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体会:考试,还能是法宝吗?

时间:2023-06-01 08:33:57 其他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心得体会:考试,还能是法宝吗?(共15篇)由网友“夜间飞行”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育心得体会:考试,还能是法宝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心得体会:考试,还能是法宝吗?

篇1:教育心得体会:考试,还能是法宝吗?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恰好处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也处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由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教育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工业时代作为分水岭,中国的教育似乎就在这两组关系的两端变换着位置——

在前工业时代,中国以农业社会为主,在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本都是直接实践的结果,教育对于改善生产力的贡献不大;而此时,在通讯并不发达的背景之下,维系幅员辽阔的领土,必须要有庞大的国家机器,而国家机器(也就是上层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的培养。这个时代的私塾教育,也的确不负众望,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政治人才。但是,并不是教育单独完成这一任务的,是教育与科举这一选举制度的结合,才得以出色地完成这一使命。同时,普通的百姓单纯的依靠口耳相传的经验,就可以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农业生产,因此不需要大规模的普及教育。这种教育无疑具有精英倾向,如果把经验的获得也看作一种教育的过程,那么中国前工业时代的教育就可以划分为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几乎完全独立的体系,其中精英教育以科举考试作为评价机制,而职业教育则以生产实践作为评价标准。科举考试作为一种法宝,不仅把许多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吸引到了国家机器之中,更成为一种持久而坚韧的社会分流办法,维系着泱泱大国的持续运行。

当工业时代的钟声敲响,中国几经波折之后,终于匆匆忙忙地从农业社会冲向了工业社会,如同一头逼红眼的雄狮。中国社会面临几千年未有之变局,学校教育应运而生,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大量劳工,也如商品一般由学校加工之后推向了市场。与此同时,随着契约思想的传入,国家机器慢慢地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被固化,在法律规定的制度之下,国家工作人员所需的经验甚至比思想更重要,因此对专业的政治性人才的需求量也就大大减少。教育也就从上层建筑的一端慢慢滑向了生产力的一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机械式传授,一个个劳动力(包括老师)就被生产出来。但是,单纯的劳动,似乎并不需要如此大张旗鼓地进行教育,人们也不会轻松而愉悦的接受这一现实,因此教育担负起改造劳动者思想的任务。而这种改造是否成功,并不能明显地反映出来,所以还是得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评价,使教育的成果以更加具体的形式——分数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局面。但是此时的考试,已经与科举考试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了——科举考试以选举政治精英为目的,而考试仅仅是以培养普通的劳工为导向。但是教育在这个时代,依然适应了主要的社会需求,满足了大量的劳动力的供应,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也顺利地完成了社会分工、分流的任务。因此可以说,应试教育是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考试也是时代的需求。

但是,人类社会肯定不会就此终结,也没有发展到极致,时代的车轮依然在毫不犹豫地往前碾压。到了后工业时代,人们已经隐隐约约的发现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告诉发展的需要,那么考试作为法宝的时代是不是也会随之寿终正寝呢?当人类的一只脚踏入信息时代,知识和技能的载体依然在悄悄的发生变化,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几乎只相当于工业时代的“识字”水平,一个知识点几乎只相当于一个字的价值。面对这种变局,以提供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似乎就是“启蒙”了,必然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那么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考试,必然也会暴露出很多问题——那么考试,还能成为老师的法宝吗?

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现在似乎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信息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人,因此也不能确定教育的方向。而随着后现代主义的传播,这个问题似乎越来越难以搞清楚,因此就有人放松了目的的预设——这种做法是有其价值的,可能在这种自然的生成过程中,人们又重新发现了明确的目标;如果不这么做,可能很难找到这个目标。伴随而来的就是以“过程性评价”逐步取代“结果性评价”(应试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果性评价”)。而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似乎是认为“创新”是这个时代的需求,因此希望在自然的学习过程中开出创新之花。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极大的风险——因为过程的不可预知和不可逆,这种过程性的探讨可能开出好的花,也可能结出恶的果,如果出现了恶的果,人们不能逆转,甚至不能预知,那对整个人类而言,可能是毁灭性的。

因此,我并不认为“过程性”评价可以完全取代“结果性评价”,而只要有结果性评价,考试作为一种酒瓶,可以装上不同的酒呈现。我不知预言家,因此不能预测考试是否会如科举一样被抛弃,但在情感上我支持考试作为一种结果性评价的手段,应该在未来的教育中有一席之地。因为教育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调节者,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间存在,不能完全失去方向的指引(对于未知的恐惧,可能更胜于对自由的渴望)。我希望我们可以尽快找到教育的方向,那样教育的评价也才有真正的归宿!

参考文献:

[1] 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07):37-41.

[2] 李定仁,刘旭东.教学评价的世纪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02):44-49.

