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与学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共16篇)由网友“glhbaker”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网络环境下教与学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网络环境下教与学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
近几年,我国远程教育界在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从最初量的扩张开始逐步转向质的提升。在这一进程中,全国电大系统以“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为契机,在网上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方面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为及时总结、巩固和推广试点成果,发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推进网上教学模式的构建,建立常规的教学工作机制,4月27日,《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和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主办了第十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以“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宁波电大网上课堂实践与研究”为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本次学术圆桌主要以宁波电大构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具体实践和相关研究为案例,试图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从当前的网上教学实践中发现、梳理并深入探讨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以努力推动网上教学的实践进程。研讨中涉及的主要议题包括:当前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及学习方式有哪些变化,远程教育院校如何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模式以适应这种变化;目前网络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如何逐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根据当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如何为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教师如何有效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参加此次学术圆桌会议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黄荣怀教授,教育部特聘评估专家许宝元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任为民教授,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郭常平副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师范部副主任孙福万副教授,原宁波大学校长、宁波市高校督导组长张钧澄教授,黑龙江电大副校长孙先民教授,宁波电大梁旭东教授,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士力,宁波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胡赤弟博士。
研讨会由宁波电大副校长丁振华和中央电大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严冰主持。在“学术圆桌”的开幕仪式上,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士力、宁波电大党委书记朱中人分别致辞。
上篇 实践中的探索与感悟
整体性地推进网上教学的探索,促进、激励教师广泛而积极的参与,将网上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之向学校的常规教学转化,并细化网上教学的服务、管理、跟踪、监控、评价等等各个环节,宁波电大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宁波电大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对于电大系统乃至其他远程教育机构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夏永富(宁波电大校长):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构建
宁波电大在网上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主要关注三个问题:如何促使师生参与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去?如何设计师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如何增进或提高师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的效果?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的探索第一,教学模式的重构。这是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核心。在实践中宁波电大提出了“112”网上教学模式,即:一只书包,一条通道,两个结合。一只书包强调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当中要求每位教师(主要是专业责任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根据中央电大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对宁波电大的教学实施细则进行全面的制订,主要在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支持服务、过程监控方面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制订;一条通道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也就是给学生提供一条通道,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个通道很方便、很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地到学校的网上课堂来进行学习,就好像进入了一条畅通的绿色通道一样;两个结合是指网上课堂(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面授和面对面的实践环节)相结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使之成为实施教学过程和保证质量的主要手段。要求专业责任教师提供入学的“六导”,即导专业、导课程,导技术、导过程,导手段、导资源;要求课程责任教师提供课程的“三导”,即网上导、面授导、实践导;要求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学习指导、协作学习指导、交互学习指导。对学生的主体提供的是“三助”,即资源支助、学员互助、交互帮助。通过两个结合,在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上实现学生的集中学、个别学、协作学、网络学;
第二,技术平台的支撑。技术平台的建设和拓展是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前提。宁波电大提出解放教师、回归课堂、再现课堂教学的目标,网上课堂提供文本资源、视频点播、语音答疑、双向直播四大功能;划分四大区域,即导读区域、教学区域、交互区域和自测区域,以避免网上资源无目的的堆砌,体现教学实际;采用“课堂直播系统”技术,把教师在课堂上的原生态形象搬到网上课堂,把资源制作中的“制作”变为“生成”;初步实现了对远程教与学状态的监控;比较好地实现了宁波电大网上课堂和中央电大“电大在线”两个平台的对接;
第三,网上资源的建设和有效整合。这是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基础。提出要有机整合,杜绝在网上杂乱无章地堆砌;以TOD为主,带动文本、视频、语音资源的建设、并用;共享、整合中央电大的资源,将之和本校资源融为一体;在省建课程资源建设中,提出“先求实、后求精”的原则;把网上的文本交互、语音答疑交互、双向视频交互的内容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互之后加以保存,供学生参考;
第四,运行机制的完善。这是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关键。学校建立了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联结的运行机制。在这个运行机制中,教师是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责任主体,学校对所有进入试点的责任教师定了职责,对他们进行考核、进行比较有效的管理,并从政策层面、机制层面上鼓励、促进教师开展网络课堂的教学工作;学生是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活动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学、带动学生学、激励学生学、促进学生学。在这个机制下,宁波电大的所有教师、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参与了试点工作。
近6年来,宁波电大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实践和探索的轨迹可描述为:刚开始什么都没有,是空的、无的状态;从“无”到“有”;从“有”到“实”(“有”是平台,“实”是资源);从“实”到“活”;从“活”到“规范”。宁波电大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目前是在规范运作的层面上进行实践与探索。从无到有依靠的是模式的构建;从有到实依靠的是平台的搭建和资源的建设;从实到活依靠的是教师,教师发挥作用,资源得到应用,学生学习得到支持服务;从活到规范依靠的是制度、管理、监控。
在不断探索过程中的感悟宁波电大构建的“112”教学模式透过远程的、分离的教与学现象,思考教学活动的本原,感悟到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为此,提出了教学中应遵循的四条原则:
第一,教师主导原则。作为主导的专业和课程责任教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对网上教学资源的总体设计和有计划的建设、整合;全程指导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教学交互活动;组织学习者进行同步或异步的讨论活动,营造完整网上课堂教学环境;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了解和监控学习者参与网上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鼓励;
第二,技术服务于教学原则。远程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资源建设应以教学为本,坚持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原则。所以,网上资源建设要注重教学设计、切忌堆砌;要营造一个完整的网上课堂教学环境;网上资源建设可以先易后难,“先务实、后求精”;
第三,有效交互原则。交互渠道必须畅通,手段必须多样;坚持网上交互师生平等,给予学生个体尊重和认可;精心设计实时交互活动,避免交互走向泛化;及时回复,不仅要回答教学问题,而且要给予学生人文的关爱;
第四,支持、服务、监控原则。对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的有效支持、服务和监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重视培训、转变观念;明确导向、检查与评优;科学统计、及时评价;全程服务、全面支持。
李红园(宁波电大信息与资源中心主任):
网上课堂技术应用的演进
建立网上课堂,使学生随时随地快速、方便、灵活、有效地获得学习支助,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学习目标,是远程教育的客观要求和质量保证。宁波电大于建立了网上课堂,在网上课堂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十分重视技术应用研究,以学校“112”教与学模式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使网上课堂的功能和效果得到了多方面提升。
网上课堂建立阶段的技术应用技术应用紧紧围绕开放教育对网上课堂的需求,把宁波电大长期形成的远程教育理念转化为现实可操作的网上课堂。在这一阶段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师生信息技能的培训提高。与教工考核相结合,学校对广大教工进行了全员信息技能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网上帮助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师生提供技术指导,为网上课堂应用创造关键的基础条件;
二是网络应用环境的构建。在中央电大的指导下,构建了卫星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网络应用环境。通过卫星接收中央电大的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各类教学资源和实施各种网上教学功能;
三是网上教学平台的引进。在有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信息技能的基础上,于20春夏,相继从上海电大和中央电大引进了“网上课堂”和“电大在线”两个网上教学平台,建立了宁波电大的网上课堂;
四是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采用共享、引进与自建相结合的办法建设网上教学资源。自建资源以“先务实,后求精”为指导原则,引进应用了一套教师制作方便、制作效率高、课件质量好的视频课件制作系统。采用这个系统,教师讲课的整个过程可被同步实录成为视频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资源的有无问题。
网上课堂有效应用阶段的技术应用紧紧围绕应用有效性,把长期积累的远程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网上课堂的应用功能,使网上课堂的应用效果不断得到提高。在实践中的体会是,网络环境、网上课堂的功能、教学信息的传递通畅、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全面是影响网上课堂的主要原因。在实践中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网络应用环境的改善。以学校提出的“一个环境、四个功能”(一个环境指营造一个网上教学环境,四个功能指浏览学习、视频点播、语音答疑、双向视频功能)为网上课堂的框架模型,对技术、实施和操作功能进行了督促改造,学校网络现在以千兆带宽接入宁波教科网、百兆带宽接入宁波电信网;
二是网上课堂功能的不断提升。在用好远程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引进、开通了视频课件点播系统、网上语音答疑系统、双向视频系统。随着教学资源的日益增加,又在宁波的主要骨干网上增加了视频点播服务器,各分校建立了分级点播服务器,为广大学生顺利地、自然地参加网上学习提供了条件;
三是网上平台系统性能的提高。随着网上课堂应用的日益增加,系统的性能、操作方便成为了应用有效的重要条件。我们在技术上采用了多方面的改进,比如采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前台与后台信息处理相结合的办法,来提高平台的响应速度;简化操作步骤,原先从网上课堂进入到课程学习需要7个操作步骤,现在仅需4个步骤;不断改进操作方式,提高师生操作的简捷程度;
四是两个平台的贯通与整合,实现了一站式学习支持。将两个远程教学平台和四大功能进行了贯通和整合,现在,学生只要进入课程学习界面,就可以得到所有的资源,得到、参加所有的学习功能,另外还有课程论坛,语音答疑,双向视频和网上测试等等。此外,为了使学生没有孤独感,还增加了实时交流的功能;
五是网上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与反馈。为了使学生、教师和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网上教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激发教学激情,提高教学效果,在网上课堂上为学生、教师和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些教学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
钱荷娣(宁波电大教务处副处长):
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的保证机制
宁波电大在网上教学上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而支持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则来自于强有力的保证机制的支撑。在近6年的试点实践中,宁波电大遵循“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先”的教育理念,建立了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保证机制,着力强化网上教学特色,注重从服务中提升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在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中,科研推动、制度保障、机构运作、课程问责、评价反馈是五个具有关键作用的机制。其中,科研推动是先导,制度保障是主线,机构运作是后盾,课程问责是核心,评价反馈是动力。
科研推动机制宁波电大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构架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试点之初提出的“一个环境四个功能”,到现在的“三全支持”,即“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员:责任教师、辅导教师、联络教师,教务人员、技术人员、教辅人员;全程:入学、面授、自主学习、实践、考核;全方位:资源支持、信息支持、交互支持、技术支持、设施设备支持、管理监控支持。在这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起先导作用的是坚持不懈的、相关的研究:关于网上教学支持服务方面的立项课题有70多项,发表了相关的论文100多篇;关于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其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技术支持方面的研究,则坚持需求推动的原则,以开发研究来推进应用。
制度保障机制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有赖于制度建设的保障,一个完整健康的支持体系的形成,必须要求实现整个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宁波电大在制度建设上秉持的是管理者推动和受益者推动两个原则的结合。
保证远程教育质量,首先应该建立一个以管理者推动为模式的质量管理标准,这是一个主动状态的管理,就是学校的管理者根据网上教学的发展需要,对学习者的需求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根据服务要实现的预期目标和效果建立一系列的体系。同时,为了保障制度本身的完善性,还应建立以受益者推动为模式的服务质量保障标准。根据学生对管理制度本身的反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作出及时的跟进、分析,然后再把它提炼上升为制度。
机构运作机制成熟的制度应该由与之相匹配的运作机构来实施,宁波电大机构设置比较好地保证了这些制度的有效实施。信息与教育资源中心主要负责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技术支持,以及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的总体协调任务;教务处主要负责开放教育的教学教务管理,信息服务,以及检查评估等;教学科学研究所工作重点是进行与试点项目有关的科研计划的制订、目标分解和实施;开放学院和四个系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师生之间的交互,以及一些信息的发布,学生的导学,教学管理等等。
课程问责机制宁波电大在网上教学支持服务开展方面,重点强化了课程责任教师的职责,建立了以责任教师为抓手、辅导教师为助手、联络教师为纽带、教师平台学生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责任教师是网上虚拟课堂的主要管理者,承担着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任务、课程教育资源的建设与维护、多种媒体的优化整合,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等等任务;辅导教师重在贯彻责任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做好学生上网学习的有关引导工作;联络教师重在履行服务职责,为师生间沟通、联络发挥桥梁作用。围绕课程单元,各类教师各司其职,运行机制发挥了极好的作用,极大地保障了网上教学的开展,学生上网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得到鼓励、激励和促进。
评价反馈机制评价方式可以是多元的,如教学检查、调查问卷、学生座谈、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试,等等;评价内容可以是全方位的,如从支持服务各要素到支持服务体系,甚至到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评价角度可以是多样的,如学生上网学习记录,学生形成性考核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效果、整体业务能力的考核,等等。
陈曙(宁波电大文理学院副院长、经济管理系主任):
从课程教学平台到专业教学平台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建设
宁波电大自年春开通开放教育本科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的功能,力求通过教学信息平台向教学交互平台的转变,课程教学平台向专业教学平台的转变,为学习者创建一个基于网络的专业学习环境。
从教学信息平台向教学交互平台的转变一是使网上教学资源逐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根据学校提出的先务实后求精的网上资源建设原则,金融学本科网上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由此逐步发展起来。从最初的以文本信息为主的各类课程教学信息,到后期的TOP视频课件、双向视频课件、网络课程的建设,多种媒体资源逐步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同时,对网上课堂的课程级标题和教学进度栏目的内容不断进行扩展及丰富;二是让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不变成一个单纯的资源库。为此,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实现在网上教学中的有效交互。在金融学专业的网上课堂中,课程的BBS非实时交互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循环,课程责任教师对帖子的响应时间非常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能够在交互过程中给学生情感上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注重引导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同时,网上语音答疑系统又提供了个别化的实时交互,双向视频系统提供了实时的群体学习交互。
从课程教学平台向专业教学平台的转变一是开展网上课堂的专业导学工作。结合入学指南教育,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远程学习理念、掌握正确的远程学习方法的同时,通过网上课堂开展专业导学,让学生清楚专业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思想,学会利用网上课堂的专业教学资源展开学习,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
二是不断完善网上课堂专业课程类型。从专业培养目标而言,教学计划中每一类课程,不管是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还是实践环节,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都是不可或缺的。金融学专业在开通网上课堂之初,就对每一门课程都开设了网上课堂,都提出了相同的资源建设要求;在初,又利用公网的资料,首先尝试了网上模拟实验;建立了金融学网上虚拟实验室。从而大大丰富了网上课堂专业课程类型;
三是正在努力创建基于网络的专业学习环境,对金融学网上课堂界面重新进行了整合。这样实践的初衷,是希望从专业学科门类的角度着眼,为学生搭建一个积极、交互、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打通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节”,让他们可以自由自在遨游在专业学科知识的海洋中。
目前,宁波电大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已经基本具备了专业学科教学平台的基本特征:按照课程的地位和性质对课程进行了模块的划分,从专业学科角度涵盖了相应的课程;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关联;关注专业学科发展动态与发展方向;实现了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有机整合;能够兼顾学习者的交互与反馈;实现了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评价和学习效果的跟踪。
基于网络的专业或者是学科学习环境的创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还能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如迫使教师更加关注本专业的学科发展,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教师的协作教学提供条件,有利于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传播教师的思想和见解,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等等。
赵霞(宁波电大文理学院院长、外语系主任):
开放教育网上英语教学“三学”模式
“三学模式”的框架和主要内容英语专业是宁波电大第一个参加试点的开放教育本科专业,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导学→自主学习←助学”的网上“三学”教学模式。其中,“导学”是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倾向于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媒体资源使用的指导,含有提供咨询的意义,主要发生在学习的准备阶段;“自主学习”指学生在教学机构有关人员指导下,自主制订专业和课程的学习计划,选择并利用媒体资源和交互手段,依靠自身努力完成学习全过程,自主学习涵盖了学习的全过程;“助学”是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过程上的帮助,倾向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疑问,助学活动发生在学习的实施阶段。
在“三学”模式框架下,自主学习是中心,导学、助学围绕着自主学习展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导学是基础,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具有引导性;助学是核心,学生对助学的各项支持服务具有选择性。导学与助学两者互相结合,互动交融,确保学生顺利开展自主学习。
英语专业的导学主要通过专业设置导学、课程学习导学、视频资源导学三个层面来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有进入状态、主动预习、学后实践、选择助学四个方面;助学主要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和多种教学辅导手段综合使用来实现。
