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经典语录语句

时间:2023-10-25 07:53:05 语录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尹建莉经典语录语句(共13篇)由网友“comly”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尹建莉经典语录语句,希望大家喜欢!

尹建莉经典语录语句

篇1:尹建莉的经典语录

尹建莉的经典语录

1、恶行是一代一代相传的,往往暴力家长会产生一个暴力子女,等到他自己子女变成家长后,他就又会把暴力传给下一代。

2、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打骂的方式绝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只能让他的心理扭曲。一个心理残疾的人,远比一个生理残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层可怕。

3、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像牛顿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牛顿在日常生活中不用心,会犯很多低级错误。

4、中国的传统教育之中,戒尺一直握在老师的手里,现在依然存在。

5、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而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

6、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7、父母亲跟孩子相处中是不是理解孩子,是不是让孩子感觉舒服和自然,这是特别重要的。孩子跟你相处当中如果老是紧张、没有被尊重,或者他觉得受到的拘束太多,他就会觉得不快乐。

8、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说谎和厚脸皮往往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出来的“。说谎的次数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个人的道德也随之开始堕落了。

9、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

10、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11、生活里有些美丽的爱好,那是怎样的一种滋润;人生中有些读不尽的东西,那是怎样的一种财富啊!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让孩子多读些诗吧!

12、现在,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生活得不错,我们都知道这是父母给我们的。父母在教育观念上没有那么明确的意识,但是他们的做法恰巧契合了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做他们的孩子,我们是很幸运的。

13、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通过打骂来促成孩子学业进步,结果只能让孩子对学业产生厌恶;用打骂来让孩子听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逆反固执;用打骂让孩子做个好人,孩子只会在责难下心理扭曲变态。

14、孩子跟你相处当中如果老是紧张、没有被尊重,或者他觉得受到的拘束太多,他就会觉得不快乐。儿童经常性地不快乐,是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的。

15、被”魔杖“点中的孩子能力强。”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

16、大的教育是由生活中无数的小事构成的,几乎每一件小事的'处理方式,都反映了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素养。

17、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一千遍地体味:”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18、家长不可能帮孩子一辈子,我们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她自己去做;我们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许她把事情做得一团糟。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19、那些到了高中还不想用功的孩子,就是因为家长从小第一把他的学习兴趣破坏了,第二你没有培植出他的理性。

20、最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自信、干什么事都能实事求是、不讨好他人、不过于表现自己、踏实。

21、社会并没有特别地亏待这些杀人犯。最深层的原因就是这些人在童年时代经受了太多的精神折磨,即遭遇了太多的家庭暴力。

22、家长给孩子择校,不要盲目的看学校大门口的牌子,因为很多名校其实是政策倾斜的一个结果。

23、孩子一有什么事你就跟她发脾气,其实就把自己降到了跟孩子一样的高度了。

24、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样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

25、孩子一有什么事你就跟她发脾气,其实就把自己降到了跟孩子一样的高度了。

26、做个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的构建好比盖房子,”语言系统“就相当于工具,”智力背景“相当于工程背景。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个盖房子过程就是件比较轻松的事,也能保证质量;如果工具和背景都差,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27、教育全在细节中,每个看似微小的”好“、”坏“细节,对孩子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好阅读“,避免”坏阅读“,这也是你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8、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29、一个孩子快乐不快乐跟他是单亲家庭还是双亲家庭没有必然的、绝对的联系。

30、哪怕有的孩子永远在生活细节上不精明,永远有”像牛顿一样“的毛病,只要不是什么大事,请允许他有这些毛病。孩子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人的丰富性。牛顿如果整天因为不注意生活小节挨训,他还能是牛顿吗?爱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责,他还能是爱迪生吗?

31、我们把纯洁的善意投注给孩子,最后孩子回报你的就是简单、朴素、善意。

32、一把相同的种子,洒到地里,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差异当然会很大。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多么简单啊,让他去大量阅读吧!

33、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34、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35、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36、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凡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长要彻底戒除掉的。

37、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38、要尽量简化一下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里面的人能少点尽量少点。

39、孩子跟你相处当中如果老是紧张、没有被尊重,或者他觉得受到的拘束太多,他就会觉得不快乐。儿童经常性地不快乐,是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的。

40、在孩子面前,你越沉得住气,你的说服力就越强。

41、人的不足有各种各样。这肯定和我们的教育有关,应该是无意中包办了不少本该由她自己干的事;也可能和人的天性有关,每个人的能力和弱点不一定表现在哪方面。我们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尽量接受,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她克服弱项。

42、那些到了高中还不想用功的孩子,就是因为家长从小第一把他的学习兴趣破坏了,第二你没有培植出他的理性。

篇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经典语录

1.哪怕有的孩子永远在生活细节上不精明,永远有“像牛顿一样”的毛病,只要不是什么大事,请允许他有这些毛病。孩子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人的丰富性。牛顿如果整天因为不注意生活小节挨训,他还能是牛顿吗?爱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责,他还能是爱迪生吗

2.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而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而漫画、电视和电脑都是以图像来吸引人,尤其电视,这种刺激信号不需要任何转换和互动,孩子只需要坐在电视前被动接受即可。看电视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多知道一些事,但它的“读图”方式和被动接受性相对于阅读来说,在智力启蒙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

3.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

4.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凡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长要彻底戒除掉的。

5.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也绝不可以采用强行关电视的方法来让孩子读书。

6.在严厉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自卑,性格内向,缺少人际沟通能力,缺少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坏脾气,甚至是堕落等等。

7.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8.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9.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是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10.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11.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到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12.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不会立即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做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多麻烦。

13.用繁重的作业把孩子的肢体固定在板凳上,固定在书桌前。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会“厌学”.

14.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声叱责,这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用大声叱责(家庭中还有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15.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通过打骂来促成孩子学业进步,结果只能让孩子对学业产生厌恶;用打骂来让孩子听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逆反固执;用打骂让孩子做个好人,孩子只会在责难下心理扭曲变态。

16.绝不向孩子要分数,要培养孩子的管理能量,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地学习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

17.我们应该尊重老师,但不应该把老师当权威供奉起来,要允许孩子对老师的某些行为提出质疑,允许孩子批评老师,允许孩子在老师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告诉孩子老师某件事情做得不对,这和背后说老师坏话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方面应该有坦然的心态。

18.想要“100”分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分数越要求越少。

19.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20.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一千遍地体味:“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21.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22.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23.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

24.一把相同的种子,洒到地里,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差异当然会很大。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多么简单啊,让他去大量阅读吧!书籍就是一根魔杖,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一种魔力,能让他的智慧晋级。爱读书的孩子,就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他是多么地幸运!