篇2:英语四六级学习经验真题是四六级考试的法宝

我在夏天的四级考试中考了539分,这虽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分数,但是对于一个高考英语没有及格的人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突破,以下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经验,

1.重中之重莫过于单词关了。可以这样说,只要将四级的单词背熟了,那么你必定能拿个不错的分数。但是,又有多少位能有此耐心和精力将整本词汇书都翻完呢?所以,有所选择的背单词就非常重要了。在这我特别推荐点击此处下载四级词频(pdf文件,使用Acrobat Reader打开),那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四级真题中统计出来的,是阅读题和词汇题中经常出现的。我建议是大家先把这些单词都背到这种效果:一看到一个单词,就能马上想到其中文意思(对于只是为了应付四级考试的同学,只要能形成词条件反射即可,至于单词具体如何发音,可以不管)。(背单词得要反复的多看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世上没有几个人能看一遍就能永远记得住的!)然后就开始做往年真题的词汇部分(留着近一两年的先别做),这时你会觉得做词汇题越来越顺手(到后期大概就只需要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这样就可以留出10分钟来做阅读),因为六级词汇题只要你懂了各个选项的中文意思,12、3分就不在话下了,不同于四级既考词汇又考语法。提醒大家一下的就是,单词最好是坚持天天看,所以想拿高分的同学,在背完了词频表,开始做真题时,就可以开始背词汇书了,这样就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推荐是上海交大出的词汇书,因为四六级编题组就是在上海交大)而只想及格的同学隔一两天就要在看回词频表,不然很容易就会忘掉。

2.阅读是整份试卷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做对了一条阅读题就相当于对了四条词汇题,两条改错题。其实做四、六级阅读题有一种很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先看文章各段的开头一两句话,大概知道每段都说了些关于什么的,然后就可以直接开始做题。看了题目后就进行原文确认(都很容易找的),找到了原文中的那句话后就对上下两句(共三句话)根据题目的意思进行揣摩、句行转换(但切忌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所以其实不必要把整篇文章看完。不过可能一开始会不习惯,但后来就会越做越爽了。其实做阅读题就只有那几条规律(如:出题的顺序基本上都是按照其在文章出现的先后顺序排的,干扰选项的出法也就只有几种),但这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就得靠你自己多做真题来体会了。

3.至于听力,就要靠你平时多听英文来加强了。分为泛听和精听:泛听就是听如bbc或voa等,旨在听出感觉;精听如托福、四级的真题等。至于四级听力的出题思路来来去去都是那几种:短对话的要注意听清楚关键词(即一出现该词,就能肯定是什么场景)和说话者的口气(有时候不需要听懂每个单词,只需要能抓住说话者当时的心情及其语气就能确定答案),

备考资料

至于独白的题,当你一听到有表示因果、比较、时间等关系的词语就要对该句话一起注意了,因为很可能就会在这些地方出题。

4.至于作文,要多用比较高级的短语和句式,注意连贯性,内容不会太重要。另外子也要尽量写得工整、清晰。大家也可以看回往年作文的题形及范文,总结出什么样的题形就应该写什么格式的作文与之相对应才能得高分。

5.因为以上的环节都是分开来强化练习的,所以到考前一两个星期就开始做近一两年的真题,一次过把一份整套题给做了(建议先做词汇题在做阅读题,因为此时词汇题简直是小菜一碟,可以增强信心),然后才对答案。这样可以帮我们进入状态。到此时,本人基本上可以用10分钟做完词汇题(错3-5题),这样做起阅读题就更悠闲了(错2-4题),完形填空错2-3个,改错错1-2个,作文估计会有11-13分,听力错2-4个。大家可以与我的修炼成果对比一下,好让心里有个底。如果你跟我的差不多,就应该可以优秀了。但是我觉得考试那天状态特别好,做的超快,而且那些干扰选项很容易就可以被排除掉,觉得是这么多年来最简单的一份。

其实我的这些成绩都是拜不断的做真题所赐,所以大家可以看得出本人一直强调要多做真题,就是因为真题都是编题组出的,只要你抓到了并顺着他们的出题方法和解题思路,那么你在考试时所遇到的所谓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了。千万不要做模拟题,他们只会误导你。

我在今年夏天六级考试中得了498,分数不是很高,在以后的考试里我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平时我喜欢听英文歌,看书,我觉得学英语要深入生活,更多要把它当作语言而不是一门课,无论你的基础怎么样,你都会爱上英语。

【 经验】会员积分怎么获得?怎么查询?积分可以如何使用?可以直接转换为现金吗?www.shangxueba.com/jingyan/13254.html

shareba经验分享: 如何挣钱www.shangxueba.com/jingyan/14063.html

篇3:《什么是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什么是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什么是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 “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本书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论述,阅读本书不失为提高自己的阅读功底的一大帮助,我想随着工作和生活阅历的不同,读书的感悟定会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阅读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以下仅述一些我的读书体会吧。 我整理了一些书中的言论希望这些论点能够与大家分享。 诸如“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又如“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过以上的摘录与分享能够带给大家阅读的兴趣,同时希望这样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多少能我们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篇4: 分数是硬道理教育心得体会

