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22-06-03 02:14:35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精选15篇)由网友“刺猬爱吃糯米团”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

篇1:《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

星海教师――房焕丽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 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背手;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该去努力!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于老师回忆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不过凡事都有度,要把握这个度,毕竟低年级也需要给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也许我们可以换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行无言之教了!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他不一定听的见听的进去,但是你做了,他一定更喜欢模仿!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童心未泯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给孩子们正确的榜样作用!我的字体我的语言我的坐姿我的仪表,都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作用,这些方面,我确实惭愧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去完善!

于老师用一件件小事、一张张图片、一字字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他五十多年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也给了我们诚恳的建议!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他身上有许多许多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的地方!

篇2: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最近读了于永正先生的《我的为师之道》,感慨颇深,让我不由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本书总共分十个章节,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第五章的行无言之教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一直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眠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眠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有一次,于老师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回想当初我教一年级时,我的一直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

我想对待所有的学生,我就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他们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级学生所需求的。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我非常喜欢于老师的那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对于低年级教师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需要这“温”;于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甘草。甘草有三个特性。作为老师除了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严”;那么在这“温”与“严”之间还要讲究一个“度”。

于老师在本书中还讲诉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1、不背手;2、主动和学生打招呼;3、课间和学生一起玩;4、到学生家里走走;5、经常讲故事和笑话;6、幽默;7、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8、做值日;9、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10、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看到这里,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于永正先生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如此要求自己,为何我不能。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

篇3: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篇4: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于永正老师不仅是他的学生们喜欢的老师,也是我很佩服的一个大师。今年暑期中,读他的《我的为师之道》,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反思。

于老师在文中说,他的为师之道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自强,就是不断的自我修炼,提高多方面修养。为人之师,必须有大智慧,即平时的文化积淀、道德修养,心中有对学生的爱意和尊重。二是自律,就是战胜自身消极、负面的东西。用爱心支撑起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的责任感。当要“怒发冲冠”训斥学生的时候,要冷静,冷静了,事情就会处理得好些。管好自己,做个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三要自省。要善于在思考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在思考中把失误转化为收获。要写日记,写反思,使自己变得深刻完善。

我也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但细细反思,但自我修炼的还差的较多。尊重学生也做得不够,偶尔也克制不住会“怒发冲冠”地责罚学生。最大问题是懒惰、消极的思想总是难以克服,反思了,想了,就是懒得怕写,怕总结。

于老师说:“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张光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苏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从这些名家的话中,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应该有一颗童心,因为有了一颗童心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其实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喜欢搞活动,不想做太多的作业。所以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让作业把孩子的空间填满。于老师说过:“靠做作业成绩好的学生将来没多大出息,让学生多读书成才的.才是真正的才子。

教育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生活要注重自已的一言一行。于老师平时就这样要求自己。

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 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我觉得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也要以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我要学会不断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篇5:《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暑假,我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育文集中的一册《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他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在没读这书之前,我感觉像这种教育著作的书,理论性都很强,内容晦涩、费解,是很难读的,但是读了之后感觉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这本书就像读故事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很多地方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不免啧啧称赞,佩服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赞叹于老师教育艺术的高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我的心底就有一个愿望: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是教育的第一步。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于老师在书里道出了让学生喜欢你的五个秘诀:

秘诀一: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其实,每个学生,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物……总之,一定是“行为”。

秘诀二:老师要有点孩子气,童心不泯。张光鉴曾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拥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班里曾经有两个男生在我的教鞭上涂满了粉笔,想看我拿起教鞭时两手“雪白”的样子,结果我真的中招了!我马上伸出手掌在他俩脸上一按,结果这两个人都成了发面馒头一样,那场面别提有多欢乐了!从那以后,孩子们明显和我亲近了许多。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秘诀三:身为教师,要身正。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善于效仿是小学生的基本特点。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旦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目光就像雷达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并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师的行为。无论是仪表、书写,还是朗读,老师都要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让学生看到我对待每一节课、对待每一次作业批改都一丝不苟,使他们明白工作就应当爱岗敬业;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旁征博引,当堂背诵经典诗文语录、讲历史故事等,使孩子看到我的知识积累,给予他们用心打基础、适当做拓展的启发;复习过程中,示范画思维导图,教会并指导他们培养梳理知识的好习惯。