25.不是穿了西服就是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是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26.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27.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28.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也不是为将来某一天可能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在享受之外没有其它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目的——这才是应有的目的。所以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29.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

30.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31.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从容镇定些,既能减轻痛苦,又能保护自己

32.一些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因为他们心里总有担心,孩子光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已经很忙,考出好成绩最要紧,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实际上错了。

33.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打骂的方式绝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只能让他的心理扭曲。一个心理残疾的人,远比一个生理残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层可怕。

34.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都会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都失望了。

35.家长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没有家长的改变,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改善。比如,你想让孩子多读书少玩游戏,就把孩子硬从电脑前拉开,塞给他一本书,告诉他要多读书少玩游戏---这样做其实更破坏了他读书的兴趣,强化了他对游戏的欲望。

36.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任何单纯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都是破坏性的。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

37.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越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的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的多。

38.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39.读小学,每次考试成绩高几分低几分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学习能力,那是真正的大问题,这会严重影响未来的学习,让他们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孩子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习负担,他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将来才能有真正的好成绩。

40.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41.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42.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凡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长要彻底戒除掉的。

43.生活里有些美丽的爱好,那是怎样的一种滋润;人生中有些读不尽的东西,那是怎样的一种财富啊!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让孩子多读些诗吧!

44.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45.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通过打骂来促成孩子学业进步,结果只能让孩子对学业产生厌恶;用打骂来让孩子听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逆反固执;用打骂让孩子做个好人,孩子只会在责难下心理扭曲变态。

46.哪怕有的孩子永远在生活细节上不精明,永远有“像牛顿一样”的毛病,只要不是什么大事,请允许他有这些毛病。孩子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人的丰富性。牛顿如果整天因为不注意生活小节挨训,他还能是牛顿吗?爱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责,他还能是爱迪生吗?

47.儿童天生就懂得自尊自爱,“争强好胜”其实一种天性。孩子入学后,即使家长不说什么,他们都会产生对分数的追求,对名次的渴望。面对卷子,他们每个人都会尽全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绝对没有一个孩子明明会做,却故意做错,故意让自己拿不出好的成绩。

48.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个长期修炼的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阅读中。

49.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

50.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51.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任何单纯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都是破坏性的。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

52.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5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说:“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54.人的不足有各种各样。这肯定和我们的教育有关,应该是无意中包办了不少本该由她自己干的事;也可能和人的天性有关,每个人的能力和弱点不一定表现在哪方面。我们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尽量接受,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她克服弱项。但这帮助不是热心地帮她干这干那。知道家长不可能帮她一辈子,我们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她自己去做;我们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许她把事情做得一团糟。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55.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56.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声叱责,这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用大声叱责(家庭中还有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57.“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说谎和厚脸皮往往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出来的”.说谎的次数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个人的道德也随之开始堕落了。

58.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儿童当然也能适应暴力作业,但暴力作业中含有的奴役、敌意、压抑,会全面地破坏儿童人格与意志的完整和健康。

59.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

60.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61.教育全在细节中,每个看似微小的“好”、“坏”细节,对孩子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好阅读”,避免“坏阅读”,这也是你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2.当孩子被大人引导着去关心分数,关心排名时,他就会对学习本身没有兴趣了。学校方面对成绩已有足够的渲染,如果家长在推波助澜,非但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没有促进,反而起了反作用。

63.孩子表现不好,把他骂一顿,揍一顿----这是多么容易的事啊,做起来也很痛快,每个家长都能做到----所以它为许多家长所钟爱。只是,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它会让那些习惯于“痛快”、“容易”地解决问题的家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品味教子无方所带来的更多的不痛快和不容易。

64.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65.像牛顿一样,并不是说家长不要批评孩子,但批评一定要用常规的“批评”方式表达吗?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样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

66.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67.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68.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他很想看的时候让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家里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

69.如果不关注阅读,就抱着教材学语文,那么学生进入中学后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到头来,在最关键的高考考场上,恐怕也难以获得好成绩。

70.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篇3:尹建莉经典名言

1. 孩子一有什么事你就跟她发脾气,其实就把自己降到了跟孩子一样的高度了。

2. 孩子跟你相处当中如果老是紧张、没有被尊重,或者他觉得受到的拘束太多,他就会觉得不快乐。儿童经常性地不快乐,是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的。

3. 我们把纯洁的善意投注给孩子,最后孩子回报你的就是简单、朴素、善意。

4. 在孩子面前,你越沉得住气,你的说服力就越强。

5. 最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自信、干什么事都能实事求是、不讨好他人、不过于表现自己、踏实。

6. 做个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的构建好比盖房子,“语言系统”就相当于工具,“智力背景”相当于工程背景。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个盖房子过程就是件比较轻松的事,也能保证质量;如果工具和背景都差,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7.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通过打骂来促成孩子学业进步,结果只能让孩子对学业产生厌恶;用打骂来让孩子听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逆反固执;用打骂让孩子做个好人,孩子只会在责难下心理扭曲变态。

8.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9.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而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

10. 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

11. 哪怕有的孩子永远在生活细节上不精明,永远有“像牛顿一样”的毛病,只要不是什么大事,请允许他有这些毛病。孩子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人的丰富性。牛顿如果整天因为不注意生活小节挨训,他还能是牛顿吗?爱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责,他还能是爱迪生吗?

12. 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13. 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凡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长要彻底戒除掉的。

14. 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15. 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样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

16.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17. 中国的传统教育之中,戒尺一直握在老师的手里,现在依然存在。

18. 父母亲跟孩子相处中是不是理解孩子,是不是让孩子感觉舒服和自然,这是特别重要的。孩子跟你相处当中如果老是紧张、没有被尊重,或者他觉得受到的拘束太多,他就会觉得不快乐。

19. 大的教育是由生活中无数的小事构成的,几乎每一件小事的处理方式,都反映了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素养。

20. 那些到了高中还不想用功的孩子,就是因为家长从小第一把他的学习兴趣破坏了,第二你没有培植出他的理性。

21. 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22.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能力强。“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

23.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24. 人的不足有各种各样。这肯定和我们的教育有关,应该是无意中包办了不少本该由她自己干的事;也可能和人的天性有关,每个人的能力和弱点不一定表现在哪方面。我们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尽量接受,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她克服弱项。

25.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像牛顿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牛顿在日常生活中不用心,会犯很多低级错误。

26. 家长不可能帮孩子一辈子,我们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她自己去做;我们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许她把事情做得一团糟。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27. 生活里有些美丽的爱好,那是怎样的一种滋润;人生中有些读不尽的东西,那是怎样的一种财富啊!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让孩子多读些诗吧!

28. 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29. 一把相同的种子,洒到地里,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差异当然会很大。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多么简单啊,让他去大量阅读吧!

30.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打骂的方式绝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只能让他的心理扭曲。一个心理残疾的人,远比一个生理残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层可怕。