分数是硬道理教育心得体会

(一)分数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因此,不管是学生的需求还是对教师的评价,教学业绩的最重要指标就是考试分数。每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首先都必须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负责,这毋庸置疑。有一位特级教师说,所谓优秀教师,就是在校内考得好,在市内上课好,在省内讲座好,在国内论文好,在国际外语好。这句话很有道理,考得好是前提,没有了这个前提,其他的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优秀教师,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教师。对职初教师而言,分数尤其重要,它关系着你能否站稳讲台,关系着你能否被学生和家长承认,关系着你在学科内的地位和职业前景。因此,每一个刚走上讲台的年轻人都不可生活在真空里,轻视分数,否则,你的专业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分数的获得要讲规律、讲效率

分数固然重要,但我们切不可做分数的奴隶。我们需要去研究考试、研究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高效的`指导。一句话,应试也是要讲科学的。

如今的校园里,呈现出一个普遍的现象:年轻教师所教的班考试成绩往往远高于老教师所教的班。这是不是说明年轻教师已经超过了老教师?显然不是,只要一到大考试,一到高考,年轻教师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甚至有的落后于老教师了。年轻教师取得好成绩,往往是靠着勤奋的态度(不断的加班加点)、严厉的要求(对学生抓得紧),这都还无伤大雅。最可怕的是课堂教学的功利化:考什么,就反复教什么;不考的,就不教。比如阅读理解和作文,短期之内大幅提升的可能性很小,但语言基础知识、古诗文默写这些内容往往提升很快,于是不少年轻教师的语文教学就奉默写为圭臬,不断地默写字音、字形、古诗文等死的知识,而忽视文本教学和写作训练。短期来看,这种教法很容易取得成绩,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却是有害的,对学生的高考成绩也裨益甚小。

对职初语文教师而言,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分数观。在努力提升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教好每一篇课文,踏踏实实地写好每一次作文,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不打折扣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定会带领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篇5:教育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

教育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

教育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

杨东平 《 中国青年报 》( 10月24日   02 版)

今年把104名毕业生送入北大和清华的衡水中学,再一次引发了舆论对这种超级中学的担忧。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开设“批判的教育社会学”公选课,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进行教育调查。其中有一篇《学生眼中的“衡水模式”》,是对毕业自衡水中学的北大在校生的访谈,从学生视角对“衡水模式”的揭示,可补充一些宏观议论之失。

作为应试教育的“极致版”,衡水中学对师生无所不在的“严格管理”、量化考核不仅精确到每一分钟,如34分下课,38分下课之类,还有对学生个人行为的严格控制。

王同学说,因为上自习的时候,我比较喜欢抖腿,因为我坐在边上嘛,我抖腿一般是因为比较紧张或者是比较投入,然后我就因为这个被记过了。杨同学说,比如说自习课不能抬头。抬头算自习纪律。自习课不能站起。我是上课转笔。就连着两周都记我自习纪律,然后班主任就恼了。因为会拖班级后腿。刘同学说,我有一次就是自习的时候靠着墙坐,就被记自习纪律了,可能是觉得我这样太舒服了,没有在学习。

跑操纪律则就包括候操时看小本的认真程度,事实上不是看,而是必须要读出声,声音越大越好。在跑操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是不用读小本子的,但是要大声喊出班级口号。这有点类似于军训时喊的番号,刘同学至今还记得她当时喊的是“未名湖边,博雅塔下,305班,北大同班”。

对于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交往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学习。但在衡水中学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无关高考。

即使是一个宿舍的同学,平时说话的机会也不多。因为大家回宿舍就是为了休息,而且还有午晚休纪律,也不能说话。

所以总体来说,在衡水中学,学生的交际圈是比较小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一方面这可能使远离家庭的学生失去了友情这样的感情寄托,但是另一方面,这大大降低了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频率,因为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在学习,并没有冲突的契机和时间。

还有这样的细节:

刘同学说,后来我睡觉连衣服都不脱,冬天也不盖被子,就盖羽绒服睡觉,因为早上没有时间叠被子。我几乎三年睡觉都没有脱过衣服,在衡中这样的也不是少数。

我们经常说,教育不是教学,教学不能蜕变为训练;然而在这种超级中学,教育已经异化成了无所不在的管制!高中三年没有脱过衣服睡觉的学生居然不在少数,说老实话,这远远超过了我的常识和承受力的底线!

