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时间:2023-08-11 07:42:53 经典美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精选8篇)由网友“要啥自行车嘎”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篇1: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关于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昨天下午,参加了学科拓展类课程研究后续推进工作会。拿着一堆资料,我在想:何谓“学科拓展类”课程?如何让课程研究真正落地?

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联合体方案》中这样描述:结合各学科特点,研究拓展类课程建设和实践,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主要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呈现。突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我认为:学科拓展类课程是基于学科特点的探索,是对学科教学的丰富与完善,学科边界要清晰,不能演化成大杂烩。课程指向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国家课程校本化在每一所学校每一节课上都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就是校本化的过程,但其专业性水平有较大差异。拓展类课程的核心在于拓展,为何拓展?拓展哪些内容?如何拓展?要有清晰的行动指引。

拓展类课程要由三个重要指向: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指向教师专业发展,指向学校的课程体系建构。也就是说,最终我们不能脱离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要有课程的在地化品质,能够落到人身上。

拓展既是形式,也是目的。通过研究,能够发现或者创造多少种可操作的拓展路径?通过研究,拓展对于学生素养的发展有了哪些意义?如果无法找到拓展类课程的若干方式,研究就无法体现其价值。

每所学校不一样,每个班和孩子不一样,每一位老师不一样,这些不一样正为学科拓展类课程的丰富提供了土壤。让课程在每个老师心里长出来,要尽量摒弃统一步调的思路,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拓展类课程方式。作为联合体,主要组织拓展类课程的学习,线上分享,定期展示评比,指导老师有自己的专属拓展类课程。联合体作为一个平台要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而不仅仅是任务驱动。前期的种子教师,各学校已经进行了统计,如何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如何呈现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这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一部分。

始终认为,在推进某项工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共同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共同进步方向要保持一致,但允许并鼓励每个人有自己创新。如果一项工作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责任,就无法真正落地,无法真正形成专业的品牌。全面规划、全力推进的.最终目的要实现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让每个人在这一项目获得真正的成长。

研究意味着更专业的探索,但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信,当前教师对“研究”一词往往心生抵触,甚至会产生适度的恐惧。慎提研究,从问题解决入手,改进教学,改进课程建设,让研究在行动中自然发生——这或许应该成为我们推动项目的关键所在。联合体内的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学习,在彼此学习之后,二次提升。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却应该是全面铺开,循序渐进的事情。

给教师探索的信心,要找到清晰的行动路线。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强化这样几个环节:专业学习交流、个性化方案研讨、阶段性展示分享、成果提炼推广。通过一定的示范,让种子教师看到探索的可行性,在伙伴的彼此影响中走向专业自觉。

拓展类课程建设与当前的好学堂建设有哪些关联?如何通过好学堂建设来提升课程建设的品质?如何用课程建设的成果来呈现好学堂建设的样貌?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好课堂与好课程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在推动项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二者的关系,达到比翼双飞的境界。

篇2:职业学校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思考

职业学校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思考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简 鸣

【摘 要】运用工学一体化进行平面设计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在平面设计方面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总结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更好的解决现代化机械化的印刷技术的发展适应能力。因此,平面设计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住,为日后在工作中或者是平面设计专业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奠定坚实的计算机基础。

【关键词】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项目

对于平面设计的教学来说,平面设计类课程是职业学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新的印刷技术给设计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提出了崭新的设计要求。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平面设计课程使学生在毕业后平面设计方面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总结能力。

一、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育的特点

1.职业学校的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多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基本都是中考分数较低的。所以新生的入学时,在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上差别很大,在平面设计课程学习上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法十分必要。对于一体化教学有很多种方式,项目教学法是其中之一,针对平面设计这门课程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

2.平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地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上机操作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生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践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另外,长时间上平面设计的理论课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乏味,接触不到真实的操作会使其产生抽象的感觉。

3.平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入门课程,平面设计课程强调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对大量的数字可以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到一种结果。掌握平面设计课程的熟练程度,即应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因此,应把平面设计课程作为职业学校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并且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平面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探讨

1.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想学生如何能接受所学的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取决与他们原本已经拥有的知识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接受新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当前所拥有的知识情况,即使把课讲的再精彩,学生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课程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到最后只会让老师和学生都一无收获。因此,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在其中,准备一堂生动、有意思的课程,让学生听完后有收获,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实施分组教学,提高学习成绩。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给老师上课带来一定的困难,这门课又是计算机的基础课,所以要求老师教学中要兼顾差生。所以建议教师在开学第一节上课时首先进行一个小的计算机水平的测试,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后进行分组。一定要注意协调小组内部的关系,避免水平高的会,水平低的不会。一定让每组同学都认为自己一组是一个团队,这样大家可以同时进步。不仅仅学习习近平面设计的课程知识也要学习团队合作精神。