篇4:尹建莉:如何选择幼儿园

尹建莉:如何选择幼儿园

我女儿圆圆上幼儿园时,天天在幼儿园吃早饭,每天早饭都有一碗豆浆。有一天圆圆不知为什么不想喝豆浆,喝到一半时,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把豆浆碗弄翻,然后告诉老师豆浆洒了。这个小滑头以为豆浆洒了就不用再喝了,没想到老师擦擦桌子,又给她盛了一碗,并叮嘱她小心点,别再洒了。小家伙面对着眼前满满一碗豆浆,有些发愁,又开始打鬼主意,趁老师不注意,如法炮制,再次用一根手指头抠着碗沿,把碗又弄翻了,没想到这次被老师看到。   老师没有揭穿她的鬼把戏,不动声色地再次给她擦干净桌子和地面,对全班小朋友说:“豆浆又好喝又有营养,可有的小朋友总是不注意,总是把碗弄翻,浪费了豆浆,好可惜。从今天开始,谁浪费一碗豆浆,一天不能喝;浪费两碗,两天不能喝。”然后老师和颜悦色地告诉圆圆说,你今天洒了两碗豆浆,接下来两天都不能喝豆浆了。   也许当时圆圆并不在意,甚至还有点小得意;但当第二天小朋友都有豆浆喝,她却没有时,她可能有些不舒服了;到第三天,眼巴巴地看着小朋友喝豆浆,她不平衡了;到第四天终于有豆浆喝时,她好珍惜,再也不洒了。   事后,在一次和老师的闲聊中,老师只是把这当笑话讲给我听,我却由衷地佩服她。这位老师没受过师范专业培训,她只是凭着天性中对孩子们的尊重和爱,很自然地用这种方式处理了这件事。   她不强迫孩子去喝豆浆,豆浆就不会站到孩子的对立面,令孩子更为厌恶,而用适当剥夺的方式,让孩子真正对豆浆产生好感,学会了珍惜;她没有点破孩子的诡计,而是用成人更高的智慧,不动声色地让孩子自己承担“做坏事”的后果,既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又达到了教育目的,处理方式可以说达到了教育艺术的境界。   幼儿园教师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关系重大者,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所以当我们考量一所幼儿园或学校好不好时,不要看它是“市重点”还是“省级示范”,而是重点考察它的教师如何。要看一个教师如何,也不是看她的学历或获奖次数,而是她是否真心尊重孩子,是否真的爱孩子――这一点很好考证,看孩子们是不是喜欢她。   有位家长给我写信,说她想尽办法且花不少钱,把孩子送到一所市重点幼儿园。本来开始一段时间送得还比较顺利,结果有一天孩子突然哭着不肯上幼儿园。再接下来出现一种情况是,每隔两三天,孩子出现一次强烈拒绝上幼儿园的现象。后来家长了解到,该幼儿园对孩子们要求本来比较严,要求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样,上课时手必须背到后面;喝水、上厕所必须是统一的时间;每天要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   如果仅仅是这种情况,孩子尚且能接受。关键问题是,孩子所在班级有三个老师,轮流值班,其中一位教师很严厉,每当孩子“犯规”了,就会大声责骂,并对“犯规者”进行惩罚,让孩子站到墙角,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这个孩子就是有一天因为上课时没乖乖坐着,被老师罚站。孩子站了一会儿,可能是忘记了被罚站这回事,居然擅自跑到小朋友中间玩去了,老师发现后很生气,把孩子的书包扔到门外,然后让孩子自己捡回来,并罚孩子站了更长时间。陈述完这些事件后,这位家长问我: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孩子喜欢幼儿园?   家长明明看到了问题的出处,却来向我讨要改变孩子的办法。似乎我手里有灵丹妙药,给出三丸两粒,就可以把教师的影响消除掉,让孩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我如实对这位家长说,我没有办法。老师如果这样,神仙也没办法让孩子喜欢去上幼儿园。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平时喜欢上幼儿园,突然有一天或有几天表现出心事重重,强烈拒绝去幼儿园,又说不出什么理由,这种情况肯定事出有因,往往是孩子和老师或同学间发生了某种不愉快,有一个困难需要孩子去面对。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想办法帮他解决,而不要生硬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   我女儿圆圆在幼儿园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她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突然有一天晚上回来显得心事重重,跟我说她不喜欢学校,明天不想去上学了。我问为什么,她开始不肯直说,找各种借口。我知道小孩子最好面子,她肯定是在学校遇到什么事,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告诉她说,妈妈知道你在学校肯定遇到了一个困难,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你告诉妈妈,妈妈肯定能帮你想办法,让这个困难变没了。我语气中的真诚和自信打动了圆圆,她终于说出了真实原因。   原来,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允许孩子们在校园里奔跑。圆圆课间和一个同学在教室外追打着玩了一下,被值日生抓到,姓名被记下来,说要报告给老师。她担心第二天老师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就不想去上学了。讲完这事,圆圆居然担心得哭起来。我们安慰了她,说好第二天爸爸带她早点去学校,在上课前去找老师,说明一下情况,请老师就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她。结果,第二天,她的班主任老师不但没批评她,还肯定了她能主动找老师认错的行为,并随后在班里表扬了圆圆,说她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同学。   学校那样的规定似乎有些过分了,此处不评说这一点。但我非常感恩这位老师,她配合家长这样处理这件事,对孩子意义非凡。圆圆那天去上学时的状态和放学回来后的情绪有天壤之别,由于老师处理得得体,孩子的一个“错误”居然变成了值得老师赞扬的优点。所有阴影都烟消云散,天空一片晴朗,学校又变得那样可爱了。   教师是决定学生喜欢不喜欢学校的最重要因素,幼儿园更如此。老师千万不要以为幼儿园的孩子还小,不懂事,随便想批评就批评,其实孩子越小越脸皮薄,所以幼儿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呵护好面子。   并不是说老师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要讲究一下教育艺术,处理方式既不能损害孩子的面子,又能达到让孩子改正缺点的目的,这才叫教育。   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都是善良的,她们偶然的言行不当,只是出于专业知识的欠缺或专业经验的不足,家长发现问题后,如果能友好地跟老师沟通,善意地提醒老师的问题,老师一般情况下都愿意改正。   有位家长说她孩子的班里有一个年轻女老师,人很好,只是有时生气了会吓唬孩子们。有一天年轻老师嫌她女儿太闹,对孩子说,如果你再说话,就用胶布把你的嘴粘上!老师当然只是吓唬孩子,孩子当真了,怕以后真被老师用胶布粘嘴,无论家长如何解释和安慰,孩子哭着不肯去幼儿园。后来家长给老师打电话委婉地说了这件事,希望老师给孩子解释一下那只是开玩笑,让孩子不要再担心。老师说她没想到孩子会把她的话当真,立即表示道歉,并在电话中安慰了孩子。非常难得的是这位年轻老师属于那种既有悟性又善良的人,不但没有给孩子冷暴力,还和孩子们一起玩互相用胶布粘嘴的游戏,师生乐得哈哈大笑,孩子心中的阴影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无完人,教师当然都会有做错的时候,重要的是知错就改。   有时,老师会发现孩子一些缺点,如实地告诉家长。家长所要做的,并不是回家如实地全部告诉孩子,而要把注意力放到如何帮孩子解决上来。比如,老师说你的孩子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总是显得太胆小。家长如果把老师的原话转给孩子,可能会强化孩子的胆小,更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而且孩子会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在说自己的不好,会在情绪上和老师产生隔阂,这也会导致孩子不喜欢幼儿园。家长应客观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孩子,是确实胆小,还是出于孩子的谦让或独处的需要;如果真有点问题,应该从其他方面想办法进行改善,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他有个什么缺点。   当然,如果孩子某个缺点老师反映数次,确实需要直接告知孩子,也要讲究一下方式。比如老师反映孩子喜欢抢小朋友手中的东西,多次告诫也没用。