教育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而不是心智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点几乎没有人否认。所有慕名而来、自觉接受戕害的学生和家长,要的就是一块名牌大学的敲门砖。这是一场学校、教师与学生和家长各取所需的合谋。但是,离开中学之后,有的学生也能看清这一模式的价值。

其实我很担心衡中的未来,因为它已经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做了,它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从前的基础上再不断地加压,可能学生不能反抗些什么,因为已经进来了。但是老师的流动会非常大,许多年轻的`老师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看到头了一样,他们所做的事就是不断地重复。我看到那些师弟师妹的状态,觉得他们的许多看法我都不能理解,他们觉得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我觉得教育应该是一种“化”的过程,它需要教会你许多准则,也需要教给你不单一的价值判断,但是衡中没有做到这一点。

于是,真正发人深省的,是这样一种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不但未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整饬治理,反而在全国介绍推广。并且,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地打造“教育航母”的热情不减,万人一校、百人同班的巨型学校和大班额呈蔓延之势,严重恶化了区域教育的生态。这不仅是对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极大讽刺,也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法律放肆的挑战。

(作者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篇6: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很高兴,寒假前学校配发了这么一本的好书。拿到这本书,真想一口气读完。但因里面值得研究的知识太多,不得不细嚼慢咽。真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学习的好书。

本书以教育哲学的思考介入当下学校教育,从如何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点着手,展开了对学校教育的各个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教师、教学、学校和校长六个关键词的哲学解读,阐发学校教育理念,进而展现好的学校教育的图景。

该书序中说,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心灵的、长久地留存在我们记忆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但在我们的班级制授课的教育体制下,又是很难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我们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去解决这对矛盾。

给我体会最深是第二章节,使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幸福的根本在于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理想的学生的基本状态:

1、开阔的视野,

2、充分的锻炼(培养个人的才能,发掘自我潜能,培育个性,养成脚踏实地的作风。我觉得还可以添加:培养意志力、在身体的运用当中了解自己、获得挥洒体力的甜蜜感),

3、相互的激励。

始终在学习中,在活泼的成长的状态之中(涌动着的活生生的'精气神)。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向学的生命。

那作为老师,我们如何唤起学生的向学之心呢?我觉得学校正是因为有了学生,学校变成了一所生动的学校,让一堆房子变成了活生生的,富于朝气的教育空间。让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主要提出学校的教育不止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生气勃勃,永远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学校教育的好坏不止是看学习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培养出的孩子是否朝气蓬勃。如若你让孩子学,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没有发自内心的自主学习,那么孩子的学习也是疲惫的,老师的教也是徒劳的。

向学之心的唤起首先需要学生的自我肯定,积极的自我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调动自我潜能朝向学习。话又说回来,我们还是要用赏识的办法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先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才能向学,乐学。学生是活生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因此学生的向学之心还得需要学生的个人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也要有向学之心,自己先学习,不断的去学习,才能给学生更新鲜的知识,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其次作为老师还要在课堂上不断的摸索,仔细的备课,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的门径,让学生对这节课发自内心的想听,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也收获学习的成功。当学生告诉我学习的状态越来越好,能享受学习,并投入地学习,人也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我意识到理想的教育状态可以成为现实,我知道老师的教育观深深影响并改变了学生。

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成为引导学生向学的这么一位教师,这样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命、面对人生。成为向学的生命!

篇7:《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切地说在开始研读的时候就已经被书中的资料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用心主动,乐于理解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根也以前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就应透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这些名言中,我们能够发现,良好的习惯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人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教育的灵魂,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潜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孩子们都将会走上光明而完美的“星光大道”。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透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篇8:读《教育是没有用的》的心得体会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今年寒假期间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书在假期里面读,这本书是《教育是没有用的》。本书是是作者若干年对中国教育考察、实践、研究的心得。指出了中国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最大问题,我们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在孩子面前赤裸裸地实施教育行为,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失效了。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都解放出来,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在应试教育之下能让教育提升的根本方法。本书立意深远,说理清透,是一本可能会对中国教育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理念性作品。

书中讲到我们的教育承担了许多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有一位全国著名中学的女老师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也照顾不了。”

当然,作者不认为培养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就是教育的成功,作者同时对美国教育也有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也并不认为他们的教育比起我们有多强。但是无论这个故事是否属实,这个“黑色幽默”却给了我们一个问题需要反思:敢不敢彻底给孩子松绑?为什么孩子是可以依靠的,而且是可以彻底依靠的?