3.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平面设计课程以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巧应并重。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只传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使用平面设计,从而完成实例。

4.利用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平面设计初期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出一个自己的照片,用一些平面设计的软件比如PHOTOSHOP对自己的图片进行简单的修改。这时我们可以用这个实例让每组的学生进行设计修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这样既掌握了这门课程,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直观的东西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三、平面设计教学的实施过程

1.准备。在此阶段首先应确定课题和明确教学目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同水平的要均等分配,然后选择劳动工具与材料,并唤起学生兴趣。并且交代教学内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信息的检索的工作。

2.讲授和演示。这个属于我们的学习区内容,其包括两个内容,首先在一体化教学用于进行新课的导入,新课内容的讲解。其次进行新课的演示。由实践指导教师慢慢地演示操作步骤,同时阐明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指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强调重点和难点。

3.学生模仿老师的例子做一遍。学生按工作步骤操作,指导教师在一旁作解释,巡视并纠正大的错误,同时给予帮助,表扬能正确掌握要领的学生,鼓励后进学生。和学生进行互动,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每个小组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提问,相互讨论、相互提问遇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

4.应用和总结。由指导教师给出应用练习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要求不仅要正确,而且要能较快较熟练地解决问题。指导教师边指导边纠正错误,表扬鼓励进步学生,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检查等方式评定出成绩。通过展示每组的成果内容,总结本项目一体化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组遇到的问题,最后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一体化教学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具体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一体化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实用性强的、难易程度适中的项目。

项目的确立是一件比较繁琐,难度高的事。我们要保证项目的内容尽可能的包含多项知识点;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项目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兴趣,最后要以一个标准给予评价。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既能照顾所有知识点又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2.指导内容要适度。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不能正面的、全面的提示性指导。

3.总结内容要简短精炼,并做一定的拓展和延伸。

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研究、老师指导的过程,为了能学习别的同学在整个过程中的优点,避免自己以后出现同样的缺点,总结也非常重要。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整个项目的内容。在以后遇到问题基本上都能游刃有余的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曹小玉。论一体化教学中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科学与财富,(6)

[2]毛芳菲。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3]武建福。浅析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美术教育研究,(4)

篇3: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

几年来我们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大胆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

硬件设备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我校近几年来不断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方面进行投资,近两年共投入200多万元资金,建设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现在我校已拥有一套设备先进、功能完善、使用方便、能及时为开展现代化教学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体系,该体系包括:(一)两个现代教育技术系统:第一,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整个系统把学校所有计算机都联成网络。第二,多媒体教学双向控制系统,教师在教室只要经控制中心授权即可利用摇控器操作控制中心的设备随意切换计算机、VCD或录像机进行教学。(二)三个现代化技术教育中心:第一,多媒体电化教育中心,包括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和多媒体梯形教室。第二,计算机教学中心,中心有两间专用网络教室,所有电脑均能适应Windows98环境的教学,还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网,为开展Internet教学带来了方便。第三,电子备课中心,该中心配置计算机32台,还配有数码相机、DVD、录像机、刻录机、扫描仪、视频采集卡和打印机等专用设备,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三)一个多媒体资料库:本资料库拥有网络教学资源库和大量成套化、系统化、内容涉及各学科的教学录像带、VCD片、多媒体光盘、录音带等,这些资料大多数都经过加工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为我校实现各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一个校园电视台:主要用于红蜻蜓校园电视台、校会电视直播、各种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的现场直播。学生在教学室均可看到实况,所以用于全校性活动十分方便,克服了学校没有大礼堂进行集会的困惑。同时运用录像手段以及多媒体技术来组织班队会,不仅有很好的视听效果,而且还可以利用当前的录像将发生在不同时间、空间的事件集中在一起,大大丰富了班队会的教育内容,创造了有效的教育情境,增强了教育效果。

二、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整合”奠定基础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保证我校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一,加强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广大教师均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我校几年来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邀请华侨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和本校计算机教师,采取专家授课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阶段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98、Internet、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第二,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经过不断的充实,我校现已拥有一支计算机的技术骨干,为使他们能有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的机会,学校不定期地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先后组织教师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莅校讲座、指导,让广大教师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经过几年的培训与自学,学校专任教师已基本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知识,除了2位专职从事计算机管理、维护和教学人员之外,其他教师中有2人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38人获得一级证书,大部分老师已能独立制作简单的课件。目前专任教师已能根据学校的要求做好“K12建库王”的工作,落实每年“五个一”要求(即:一个实验课题、一份优秀教案、一个优秀课件、一篇优秀论文、一个个人教学资源库)。大部分老师能通过网络交流优秀教案、论文和优秀教学软件,共享网上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三、加快“K12建库王”资源库建设为“整合”提供资源环境

