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3 07:40:45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学反思(共12篇)由网友“Christin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1: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平均分的认识对后续的除法学习非常重要。但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二年级学生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清晰分辨两种分法的不同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在教师一步步引导下,通过看、想、说、摆、猜、提问题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平均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文字表达的含义,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具体操作的过程联系起来,在脑海里建立起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对两种分法不同的过程和共同的结果有了深入清晰的认识。突破了平均分的难点,认识除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认识平均分重在一个“分”字,引导学生用实物来分,是必经的一个过程。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用实物来分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学生进行适当的实物均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用线段、圆圈、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代替实物,画出分法。这样既可以巩固、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向学生渗透了简单、明了、高效的符号化思想。

篇2: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认识平均分这一课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实践操作,让学生把6根桃分一分,再把分的结果进行分类,试问哪几种分法比较“公平”些,然后引出平均分,每份要同样多,得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把8根小棒,每几根摆一份,看看摆成了几份,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在完成“想想做做1”时,其中第一小题不是平均分,学生基本都能说出原因,我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能想想办法让它变成平均分吗?他们想出了好几种办法:

⑴只要在多的那部分中拿掉一个

⑵也可以在少的部分那边添一个

⑶还可以在多的那边拿一个把它分成两半,一边一半,就是平均分了。

在本节课中,还存在了一下的问题:

1、创设的情景没有为新课起到很好的铺垫,而且给学生一个误导的作用,让学生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2、在分8个桃子的时候,教师说的过多。

篇3: 二年级上册公开课《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意义,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平均分的例子。在教学中我先从主题图出发,让学生感受在春游前准备的食物需要分一分,并出示小朋友分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并引出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把糖果全部分到小组的同学手中,我故意每组放的糖果数量不同,要求学生把糖果分完。有的组在遇到不够平均分时,分糖果的小组长就自己少要一颗,而糖果多出来的小组,学生就主动把糖果中多出来的糖果放到中间,没有人愿意多拿。这是一个多么感动人的场面,同学们不会因为我的“故意”而吵闹。

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灵活性的题,让学生用12个苹果平均分,可以有几种分法。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分的份数不同,每份的个数也不同。呈现出了练习的多样化解法。在教学的最后,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列出生活中有平均分的例子,也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能更关注细节,课堂将会多一份精彩。

篇4: 二年级上册公开课《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按“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桃子和分小棒,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多次经历“平均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学生不是很理解怎么分类,出现了很多分法,很难引导到“平均分”概念上去。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法最公平,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有点接近了,我就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感知。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篇5:二年级上册公开课《平均分》教学反思

1、层次性突出。

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铅笔、分糖果的生活经验入手。在例一中再次唤醒已有知识,进行无序的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2、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场景入手,再到小棒操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例题教学平均分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无疑也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重视了操作。

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平常的训练,课堂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平常我要求孩子小棒同意竖放在数学书的另一角,一旦操作,第一时间一字排开小棒在桌子正中央,通过训练与表扬的手段,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得到很大提高。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

4、关注教学细节、有效预设。

本课对于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要学生汇报时用自己的语言,估计学生存在的难度,我进行了有效的预设: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通过提要求,让学生统一运用一定的语言格式,比如例一我让学生汇报时说清楚:分成了几堆,每堆几根?试一试说一说你什么怎么分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迁移,使得汇报有序:分成了几份,每份几根。在例二的汇报中,难度进一步加大,我引导学生统一拿小棒在左手,然后右手拿2根说一说,拿2根说一说:每2根一份,每2根一份……运用这样的语言,学生在理解平均分、汇报平均分来的更有序,语言更有数学味。

5、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时,我并没有作罢,把几种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问道:观察一下几种平均分的方法,你发现什么?随着提问,文字消失,几种分法的小棒图清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此问不但要让学生总结不管怎么分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份根数一样的本质,更看学生能不能发现总根数与份数、每份根数之间的关系,课堂证明,学生是能做到的,两点学生总结的非常好。为除法的渗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6、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多种形式练习中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渗透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在解决气球图问题时,学生汇报时呈现了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意识:有的学生用圈一圈,有的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连线,有的直接想乘法口诀、有的用除法计算,还有的用12根小棒每2个一份平均分成6份(试一试)联想14个每2个平均分应该是7人。

7、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进行“平均分”这个概念的教学有点过快,学生在比较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时让学生说的、比的不够充分,什么叫平均分总结的过快,至于一小部分孩子理解消化的并不是很好,从后面个别孩子汇报的语言可以看出来,在这里,要充分铺垫,让概念的引出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从而才能让所有孩子接受。

2、表扬的激励手段必不可少。本以为孩子到二年级了,对于一些物质性的奖励会淡却,尽管课堂对孩子的精神性表扬有过几次,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孩子还是比较小,对于各种形式的表扬还是很需要,对于红花、小能手的表扬手段还是很需求的。或许,这样的表扬更能在后半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效率。