家长可以这样和孩子谈话:“老师说你是个好孩子,有三个优点,只有一个缺点,你想不想知道是哪三个优点?”讲完三个优点后,再问一下孩子想不想知道一个缺点是什么。讲完缺点后,孩子可能会略有沮丧或不好意思,家长可继续跟孩子说:“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缺点,缺点其实都可以变成一个优点,你想不想知道怎么变呢?”然后告诉孩子不要再跟小朋友抢东西,给孩子出一些具体的主意,如何避免跟小朋友发生冲突。孩子听完家长的建议,接下来肯定会略有进步,家长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和老师一起及时强化孩子的改变。这样既能改变孩子一些坏习惯,又不会损害他和老师的关系。   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影响深刻。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为增进彼此的关系而努力。从家长方面来说,既不要对老师盲目信任,又不要对老师苛刻和挑剔。老师都是普通人,在管理孩子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遇到了这些问题,家长要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跟老师交流,而不要怀着闹别扭的心态去找老师算账。   有位家长跟我说,她儿子有一次在幼儿园尿了裤子,没跟老师说,老师也疏忽了,没发现。下午孩子姥姥去接孩子时发现了。当时是冬天,老人心疼孩子,就哭了,生气地去质问老师,责怪老师不负责任,和老师发生言语冲突。这件事发生之后,老师每天都会在上课前用略有威胁的口气对全班小朋友说:“上课前先上厕所,上课期间不允许上厕所。”而且每次都会点到她儿子的名说:“你要去厕所吗,上课中间不许去,尿了裤子别怪老师啊!”老师的态度弄得孩子很紧张,开始不想去幼儿园。好不容易从小班升到中班,换了老师,本来挺高兴的,结果老师有一天上课前也说了同样的话,其实并不是针对这个孩子,可孩子一下子又不想去幼儿园了。之后哪怕孩子和妈妈去亲子园参加游戏活动,只要听到老师要求提前上厕所,就拒绝再参加,哭着要回家。   幼儿园教师作为社会人,并不是强势群体,她们自身也需要成长,需要善意地对待。如果家长总以善意的眼光来看待她们,则可激发她们更多地表达爱与善。   圆圆上幼儿园小班时,有一天我去教室接她,发现她眼角边上有几条划出的血痕,我大吃一惊,问她这是怎么了。圆圆自己似乎还懵懵懂懂地不知脸上有伤,说不出来。我又问老师孩子脸上的伤是怎么弄出来的,老师一看,也很吃惊,但也是一脸迷茫。因为圆圆在教室没摔倒,也没和小朋友打架,而且孩子一直也没哭。我和老师的表情可能有些把孩子吓到了,圆圆本来见了我挺愉快,这时也出现惶恐之色,要哭了。   我赶快拿出轻松愉快的样子,笑笑对圆圆说没什么,走吧,咱们到院子里玩儿。友好地跟老师说了再见,领着孩子出了教室,老师显得有些歉意。   我心里还是很难过,想知道圆圆的伤是怎么弄出来的,就没有马上离开幼儿园,带她在幼儿园院里玩了一会儿滑梯和秋千,找个机会又问她脸上的伤是怎么弄出来的。圆圆想想,突然说“小树”。我有些不太明白,就让她领着我找一下是哪棵小树,圆圆就把我带到一排冬青跟前。深秋的冬青已干枯,枝条看起来很硬,高度和小班的孩子身高差不多。到这里,我一下就明白了。   在幼儿园小楼和小操场之间,有一小排低矮的冬青作为两个部分的分隔。但人们经常偷懒,就在冬青中间走出一个一尺宽的小豁口。我想圆圆脸上的伤可能是老师领着他们从这里穿过时划的。   如果是这样,幼儿园老师的做法显然不妥当,既没考虑教会孩子们守规则,也没考虑孩子的安全。我想,必须要和老师谈一下这个问题。目的不是去指责她,孩子的脸已被划伤,以后很可能落下浅浅的疤痕,纵使我非常心疼,但指责已无济于事,重要的是提醒她以后不能再带着孩子们从这里走。而且我猜测,这个幼儿园不止这一个老师带孩子们从这里走,别的老师可能也会这样做,所以应该对整个幼儿园的老师有个提醒。   我带圆圆返回教室,老师见我们返回来,有些吃惊和担心的样子。我赶快笑着跟她打招呼,让她知道我不是来找后账的。然后告诉她,我从孩子这里问清楚了,脸上的伤是冬青划出来的.。老师明白了,有些尴尬。我对老师说,冬青的高度正好在孩子们的头部,很容易划到脸上;划破点皮是小事,万一正好有孩子在那里摔倒,有可能伤到眼睛。老师赶快点头说是,并说看来以后不能走那里了。我对她说,我知道幼儿园好多老师都习惯领着孩子们从那里走,我想去跟园长说一下,把那个口挡住,或再种几株冬青,提醒老师们以后不要再从那里走。这是考虑孩子们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教会他们守规则,你看如何?老师嘴上说好,但我看出她似乎有一些犹疑。我赶快笑笑对她说,我今天不去说,改天再去说,不会对园长说圆圆的脸被划破的事,我只是作为家长看到了幼儿园的一点点小问题,给园长一个建议。老师听我这样说,才放心地说好。   后来我找了园长两次,冬青的豁口被补植好了,老师们不再领孩子从那里穿过。我也有意地更多和圆圆的老师说话,让她感觉到我的友好,我们因此更加熟悉了,关系一直很融洽。圆圆脸上确实留下了淡淡的疤痕,直到她长大了才看不出来。   当然家长不能期望幼儿园老师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个别老师,尽管家长给出的是善意的建议,仍然可能心生不满,进而有可能给孩子冷暴力。有位家长跟我说,她的孩子回家说班里一个小朋友尿裤子了,老师换裤子时打了小朋友的屁股。家长觉得老师做得不对,想和老师谈一下,又担心得罪老师,反复想了两天,把所有的措辞想好,很谨慎地跟老师谈了一下,老师当时表示自己做得不对,并保证以后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结果此后几天,家长发现孩子回家后,只要问起她幼儿园的事,孩子都眼神一片忧郁和恐惧,躲躲闪闪地不敢说。家长给孩子做了好多工作,通过耐心的询问才知道,老师听完家长意见的第二天,就严厉地指着孩子的鼻子说:“以后把你的嘴给我闭得严严实实的,幼儿园的事情,回家什么都不许跟你妈说。再说小心我撕了你的嘴!”老师还对全班小朋友下了命令,不许大家回家跟家长讲幼儿园的事情。   这位家长做得一点错都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要去跟老师说。如果一名教师能对别的孩子那样粗暴,那她对你的孩子流露粗暴只是早晚的事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使你的孩子侥幸没在她手下“犯事儿”,教师这样一种做人的态度对孩子也有负面影响。所以无论如何要说。如果因为家长提了意见,教师就更加粗暴地对待孩子,家长一定要向幼儿园的管理者反映,要求更换教师。如果有难度,应该联合更多的家长,一起促成事情的解决。当然,有可能幼儿园领导并不买家长的账,以各种借口搪塞,不积极认真地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只能带孩子一走了之,换一家幼儿园是最好的。   我猜测,有的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说,换幼儿园哪里是想换就可以,现在想择到一个好的幼儿园多么难,这个幼儿园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进来的。   我想说的是,在幼儿园的一切设施和条件中,没有比教师更重要的条件。当“最重要条件”非常糟糕时,其他一切条件都变得不重要了。硬件设施有多好,门口的金字招牌有多炫,这些其实影响不了孩子,孩子甚至都感觉不到。幼儿园真正对孩子产生优质影响力的,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幼儿园教师最核心的能力,不是她的学识、才艺等可见、可量化的东西,而是她爱的能力,即她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对孩子们的尊重。  近年来,全国相继曝出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伤害的事件,由于孩子太小,不懂得主动陈述,或是受到老师的威胁或暗示,不敢对家长说,以至于有些伤害家长迟迟不能知晓。3月被揭出来的西安、吉林等地幼儿园为了某种私利,擅自长期给孩子服用抗生素的恶性事件,时间之长、隐瞒之深让人触目惊心。当然我们相信这样的情况不是普遍的,但只要自己的孩子遇到了,那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幸,所以了解情况十分有必要。   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受到隐藏的伤害,不要直接问老师骂你没,老师给没给你吃药之类的,那样会给孩子不良暗示,也可能问不出来。可以态度轻松地说一句:豆豆的幼儿园规定不让回家告诉家长每天吃什么午饭。然后问孩子:你们幼儿园规定什么不能回家跟家长说?   注意一定要态度轻松,做出不经意的样子。万一听到有什么事情,家长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情绪激动。要首先冷静下来,再想办法确认一下,如果确定有问题,应先找家人商量,再找幼儿园其他家长调查一下。发现问题后,要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解决,不要冲动。解决方式很重要,要特别注意,不要给孩子内心留下阴影。