秘诀四:要学会正确激励学生。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激励要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学生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的表现,教师都可以视为可庆贺的大事,不但郑重表扬,还要通知家长,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激励要当众。当众表扬,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表率、鼓动、引领效果;激励要针对。所谓“针对”,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一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二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孩子的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

秘诀五:要把课上得有意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认为,老师要把课上得轻松一些,让学生有愉悦感,这样学习效率才能高。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并不意味着上课时总是保持着一副老学究式高深莫测的严肃表情,可以多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用一种具有亲和力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把说、练寓于活动之中。语文课堂也要多放手,敢放手,把课堂和学习还给学生。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新的方式,比如将游戏比赛加入课堂。游戏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大脑疲劳,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篇6:《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 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背手;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该去努力!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读后感记得于老师回忆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不过凡事都有度,要把握这个度,毕竟低年级也需要给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也许我们可以换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行无言之教了!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他不一定听的见听的进去,但是你做了,他一定更喜欢模仿!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童心未泯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给孩子们正确的榜样作用!我的字体我的语言我的坐姿我的仪表,都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作用,这些方面,我确实惭愧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去完善!

于老师用一件件小事、一张张图片、一字字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他五十多年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也给了我们诚恳的建议!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他身上有许多许多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的地方!

篇7: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暑假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这是从教50多年的总结经验,想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然而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探索。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也遇到过很多喜欢的老师,这些老师都有很多共同点,那就是对我影响都非常大,而且这些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我都很感兴趣而且能学得好。

我小学经历过两位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而且教学风格都一样,特别严厉,严谨,对学生要求特别高,小的时候就对老师有着崇拜心里,所以这两位老师在我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我当时也是语文学得特别好的尖子生,经常受到奖励。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和化学老师是两位年轻的男老师,特别青春帅气,讲课丰富多彩特别有活力,当时也是吸引了众多的女学生“粉丝”,当然包括正值青春期的我,所以当时我的物理和化学基本都是满分,再难的物理题我都能花费时间一步步解答出来。大学的时候思修课王老师博学广识,和蔼可亲,非常温柔耐心,大家都喜欢听她的课,我也饶有兴趣,现在还是对她充满崇敬的心理,把她当成我的榜样。对看来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确实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反之一旦学生对老师有了厌恶心理,那自然学习成绩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书中的作者于老师也是这样深受学生爱戴,总结以下几条书中描绘的学生喜欢的老师。

一、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文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一个对学生如此宽厚的人,学生能不喜欢吗?

二、童心不泯,从没忘记自己是个孩子。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标志二就是“孩子气”,是童心的一种外观。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虽然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

三、用影响和激励,促进儿童成长。 “无言之教”影响深远。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有三大看家本领――写字、朗读、表达(口头和书面)。具备这三大本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于老师已经将 知识、理论融入肌肤与灵魂,并能转化成行动。他的文化品格,他的学识修养,他对教育的态度和对语文的情感,对学生的关爱,都是我们各位老师所要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也要向于老师一样,以积极的态度去尊重规律,关爱孩子,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实善良,快乐向上。

篇8:《读书之道》读后感1500字

――学习之道,学习之“道”

张家楼小学 丁瑜

在挑选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成功学书籍或是讲述一本很中规中矩的说明性书籍,但是拿到手后经过阅读才发现《读书之道》作为一本说明类书籍却又有点像小说。作者通过叙述性的描写来讲述了自己从最初的象棋天才到后来遭遇失败,反思之后又开始接触太极拳,最后又再一次登顶,颇有一种武侠小说中遭遇失败的大侠东山再起的效果,很能抓住读者的心。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介绍了作者的象棋之路、太极之路和一些衍生。在书的最开始,作者就表现出来在象棋方面他有着极强的天赋,及其浓厚的兴趣。在一个好老师的指导下,还在小孩阶段的作者学会了如何思考:对于每一个重要决定,要能明白自己的思考过程。虽然在象棋上有天赋,但是失败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后来作者偶然接触了太极拳,并开始越来越喜欢这项运动。太极最主要的是释放,从而让身体和思想能够慢慢地融合到一起。其本质并不在于和对手硬碰硬,而是在于将对方的能量协调到一起,先屈服于这种合力再用柔力来克服这股力量。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从而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宏观上的问题。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作者并非是遇到一件事就立刻投入进去,而是理清思路和脉络,搞清楚先做什么在做什么,刚开始接触太极拳时作者学的是什么呢?不是“太极身体力学的基本准则”,而是“冥想法中的六十个基本动作”.冥想是什么,就是调整呼吸,理顺你大脑中的想法,理顺心中的想法。冥想的一个基本训练方法就是感受呼吸,感觉你的一呼一吸,每当你的思想走远,就拉回到呼吸上来,通过这样一种方法,让你关注当下,关注当下的身体,关注当下的思想。作者说,“我意识到当自己轻度放松时,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任意一个部位并深刻体会到它被忽视的存在”.