“三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第一,教师是网上资源的建设者、整合者、维护者。专业责任教师对整个专业课程进行设计、搭建;课程责任教师对课程的资源进行建设,整合中央电大和商业网站上的英语资源,进行日常的维护和更新。英语专业网上教育资源库,不是无人打理的仓库,而是目标明确、数量适中、导航健全、使用方便的一条绿色通道;第二,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是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和心理问题的疏通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方向,导方法,导内容,导情感;第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技能的实践者,是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者和教学能力提高的促进者。学生的主体价值主要通过主动自学、小组互学、选择助学等策略来实现;第四,网上教学实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媒体、多种教学技术层面上的混合,提供了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三者之间的互动,实现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远程教育教学目标。
任颖(宁波电大中文系教师):
网络教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个案研究方法。从月到2月,对宁波电大的部分教师、学生、领导进行问卷和访谈,通过调查找出宁波电大网上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为后期指标的设置奠定了实践的基础;二是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一些现有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文献检索,找出共同点和差异处,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通过国内外的比较,发现,国外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为后期制定评价指标提供了一个理论参考。在调查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宁波电大网络教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中,主要以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的是特尔非法。经过三个阶段的努力,进行多轮研讨,收敛指标,确定权重,设计标准,及最终的小规模实践,构建出了这套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特色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的评价标准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该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一是评价内容基本涵盖了网络教学的主要教学要素和环节;二是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的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三是评价权重全面兼顾了网络教学的实践需求。
何秧儿(宁波电大经济管理系教师):
开放教育金融学、会计学在线实验初探
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推动成人学习的主要动力,成人的学习是功利性的,因此,从事成人教学尤其需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成人学习面临着社会制度、规范约束和个体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创设自主化、个体化的教学模式及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在线实验的教学理念,就是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而提出的。
在线实验的模型在线实验模型的设计总体来说是要实现学生、教师、实验内容之间充分的交互,这里的核心是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要构建在线实验室。在线实验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一是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的时间,通过网络环境登陆在线实验室,自主选择实验的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与实验内容之间的交互;二是协作学习。通过同步、异步的多种交互方式,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在协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学习社会技能,还能从中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导学支持。利用多种交互手段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师生之间的交互是教学当中最基本的交互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教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导学支持服务;四是教师对在线实验室的构建与管理。要求教师不断创建和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实现教师与实验内容之间的交互。
在线实验的教学设计主要从在线实验的目的及功能,在线实验的导学,在线实验的组织,在线实验的答疑与讨论,在线实验的监控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在线实验的设计总体来说是基于情境式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把所学知识与真实任务情景紧密结合,而在线实验的总体目的就是要借助网络环境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世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模拟的现场活动来获取、发展和使用知识。
在线实验导学的内容包括导向,导学,导探,导评。导向是要让学生了解实验基本内容、实验特点、实验中应注意问题,以便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我的个性化实验计划;导学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目标是促使成人学习者保持积极状态的主要动机,教师的职责是要促使成人学习者学习的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导探是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种交互手段开展批判性学习、研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导评是指导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肯定自己在实验中的每一点进步,以增强学生信心。
在线实验的组织包括明确学生的个体实验任务,组织小组协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以学生自愿为原则,教师视情况进行协调。
在线实验的答疑与讨论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协作学习交互模式,BBS论坛交互模式,面授辅导课交互模式。在协作学习交互模式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在这里非常关键的是,教师必须把小组任务具体化,适时指导、评价并督促小组活动的开展。我们还设计了各小组之间的不定期交流,以便形成竞争氛围,促进小组活动的良好进行;在BBS论坛交互模式中,教师是实验的主持者,起着策划、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学生是实验的参与者。在论坛交互当中,教师的回复越及时,学生提问寻求帮助的积极就越高;在面授辅导课交互模式中,面授应围绕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以便化解知识难度、活跃课堂气氛、以实践活动促进理论教学。
在线实验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在线实验教学的中心虽然是学习者,但是,在线实验学习效果的好坏却与教师的导学直接相关,因而,教师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布置实验任务时,教师是实验活动的组织者;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是监控者也是平等的参与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是排忧解难者,以自己的学识和视野将实验者引向坦途;当实验有所进展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做出评价,肯定实验者的努力,将其进一步推向预期目标。
倪清燃(宁波电大经济管理系教师):
基于网络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交互的实施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介绍的是西方经济理论,具有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学术观点多的特点。在教学交互实施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
强调资源的实用性,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整合资源,做好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交互一方面,强调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在整合《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时,首先分析服务对象的特点,对各种资源正确地加以取舍运用,做到有的放矢。成人学生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他们希望投入时间最少而收获最大,因此,在整合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经济;成人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知识和实践机会较多,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欠缺,因此,在整合本门课程资源时,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且力求学习简单便捷,结合相应的同步练习和单元测试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动态化更新资源,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经常修改教学资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删掉利用率不高的资源,二是根据学生特点,增加新知识。
遵循同步交互与异步交互相结合的原则,切实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做好学生与教师的交互重点是认真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由于课程较难,学生通过BBS和电子邮件提出的问题很多,本人坚持每天收取电子邮件和到网上BBS查看学生的问题。不论学生提出何种问题,本人均会认真及时地进行回复。
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做好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这门课程学习难度比较大,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协作学习非常必要。本人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特别增加了一个要求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学习小组必须在网上课堂的BBS上完成规定内容的小组讨论。教师会进行查看和监督,并加以鼓励。
乐红霞(宁波电大镇海工作站教务处主任):
引导学生上网学习的策略
心理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准备,是引导学生上网学习的前提心理准备就是上好开学典礼第一课,让学生了解电大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为上网学习做好心理准备;思想准备就是重视《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撰写学习心得,转变学习观念,为上网学习做好思想准备;技术准备就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测试,要求人人过关,为上网学习作好技术准备。
上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以听为主,知道了上网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在思想准备阶段,学生在前面听的基础上还要思考,如怎样制订个人学习计划,等等;在技术准备阶段,学生在前面听、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上网学习。
多方引导、全员指导、全程督导,是促进学生上网学习的有效手段多方引导就是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引导。引导的内容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困难点。着重从网络学习的优势和网上学习活动的优势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全员指导就是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指导。主要包括技术指导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全程督导就是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督导。分三个层面进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跟踪,定期查看三级平台有关数据,并与班主任进行联系,由班主任对上网次数少的学生进行督促;辅导教师出好讨论题放在网上,组织学习小组进行网上讨论,及时回帖,对没有参加讨论的学生及时督促;班主任施以“情感、道德、个性和风格”等影响,作好引导、组织、联络、督促等等工作。
制度保证、管理创新、监控落实,是促使学生上网学习的保证制度保证主要分三个层面进行:岗位职责从制度上保证全员管理的落实;鼓励与考核相结合,既鼓励选择适合自身的上网学习方式,又有硬性的规定;上网学习与形成性教学环节相结合,网上学习、学习小组活动、BBS讨论等等均作为形成性考核的内容。
管理创新的目的是迫使学生上网学习。在上网学习这个环节,管理创新的手段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技术测试,要求人人过关;二是将学习小组活动与BBS相结合,迫使学生上网。这个做法既解决了学习小组难组织的问题,发挥了学习小组的作用,又把学习小组活动至于教师的监控之下,便于教师监督和指导。同时又能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了学习的针对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最后是监控落实。全程监控(从学期初到学期末,从入学环节到毕业环节,从网上学习到面授学习,从形成性考核到终结性考核),设计相应的监控点,连“点”成“链”,连“链”成“面”,形成监控网络。
下篇 总结经验 研究问题 把握趋势
宁波电大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方面所做的探索,在研讨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以宁波电大的实践为思考契机,专家们还就一些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整体推进网上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进行哪些宏观层面上的把握与思考,如有效开展网上教学会遇到什么问题、需要采取哪些具有操作性的措施,等等。显然,提高网上教学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构建适合需求、各具特色的网上教学模式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不论在实践或理论方面,都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研讨中,孙先民阐述了“六个注重”,认为要从环境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指导能力的培养、资源的整合、师生的交互、运行机制的设计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保障网上教学的开展;梁旭东则提出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要以有效交互体系为核心;孙福万分析了网上教学呈现出的一些新特征,强调坚持网上教学的个性与特色。
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教学过程应如何组织与管理,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等等一系列问题是有效开展网上教学必须研究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网上教学一线实践者们最为关注的具体问题。任为民、黄荣怀、许宝元、张钧澄几位专家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严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电大办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各级电大按照职责分工,协调运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过程,“三级平台互动”是网上教学的鲜明特色。作为中央电大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基地,宁波电大网上课堂实践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能够体现当前电大在网上教学领域中的较高水准,其经验值得关注和借鉴。他着重就提高网上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孙先民:抓住网上教学的着力点
网上教学的关键点是“媒介”和“交互”,核心是服务。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多元和快捷等等许多优势,但要作为教育的一种实现形式还需要做许多探索性工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就是要探索网络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讲,网上教学应该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
当前开展网上教学,需要特别强调“六个注重”:一是注重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电大系统目前使用的三级教学平台实际上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网上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学生可以接受到和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有关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和人文关怀;二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职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能力不高、自觉性差等特点,而且学习动机的差异性也比较大。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参与网上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注重教师教学指导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做好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设计,全程、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网上学习指导;四是注重网上教学资源的整合。网上教学资源可以以文本、音视频、课件等多种形式呈现。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初期,资源的建设更多地注重数量,而且多以文本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网上教学资源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增加,出现了明显的“资源堆积”现象。因此必须对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五是注重网上教学主体的交互。远程教育专家基更的“远程教与学的再度组合”理论和霍姆伯格的“教学会谈”理论都强调了网上教学“交互”的重要性。网上教学中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交互应体现“情感支持”;六是注重网上教学运行机制的设计。核心是网上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开展网上教学要有制度保障,要完善激励、监控、反馈等机制,以保证网上教学的运行效果。
梁旭东:构建有效的交互体系
交互影响距离,在网络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是个关键问题,也是个难题。有效交互体系的构建是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它既涉及到如何实现“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同时需要贯穿于网络运行环境的完善、网上教学平台的搭建、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等等各个方面。宁波电大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他们的网上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围绕着建立有效交互体系这一核心,在网上课堂实现了网上文本资源学习(支持个别化学习、网上非实时交互)、视频课件点播(支持个别化自主学习)、网上语音答疑(支持个别化定时自主学习、实时师生交互)、双向视频直播(支持集中定时群体学习、实时交互)四大功能,师生之间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和专门软件来实现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的交流,学生可以用同步或不同步的方式进行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也可以用同步或不同步的方式进行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以有效的交互体系为基础,教师就可以深入研究本课程、本专业的学生进入网上课堂后,想看什么、能够看到什么、能否便捷地看到想看的东西等等问题,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学习。
孙福万:突出网上教学的个性与特色
当前,应该对网上教学的特征进行重新认识。首先是师生距离的虚拟性。远程教育以师生间的“准永久性分离”为基本特征,在传统远程教学中,距离是一种“实在的距离”,而在网络教学中,距离则是一种“虚拟的距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理距离”。克服“物理距离”,光靠技术就可以解决;克服“心理距离”,那就是教育的任务了,此即“教学行为的重新整合”,远程教育的初衷就在这里。传统远程教学受制于技术问题,用了很大的精力来解决师生间的物理距离问题,在心理距离方面仅以解决知识传授为主;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处理心理方面的问题。换句话说,像知识的理解问题、价值观的问题、情感心理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比传统远程教学环境下更突出、更醒目了。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其次是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教学资源必须保持“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否则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远程教育机构和远程教师来说,有两项任务是必须的:一是为学生主动筛选那些有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教学资源,使之进入课程、进入教材,并据此引导学生的学习;二是提供寻找教学资源的通道,即将一些扩展性的资源和自己的课程进行链接,引导学生在该领域中自由地选择、提取和整合教学资源。由于网上资源是无限的,所以在精心筛选资源的基础上,保持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即时更新”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是教学方式的交互性。目前,计算机和互联网被公认为是最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媒体。在网络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加突出地体现这个特点呢?我认为有三个阶段是必须经过的:第一个阶段是吸引人,也就是说,要将那些数量庞大的“观望者”吸引到课程教学中来;第二个阶段是提高“交互”水平,即要有“交锋”,开始真正地讨论问题,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第三个阶段是达到“教学理解”。“教学交互”不是目的,“教学交互”的目的是“教学理解”。教学理解包括知识性理解、价值性理解和情感性理解三个层面。只有这三种理解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网络教学的交互性才算是高水平的。
网络教学要坚持个性、坚持特色。在网络环境下,坚持教学特色,或者坚持个性化教学也许是最重要的。教学特色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特色、教师特色和技术特色。首先是课程特色。课程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内容上,要讲清楚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即和其他课程相比,本课程的“问题域”在哪里?其“问题意识”源于何处?或者它解决这些问题的独特视角是什么?只有从这些线索出发,才能把握课程的内部逻辑或理论框架,进而把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所有的教学资源,也不过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不同形式而已;二是在课程形式上,要找到最适合表现这门课程的媒体形态。在这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是适用的。体现课程特色,就要有一种“主打”媒体或“主打”教学形式,或者对媒体的梯级和重要次序有所区分。
其次是教师特色。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个性,以此加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宁波电大的网上课堂,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教师的个人特色,为教师的教学个性预留了足够的空间,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实际上,在网络教学的组织方式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种是课程取向,一种是教师取向。过去我们可能比较重视前者,随着网络教学改革的推进,后一种取向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两者的融合是必然。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资源、新技术不是主要的,出现一批“名师”才标志着网络教学的成功。
最后是技术特色。网络教学必须对新技术保持高度的敏感,要根据课程特点,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来促进网络教学的开展。当然,在这方面同样要坚持特色。比如,电子邮件和课程论坛的引入,就曾经引起了网络教学的革命,这方面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同时,像QQ、MSN、“视频聊天室”等等新技术,在网络世界是很受欢迎的,目前网络教学中应用得还很少,有必要改造之后引进过来。
