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中的经典语录(精选13篇)由网友“Satir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时间简史中的经典语录,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时间简史。
11秋财务管理3班 吴小慧
还记得霍金么?在小时候的语文教科书上就说了他有很严重的病,导致他不能喝正常人一样行走做事,只能够坐在轮椅上,依靠唯一能动的几根手指敲敲打打研究出了很多重大理论,还包括敲打出这本书――时间简史。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Hawking) 于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于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第一文库网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计算机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着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平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而书中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正是因为看完了这本书,我越来越对宇宙好奇,不知道宇宙外面是什么,不知道黑洞的
那头是什么,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够通过书中所阐述的理论穿越时空,像小说和电视那样在现代世界和过去或者未来世界里遨游。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品读下这本书,可以给你带来无穷的智慧和遐想。
学生本人手写签名:
提交时间:10月20日
篇2:时间简史中的名言
1) 在我二十一岁的时候,我对幸福的期待就已下降为零,从那时开始,任何一点小小的快乐都能让我觉得幸福异常。
2) 我从不屈从于时间。时间是为人类而设置的,而人却不是为时间而生存。——拉伯雷
3) 钟表的滴答声吞食了时间的笑声。——阿尔方斯·阿莱
4) 人类没有港湾,时间没有边缘;时间不停地流动,与我们擦肩而过!——拉玛蒂纳《湖泊》
5) 不再有反抗,尊重接二连三失败衰落的岁月和那贪得无厌的时光。——维克多·斯加兰《石碑》
6) 遗忘是记忆中必不可少的条件。——阿尔弗雷德·雅里
7) 未来不属于任何人,未来只属于上帝!时钟每敲响一次,所有的一切都在向我们说“永别了”。——维克多·雨果《黄昏之歌》
8) 当每个人梳理他的思绪时,他会发现整个头脑都被过去和未来所充斥。人们几乎从不考虑现在;如果考虑,也只是给未来做铺垫。现在绝不是结束。现在和过去都是方法和手段。只有未来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我们从没有享受生活。我们只是希望将来能过上好的生活,并且永远幸福。但,显然这是不可知的。——帕斯卡尔《思想》
9) 弗利德曼对于宇宙作了两个非常简单的假定:我们不论往哪个方向看,也不论在任何地方进行观察,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弗利德曼指出,仅仅从这两个观念出发,我们就应该预料宇宙不是静态的。
10) 一束光在一秒钟内行进英里(英里=千米),这样,一光年便是一个非常长的距离。(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光秒=千米/秒)
11) 科学的终结目的是提供一个描述整个宇宙的统一理论。(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
12) 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霍金《时间简史》
13) 为何我们从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来,离开地面并跳回到桌子上,通常的解释是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述的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它是穆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桌面上一个完整的杯子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而地板破碎的杯子是一个无序的状态。人们很容易从早先桌子上的杯子变成后来地面上的碎杯子,而不是相反。——霍金《时间简史》
14) 现在我们知道,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对于携带力的粒子,反粒子即为其自身。)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然而,如果你遇到了反你,注意不要握手!否则,你们两人都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殆尽。——霍金《时间简史》
15) 在20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有趣地反映了当时的思维风气。一般认为,宇宙或是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或以多多少少正如我们今天所看的样子被创生于有限久的过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能给人以安慰。——霍金《时间简史》
篇3:时间简史中的名言
1) 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19和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霍金《时间简史》