通过冥想,作者想表达的是从容在各种国际大赛中至关重要。危机关头是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区分强者与弱者的标准。对此,我还算颇有体会,大学时打过校级大大小小的辩论赛,在比赛过程中,我比任何一个人都明白,即使处于下风仍保持冷静、从容自如,这种心理战术比起声音大、气势足或者台词华丽都来得有效。如果发自内心深处且灵活的从容成为了习性,从容应对所发生的一切,像呼吸一样自如,那么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将有一番不一样的效果。

在现代这个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与日俱增,而作者则强调,面对压力,还要学会释放压力。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优势的表现者最显著的特征是有规律地使用恢复期。让自己在全力以赴和彻底放松之间浮动。作者的处理方式是思考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自己思考变慢了,变迟钝了,就休息片刻,放下一切,直至恢复自我,然后重新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学会这样的释放压力:把自己推到体力的极限,然后休息,然后继续前进,再休息,做如此循环。可以尝试着把这样的处理置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诚然如作者所说,我们处于一个太急进的大环境,并且信息泛滥,这样的大环境下导致我们少了很多自身思考的时间,也就少了很多学习进步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其实就是把你手头在做的事情放一放,然后研究的更深入一点,你就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

通过这本书,作者传达了一种信念,成功的方法必须包含这一条:承认现实,超越现实,鼓起勇气并善用之。作为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甚至产生一些情绪的我来说,更应当学会适应并利用自己的本能情绪,最大程度地发掘深藏于内心的力量源泉,而不能逃避自己的情绪或是被它们完全控制。通读本书,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作者非常善于思考、总结、钻研,这些习惯极大的帮助了他自身的成长。在认同作者这些观点的同时,我也切实认识到,认同的同时也是时候身体力行学习这些“学习之道”了。

篇9:巴菲特之道读后感1500字

看完《巴菲特之道》,收获颇多,感觉其中很多道理、方法,不仅仅对股市投资,对工作事业和人生,一样很有价值,也许是因为对于沃伦.巴菲特来说,股市投资就是他的事业和人生。

首先,对于股市投资,“股神”巴菲特虽然11岁开始投资第一只股票,但不建议年轻人做。“在踏上社会在早期阶段,大多数人随着本职工作技能的提高,其收入多会超过投资收益。那些曾经20岁、现在40岁的人们过去、的‘炒股’经历,最大的损失并非股票亏损,而是由此耗去的时间与精力本可以成就另一番事业。”其实,年轻人开始也没有多少本金,如果10万以下,很多年不可能维持生活。所以,最好还是在取得自己第一桶金的时候,如果还有兴趣,再开始学习、逐步进入。

要理性和耐心,这是基于个人的能力。“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抉择的能力。”“你自己花在调查研究上的时间越多,对于股评家的依赖就越少,从而减少不理性的行为。”如果没有能力做出判断,怎么可能理性,怎么可能有定力,怎么可能在别人疯狂的时候全身而退,在别人极度悲观的时候大胆进入?“近来是否有愚蠢的家伙给我提供了低价买入好公司的机会?”“你必须懂得别人在做什么,懂得他们为何不对,懂得应该做什么,还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反其道而行,以及能够坚持备受煎熬的状态直到最后的胜利来临。”

要对自己能力有客观的评价,“清楚自己到底能吃几碗干饭”,买股票只买自己非常了解的。“沃伦知其所不知,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放弃其他。”要专注,“没有人会擅长每一件事,不断更新和学习新事物是很难的。”但现在,好像专家越来越少,什么都懂的“大家”越来越多,这不符合常理。“巴菲特相信,只有那些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才需要广泛的多元化。”