任为民:灵活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有效开展自主学习
一方面,从教的角度来看,开展网上教学应贯彻混合学习的思想,灵活运用多种远程教育形式。网络既有优势,如资源丰富、开放、信息传输及时、便于交互、学生学习时间可以自主安排等等。但同时网络也有劣势,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在实践教学方面,虽然虚拟实验是一个方向,但它代替不了实践;在英语、数学等课程的教学中,不能没有面授;在当前资源共享不够充分等等。特别是在电大要向下延伸,向边远农村延伸的时候(当前分校以上的电大网络条件都比较好,95%基本都是百兆以上,但县教学工作站的设施条件还有不小差距),网络教学更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一定要贯彻混合学习的思想,要有必要的面授辅导、小组讨论等等教学活动。计算机网络和卫星网络都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有这个数字化学习网络,包括光盘、课件、VCD等等数字化的学习资源,都可以用来为基层服务。多种形式的结合才符合我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另一方面,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选课、自主定计划、自主选择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等等这些都只是形式,真正的自主体现在学生能不能主动思考。个体化学习可以自主,集中学习也可以自主,远程课堂当中学生听名教授讲课也可以做到自主,不要以为自主就是个别化、自己定时,自主学习可以包括在集中学习、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甚至是探究学习中。
这里需特别强调一点,为满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不同需求,照顾到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就必须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应通过有效整合多种媒体给学生讲解知识,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电大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学习动机比较明确,而且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掌握了一点自学的方法,这部分学生大概占10%~15%;一类是在实际工作当中碰到一些新技术、新问题,想充电,但基础较差,负担很重,学习能力较弱,这类学生大概占20%~30%;一类主要是奔文凭来的,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提职、要文凭,对毕业文凭的要求更迫切、更强烈,这类学生占50%~60%。对于这三类学生,必须用三种办法来引导他们的远程学习:第一类学生用不着太多激励,自己就很主动,甚至能够讲出教师讲不出来的东西,他们更需要扩展性的知识;第二类学生更需要教师讲重点、难点、思路、方法,需要帮助才能学;第三类学生不仅需要教师讲重点、难点、思路、学习方法,还需要教师帮助他们逐渐明确学习动机,进行心理咨询。这三类学生要依托网络学习,对网上资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别的。因此,要使网上资源吸引学生,就必须进行网上资源的设计,不断提高资源的针对性,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黄荣怀: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要匹配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和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我国当前的远程教育领域,似乎有把自主学习和自学等同的倾向。中国的学生从小就没有提问题的习惯,学生不会提问题,在学习中就不会思考,在学习材料时就可能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网上教学是这样,传统大学校园里也是这样。因此,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深层次地学习。如果只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改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改,那么,教学改革很难成功。我们的很多数据都说明了这一点。
在高校,教学方法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从教的角度看,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案例教学的比例在增加,也就是说,大学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已经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方式也有了较快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方式在增加。网上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是以一系列活动为基本单元的,那么,对于各种各样的活动该怎么设计?宏观上可能有很多策略,但实际上对于正规学历教育来说,基本的教学单元是课程,课程的基本单元是小的单元或者一个个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活动进行设计。
许宝元:强化网上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要对网上教学进行精心的组织。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精心的组织。当前的网上教学普遍缺乏精心组织的过程,被动应答的情况比较突出。有些分校、有些教师的网上教学之所以开展的非常好,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方案、精心组织的过程。所以,教学方案的设计、精心的组织成为网上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规范操作的要求,这是当前比较缺乏的。现在比较多的是量的要求,偏重于量的记录,而忽视对实施过程中规范操作的要求,特别是忽视每一个过程中间的内容标准。国外很多经验表明,网上教学过程一定要有规范标准、操作细则,对实施过程要有记录、有检验、有制度、有管理的保证。我们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宁波电大网上教学之所以做的比较好,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每一个过程都有非常严格的把关;还有电大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水平的提高,也正是由于现在对毕业设计从毕业设计实践过程准则、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水平、学生毕业设计水平等三个方面进行检验,全面考察这个过程的规范操作。
另外,要从多方面强化管理。在这方面,有三个问题在当前显得比较重要:一是管理工作的职责分工问题。教学管理包括学校的网上教学工作管理和课程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在高校,教学工作管理的主要责任单位是教务处(教学处),课程的教学管理由系(院)负责。在电大,这两个职能怎么分工?二是教学支持服务问题。教学支持服务是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网上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支持,这个支持不单单是非学术性的帮助,如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信息、管理上的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学术上的(如教学内容上的)支持和服务;三是网上教学质量监督与检测方式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越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越大,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这不单单反映在管理工作量的增加上,而且反映在管理的要求更严格、网上教学检测的难度更大上。
网上教学工作的管理以及网上教学工作的评价,跟课程教学工作的管理和课程教学的评价,是两个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在管理上,各自应该有非常清晰的目标与要求。因此,在制订评价标准、评价内涵的时候,就应该非常明确评价的目标、评价的对象、评价的要求。当前提出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偏重于对课程网上教学质量的评价,还不是一个对学校全程的网上教学工作的评价方案。网上教学质量标准应该怎么建立?标准建立以后,它所对应的检测方式应该怎么实施?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进一步完善网上教学效果检验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好的、完善的评价方案,都包含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明确的评价对象、清晰的评价内容、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估的标准和实施的方法,这是评估的基本要素。把这些方面同当前的评估课题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进行设计,可能更有利于促进网上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
张钧澄:紧扣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方面,网上课程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无论是选取网上课程内容、还是构建网上教学环境,都应考虑、体现这一培养目标。电大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基础性教育作用。因此,在选取课程内容时不仅应考虑学生的意见、学生的满意程度,还应考虑专业的培养目标,一些必须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必须包括在课程中。
另一方面,应抓住毕业设计这一综合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单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核心环节,也是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教学阶段,学生主要掌握专业课程内容;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应综合运用课程上学到的基础知识,锻炼自己胜任未来工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特别是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的水平,是核心问题。因为只有他们比较系统地掌握和了解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能够将之贯彻到课程的要求中去。
严冰:提高网上教学能力和水平
不断提高网上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涉及到对教育信息化及其进程的理解,其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电大的综合办学实力,如何认识电大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认识电大特色,等等。
提高网上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核心是探索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新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对促进电大开放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如在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以及远程教育教学系统的运作等等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都使很多事情由原来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使电大这样的巨型大学在大规模办学过程中提高质量具备了更多的条件和手段。但要具体落实,就需要进行很多具体的探索和研究。如两个课堂如何结合,网上教学环境建设应包含哪些要素,平台功能如何完善,设施和资源的应用水平如何提高,等等。存在的问题恰恰反映出目前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积极推进探索、创新的进程。
提高网上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是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衡量网上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终极指标是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网络推进教育变革,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师来推动实践,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没有改变,不懂得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就不可能成功。同时网上教学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脱离学生学习营造的所谓“模式”只能是空中楼阁。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必须有三种措施相结合:一是适应性措施,二是导向性措施,三是强制性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结合的“度”,让学生逐步适应网上学习,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网上教学能力和水平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远程开放教育以前更多的是量的扩张,现在慢慢转向了质的提升,网上教学也不例外,现在正处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阶段。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在网上教学中已取得的进展,正是这些进展为下一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上教学的发展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诸多不适应因素,会直接、间接地触及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这都决定了探索进程的长期性,需要我们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文中发言内容根据研讨会录音资料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篇2:网络环境下教与学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
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是如何地进行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的呢?也就是说他们是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化以及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互动性双向整合?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是如何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的呢?在我查找的有关于信息技术与某个具体的学科的教学设计资料中,无非都是涉及到了九大教学法。但我觉得不仅仅只经过了创设情境、教学过程、评价、总结这几个步骤,教师在完成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的全过程必须得包括以下几个方法:
1、教师的教学活动步骤
一、师利用网络备课,熟悉内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限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单一的教材内容,而是要涉及到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社会、生活、技术等知识。再者,如今它是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这一大资源来备课,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它的基本目标始终还是为了学生掌握综合知识。因此,教师利用网络备课,筹备了很多有关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去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类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让它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网络资源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此情境下的建构知识活动。
例如:芙蓉区育才小学的陈律严老师的一堂语文课《颐和园》的创设情境的手法是:在导入新课前引入了一幅对联:“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其中涉及有潇湘的“细雨轻航”,又有杭州的“西湖”的新柳春堤,同时,他利用多媒体环境在屏幕上显示了一幅幅的景观图,并且还配有声音,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被这一幅幅的图片所吸引住了,都想探索,浏览这美丽的地方,都想尽快地了解、知道这迷人的地方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可见,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提供学生图、文、声、形等融为一体,多种感官的接触,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知识,产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显而易见,创设情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利益角度,它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讲授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同步教学法、探索教学法和任务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是根据学科的内容来选择的。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往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不完全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切当有有机地把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并非独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质疑启发,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处可以从很多纬度进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根据学科特点:
①增加益智类的游戏,来创设问题,既以“趣”促思;
②鼓励动口,以“言”促思;
③操作实践,以“练”促思;
④搭建“脚手架”。
五、让学生课堂演示操作
为了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知识以及技术,教师有必要地在一堂课中给学生演示操作的时间,让他们亲临其境的感受当教师的滋味,同时巩固已学知识,而且还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这岂不是两全其美?既掌握了技术又掌握了理论,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了解。这也是从实践中学习的一个体现。
六、迁移创新,扩展知识面
不能让学生局限于特定情境的问题解决,要能脱离这一特定的情境发展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要做到学以致用。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具有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灵活地迁移知识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所创设、有所作为,实现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学科内容达到了某种程度,尽量地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对某个主题的探究,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纬度来提示学生,使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不仅限于某个特定方面,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因此,他们可以从多角度地把事物联系起来,不仅仅只懂得这个主题的本质问题,还可以获得另方面的事物的情况,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面。
七、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不能以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作为最终效果的全部目标,但不是不需要获取相关知识和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
因此,有必要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检测、巩固,这是目的之一;但同时更应注重在此基础上的提高,以适应不同情境下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真正作到“触类旁通”。
八、拓展延伸,体现个体
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应有差异。为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更为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深化理解,有必要系统整合相关的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拓展提高的需要,体现个体化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2、学生的学习活动
①预习
学生在课前要预习,明白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难点心中有数,这样听课会顺利些。这点也是教师经常要求的。我想当学生的也应该明白其具体的原因,在这里也就不详细的说明,然后可以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提前查询,也可以把他们记录下来,等到上课的时候,认真地听讲,这样就不会半疑半懂。
②网上阅读,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学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到网上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搜索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们在质疑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们利用关键字查找相关知识的信息,认真地阅读,然后把要点记录下来,用来回答老师的问题,看自己的概括能力与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如何,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自主能力有如何,因此,可以不断地完善。
③协作讨论,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网上查询资料,扩大了知识面,但是往往只是个人的理解,考虑问题的范围可能会有限,认识事物可能会不透彻,因此,学生们要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进行交流、讨论,对同质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分析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知识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如何组织合作学习,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态度应该怎样等一系列问题。比如,WebQuest这种方式就是体现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能力,让他们分组,明确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进行资料的查询,然后小组讨论,总结问题。再者,学生间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可有助于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④亲身实践
某门学科,不一定都需要信息技术来完成,不一定都要到网上去查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去参观、考察或者实验来完成学习,这样既可以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动手操作去掌握知识,达到理性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知识的认识不会停留在表象上,可能会进入长期记忆,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可取的。
⑤自我评价、反思、总结
学完某节课、某个知识点,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的评价与反思,不一定等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无时地自己评价,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自己的学习态度、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处理信息能力等等,看看自己是否达到了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应该进行自己反思,总结哪方面还没有达到目标,怎样做才能达到,并用于实践中,这样在自己脑海中总感觉到有一种动力不断的推动自己,因此自己自然而然不断地提高与完善,达到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篇3:网络环境下教与学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每位教师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使我受益匪浅。
