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体会

时间:2022-08-19 07:32:24 其他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体会(共15篇)由网友“iejobs”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体会

篇1: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体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工作的指南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除掌握深厚的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通过对《为师之道》这本书的阅读、学习,使我受益不浅,从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首先,教师在师德方面要做到为人师表。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人民的文明程度,都有赖于道德规范。教师应该是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率,是培养学生道德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一切不良行为,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跟不道德的行为做不疲倦的斗争。教师应该用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动人事例,并结合理论,去启发诱导学生理解和实践,同时,从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教师的高尚情操,做学生的模范,为人师表。

其次,教师要奉献全部光和热。教师要不断学习,剔除以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采取现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勤学不辍,不断充实自己。知识贫乏是不称职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是失职的教师。教师要大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才华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让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火花,都炽烈的燃烧起来。

最后,教师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教师在盛怒时,要学会忍耐,压抑脾气,心平气和的跟学生对话。

面对新形势,教师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地“修炼”教育思想,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得到锻炼提高。

篇2: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体会

我曾读过一位美国老师海伦·摩尔斯拉的文章,题目叫《优点单》。在一堂艰难、沉闷的数学课上,为了消除学生的消沉和急躁情绪,她暂停上课,让孩子们拿出几张纸,列出全班每个同学的全部优点。课后,这位老师整理出三十四份优点单,第二天课上分发给她的三十四名学生,不一会儿,整个教室都在欢笑。孩子们没有料到自己有这么多优点,自己对同学这么重要,自己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这位细心的热情的老师,使孩子们对人对己都恢复了信心。

她的学生一直保藏着自己的优点单,有的放在橱柜的最上一层抽屉里,有的夹在结婚纪念册里,有的放在随身携带的提包里,有的甚至把它带上战场„„他们为什么把这份优点单视若珍宝呢?因为它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树立起了做人的信心。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对此,我诚然高兴,可是谁都不知道,我得到的最高奖赏不是这些,而是那另外的东西,那千金难买的东西——爱心在我们班集体中形成的凝聚力。本来因为考试临近,同学们产生了一种烦躁、焦虑、消沉的情绪,同学之间有矛盾,同学与班干闹冲突,学生和老师之间也产生了严重的隔阂。人心是散的,思想是乱的,气氛令人不安。这一切我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谁料想,同学的心靠拢了,师生的心贴近了,众多的矛盾化解了,大家的情绪平静了,复习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想见,我的内心是多么的欣慰,多么的激动。这一经历,更坚定了我的思想:要成为良师,必先成为慈母;要教育好学生,一定要有一片爱心。

篇3:《为师之道》学习心得体会

《为师之道》学习心得体会

师之道,其意不仅为择师之道,也有为师之道的意思。从古至今,大家都对于选择老师,爱戴老师,敬重老师行为礼仪等比较重视。吕氏春秋。劝学中说:“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在唐。韩愈《师说》中也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元。关汉卿也曾说过:“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而今天,我所指的却是它的“为师之道”,学生要尊重老师,那么老师也该爱戴学生。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根本。我们必须遵循为师之道,要以德树人,德艺双馨。