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是靠智商。“巴菲特告诉我们,成功的投资不要求有高智商,或在商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他有句妙语:‘如果你有160的IQ(智商),卖掉30吧,因为你不需要这么多。’伟大的成功,只要有足够的智力即可,不必是天才。多余的智力并不会增加你成功的机会。”

而是靠持续的学习、调查研究、独立思考。“读书,多读、兼听、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并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人生阅读的真意义。”“花越多时间阅读公司年报和行业的相关报道,你越会变成企业主一样的行业专家。”要多方面了解,要注重以闲聊的方式,这样会更客观、有更大的价值。

总之,投资及人生的主线就是:“实力,持续学习进化提升软实力(智慧和境界),通过提升软实力壮大硬实力(财富和影响力)。实力强大后像太阳一样,普照大地、回报社会,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到做人与人生,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要积极、坦率、追求快乐。要“与诚信且有能力的人打交道”,“不要试图成为他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永远不要停止前进。”“他投资是因为喜欢解决其中蕴含的复杂的智力问题,而名声和金钱的获得倒是这一过程中的副产品。”“人生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对某种兴趣的追逐,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过程之中。”“他总是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待这一切。一般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容易乐观,随着年龄增长,悲观主义逐渐抬头,但巴菲特似乎是个例外。”“他说‘我拥有我想要的生活,我热爱每一天。’”

简单说点本书的重点,如何股票投资。首先要强调的是:同样是买股票,投资与投机有本质不同。总结下来,就是要在好的时机用好的价格,买好行业中的好企业。“他寻找那些能看懂的企业,有着长期的光明前景、诚实且能干的管理者,以及,最为重要的是具有吸引力的价格。”所谓的好企业,个人总结就是“有良好的管理团队+对科研的重视”。

最后,感谢上初一的侄子,是他推荐我看的《巴菲特之道》这本书。

篇10:律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

律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

“律师”,一个神圣且正义的称谓,一个让人尊敬的群体。多少人为了它而辛勤耕耘,多少人为他挑灯夜读,正是因为律师能为他人主持正义,收入不菲,所以其令人们无不投来敬慕的目光。有人说,律师是行走在法律和正义间的使者,这句话无疑是对律师职业的诠释,也是对律师的价值的极高评价。

当你踏进律师这个门,做一名律师容易,但是要做一名优秀的律师肯定不容易。二八定律体现在各行各业中,在律师行业中也是如此,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那部分是这个行业的优秀者,领军人。

如何当好一名律师,进入这个行业的前百分之二十,从我踏进湖南方廉律师事务所的第一天起就在努力思考这一个问题。对于一名青年律师,高谈阔论这个话题显然让人觉得有班门弄斧之嫌。在这里,我只想把自己所思所考和读了《律师之道》后的一点点心得分享给刚入这个行业或者即将要踏入律师职业的你们。

君和律所的合伙人之一肖微在《律师之道》书中提到:“律师是一个永远能学到新知识的职业。知识不仅要静,还要广;不仅包括法律方面的,还包括经济、政治、历史等”。做律师首当其冲的就是律师的专业知识,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做律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只有爱上了某一份职业,你才会更容易把这一份职业做好。律师职业的第二个优点就是有挑战性。律师所接触的事物往往是非常新鲜的事物,许多新业务可能只是客户的一个点子,一个想法,一个计划或者是一个尝试,很多同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或者一般人不曾想过的问题。这些新鲜事物是机遇,也是律师的挑战。同时,律师的业务时效性强,经常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些极其重要的任务。如下午接到客户需求就被要求晚上出来一套方案,对于律师来说可谓家常便饭。为了一个项目通宵挑灯夜战也并不罕见。这不仅是体力上的挑战,也是对机智和心理素质的挑战。既是挑战,就会让人紧张、心焦、头疼,但是勇敢地迎接挑战时的快感和用自己的力量征服挑战后的成就感却正是律师职业的吸引力和乐趣所在。