人的短视是因为看不远,因此,我们需要站在高处,把目光投向远处。教育,至少需要我们往后看三十年,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使命。所谓“往后看三十年”,就是想象过了三十年后,孩子已经三四十岁了,你希望他们是什么样子,再回头来看当下的教育,心态可能就会中正平和了。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读了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尤其是在全国推行的六大习惯,我更觉得非常全面。

习惯与做人品格的培养存在着一种线性关系,人格决定了人的发展发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大屋子,那么需要找到门和把手,否则知其门不得而入。这个门把手,就是习惯。

养成教育课题组经过三年的论证最终确定以下六大习惯向全国推广: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5、认真写字;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林格先生认为: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我们的身边不乏有这样的家长,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只要成绩好了,其它的都不重要。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试想一个人成绩再好,就算考上大学了,没有一个好习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吗?能在以自学为主的大学校园里取得更大的收获吗?进入社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吗?能在自己的工作上创出一番事业吗?有一句话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成绩只是“芝麻”,而好的习惯才是“西瓜”。

曾经看过一则故事: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知道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莎士比亚说:“性格即是命运,心态主宰你的成败,气质影响你的力量,

习惯形成你的能量。”用行动培养习惯,用习惯收获性格,而性格会照亮你的人生。

俗话说的好: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人的一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齐白石老先生说:“养成好习惯,必有好人生。”

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你的习惯无法改变,但可以用好的习惯来替代。成功很简单,只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养成习惯,如此而已。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这个书名吸引了我,于是没事就捧起书本看上一段,读到第四章中的“包容之美”时,我的心被触动了。一个妈妈用自己的包容和谅解身教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也拥有了一颗包容的心。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担负教育孩子的使命,是不是更有责任把包容和谅解这朵芳香“玫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严是爱,宽也是爱。宽容是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作为教师,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应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想,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失态,给学生心灵造成伤害。

还记得教过的一个男孩子,就称他“小五”吧。小五不笨,知道为他人着想,但做事很拖拉,尤其是写作业,再加上好玩、有点懒,以致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尤其是自己觉得有难度的作业,就望而却步索性不写。我多次找他谈心,他也会信誓旦旦地承诺以后会及时完成,但好上一段时间后便会“旧病复发”。一天放学时,作业组长向我汇报,他又没交作业。当小五看到我站到他面前盯着他时,他低下头,心虚地不敢正视我。当时我真想痛骂他一顿,都说事不过三,我都记不清他是第多少回没交了;都说忍耐是有限度的,我都不记得一忍再忍地找他促膝长谈过多少回了。但看到他低着头,不安地揉搓着手中橡皮擦的样子,我知道是他身体里那股自由散漫的势力再一次打败了他想要进取的心,说不定此刻他也正在懊悔不已。现在对他一顿痛骂或许能消点我此刻心头“恨”,但对他有用吗?我强压住火说:“小五这几天已经在赶着补各科作业了,而且也补上了不少,我相信他今天放学前一定能把语文作业补好交给我的。”听我这么一说,他低着头的脸一红,也停止了揉搓橡皮,紧紧地捏着橡皮静静地坐着。 “利用下课时间抓紧做吧,我等你。”听我心平气和地说完,他顿了一下,就开始安静地补作业了。放学前,我收到了他的作业本。看着他带着浅浅的微笑一身轻松地离开,我庆幸自己当时没发火,我宽容了他也宽容了自己。此后,虽然他还是有作业没按时交的情况,但次数越来越少了,他也会尽他所能地尽快补好。

像小五这样某一方面后进的学生,他们的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我知道自己不能急于求成。对于他们,我让自己把更多地把目光放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上,在他们出现反复的时候,帮助他们保持学习的信心。相信这些孩子会感受到老师的这份宽容,会感受到老师为他们着想的心,会真心地尊重和爱戴老师。

教师以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久而久之,也会把这种智慧和美德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使他们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懂得只有学会包容,做到宽厚待人,才能化解矛盾,消除隔阂;才能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才能搞好同学之间的团结。这些也正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学会合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包容并不等于放纵,并不是毫无原则的一味退让、忍耐。包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以宽容的人和事。包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别。

疏松的土质能使植物更加茁壮成长,宽松的环境能让心灵更加健康发展。教师的包容能造就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能造就一颗颗健康明净的心灵。

篇9: 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从而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一定发展得比较差: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我们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就会觉得孩子时时在进步,浑身是优点。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地去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中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会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雅斯贝尔斯在该书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时,这位教师这样的回答,事实上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监督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就可以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这是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常常面对这样的班级,有时候心里着急,就喜欢批评学生指责学生上课不认真,回去不好好做作业,甚至经常怀疑学生的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鼓励学生建立自信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好方法,却无法在实际中去做到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在责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心。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多年来象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忽视他们所成长的环境,他们叛逆背后隐藏的孤单与无助。看到这些学生我们常常很厌烦,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成绩不好。在应试教育的畸形标杆下,我们无奈地把学生取得优秀成绩作为工作成功与失败的标尺。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时间,就把他们教得绝顶聪明。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小”的重要。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细微的进步,不要忘记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动力。因为,自然界中最能打动与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创造的奇迹。而我们创造奇迹的人应该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样,不为中高考成绩而折腰!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觉得这是作者对教育最好的理解,是世界上所有教育要抵达的本质!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很难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篇10:中考感悟心得体会:考试是一种惩治