参加培训的都是中学的教师,而这次培训利用了我们教学生的方法:小组合作法,并从分发挥小组和个人的能动性。教师把近六十个人分成十组,六人一组,选出水平高的为组长,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自学、讲解、联系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抽奖、点名、点组等提问方式,根据问题回答情况及作业上交情况进行个人和小组评价,极大的电动了个人和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通过了这次培训,我对“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所谓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多媒体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多媒体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多媒体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对多媒体的掌握,达到“双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其次,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教师应该具有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观念。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都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几天的培训,我不仅学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和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老师来帮助解决,这样使得相互之间都得到了学习、巩固知识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培训,因为计算机知识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4: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每位教师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使我受益匪浅。
参加培训的都是中学的教师,而这次培训利用了我们教学生的方法:小组合作法,并从分发挥小组和个人的能动性。教师把近六十个人分成十组,六人一组,选出水平高的为组长,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自学、讲解、联系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抽奖、点名、点组等提问方式,根据问题回答情况及作业上交情况进行个人和小组评价,极大的电动了个人和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有一定的认识。
所谓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多媒体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多媒体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多媒体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对多媒体的掌握,达到“双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其次,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教师应该具有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观念。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都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几天的培训,我不仅学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和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老师来帮助解决,这样使得相互之间都得到了学习、巩固知识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培训,因为计算机知识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5: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
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是指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的教学。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具有明显的优势,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区别,它应该尽可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要避免信息网络对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
1、网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性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这样明显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张扬学生的个性。
2、网络课堂突出教学交互性
网络课堂不是简单的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而是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提供了多种教学互动方式,包括学生与教师交互、与课程内容交互、与媒体交互、与学习伙伴交互,还可以随时随地提问、留言。这样,既能够对学习状况即时诊断和评价,也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
3、网络课堂便于教学针对性
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超大容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认知水平落后的学生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而认知水平超常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新知识,每个人都可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4、网络课堂促进学习主动性
传统课堂突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学策略上往往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接受训练,导致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积极进取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在网络课堂环境下,学生面对大量的交互性强的资源,必须根据教学目标主动寻求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网络课堂整合信息技术工具性
传统教学中也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主要停留在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扩大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等层面。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看得见,摸不着,只能“望机兴叹”,甚至增加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而网络课堂环境下,电脑、网络、投影等工具成为学生认知的常规工具。信息技术和读、写、算一样,成为学习各科知识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不必专门学习,就可在不经意中熟悉信息技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素养。
二、网络课堂的几种教学模式
我们在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中,注重充分发挥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通过学习吸收他人的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实践,试图建构合理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1、网络探究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主要特点: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如角色扮演),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构建信息体系。一项探究式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专心程度、较高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一种比较成熟的做法是教师预先设计好WebQuest(网络探究)学案,上课时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索。什么是WebQuest呢?其创使人伯尼道奇认为“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所接触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都来自因特网”。WebQuest由六个基本模块组成: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反思。它使学生参与到一个真实主题或问题的探究中,目的是促进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WebQuest为真实问题的探究提供了脚手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指定的的网络资源,回答预先提出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在因特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2、师生互动式
新的课程理念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网络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软件平台。在学生机房安装网络教室软件(如苏亚星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可以在课堂上方便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播教学,也可以请某个学生进行网络示范,或者是转播某个学生的屏幕。当然,还可通过师生对讲、分组学习、在线讨论、上交作业等方式来进行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另外,在网络教室里学生还可通过电子举手、电子抢答来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可通过网络遥控辅导,或在学生不知晓的情况下对学生屏幕进行监视。
教学活动中,除了用到网络教室软件以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或通过QQ或MSN进行即时通讯。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申请免费的电子邮件,如雅虎电邮;还可申请免费的即时通讯软件,如微软的MSN、朗玛公司的UC。如果条件允许,也可申请收费的QQ。
3、协作学习式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由于特定的学习目的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独立发展,严重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网络协作学习模式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协作,既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所设置的问题和自己发现的问题发表看法,又要在解决同一学习问题时彼此交互与合作,以达到深刻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
在利用WebQuest学习的过程中,通常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工程师、科学家、教师等),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他们必须加强协作。如果某一人(如工程师)没能完成任务,就意味着这个小组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另一种常见的协作模式就是通过网络提供的BBS或在线讨论交流观点,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这种模式即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异步进行。一般课堂上的讨论往往由网络教室软件提供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如果只是少数学生(如:两三个)之间的协作,还可以通过互发网络短消息来完成。
4、任务驱动式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的总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任务,学生通过对具体任务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使用最广泛。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通常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后再提出一些难度适当的任务,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时,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计算机硬件的最新资料,包括一些最新产品的图片。最后让学生根据网络资料和报价,自已组装一台计算机。
在网络课堂上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很容易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能很好地发挥好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的作用,过去的“满堂灌”一下子就不存在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5、分层辅导式
现在的教学班,学生人数一般比较多,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网络课堂环境下,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平台,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式教学,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通过电子举手提问要求老师进行个别化辅导,教师也可通过与学生在线对讲或直接遥控某个学生的屏幕来帮助学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提问的学生和教师参与进来,其它的学生则独立学习。教师还可根据学习的基础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小组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小组进行分层教学。当教师与一组有需求的学生交流时,这一部分学生会认真地参与;而另一些小组则可开展组内的学习活动。
6、问题研究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所谓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一般是针对学生非结构化的思想、观点的形成,引导学生去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以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
(2)提供相关的详细的网络信息材料。
(3)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提示。由于网络课堂可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在网页上创设不同的问题和链接(这些链接既可链接到学习网站内部,也可链接到网站外部)。当然,链接应该足够多,以帮助学生根据需要寻找自己的答案。
问题研究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突出在研究中学习的过程。由于这种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研究表明:处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尤其是当他们的兴致集中于有一定趣味的学习内容时,他们会情绪高涨、思路清晰,处理信息的速度也显著提高。这说明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对网络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网络课堂教学优势明显,但作为新生事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1、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其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信息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过去在传统教学中经验丰富的教师,面对新的信息技术感到十分茫然。由此产生两种倾向:或者花大量的精力在繁纷复杂的信息技术中探密,成为技术的奴隶;或者干脆排斥现代信息技术,固守老的一套。这些都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尽可能消除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神秘感,要精选教学急需的实用的信息技术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尽快将教师引进门,形成良好的技术更新氛围。
2、应精选网络资源,减少海量信息带来的信息困扰。
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互联网每天新增网页超过300万页。网上过多的信息大大超过了师生可接受的程度。面对洪水般的信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会产生无形的压迫感和疲惫感。对信息的筛选、处理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生认知的过程极有可能变为机械查询的过程,再一次沦为机器的奴隶。因此,教师要学会有目的地查寻信息,同时要为学生的学习精选网络资源。
3、应加强对网络课堂学习过程的控制,减少网络迷航。
网络教学多采用非线性超文本方式组织,这使得学生学习随意性很大。另外,网页上的广告和一些透人的信息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尽管教师不断教育学生,要求学生自觉控制学习行为,但当无关刺激的强度和新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候,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还是会转移学习的注意力,偏离预期的学习目标,使学习过程最终失去教师的控制。因此加强网络课堂学习过程的引导与控制,是实施网络教学的关键。
4、应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减少网络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孤独和无助感。
网络课堂的交互一般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容易忽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脱离现实生活。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面对多姿多彩的屏幕,完全可以忘记周围现实的生活环境。失去老师亲身辅导和同学亲身协作的学生,当回到现实中的时候,往往会有陌生的感觉。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将变得困难。遇到现实中的问题,难免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因此,网络教学不能全部取代现行教学,学生在机器上学习的时间应该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而且应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5、应努力强化网络课堂教学对学生各科学业成绩的支持。
利用网络教学的初衷,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但在现实中发现,利用网络课堂教学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大纲规定的学习目标。很多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强,但语、数、外等其它学科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信息技术精通的学生也就是其他学科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信息技术本身上,也可能是网络环境下的思维模式和传统教学中的思维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网络教育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网络教育也存在先天的局限。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局限,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
篇6: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与应对教师心得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程。过去的计算机课程侧重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以应用软件操作技术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和示范操作,学生记忆和模仿练习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在这里,计算机和网络等被视作学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和资源。
世界各国进行的信息教育改革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问题解决。学生组成小组协同学习和工作,进行社会调查、实地研究、模拟戏剧活动、阅读、网上搜索和发表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符合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规律,从学生身边的信息谈起,逐步远及全球和未来,并与学科教学的内容相融合。
作为从事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走出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套用其它学科的教法的境地,迈向充满希望、充满探索、大有用武之地的新时期。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教学,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为从事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走出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套用其它学科的教法的境地,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篇7: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心得体会
确立“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创新”的课题研究,我们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先后叩开了学校的大门,作为全新的教与学的工具、手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这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一次较为深刻的变革。因此,学校教育要积极建构新型的、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要回归主体,教育的内容要终身规划,教师的角色作用要重新调整定位,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教育实践环境,引导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能动、自主、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在基本掌握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这是我们基础教育面临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到来的一种积极应答。
从20xx年开始,我校就充分利用电子网络自主采集、交互协作的功能,组织了九.五省级电教课题一一《发挥电教优势,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研究,并在些基础上继续进行《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创新》的省级“十五”课题的研究。我们围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研究,加强了教师网络教学培训,开展了语文、数学、自然、美术、社会等学科网络教学的研究,逐步开展确立策略、探索模式、开发资源的研究,在研究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张扬。
一、确立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策略
在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中,我们首先研究和确立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我们深切地感悟和领会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材组织、师生角色、学习方式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教材来源和形式上的多样性。
网络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教材的来源和形式,使教材呈现出多样性、非线性和综合性。
(1)教材来源的多样性。网络教学的教材不仅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网上资源进行筛选后下载的学习资料,学校课件制作室开发制作的多媒体教材,学生之间通过调查、考察、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等。
(2)教材呈现的非线性。网络环境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是文字材料,而且音像、图片、方法等电子教材,以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形式呈现出来。
(3)教材组合的综合性。从我校20xx年起至今不同学科的网络教学试验课分析,其中语文、社会学科是以主题形式的综合形式设计的,而数学、自然、美术等学科是以单元形式加以综合组织的。教学的周期打破了原来以课时为单位的安排,演变成以星期、以月或以学期为单位的灵活样式。
2、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宰课堂的中心地位,而在我们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这种地位和作用被弱化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从网络环境课上,我们看不到教师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演讲或对学生指名提问,教师大量的工作在于课前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习资源进行采集、筛选、整理。学生在课上可以自选练习,自行检测,检测或考试不再是学生惧怕的学习形式。数学课“赛一赛谁最强”的学习环节中,学生可以相互出题,相互批改,相互竞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不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要求。如语文课“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自学要求分为A、B、C三个层次,由他们自行选择;在“展示成果”的学习环节中,学生可以自选主题和形式,自找资料,自我研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组织确立的。