君和律所的合伙人之一邹维宁和廖海燕在《律师之道》提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如上一段所提到的,热爱律师职业,正所谓“兴趣时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对于挑战没有兴趣的人,恐怕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要有敬业精神,无论做什么工作,敬业精神都必不可少,敬业精神与对一个行业是否喜欢既有关联又有不同。不喜欢肯定谈不上敬业,而喜欢也有可能不是很敬业。而对于律师这种专业能力和素养要求极高的职业而言,“敬业”二字更显重要。要有责任心,律师不仅要对客户负责,同时也要对合伙人及合作的律师负责。一个年轻的律师如果责任心不强,在办理合伙人交办的工作中出现疏漏,则可能导致该名合伙人不会安排其他工作,而如果在不同合伙人交办的工作上都出现疏漏,那么这名年轻的律师可能会被大多数合伙人忽略而没有锻炼机会,这会导致该名年轻律师没有任何发展的机会,影响其工资奖金和晋升。因此,年轻律师一定要认识到缺乏责任心的严重后果。律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一定要严谨细致。虽然刚开始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是一定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对于错误要“上心”,要“每日三省吾身”,积极认识,评价与提升自我;

柏拉图说过,“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属于法律的结晶。一个事件的发生,社会上会有多种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律师主动做好法律研究,即便是对初级律师来说,对社会上的一般问题经过仔细深入地分析思考后,也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处理办法。所以,首先要去了解,再自己研究一下法规、司法解释、典型判例,然后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是,光靠理论分析对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真枪真刀的实干。律师的主要工作是要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实践而熟能生巧,也需要积累经验,因而青年律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律师真正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具体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学习,而别无其他任何捷径。

最后,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是让律师变得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专业律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识,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占据法律革新的前沿阵地。此外,平时还应勤于收集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种规范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勤动手,细分类,做好编辑分类整理工作,为工作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如此长期积累下去,必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最后希望看过此文章的同行,能在评论区留下你宝贵的行业经验给大家分享,也可以推荐1-2本值得刚入行的青年律师精读的书籍,以便相互交流,不胜感激!

篇11:《学习之道》读后感1500字

Wendy有话说:Apple去年从远程会员变成了俱乐部会员,学习和成长的心是坚定的,但内心是恐慌的,语言表达是典型的“工科生”。本次能杀下心来读书、体会、写感受,是十分值得赞美的。

这是我第二年读这本书,当聂老师告诉重读的时候我心中好像没有去年那样的恐慌!今年再读此书,当合上书闭上眼睛我在脑海里可以浮现一部分本书中目录的主要内容,按章节题目可以回想作者描述的自己从入门到卓越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化解危机所做的努力。

虽然从前到后读此书,但是对我来说将整本书领悟还是不易,下面我就本书中我读到和理解做个总结;

本书在基础部分,介绍偶然机会接触围棋,被围棋所吸引。作者之所以对围棋的热度不减,是因为父母完全遵循孩子兴趣的天性,平静的陪伴和默默的支持,当遇到失败和挫折父亲带着孩子去释放压力,母亲无条件的爱给予支持,很好的保护了孩子心中对围棋热爱的火焰,父母无私的爱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信,给再次回归带来了动力。反思我们的爱是有条件,自私、不自觉的攀比,从开始就设定目标,设定未来想要的结果,没有保护对兴趣的热爱,不注重过程。

同时在基础部分作者说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给了我们初学者希望,可以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在没接触本书前我经常用整体理论来思考问题,这样就紧固思想。生活和工作万事求安稳,不喜欢接受挑战。一直觉得就是这样了,到哪里都难。同时用这样的想法来衡量孩子,学习上那课吃力就觉得像爸爸或者是我,没有想过帮孩子度过难关的方式,只有焦虑!而作者所论述的就是要开阔思路,人是会改变和进步的,在遇到挫折时要接受挑战,通过学习和练习让自己有所改变,可以具备持续改进缺点的能力,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激发自己最好的状态,保持这种持续的状态,平和应对变故。

另外在通往卓越的路上还要避免漩涡效应,当遇到瓶颈困难是要停下来,冷静思考。不要深陷的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和错误。之前有时候就会在孩子错误中陷入漩涡,见到一个错误,会把之前好久的问题唠叨没完,一个又一个的数落。越唠叨越生气,最终引发对孩子的辱骂和指责,有时还会迁怒爸爸。回想一下,当陷入漩涡时我们是没有理智的,言语犀利伤人的,不会冷静的思考,不会想解决问题方法。更不会想去帮助孩子,只剩指责和内心的不甘!通过读学习之道书和老师的解读我有意识对家庭问题时,提醒自己停下来想想!减少了对孩子的语言伤害和冷暴力管教。