2) 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霍金《时间简史》
3) 自从文明开始以来,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做互不相关不可理解,他们渴望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亟想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们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从事的不断探索提供充足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霍金《时间简史》
4)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是墨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霍金《时间简史》
5) 当爱因斯坦说到“上帝不掷骰子”的时候,他错了。鉴于黑洞给予我们的暗示,上帝不仅掷筛子,而且往往将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以迷惑我们。——霍金《时间简史》
6) 【多普勒效应】聆听路过的小轿车:当小轿车驶近时,它的发动机——或者它的喇叭——发出较高的音调,而在它通过再离去,它就发出较低的音调。它的发动机或者喇叭的声音是一个波,是一连串波峰和波谷。当一辆小轿车向我们急速开来,随着它发出每一个连续的波峰,它会越来越接近我们,这样波峰之间的距离——声音的波长——就比小轿车静止时短。波长越短,每秒钟到达我们耳朵的波动就越多,音调或者声音的频率也就越高。相应地,如果小轿车离开我们而去,波长就变得较长,而到达我们耳朵的波将具有较低的频率。小轿车运动越快,此效应就越大,这样我们可以利用多普勒效应去测量速度。(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
7) 【哈勃】当他发现大多数星系存在红移,确实感到非常惊奇:几乎所有星系都飞离我们!年哈勃发表的观测发现更令人惊奇:甚至星系红移的大小也不是任意的,它和星系离开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换句话说,星系越远,则飞离得越快速!这意味着宇宙不像原先所有人以为的那样是静止的,或者在尺度上不变。事实上,宇宙正在膨胀,不同星系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增长。(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
8) 【霍金语录】宇宙膨胀的发现是世纪最伟大的智力革命之一。事后回想,人们很容易惊讶,为何前人从未想到这一点。牛顿和其他人应该可以意识到,由于没有可相比较的斥力来平衡所有恒星和星系相互作用的引力拉力,一个静止的宇宙会是不稳定的。因此,即便宇宙在某一时刻是静止的,由于所有恒星和星系的相互引力吸引会很快使它收缩,所以它也不能保持静止。事实上,即便宇宙正在相当慢地膨胀,引力也会使它最终停止膨胀,然后它再开始收缩。然而,如果宇宙以超过某一临界速度膨胀,引力就永远不会强大到足以停止它,而它将继续永远膨胀下去。这有点像当你在地球表面向上方引燃火箭时发生的情景。如果火箭的速度相当慢,引力将最终使之停止并开始折回地面。另一方面,如果火箭的速度比某一临界值(大约每妙英里)更高,引力就没有强大到足以将其拉回,这样它将永远飞离地球。(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
9) 【霍金语录】在弗里德曼的宇宙模型中,所有星系都直接相互飞离。这种情形很像画上许多斑点的被持续吹胀的气球。随着气球膨胀,任意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增大,但是没有一个斑点声称为宇宙的中心。此外,随着气球半径的持续增大,气球上的斑点相离得越远,则它们互相离开得越快。……类似地,在弗里德曼模型中任何两个星系互相离开的速度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
10) 【霍金语录】在第一类(弗里德曼找到的)解中,宇宙膨胀得足够慢,这样不同星系之间的引力使膨胀减缓,并最终使之停止。然后星系开始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而宇宙收缩。在第二类解中,宇宙膨胀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引力虽然能使之缓慢一些,却永远不能使之停止。最后,还有第三类解,宇宙的膨胀刚好快到足以避免坍缩。星系分开的速度越变越小,但是它永远不会完全达到零。(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
11) 【霍金语录】哪一类弗里德曼模型描述我们的宇宙?宇宙最终将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或者将永远膨胀下去?这个问题的答案比科学家们最初以为的还要复杂。最基础的分析依赖两件东西:宇宙现在的膨胀率和它现在的平均密度(在空间的给定体积内的物质的量)。现在的膨胀率越快,停止它所需要的引力就越大。这样需要的物质密度也就越大。如果平均密度比某一(由膨胀率所决定的)临界值还大,物质的引力吸引就将成功地停止其膨胀并使之坍缩——对应于第一类弗里德曼模型。如果平均密度比临界值小,就不存在足够的引力拉力去停止它膨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对应于第二类弗里德曼模型。而如果平均密度刚好是临界值,那么宇宙将永远减缓它的膨胀,逐渐地越来越趋向,但永远不会达到一个静态的尺度,这对应于第三类弗里德曼模型。(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