3、学习方式的变革。
网络下的教学追求的是多种多样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为儿童的学习提供了研究设计、交互协作、实践体验等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如《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学中让儿童模仿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网上浏览、网下调查、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对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展开研究;设计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后的成果设计。儿童把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课题研究成果通过网页、作文、写信、发邮件、画图、提倡仪书等多种形式展示,这都是儿童全新学习方式的体现。网络教学中的协作学习方式,不仅要求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还要求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协作。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第八册《量的计量》教学中,通过设计“比一比谁最好”、“赛一赛谁最强”教学环节,采用组织竞赛,相互考试、协作讨论等学习方式。
二、探索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创新研究是教师通过网络创设教与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重视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根据网络教学交往的公平性、隐形性、交互性、主体性等特点,我们着重研究以下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结构。
1、构建网络环境下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现代教学技术发展方向的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种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实现了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网络环境下依据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的发扬。
(1)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从内容入手,创设或再现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景,有步骤、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围绕自己的爱好选择有关人、事、物、景,进行观察、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产生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强烈愿望。
(2)指导观察,以说促写。优美的景物、生动的场面的依次出现,首先为学生解决了“言之有序”的问题,帮助学生选择材料,安排段落,确定详略。接着着重指导学生观察,讨论“怎样写”,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在学生定向观察多媒体画面时,教师根据写作要求、写作重点、难点,不断采取重放、关键处定格、放大或缩小等技术手段,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像,对写作重点处教师还可作一些注释说明,设计问题,将画面情境与感知吸收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学生把各种信息进行加式编码,变成指令性信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引起了他们美好的回忆。
(3)交互学习,自主习作。学生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开始自主习作。自主习作由学生通过计算机来处理语言文字,从词、句、篇到标点符号及文字的排版,把自己的习作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在学生自主习作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语音系统向老师提问或请教,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同学的习作:二是学生可以随时获得帮助信息,以解决习作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则通过网络,浏览学生的习作情况,给学生以个别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找出可作为评改的作文,为下一步作好准备。
(4)例文评改,强化重点。教师把要评改的例文或片断,通过网络发送给每一位学生,根据习作要求,抓住重点,指导学生评改。先让同学读一读例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评改例文:好,好在哪里,为什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修改,怎样改?习作的重点部分可再次出现画面,让学生进行文字与画面的对照,看重点写得是否具体,用词是否准确,联想是否合理。
这一环节要点是教给学生怎样去分析一篇文章,让学生明白怎样的文章才是符合写作要求的,指导学生怎样去评改作文,培养他们的修改能力,养成边思考、边修改的习惯,为自评自改打下基础。
(5)修改习作,存盘打印。学生根据上面的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如有部分学生修改还有困难的话,这一步中可继续采用第三步中网上请求、获取帮助等方法进行修改。修改定稿后进行重新排版,预览没有问题后,就可以打印成文,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拷贝到自己的磁盘上,形成自己的“习作集锦”。
2、构建网络环境下自主创新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是融“自主”与“创新”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定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样式,达到语言知识及技能、习惯态度与价值感的同步增长。还是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
(1)网页导入,激发兴趣。在学生优美的朗读声中展示“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等上节课学生的主题研究网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打开网络,自学课文。学生打开自学库自选要求进行自学、自练、自评、自行校正,在自主学习中还可以运用交互系统向教师、同学求助达到自学要求。
(3)自主选题,创新学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选主题,自找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在网络上提供资源库、方法库、展示库、交互库,为学生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
(4)自制成果,努力创新。学生根据展示库的要求和自己的特点爱好选择展示方式:网页制作、想象作文、发邮件、提倡议、写感受、画漫画等。进行创作。
(5)展示成果,交流促进。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同学的作品进行浏览,并作出评价;教师在学生作品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在全班展示、评议,再请学生交流自评情况,达到相互促进。
(6)延伸课外,探索深化。课外要求学生到英特网上去学习,去实践,进一步探索,当个环保小卫士。
3、构建网络环境下自主协作差异式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自主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立足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而构建的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合作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协作中整体推进,在探索中提示思维、发展思维,最终形成能力,学会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打破逻辑演绎推理的做法,增强学生归纳和直觉估算能力,从而体现数学文化特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教学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教学设计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在内容编排上,构建了以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为单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的由来;在教学目标上,实施分层教学目标,采用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相结合,使全班人人学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达到人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由来;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梯形面积的计算,为学生提供更宽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均衡发展。
本课教学以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通过自学操作为基础,围绕“问题一解决”,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展开教学。教师通过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在网上设置查看答案及帮助信息等,及时矫正学生思维,保持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系统地牢固掌握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按四步实施:情景导入一基础训练一自主探究一自我总结。依据儿童心理特点,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创设兔妈妈的五个孩子为谁制作的图形大而争论不休的情景,增强学生生活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依据儿童思维特点,利用教学媒体,让学生清晰观察动态过程,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填写实验报告,揭示规律,从而获得面积计算公式的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与合作者,通过学生自我判断、自我探究、自我选择性的学习、自我总结性评价等形式,努力体现教学的一体化。
三、开发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在教与学的时间、地域和环境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需要大量的信息和资料来补充和加入,必须全面开发网络的课程资源,使教与学由封闭走向开放,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开发网络信息为教师构建宽广的教学设计平台。20xx年下半年开始,通过Intemet网上的搜集下载教学资源、购置部分教学素材课件和教师群体自我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我校启动了校园教学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加入地区局域教育网,并成为北京景山远程教育示范学校,而全国教育资源的链接,更是为师生的网络教学设计提供了多种信息源。
(2)网上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20xx年1月我们在Internet上建立学校的青苑网站,同年9月我们又初步建起了校内的网上学校,设置青苑之星、小荷初露、网上教程、电子阅览、在线试题、即时辅导和百科知识等栏目。开放的网上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让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进行自觉主动地学习。
(3)校园热线支撑教与学的多向交流。学校于20xx年10月建起了校内热线,主要包括BBS、部门(教导处、教科室、大队部、教研组等)主页、班纽(四至六年级各班)主页、个人(教师、学生)主页。少先队大队部的“蓓蕾网苑”有“校园热点新闻”和“碰碰车”等栏目,及时报道传播了校内外学生关心的新闻。今年4月24日,我校在接待江苏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协作会代表来校视察的过程中,少先队大队部“蓓蕾网苑”的几十位少先队员,在一小时不到的时间内,对来校视察的代表们的活动进行采访拍摄、新闻编辑和网页制作,即时向代表们汇报了他们在校活动的情景、及时、正确的网上报道中并插入了多幅代表们视察学校和听课的照片,赢得了省教育厅周稽裘副厅长和代表们的热情赞赏。
随着我校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研究的深化和普及,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推进了课程的再设计、再创造,师生角色的转换,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师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不断提高。教师团体20xx年荣获无锡市多媒体软件现场制作一等奖;荣获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全国二等奖;20xx年又荣获无锡市第三届校园电视专题片一等奖、片头制作二等奖、校园新闻二等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是在各种比赛中屡屡得奖。
目前我校全体师生正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积极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创新”探索。我们坚信:一种崭新的教与学的教育形态必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篇8: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心得体会
一、引言
本世纪初我国把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的重大改革项目予以推动和落实,以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由此逐渐催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立校园网,接入互联网,进行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现代职业学校必须进行的教学尝试。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下的新教学理论。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适应新环境下教育的需要,对职业学校培养出掌握实际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同时具备自学能力的毕业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概念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便捷性,共享资源等特点,教师采用“引”和“导”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师生交流,协作研讨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使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工具,将网络本身视为教学环境,一个无视地理,时间的教室,充分利用网络上海量的知识信息和教学资源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较大好处。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点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过程交互:教学中可以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交互不仅使学生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还因为提高了学生的自我重视感,从而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在网页链接或教师引导下,通过网络共享丰富多彩的适量教学资源,还可上传自己的心得体会制作的教学资料片以互相借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方式变化:网络教学,中心是学生的学,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进行教学的组织和调控,并在网络中进行查阅引导、点对点的因材施教来帮助学生,而学生之间通过学习小组进行协作讨论,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内容丰富:现代网络发展速度非常快,作为授课老师,只要稍为注意,就可以搜集许多跟教学内容相关网上教学资源和拓展知识,比如本校或外校编制的课件和网上的百科。并且网络教学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学生可以获得更详尽的知识积累。
四、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实现方式
现行的基于网络环境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集中授课与点对点解惑。教师先集中学生(可以在普通教室或计算机网络教室)。然后将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接着布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收集信息,并利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常用交流软件,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当出现同学间讨论也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指导解疑,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辅导,还可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公布并纠正,对有创造性的见解进行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
(二)自主学习方式。教师充分利用积累的教学资源,将之存放在学校教学资源服务器上,并在学校主页上放上链接。学生可以在任意地点和任意时间通过网络访问教学网站主页,经过必要的验证,选择自己的专业和具体课程,然后浏览知识内容和任务信息,并可以通过与教师、同学进行即时或非即时的交流咨询,获得学习帮助。学生即可以共享教学网站上面的大量教学信息,还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搜索功能搜索到相关的拓展知识。
五、常见问题和对策方法
笔者在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不少现实中难以避免的一些问题,下面主要谈谈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竖立正确的理念。笔者因为较早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教学和工作,碰到过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对此教学模式的错误理解,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有一些抵触和失误。
比如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引入计算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师讲述转变成多媒体的演示,师生间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就是网络上的信息交互。我们通过培训时的实例让他们明白,网络中的教学形式多样,单纯的演示只是换个皮的灌输,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和手段多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主动的学。网络教学中,课堂提问回答仅仅相当于是网络中交互的一小部分,网络中的交互还包含着学生之间的交互,排列组合的数量级更高,还可以进行非实时的交流,这对与课堂问答是非常有效的补充。
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网络教学最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把教学内容和素材在服务器上一堆,课堂上布置任务,然后坐等学生交作业。这就需要让他们明白网络教学虽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特色,但本质上需要有规范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组织和调控者,学生学习的方式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本质上还是一样的。网络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要有适应过程。初接触这网络教学的学生因已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较易出现必须由老师进行指导和要求,少有主动性探索网络上知识的现象,更有部分学生因为网络媒体中多样信息的出现,结果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出现课堂纪律失控。解决办法是在学生初接触此类教学模式时,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来促使学生主动性学习,并且特别要注意不能因为要搞活课堂气氛而把教学课件搞的过于花哨,从而让教学过程变得主从颠倒。在教学中还要仔细观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上各种媒体的喜好,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分配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有一个适应过程,并把这个过程作为一个教学进度的度量条件。
(三)教学信息容量过度。笔者在刚开始网络环境下教学时,出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考虑,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相关拓展知识和教学资源,但是学生的反应并不好,经过调查发现原因是知识信息太多,选择的东西也太多,从而让刚开始接触此类知识的学生无从下手,多数学生无法消化吸收。并出现学生间无法同步学习,协作讨论的课堂现象。因为课堂上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是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当笔者适当减少了部分重复和过高的知识拓展内容,同时调整教学资源的排列顺序,加以时间说明,以方便学生检索后,学生的反应较为良好。由此深刻感受到网络教学中过大的信息容量并不适合,要从掌握学科教学大纲里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出发,不能过度增加知识信息。这一点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很重要。
(四)教学素材积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进行课件制作,曾设想制做一个好的课件可以对某些专用课程长时间的使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想法并不正确。首先因为专业的问题,计算机课程的变化很快,即使是一些经典的程序设计类,也会有教与学的新变化,而不得不加入新的内容。至于非程序设计课程来说,课程内容更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经常变化。经过思考和经验积累,笔者发现较好的办法是制作课程子模块。把一些常见的学习问题或突出重点的教学内容单独做成小课件,放在网上,比如网络课程中的硬件介绍和拓扑图,C程序设计中的经典程序,图形图像课程中的变形、路径操作,文字表格处理的字体页面调整、函数应用等。根据的不同需要,或将其嵌入新课件,或将其嵌入讨论系统等,从而简化了课件制作过程,还可不断积累效果较好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笔者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搜索资料。并假想转换角色,自己是教师来制作传授别人知识的课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强化了自己查找资料和自学的能力。
六、网络环境建设
基于网络的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一个以上的教学站点服务器,最好接入互联网,建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专业维护人员。这或许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可能负担还是较重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央对于教育的重视,限于硬件上的教学条件应会得到改善。从笔者所在的地区来看,网络环境的建设,普通的学校基本都能完成,即使不能达到一个完整功能的校园网络,也通常具备一个小型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于接入互联网这一点,在多数地区的学校应无问题。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极快,通常从设计到完成一个小型计算机网络所需的硬件和集成能力来说,多数学校所在地的商业公司都能完成。最基本的网络硬件要求:星形拓扑结构,双绞线布线,普通网络教室或小型计算机房,普通路由,交换机,教学服务器。
软件上从笔者使用的经验来看,学校一级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对技术的依赖并不高。如果充分运用已有的公网资源,充分运用已有的专业网站、通用软件等资源,并把握技术复杂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员去做这一原则,那么只需要校内教师学会运用一些常用办公或已经设计好的课件软件而已。比如:Authorware或课件大师,微软办公套件里的powerpoint、黑马网络教室,免费邮件系统、QQ软件等。
七、结束语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开始快速步入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正处于网络服务快速普及的新时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这个时代的自然要求,也是学校教学的必然发展。构建校园网,努力营造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应是未来教学模式变化中的一个大趋势。善用互联网,善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便捷以及适应这个环境下的教学理念转变,是这个时代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篇9: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心得体会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心得体会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所需,教师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投身于网络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效率,提高学生兴趣,教养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想尽办法获得知识的意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
