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精选20篇)由网友“狄尔斯阿尔德”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
郁郁草木,寄我哀思;绵绵梅雨,湿我心兮。6月24日,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陶德麟逝世一个月之际,学校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陶德麟先生追思座谈会,深情缅怀和回顾他的学术成就和理论贡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传承他的崇高精神和伟大理想。
韩进致辞指出,陶德麟先生把毕生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学术泰斗;他敢于坚持真理,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始终勇立时代潮头,自觉担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笃志躬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和德高望重的学界楷模。我们召开追思座谈会,就是要学习陶德麟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懂真信、不惧风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者的无畏与执着;学习陶德麟先生的治学精神,学习他坚持真理、严谨求实、勤勉奋进、勇于创新的学术风范;学习陶德麟先生的担当情怀,勇立时代潮头,笃行教育报国,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和责任使命;学习陶德麟先生的师者风采,学习他因材施教、敬业爱生、甘为人梯、宽厚谦和的崇高品格。我们要以陶德麟先生为榜样,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陶德麟先生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至诚爱国奉献,努力建功立业,为把武汉大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座谈会上,陶德麟先生的生前好友、学界同仁和学生代表发言。他们一致认为,陶德麟先生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优良学风、思想境界、理论情怀、探索精神、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等,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学科建设,乃至振兴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宝贵思想资源——
陈先达教授以书面形式表达哀思,沈壮海代为朗读发言稿。他回顾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二人半个多世纪的友谊。陶德麟八十华诞,陈先达贺之以诗:不是鹅湖似鹅湖,湖畔盛会识君初。珞珈才子惊四座,江南俊秀冠群儒。宝刀至今能削铁,笔下雷鸣道不孤。人生百岁不为老,八十犹是半征途。惊闻陶先生去世噩耗,他黯然神伤,“年老失友,别有伤情,非年轻人能体会。德麟看到瘟神被驱,樱花盛开,夜市如昼,大武汉靓丽如新,更上层楼,可慰在天之灵。”
陈晏清特别指出,陶先生受到学界普遍的爱戴和尊敬,固然是因为他的学问和功绩,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人品。他非常热情、非常谦和,对学界同行不论老少,不论地位高低,他都非常尊重,是一位有温度的哲学家。40多年来,陶德麟不仅与陈晏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对陈晏清的众多学生,对南开大学的哲学学科,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帮助和支持。
李景源指出,以学术立命,为真理呐喊,是陶先生一生的追求。陶先生早年作为李达同志的学术助手,为实现李达的学术志向和学术生命,承担了光荣而艰巨的写作任务。先生为武大哲学系的壮大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这种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志业永不停歇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后辈学人砥砺前行。
孙正聿指出,自己从陶先生那里主要学到了四点:一是家国情怀。陶先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哲学不只是他的“专业”,更是他的“事业”。二是科学精神。陶先生研究真的问题,讲出真的道理,坚守是非分明的原则立场,永葆以真理服人的科学精神,这是先生一以贯之的为人为学之道。三是深厚学养。陶先生内在的风骨与外显的风度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言谈举止中。四是大家风范。陶先生激励后学胸襟博大成为学界美谈。
张异宾指出,陶先生不仅始终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而且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和心血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陶先生的热情关注与倾力扶持,南京大学哲学系永远不会忘记陶先生,“先生的思想血液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管中”。
丰子义认为,陶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真信、真懂、真用”三者的结合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陶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说“说中国话”,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明白流畅的语言讲清深刻的道理,这种文风和学风值得我们大力继承弘扬。
吴晓明重点谈到陶先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21世纪初,陶老师发表了两篇影响非常大的学术论文,一篇是在《学术月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另一篇是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这两篇论文奠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学理研究、学术探讨,特别是在哲学上进行阐述的基础。陶老师在这两篇论文中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可能性、标准和经验总结,让自己从中感受得非常重要的启发。
韩庆祥指出,陶德麟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哲学理论界的重大损失,也使中央党校痛失一位良师益友。陶先生坚持人品至上,其人品达到了至上的境界;带学生注重精神和学术传承,培养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做学问有巨大贡献,注重家国情怀,具有问题意识,倾注中国化研究,用学术讲政治,平实表达思想,以陶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开创了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团结奋进、关爱后生的学术传统。
教师代表胡德坤深情追忆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陶德麟校长。他通过回顾与陶先生志趣相投的工作交往,指出,陶校长学术功底深厚,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大学问家;陶校长为人正派,待人厚道,精心育人,扶掖后学,是忠厚师长;陶校长胸襟坦荡,公平治校,善于协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出色的校长。让我们永远铭记陶校长的厚望,以陶校长为榜样,雄心常在,壮心不已,勇攀学术高峰,为武汉大学的兴旺发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新贡献。
“我永远失去了朝夕仰赖求解、言明意涵的亲密战友。”陶先生生前好友、我校哲学学院教授朱传棨悲痛地指出,陶德麟同志毕生从事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研究,将它既作为人类谋幸福的科学真理去追求,又作为党的重大事业去研究,他对马克思主义做到了坚定信念、勤奋研读和创造性地应用,这种高尚的学品是同行们敬仰和学习的楷模,这种从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立场信仰、研究和应用的学品,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自1984年至今这36年期间,师母和陶老师对我如母如父般地关爱,恩情似海,永志难忘。”学生代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冯平悲痛抑制,哽咽着指出,导师对每个学生的为人、为学、为师产生了重大影响:树立了一个儒雅、谦逊、善待他人的谦谦君子的人生榜样,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以研究真正的学问为要、以最平实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学者榜样,一个关爱学生、成就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榜样。
陶德麟先生的夫人吴佩钧教授感谢大家的深情厚谊,回顾了伉俪二人64年的夫妻情深。她和陶先生是同班同学,1949年9月进入武大经济系,1956年正月初一,在李达校长的主持和见证下,他们在武大行政楼二楼小会议室举行了结婚仪式。“我很感谢李达校长,他把德麟引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不管天晴或下雨,不管风吹雨打,都要意志坚强,永远忠于党,忠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几十年来,德麟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他做到了,他尽力了。”
“……瓜瓞绵绵兮,生生不息。告我陶公,安心远游于西域。哀生民之多艰兮,遇庚子而遭此旷古新冠之病毒,阻亲朋同道、后生小子,以大仪送公之远行。礼随时变兮,情谊同真,今以追思之现代礼仪兮,遥祭公于杏坛。”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认为,这一场追思座谈会意义重大,因为,对于陶先生生前所做出的巨大理论贡献,以及他作为校长对我校的全面贡献,作为人师对于哲学学院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团队、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方面的贡献,需要有一个恰当方式加以初步的回顾与总结,进而为下一步学校的发展与哲学学院的发展提供新的智慧与启迪。他简要回顾了陶先生对于学院和后学的馈赠与影响,并作祭文一篇缅怀先生。