改变本能反应章节中作者描述怀着谦卑的心和对象棋深深的热爱迎接变故,坚持住。要专注的思考,改变固有思想,改变本能反应,寻求有效的训练方法来提升。作者以妈妈驯服野马为例,方式不同结局是不同的,如果想与孩子相处的愉快就要制定好有效的规则,发自内心的爱孩子,长大后才不至于反叛厉害,就像我们工作中的弹簧一样,施加压力越大,反弹时打回来的力量就越大。在精进的路上不要怕困难,允许自己不够好,接受现有挑战,先退下来但不是一味退缩,而是聚集能量再反击。

作者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化小圈将目标分解出来,反复的练习,不可急功近利。一味总想多学。每一个都是填鸭式塞下去。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就是这个道理。而是要有目标有方法练习才能达到熟练到精通。在突破的路上是需要训练自己专注的练习,只有专注才能精进,自己快了,时间才能慢下来。

还要学会释放压力,训练自己身处困境应对困境的能力,而且还需要间歇性休息和放松。面对困境找到释放的出口。使自己处于张弛有度的状态,而不是紧绷死磕。

作者在激发最佳的状态中提到爸爸利用间隙时间来给他放松,没有过高的目标和功利心,没有注重结果。而是带领儿子享受过程。在我们陪伴孩子的路上,最近反思就是功利心毁掉了孩子心中一个又一个新的爱好。

全书我只能按我理解提取到这些,对于这样的工具书我还需要继续读,仔细的解读每一章。

篇12:《学习之道》读后感1500字

我是橘子,今天我写的是乔希.维茨金《学习之道》的读后感(上),是我100篇计划里的第5篇。

今天我看了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全书总共分为三部分,作者是通过回忆自己的围棋和武术的学习经历展开来叙述的,知识点都需要自己总结归纳。于是我边看边把自己产生共鸣的感受写下来,所以速度比较慢,今天看了1/2的样子。本来想后面的囫囵吞枣地看完,把全书的读后感都写完,算是给自己的任务完成。但想到文中有一句“领会学习本身的价值和美妙之处“,还是坚持质量更重要。

在致读者中,作者告诉我们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二十九年中,学到的一点就是世事难料。所以我们更要加倍努力,准备好随机应变,准备好在能想象的高压下发挥出创造力。其次,通过这本书我们要真正掌握方法的话,必须要发现一些最能够有共鸣的信息,并与自身融合为一体,才有价值。

世事难料---->努力---->随机应变

共鸣---->融合一体---->武器

在引言中,我们可以得知乔希年纪轻轻就认识到名气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习惯了高强度思考后辛苦换来的成就与满足,喜欢与外界的称赞毫不相关的那种平静,有无线创造力的阶段。随着他逐渐地追求自我探索,内心的平静,他逐渐认识到“我所擅长的既不是太极,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之道。”

今天读完的这部分内容,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乔希非常理性,而且心平气和地对待他所遇到的所有事。我觉得这得益于他从12岁开始写周记,记下象棋学习心得,并不断的观察自己的心理变化。其实这就是反省,或者是复盘吧。

天性平衡

最开始的时候他的第一任老师非常重要,感觉像朋友一样,把自己当成乔希成长过程中的向导,而非权威。每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会面对面进行探讨,而不是单方面的训话。这点我觉得很有感触,我对自己的小孩就是用这种方式交流的。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平衡状态:直到如何教会学生约束自己,又不减弱学生对象棋的热爱或压抑学生内心的想法。有的老师不管学生的决定是好是坏,都会表扬,聪明的孩子马上就会看出来,反倒会不信任老师了。从中我感觉到做人真诚很重要,对方都是感受得到的。

渐进理论

问:比赛的意义何在?如果野心会带来失望,那为什么还要一如既往去追求卓越呢?

答:它能激励弹性,能够将多样化的追求与每天对于过程的享受联系一起。

渐进理论其实可以理解为就是成长思维。有成长思维的人更注重过程,会觉得通过练习和努力,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得到的教训比奖杯和荣耀更有意义。从长期来看,痛苦的失败比获胜更有价值。能保持住这种视角非常重要。

乔希还有一个观点我觉得也非常有共鸣,就是我第一段中说的”领会学习本身的乐趣和美妙之处“,不要急功近利,过于关注结果,多多练习。

走出舒适区

这一章我认为有一个对家长很有用的观点,就是大人要以身作则,培养一种健康、自由的思维方式。要懂得真心的、懂的理解、不断鼓励孩子,帮孩子建立“过程第一”的理念,可以帮助一个野心勃勃的孩子得到释放。

每当遇到失败的时候,提有建设性的问题,把握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这种反省时刻当成短期目标。心态要好,专注成长,而不是成功。成长源于对决的那一刻。不断探索自身能力的极限,才会有所收获和进步。

软区域

这章主要讲我们如何不为突发状况而分心?