篇5:经典的尹建莉名言摘录

经典的尹建莉名言摘录

1. 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2.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能力强。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

3.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4. 人的不足有各种各样。这肯定和我们的教育有关,应该是无意中包办了不少本该由她自己干的事;也可能和人的天性有关,每个人的能力和弱点不一定表现在哪方面。我们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尽量接受,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她克服弱项。

5.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像牛顿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牛顿在日常生活中不用心,会犯很多低级错误。

6. 做个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的构建好比盖房子,语言系统就相当于工具,智力背景相当于工程背景。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个盖房子过程就是件比较轻松的事,也能保证质量;如果工具和背景都差,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7.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通过打骂来促成孩子学业进步,结果只能让孩子对学业产生厌恶;用打骂来让孩子听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逆反固执;用打骂让孩子做个好人,孩子只会在责难下心理扭曲变态。

8.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9.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而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

10. 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

11. 哪怕有的孩子永远在生活细节上不精明,永远有像牛顿一样的毛病,只要不是什么大事,请允许他有这些毛病。孩子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人的丰富性。牛顿如果整天因为不注意生活小节挨训,他还能是牛顿吗?爱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责,他还能是爱迪生吗?

12. 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13. 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凡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长要彻底戒除掉的。

14. 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15. 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长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样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

16.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17. 中国的传统教育之中,戒尺一直握在老师的手里,现在依然存在。

18. 父母亲跟孩子相处中是不是理解孩子,是不是让孩子感觉舒服和自然,这是特别重要的。孩子跟你相处当中如果老是紧张、没有被尊重,或者他觉得受到的拘束太多,他就会觉得不快乐。

19. 大的教育是由生活中无数的小事构成的,几乎每一件小事的处理方式,都反映了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素养。

20. 那些到了高中还不想用功的孩子,就是因为家长从小第一把他的学习兴趣破坏了,第二你没有培植出他的理性。

21. 孩子一有什么事你就跟她发脾气,其实就把自己降到了跟孩子一样的高度了。

22. 孩子跟你相处当中如果老是紧张、没有被尊重,或者他觉得受到的拘束太多,他就会觉得不快乐。儿童经常性地不快乐,是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的。

23. 我们把纯洁的善意投注给孩子,最后孩子回报你的就是简单、朴素、善意。

24. 在孩子面前,你越沉得住气,你的说服力就越强。

25. 最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自信、干什么事都能实事求是、不讨好他人、不过于表现自己、踏实。

26. 家长不可能帮孩子一辈子,我们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她自己去做;我们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许她把事情做得一团糟。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27. 生活里有些美丽的爱好,那是怎样的一种滋润;人生中有些读不尽的东西,那是怎样的一种财富啊!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让孩子多读些诗吧!

28. 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29. 一把相同的种子,洒到地里,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差异当然会很大。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多么简单啊,让他去大量阅读吧!

30.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打骂的方式绝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只能让他的心理扭曲。一个心理残疾的人,远比一个生理残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层可怕。

31.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说谎和厚脸皮往往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出来的 。说谎的次数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个人的道德也随之开始堕落了。

32. 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33. 教育全在细节中,每个看似微小的好、坏细节,对孩子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好阅读,避免坏阅读,这也是你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4. 恶行是一代一代相传的,往往暴力家长会产生一个暴力子女,等到他自己子女变成家长后,他就又会把暴力传给下一代。

篇6: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近期我阅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最早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一个热销榜上,起初很不以为然,自己本就是教师,教育孩子的道理应该都明白。后来在网上买书为了凑单,才买了这本书。可一翻便不能释手,再细看内容,便有了没有早早看这本书的懊悔。

做父母,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职责,但我们是否都能扮演好为人父母的角色呢?会生孩子不等于会当父母,第一次为人父母,我们应该需要虔诚地学习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当我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也常常会问自己,我的教育在哪里出现了问题?但常常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却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在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因为学生出现的习惯问题而发出感慨:这个孩子到底怎么了?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了吗?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教育方法,使做父母的我们会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

本书的作者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阅读。作者强调要养成孩子从小阅读的良好习惯。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跟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讲故事。在家中的时候,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地让孩子感觉到读书是有乐趣的。如果家长都不愿意读书,孩子又怎么会喜欢上读书呢。作者建议在孩子刚开始接触阅读的时候,家长不要让孩子一边查字典一边读书,那样做会破坏阅读的连贯性和读书的乐趣。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家长要尽量的告诉孩子,以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当孩子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后,作者还鼓励家长放手让孩子读大部头的书,即使当时读的有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作者还强调了阅读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长时间的坚持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学到的知识,也对孩子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这对今后的学习将大有帮助。阅读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性格形成影响,因为既然能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的话,以后在做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也可以不受打扰。

第二是不要拿学习作为惩戒孩子的手段。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把不良的嗜好当惩戒手段,比如:禁止长时间的玩电脑游戏、无节制的看电视等。

第三是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首要的前提是家长要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信心,不要包办孩子所有事情。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相信孩子有完成的能力。作者之后举了一个让自己孩子独自坐火车回老家的例子,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出孩子的能力有些方面已经很强了,只是有些家长不舍得“放手”,造成了孩子的信心越来越差,到最后就真的什么都不行了。这就像婴儿学习走路一样,到了能走的时候,家长越早放手让孩子独立地去走,孩子就会越早地学会走路。但是有的家长怕孩子磕到碰到,孩子也就迟迟地学不会走路。这方面就需要家长有两方面的智慧了,一个是准确的把握孩子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能力,另一个是勇敢的“放手”的勇气,两者缺一不可。

第四是品格教育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本书的作者认为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一生,而对孩子的品格教育其实都体现在日常生活里。这一观点我认为运用在教育教学中也十分必要。都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班级,这其实就反映了班主任或老师的品格对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认为要“树人”首先要先“树己”,老师更应该注重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品格教育,用自身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但我认为如果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能受到许多启发,掌握更多的教育智慧,思考更多的教育问题,从而不仅成为好妈妈,而且成为好老师。(张彦)