这对教师和学校中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校园网来应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将成为老师、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校园网上丰富的资源,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要敢干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更新观念,从过去那种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的单一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改革教学方式,掌握计算机,了解校园网应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是时代所需,也是工作需要。要想适应现代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行动的动力源泉。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互联网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它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知识的海洋”中进行真情体验。课本上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解释。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去品味、把握。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它创设的是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不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网络为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
教学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而我国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灌,学生背,戏称“背多分”的局面不能说没有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就无所收获。教育要真正做到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及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知识是综合的,多样的。从时间上看,它上下五千年,贯穿古代、近代、现代;从空间上看,它纵横五洲四海,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它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
知识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极其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探究性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把现在的知识及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以相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小组、分专题进行。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备了初步的收集资料的能力,获得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的情感体验。
三、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进行讨论交流,以协作的方式学习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不敢当面提出问题,也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网络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人机对话,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应全放在机器上,而置学生于不顾,因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该停就停,该慢就慢,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状况。
四、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传统的教学,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以致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地建构的,在教学中,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网络环境加快了师生间信息量的流动,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五、正确认识教学模式的变化
网络环境的教学,作为新生事物,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还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启迪。其次,在当今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更新的时代,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具有绝对优势,教师需要有能力自觉地去学习、扩充、掌握新的知识信息,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才能跟上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六、网络环境下教学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1、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2、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听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在网络课堂上,时间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因为它跟上网速度、网络资源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起主宰作用,看起来似乎教师的工作变轻松了,其实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科有宏观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结合起来,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技术也应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善,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状大之中,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10: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
邱静芳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通过近5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喜欢使用的软件是word和powerpoint,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简单易学,二是使用方便。可以在一般的媒体教室上课,不需要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室。课件可以上网下载,即使不下载,制作起来也比较省时省事。就我校而言,我们学校每间教室均配备液晶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电脑及英语听力设备,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使用。而网络教室是数量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不考虑网络教学模式的使用。
但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一种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以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的最佳使用问题。而且,网络的发展已经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保?簿醯萌绻?挥煤猛?纾?敲葱T巴?男б嬉裁荒茏詈玫胤⒒映隼础K?裕?乙恢本醯糜Ω迷谡飧龇矫孀鲂┏⑹浴?
从同行们的探索实践以及自己的摸索情况看,我觉得以下几个模式还是比较可行的:
一、独立篇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内引出可探究的问题,进而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新疆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的尹薇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她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
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个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电脑使用基础,才能制作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汇报,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因涉及的篇目多,所以,涉及的课程资源相对也较多,如果制作成一个单元教学网站也是很有内容的。在这个方面,有的老师做了这样的尝试:如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王立凡老师在教学了一个小说单元后曾设计了这么一个课程,即《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首先是提出引导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三个方面,比如:
基本问题:你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
单元问题:
1、假如本单元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今天,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
2、命运真的是不公正的么?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美?
内容问题:
1、《药》、《滑台佚事》、《丰碑》、《染血的汉碑》四篇小说情节结构有何异同?
2、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需要哪些技巧?
3、小说情节结构技巧表达效果如何?
(1)对展示情节有何效果?
(2)对塑造人物有何效果?
(3)对表现主题有何效果?
整个过程耗时一个月,共分四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明确单元重点、难点(两个课时)。第二阶段:请各小组收集名人生命历程资料,研究影响人物命运的各种因素。第三阶段:开展“命运”话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激发学生营造美好人生的强烈愿望。第四阶段:“命运”话题作文训练。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如下的技能: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的
[1] [2] [3]
篇11: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网友来稿)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网友来稿)
邱静芳
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通过近5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喜欢使用的软件是word和powerpoint,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简单易学,二是使用方便。可以在一般的媒体教室上课,不需要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室。课件可以上网下载,即使不下载,制作起来也比较省时省事。就我校而言,我们学校每间教室均配备液晶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电脑及英语听力设备,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使用。而网络教室是数量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不考虑网络教学模式的使用。
但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一种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以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的最佳使用问题。而且,网络的发展已经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同时,也觉得如果不用好网络,那么校园网的效益也没能最好地发挥出来。所以,我一直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做些尝试。
从同行们的探索实践以及自己的摸索情况看,我觉得以下几个模式还是比较可行的:
一、独立篇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内引出可探究的问题,进而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新疆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的尹薇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她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
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个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电脑使用基础,才能制作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汇报,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因涉及的篇目多,所以,涉及的.课程资源相对也较多,如果制作成一个单元教学网站也是很有内容的。在这个方面,有的老师做了这样的尝试:如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王立凡老师在教学了一个小说单元后曾设计了这么一个课程,即《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首先是提出引导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三个方面,比如:
基本问题:你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
单元问题:
1、假如本单元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今天,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
2、命运真的是不公正的么?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美?
内容问题:
1、《药》、《滑台佚事》、《丰碑》、《染血的汉碑》四篇小说情节结构有何异同?
2、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需要哪些技巧?
3、小说情节结构技巧表达效果如何?
(1)对展示情节有何效果?
(2)对塑造人物有何效果?
(3)对表现主题有何效果?
整个过程耗时一个月,共分四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明确单元重点、难点(两个课时)。第二阶段:请各小组收集名人生命历程资料,研究影响人物命运的各种因素。第三阶段:开展“命运”话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激发学生营造美好人生的强烈愿望。第四阶段:“命运”话题作文训练。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如下的技能: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仪器的操作技能,以及word等软件技术的应用能力;21世纪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协作精神,资源共享的现代意识。
这个模式一个学期能使用一次就很不错了。因为耗时太长,而且,需要占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这在很多中学是行不通的。当然,如果认真做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毕竟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起来,学生的潜能也能更充分地调动起来。这种模式最好放在高一起始年段来做,可能会比较顺利一些。
三、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
且不说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怎样丰富的资源,单就我们写作中的表达欲望以及评价手段来说,我觉得网络就特别适合写作。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容易展现真实的自我,这样也容易进行真实的表达。我们知道,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人的主体性发展只有在与其内外部世界的积极的互动中才能实现”,“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像一个韧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在网络里,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使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
因为网络有及时性的功能,所以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而且,评价手段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一对多的评价情形,现在是多对多的情况了。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其他同学的文章。我通过改造我们学校章杨老师的动态网页模式,建立“精灵梦作文网”,分设“研究性学习”“日常作文”“考场作文”“作文指导”“自由写作实践”等栏目,老师可以通过管理者平台直接进行文章与评语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动态评语直接参与评论。另外,网络上还有很多原创文学网站,比如“榕树下”“中国文学论坛”“我网govoo”“子归原创文学网”等等。这些网站都可以发表文章,而且能得到认真的审阅以及及时的评价。
但这样的网站主要是可以推荐给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对一般学生不适合。而且,这样的自由度太大,教师不利于掌握学生的创作情况。如果为了教学的方便以及管理的方便,那就必须建立一个网络写作平台。我目前所使用的平台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文章只能由我上传,这样比较花费我自己的时间,而且,学生的自由度也受到限制。如果能建立一个像那些原创文学网站一样的系统就好了。
四、课外自由的研究性学习
网络普及之后,我尝试过两种的研究性学习辅导模式,一是利用日常的教学时间,比如在开学初布置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然后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期末收集研究性学习成果,并进行评价。二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开学初收回论文。大部分老师一定都认为第二个方案比较可行,因为这样比较不会占用日常的学习时间。但我尝试过后发现,没有老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会浮于表面,而且,学生一放假,心比较野,难于静下心来进行认真研究。往往是到假期的最后一个星期才来考虑如何向老师交差的问题。这样,开学后收上来的论文质量特别差。更严重的是,我发现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还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倒是第一个方案实施的结果比较喜人。因为学生的研究过程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老师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当然,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都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比较自觉的学生能通过网络查寻资料,利用电子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能通过网络与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从而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形成论文或其他形式成果的学生,收获就更大了,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且也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选择材料,提炼观点,系统写作的能力。我们不能对每次的活动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我想大部分学生能有一次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很好了,就可以说明这些活动是成功的。
五、综合性学习模式
我在开学初尝试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以教材为范本。教材中有一个《兰亭序》综合性学习单元。我在开学之初布置学生先学习课文,《兰亭集序》本身就是自读课文,学习起来难度不大。然后分三个星期,每个星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在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同时,我自己则着手进行综合性学习网站的建设。
从设计到资料收集到最后完成,花了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该网站主要分成“王羲之介绍”(含5篇文章)“《兰亭序》书法鉴赏”(含四种临摹本)“《兰亭序》内容鉴赏”(相关资料7篇)“书法文化”(含书法史话、资料8篇以及学生探究论文7篇)“文房四宝”“我写兰亭”(其中有我自己临摹的作品和学生临摹的作品)“书法展览”(学生的硬笔书法)“摹写感受”“课文在线朗读”“留言本”等。具体参见网站,网址如下:
www.lyyz.net/teachers/yw/qjh/qjf/xxwz/
整个网站的最终完成时间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束之时。我是边研究,边探讨,边制作,边上传的。总体感觉还是挺好的,只是觉得电脑技术水平还不够,师生互动方便做得不够。而且,除了我所教的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只能浏览一些资料,没办法直接参与这个活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曾考虑过能否使用网络教室来用这个网站。但是,我全面分析了教材以及我的网站之后,我发现没必要使用网络教室。因为这里没有要在课堂上用网络突破什么问题的需要。许多需要网络的时候都是课堂之外的时间。网络的使用一定要恰倒好处才可以,如果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会觉得很作秀。
以上是我通过个人的实践以及参考他人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几种模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继续探讨,以期在语文教与学方面有某些新的突破,同时也希望能更加充分地提高网络的利用率。
作者邮箱: lyqqjjff@163.com
篇12: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先进的网络硬件如何才能变为生产力?如何实现信息时代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思想指引下的网络教学,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网络、英特尔未来教育、任务驱动
目前许多学校已经有了网络教室,具备了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物质基础,但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的优势还发挥得很不够。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利用电脑来完成课件的展示,网络资源就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利用,网络也就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笔者不久前参加了湖南英特尔未来教育主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回来后又参加常德市教育局主办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班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培训与实践,头脑如同风暴洗礼,感触颇深。下面是我在困惑中进行探索的一些体会,联系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的教学,谈一谈心目中的中学网络教学设计。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定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以讲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信息素养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方式就是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构建者转变。在课堂中,教师的任务是:
1、制作《单元计划》,做好框架问题设计。
首先确定教学单元。这里的“单元”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个教学单元,而是指内容相对集中的一个教学活动。例如,一篇课文,一个章节,一项专题活动等。然后根据单元内容确定单元教学计划。《单元计划》重在框架问题设计,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着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表面到本质,逐层深入的原则,精心设计“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
针对《计算机网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个单元,设计如下框架问题:
(1)、内容问题: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有哪些特点?计算机网
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你是怎样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网络有没有给你制造什么麻烦?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你知道吗?
(2)、单元问题:如果没有网络,世界将会怎样?计算机网络对
社会有利还是有害?
(3)、基本问题:科技发明一定对社会有益吗?