1、心平气和的面对一切已发生的事情

2、学着将这事为我所用

3、学着做到自己创造突破性创新想法

具体还说就是当你遇到干扰时,你要做的就是静静的、高度专注、看起来很轻松,脸上的表情很沉稳,但精神世界确实激流暗涌。你平静接受眼前的事,将生命中每一圈涟漪都融入自己创新思维过程中去。

我想到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身边的人可能早就在大惊小怪什么的,越是这种时候,我是表现得很平静,实际脑中一直在思考。应该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另外有一个小细节,乔希说到自己有时候故意把东西放得到处都是,然后在大脑中整理归类。难怪有些爱整理的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可以在一团乱的房间马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哈哈。

今天的就写到这里了。

篇13: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心得

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赏识、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只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由此可见,赏识、 激励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该有多大的作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赏识、激励教育的重要性,都应掌握更多的赏识、激励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快乐而茁壮地成长。

1、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只要蹲下来看学生,只要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不仅要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还要适时地进行赏识教育,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他们的心田里有阳光,也有雨露,健康茁壮地成长。

得到赏识激励是所有儿童的正常的心理需求,而且实践也证明:获得激励作用最大的'学生往往是受到赏识激励最多的学生。对那些天赋较好,能力较强,自觉性较高的优秀学生,应该提出更高的希望和要求。在激励其上进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其身上表现出来的缺点,使他们克服缺点,更上一层楼。

对一些后进生,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应善于指出其优点和良好品质的萌芽,用放大镜来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肯定他们的优点。寄予满腔的希望,让其看到自己的长处,还给他们自尊,唤醒他们的上进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改善他们生活的舆论环境,让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而重新树立信心,扬起希望的风帆。

21世纪需要充满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社会。而承认差异,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无疑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

因此,要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扶植他们的自信之树,就必须重视“激励”的教育功能,使鼓励和激励的话经常化,使孩子们不断得到进步。

2、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

赏识教育是尊重差异、不怕失败的教育,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练,在一千零一次的失败中鼓励孩子顽强地站起来,一次又一次地去自己尝试。这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而有的家长和老师总觉得孩子小,经不起摔打,不让孩子参加艰苦的活动,或是横加阻拦,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干不了”,事事包办代替,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缺乏独立性和应变能力。所以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就像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一样,即使说错了摔倒了,也要鼓励他继续下去,绝不会认为孩子不行或太笨,而总是鼓励他从失败中站起来,独立地去完成每一件事情。

总之,为了孩子们能够良好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激励,使其成为发展的源动力,促使孩子不断进步。我们只有做教育的有心人,才能让孩子在自信中健康成长!

篇14:李镇西《教有所思》读后感,我追寻的“为师之道”

李镇西《教有所思》读后感,我追寻的“为师之道”

我追寻的“为师之道”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小长假是许多人眼中的出游好时节,而我却躲避尘嚣与浮华沉浸于书香之中。因为之于摩肩接踵的山阶,书香堪比青山翠;之于人头攒动的花园,书香更比百花秀。在此,我将手中的《教有所思》分享给大家。

李镇西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他出版着作十多部,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

《教有所思》是李镇西的又一本展现其教育情怀、人生体味和社会视野的随笔集。

李老师沿用一贯的坦率直白不造作的文笔,运用散文式的文体,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向读者传递着一位站在一线的教育家对教育的独特感受:

对“童心万岁”的讴歌,

对“师恩难忘”的追忆,

对“教不好”与“不会教”的诠释,

对“假教育”“伪教育科研”的抨击……

在一件件寻常小事中发现人生的真善美,于一处处“司空见惯”中抨击时弊的假恶丑。阅读着一个个与当今社会水乳交融的教育话题,我思绪纷飞的同时,也更坚定了心中的“为师之道”。

做一个有童心、懂孩子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优秀的`老师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在对待学生的个别教育问题上,李老师常常有一些与众不同、让常人不可理解的做法。这会不会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李老师却只他忠实于自己的心灵,爱自己的孩子。他经常说,“我做事就两个准则,一个遵循我的内心,第二要对得起孩子。”