窦贤康为大家讲述了自己拜访陶先生的经历。陶先生的宽容、睿智和对后辈校长的关心支持让他十分感动,陶先生希望一代又一代的武大校长一棒又一棒地接力下去,把武汉大学办得更好,这份支持和期望里蕴含着他对武汉大学的深厚感情。他指出,陶德麟先生的哲学研究,始终与党和国家面临的时代课题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相联系,从哲学上回答当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树立了治学的典范。陶德麟先生的一生,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无限忠诚的一生,是为我国哲学教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并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生。我们要从陶德麟先生几十年为学、为人、为师、为事的宝贵经历和精神财富中得到深刻启示,立足中国大地做研究,崇德尚学,追求卓越,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承担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继续在教学和科研上用心耕耘,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2: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
陶德麟一生桃李满天下。会上,他的几位学生忆及恩师的点点滴滴,在发言中数度哽咽、泪流不止。
作为陶德麟先生的首届博士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冯平教授从为人、为学和为师三个角度深情回顾了追随陶先生学习、研究和从教36年来的点点滴滴,强调陶先生不仅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儒雅、谦逊、善待他人的谦谦君子,也是一位始终坚持研究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学术问题,持续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并以最平实的语言表达自己学术思想的大学者,同时还是一位特别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学术自信,尽己之力去帮助学生、成就学生的好老师。她始终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你要研究一个真的问题”,要打破学科界限,“研究时没有觉得是哪个专业的,就是在研究一个问题”。
任教于上海大学哲学系的王天恩教授也是陶德麟先生的博士生,他回忆了跟随陶先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认为陶先生作为一名老师给自己学生的为人为学影响极为深刻,“从陶老师身上,我们感受到师生关系不仅是知识传承,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传承”。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立新教授是陶德麟先生的博士后,并曾长期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工作,和陶先生交往密切,对陶先生晚年的思考与情怀有很深的了解。他认为陶先生始终高度关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问题意识极为敏锐,既富有家国情怀,又有坚定的理论自信,其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受到了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在武汉读书和工作期间也深受陶先生的影响,他认为以陶德麟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开创了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团结奋进、关爱后生的学界传统,共同奠定了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格局与队伍基础。
篇3: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精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家,陶德麟同志向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教育和研究。从教以来,他长期坚守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27岁时,他就开始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和全校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还应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之聘,讲授《实践论》《矛盾论》,听众达数万人。他总是能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理,深受听众的喜爱。
到了晚年,他还领衔申报了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基地——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为武汉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搭建了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
在教育实践中,他既精心授业解惑,又倾力传道育人。他总是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并且对各种不同的、即使与他本人根本相左的持之有据的学术观点都持开放、包容和欢迎的态度。他的博士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汪信砚在读博期间,曾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提出了与他很不相同的学术见解。当时有人跑去向他“告状”,说汪信砚发表与导师不同的学术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但是陶德麟同志严肃地批评了那位“告状”者,反而对汪信砚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从教多年,陶德麟同志对学生宽严有度,对待学生的论文,向来一丝不苟,细致严谨。在年逾古稀之时,他仍然逐字逐句地修改学生的论文初稿,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每逢博士生入学面试、开题报告、综合考核或论文答辩,即使再忙,他都尽力参加,并且总是提前到达。
11月,陶德麟同志从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的岗位上光荣退休。不过,他退而不休,经常在病榻上指导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在医院打电话关心博士生崔继新的论文进展情况,安排后续的论文指导工作。
篇4: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精选
李佃来曾经为生病后的陶德麟送过三年书信,多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让李佃来对老先生有了更多的观察。在李佃来看来,任何一个和老先生第一次接触的人,都很诧异这位大学者竟然一点儿也不高冷,而是非常平易近人。陶德麟会认真询问每一位新同事,哪怕是会议上遇到的一个新人,都会认真记下他的名字。
“80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周可,自从孩子出生后,每次去陶先生家,老先生都会关切地询问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还颇有兴趣地谈起自己小时候的情形。
周可感慨地说,陶先生常说时下的评价体系给了年轻人太大的压力,逼得他们铆足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所以,每次周可帮他解决电脑方面的小问题时,陶先生总是满怀歉意,觉得占用了周可太多时间。
朱传棨至今记得1958年8月从北京大学来武汉大学报到后与陶德麟初次会面的情景。陶德麟年过八旬,还能说出两人初次会面时,朱传棨穿的衣服颜色和式样。
在“十年”中,陶德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蹲过牛棚、当过猪倌、做过炊事员,甚至遭受过错误的批斗。后来,他走上武汉大学主要领导岗位,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对“整”过他的人打击报复。相反,他经常“以德报怨”,关心和帮助“整”他的人以及他们子女的学习和工作。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武汉大学校训,就是陶德麟担任校长时拟定的。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他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克服各种困难,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武汉大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许正是年轻时的丰富经历,更加促成陶德麟成为一名无比坚强的人、一个很有定力的人。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他都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
朱传棨说,陶德麟年近古稀仍抓时间苦读苦学的精神,令人起敬。在理论研究上,他从不吃“老本”,总是与时俱进充实新内容,而且还积极涉猎和关注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进展。
1986年底,朱传棨和陶德麟一同乘火车去广州参加学术研讨会,陶德麟因乘火车睡不着觉,就取出小本子背诵英语单词,为适应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他硬是在短时间内恢复和提高了英语水平。在一次“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以清晰流利的口语做了题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交流》的主题演讲,受到与会的美国、英国、意大利、以色列、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们的称赞。
杨鲜兰至今保存着一张导师陶德麟先生手写的便条。
原来,有一次杨鲜兰约好要到导师家里汇报学习情况,但老师临时有事,又无法及时联系,陶德麟就用毛笔写了一张便条让师母转给杨鲜兰。导师用语精练,书法漂亮,那也是杨鲜兰第一次见到陶先生的字。
后来杨鲜兰读了老师的一本题为《学步履痕》的著作,才明白老师语言、文字、文章功力的厚重积累。
在李佃来看来,陶德麟不仅古文、书法、诗歌有功底,还会自拉弹唱京戏,更是一位不排斥新鲜事物的老人,80多岁依然勤奋,用电脑打字,笔耕不辍。“古人说‘不知老之将至’,我是明知‘老之已至’,但有生之年不敢懈怠而已。”陶德麟曾经笑言。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继海,对导师陶德麟作为教育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印象最深。