12) 【霍金语录】我们只不过知道,宇宙正在以每亿年%至%的速率膨胀。我们关于宇宙现在的平均密度的不确定性甚至更大。即使我们把银河系和其他星系中能够看到的所有恒星的质量加起来,甚至对膨胀率取最低值的估计时,其质量总量仍然不及停止宇宙膨胀所需质量的%。(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
13) 【霍金语录】我们的星系和其他星系肯定还包含大量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暗物质”。……人们还发现大多数星系是成团的,我们可以从星系团对星系运动的影响做类似的推断,在这些团中的星系之间还存在着更多的暗物质。事实上,在宇宙中暗物质的总量远远地超过平常物质的总量。当我们将所有这些暗物质加起来,我们大约只得到用来停止膨胀所需物质的量的/。(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
14) 【霍金语录】使事情更进一步变复杂的是,最近的其他观测指出,宇宙的膨胀实际上不是减慢,而是加速。弗里德曼模型中没有一类做到这一点!这是非常奇怪的,因为空间中的物质效应,不管其密度高低,只能减缓膨胀,引力毕竟是吸引的。宇宙膨胀正在加速,这有点像一个炸弹的爆炸,这种炸弹在爆炸后它的威力不但没有耗散,反而得到加强。越来越快地把宇宙分离开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没有人清楚,但是它也许证明,爱因斯坦引进宇宙常数(以及它的反引力效应)终归是正确的。(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
15) 【霍金语录】随着新技术和新的卫星携带的大型望远镜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快速地得到新的令人惊讶的宇宙知识。现在我们已对它的晚期行为甚为了解:宇宙将继续以不断增加的速度膨胀。至少对于那些足够谨慎而不落进黑洞的人们,时间将永远流逝。(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吴忠超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第版,第页,陈嘉珉辑)
篇4:时间简史中的名言
1) 朝向终点的永恒仿佛无止境般漫长。
2) 时间是大脑思维的一种错觉。
3) 人与人是桥段情尽。——维克多·雨果《世纪传说》
4) 所有的开始都有一定征兆。——奥维德
5) 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前都会左右看。
6) 科学家和娼妓都是做他们喜欢的事赚钱。
7) 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8)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9) 上帝不但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10) 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11)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12) 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
13) 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14) 活着就有希望。 While there's life, there's hope
15) 时间有没有尽头?
16) 无趣的生活是悲剧。
17) 当爱因斯坦说到“上帝不掷骰子”的时候,他错了。鉴于黑洞给予我们的暗示,上帝不仅掷筛子,而且往往将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以迷惑我们。
18) 我注意到就连那些声称凡事皆为命中注定我们无法去做任何改变的人,过马路的时候时也会一样的小心翼翼。
19)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完成我对宇宙的认知,这包括宇宙为什么是它现在的样子,以及宇宙为什么会存在。
20) 有人告诉我说,我的书里每出现一条科学公式,就会导致销售量下降一半。当我再度在书的结尾处放上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的时候,我希望不会吓走我一半的潜在读者。
篇5:时间简史中的经典语录
时间简史中的经典语录
一、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不进行外加干涉,事物总是倾向于增加它的无序度。
二、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19和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
三、为何我们从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来,离开地面并跳回到桌子上,通常的解释是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述的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它是穆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桌面上一个完整的杯子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而地板破碎的杯子是一个无序的状态。人们很容易从早先桌子上的杯子变成后来地面上的碎杯子,而不是相反。
四、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
五、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是墨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