篇7: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激发了我读这本书的兴趣。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一个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还未读完整本书,就已收获颇丰。

第一章的第一个故事“打针有些疼”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我的孩子还不到1岁,正是每月都去打预防针,每次都嚎啕大哭的时候。看到这个标题,我如饥似渴般一口气读完这个故事。故事中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了妈妈是如何引导圆圆,让圆圆主动接受打针的。不仅有语言的心理疏导,还有亲情动作的“亲亲脸蛋”,加油打气、及时鼓励,最后还给了孩子退路“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作者谈到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按照她的方法,我也这样引导自己的女儿,效果确实出乎意料。文中总结到: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用的几个原则。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二是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三是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要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是我们想知道的,家长想知道的。作者神奇的命名为“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这一充满魅力的标题吸引我仔细阅读,原来作者认为阅读是需要诱惑的,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让孩子本身对阅读有兴趣,从阅读中得到快乐。阅读不仅应该开始得早,而且应该读得足够多。文中还提出了“好阅读”与“坏阅读”,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好;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我想学校的阅览室的工作也是要达到让学生品味阅读本身的兴趣,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爱上阅读。依据此观念,我对阅读也有了新的了解,我要给孩子按照书一字一字读故事,我要引导孩子多读书,快读书。

书还未读完,相信每一章节都会让我有收获,读有所获,学有所获。我愿带着美好心情多读书,乐读书。

篇8: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拜读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尹老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对于教育的理解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尊重孩子,保护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家长的天职,很多家长也是这么做的,家长给了孩子很多的爱和关心。很多家长为孩子做了很多,只要求孩子能考一个好成绩,但是,很多孩子却让我们的父母失望,应试教育下的家庭有很多的无奈和无助:家长痛苦,孩子更痛苦。我也曾经看过一些有关学生学习的书,看到很多人的研究是:学习是孩子的本能。本能怎么会如此痛苦呢?

尹老师的女儿圆圆在上学的时候,尹老师就告诉自己: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要保护孩子学习的激情。所以,在作业上,尹老师告诉圆圆,写作业是为了巩固和提高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感觉都没有问题了,有些作业是可以不用写的(例如抄写公式),有时候,为了给老师检查,她会帮助孩子写作业。孩子的学习激情是多么需要保护,我们的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孩子的成长是马拉松式的,不是短跑)。现在早期教育越来越提前,有人说:如果你从孩子出生开始教育,那么你已经晚了10个月。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渐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很难想象,他们的将来如何能快乐起来?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相信这一点,没有孩子能感觉的到,自己考不好,爸爸妈妈比自己还要着急,爸爸妈妈会根据自己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孩子们是否能出去玩,决定孩子们是否可以得到自己心仪已久的礼物,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是要求成绩的。这样的孩子将来如何懂得感恩,如何对父母有孝心?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圆圆不想写作业,作业写得很乱,尹老师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让孩子重写,而是把作业没收,告诉她:“如果你不想写作业,那么就没收你写作业的权利。”我们的家长很多时候不敢这么做,孩子作业写不完,自己比孩子还着急,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老师让孩子叫家长),需要我们家长冷静的想一想!

尹老师给了孩子很多的锻炼机会,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但是,我们的很多家长,却都觉得孩子太小,现在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导致很多孩子,几乎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干。记得一个老师跟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群人违法犯罪后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中,依然被警察们看得紧紧的,理由是这些人不听话,不干人事,一位培训老师说:“如果你不把他们当人看,他们就永远不干人事。”刚开始,觉得只是一个笑话,认真回味的话,感觉里面也蕴含了很多的教育哲理:不把孩子当成大人看,不放手,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跳不出父母的手掌心!

勇敢的放手,给孩子独立的生存能力,给孩子保留学习的激情,是我们父母、老师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篇9: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初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在我姑娘已经三年级的时候。读着读着,遗憾之情在心中越生越多,真是“恨晚”啊,要是我姑娘两岁的时候,我就认识了这本书,我姑娘一定会比现在更优秀的。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写在扉页的几句话,就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从而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于是,这本书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的枕边书。

现在,我姑娘已经是初中生了,当我又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这一个章节里,就谈到了作为妈妈如何面对孩子和异性交往的问题。其中的提示语很值得思考。“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这一箴言告诉妈妈们,当您发现孩子出现所谓的“问题”的时候,不要小题大做,要从正面对孩子加以引导,这样才会把孩子引入正轨。

又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还有一个最大的目的,是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虹爸虹妈们看看,因为他们的孩子只有六七岁而已,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希望虹爸虹妈们,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爱上学习。从我最近发现的一个问题说起吧。孩子们都很爱听绘本故事,每次我在教室里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他们会跟着故事情节或者悲伤,或者高兴,甚至会手舞足蹈。可是最近,当我告诉他们晚上要继续亲子共读绘本故事的时候,却听到了“哎呦,怎么又是绘本啊!”的声音。我的心中顿生疑惑,不应该啊,在学校里听得兴致盎然,怎么会呢?于是,对宝贝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原来,是爸爸妈妈们那里出问题了,虽然我在校讯通短信里一再强调,绘本故事,是让家长读,孩子听的,可是,还是有极个别的家长急于求成,没有注意到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拔高了对孩子的要求,要求孩子读故事。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班级里能够把一个故事完整读下来的孩子,要么是识字量巨大的孩子,要么就是把故事听了很多遍也试着读了很多遍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可能有,但也只是极少极少的。看来,我们的爸爸妈妈们时急需要有正确的方法来做指导的。

《“好阅读”与“坏阅读”》、《阅读需要诱惑》、《“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不看“有用”的书》等等章节,对我们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做出了很好的指导,强烈建议虹爸虹妈去读一读,思考思考,自己的孩子应该怎样教育。

请记住,作为家长,我们和孩子同岁。

篇10:尹建莉:自由的孩子才会自觉

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位家长会承认自己不尊重孩子,即使在教育问题上做得非常糟糕的家长,他在理念上也认同尊重孩子,并且认为自己是尊重孩子的。只不过,他们的行为和理念发生了背离。

其理念和行为的背离,源于两方面意识的匮乏:

第一:缺少“尊重”的心理基础,即信任;

第二:没找到实现“尊重”的路径,不知道能带他走上这条途径的,是一块意想不到的路标:自由。

自由――在教育上,这个词的重要性无可取代;但在生活中,最容易丢失的,也是这个词!卢梭曾为此叹息: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尤其在当下中国,由于我们多年来热衷于讲纪律,讲严格,所以“自由”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词。尤其在教育上,人们错把控制当成教育,却不知每一种控制,都是一条或粗或细的绳索,天天往孩子身上缠绕,导致孩子心理功能失调。被捆绑的孩子,他们最终变得心理失序,懦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刻板狭隘,等等,都是有可能出现的症状。

有位家长给我写信,说自己以前是个“穿西装的野人”,对孩子管得太严厉,看了我的书后,感到后悔。可她现在有一个着急的问题,不知该怎么办。

她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尿急了居然不敢跟老师说,尿了几次裤子。

老师和妈妈跟她说了好多次,告诉她尿急了可以自己去卫生间,不必跟老师说,孩子才敢去卫生间。

可是,去了卫生间后,居然不懂得自己回来,一定要老师喊才会回来,否则一直在卫生间待着。

从录像看,她一天都难得笑几次,没人找她就呆呆地坐着。家长不明白孩子这是怎么了?