晚年的陶德麟曾经自谦写道,“我深感自己是个平庸的探索者,在浩瀚无际的哲学大海里乘桴而行。而今垂垂老矣,还常常自觉如童稚之无知。然而我并不怨悔。”
陶熔鼓铸,德厚流光,麟角凤皇。一代宗师,乘桴远去,却留下无尽光芒。
篇5: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精选
去世前还在认真准备论文,悉心听取学生谈学习心得,谆谆教诲学生……92岁的郑德荣将生命誓言履行到最后一息。
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德荣,用一生高擎信仰之炬。
“这是责任,不能拒绝”
郑德荣1926年出生于吉林延吉。1948年,还在读大学的他从国统区投奔解放区,在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短训班学习时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被深深吸引。1952年从东北师大毕业留校后,从事党史研究教学,从此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结缘,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
郑德荣与人合著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创立概论体系的教材,印刷13次发行100多万册,至今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东北师范大学于1981年成立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是全国高校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机构之一。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曾评价:“郑德荣的著作对宣传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推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贡献。”
他的思考与研究总是与时代同步。改革开放后,他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后,又专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老师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担当意识。”郑德荣的学生、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占仁说,每遇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活动,无论工作多忙,也不管身体状态,他都积极关注,并举行相关讲座,即时进行解读。他说:“这是责任,不能拒绝。”
“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
郑德荣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博士生清晰地记得,他上的第一堂,不是讲学术,而是讲做人。他告诫学生,作为党史工作者,永远要站在党的立场上,“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
郑德荣治学严谨。他常说,理论必须彻底才能说服人,要彻底,必须靠科学的建构和阐述,靠历史资料和历史事实说话。
作为党史研究的大家,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以权威压人。郑德荣的学生,上至“50后”下至“90后”;他宣讲的对象,既有党的高级领导也有普通群众,他总能因人而异,深入浅出,让人入脑入心。很多学生表示,就是因为听了郑德荣的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产生了兴趣。
近年来,考虑他年事已高,学院不再给他安排本科课程,郑德荣不同意,依然定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去年11月,郑德荣面向东北师大政法学院全体学生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报告,全程2个多小时,充满激情,声如洪钟。“结束时已是汗流浃背,但依然拉着我的手问,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学生刘强回忆。
“永久奋斗”
郑德荣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理论研究内化成他的行为准则和理想信念,铸就了他坚定的党性原则。
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东北师大副校长,曾主管招生工作,个别领导给他打招呼,让他招生时“网开一面”,被他一口回绝。
郑德荣一生珍视共产党员这一身份,直至90多岁时,仍坚持过组织生活。每次参加支部会时,他总是早早出发,提前到会议室等候。
郑德荣60岁时曾立下“宏愿”,退下来后,要用时间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30多年过去了,郑德荣培养了49名博士生,出版了40部专著,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85岁那年,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1岁的郑德荣立即申报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2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纪念文章……
王占仁回忆,郑德荣生前爱用毛泽东当年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的讲话教育学生“永久奋斗”,他表示:“老师真正做到了。”
篇6: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从1953年执教到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的岗位上退休,陶德麟同志在武汉大学工作达65年之久,历任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和校长等行政职务。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过程中,他表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
他淡泊名利,公正无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知名专家,他曾经长期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和哲学学部召集人等重要职务。在所有这些评议或评审会上,陶德麟同志给多次共同参加会议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放桐留下了“公正无私、认真负责、顾全大局、诚恳待人”的强烈印象。他从未发现陶德麟“为了使他熟悉或受托之对象通过而说项,也未发现他阻扰对他可能不友好的对象通过。他总是能超越个人或单位的利害的界限,坚持评审的规则”。
他胸襟广博,雍容大度。十年结束之后,他走上武汉大学主要领导岗位,但是他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对“整”过他的人打击报复,以宽宏的心胸待之。若对方有事求助于他,他并不介意以往,总是尽力予以相助和支持。他以德报怨的许多事例在武汉大学和国内学术界传为美谈。
他温良谦和,平易近人。即使对素不相识之人,若有求于他,他也乐于伸出援手。,《田长霖传奇》的作者裴高才给从未谋面的陶德麟打电话,请求他为著作写序。没想到陶德麟满口应允,并且在一周后写就了一篇文情并茂的序言,还寄去了田长霖访问武汉大学的两张珍贵照片。裴高才事后才知,陶德麟当时正在病中,是在病床上完成序言的。听闻陶德麟逝世消息后,裴高才专门在《湖北日报》撰文回忆此事,颂赞其风范。
他做事认真,细致负责。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陶德麟同志与党政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武汉大学各方面的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退出领导岗位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篇7: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一生追寻真理,矢志要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著作等身,影响深远。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陶德麟先生的一致评价。
武汉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年过九旬的朱传棨,用手机微信发给记者一篇文章,悼念“共历风霜,情同手足”的老友陶德麟。老先生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全文,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与陶德麟的一生交集。
朱传棨写道,陶德麟在年轻时就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性,勇于批评权威的片面性。记得1956年初,在《哲学研究》上看到陶德麟批评苏联哲学权威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的文章,让朱传棨感触很大,并深深记住了陶德麟这个大名。
朱传棨回忆说,当时我国在各行各业请苏联专家做指导的形势下,25岁的陶德麟敢于公开发表文章批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权威、苏联科学院院士,少年意气风发,一时引人注目。
在朱传棨看来,陶德麟毕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既作为人类谋幸福的科学真理去追求,又作为党的重大事业去研究,他对马克思主义做到了真信、真学和真用的要求。
陶德麟作为李达的学术研究助手,不仅执笔完成了《唯物辩证法大纲》的写作和出版,也协助李达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理论研究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并重的学术研究传统和踏实的优良学风。
风云激荡,历史转折的关头,总不乏勇敢站出来的英雄人物。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邀请陶德麟出席《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研讨会。陶德麟与朱传棨一同赴北京参加研讨会。
朱传棨告诉记者,在小组讨论中,两人还向新华社记者谈了毛泽东给李达的三封信的内容。为保证毛泽东写给李达的三封信在《哲学研究》上刊出,两人还做了一些排除干扰的工作,可以说,在这场彻底批判两个“凡是”、实现理论上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陶德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到武汉后,陶德麟受邀参与全省关于真理实践标准的大讨论,还撰文解答“唯一”的疑难。当时,大家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已基本接受,但对“唯一”二字仍有疑问。《哲学研究》主编同朱传棨商议,请陶德麟撰文解答。这样,陶德麟下了很大功夫写出《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一文,《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发表后,学界一致认为,陶德麟的文章从理论上彻底解答了“真理标准的唯一性”的疑难。