从教两年来,既然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那么遵循做“文雅”“高雅”“优雅”的示范人就成为了我为人师表的目标。也是我为师之道的一重思想。在幼儿园工作中,保育和教育一直是幼儿园的主体。但是保育是幼儿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3岁到6岁儿童而言,学习可以放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课程中去,而我们幼儿园重要负责的就是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环节。所以我一直坚持把培养幼儿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与人交往能力,处事态度的引领等作为首要任务,从不会强加给他们很多学习的压力或者严厉的规矩。我希望尽量的陪他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所以不断的锻炼他们的自身修养和乐观的态度,为以后为人处事打好一定的基础。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很重视依法治教,以德树人的思想。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我们幼儿园也有规章制度。应园领导的要求,我们幼儿老师不仅要对《幼儿园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熟记一二的,而且必须遵守。而我也是一直遵循着用热情,活力,激情创新教育,用和谐,友爱,奉献爱戴幼儿,这也做为了我为师之道的思想之一。在21世纪的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真的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局面。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而且有利于处理良好的师生关系。现在,在我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我不但是幼儿的老师,朋友,有时候还扮演者亲人甚至妈妈的角色。因为孩子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我来安排,我得对他们的时间负责,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负责。(jy135幼儿教育 www.jy135.com)尤其是,现在的小学已经很多都是寄宿学校了,孩子们每周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和自己的亲人相处的时间。那么,孩子们对老师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对老师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深。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也应该会心生友爱,那也就更加促使了我们为人“家人”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和恒心。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秉承了依法执教,以德树人的思想。最近几年,体罚和变相体罚的事件频繁发生。大家的为师之道呢?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是呀,人们都说三岁看老,七岁定终身,但是人各有志,通过勤奋和努力,每个人都会有崭新的面貌。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家娇惯成形,所以有些孩子确实有了一些娇惯,蛮横,粗暴的行为。在幼儿园里也有一些很难管教的孩子。但是,我们就该一贯的否定他们吗,就该一贯的指证他们的缺点吗。也许我们需要给他们时间,也许我们可以陪他们一起正确的成长。请不要以我们的一些小误会而耽误了孩子的一生。记得前几天家访时,有件事情让我感触很深,因父母离异的缘故,从小跟随父亲的一个小女孩,在学校里真的是比小男孩都要淘气百倍,与同学打架,谩骂小朋友,抢别人的东西等都在她身上发生过。类似这种家庭听变故的例子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造成孩子心理缺陷的后果也有很多。然而这些,对于孩子的打击已经很大。如果在学校里,老师和同伴们又不能足够的了解和关心他们,同时再对他们的心理雪上加霜的造成另一层的影响。因此,有时候我们需要先了解事情的原由,可以试着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用亲切的态度鼓励和肯定他们。请尽量躲避那些指责和冷漠的态度再去“伤害”他们。在他们的人生路上也许会是荆棘,坎坷;也许是鲜花,掌声;也许是平淡,庸碌;而我们老师也都是他们人生的过客,所以我们主宰不了他们,也没有强制他们一切行为的权利。

道德经中曾说过,修之身,其德乃真。因此作为老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把依德树人作为我们人生路上不断提高和秉承的原则。

关于《为师之道》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工作的指南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除掌握深厚的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通过对《为师之道》这本书的阅读、学习,使我受益不浅,从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首先,教师在师德方面要做到为人师表。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人民的文明程度,都有赖于道德规范。教师应该是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率,是培养学生道德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一切不良行为,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跟不道德的行为做不疲倦的斗争。教师应该用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动人事例,并结合理论,去启发诱导学生理解和实践,同时,从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教师的高尚情操,做学生的模范,为人师表。

其次,教师要奉献全部光和热。教师要不断学习,剔除以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采取现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勤学不辍,不断充实自己。知识贫乏是不称职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是失职的教师。教师要大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才华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让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火花,都炽烈的燃烧起来。

最后,教师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教师在盛怒时,要学会忍耐,压抑脾气,心平气和的跟学生对话。

《为师之道》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源自自由思考,一切的成功教育都源自内心的需要。让我们多学一学古人,给教育一些‘闲暇’,还孩子一点自由吧!”作者张常美如是说。说的多好呀!就像作者列举的那样学生在教师全方位的介入、学校保姆式的管理中,没了自由和思考的时间。青春年少本是人生最美好最富想象力的时候,但是我们周围的青少年哪一个不在书山题海里打杀?大概是我孤陋寡闻,我见过的高中生看上去总比大学生显得苍老。即使同一个人高中到了大学后反倒越来越年轻。新课程改革推行那么多年,可是学生没有闲暇时间的年龄反而在逐步低龄化。小小的年龄的小学生就要穿梭于各种辅导班,就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考取好的初中。孩子多累呀!

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同样也逼仄着孩子。就拿我们家来说吧!我和爱人本不打算让孩子上各类学科辅导班,之前很多朋友的多次建议我们也没有听取,一直拖到现在。儿子开学要上六年级了,几天前在众人的告诫下我游走于各个辅导班之间咨询,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我让孩子参加晚了。无奈中我让儿子挤进这辅导的大军,看着儿子暑假里还不能痛痛快快睡个好觉,有时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忘了哪位名人说过:“闲暇出智慧。”这句话。何时我们才能给孩子们腾出闲暇的时间来呢?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篇4: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

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

何为师之道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能够时时自省,处处修身,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充分的概括了作为教师的职业职能.根据他的观点,结合今天社会发展的实际,今天的人民教师,应当传爱国之道,奉献之道,文明之道,和谐之道,做人处世之道.授知识之业,技能之业,学会学习之业,生存和发展之业.应当解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困惑,创新中的困惑.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职业职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就必须修身养性,尊道崇德,他才能处处为人师表.这样,他的言行才具有感召力,感染力,教育力,影响力.否则,其教育教学工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学生还会从他的不良言行中受到污染,效仿到污言秽语,贻害众生.