六七月是考试季,高考的硝烟刚散去,中考就来临。送走三年幼稚的孩提,又迎来期末考的跃跃欲试,有人要争第一,有人要拒绝班上的人数定义,于是乎考试就成了一种惩治。

笼子里的鸟,会认为飞翔是一种病。

很多孩子,看见别人勤奋努力,觉得他们真傻,连玩儿都不会:操场上挥洒汗水的惬意;课间和同学打玩的乐趣;课桌下小说无尽的离奇……

这些和优秀的孩子总是的失之交臂。他们大多沉浸在书山题海的探寻,交流在和老师的打破砂锅问到底,斤斤计较在每次检测的一得一失……

考场上,那抓耳挠腮的窘态,那洋相百出的丢骰子式的听天由命,抑或是无从下手的昏昏欲睡,东张西望的侥幸。这就是对你平时学习不认真的最好的惩治。

人生就是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

比如一学期的学习,把你对学习的态度,从开学的轻松,中途的放松,考前的临阵磨枪统统变成分数打包还给你。这种惩治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能让你深深体味什么是羞耻,什么是差强人意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孩子,能现在用汗水解决的事,不要留着以后用泪水,还无济于事!

一堂课四十分钟,你调皮两分钟,进入状态两分钟,懈怠两分钟,省略两分钟……那你有几分钟在学习。你说学习太累太枯燥,是的,那又有哪一样事能轻而易举?

几年以后,别人拿着鲜红的本子,轻松地走过每一个人生的隘口,只留下你在隘口哭泣,这何尝不是对你今天不努力的巨大讽刺?

你必须拼尽全力,才能赶得上别人眼中的毫不费力。

你可能看见别人和你一样贪玩,但你并没有看到别人私下的绞尽脑汁。当你还在以为别人纯属运气时,你已经傻傻地分不清是非曲直,天上已不可能掉馅饼!

于是你又一次接受考试的惩治,让你在90——120分钟里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丧考妣……

人这一生为何要努力?

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是我本可以!

这就是考试的真谛,但愿能治好你的顽疾。

作者:关二哥

公众号:天一学习

篇11: 教师阅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教师阅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从而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一定发展得比较差: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我们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就会觉得孩子时时在进步,浑身是优点。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地去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中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会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雅斯贝尔斯在该书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时,这位教师这样的回答,事实上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监督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就可以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这是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常常面对这样的班级,有时候心里着急,就喜欢批评学生指责学生上课不认真,回去不好好做作业,甚至经常怀疑学生的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鼓励学生建立自信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好方法,却无法在实际中去做到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在责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心。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多年来象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忽视他们所成长的环境,他们叛逆背后隐藏的孤单与无助。看到这些学生我们常常很厌烦,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成绩不好。在应试教育的畸形标杆下,我们无奈地把学生取得优秀成绩作为工作成功与失败的标尺。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时间,就把他们教得绝顶聪明。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小”的重要。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细微的进步,不要忘记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动力。因为,自然界中最能打动与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创造的奇迹。而我们创造奇迹的人应该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样,不为中高考成绩而折腰!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觉得这是作者对教育最好的理解,是世界上所有教育要抵达的本质!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很难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篇12:人的想像力是怎么丧失的教育心得体会

人的想像力是怎么丧失的教育心得体会

到底人的想像力是怎么丧失的?我们看到: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人的想像力就越贫乏越苍白,甚至于非要研究一下才能回答。难道是现行教育扼杀了他们的想像力?

——题记

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在完成的一项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显示,高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到了最低点。在对中国和英国青少年的创造性进行的一项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远远低于英国学生。究其原因,负责这项调查的胡卫平博士认为,最大的差异在于教学方式,“西方教育注重探索,往往设计多种活动,而中国的教育重在教知识,这使学生把大量时间用在记忆上。”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是一道简单的政治题,它给的“标准答案”是:材料主要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水平比较低,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必须改革。

做着这道题,使我不觉地想起了刚升入初三的第一节课。升入初三时,我们班换了一位新班主任——郑世奎。他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他走进教室,迈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0”,然后问我们这是什么。 同学们马上回答说是“零”;老师又问是什么,同学生一下子沉默了,少顷,一同学在下面叫道是英文字母“0”;老师还问是什么,这次同学们沉默了良久,再也没有一个吱声的了。老师就启发我们说,你们看它像不像太阳?经老师这一说,同学们才纷纷喊道是月亮,是足球、排球、蓝球、乒乓球什么什么球等,是牛眼、人眼、狗眼、什么什么眼等,是鸡蛋、鸭蛋、鹅蛋……

读高一时,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这道“难”题。作者在文章中写道:第二天,我又从同事那里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让被试者回答这是什么。问到机关干部,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上级。局长沉默良久,气呼呼地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呢?”问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他们则哄堂大学,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问到初中学生,一个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的学生大喊“英文字母的0”却遭到班主任的白眼。最后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亿们异常活跃地举起小手回答:“是月亮”、“是地球”、“是烧饼”、“是李谷一唱歌时的嘴巴”、“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事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给这个节目起了个名字——“人的想像力是怎么丧失的?”