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资源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说硬件是高速公路、软件是汽车,那么资源就是货物。资源库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后备,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我校在校园网建成后,正在努力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推进,努力争取在今后几年全面形成管理现代化。作为资源库建设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采取全体教师参与,部分教师负重任的措施进行资源库建设。

第一,组建资源库建设小组。根据学校教师对计算机掌握程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资源库建设小组,最大程度地把熟练的教师组织起来。小组成立后我们做了下面几项工作:(1)人员分工。我校是根据筹备组成员的水平,以及成员所教学科进行分配,让相应的学科人员尽量能在自己的学科中发挥其作用,同时每个小组都有一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相对其他教师而言)。(2)人员培训。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对小组成员进行“K12建库王”的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培训过程也让其他教师参与,目的是让这些老师了解建库过程,其实也是培训他们使用建库王,让教师知道如何使用个人资料库。(3)管理员工作。管理员在人员培训前把分组、菜单设置、系统设置处理好。并把上传到“K12建库王”内的资料及时进行整理。

篇4: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

摘要:数学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为促进数学及数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学课程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学课程理念、数学内容选取、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策略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实现它,就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而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但是数学又深具推理性、抽象性、概括性和创造性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它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并可以结合其他任何的教学媒体的一起作用于教学;它可以成为数学教学多元化、多层次且内容广博、可收可放的教学工具,并为学生提供了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于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新课标也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是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学中也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自己才是认知的主体,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即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才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哲学中讲: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学习知识,对知识实现意义的建构不是能由别人灌输的,而是需要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行思维建构完成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并牢固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觉探索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他们的学习的有效工具,自发的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平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的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知识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又怎会不孜孜以求呢?又怎会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于理解呢?兼职有了这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的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让学生理解,学生又怎会不求知若渴呢?

二、创设心理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常听弟弟妹妹们说:那个老师好极了,我就喜欢上他的课。某老师讨厌透了,上他的课我也不想听。孩子嘴里的话最真实不过了,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佩服你,自然就爱上你的课,这就造成了学习的一部分主动因素。信息技术环境中,是“个人―小组―全班”、“学生―老师” “人―机”的三维立体的动态交互,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相对减少,如果只重视、关注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同学,结果两类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又何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呢?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应注意到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优化师生关系,互尊互爱,人人平等,使班级成为学生的归属,教师要心里装个每一个学生,形成关心理解、亲密和谐的整体关系,从而满足学生的最大需求,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知识的挑战性。

新课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跳一跳,够得着”,是最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思维,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真正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但学生的水平不一,有好有差,网络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资源提供时,可设计成多层次、阶梯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自选学习路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做“活动化”课堂的主人。

何谓“活动化”课堂,即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一起崭新的特点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感召着学生,使课堂形势更加随意自由,可以独自泛舟于知识海洋,也可同心协力共破难关,还可借助力达到彼岸,“完全”自主选择怎用达到你理想的目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任意设计符合知识结构、适合学生即可,比如:实验式的、讨论式的,竞赛式的……等等。当然,在活动化的课堂中,教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促进者,如可通过网络监看学生的学习进度,若发现学生遇到了障碍或出现错误,可及时因材施教,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感情。

信息技术是飞速发展的,教育也是不断进步的,我也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改进以上的观点和粗浅见解。我希望这点浅见能在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帮助导正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态度上发挥点滴作用。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5:美术专业技法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论文

关于美术专业技法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论文

在高校的课程教育中,对课程的考核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及其重要的手段。它是一种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及教学效果的方式,即通过课程考核,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所学课程知识与所具有的能力。考核评价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教学管理水平,也是关系到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课程建设水平以至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美术专业教学有其特殊性 不能够采用与其他专业相同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一个不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更会带来诸多的消极因素,甚至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因此美术专业课程考核应该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美术专业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制定适宜的评价方法,使得课程考核发挥应有的作用。

1 技法类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

近几十年来,全国很多美术院校都在进行着多样性的探讨。一些是在综合性大学将美术专业考核评价按照学校主流专业,甚至理工科专业的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考核,忽视美术专业基本的技能操作实践考核,采用卷面试题的方式进行概念考试,甚至一些高校建立了美术考试的题库,并成为了教学研究成果。许多院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后逐步放弃了对考核方式的创新,把五六十年代专业美术学院的考核方式请了回来。