六、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有轨电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立场比别人的更优越。
七、一个好的理论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求:首先,这个理论必须能准确地描述大量的观测——这些观测是根据只包含少数任选的`元素的模型所做出的;其次,这个理论能对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明确的预言。
八、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九、自从文明开始以来,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做互不相关不可理解,他们渴望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亟想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们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从事的不断探索提供充足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
十、作为宇宙中高等生物的人类不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十一、在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产生和消灭,不过作为无限的宇宙本身,却是永恒存在的,生命不仅地球上有,在那些看不见的遥远行星上也可能有。
十二、当爱因斯坦说到“上帝不掷骰子”的时候,他错了。鉴于黑洞给予我们的暗示,上帝不仅掷筛子,而且往往将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以迷惑我们。
十三、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十四、当大部分人深信一个本质上静止不变的宇宙时,关于它有无开端的问题,实在是一个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问题。
十五、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时间的端点是必须由宇宙之外的存在物赋予的某种东西;宇宙的开端并没有物理的必然性。
十六、现在我们知道,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对于携带力的粒子,反粒子即为其自身。)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然而,如果你遇到了反你,注意不要握手!否则,你们两人都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殆尽。
十七、今天我们仍然亟想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从事的不断探索提供充足的理由。
十八、如果一个宇航员撞上了奇点www.name.com语录,那么他的时间就到了终点。
十九、宇宙中的所有结构都起源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允许的最小起伏。
二十、人们仍然可以想象,上帝是在大爆炸的瞬间创生宇宙,或者甚至在更晚的时刻,以使他看起来就像发生过大爆炸的方式创生,但是设想在大爆炸之前创生宇宙是没有意义的。大爆炸宇宙并没有排斥造物主,只不过对他何时从事这工作加上限制而已。
二十一、在20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有趣地反映了当时的思维风气。一般认为,宇宙或是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或以多多少少正如我们今天所看的样子被创生于有限久的过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能给人以安慰。
篇6:时间简史作文
在与时间的徘徊间,我渐长大,步入了初二的殿堂。我本以为是一种幸运,一种自豪,一种无法言语的心情。我还依稀记得我曾感谢过上苍,感谢过那些与我相知相伴的老师与同学,可是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尽人意,伴随我的只有太多的哀伤与惆怅,初二呀,你让我怎样去面对你。
可是这说是烦恼恐怕也算不上吧,那也只能怪自己的不努力!
我知道,有一群好的'老师是一个班级能否成功的关键,可是,要是同学不配合,而且他们也并不喜欢,这个班级就不用谈什么未来了。
而面对她的到来有些许的……
一袭素装,高傲的马尾,亲切的笑容是我对于她——一位物理老师的第一映象,美丽并且幽默,我想当时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她,可能会是“离天堂最近的可爱天使’’
经过时间的磨练,我大了,她变了。
面对我们的错误,她厌了,我悔了。
随着课本的愈来愈难,思如泉涌的我们,竟也变成了那些老师眼中的蜗牛。
而她也对我们也越来越凶,有好几次看见她时那空洞的眼神总使我不寒而栗。用书敲我们几下,骂我们几句,都无所谓。但是有不少同学却十分害怕她的‘‘瞪眼神功”。
那样可怕,一句话都不说,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看着那位答错的仁兄,老师知道吗,不但他不敢看你,我们全都恐惧,连那些顽童们此刻也比平时更寂静。
你是“属于地狱的恶魔”。
似乎我们怕你此刻说一句话,时间就会崩溃。下课时,说的都是你——的坏。我怕别人说你,因我曾赞美过你,我怕,我真的怕,怕梦回破,怕梦会醒。可能你不曾在意过,但是我却衷心的希望过你改变。
渐渐与你在一起已近三个学期,习惯了你的味道,你的呼吸,以及你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
你的学生们。