自此,47岁的陶德麟,从学理上有力批驳了“两个凡是”,为破除思想迷信、澄清理论是非做出了突出贡献,以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中的“实践派”,蜚声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
陶德麟敢于追求真理、勇于发声,也与他青年时代曾长期担任李达的学术助手有关。他对李达的有关著述和思想有着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和理解,而李达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出重大贡献,曾写下代表作《〈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曾被毛泽东赞誉为“极好”,早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典。
现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李维武认为,陶德麟在李达思想影响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开始向干部群众作包括讲解《实践论》在内的哲学辅导报告,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阐释方式。陶德麟的《〈实践论〉浅释》,就是他在半个多世纪里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的结晶。
“解释性的通俗读物,既要注意学理阐述的精确性,不能违背原文的本意、有损原文的理论深度,尤其不能为了片面追求通俗而陷于庸俗;又要注意行文的晓畅生动,力戒艰深晦涩,使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易于看懂,乐于接受。”这是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通俗化阐释的基本原则。
朱传棨说,综观陶德麟在不同时期研究的课题和学术成果,都富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都是回答当时理论研讨中的诘难问题和理论原则是非不清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而且直接推动了理论研究的进展,巩固和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使之成为现实实践和人们行动的向导。
作为何萍的学生,李佃来告诉记者,回忆起“师爷”陶先生,老先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熟稔在心,对问题的把握更是深刻,还特别注重结合中国历史实际情况来把握问题。陶先生写了不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强调讲马克思主义语言不应晦涩,要多用自己的语言,他特别反对教条晦涩。
陶德麟先生的学生们都受到他的影响,因为陶德麟反复强调良好学风和文风的重要性。
哲学是从“地上”升到“天上”的,我们应当让她从“天上”回到“地上”来。这是陶德麟给学生——汉江师范学院院长杨鲜兰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
陶德麟告诉杨鲜兰,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哲学味”,而把哲学论文写得艰深晦涩,让人看了不知所云。一篇文章有没有“哲学味”,在于文章论述的是不是哲学问题,有没有哲学思想,而不在于文字上是否艰深难解。
篇8: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日前,教育部追授东北师范大学郑德荣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向郑德荣同志学习。郑德荣同志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5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担其责。郑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毕生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领域教学研究工作,成果丰硕,被誉为“红色理论家”。67年的学术生涯中,郑老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理论界与哲学界的学术空白,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老师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担当意识。”郑德荣的学生、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占仁说,每遇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活动,无论工作多忙,也不管身体状态,他都积极关注,并举行相关讲座,即时进行解读。他说:“这是责任,不能拒绝。”
广其学。郑老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博士生清晰地记得,他上的第一堂,不是讲学术,而是讲做人。他告诫学生,作为党史工作者,永远要站在党的立场上,“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60岁的他给自己再度立下“鸿鹄志”:“用时间,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甚至还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东北师大校长刘益春总结郑老的学术方法是强调史论结合,为学术立命。为人的魂就是信仰,他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命要有生命力,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讲的是活的马克思主义。
坚其守。郑老一生珍视共产党员这一身份,直至90多岁时,仍坚持过组织生活。每次参加支部会时,他总是早早出发,提前到会议室等候。郑老心中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一生坚信跟着共产党走就是跟着真理走、跟着光明走、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每当有人问起是什么原因让他毕生求索、沉浸于党史研究工作中的时候,郑德荣回答:“工作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做什么爱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党和国家利益,是铭刻在心的信条。”话语中饱含着郑德荣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郑老曾说过:“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他做到了!他把党史研究这份事业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85岁那年,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1岁的郑德荣立即申报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2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纪念文章。5月3日,郑老走了,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家事的遗言,最后一句完整的句子是“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不忘初心”。直到他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时,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终生热爱的党的事业,仍是他毕生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每一个奋斗在美好新时代的共产党员,都要以郑德荣同志为榜样,始终坚持爱党护党为党,始终保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为决胜全面小康汇聚磅礴力量。
篇9: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学习心得体会
陶德麟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今年5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与会者认为,陶德麟先生的一生,不仅始终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而且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和心血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陶德麟先生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优良学风、思想境界、理论情怀、探索精神、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等,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思想资源。
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指出,陶德麟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哲学理论界的重大损失,也使上海哲学界痛失一位良师益友。由于疫情的影响,只能在上海用追思会的形式,表达上海哲学界的哀思。哲学学人应继承陶先生的思想和遗志,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余源培教授表示,陶德麟先生继承了中国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优秀传统,真正做到了将爱智求真与忧国忧民统一起来。他认为,陶德麟的论著将哲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针对现实问题作深入思考,通俗易懂又有实质性的内涵,“哲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但并非与现实无关,陶先生的著作不故作深奥,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炼出‘真’的哲学问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认为,陶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大才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深刻而独到的体会、继承与发扬。他特别强调了陶德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突出贡献,认为上海哲学界尤其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在今天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陶先生的热情关注与倾力扶持。