国内现有高校一般沿用的'是随堂考核的方式。这一现象的发生是由于美术专业的特殊性所形成的。由于美术技法类课程,其操作时间比较长,操作时间横跨整个教学过程,无法另外抽出时间组织有针对性的考试。所以一般都是采用收取1~3幅课堂作业作为课程考核的对象。由于通常认为任课教师比较了解学生操作的整个流程和状态,所以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单独评定学生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简便易行且易于操作,却也由于各样原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通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产生出来的作品自然也就风格不一,画面效果五花八门,而作为课程评价主体的任课教师因为本身的局限性,会有一个个人的欣赏偏好,不可能完全客观的把握各类风格的美术形式语言。这种情景下就容易出现按照个人喜好进行判断,势必会影响到考核的公平、公正。艺术教育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造力。并且现在的高校的诸多任务中,培养诚实守信的创新人才是其首要任务。一个混乱的考核结果,无疑会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审美水平的提高,扼杀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并影响他的学习情绪。这对于一个学生的发展来是毁灭性的。

(2)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会涉及到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一个互动问题,不同人的性格会影响两个人之间的交往。评定成绩时,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成绩,专业好的也许孤僻、木讷,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而专业平常的学生也许是长袖善舞,招人喜爱。那么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更容易让任课教师留下好映像,在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中无疑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感情分”,而这样的“感情分”也会对最终的评定结果产生影响,而不能保证成绩的公正性。

(3)当一个“好好人”任课教师评定成绩,不管学生平时表现如何,画作效果又如何,给的分数差距都不大。或者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面临考核结果不合格时,老师就可能会收到学生的“打点”,这样,不管这学生平时表现和作品完成度如何,他的最终成绩都只会是合格甚至优良。这样一来,那些原本认真努力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许就会下降,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这就直接的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4)这种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式的评定方法,并不利于我们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毕竟任课老师一般只有一个,而一个班的学生有几十个之多,老师不能注意到每个学生,那么在学生最终交上来的作业里究竟有多少“水分”(学生替画、抄袭他人甚至借画交作业),任课教师也并不能完全分辨。而评定成绩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这样一来,考核的初衷也就达不到了,得到一个分数又能有多大意义呢?

3 国内外专业考试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在美术专业技法类考核方式上应当借鉴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体系的教育考核方式。

俄罗斯以及德国、法国等大多数西方国家美术院校是采用导师主导评价和考核小组评价方式,一般美术专业院校工作室教学中34年级和研究生阶段为采用导师主导考核评价的方式,低年级和综合院校大多是采用考核小组集体评价考核方式。导师主导评价的方式是在每学期在学期考试周,将所有技法类课程的作业在该班级教室或是画室中集中分类展示,由工作室导师组织工作室教师集中评价,得到相对统一的意见,由导师打分,进行评价。考核小组评价方式是在每学期在学期考试周,所有技法类课程将作业在该班级教室或是画室中集中分类展示,由系学术委员会指定的考核小组集中打分,进行评价。

国立俄罗斯师范大学美术系主要采用的是考核小组评价方式。通常由三个美术专业考核小组组成,基础类,创作类,设计类。考核小组由一名组长、任课教师、二至四名成员和一名秘书。专业考试都是统一安排在考试周进行,考试周前通知考核小组成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进行集中参与考核。考核评价为百分制(列宾美术学院为五分制)。考核前由任课老师进行课程说明,之后由组长组织,每位成员依次对照每一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打分。打分结束由组长汇总评分表,由秘书进行统计后全体考核组成员签字并上报系教务办公室。

4 解决方法及意见

要解决现有考核方式的弊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在这个不断地探索可行的考核方式的过程中,大致提出了几种可行的考核方式。1)阶段性测评。即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一个客观的分析和评测,这样就能够了解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方便老师及时解决。2)可将美术技法课成绩的评定内容具体定为最终画面效果、平时成绩、小论文、学习态度、考勤等几个方面,并定下各个方面的具体分值,平时成绩和最终画面分应定下比例,最终照比例算平均分。并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成立成绩审核组,负责对技法课成绩的复查工作。3)可以采用导师评定小组方式,在课程结束评定成绩时,由导师小组一起评定学生的画面成绩,每个导师单独评分,最终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将单个老师对画面的喜好对成绩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4)在美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惯性使我们习惯于把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一个被动、机械的客体,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也是评价的主体,在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对自我的评价。

5 产生的影响及结论

我们现有的绘画专业技法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若是继续沿用下去,不思改变,不进行改革的话,无益于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益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开展恰当有效地美术专业考核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美术素养,还能推动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遵照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准确的美术技法课的考核指标,实现教学目的。

篇6:高职汽修类《汽车构造》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职汽修类《汽车构造》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本文指出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汽车构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的基本思路.