篇7:《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慢慢地,就要走到了《时间简史》的结尾。读这本书,更多地是让我从更广阔的层面去看待人类和宇宙,充满想象而又辩证的。我知道深邃的宇宙包含许多的未知,我知道黑洞不黑而又非常热情,我知道时空卷曲就像传送门。站在空旷的草地上,闭上双眼张开双臂,仔细聆听风的声音,你会发现似乎全世界都呈现在你脑海里,思绪纷飞宛若光雨。要说能够比光快的,应该就只要思维了吧。生活在这个三维的世界,自然不能体会四维乃至十二维的生命形式。虽然二维的世界生命不太可能生存,但是更高维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更加光怪陆离并且有趣的多的世界吧。
是不是那时候所有生命都能够像哆啦A梦一样,拥有穿越空间的百宝箱。假若我是一个科幻作家,可能我会幻想时空旅行早已存在,并且人群中已经混杂着来自更高维度或者更遥远时空的旅客。宇宙有意志也好,时空定律也罢,这些旅客被时空防卫,使得他们的记忆丧失——尤其是自身来自未来的记忆。可是这种来自未来的理论以及意识还有一些残存,于是可以看到历史上卓绝的人物层出不穷,可以看到金字塔悠然耸立……
或许,在我的笔下,爱因斯坦也会是一位遥远的时空旅客。现在,窗外阳光明媚,远处连绵的山峰清晰可见。淡蓝色的天空下,是行走的世界。二零一八年四月七日十二时五十三分,一切静好。
最新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篇8:时间简史简介
内容介绍
《时间简史》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这么黑、时间箭头等内容。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后来在对微观或宏观宇宙世界观测中得到证实。
自1988年首版以来,《时间简史》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此版更新了内容,把许多观测揭示的新知识,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纳入,并配以250幅照片和电脑制作的三维和四维空间图。
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于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于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知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计算机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着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推荐理由
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自1988年首版以来的岁月里,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时间简史》(插图本)全面更新了原书的内容,把许多观测揭示的新知识,以及霍金全新的研究纳入《时间简史》(插图本),并配以大量(250幅)照片和电脑制作的三维和四维空间图。霍金曾不无得意地引用评论者的话说道:“我关于物理的著作比麦当娜关于性的书还更畅销。”不知道这个《时间简史》(插图本)版本会使原来已经非常巨大的销售数字“膨胀”多少。
篇9:《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小时候躺在屋顶仰望星空,就知道星星一闪一闪,一会儿就可以睡着了。上中学开始学习物理,接触引力,了解到星体运行规律等等,完全是被灌输进来的,只知道可以应用到生活场景。现在再来读这本书,不知道还能学进去多少知识,更多的是让工作日不那么单调、让自己更充实、以后能给儿子吹牛吧。
阅读科普读物,没有太多的感想,全是新奇、好玩儿,看一段之后就觉得:“啊,牛顿啊,我知道,他最著名的是牛顿定律,被一个苹果砸出来的”、“啊,伽利略啊,比萨斜塔很出名的...”、“啊,亚里士多德,哲学家,貌似他的理论被推翻了”。
但是......“牛顿定律是啥来着?比萨斜塔怎么着出的名来着?亚里士多德的啥理论来着?...”
时间就像筛子,一点一点把哪些早前对于我不是那么重要的细琐事情,从我脑袋里筛掉了。再从头了解一遍吧。亚里士多德:提出地球是圆的,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转。
托勒密:根据地心说制成宇宙学模型,为预言天体在天空之的位置提供了精密的系统。但为了正确的预言这些位置,托勒密必须假定月亮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近一些。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伽利略: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观测木星,发现有卫星围绕木星运行,证明不是所有天体直接围绕地球运行。
开普勒:修改正哥白尼的理论,认为行星不是做圆周运动,而是沿椭圆轨道运行。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还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的物体所吸引,物体质量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近,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
篇10:《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慢慢地,就要走到了《时间简史》的结尾。读这本书,更多地是让我从更广阔的层面去看待人类和宇宙,充满想象而又辩证的。我知道深邃的宇宙包含许多的未知,我知道黑洞不黑而又非常热情,我知道时空卷曲就像传送门。站在空旷的草地上,闭上双眼张开双臂,仔细聆听风的声音,你会发现似乎全世界都呈现在你脑海里,思绪纷飞宛若光雨。要说能够比光快的,应该就只要思维了吧。生活在这个三维的世界,自然不能体会四维乃至十二维的生命形式。虽然二维的世界生命不太可能生存,但是更高维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更加光怪陆离并且有趣的多的世界吧。