篇10: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学习心得体会
陶德麟,男,汉族,193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5月24日因病逝世,享年89岁。
陶德麟同志忠诚于党,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将一生心血奉献给党的理论事业和教育事业,在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贡献卓著;他身体力行,坚守一线立德树人,长期为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将深切的家国情怀贯穿教书育人始终,用丰厚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他严谨笃学,时刻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执笔并修订《唯物辩证法大纲》,编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等教材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他师德崇高,呕心沥血育人治校,从教60多年,始终以仁爱之心培育和成就学生,年逾古稀依然逐字逐句指导学生论文,时常工作到深夜,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深受师生爱戴。在学校主要领导岗位上,他力促学校全方位发展,在治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使学校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他倾注极大热忱和心血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陶德麟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忠诚于党、初心如磐的政治品格,深刻体现了一名党员教师爱党爱教、至诚报国的精神追求,生动展示了一名优秀教师敬业奉献、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陶德麟同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楷模,是教育系统涌现出的又一位优秀教师典型。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陶德麟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决定追授陶德麟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要以陶德麟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绝对忠诚、爱国奋斗的崇高品质,学习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情怀,学习他立德树人、关爱学生的高尚师德,从本职岗位做起,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毕生追求融入到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和力量。
篇11: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心得体会精选
“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名学生,还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来不觉得有重任在肩。直到陶老师病重,才感到自己还有一份责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萍是陶德麟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一直在陶德麟身边工作和学习,已有30多年。
何萍告诉记者,陶老师身体一直都很康健,经常通宵达旦写作,直到近五年患上慢阻肺后,才有了住院治疗的历史。何萍原准备元旦后去医院探望陶老师。可是,新冠疫情的到来,让她无法成行,只与老师微信视频过几次。
何萍说,陶老师乐观积极,这次新冠疫情来袭,老师在医院里也很关心战“疫”进展。当他得知全国的疫情特别是武汉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时,非常高兴。3月18日,陶老师在学院群里发了一段自拍视频。
“亲人们,在这次抗击凶恶的新病毒的时候,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大获全胜啊,人人都是胜利者。”在视频里,这位89岁的老人像一名不屈的战士,满面笑容、一脸坚定。
陶老师去世的噩耗传来,在悲痛之余,何萍向记者回忆起去年8月2日、3日的两次面谈经历,“没想到这竟成了陶老师留给我的一份珍贵的学术遗嘱。”何萍说。
去年8月2日上午,何萍到陶老师家中汇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丛书》出版的事宜,当时陶老师尽管在吸氧,但是头脑清晰。交谈之中,两人谈到学术界对20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一些误解。关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编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这一段历史,如果再不清理出来,就再也无法还原它的真相。
两人都认为现在的青年学者接受的都是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观念,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简单地等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观念。这种观念阻碍了青年学者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
第二天,陶德麟再次叫何萍来到家中,明确提出希望何萍能够将这段历史清理出来,给日后人们科学合理地评价这段历史提供事实依据。
“就在那一瞬间,我有了一种使命感。”何萍说,当时自己赶快打开笔记本,准备记录,同时拿出手机进行录音。陶老师一边吸氧,一边讲述编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缘起、主导思想及编写过程,讲述当时的各种思想争论,以及成书的情况,并提供了搜集资料的线索。
何萍回忆,当时,陶老师一口气讲了近两个小时。老先生头脑冷静清晰,对文本熟稔于心,对历史信手拈来,令人敬佩。
何萍与同事李维武两人一起为陶德麟先生写了一副挽联,以表达哀思,也是对先生一生工作的写照:“读实践论释实践论在实践论中发现哲学真理,讲中国化写中国化在中国化中阐明马列主义。”
在武大哲学学院副院长李佃来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是陶德麟先生一生的追求,他始终致力于以清楚明晰的语言表述复杂的哲学问题,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中国人民听得懂的话。
篇12: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心得体会精选
陶德麟年轻时曾长期担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驱人物李达教授的学术研究助手,具体执笔毛泽东主席委托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经多年修订增补,最后定名《唯物辩证法大纲》出版。他于1956年在《哲学研究》撰文批评苏联理论专家有关释文的错误,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肯定。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方松华研究员认为,追思陶德麟先生的学术思想,首先想到的是陶先生和他的前辈李达先生以及他的后辈学者之间的思想和学术传承,这种思想的力量与学术的传承在上海也有很好的传统。其次是陶先生的人品与学养,他是有“大德”的学者,也是“通家”,无论书法、诗词、学问都是一流,为人为学却十分谦逊,令人高山仰止。
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回顾了拜读陶德麟先生学术文章的感受,认为陶先生文章给人最重要的启发是,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决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的政治正确,也不能停留于书斋,而是一定要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又有学术的内涵和深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教授认为,要特别注重做好陶德麟先生师德、师风的传承工作,真正结合中国的现实,结合中国本土的问题,阐述本土的理论,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这是对陶先生最好的纪念。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日明教授认为,陶德麟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哲学界无法挽回的损失,陶先生一生“爱智求真”,面向中国现实本身讲中国故事,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孙伟平教授回忆了与陶德麟先生的交往经历,高度肯定了陶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毛勒堂教授认为,陶德麟先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尤其在治学方法上,陶先生留下了不少有益启迪。要真正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要有综合性和总体性的视野,而且要有多角度和多学科的视角。
《学术月刊》总编辑姜佑福表示,虽然遗憾再无机缘亲身感受陶德麟先生为人为学的风采,但通过研读他的著作文章也能让陶先生的思想和学术形象变得丰满。其中,发表在《学术月刊》第11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文,是陶先生晚年提纲挈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议题的重要文献,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篇13:全国优秀教师事迹
“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让她青春永驻
全国模范教师、温江区通平小学教师 张春蓉
