考。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使他们手脑并用,从探索中获得新知。

篇10:平均分教学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在教学时,选取学生熟悉的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我并不回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平均分,以及对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认识,而是力求从学生的这一起点出发,让学生先说、先讲,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自己内在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们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数学。

2、“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的体现,我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通过具体分的过程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操作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眼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滤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篇11: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二年级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春游,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年轻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篇12:平均分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认识》一课,蔚主任听了我的课,本节内容非常少就是认识平均分,在集体备课时,备课领导也突出指出本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什么是平均分,在学生分的几种情况下,追问那种分发公平?为什么公平,学生不难得出每份分的同样多,然后引出平均分的定义。

在执教时我也清晰的知道本节课的难点是每份和几份的区别,但带的问题实施起来有些麻烦,用什么巧妙地方法让学生能够区分得需要斟酌,我采用了做游戏的形式联系学生区分,可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3份和一份3个的混淆。课下蔚主任给我指出在讲定义让学生摆出三种情况时,一定要让学生把三份用圆圈圈起来,明确3份指的是什么,还要着重指出每份指的是什么,这里凿实了下面的摆一摆自然就不会出错。经过指点让我体会到注重点要抓住时机。而且方法要得当,方法正确画龙点睛,方法错误:“(例如我让学生大量练习摆小棒)”,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篇13: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1)》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除法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按“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桃子和分小棒,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多次经历“平均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学生不是很理解怎么分类,出现了很多分法,很难引导到“平均分”概念上去。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法最公平,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有点接近了,我就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感知。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香蕉的作用》教学反思

数学《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的教学反思

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论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平均分教学反思(共13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反思2022-05-07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023-04-15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总结2022-09-25

求平均数的优秀教学反思总结2023-12-31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学反思2022-11-03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2022-09-21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2022-09-17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2022-09-26

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反思2023-10-17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02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