古之圣人追求的目标是:“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应该是一个教师的起码的人生追求.有条件,有能力,要为天下苍生造福谋利;如果没有这种可能,则自身追求尽善尽美.所以,今天的教师要把造福于人和追求自我完善作为人生不懈的追求,并予以实践,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自觉修身.

修身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一是有博爱之心,二是有坦荡之怀.所谓博爱,就是广博之爱.是对社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岗位的爱,对工作对象的爱,对家庭的爱,对环境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天地万物的爱.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会施人以爱,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才会以满腔热血,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播撒希望的种子,开美好的心灵窗户,洒明媚的阳光.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人求真,教人向善,绘人生蓝图,创不世之功绩.也只有胸怀坦荡之人,才会海纳百川,胸怀宽广,容人容事,以豁达之怀处世.才会安于清贫,乐于教书育人,热爱这种薄利而崇高的事业.常常会笔下生辉,总结教育教学之心得,并且能够以其深刻的教学反思,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让自己更加成熟,更臻完美.才会淡泊明志,自强不息;才会教学相长,厚德载物.

只有善于修身养性的教师,他才会勤奋地工作,广育桃李,像甘霖一样,滋润着大地万物,且润物细无声.才会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细心地呵护着每一棵嫩草,每一朵鲜花.才会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正所谓道为业之本,业为惑之源.无道则业不正,无业则惑不生,故道正则业兴.因此,作为人民教师,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则道厚,道厚则业精,方可传道授业解惑.他才能够自己明是非,别善恶,辨真伪,知荣辱,断曲直,晓美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焉!”

关于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

从初为人师的那一刻起,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简单而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被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所喜欢的呢?有人列举了十种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像母亲一样亲切慈祥的老师;像朋友一样平等的富有朝气的老师;潇洒漂亮的的帅男美女老师;风趣幽默、充满爱心的老师;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有宽容心的老师;有真才实学的老师。一个老师之所以受欢迎,首先是因为他有课程智慧,懂得并善于处理教材,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其次是因为他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什么?就是我们老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由此可见,为师之道,重在学养,贵在师德。 唐代诗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我们作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作用,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平时我们都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象蜡烛一样默默燃烧,象春蚕一样无私奉献。

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范文

韩愈在《师说》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古往今来,凡是想要求学的人,必然要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老师是干什么的呢?当老师的人,要向学生传播道德礼法,教授知识技能,解答疑难惑事。所以天底下凡欲探究高深学问的人,没有无师自通的。要学真本事,必须先要找到好的老师,找不到好老师,想成就一番不朽的事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什么要强调这么一个既浅显又简单的话题呢?那是因为时下很多的人已经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学问,尊重老师。好的老师可以把我们从一个浅薄无知的白丁,培养成承载天下的栋梁之才。所以说,老师于我们有再造之恩。扪心自问,一切有良知的学子,我们可对得起自己的老师?尤其是那些付出了无尽辛勤汗水,培养我们成才立业的恩师益傅。

其实为人师者,于门生弟子所求无多。无外就是希望他们成才之后,造福一方,提携左右。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最不希望看到他们的门下,走出一些忘恩负义、吃里扒外、投机取巧、见利忘义之徒。再就是希望他们的弟子不要做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小人。试想,一个桃李满天下的老师,育人教子辛辛苦苦数十年,门下居然冒出了个厚颜无耻,助纣为虐,为一己之私,不惜欺师背祖的小人。怎么能够不寒心呢?倘若由于学术见解不同,站在老师的对立面,尚情有可原。如果是由于金钱利益驱使,与势力小人狼狈为奸,攻讦老师,则罪不可赦。连禽兽都懂得报答人的恩德,况尔尚披有一张人皮乎?