温江区通平小学教师张春蓉,28年来一直扎根温江区偏远的通平小学,担任了27年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多年来,张春蓉担任通平小学总辅导员,并先后担任语文、数学、音乐、品德等学科的教学。面对繁重的工作,她从不抱怨,均是高效率地完成。她在“挖掘德育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的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新理念的指导下,用心地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总结出了“创设多元岗位,自主参与体验”的德育工作新思路。近年来,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又开发实施了“流动小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德育微课程,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品行的形成。她还特别关注学困生和留守儿童问题,撰写的论文《农村“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探究》获市一等奖,并入选成都市小学德育专委会年刊。她还撰写了4份关于“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关心学困生和留守儿童。
张春蓉多年的教育工作,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的历练。在家庭与学校的衡量中,她欣然选择了后者,她以校为家,爱岗敬业,现在她的女儿也是一名教师。她对学校有着无限的关爱,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忙着看卫生、看安全、看秩序;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校,师生安全离校了,她才放心离校。作为学校总辅导员,她像慈母般地关心着老师的成长,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她分管学校体育艺术、品德心理教研组,在她的精心指导下,教师不断成长,先后有7名教师成为区级以上优秀教师。张春蓉负责温江区上片学校德育组工作,先后组织片组调研、班主任技能大赛、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工作,撰写的调研报告《农村小学生零花钱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获成都市德育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情况,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张春蓉经常利用休息日走访社区,宣讲教育政策,交流对孩子的教育;走访弱势群体家庭,为贫困的学生捐钱送物,跟智障学生家长交朋友,让他们重拾信心,点燃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张春蓉先后担任语文、数学、音乐、品德、心理等学科的教学。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名列片区第一名。学校工作哪里需要,她就主动“出击”,有时尽管身体状况不好。在担任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她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画、爱写、爱说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成长记录袋,在成都市调研中受到检查组好评。她还自觉把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反思,并把教学经验写成论文多次获市区级奖。
近两年来,通平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她主动投入工作,放弃了节假日、寒暑假休息时间。从器材的选购、功能室的维修、社团的组建、老师的聘请、资料的整理归档,她都亲自指挥参与,希望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
“生命风华,岁月沉香”。如今的她,尽管两鬓斑白,但“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让在教育战线的她青春永驻。
篇14:全国优秀教师事迹
甘以一生俯首教育
全国优秀教师、崇庆中学教师 杨建忠
崇庆中学教师杨建忠,1985年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学生党员,主动要求分配到条件艰苦的甘孜州藏区工作。后调至崇庆中学任教,至今已近30个春秋。从广袤的康巴大山深处,到富庶的成都平原,他担任了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一直从事数学教学,由于德高业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985年,刚当班主任的他,一面认真摸索班主任工作方法,一面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其他班主任学习。他在藏区创造了一个个教育新纪录:初中高中教育教学出口屡次自破纪录,特别是甘孜州康定中学高级4班的高考升学率100%,其中有2人上600分,最高分621分,该班数学均分超省平14分,在教育欠发达的藏区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当时的《甘孜日报》评价他“创造了当地教育史的奇迹”。
调到崇庆中学后,杨建忠仍然谦逊认真,以他坚实的专业素养和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学生的拥戴、家长的肯定、同事的赞许。他所教的班级,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班集体,他所教的学生,从级到级,高考数学均分均列崇州市第一名。在教学中他主张两个核心,那就是“爱”和“导”。关外丹巴县有个叫更灯的藏族牧民的孩子,早已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今天他还能动情地讲述杨老师翻山越岭来到他家,动员他读书,改掉他在校不爱卫生、喝酒、打架、贪玩的坏习惯;崇庆中学高级的农村学生至今还在传颂杨老师用微薄的工资,三年高中一直悄悄地资助他们,直至毕业多方打听才知原委;还有残疾藏族学生黄晓丽,杨建忠不仅帮她考大学,还为她落实了工作。她给杨老师写信说:“老师,我现在很好。身虽残,但是从心理上说我不认为自己是残疾的,是您医治了我的心灵之疾,从您的身上我看见了什么叫做崇高。”
在教学中,建忠同志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到“以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他专注于锤炼课堂语言的幽默风趣,跌宕简练,他说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捷径;他不断地总结完善,探索出课堂“定时学习”的五步法;他摸索自创的“兴趣思维法”和“5分钟测验法”,学生大呼神妙。他的学生,鲜有不爱数学者。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建忠同志终身学习,以教求法的精神,以及在他的带动之下,老师们乐业奉献,甘于杏坛寂寞,至今仍然是崇庆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杨建忠不仅在工作上成效卓著,而且他还是一名有时代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他常说:“在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逻辑之美,成为百折不回的人,更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爱国爱民的国家建设人才。”
篇15:全国优秀教师事迹
三尺讲台竞风流
全国优秀教师、金堂县清江镇可口可乐希望学校教师 胡春霞
金堂县清江镇可口可乐希望学校是所农村学校,胡春霞老师在这里一待就是,一直担任班主任和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教育教学锤炼形成她独特的语文教学个人特色,将人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推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同时,她能够根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熟练地驾驭课堂,并注重讲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语文课散发出特有的人文光彩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灿烂光辉。所教班级语文及格率一直保持在100%。
作为耕耘在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胡春霞坚持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武装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时刻关注语文学科教学新动态,把最新的教研成果消化、吸收或借鉴到教学的实践中,注重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备课时,她能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状况制定教学计划,按课改精神、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课堂上,她勇于打破经验束缚,敢于接受新思想,尝试新教法。,学校添置了多媒体教室,胡春霞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逐渐掌握了多媒体教学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上课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备课讲课,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使语文课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她对自己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心得进行了总结,撰写了《浅谈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文,荣获成都市教学论文一等奖。
19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她在班级管理、学困生转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在班级管理上,她把“用心爱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能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辅导。她把“平等、理解、尊重、信任”的“爱生”理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使学生犯了一百次错误,她也还有一百零一次的耐心,从不打骂、体罚学生。在用“爱”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也不忘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做到了严中有宽,严中有爱。