到底人的想像力是怎么丧失的?我们看到: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人的想像力就越贫乏越苍白,甚至于非要研究一下才能回答。难道是现行教育扼杀了他们的想像力?

据说,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的教育则地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以致学生常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一不小心便被老师痛斥为“回答的不好!回答的不对!”。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有半点想像力、创造力可言?

这样的教育模式只能培育“高分低能”的学生,正如丁肇中先生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所说的:中国学生往往理论得100分,一到实践就不行了。纵观近现代数、理、化发展史,我们中国人有谁在这些领域千古留名呢?我在这里并不是崇洋媚外,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

针对开头的材料,还有一个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对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几条建议。

“标准答案”是这样的:第一,国家要努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第二,作为中学生,要努力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第三,教育在教学中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有利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三方面,我们都做到了吗?

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根深蒂固,根本无法改变;素质教育是个筐,这个筐硕大无朋,没有什么装不下的。而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几乎是一夜之间完成的。现在素质教育的风过去了,研究性学习又成为风靡教育界的新名词。说实话,中国有相当一部分文人,特殊的文人,我们一般称之为写材料的,而写材料在中国又从来都是做官司的捷径。这些文人的笔下功夫真厉害!我看了不少材料,偶尔也写一些,这些秀才们已经习惯了用生花妙笑把任何词纳入他们的体系,然后捧杀。素质教育跟“小组”一词一样,就是这样倒掉的。而校园里,实在没有多少变化,有的'只是更为激烈的拼杀而已!即使高考提前一个月,高三做的题也会是往年的两到三倍。为什么?暑假补课时间延长,周末不休息,一个晚上都不行!晚自习比原来加长了一个小时。这个素质,实在只是应试素质。

让我们再来看看学生们由素质教育发出的感慨吧。《读者》短信平台中有一学生发的短信是这样说的:“一面是声势浩大的‘减负’,一面是没完没了的考试;一面是中榜者灿烂的笑脸,一面是落第者苦涩的泪水。理想使我们豪情万丈,现实让我们黯然神伤,穿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步履维艰,我们如履薄冰,我们默默无语!”呜呼!素质教育的真实性与落实性,可知矣。

写到这,我突然感到:孩子们那颗想像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无性地扼杀了!被成人用一次次无情的教育将他们内心的想像力扼杀了!

最后,援引******同志的话作结尾。******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此刻,我们不能再停留在口头上,空喊口号了,我们要付诸实际,用行动去证实;我们不应再坚持“知易行难”说,只知道却不落实;我们要摒弃“知易行难”说,坚持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去实践,去落实。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建设一个大而美、富而强的新中国,让她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篇13:爱是教育的真谛教学心得体会

爱是教育的真谛教学心得体会

我们语文组有几个年轻的妈妈,那天改卷,她们聊起了各自的孩子,满脸幸福、满眼放光。一位妈妈说,她的儿子会说一个“哦”字了,并撅起嘴学了几声“哦——哦 ——”;有一位妈妈说,她女儿会喊“妈妈”了,还师范着喊了一声“妈~~妈~”。弄得我这个“老爸爸”也被感染得心柔起来,竟把一篇很糟糕的作文批了个满分……等到大家都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笑着“引申”了下:我们对待学生如果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着爱意,那么他们就没有“缺点”了,最简单的“哦 ——哦”和“妈——妈”也会成为最美妙的音乐。

当初,有一位班主任私下里给我们介绍“经验”说,你们对学生不要太好,学生,你给他阳光,他就灿烂;尤其是刚接班,要给学生一点下马威,否则今后日子难过了。这大概就是教育的“潜规则”了吧。后来也跟着学,但终究憋不住,24小时后又跟孩子们混到一起了。所以,我现在对于各级各类评选出来的“优秀班主任” 都有一种天然的警惕,担心他们为了优秀,伤害了孩子们的太多,事实上,在评价体系还不是很科学的情况下,“优秀”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专制”。

在基础教育界,爱的最关键的表现是一种“等待”,台湾作家龙应台有一篇《孩子你慢慢来》中这样一个句子,每当想起,总是充满着温暖:“我,坐在夕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的把哪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尤其对于男孩,他们调皮、注意力不集中、懒惰、粗心,这些都不是问题,你等待,等待他们,会有一天,他们会绚烂开放。