篇5:《吕氏春秋》中的为师之道

《吕氏春秋》中的为师之道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著作,班固把它列入杂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春秋战国学术文化的一个总结。其中的《劝学》(一作《观师》)、《尊师》、《诬徒》等篇,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讲为师之道的内容,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思想之光,兹述析如下。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为师者自我价值的确认

春秋战国之时,具备为师之资格的人,皆是具有“道术”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知识分子。无论儒家、墨家还是道家,尽管其思想上取舍不同,但都无一例外地传授自己所认同的“道”,而这便成为为师者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吕氏春秋》更明确地指出:“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又说:“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于教。”教师应当认识到,其自身之所以存在重要价值,在于其主要是开启心智,在于“胜理”,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德行的“人”,即所谓“行义”是也。

进一步讲,“行义”二字标示出了为师者通过教育人、培养人而改造社会的神圣使命,具有“道德命令”的性质。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是在对社会关系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自觉担当,达不到“行义”的目的和要求的时候则常常会感到惭愧与不安。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师者就是社会改造的引导者、先行者,所以《吕氏春秋》讲:“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为了“行义”而“争于道”,对于为师者而言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为师者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的确,为师者只有先确认了自我价值感、使命感,才会有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就以大教育家孔子来说,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分不开的,他要通过育人来“行义”。在匡地被围困时,他还带领学生习礼树下,弦歌之声不绝,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事业,真有临大节而志不可夺的精神。在教育劳动中,义务体现为使命,在价值感和使命感中,才能激发出内在的热情与持久的力量,从而自觉、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育人的工作。

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

为师者容易犯的四种毛病

《吕氏春秋・诬徒》篇批评了某些为师者容易犯的四种毛病:

第一,“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过于随心所欲,缺少一贯性的原则,信口开河;二是对待学生的态度不稳定,喜怒无常。一般说来,“不讲”的老师少,但“妄说”者却大有其人,“妄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缺乏、学术不精和不负责任。为师者应当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平和其心气,宽大其胸怀,培养对学生的良好感情。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有时出现傲慢、顶撞、无理、“不懂事”等言行并不意外,对此教师应掌握分寸,正确处理。

第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

就是说为师者自己有失败或过失,不肯自我批评,刚愎自用,坚持错误。当然教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但教师不应过分看重自己的尊严。如果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顾是非曲直,实际上你的尊严并不能得到真正地维护,相反却受到更大的损害。每个当老师的,都希望学生尊重自己,这是正常心理,问题是怎样赢得学生的尊重。尊重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基础上的自觉行为,即使对于年少的学生也应当是这样,教师发现自己错了能坦率地承认,学生不但不会瞧不起你,反而会感到你可敬可亲。

第三,“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

有些教师阿谀谄媚权势者,不管其德才如何,千方百计地讨好奉承。这种情况在古代专制社会中是存在的,是不正常的。一方面,这会在心理“骄惯”那些富豪子弟,使他们产生鄙视教师进而轻视知识的心理;另一方面,这在客观上是对贫寒子弟的不公与歧视,使他们的.自尊心无形中受到伤害,他们也同样会对这样的教师产生鄙视的心理。为师者平等视人、给予每个受教育的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关注度,不仅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体面与美德。

第四,“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而恶之。”

个别为师者对品学兼优却不善于“搞好关系”的学生无端地疏远、嫉恨,从而压制之、刁难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学生的社会关系、家庭条件、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会是一种类型。就性格而言,有能说会道的、也有沉默寡言的,有“眼皮子活”的、也有灵活性差的,这都是正常的。作为教师,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要善待,因为他们在心灵深处都期待师长的关爱,这一点不可不明。

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

为师者最好能“反己以教”

《吕氏春秋》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反己以教”。“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好老师对待学生就如同对待自己一样,要设身处地施行教育。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先想想,自己若是学生,能否做到,不能勉强学生做力所不及之事。这样就能师生同心,情感和谐,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完成。

为什么为师者要“反己以教”?《吕氏春秋》指出:“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其所不乐。”又说:“为之而乐者,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人之常情是,不能喜欢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能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中有所得。做一件能得到快乐的事,即使是不肖者,也会努力干;做一件苦恼的事,别说不肖者,贤者也难以坚持。因此,“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体验学生的心情,研究其心理特点。这样,就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反己以教”,从教学内容上讲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凡说者,兑(悦)之也”。“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锤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草名,有毒)也。”意思是说,大凡说教,应该使对方心情舒畅,而不是硬性说教。不能使对方心情舒畅,反去硬性说教,就如同拯救溺水的人却用石头让他沉下去,如同治病却给病人喝下毒药一样,只会适得其反。