在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却因失去了童心而变得“一本正经”,让师生的真诚沟通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很多事情,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给予儿童精神的关怀。这样的老师,才是值得孩子们真正去“爱”的教师。

做一个有恒心、勤实践的教师

李镇西是一个勤于实践的人。他给自己确定了“每天五个一”工程:

上好一节课;

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

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

读书不少于1万字;

写一篇教育日记。

《教有所思》所展现的,看似只是他教育日记的选编,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通篇折射出李老师教育教学的实践体悟。

每天完成“五个一”本就不易,难能可贵的是李老师持之以恒的坚持。他为何能坚持呢?原来,他把这些实践看作自己的“内在需要”,久而久之使其成为“习惯”。他告诫我们, “不管外面如何喧嚣浮躁,守住自己一颗朴素的教育心,然后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如此坚持五年十年你不想成功都十分困难。”李镇西这样的教育名家尚且如此勤奋坚持,我们又有何理由懈怠偷懒呢?

做一个有思考、善反思的教师

日常教学工作中,每一位一线教师或多或少都有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案例。当我们以“忙碌”为由难得动笔时,李老师却坚持写教育日记。他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李老师还是个善于反思的人,他 “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平凡的工作”。他笔下的欣喜、率真,激动、冷静,无不引发我们情感、思想上的共鸣和激荡。

是的,“没时间”把宝贵经验整理成为文字的人,经年累月便成了“教书匠”;而“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的人,旷日持久便成了教育家。让我们且教且行,且行且思,让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让重复的工作变得高效。

做一个有诗意、富才情的教师

李老师说:“什么是教育?一个日子、一个孩子就是教育。每天与孩子一起编织童话故事就是教育,让人生充满诗意,这就是我们教育应有的常态。”李镇西老师勤于笔耕,喜欢写诗。他把教育当成一首美丽的诗来写,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书中多的是关于教育、关于人生况味的种种细节,这些带着李老师诗情画意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教师的诗意与才情。

不由联系到我自己,常常喜欢将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点滴感悟,用“写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好友调侃我是个“诗人”。其实这完全称不上“诗”,仅仅是我用尽可能精简的文字、尽可能美好的表述将事件予以留存的一种方式罢了。因为从书中我领悟到:教育是需要智慧的,一个有诗意、富才情的教师,必然是一个智慧教师。我愿朝着“智慧教师”的目标不懈努力。

做一个有理想、追梦想的教师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是李老师的教育理想。

他的教育理想,使作为普通教师的我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我似乎听到了他发自心底的呼吁:在这个教育理想缺失、淡薄的时代,让我们重建理想,让中国教育走出困境奔向未来!

这是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希望。中国梦,不就是教师的教育强国梦么?!让我们追随李镇西这样的优秀教师,为实现心中的教育梦想而砥砺前行。

撰稿:陈薇

篇15:《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陈苗

“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是啊,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没有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呢?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来令人愉悦,也让我受益匪浅。怎样做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

书中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喜欢老师。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做“甘草”.甘草只是个比喻,于我而言,虽不十分贴切,倒也挺有意思。甘草的特性一是:性温、味甘。所谓的温即温厚,而且是温中有善。性温让你在脾气上来的时候,懂得控制,学会要冷处理;做到温而不猛,更要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和心理的调和。甘草的特性二是:要包容他人,尤其是孩子。于老师说到,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

第二,激励!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把课上得有意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我虽是个平凡的小学英语老师,却也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我们虽然任教学科不一样,但在教学方法上是融会贯通的。于老师的这本封笔之作我收获颇多!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连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所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 、” 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体会

初三读后感 :阅读之我看三国1500字

观看名师讲座心得体会

宽容之道作文

读《教师的国学素养》有感

韩愈师说的鉴赏

《师说》教学设计

为师之道贵在宽容:把学生当人看

师说教学反思

韩愈师说教案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500字(精选15篇)】相关文章:

课文《师说》分析2023-09-28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2023-08-17

歌曲韩愈的师说2022-07-05

新学期师德标兵代表的发言稿2022-05-06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是什么2023-07-09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02

师说教案2023-01-05

师说韩愈原文和古今义2024-04-20

好家风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心得体会2023-11-21

一路平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