作 者:孙维汉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职教育   汽车构造   汽车维修   教学改革  

篇7:深度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论文

深度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体系生成方式 课程结构 引导机制 教学模式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在体系搭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课程选配机制同个性化成长需要的相适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与有效性等方面,同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尚有一定距离。需要尽快从课程开设及管理运作的基本形式建构,转向对质量与成效的重视与追求。需要在新的建设目标指引下,致力于课程体系生成方式的改进、课程资源结构布局的优化、课程选修引导机制的建立和课程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尽管各高校在科目设置、类属划分和概念使用上不尽相同,但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课程管理的常规化已逐渐成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及其运作的共性特征。然而就总体而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尚处在课程体系的搭建和管理方式的成型阶段,课程建设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课程设置的类型与数量、课程开设的形式及课程学分的管理上,而在课程体系搭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课程选配机制同个性化成长需要的相适性、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与有效性等方面,依然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存有一定距离。相对于质量与成效的关注来讲,无论是多种类型的课程提供,还是课程学分的赋予,都还属于数量保障型的基础性建设工作。为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功能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必须从体现数量宽度的形式建构,转向体现质量高度、成效强度的价值追求,推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步入新的建设与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不仅需要重视理念的更新,更需要认识和把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和教学运作的规律性、科学性,需要在新的建设目标指引下,致力于课程体系生成方式的改进,课程资源结构布局的优化,课程选修引导机制的建立和课程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体系生成方式的改进

与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得以稳定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专业课程体系相比,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的是成型而非成熟的状态。专业课程体系因其有着特定学科群的支撑,显示出明确、集中的目标指向和系统、严谨的逻辑关系;科目纷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则源出于多种学科领域,学科背景的广泛性、目标内涵的丰富性、价值关联的多样性以及修读需求的差异性,使得课程体系建构的科学性面临着考验。

科学合理的体系建构需要通过主动探索、主动设计来实现,这种主动性是内在自觉性在课程建构行为方式上的外在表现。建构主体的自觉性意味着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着眼于课程开设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关注到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价值。不仅着眼于课程设置的近期直接效用,而且预见到课程学习的长远持续效应。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补缺的局部需要,而且注意到人才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需要。

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目前高校中较多采用的是个体申报为主的管理方式。即先由学校有关部门拟定几条开课原则,而后由教学基层单位组织教师进行申报,申报的课程经审批后统一归类,供学生选修。这种体系生成方式在学校层面存在着全面深入研究和整体精心预设的缺位现象,导致课程体系系统性与科学性的不足。在教学基层组织层面存在着对开课任务的被动接应现象,其职能的履行主要表现为对任务的上传下达,缺乏在特定学科背景下进行局部性的课程结构谋划与设计。在教师个体层面,则存在着开课意图偏移现象,由学生本位偏移到教师本位,“因需(素质培养需要)设课”变成了“因人(教师)设课”。

课程体系是围绕统一的教育目标形成合理布局的一种系统化状态,因此,它的生成不能只是“拟定原则——自愿申报——汇总归纳”的简单操作程序。应当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主动设计、努力开发和精心组合贯穿于体系生成的全过程。在体系建构过程的前端,需要认真做好研究工作。一是深入研究相关理论主张,特别是分析借鉴西方曾先后出现的有关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成果(如精义论、均衡论、进步论、多元文化论等,并结合时代要求和本校实际,形成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前提。二是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及人才长远发展的素质支撑需要,结合人才培养定位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结构。三是对学生的修读需求进行调研,在学校“给什么”和学生选择“要什么”的供需关系形成之前,添加一个了解学生“要什么”环节,并以此作为参考来确定学校“给什么”的必要环节。在体系建构过程的中端,需要在前端研究的基础上,依序展开三个层面的主动设计:

(1)学校层面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类别划分、结构框架和课程方向做出整体性的规划设计,而不仅仅是推出若干笼统、务虚的原则。