这位家长自己在信中其实已经把原因说明白了,她一直对孩子管得太严,严厉教育像一把刀子,肯定会让孩子受伤。家长可以在一夜之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扔下刀子,但孩子身上的伤不会在一夜之间痊愈,它需要时间,而且有可能落下疤痕。

儿童成长中的每件小事,几乎都可以在自由或不自由的感受中,成为或好或坏的教育事件。持续性的错误教育总是有代价的,没有哪种一再发生的过失会不留下痕迹。

篇11:尹建莉:自由的孩子才会自觉

我非常喜欢一位家长讲给我的这件事,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个故事。

她的孩子大约三四岁,很爱吃糖。妈妈害怕孩子吃糖太多会有龋齿,也担心会发胖,就严格控制数量,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两块。

孩子经常是一醒来就迫不及待地要妈妈拿糖给他,而且经常在吃完当天限额的两块后,觉得不够,缠磨着妈妈想得到更多。家长坚持原则,一块都不多给,并把糖筒放到高处,不让孩子够着。

可是有一天,家长发现了问题。糖筒里的糖在急速减少,再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放糖筒的柜子前多了一个凳子,糖筒也挪了位,心里就明白了。这个小家伙,尽管聪明,但“做贼”的智商还处在大猩猩的水平上――在搬了凳子爬上柜子偷偷拿糖后,不懂得消灭证据。

这个发现让家长大吃一惊。本意是要孩子少吃糖,学会自我控制。可这样看来,孩子不但没少吃糖,还多吃了;自控力不仅没有发展出来,还多了一个弄虚作假的坏毛病。

这位家长没有马上去批评孩子,而是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理,认识到自己必须得改变一下方式方法了,于是跟孩子谈了一次话。她没有揭穿孩子偷糖这个事,而是很真诚地给孩子道歉说,你这么爱吃糖,可妈妈每天总是忘记主动拿糖给你吃,宝宝就得天天追着妈妈要糖,这样不好。以后这样吧,宝宝自己管糖筒,想什么时间吃糖,就自己去拿,好不好?孩子一听,当然高兴,说好。

妈妈又对孩子说,糖筒你自己管着,不过妈妈还是不希望你多吃,多吃糖的坏处已经给你讲过,所以你还是每天吃两块,好吗?孩子说好。于是妈妈信任地把糖筒交给孩子,孩子既兴奋又吃惊,这可是妈妈以前摸都不敢让他摸的东西啊!

妈妈打开糖筒看看说,糖不太多了,我们一起数一下还有多少块,还能吃几天。和孩子一起数了,还有20块糖。妈妈说,这些糖还够你吃10天,到时候妈妈就买新的回来。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给孩子。过了几天,妈妈悄悄去数糖筒里的糖,发现孩子真的一块都没有多吃。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家长只是改变了一下方法,就达到好几种教育效果。

第一: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数量;

第二:发展了孩子的自控力;

第三:防止了孩子撒谎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表面看来,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方法的.改变。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家长由监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而这种权力的下放,必然会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就像一勺糖放进一杯纯净的清水中必然会使水变甜一样――家长前后两种做法,有本质差异,是教育和反教育的区别,那么孩子在这件事上就会前后判若两人。

有什么比信任更能表达对一个人的尊重呢?被尊重是人的天性,而不信任是不尊重的典型表现。

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家长把管理糖筒的权力从自己手上移交到孩子手上,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小事件,却是一项教育大事件,它告诉孩子,你不必是家长的“臣民”,你是自己的主人。

也许有人会说,上面糖筒这个例子,家长的办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她的孩子比较乖,懂得配合。如果是我家的孩子,把糖筒给他,让他自己管,一天就能把20块糖吃完――这种情况我相信是有的,同时我也相信,一个小孩子,如果他不信守自己的诺言,如此没有自尊,一定事出有因。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的,自尊是与生俱来的。

自尊感匮乏的孩子,不是天生缺少自尊心,而是他的自尊心已在前面的生活中被严重磨损了,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就是损坏的外因。

篇12:尹建莉:家长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尹建莉:家长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为孩子不听话,或孩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事实是,脾气不但没有教育功能,却是反教育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坏脾气不仅像一把乱挥的锤子,破坏当下的一时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剧;更像弥散的有毒气体,形成深远而广泛的损害。

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脾气的坏处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只是做不到不发脾气。不少家长经常下决心要改掉坏脾气,每每事到临头,火气一上来,就什么都忘了。所以,本文想着重谈谈如何克制坏脾气。

克制脾气不能光靠一个“忍”字。古话说得好,“忍”字心头一把刀。一位家长给我的邮件标题是“我忍,我忍,我忍忍忍”,且不说邮件内容如何,标题已够惊人。刀锋之下,如何能躲开伤害?一个人心上这么多带血的刀子,若不去掉,迟早是要割伤自己或他人的。

这就说到一个问题,脾气大的人为什么心中常有怒气?他们的“火”到底从何而来?知道病因,对预防和治疗都非常重要,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对坏脾气先追根溯源一下。

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时代的这两种遭遇,埋下了坏脾气的隐患。

因为儿童的性情是向成人习得的,家长的行为示范作用要远大于口头训诫作用。坏脾气家长动不动向他人、配偶或孩子发火,这首先是做了反面示范,无意中教会孩子用破坏性方式表达不同观点。同时坏脾气的人让家庭生活经常充满火药味,让孩子的心理总是充满负面情绪,积淀越来越多的`负能量,成年后,习惯以伤害性的方式表达分歧,尤其容易冲着配偶和孩子嚷嚷,甚至动手,因为这两者离自己最近,对自己威胁最小――于是我们看到,坏脾气代代相传,老子火气大,儿子脾气就差,到了孙子也不怎么样――家族轮回链条就这样形成,正如蒙台梭利所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脾气的本质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浅。一些爱发脾气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脾气就这样,天生的,改不了。把坏脾气等同于双眼皮一样的生物遗传,这反映了很多人对自己坏脾气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自我改变的逃避。追溯脾气的成因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为了看清楚自己的缺点从何而来,将要何往。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避免把坏脾气合理化,才有力量斩断这轮回的链条,并且容易对原生家庭的缺陷给出原谅。

如何改变坏脾气?关键一步是立即行动。即从今天、从这件事开始,不发脾气。

脾气这个东西,不发就不发了,你不纵容它,它就不会张牙舞爪。反之,如果不加约束,脾气可以被喂养得越来越大。这不仅在心理学上被观察到,生物学也证明,惯于摆出暴力姿势的人,只会增加自己的愤怒。

克制脾气可以从每一个想要发火的事件中开始练习,哪怕觉得自己在“演戏”,也要演下去,情绪没到位的情况下,努力让行动先到位。心理学研究发现,“任意表露情绪,可以强化情绪。相反,尽可能地抑制情绪,则会削弱情绪”。并且人的情绪有互动性,投射出去的情绪往往会反弹回来,每一次反弹都是强化。好情绪有好强化,坏情绪有坏强化。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练习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我控制,由于做出勇敢行为而变得勇敢。”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变成“好脾气”,就要让“好脾气”不断和我们相逢,尽量不让坏脾气出来露脸。