胡春霞坚持每学年至少开一堂较高质量的公开课。至今,《孙权劝学》《智取生辰纲》《爱莲说》等课目,先后在县教研室组织的竹篙、高板、土桥、赵镇学区教师参加的公开、示范课上进行交流。为让更多的人能分享她的教育教学心得,她在金堂教育网上建立了教育博客主页,上载教学随笔、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教学方法、学科教案、教研论文、教学试题等各类文章计209篇,内容非常丰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影响……
篇16: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
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
一、用爱心点亮每一个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只要我们去关爱学生,我相信春天都会发芽,秋天都能结出硕硕果实。”,“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谁。”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这也是师爱的准则。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教师只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师爱会发挥巨大的力量。
“我给了学生一个灿烂的微笑,而学生给了我整个春天。”李雪梅老师如是说。是的,给了学生微笑的同时,学生学会了微笑。在自己热爱学生的同时,我还注意让每个孩子学会去爱他人。我利用召开“学会感恩”主题班会之际,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寻找爱,亲身感受爱,最终用自己的行动去奉献爱。借“母亲节”之际,开展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活动,看谁做的事最“有意义”。就在这点滴渗透中,孩子们学会了去帮助别人,去播洒爱心。他们主动帮助其他组的同学做值日,主动去捡拾碎纸片……教师以一人之爱,唤起学生之爱,才是师爱的延续,师爱的非凡力量。
二、学习二位支教教师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四川灾区的孩子,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四川地震刚刚过去一年多,余震接连不断,时刻面临着房屋倒塌,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夺取生命。哪里的生活条件特别的艰苦。表现在:气温低,没有取暖设施;灰尘大,没有洗浴场所;经常停水停电;饮食习惯不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也都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人,父母需要他们去孝敬,子女需要他们去抚养。热而,他们却把家庭的重任,扔给了另一半,平常人是难以做到的。二位支教教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后我一定努力工作,珍惜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出色的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一切工作。
三、要积极为自己充电,提高业务能力,做科研型教师。
李雪梅老师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连续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这与她平时的学习是离不开的。作为文化科学知识和智慧文明的传播者,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应该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为自己充电,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并把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搞好教研教学工作。
在四位老师的报告中,一个字被反复提到,这个字就是“爱”。一个“爱”字,意味着什么?“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他们真心的付出,换来了孩子们真情的回报,换来了家长的信任和领导的认可。他们是一面面旗帜,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楷模。同时,用满腔热情对待教育事业,用诚恳的态度面对学生的质疑,用勤奋的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这些理念也反复出现,这让我们明白,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和关爱学生,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更主动、更自觉、更勤奋地对自己进行鞭策。
四位教师虽然事迹不尽相同,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勇于奉献”的教育信念却非常一致,他们在工作中奉献了一片爱,捧出了一颗心。
此次报告会令我深受鼓舞,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和崇高,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我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满怀热情,踏实工作,勤奋学习,用爱的智慧营养孩子们稚嫩的翅膀,和孩子们一起“飞得更高”。
篇17: 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
20xx年8月8日,我区4名优秀教师在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做了滨州经济开发区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吕益民、杨伟泽、李雪梅、吴顺峰四位优秀教师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通过聆听四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使我们在感动的同时,又深深地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他们那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的优良品质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再次教育了我们,也使我对“师德”有了更多的理解。
一、用爱心点亮每一个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只要我们去关爱学生,我相信春天都会发芽,秋天都能结出硕硕果实。“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谁。”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这也是师爱的准则。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教师只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师爱会发挥巨大的力量。
“我给了学生一个灿烂的微笑,而学生给了我整个春天。”李雪梅老师如是说。是的,给了学生微笑的同时,学生学会了微笑。在自己热爱学生的同时,我还注意让每个孩子学会去爱他人。我利用召开“学会感恩”主题班会之际,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寻找爱,亲身感受爱,最终用自己的行动去奉献爱。借“母亲节”之际,开展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活动,看谁做的事最“有意义”。就在这点滴渗透中,孩子们学会了去帮助别人,去播洒爱心。他们主动帮助其他组的同学做值日,主动去捡拾碎纸片……教师以一人之爱,唤起学生之爱,才是师爱的延续,师爱的非凡力量。
二、学习二位支教教师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四川灾区的孩子,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四川地震刚刚过去一年多,余震接连不断,时刻面临着房屋倒塌,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夺取生命。哪里的生活条件特别的艰苦。表现在:气温低,没有取暖设施;灰尘大,没有洗浴场所;经常停水停电;饮食习惯不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也都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人,父母需要他们去孝敬,子女需要他们去抚养。热而,他们却把家庭的重任,扔给了另一半,平常人是难以做到的。二位支教教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后我一定努力工作,珍惜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出色的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一切工作。
三、要积极为自己充电,提高业务能力,做科研型教师。
李雪梅老师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连续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这与她平时的学习是离不开的。作为文化科学知识和智慧文明的传播者,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应该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为自己充电,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并把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搞好教研教学工作。
在四位老师的报告中,一个字被反复提到,这个字就是“爱”。一个“爱”字,意味着什么?“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他们真心的付出,换来了孩子们真情的回报,换来了家长的信任和领导的认可。他们是一面面旗帜,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楷模。同时,用满腔热情对待教育事业,用诚恳的态度面对学生的质疑,用勤奋的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这些理念也反复出现,这让我们明白,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和关爱学生,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更主动、更自觉、更勤奋地对自己进行鞭策。
四位教师虽然事迹不尽相同,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勇于奉献”的教育信念却非常一致,他们在工作中奉献了一片爱,捧出了一颗心。
此次报告会令我深受鼓舞,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和崇高,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我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满怀热情,踏实工作,勤奋学习,用爱的智慧营养孩子们稚嫩的翅膀,和孩子们一起“飞得更高”。