“反己以教”,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是注意学习、休息和娱乐相结合。一味紧张单调而急迫地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精神疲劳,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师不能令于徒”,即造成老师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局面。而高明老师的教学,总是能把教学组织得劳逸相济、从容不迫。使学生既有严肃认真之学习精神,又有愉快活泼之生活情致,即“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这样,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而能够疾学不倦了。

综观《吕氏春秋》所讲的为师之道,毫无疑问,有利于为师者恰当地自我定位,有利于为师者的自我省察,有利于为师者自觉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颇值得今天的为人师者思索玩味、借鉴学习。(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篇6: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最近读了于永正先生的《我的为师之道》,感慨颇深,让我不由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本书总共分十个章节,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第五章的行无言之教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一直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眠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眠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有一次,于老师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回想当初我教一年级时,我的一直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

我想对待所有的学生,我就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他们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级学生所需求的。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我非常喜欢于老师的那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对于低年级教师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需要这“温”;于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甘草。甘草有三个特性。作为老师除了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严”;那么在这“温”与“严”之间还要讲究一个“度”。

于老师在本书中还讲诉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1、不背手;2、主动和学生打招呼;3、课间和学生一起玩;4、到学生家里走走;5、经常讲故事和笑话;6、幽默;7、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8、做值日;9、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10、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看到这里,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于永正先生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如此要求自己,为何我不能。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

篇7: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篇8: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于永正老师不仅是他的学生们喜欢的老师,也是我很佩服的一个大师。今年暑期中,读他的《我的为师之道》,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反思。

于老师在文中说,他的为师之道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自强,就是不断的自我修炼,提高多方面修养。为人之师,必须有大智慧,即平时的文化积淀、道德修养,心中有对学生的爱意和尊重。二是自律,就是战胜自身消极、负面的东西。用爱心支撑起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的责任感。当要“怒发冲冠”训斥学生的时候,要冷静,冷静了,事情就会处理得好些。管好自己,做个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三要自省。要善于在思考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在思考中把失误转化为收获。要写日记,写反思,使自己变得深刻完善。

我也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但细细反思,但自我修炼的还差的较多。尊重学生也做得不够,偶尔也克制不住会“怒发冲冠”地责罚学生。最大问题是懒惰、消极的思想总是难以克服,反思了,想了,就是懒得怕写,怕总结。

于老师说:“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张光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苏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从这些名家的话中,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应该有一颗童心,因为有了一颗童心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其实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喜欢搞活动,不想做太多的作业。所以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让作业把孩子的空间填满。于老师说过:“靠做作业成绩好的学生将来没多大出息,让学生多读书成才的.才是真正的才子。

教育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生活要注重自已的一言一行。于老师平时就这样要求自己。

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 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我觉得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也要以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我要学会不断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篇9:为师之道几重天

为师之道几重天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并以三句诗加以形容:“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最终境界。我以为,这不只是做诗的境界,做学问的境界,从事艺术创造的境界,也是我们生活的境界,事业的境界,人生的境界。

做教师亦是如此。所以为师之道依我看,也可以划分为三种层次。

第一个层次,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所谓职业,就是凭之吃饭、挣工资的,而且在现在这个处处呼唤改革、倡导竞争的时代,干不好是要下岗、要落聘、要丢掉饭碗的,因此,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就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在下海的人大把数钱时不眼红,在歌星影星受到众人追捧和崇拜时不发烧,也就是要做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个层次,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所谓事业,就是人人都想发达、有成、为之奋斗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那就得好好干,努力干,并且要会干。因此,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就应实干加巧干,既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学生倾尽心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又能做个有心人,时刻动脑子,探索规律,发现真理,追求成功。

第三个层次,把教师当作一种艺术。所谓艺术,就是可以醉人而不知,可以育人而不觉。因此,把教师当作一种艺术,就要晓古通今,博采众长,能把最恰当的事例信手拈来,融入课堂,天衣无缝,而学生则有天上一日人间十年的感觉,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汲取知识的芬芳,不再有学习之苦,不再觉背书之累。这种境界,是每个为师者都想追求到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但欲达到,却非经年积累不成。而一旦达成,享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乐趣,则心中喜悦,万难形容。

篇10:《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暑假,我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育文集中的一册《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他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在没读这书之前,我感觉像这种教育著作的书,理论性都很强,内容晦涩、费解,是很难读的,但是读了之后感觉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这本书就像读故事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很多地方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不免啧啧称赞,佩服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赞叹于老师教育艺术的高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我的心底就有一个愿望: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是教育的第一步。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于老师在书里道出了让学生喜欢你的五个秘诀:

秘诀一: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其实,每个学生,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物……总之,一定是“行为”。

秘诀二:老师要有点孩子气,童心不泯。张光鉴曾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拥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班里曾经有两个男生在我的教鞭上涂满了粉笔,想看我拿起教鞭时两手“雪白”的样子,结果我真的中招了!我马上伸出手掌在他俩脸上一按,结果这两个人都成了发面馒头一样,那场面别提有多欢乐了!从那以后,孩子们明显和我亲近了许多。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秘诀三:身为教师,要身正。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善于效仿是小学生的基本特点。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旦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目光就像雷达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并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师的行为。无论是仪表、书写,还是朗读,老师都要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让学生看到我对待每一节课、对待每一次作业批改都一丝不苟,使他们明白工作就应当爱岗敬业;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旁征博引,当堂背诵经典诗文语录、讲历史故事等,使孩子看到我的知识积累,给予他们用心打基础、适当做拓展的启发;复习过程中,示范画思维导图,教会并指导他们培养梳理知识的好习惯。

秘诀四:要学会正确激励学生。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激励要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学生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的表现,教师都可以视为可庆贺的大事,不但郑重表扬,还要通知家长,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激励要当众。当众表扬,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表率、鼓动、引领效果;激励要针对。所谓“针对”,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一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二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孩子的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

秘诀五:要把课上得有意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认为,老师要把课上得轻松一些,让学生有愉悦感,这样学习效率才能高。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并不意味着上课时总是保持着一副老学究式高深莫测的严肃表情,可以多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用一种具有亲和力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把说、练寓于活动之中。语文课堂也要多放手,敢放手,把课堂和学习还给学生。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新的方式,比如将游戏比赛加入课堂。游戏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大脑疲劳,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篇11:《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 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背手;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该去努力!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读后感记得于老师回忆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不过凡事都有度,要把握这个度,毕竟低年级也需要给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也许我们可以换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行无言之教了!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他不一定听的见听的进去,但是你做了,他一定更喜欢模仿!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童心未泯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给孩子们正确的榜样作用!我的字体我的语言我的坐姿我的仪表,都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作用,这些方面,我确实惭愧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去完善!

于老师用一件件小事、一张张图片、一字字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他五十多年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也给了我们诚恳的建议!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他身上有许多许多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的地方!

篇12: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暑假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这是从教50多年的总结经验,想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然而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探索。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也遇到过很多喜欢的老师,这些老师都有很多共同点,那就是对我影响都非常大,而且这些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我都很感兴趣而且能学得好。

我小学经历过两位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而且教学风格都一样,特别严厉,严谨,对学生要求特别高,小的时候就对老师有着崇拜心里,所以这两位老师在我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我当时也是语文学得特别好的尖子生,经常受到奖励。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和化学老师是两位年轻的男老师,特别青春帅气,讲课丰富多彩特别有活力,当时也是吸引了众多的女学生“粉丝”,当然包括正值青春期的我,所以当时我的物理和化学基本都是满分,再难的物理题我都能花费时间一步步解答出来。大学的时候思修课王老师博学广识,和蔼可亲,非常温柔耐心,大家都喜欢听她的课,我也饶有兴趣,现在还是对她充满崇敬的心理,把她当成我的榜样。对看来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确实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反之一旦学生对老师有了厌恶心理,那自然学习成绩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书中的作者于老师也是这样深受学生爱戴,总结以下几条书中描绘的学生喜欢的老师。

一、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文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一个对学生如此宽厚的人,学生能不喜欢吗?

二、童心不泯,从没忘记自己是个孩子。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标志二就是“孩子气”,是童心的一种外观。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虽然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

三、用影响和激励,促进儿童成长。 “无言之教”影响深远。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有三大看家本领――写字、朗读、表达(口头和书面)。具备这三大本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于老师已经将 知识、理论融入肌肤与灵魂,并能转化成行动。他的文化品格,他的学识修养,他对教育的态度和对语文的情感,对学生的关爱,都是我们各位老师所要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也要向于老师一样,以积极的态度去尊重规律,关爱孩子,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实善良,快乐向上。

篇13: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心得

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赏识、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只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由此可见,赏识、 激励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该有多大的作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赏识、激励教育的重要性,都应掌握更多的赏识、激励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快乐而茁壮地成长。