3、语言还要进一步精炼。数学老师的语言,更应该是千锤百炼,一句不多,一句不少。

篇6:二年级上册公开课《平均分》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不是形式而是方式,要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中,学生之所以如此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因为他们真正感觉到有问题需要解决,并且迫切地想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设想,在学生能一眼看出“每只小猴分4个桃”的情况下,还要学生一个一个地去分,那么学生只能是为了分而分了,这不是解决问题,是在“走过场”。

2、集体备课时,我们曾对“是否把多余的12本练习本放在其中”进行了讨论。后来我们认为:这12本练习本并不影响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还渗透了有余数的除法。由此我想到,为什么许多学生会做数学题,却不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能是我们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加工得过于精细了,不妨还这些问题以“原始面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二年级上册公开课《平均分》教学反思

1、在课的开始创设情景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小棒后,让他们给“每份分的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最后归结为“平均分”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只是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发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如把20个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在我预设中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会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只有几个学生2个2个分

我在这里引导不够,出现这情况应该在刚才分法的基础上重新分发给学生小棒在不知总数的情况下分给5个学生这样就会出现有1个1个分的2个2个分的等多种分发。这样才能体现分法的多样性。

3、在学生分糖中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而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不是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也存在不足我没有很好的安排这一环节,这一环节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有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概念有很大的帮助。当引出平均分后,引导完分法的多样性后,我应该好好的利用分糖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篇8: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

环节一:

谈话: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

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

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篇9: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课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对今后的除法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在对比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通过创设“把6颗糖分成3份”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呈现3种不同分法,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更公平”?并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起名字,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化。

提供“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分,每份几个?分一分。”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操作方法:1个1个地分;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3个3个地分。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并对不同分法进行展示,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化。在“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的练习中,展示过学生的不同分法后,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优化分法。

3、注重对学生适时评价。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课堂上不断用积极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分完后,记得给老师发信号,比一比,谁发出的信号最强烈。”“你说得真棒,还有谁能说得更棒!”课堂上孩子们遵守纪律,踊跃发言,营造出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4、由于动手操作活动多,出现学生忙于整理学具,没有认真倾听的现象。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为学生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篇10:《平均分》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快看春天来了,同学们去春游,他们在分什么?接着我说:“他们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来了,“愿意”。小朋友有些按耐不住了,于是我请小组长把每组准备好的小袋子拿出来,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摆一摆、分一分。每位小朋友都非常认真地摆着,并仔细地分着。接着交流:你是怎分的?

我之所以要在课始设置分一分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动手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激起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平均分。虽然学生还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已在他们脑中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接着往下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抽象成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意的解题能力,总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中反复不断地运用,才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计算内容,如果光靠老师单向的传授算理,虽说学生也能会算,但是其中缺少的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和思维的提升。小学生都富有好奇心,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素材,他们一定会很乐意地去参与思考。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使他们手脑并用,从探索中获得新知。

《平均分》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先通过2只猴子分桃子,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学生把6个圆片分成两堆后,介绍“平均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处理练习:把6个木块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提出了分的方法,我紧接着又加了一问“哪一种分法属于平均分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后和教同头课的老师交流,都认为此处加的好,对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点。

“分苹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体会“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学时,先出示情境,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学生在交流了许多种分法后,再抛出问题:12个苹果,平均放3个盘子,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2盘,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6盘,每盘放()个。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小组合作,交流。特别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学生想到了平均放12个盘子,每盘放1个。平均放1个盘子,每盘放12个。感到很欣喜。

在学习“12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需要几个盘子?”,学生利用学具分,再交流展示。然后全部放手,抛出问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吗?用小黑板出示填空:平均每盘放()个,需要()个盘子。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出的放法多样。我想:该引导的时候还要引导,但能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篇11:《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课件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直观感受和理解“平均分”,并在实践和交流透彻理解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的优点有:

1、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一开始,从“分”字入手,利用课本的插图:学校组织同学们明天去参观科技园,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他们所看到的,再引出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分糖果,然后学生就动手分糖,在分得过程中发现了要“公平分”也就是“分得同样多”自然而然地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初步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2、以学生为主体,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本节课从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来理解感受“平均分”。刚开始时在普通的分糖果中感受提炼出特殊的分即“平均分”;然后又自己动手探索“如何分”;最后又是挑战自我的“有多少种平均分”。这样由易到难,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3、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学练结合,学习效果好。

在设计教学包括习题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完一个知识点马上就检测巩固,张弛有度,学生轻松地就掌握理解了本节的重点知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习题设计以基础题为主,又有拓展提升,注意学生智力的提高和优生培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教师讲的太多,以后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和准确;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篇12:《平均分》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借鉴和商榷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飞机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呢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飞机,有些同学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通过比较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飞机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架,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不过在教学时还存在的很多问题:

1、在学生提出各种分法之后,没有让学生亲自来分,个别是有老师代替了,是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以后应该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来操作,

2、个别提出的问题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我这堂课从本身来讲,显的比以前自信多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有更多的进步。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谢谢!

二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上册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几分之几》教案 郑应芹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学反思(共12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2023-11-09

《胡桃夹子组曲》花城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反思2023-05-14

四年级上册《画长方形》数学教案2023-05-2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2022-12-15

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的教学反思2023-01-25

小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022-08-08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2024-05-21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苏教版2023-01-29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022-08-31

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