大部分情况下,人只要体验过一次克制脾气带来的愉悦,后面就会更容易控制情绪。

有位家长说她一直对儿子要求严格,但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脾气不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大喊大叫,而且从不认错,经常气得她简直要发疯,只是因为知道打孩子不好,才强行忍着不动手,但和孩子吵架却是频繁发生。有一次她实在黔驴技穷了,愤怒地对孩子大喊一声:你就不能让妈妈高兴点吗?儿子大声回敬说:“我不知如何让你高兴,就知道如何让你不高兴。”她当时感觉内脏都要气得出血了。

有一天,儿子从学校打来电话,说一个作业本丢在家里了,必须要今天交,要妈妈送一趟。这不是第一次了,这孩子整天丢三落四的,动不动就把什么东西丢在某个地方,所以当她黑着脸把作业本送到孩子手上,刚说了句“每天叮嘱你多少次……”儿子立即呛她一句“好了好了,你快走吧!”扭头就离开,没有一点认错的意思,也没有对妈妈的辛苦表示一点感谢。可能只是因为在学校里,才没大喊大叫。晚上她很想批评儿子几句,只是害怕他发脾气,才硬忍住了,心想等你下次再忘了带东西,逮着了一定好好教训一顿。

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又从学校打来电话,说他把今天要交给老师的一张表格丢在家里了,要妈妈再送一趟。她一听,火气腾一下就上来了,没好气地说,妈妈今天忙,没时间,你明天再交吧,生气地把电话挂断。过了一小会儿,老师打来电话,说这个表格必须今天交来,现在班里就缺她儿子这一张,希望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否则孩子没法放学回家,老师也没法下班。老师口气强硬,不容商量,她只好放下手头的事,开车往儿子学校赶去,内心简直可以用怒火万丈来形容,恨不得当下抓住儿子痛骂一顿。

快要到儿子学校时,她想到有可能遇到儿子的老师,突然有一点点胆怯,感觉没有勇气面对,害怕被老师给脸色看。然后又想到,自己还这么害怕见到老师,儿子此时不知有多难堪。老师显然很生气,应该已是狠狠地训了儿子。全班那么多孩子,就他一个人忘了带表格,这让儿子多么尴尬啊。想到这里,她忽然有点开始心疼儿子了,心里的怒气一下消解了不少,然后,不知怎么突然生出一个想法,今天连提醒也免了,反正提醒也没用,还让他呛自己两句,这次什么也不说,看看他以后会怎样。

到了学校见到儿子,她一反常态地没有生气,把表格交给儿子时,顺便把水壶递到孩子手上,和颜悦色地说,水壶也忘了带了,是不是一上午没喝水,渴吗?妈妈的表现让孩子大吃一惊,有些不相信地看看妈妈,一时不知该说什么,眼睛里流露出感动。要知道,以前如果忘了带水壶,也是一个过错,回家后总会受到一顿责骂。

看着孩子的表情,妈妈忽然觉得孩子那么可怜,自己没发火,居然让他那么意外,可见自己对孩子发了多少火。妈妈一下感觉有些心酸,忍不住温柔地拍拍孩子后背。当孩子确信这次妈妈真的没生气时,眼中突然泛起泪光,有些不知所措地低下头,嗫嚅着低声说一句“妈妈,又让你又跑一趟……”孩子虽然没把话说完整,但能听得出他的歉疚,几乎可以确信,孩子在强忍着眼泪,或已流下眼泪。妈妈一瞬间也眼眶一热,又轻轻摸摸孩子脑袋说,没事,反正妈妈今天也不忙。嗯,没别的事了吧,那妈妈走了。孩子轻轻地嗯一声,还是没抬头,妈妈能感觉到她和孩子间有某种温暖的东西在交流着。

回家的路上,竟是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原来宽容竟有这么大力量,可以让一个从来不肯低头认错的孩子主动说出对不起。晚上孩子回家后,居然也一反常态地变得非常温顺,妈妈让他干什么,他总是情绪愉快地去做了,完全没有以往的故意顶牛。

这次经历让她看到克制脾气的成果,给她带来信心和鼓舞。后来这位家长开始不断地约束自己,发脾气确实是越来越少,脾气也越来越小。很多事情如果放在以前,一定会觉得不可容忍,非得暴怒一场不可,后来却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发火并没有那么难,而孩子也变得越来越懂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这个孩子一样,家长一改变脾气,马上就懂得“领情”,很多孩子对家长初期态度的转变并没有积极的反馈,似乎无动于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要气馁,哪怕是遇到孩子主动挑衅也不要发火,让他“拳头打在空气中”。双方的负面情绪都得不到释放和回应,时间久了,自己的脾气、孩子的脾气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好。

有位爸爸说他下决心不再跟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发脾气,但小家伙蹬鼻子上脸,给三分颜色就想开染坊,弄得家长越来越没信心,担心把他溺爱坏了。但有一天傍晚,这种印象改变了。当时,孩子妈妈把一盘刚炒好的土豆丝端到桌上,又进厨房炒第二个菜。孩子马上爬到椅子上要吃,爸爸说菜刚炒出来太烫,再说妈妈还没过来呢,等一会儿吧。孩子一脸不愉快,手里的筷子不肯放下,啪啪敲击桌子,趁爸爸不注意,突然往菜盘里吐一口口水。

这实在太过分了,爸爸几乎把持不住地想发火。也许是小家伙自己也知道这动作太出格,看着爸爸,目光既挑衅,又有些怯怯的。爸爸看他一眼,强压怒火,镇静地看孩子一眼,没吱声,低下头继续看手机,努力平息心里的火气,然后思考对策。

片刻后,妈妈端着另一个菜出来,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爸爸也没说什么,一家人开始吃饭。爸爸心里憋屈得都有些吃不下饭。小家伙也许确实觉得自己理亏,也许是因为又没等到爸爸的火气,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在饭桌上表现得出奇地乖巧,一直老老实实地坐着吃饭,不像平时吃两口就跑了,还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的。

篇13: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最大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学者的严谨和妈妈的亲和,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内容简介】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尹建莉老师出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姊妹篇。在内容方面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列。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更多的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

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不过,教育的匪夷所思之处,或者说和其它事情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但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这样令人心痛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说过,“物理是最简单的科学”。教育学亦是如此,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教育不是一堆技术指标、专业术语和硬邦邦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内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症结之锁。这对每个家长来说,其实都不是难事。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体会

老师读书指导心得体会

尹建莉:家长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读《最坚固的门》有感作文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好习惯好老师之学习方法指导

学校表彰晚会主持词

好家长颁奖词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尹建莉经典语录语句
《尹建莉经典语录语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尹建莉经典语录语句(共13篇)】相关文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2022-09-10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二2024-03-07

《世上最划算的教育》读书笔记2023-06-09

家庭习惯决定孩子的学习成绩2023-08-09

第56号教室的奇迹阅读心得2023-08-03

活动发言稿2023-03-09

即评范文2023-02-26

建瑜读书体会22022-08-05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心得体会2022-10-10

《成功无捷径――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读书笔记2023-01-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