1、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只要蹲下来看学生,只要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不仅要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还要适时地进行赏识教育,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他们的心田里有阳光,也有雨露,健康茁壮地成长。

得到赏识激励是所有儿童的正常的心理需求,而且实践也证明:获得激励作用最大的'学生往往是受到赏识激励最多的学生。对那些天赋较好,能力较强,自觉性较高的优秀学生,应该提出更高的希望和要求。在激励其上进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其身上表现出来的缺点,使他们克服缺点,更上一层楼。

对一些后进生,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应善于指出其优点和良好品质的萌芽,用放大镜来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肯定他们的优点。寄予满腔的希望,让其看到自己的长处,还给他们自尊,唤醒他们的上进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改善他们生活的舆论环境,让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而重新树立信心,扬起希望的风帆。

21世纪需要充满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社会。而承认差异,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无疑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

因此,要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扶植他们的自信之树,就必须重视“激励”的教育功能,使鼓励和激励的话经常化,使孩子们不断得到进步。

2、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

赏识教育是尊重差异、不怕失败的教育,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练,在一千零一次的失败中鼓励孩子顽强地站起来,一次又一次地去自己尝试。这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而有的家长和老师总觉得孩子小,经不起摔打,不让孩子参加艰苦的活动,或是横加阻拦,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干不了”,事事包办代替,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缺乏独立性和应变能力。所以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就像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一样,即使说错了摔倒了,也要鼓励他继续下去,绝不会认为孩子不行或太笨,而总是鼓励他从失败中站起来,独立地去完成每一件事情。

总之,为了孩子们能够良好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激励,使其成为发展的源动力,促使孩子不断进步。我们只有做教育的有心人,才能让孩子在自信中健康成长!

篇14:《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

星海教师――房焕丽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 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背手;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该去努力!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于老师回忆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不过凡事都有度,要把握这个度,毕竟低年级也需要给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也许我们可以换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行无言之教了!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他不一定听的见听的进去,但是你做了,他一定更喜欢模仿!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童心未泯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给孩子们正确的榜样作用!我的字体我的语言我的坐姿我的仪表,都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作用,这些方面,我确实惭愧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去完善!

于老师用一件件小事、一张张图片、一字字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他五十多年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也给了我们诚恳的建议!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他身上有许多许多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的地方!

篇15: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参加了xxxx市1xxxx期继续教育培训班,心里有很深的感触,因为可以和全市几百名教师一起学习、交流、研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它不仅拓宽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

今天,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很多时候仍让我们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我们很需要学习,而此次教师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培训中,在言谈之中无不透露着充满哲理的思考,也无时无刻不再提醒我们:“成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必须改,而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改变首先在于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培训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新课程改革,认识到这场课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

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变化。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他的教学水平才会提高,他的课堂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的放矢的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提升素质的一条捷径就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我们教师平时实践的很多,但却缺乏反思提升的意识,每次上完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课堂的效果也许自己有些想法,但一回办公室就因忙于一些其他事物而不了了之了,久而久之自己的教学没有任何长进,自己还感到很辛苦。其实,教师真的太需要通过反思提升实践智慧了。好多时候,挤出一些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教师却不愿意挤,课上完后,将从班里往办公室走的路上想到的这节课的成败写上那么三五十个字,坚持下去,反思能力就会增强。反思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也就会提升。虽然很简单的事,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了呢?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身为教师如果不懂得计算机,不懂得网络,就是新时期的文盲。而且网络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教师同授一堂课成为网络时代的特色,它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通过这次信息培训,我学会了以前许多不懂的东西,并促使我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总想外出学习,去见识一下先进地区的教学;有时候就一个观点想与更多的老师进行探讨,但总是受现实情况限制,得不到实现。“网络教学”使我先前的想法变成现实,能够跨越地域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得到优秀教师示范和专家的引领,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生动,效率会越来越显著,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关注未来,放飞希望。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直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人”。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教师培训对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知识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

师说教案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的教案

《师说》高中一年级教学设计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是什么

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体会(共15篇)】相关文章:

师说 教案2023-09-06

《师说》全文翻译及原文2022-11-16

师说教学反思2022-12-04

韩愈师说教案2023-02-28

师说原文及翻译2022-06-14

高二语文的《师说》教案设计2022-04-30

师说韩愈原文和古今义2024-04-20

韩愈师说中的名句2022-10-16

韩愈师说的鉴赏2023-10-23

为师之道贵在宽容:把学生当人看2023-06-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