上面每一个问题的确立,每一个步骤的'操作都要求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思考、去探索、去论证,去创新。这样,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就能比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低级技能训练向高级智慧训练的过渡。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为框架问题设计情境
情境设计对于帮助学生发展理解能力,吸引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至关重要。根据“框架问题设计”精心设计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学生往往会“心领神会”,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益。
针对“如果没有网络,世界将会怎样?”、“计算机网络对社会是有利还是有害?”这些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A市(虚拟网络环境),攻击银行网络,导致网络中断,银行瘫痪,用户无法取钱,寸步难行,小社会陷入混乱,造成重大损失;ISP的网络专家经过努力,恢复网络正常运行。
3、给学生布置明确而具体的任务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特色之一。“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学习方式是以活动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求、感知知识,培养技能,发展个性。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并大力倡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这些任务,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和锻炼。
在《计算机网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个单元,我给学生设计了一系列任务:
(1)、提出项目计划,安排实施,并给出评价量规。我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四人,分别扮演ISP、普通用户、银行、四种角色。各小组任务可以不同,如ISP提供网络平台和技术支持,银行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感受网络带来的方便,攻击银行网络等。并以“计算机网络是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的?”为题,要各组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搜索相关的资料,到相关部门去体验,再根据调查得到的信息,在实验室网络环境中按各自角色执行任务。
(2)、项目结束后,各小组进行讨论,由扮演ISP、普通用户、银行、四种角色的同学分别组成四个大组,讲述自己的感受,共享学习成果。
(3)、根据讨论结果,选出八名同学,举行一次辩论会,辨论计算机网络对社会有利还是有害?通过辩论,使正反两方的同学都对这个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4)、总结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辩论会上获取的信息,把自己对网络的认识做成演示文稿或网页,与大家共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修改评价量规,共同评定成果作品。
4、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名为《介绍我的单元》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它包括以下内容:单元概述、框架问题、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过程等。
再次,教师要以word形式或演示文稿形式向学生提供一个评价工具,可以是一个《学生演示文稿评价工具》或《学生网站评价工具》。评价工具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它的设计非常重要,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支持。教师在设计评价工具时要尽量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单元情景设计,然后列出要评价的内容项目,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予以不同的评价分数。对于技术上(网页的动态效果、演示文稿的美化等)分数可以相对低点。
最后,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一份《支持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用来帮助学生组织和支持调查或探究过程。支持材料包含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简单介绍;对本单元出现的新概念或主题的介绍;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项目的安排;本单元教学活动的安排;向学生提供的本单元所需使用的网站的链接和说明;向学生提供的本单元的参考文献或资料等。
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定位
在网络课堂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主动完成任务的主体。
1、课前,学生要完成文字资料的搜集,各种调查表格的填写。
2、课中,学生要创建学生演示文稿或学生网站。
学生分工协作,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网址或者自己另辟蹊径,上网查找资料,进行材料交流,将自己小组的探索成果,综合后做成演示文稿,创建学生网站。在创建学生演示文稿或者网站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师所提供的《学生演示文稿评价工具》和《学生网站评价工具》,不能我行我素,而使学生演示文稿或者网站的内容游离于单元学习目标之外。严格遵循两个《评价工具》,严格遵循单元学习目标,这是网络教学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
3、结对共享自己的作品。
学生演示文稿是在班内进行交流的。创建学生网站是为了与世界各地的同学共享。学生将自己的探索成果网站上传到校园网上,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和网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利用
还可以开辟网上留言版,为与外界的交流开辟一个新的窗口。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上留言版,为在家中的学生做网上的辅导。
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思想指引下的网络教学,非常重视学习过程、强调从做中学。整个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体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奉献出自己通过调查、搜索、收集、处理信息后获得的成果时品味到成功的愉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英特尔未来教育》
3、黎加厚《英特尔未来教育与课程相结合》
4、窦荣军,《计算机网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篇13:网络环境下教与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与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 浙江省台州市临师附小 朱康灿 4月20日摘要: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必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就试从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界定中,引导出偏移现象的若干行为状况,进而做出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分析,最后给出了应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行为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网络教学偏移,信息素养,网络德育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了教育教学过程,同时,基于网络的教学成为了一种可能。实践证明,在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互连性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的、广阔的空间。但是,不管如何,网络教学同样也有自身难以飞越的鸿沟,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开放性和自主性,使我们的课堂组织经常会有一些难以想象的偏移现象和偏离目标。对于这些偏移现象,不但搅乱我们正常的教学进程和设想,同时也降低了网络教学的效率,甚至成为我们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为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些偏移现象进行重新考量和分析,为正常的网络教学屏蔽负面因素。
一、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界定所谓偏移,就是指师生在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脱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造成消极影响的,最后导至课堂效率降低的种种行为。下面举出的是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常见的几类偏移行为:(一) 学生主观引起的偏移行为。1、无所事事型。不明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进行操作,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不知从何下手。2、游荡型。网上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东走西逛,在课堂中随意浏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如有的学生网上聊天,有的查看新闻。3、谩骂型。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和好玩,利用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互相功击谩骂和嬉戏。有的甚至在聊天室或论坛做出不负责任的言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4、危害型。这类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幻想成为“黑客”。他们有意传播或创造不良信息,破坏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删除资料。还有的随意按装或卸载软件,造成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前不久,本市一名初中生非法进入某小学网站后台系统,删除网站数据就是此种类型。5、游戏型。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任务不闻不问,一旦教师讲解结束,他们马上进入游戏世界。有的学校由于软件不到位,机房监控不力,学生甚至在老师上课的同时就已经投入游戏。这类现象已完全偏移教学目标,是我们所最不愿意见到的。(二) 由客观因素引起的偏移行为。 1、网络迷航现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习者像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由于站点、超链接形成的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关系复杂,因此学习者在使用网络提供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时,容易迷失方向,出现迷航现象。 2、教师“放羊”现象。这种行为一般在农村中小学比较容易出现,咎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计算机师资较为薄弱,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由兼职老师担任,教师本身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课堂组织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有的老师干脆放手,课堂进入无序状态,学生“我行我素”的“放羊”现象也就产生了。 3、软硬件因素。有的学校资金有限,软硬件更新较缓慢,跟不上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求。因此,机器运行中软硬件不兼容,时常“死机”,学生被非正常因素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消极心理萌生,教学偏移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以上的分类只是不完全的概括,很多行为和现象是由主,客观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时,也应该同时从学生,教师,网络这三方去探索。二、教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网络教学模式是多元层次的互动关系。学生,教师,计算机这三者之间成三角关系,偏移现象产生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偏移成因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主要有四点:1、缺失基本信息素养。对于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缺少必要的学会学习的能力。2、网络伦理的滞后。近年来,全世界互联网飞速发展,全社会包括学校对网络德育使终是一片空白,网络伦理与网络本身的发展失去平衡,不具同步性。而学校的德育更加未及时的包涵网络伦理道德,至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 3、生理特征的影响。学生年龄小,思想未成熟,抗干扰的能力差,容易受到诱惑,缺少独力判断的能力。如学生沉迷于“传奇”、“CS”、“泡泡堂”等游戏就是典型的例子。4、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技能的合理使用上,技能熟练者完成任务较快,反之则较慢。因此没有层次的任务,不可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其次,从教学者本身来看,有五个因素值得注意:1、教师角色未及时的转变。新课程强调的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单一角色显然不适应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讲多练少”的结果是触发学生焦急,抵触的情绪。2、有些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不具备专业素质。对于网络的使用和驾御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有效的监控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因此,网络教学中的偏移就再所难免。3、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电子作品没有及时反馈,既没有评价,更没有展览交流。更不用说评价体制的“立体化、多元化”,因此学生不能获得应有的成就感,没有老师对学习方向的导航,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4、网络教学过程中,组织凌乱,效果低下,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网上学习兴趣的转移,结果是游戏,QQ,聊天者渐多。5、“任务驱动法”的不合理组织。主要表现在:“任务”的目标不明确;“任务”的可操作性不好;“任务”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任务”中未注重方法指导;“任务”缺少层次性。当然,从我国目前互联网的现状来看,也有以下方面值得思考:1、网络资源贫乏,网络型教学资源没有有效的组织和分类,网络学习需要有丰富的内容来支撑。如教育部门的专题型网站,课件库,积件库不能满足教育需求。2、网络技术未成熟,网络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互联网是基于“开放式互联系统参考模型”(OSI-RM)基础上建立起来,因此它具有开放性,隐蔽性。这样造成许多网上不良信息不能有效过滤。3、网络教学模式还未成型,目前还处于发展与探索阶段。作为新事物,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太少,应此在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弊端也是再所难免。三、网络教学中出现的.偏移现象应对方案(一)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的选择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是顺利开展教学的保障。完善的教学平台应由以下的软硬件组成:(1)网际互连,即将校园网与Internet相通。(2)电子备课室。(3)电子阅览室。(4)网络多媒体教室。(5)教学资源库。(6)电子邮件系统。(7)BBS系统。(8)辅助教学软件,如黑马多媒体电子教室,NETOP School、LANSTAR、TOP Ipclass、易思等都是比较成熟的辅助软件。此类软件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具备如下的几大功能:①全屏广播功能。②分组教学功能。③个别化教学功能。④屏幕录制、回放、转播功能。⑤监控功能。⑥电子公告功能。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学生在学习、研究中需要内容来支撑,没有资源,无异于“无米之炊”,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方向,产生偏离。因此,做为学校和老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完善主题网站的建设。在各学科之间加强横向联系,开展教学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泉”。(二)开展校本培训,提高信息素养及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根本。广大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广大教师最基本前提要求就是教师必须了解网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懂网、用网、爱网”。如我校在校本培训中,要求教师必须掌握windows操作,精通Word、Excel、PowerPiont、FrontPage软件,熟练使用ftp、flashget、outlook、黑马电子教室等网络软件。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带头人,还应具备数据库管理,网络维护,系统安全等专业技能。(三)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网德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丰富德育内涵。网络道德的建设,首先是加强青少年对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学习。例如向学生明确要求:(1)不要在网上发布,传播不良信息,正确对待他人在网上的言论。(2)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网上功击他人,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3)对于高段学生,可以利用学生对“黑客”的好奇心理,向学生讲解有关“黑客”来历和行为准则,正确对待“黑客”与“红客”的区别,揭露“黑客”的神秘面纱,从而消除学生的盲目崇拜心理。同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大力普及网络知识,内化计算机人文思想,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树立健康上网观念-合理,适时,适度的用网。而且,倡导网络道德自律,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将网德纳入全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中,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最后,提倡“网络助学”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得力助手,网络上有浩瀚无边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网络。而实事上,网络中几种典型的情况是:聊天、游戏、QQ、浏览居多,和我们“网络助学”的概念相距甚远。针对网络课堂出现的这几种偏移,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同时要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有方法论的指导。当然,要指导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信息素养。如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软件下载的方法及安装。对于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可以配备《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得心应手》、《电脑总动员》等学习辅助软件。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网习惯,从而达到合理,适时,适度的用网。(四)信息技术教师要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来武装自己,丰富网络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利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朝预定的目标前行。1、加强教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科研工作,完善网络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绝对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纯网络化的学习,既要克服传统“填鸭式”以“教”为主的模式束缚,又要看到它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大面积的提高知识量的优点;既要完成正确引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学”为主的方法,加快特长生的培养,发挥学生潜质,又要看到缺乏教师的“主导”的弊病所在,杜绝“放羊”现象的发生。同时教师本身要熟悉现代教学辅助平台的使用,还要掌握电子教案,辅助教学软件的制作,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2、完善网络教学中的交流功能和学习评价体系,利用技术优势在教学平台上设立“电子公告栏”、“留言版”、“作品交流”等频道,让学生在开展主题探究、协作学习时有广阔的交流空间。同时对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上,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可以采取老师评,同学评,小组评,家长网上评,并在学校网站上展示优秀作品。3、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功能,以“探索-发现”为学习主线,引领全体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注重人性化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如,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可通过网络电子教室监控技术及时发现存在的偏移问题,引导大家朝预定的目标开展讨论合作。 4、教师课前准备也应是重要一环,必须做到备课,备学生,还要备资源。如:推荐“绿缘读书网”、“小学生天地”、“雏鹰网”等。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尝试用以下模式开展教学:(1).首先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搜寻,整理信息 (3).协作研究学习(4).总结和评价。此种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可“死搬硬抄”。(五)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创造健康和协的社会、网络环境。1、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言行的表现,往往要归咎于平时习惯的养成。而平时的习惯养成,通常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全面合作。作为家庭,家长应加强对学生在家上网的监督,本身不懂电脑的家长可以向电信部门申请“绿色上网”服务(zj.greenet.cn),它包括:上网时间控制、不良网页过滤、游戏聊天限制等服务。作为网络主管部门,应设立“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net.china.cn/chinese),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依法关、停各类违法违规网站,从源头上彻底清除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对互连网的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让网络运营做到有法可依。作为学校,应把教育资源组织到学校的内网机器上,建立虚拟英特网,利用局域网模拟上网学习,将不安全因素降低至最低程度。2、教育部门应尽快建设主题网站或学习资源库,开展各类网上读书活动,使学生在网上想学,乐学,有所学。如我校,在学校主站的基础之上,开辟了唐诗宋词,成语宝藏,电子图书,快乐城堡等分站栏目,不但丰富了校园网的内容,而且还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和舞台。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终身学习”的保障。前部长陈至立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强调“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可见,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在新课程改革迅速推广的今天,教育者除了传授技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之外,我们还应以实际行动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网络伦理道德来丰富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内涵,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飞跃升华,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袁宏伟《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是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教育》,11月2.周林《网络时代:个性化教育与自主性学习》, 209月3.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6月4.颜世富《信息时代与心理调节》,209月5.陈庆章《对基于网络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探讨》,年8月6.朱乐平《网络教学的主要特征》,2000年9月