(2)教学基层单位利用所拥有的学科专业资源,对学校整体设计中的局部板块进一步做出模块化处理,精心谋划模块的要素组合。而不仅仅是行使组织申报职能。

(3)教师个体则根据课程模块的设计要求,依凭个体教学与科研的积累,积极开发文化素质课程资源。而不是将原本面向本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进行简化或压缩后加以提供。在体系建构过程的末端,应依据体系结构的预设方案对申报课程进行审选。并通过科目调整、补充开发以及校际资源交流共享等方式手段,使课程体系建构得以完成和完善。

二、课程资源结构布局的优化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无疑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但是,假如科目种类分布不适当,资源结构不合理,则一旦把看似很大的选择空间放在供与需的适应性关系中去衡量,可选度又会显得很有限。因此,与课程种类和数量的扩增相比,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显得更为重要。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改变了教学计划中原有的课程结构,而这种改变不仅是为了完善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更是为了完善其素质结构、能力结构以至人格结构。所以,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中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是课程资源结构优化的基本依据。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不仅对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性协调性要求,而且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构成及课程设置也提出了多元组合、优化配置的要求。宽广的文化视野与合理的课程资源结构有助于在人才培养中构筑宽厚、合理的文化素质基础,而这种基础正是蓄积发展能量和触发创造灵感所需要的。为使课程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可以分别从不同维度考虑和设计课程组合关系。例如,从时间维度组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课程,从空间维度组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课程,从学科关系维度组构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课程,从能力结构维度组构培养科学思维、治学研究、实践操作等方面能力的课程。为保证文化营养结构的合理性,需要使每一种维度上对举并存的课程种类之间呈现相对平衡的关系状态,而不是有所偏失或出现“短板”。

目前,针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优化课程结构布局:

(1)以人文“化育”的素质教育理念对工具主义的影响进行纠偏,避免以狭隘的功利目光把各种考级考证视为主要目的.,偏重设置应用型课程,造成课程结构失衡。

(2)提炼课程结构特色,避免学校之间的趋同现象。要结合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区域文化背景,积极开发富有学校文化个性和区域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并把文化素质培养的普遍性要求同人才培养类别的特殊性需要结合起来,形成本校所特有的课程结构布局。

(3)分别为文理工等类专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并据此设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方案,增强课程资源组合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4)正确把握素质教育课程的类属划分以及各类素质教育课程的作用关系,避免因课程归类不清而造成课程分布的配比失衡。文化素质教育同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是同级概念,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助推的关系,但在内涵和作用上又不可相互替代。如果对课程属性缺乏清晰的判断或对各类素质教育的作用地位缺乏清醒的认识,就会因某类课程开设不足或开设过量而影响到素质教育课程结构的合理搭建。

三、课程选修引导机制的建立

通过必修与选修科目的同步设计,使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这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的一个突出特征。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为课程修读“自选动作”提供的课程空间远比“规定动作”的空间要大得多。自选空间的设课和选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从课程选修的实际状况来看,学生中由于存有一些意图误区而表现出课程选修的短期功利性、片面性、随意性甚至是盲目性。例如,有的为累积学分而根据课程考核的难易度来选课,有的为多拿证书而根据与考级考证的相关度来选课,有的则为满足一时兴趣而选课。针对缺乏整体设计和科学规划的选课现象,作为课程建设主体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不仅要致力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体系化建构,而且要对学生的选课行为予以积极引导。   课程的选修只有同个体自由发展的目标取向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对自我、对社会以及对课程的正确认识为前提,才有可能做出合理的选择。因此,

(1)要指导学生在思考个体生存意义的过程中,学会对多元存在的价值观进行比较、辨识和判断,进而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取向并进行人生规划。在人生规划指导下制订大学生涯的学习规划,在学习规划框架下确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选修计划。

(2)引导学生认识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认识人格完备建构的应然状态。在此基础上反观自身的主体构成,认识自身素质结构中的缺项或弱项,同时,结合自己的学习需求,了解和认识拟选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课程功用。

(3)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近期有用性和长期有益性之间的关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兼具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所拥有的“功利价值、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课程学习的价值,避免因受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影响而偏倚功利价值取向,造成选修范围的偏狭和选修结构的失衡。

引导力的加强不能仅靠单一的说教形式,需要在教育引导、制度引导、示范引导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运用上进行探索与实践。

(1)在教育引导方面,将群体分类指导同个体具体指导结合起来,启迪学生增强课程选修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科学性。使学生的自由选择真正成为具有较高自觉程度的自主选择。

(2)在制度引导方面,通过相关规定的细化、调整和完善,强化制度的导向作用。使素质教育课程选修制度充分体现共性要求和个性需求相统一,近期现实需要同长远发展需要相统一。在学分管理上根据自选课程的类型划分,使选修课程的积分总量要求同各类课程的学分基准要求相结合,促使学生个体选修结构趋向平衡态与合理化。(3)在示范引导方面,通过重点指导,培养出典型范例,使其以亲身体会来回答在“课程超市”般的自选空间应如何做出选择,借助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增强说服力。