最近大家谈教育家办学的比较多,但对于什么是教育家缺少权威的界定,最起码对“教育家”的几个核心要素要予以指出。教育家应充满着“爱”,一种“大爱”是无疑的.,玉树地震,“教育家”们的反应应该是最迅速的,而不是等待教育局的文件才匆忙捐款、捐物,最重要的,这种“大爱”随时影响着他(她)的员工,还有他(她)的学生。他(她)的员工(学生)会每时每刻感受到来自“教育家”的那一份爱。

我们的周围似乎有一些“名校”,他们之所以“名”是因为高升学率,还有一个什么“模式”,这些学校被世人看着圣殿,纷纷慕名前去学习,校长也被一些媒体称作 “教育家”,他们也心领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教育家”四处传经拿着高额的“讲课费”,他(她)的学校也开始“收门票”,他(她)的学校的门口刻写着励志的“记住你的户口在哪里”的标语,他(她)的学校的精神文化里流淌着“抓出血”来的誓死宣言!师生的健康换来了一张张荣誉证,带血的荣誉证,试问:这也是教育家所为?

篇14: 《教师是担当教育变革的主力军》心得体会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创意、创造的时代,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知识资源的国家,就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相反,一个缺乏科技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就会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各种机遇。一个国家、民族要有创新能力,就必须拥有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依靠教育、教师。为此,我国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素质。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未来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长期以来我们广大教师所形成的人才观过分强调共性,往往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采取“划一主义”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人才观的存在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破除这种观念,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可靠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大胆创新。

其次,教师要改革教学的传统观念。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是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传统教学观认为,对知识记得越牢固越好,并把知识作为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来掌握,致使学生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其创造性、创新能力得不到重视和培养,长期下去就会受到压抑和扼杀。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观,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教学把学生身上蕴涵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

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师生间是一种垂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是不可能有师生间平等的交流的,也不可能有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对科学知识的探讨。学生在这种情形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不但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就连健康的人格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的创新能力的高度要求,教师就应当有目的、有意识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在教育工作中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决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讽刺、挖苦、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主动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看法、意见、思维等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最后,教师要用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正确而恰当地运用探索、研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创造性的要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注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疑问;又要引导好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总之,面对日益逼近的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教师,就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就必须重视自己素质的提高,以便更好地迎接新挑战。

篇15:爱是无私的,更是博大的-《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爱是无私的,更是博大的-《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爱是无私的,更是博大的

――《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兴隆小学

《爱的教育》是一部伟大的爱的经典。作者把师生之爱、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对祖国的爱写得感人至深。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都能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在感动中,我发现爱还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 稀释” 甚至“ 消失” ,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作品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的人。

教师职业被看作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和无限的崇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其之所以为师的根本所系。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教师的职业要求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在学生中维护自己在知识、品德等方面的权威地位,这在当今时代尤甚。当前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推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包括网络在内的教育技术的更新、道德观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等问题的出现,对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提出了更加现实而迫切的要求。从现在的情况看,教师拥有“一桶水”远远不够了,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就要求教师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教师。

首先,教师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自身专业及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如果要维护其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并能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正确引导学生,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另外,各个学科理论和实践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需要教师不间断地学习自身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以增强对学科的理解、组织、解释。

第二,教师要加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以上学科的整合能力。现在推行素质教育,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非常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在提倡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和敢于超越的个性品质。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宝贵的个性品质?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教师引起学生学习的智力、激情和内在动机的自我投入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优秀教师必备的包括亲和力在内的教育智慧,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性倾向及自我教育能力,而教师这种教育智慧正是将以上几种学科有机整合所外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以上几个学科的学习,并在实践中将其有机整合,在教育教学中更好贯穿启发教学的教育思想,既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确立教师教育的主导地位,二者相得益彰。

第三,教师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并善于自省和自我教育。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优良品格。要想使自己成为品格高尚、人格完美的人,除了向书本学习外,要注意向周围的人学习,甚至不耻下问。要时常提醒自己是一名教师,要以身作则,高标准严要求,带着无限的爱心和责任感做好育人工作。

爱是无私的,更是博大的。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去体会:爱无处不在!学无止境,用爱心播种,用智慧耕耘!

新生高中三年规划范文

高考作文预测:唤醒记忆 传承创新

高中三年规划600字范文

品质标语

品质的优秀标语

品质励志标语

品质改善主题标语

我把青春献给你作文

工厂品质标语怎么写

学校班主任个人培训心得

教育心得体会:考试,还能是法宝吗?
《教育心得体会:考试,还能是法宝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育心得体会:考试,还能是法宝吗?(共15篇)】相关文章:

初学生学习方法法宝:十种背诵方法2023-02-13

公司标语品质2022-11-17

学习永威学校经验心得体会2022-04-29

期末考试前动员讲话稿2023-05-15

小学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2024-02-09

全员营销学习的心得体会2022-05-06

哆啦A梦来我家作文2023-02-13

期末考试前动员的讲话稿2023-10-16

七年级记叙作文600字优秀2022-04-30

永威学校培训心得体会2023-10-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