篇14:网络环境下教与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与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 浙江省台州市临师附小 朱康灿 204月20日摘要: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必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就试从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界定中,引导出偏移现象的若干行为状况,进而做出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分析,最后给出了应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行为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网络教学偏移,信息素养,网络德育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过程,同时,基于网络的教学成为了一种可能。实践证明,在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互连性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的、广阔的空间。但是,不管如何,网络教学同样也有自身难以飞越的鸿沟,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开放性和自主性,使我们的课堂组织经常会有一些难以想象的偏移现象和偏离目标。对于这些偏移现象,不但搅乱我们正常的教学进程和设想,同时也降低了网络教学的效率,甚至成为我们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为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些偏移现象进行重新考量和分析,为正常的网络教学屏蔽负面因素。
一、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界定所谓偏移,就是指师生在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脱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造成消极影响的,最后导至课堂效率降低的种种行为。下面举出的是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常见的几类偏移行为:(一) 学生主观引起的偏移行为。1、无所事事型。不明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进行操作,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不知从何下手。2、游荡型。网上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东走西逛,在课堂中随意浏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如有的学生网上聊天,有的查看新闻。3、谩骂型。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和好玩,利用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互相功击谩骂和嬉戏。有的甚至在聊天室或论坛做出不负责任的言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4、危害型。这类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幻想成为“黑客”。他们有意传播或创造不良信息,破坏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删除资料。还有的随意按装或卸载软件,造成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前不久,本市一名初中生非法进入某小学网站后台系统,删除网站数据就是此种类型。5、游戏型。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任务不闻不问,一旦教师讲解结束,他们马上进入游戏世界。有的学校由于软件不到位,机房监控不力,学生甚至在老师上课的同时就已经投入游戏。这类现象已完全偏移教学目标,是我们所最不愿意见到的。(二) 由客观因素引起的偏移行为。 1、网络迷航现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习者像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由于站点、超链接形成的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关系复杂,因此学习者在使用网络提供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时,容易迷失方向,出现迷航现象。 2、教师“放羊”现象。这种行为一般在农村中小学比较容易出现,咎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计算机师资较为薄弱,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由兼职老师担任,教师本身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课堂组织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有的老师干脆放手,课堂进入无序状态,学生“我行我素”的“放羊”现象也就产生了。 3、软硬件因素。有的学校资金有限,软硬件更新较缓慢,跟不上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求。因此,机器运行中软硬件不兼容,时常“死机”,学生被非正常因素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消极心理萌生,教学偏移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以上的分类只是不完全的概括,很多行为和现象是由主,客观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时,也应该同时从学生,教师,网络这三方去探索。二、教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网络教学模式是多元层次的互动关系。学生,教师,计算机这三者之间成三角关系,偏移现象产生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偏移成因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主要有四点
[1] [2] [3] [4]
篇15: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论文
【摘要】媒体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日益提升,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与媒体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这个全新的网络时代,企业该如何提升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能力,如何在舆论引导中化“危”为“机”,本文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危机管理网络时代、舆情应对传播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第四、第五媒体,赋予媒体以更加强大的力量,以更迅猛的速度,如惊涛拍岸般地冲击着世界的每个角落,击荡着人们的心灵。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网络时代,媒体在反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 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媒体环境已经发生剧烈的变化,在各类企业危机事件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作为危机事件信息的采集者、发布者乃至追踪者,但有些时候,网络却成为了企业危机的放大器、滋生地,网络媒体较之传统媒体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交互共享性强等优势,在企业危机事件处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频繁爆发的网络舆论危机正成为现代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
互联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产物,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其信息传播表现出以下特征:
1、全球化
互联网上无国界。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第一大特点。
不管是多大的网站,不管是哪台服务器,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你的信息公诸互联网,你的信息就向全球开放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整个世界已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整体,人际信息交流的“地球村”状态变成了现实。网络的普及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机构和个人获取信息、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海量化
海量是指网络传播的信息容量几乎无限。就传统媒体而言,报纸因为版面有限,广播、电视限于频道、频率资源和时间,不得不对信息进行取舍。而互联网采用了比传统信息处理方式更为先进的数字记录、传输和处理方式,将所有的声音、文字、图像等都转化成了数字形式,经过高密度存储,且可以将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分散地存储在与网络互联的数以亿计的电脑终端,每日吞吐无限信息量。
这样的容量,在传统媒体是不可想象的。
也正因为网络的海量,使得每一位受众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
3、即时性
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借助鼠标、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和通讯工具,网络新闻发布者可以进行事件现场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网络传播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网络这种即时性的特点,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或某一事件的“距离”。
4、互动性
网络传播与印刷传播、电讯传播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双向交互性,即互动性。
有人甚至因此把这个新的传播纪元称为互动传播纪元。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是质的飞跃,具有革命性,网络新媒体对旧媒体的影响,在本质上讲,就是以网络的互动性对长期习惯于单向灌输的传统媒体的深刻改造。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仅可以意义互换,而且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时代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和民主的舆论环境,它颠覆了传统模式下只有正统新闻媒介才具有的社会监督权。新媒体将“信息平台”和“意见市场”融为一体,掀起了“全民监督”的风气,它颠覆了传统信息的生产权,让受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把这种观点向大众进行传播,这种开放互动的沟通方式更容易引起共鸣。
5、乏理性
包容、开放的网络平台,也决定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真实性、权威性比传统媒体逊色。由于全媒体工具的普及以及技术的兼容性,手机、DV、录音笔等都可以成为记录载体,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博客、即时聊天工具、视频、论坛、手机短信等发布自己获得的信息。网络环境中由于“把关人”职能的弱化和缺失,虚拟自由的泛滥,加之公众不可能都是集体理性的,一旦流言滋生,在互联网传播特点的推波助澜下,将对企业和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二、企业危机的特征及网络困境
1、企业危机
从字面上讲,企业危机就是企业面临的危险与机遇。其涵义是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企业原有的平衡状态,超出了企业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企业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
其主要特性如下:
(1)突发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企业危机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在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通常是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迅速演变而来的。由于企业危机事件演变迅速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大了危机突然发生的概率。
(2)紧迫性。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事态就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危机爆发之后,要求管理者在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利用当前的有限资源来应对危机事件,以降低危机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害,因此具有时间的紧迫性。这正是对决策者最严峻的考验。
(3)聚集性。进入信息时代后,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媒体对危机来说,就是火借风势。信息传播时效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企业危机情境迅速公开化,成为公众聚焦的中心,成为各种媒体热炒的素材。同时作为危机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仅仅关注危机本身的发展,更关注企业对危机的处理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而社会公众的有关危机的信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媒体,媒体对危机报道的内容和对危机报道的态度影响着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和态度,有些企业在危机爆发后,由于不善于与媒介沟通,导致危机不断升级。
(4)破坏性。危机的产生会导致企业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
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危机往往具有连带效应,引发一系列的冲击,从而使事态扩大。
对于企业来说,危机不仅会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更严重的是会破坏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威胁企业未来的发展。
2、企业危机的“放大器”
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力量不断提升,其影响力日益强大,基于新媒体鲜明的信息传播特点,它对企业危机的发生推波助澜,给危机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管理面临前有未有的挑战。
(1)网络可能滋生企业危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 人们维权意识的觉醒,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方式给企业埋下了一个又一个“危机炸弹”。“三鹿”、“冠生园陈陷事件”等现代企业危机的发生几乎都是起于网络的青萍之末。
特别是在其它正常渠道受到堵塞之际,网络就大大增加了滋生企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网络的冷漠使企业错过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防患于未然,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危机信息管理完善程度决定着危机预警的效率高低。目前,由于对新媒体重视不够,很多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组织,建立专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派专人关注网络上涉及企业或有可能引发危机的言论,因此当危机出现苗头时,不能及时预警,不能在危机萌芽阶段就把问题解决掉。
(3)网络可能激化企业危机。企业危机会通过网络、手机等迅速传递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地域上更是没有界限,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爆发随即扩散到全国乃至全球。另外,其反复传播的特性,扩大了企业危机的影响范围,加速企业危机规模的扩大。同时,企业危机的爆发本来就具有紧急性,而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往往使企业危机信息一夜之间尽人皆知,特别是著名企业或影响重大的危机事件,往往在企业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极速爆发扩散,让企业在危机应对中措手不及。特别是网络的匿名性往往使得建设性的意见掩盖在破坏性的意见之中,从而使企业危机在不负责任和不可控制的传播过程中迅速升级演变,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沉重损失。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危机的舆情应对
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特点,积极面对企业危机管理的挑战,从危机的潜在期、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期等不同阶段调整危机管理策略。
1、网络舆论危机的潜在期策略
在市场竞争中,危机总是与企业如影相随,危机也并非只是突如其来的冲撞与剧烈的变化,企业最大的危机是看不到危机,体会不到各种压力的存在。看得到的现实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缓慢变化中还没有察觉的潜伏危机。美国后现代管理之父汤姆·彼得斯在《冷水中逃生》一书中通过青蛙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做出的迅速反应实验,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注解。一个企业的经营环境,一般是处在缓慢的变化中,剧变式的冲击毕竟是少数。
而在这样缓慢的变化中,很容易失去活力,不能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就如同慢慢升温的冷水中的青蛙,是终会被“冷水”烫死。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必须察觉微妙的变化,管理者必须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危机应对素质,可以说,培育和强化企业的非条件反射是企业危机管理必修的第一课。
2、网络舆论危机在突发期的策略危机出现时,企业能否在第一时间反应是极为关键的。第一时间是指人们对突发事件,认识还处于空白时期,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料性,即便身临现场的人也难以立刻理解危机是怎样爆发的,甚至除了惊愕或恐慌之外,得不出任何结论。如果企业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不但能为企业争取宝贵的时间,而且也能遏制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因此,危机当头,不论是企业决策层还是员工,都要以组织的利益为先,按照自己的职责,第一时间应对。即便自己只是下级,只是分公司的员工,也应该认识到,危机在你所属区域发生的,自己一定要比上级更了解情况,应对措施也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员工应该有充分的自信,上级一定会乐意看到一个危机已经顺利平复,处理工作已经完成的报告。
3、网络舆论危机在蔓延期的策略许多企业管理者在应对危机时,因为公关不力,使得本不大的问题四处扩散,以至于最后深陷危机之中,难以自拔。面对这种局面,企业第一要做的就是诚恳和坦白地面对公众。进一步开放信息,增加透明度。特别是面对公众的质疑时,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者沉默寡言,要知道,任何遮掩都会阻止危机的顺利解决,都会对企业的美誉度造成很大的伤害。危机发生时,如果企业采取新闻发布的形式,从事件发生开始就发布新闻,公开向公众说明、解释情况,不仅可以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取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而且还可以树立起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4、网络舆论危机在解决期的策略许多企业管理者可能认为,在危机处理期和后遗症期,危机风暴已经过去。但是,如果企业危机未能彻底处理好危机各类因子,会使企业危机的残余因素发酵,使危机进入新一轮酝酿期。因此,即使企业成功地处理了危机,也是有必要进行反思的,把好的地方罗列出来,若以后有类似事件发生可以借鉴,把不够完善的地方加以推敲,即使是很小的细节。总之不管这次应对处理效果如何,企业都必需对舆论危机进行反思,只有有效的反思才能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结语
企业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与媒体的沟通往往居于整个工作的核心地位。
铺天盖地的网络是传播的途径,同时也是控制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挥舞得好,可以变危险为机遇,挥舞得糟糕,则会使事件陷入危机的泥淖。当前,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已成为了现代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①公共危机管理绩效与执政合法性资源
②舆论监督的实践与启示
③赖明忠,《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58-60
④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责任
⑤严三九:《论重大事件中领导者面对媒体的策略》
篇16:如何应对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如何应对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他们通过网络了解未知世界,获取大量的信息,加快了了解、认识和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
作 者:胡海泉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技工学校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 教与学的心得体会
★ 信息化教学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共16篇)】相关文章:
计算机辅助教学2022-06-07
学校小学线上教学工作方案2022-12-21
老师要怎么样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预习?2023-01-06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2023-04-27
美术教学学期工作总结2023-02-09
年终个人教学总结2024-03-31
现代远程教学的特点及与传统教学的融合论文2022-04-30
教育研修总结2023-03-15
科室工作计划2022-12-14
小学信息技术个人教研计划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