四、课程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

目前高校文化素质课程教学模式中却存在不少“专业课程简约化”的现象。即把某些专业课程简单改造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仅在教学目标上降低高度,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减缩,在教学方式上则习惯于大课满堂灌输。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教学质量与成效的提高。在深度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设计的创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新的调整与探索,实现由“课程本位”向“学生本位”、由“知识灌输”型向“涵养教化”型、由“讲坛讲授”式向“开放延伸”式的转换。

(1)由“课程本位”转换到“学生本位”。“课程本位”意识支配下的教学设计往往是立足从专业课程搬移过来的知识体系来安排教学内容,拟定教学方案。其结果很容易造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浅建构”状态,即依据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仅就教学内容的难易繁简程度和考核要求的高低程度作相应调整。由此带来的是学生的“浅接受”,即仅就课程的知识层面甚至只是常识层面做些泛泛了解。其实,学科属性相同的素质教育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不同,主要不在于知识深度与广度上的差异,而在于依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做出不同的意义建构,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立足学生的素质培养,广泛了解授课对象群体在学习需求、知识结构以至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实际,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以深度思考和深化设计改变课程教学的“浅建构”状态,形成适应文化素质培养要求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2)由“知识传播”型转变为“涵养教化”型。知识传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形式,但不是最终目的。文化素质的体现由低到高呈现为“知识——认识一一意识”三重境界,即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刻的理性认知——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人格。因此,教学过程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结构的宽度,还要着眼于对文化知识、文化现象的认识深度和对事物进行文化思考的深度,更要着眼于文化浸润下的心灵人格与文化理想的高度,以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强度。

(3)由“讲坛传授”式拓展为“开放延伸”式。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顾及知识传播的信息量,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来深化理性认知,强化心灵感悟。这显然存在着教学时间与教学任务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开放延伸的态势。所谓的延伸,一是由课内续行到课外,以指导经典阅读、组织专题讨论以及在校园或社会中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等形式,构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衔接的后续教学环节。二是由教室环境续行到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网络课堂同教室课堂相衔接,通过资源上传、网上论坛、网上答疑以及虚拟学习社区的对话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由对文化知识的“浅尝”进入对文化内涵的“深味”。

参考文献:

[1]冯惠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85.

[2]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杜,:273.

篇8:对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优秀论文

对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优秀论文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校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成效显著。但是,当前经济学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脱节,经济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未能有机结合,师生缺乏互动,重理论知识轻框架体系,案例、数据陈旧等。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方法的落后。因此,认真研究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改革,是高校担任经济学类课程讲授任务的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经济学类课程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教材为中心,缺乏对内容的精简和逻辑梳理。课件内容基本上是教材中的概念、标题、案例等,几乎是电子版的教材,没有图像、视频等材料,课件的呈现形式单一。

二是以纯理论为中心,缺少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偏重于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介绍,例如,在讲授《国际经济学》时,教师只告诉学生“贸易保护理论”是李斯特提出的“要素享赋之谜”是里昂惕夫提出的“国际分工理论”出自赫克歇尔―俄林的创见等,但是不能联系经济现象向学生生动阐释理论的由来,导致学生感慨外国人提出的理论太多,混淆不清。学生的兴趣没有调动起来,完全是被动接受,更不会主动地去发现身边的经济学,并利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或解决身边的问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三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授课方式呆板、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中。

四是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依然以知识的灌输,学生满足于授课内容的死记硬背,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了,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

五是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在快速的屏幕翻页中,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盯着电脑界面,进行讲解,自问自答,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学生望着投影幕布,抄录课件,不声不响,被动地跟着鼠标移动。由于教学信息容量大,教师为了将内容讲完,课堂上几乎不给学生思考或讨论的时间。学生忙着做笔记,无暇与教师互动交流,消化吸收的少。

以上方式导致教师授课没有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学生在被动、僵化和单调的教学氛围下学习,从而无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造成以上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高校量化式科研考核造成教师科研压力大,忽视对教学和管理等软指标的关注。依据国内现有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教师论文发表数量与高校的排名直接挂钩,成正比例关系。为了在大学排行中取得靠前的名次,高校给教师的科研任务层层加码;加之,发表论文的难度越来越大、代价越来越高,造成教师的科研压力逐渐增大。迫于科研压力,许多教师把关注力放在职称和科研等硬指标上,降低对教学和管理等软指标的关注,因为前者带来的效果更直观、实在。所以,教师很难将太多的精力投入教学,更没有心思创新教学方法。