篇18: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
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
20xx年8月18日,我区4名优秀教师在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做了滨州经济开发区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吕益民、杨伟泽、李雪梅、吴顺峰四位优秀教师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通过聆听四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使我们在感动的同时,又深深地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他们那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的优良品质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再次教育了我们,也使我对“师德”有了更多的理解。
一、用爱心点亮每一个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只要我们去关爱学生,我相信春天都会发芽,秋天都能结出硕硕果实。”,“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谁。”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这也是师爱的准则。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教师只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师爱会发挥巨大的力量。
“我给了学生一个灿烂的微笑,而学生给了我整个春天。”李雪梅老师如是说。是的,给了学生微笑的同时,学生学会了微笑。在自己热爱学生的同时,我还注意让每个孩子学会去爱他人。我利用召开“学会感恩”主题班会之际,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寻找爱,亲身感受爱,最终用自己的行动去奉献爱。借“母亲节”之际,开展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活动,看谁做的事最“有意义”。就在这点滴渗透中,孩子们学会了去帮助别人,去播洒爱心。他们主动帮助其他组的同学做值日,主动去捡拾碎纸片……教师以一人之爱,唤起学生之爱,才是师爱的延续,师爱的非凡力量。
二、学习二位支教教师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四川灾区的孩子,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四川地震刚刚过去一年多,余震接连不断,时刻面临着房屋倒塌,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夺取生命。哪里的生活条件特别的艰苦。表现在:气温低,没有取暖设施;灰尘大,没有洗浴场所;经常停水停电;饮食习惯不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也都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人,父母需要他们去孝敬,子女需要他们去抚养。热而,他们却把家庭的'重任,扔给了另一半,平常人是难以做到的。二位支教教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后我一定努力工作,珍惜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出色的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一切工作。
三、要积极为自己充电,提高业务能力,做科研型教师。
李雪梅老师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连续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这与她平时的学习是离不开的。作为文化科学知识和智慧文明的传播者,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应该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为自己充电,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并把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搞好教研教学工作。
在四位老师的报告中,一个字被反复提到,这个字就是“爱”。一个“爱”字,意味着什么?“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他们真心的付出,换来了孩子们真情的回报,换来了家长的信任和领导的认可。他们是一面面旗帜,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楷模。同时,用满腔热情对待教育事业,用诚恳的态度面对学生的质疑,用勤奋的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这些理念也反复出现,这让我们明白,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和关爱学生,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更主动、更自觉、更勤奋地对自己进行鞭策。
四位教师虽然事迹不尽相同,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勇于奉献”的教育信念却非常一致,他们在工作中奉献了一片爱,捧出了一颗心。
此次报告会令我深受鼓舞,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和崇高,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我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满怀热情,踏实工作,勤奋学习,用爱的智慧营养孩子们稚嫩的翅膀,和孩子们一起“飞得更高”。
篇19: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
高德荣毕业后留校任团委书记,人们都为他走出大山而高兴,没想到,他却申请返回独龙江乡,在乡里一干就是十多年。此后,从乡村教师成长为乡长、副县长、县长,又当选怒江州人大会副主任。对这次升迁,他不喜反忧,说: “如果选我,我就辞职……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我能做什么?”“人家都往高处走,他偏爱往低处去。”乡亲们管高德荣叫“钉子官”,在独龙江畔,一钉就是近40年。不管他当了多大的官,大家还是爱叫他“老县长”。
高德荣出身于独龙江,他把“一切为了独龙族同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作为毕生追求,扎根于独龙江畔这片养育他土地,为同胞的福祉奉献出自己的热情和汗水。不管在什么岗位,不管遇上了怎样的艰难险阻,高德荣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执着坚守,务实担当、无私奉献。高德荣同志之所以成能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先进典型,主要是因为他将共产党人一心为公、一心为民,踏实做人、务实做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的优秀本质发挥的日常工作中。他对升迁,不喜反忧。他认为天天坐在办公室里,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没有用武之地。他要在独龙江畔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他虽然没有往高处走,但他走的是人民心中需要的“低处”。
笔者在一个网站看过一张他的照片,朴素无华,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可他有这个时代很多人欠缺的追求与梦想,无私与大爱,清风与正气,淳朴与善良,这正是当前中国社会百姓所期盼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他全心投身于推进独龙乡帮扶攻坚战中,大胆探索培育独龙江乡支柱产业,推进文化卫生建设,全面提升民族同胞素质。他从生活作中实实在在地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独龙江畔的乡亲们需要像他这样的对穷苦老百姓不离不弃的好官。
老百姓的一句“老县长”,凝聚的是群众对他的信任,是他选择该“往高处走还是低处走”的回报,也足以成为他一生的自豪。正如他所说:“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是他最大的快乐。”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向高德荣同志学习,在工作中我们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联系群众,清廉务实。做到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为官,兢兢业业履职,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高尚的人生价值。
篇20:高德荣事迹学习心得
不因你是我的亲人就给你谋便利,不因你是弱势群体就选择远离,该对你好的,便毫无保留的给你帮助,不该对你好的,便对你十分“绝情”。这就是高德荣同志在工作生活中的“双重标准”。
也许很多人会想,面对某人某事,好或是不好,帮或是不帮,全由高德荣的心情来决定,没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支撑。笔者认为,这便是他们肤浅了。因为如何来判定某人某事为何类标准,在高德荣的心里自然会有一个牢固的判定底线,那就是他所坚持的原则。
这种原则不为亲情牵绊,因为对于亲情,他从不搞特权,不搞特殊化,即使是鸡毛蒜皮、顺路一稍的小事;这种原则也不会用心情迎合,不管是想还是不想,愿意还是不愿意,应该做的他都会做,不该做的他坚决说“不”;当然,这种原则更不会为权利而改变,无论身居何职,他心里想的都是让百姓脱贫致富,不会因为困难而逃避,不会因为官位调动而趁机疏离。
这种原则是纯洁高尚的,只因是国家公职人员、只因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体,他便坚持为此奉献一生。这也正是我们必须去认真学习、慢慢体会的精神品质。
★ 美家庭事迹材料
★ 春风化雨观后感
【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减字木兰花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12-07
庆祝建国70周年,唱响我爱我的祖国的优秀精选2022-04-29
文体部个人总结范文2022-06-23
高级中学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总结2022-08-06
文艺部个人工作计划2024-01-13
学生会文体部个人总结一个月2022-05-22
部长个人工作计划2024-01-13
文艺部新人工作计划2023-06-13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2023-03-13
文体部部长发言稿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