第二,对多媒体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大学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作用被片面夸大或使用过度,以致“照本宣科”,“多媒体”成了“一媒体”。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对多媒体应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适时、适量、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并综合采用演讲式、提问式、启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采用课堂提问法

如何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了解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非死记书本内容。较为有效的方法是课堂提问法。

课堂提问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模式,锻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既可以是关于经济理论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在这一章学该经济理论?为什么该经济理论能或不能解释某一类经济问题?为什么提出该经济理论又产生了其他相关的经济理论?问题也可以是经济现实问题,如次贷金融危机等。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当场提出来,检验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是否一致,在哪些方面有自己新的理解,哪些方面可能还不是很全面。如果每堂课都坚持提问,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加深了对基本知识和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识机构和体系,就不容易遗忘。

经济学类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章节之间有很强的逻辑联系。以《宏观经济学》为例,开篇是国民收入的核算,其次是国民收入的决定,接着是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紧跟其后的是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学习国民收入核算是为学习国民收入决定做铺垫,学习了国民收入核算和决定后才能分析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才能了解产品市场的失衡问题,进而才能有效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学生运用课堂提问法,就能把整个知识的逻辑体系串联起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清晰的逻辑体系图。学生只有理解了整个知识的逻辑结构,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教学质量。

此外,在课堂提问法的训练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理论都会问为什么,在深入理解经济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把握理论精髓的前提下,能熟练分析并解释现实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体而言,课堂提问法不会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学生经过持续的训练,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反而会变得更轻松,对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组织热点问题讨论和数据分析

分析能力,是指运用已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经济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现实中的经济政策、经济问题、经济形势等内容融入课堂,而且要鼓励学生了解并关心当前的经济形势、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在课后给学生布置小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经济类报刊上的评论板块、热点专题。在下次课上课前,利用5―8分钟进行热点问题讨论和经济现象分析。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既可以帮助其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经济学离不开指标数据,因此要注重对数据的收集。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而且要运用数据说明或解释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常用的数据网站,如IMF数据库、WEF世界经济论坛网站,美国商务部BEC数据库、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数据库,欧洲经济论坛、中央银行网站,中国的国家统计年鉴、经济景气月报等,让学生跟踪并发掘国际、国内重要指标的最新数据。在课前5―8分钟中,组织学生运用这些最新的指标数据,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如此,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研讨式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发言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允许学生就教学中的问题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研究能力。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

与大多数学科不一样,经济学类学科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并且各种经济学流派并存,相互独立、相互批驳。因此,在讲授经济类课程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和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通过研讨式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换言之,经济学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思维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被动听讲,怠于主动回答问题,更不愿积极提出问题,出现这种状况实际上与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那么学习效果会得到明显改善。

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需要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只要学生努力尝试讨论和发言,就给予表扬,即使回答得不正确,也应给予鼓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营造学生勇跃发言、积极讨论的学习氛围。

(四)尝试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案例教学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等特点,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己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理论、规范和模式。

与其他社会学科不同,经济类学科是对经济发展状况的总结,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日常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对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加深其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帮助其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然而,在高校经济学类课程的传统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业务发展需求。与中国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人才的目标,相距较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国内外著名公司的经济活动或者重大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精心策划和指导,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和专业术语的组织运用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尝试欲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辨别和分析能力。

三、结语

经济学类课程是一个内容庞杂的体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完善经济学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遵循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任何教学模式的核心都是人,不能忽视教学中人的因素,要处理好“人”与“机”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中,以人为本,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同时,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基本理论、方法等的讲授,而且要引入国内外的经济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眼界,积极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问题。

二是要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勇于创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质疑问难,从而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三是要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经济学类课程具有应用较强的特点,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此外,教师应营造探究的课堂氛围,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在分析国内经济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上述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逻辑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可以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浅谈人文素养中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论文

高三语文备课组计划

高三数学备课组计划

小学特色建设工作汇报

书香校园教师读书计划

书香校园活动计划

书香校园活动方案

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策划方案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图书馆年度工作总结

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
《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学科拓展类课程推进的思考美文(精选8篇)】相关文章:

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方案2022-08-04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2024-01-03

小学阅读活动实施方案2024-04-01

小学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2022-11-13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2022-09-24

小学教务处的年度工作计划2024-05-15

高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4-02-14

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2023-07-03

一年级个人阅读计划怎么写2023-05-16

初中语文学期工作计划2022-07-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