是不是那时候所有生命都能够像哆啦A梦一样,拥有穿越空间的百宝箱。假若我是一个科幻作家,可能我会幻想时空旅行早已存在,并且人群中已经混杂着来自更高维度或者更遥远时空的旅客。宇宙有意志也好,时空定律也罢,这些旅客被时空防卫,使得他们的记忆丧失——尤其是自身来自未来的记忆。可是这种来自未来的理论以及意识还有一些残存,于是可以看到历史上卓绝的人物层出不穷,可以看到金字塔悠然耸立……
或许,在我的笔下,爱因斯坦也会是一位遥远的时空旅客。现在,窗外阳光明媚,远处连绵的山峰清晰可见。淡蓝色的天空下,是行走的世界。二零一八年四月七日十二时五十三分,一切静好。
篇11:《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读完《时间简史》自己的世界观时间空间观念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有谬误还请指正。
如果我们要让“时间倒流”,我们无疑需要很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到底是多少?比如我们要回到一年前。这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旅行,全宇宙都要为你的“旅行”改变。这个能量,是宇宙中,所有的微观粒子(已知的以及未知的粒子),所有的数量,现在我们不知道总共有多少。它们在一年中,不断地运动,它们的质量和能量在不断地变化中。回到一年前,就是搜集好全宇宙粒子它们在一年中运动的能量变化和质量变化,然后以某种方式,将它们的状态推回1年前的质量和能量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一次长达一年的“时间旅行”。而你自己,从现在回到过去,你身上的粒子的状态不能推回一年前,否则对你没有意义了。而一年前的你身上的粒子,很可能在一年后已经被其他的粒子替换了,因为你要吃饭,要上厕所,要新陈代谢。那么,你回去之后,你很可能是被“撕裂”,因为现在的你的体内的原子,和一年前是不同的。我们要怎么解决这样的矛盾?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一直犯着一个错误,就是过多的将希望寄托在“时间”上,其实,我们应该将精力汇聚在改变物质状态上。很多人会过去都有遗憾,而“时光旅行”是一个贴心的梦想。但是,时间不能倒流。我们可以努力改变未来,很多遗憾是可以弥补的。不是时间在流动,而是我们的状态在改变。“时间”只是我们方便记录时间的发生顺序人为制造的工具。有了“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方便地记录事物的状态。生日啦,结婚啦,该上学了啦,该下课了啦,该吃饭了啦……这都是我们的状态。而钟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寄希望于“时间”,而忽略了“状态”问题是不对的。很多物理学公式,都将时间T引入。那是必要的。?因为T告诉我们状态的持久度。我们要持续某种状态来换取另一种状态。
他就是这样的工具,而不是真实存在的。
篇12:《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有一个人,他战胜了疾病,创造了奇迹,他证明了残疾并非是成功的障碍,他用他生命践行他的诺言,他为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而奋斗终生。他就是《时间简史》的作者,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我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书,仔细端详着它的封面,一个大大的钟表首先映入眼帘,这个钟表十分抽象,椭圆形的.表盘,中间深深地凹了下去。我想它代表的是浩瀚的宇宙,代表着时间没有尽头。钟表上面是四个金色的大字“时间简史”。我慢慢翻开书本,陶醉在书海中。在我没有读这本书前,我一直以为它是一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巨作,读起来肯定会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吃力,但是我现在不得不改变我的观点了。霍金先生用非常幽默的语言,生动诠释了一些天文学的专业知识,他把膨胀的宇宙比喻成不断进食的孩子,把恒星比喻成吃的盐,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不仅能让你快速理解宇宙的知识,还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读来生动有趣,让人不禁想赶快通读全书,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霍金有一句名言,我深深地记在心里,“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废的”。虽然,他的身体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它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我十分佩服他对科学的热诚,他认真思索并巧妙解释了科学理论的本性,即任何物理理论都只不过是一个假设,在这个意义上,理论只是暂时的,而我们永远不能证明它。他还致力于研究量子引力。在他生病期间,他不仅没有得到多余的休息,反而利用仅有的休息时间更加刻苦地研究,废寝忘食,终于得出了量子引力论。他不仅对量子引力有独到的见解,对宇宙黑洞的研究更是透彻,可以说霍金与黑洞齐名。他发现并证实了黑洞有温度有辐射,黑洞在逐渐缩小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辐射不断增强,直至最后变为一个奇点,然后再逐渐增大,以此循环。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爱上了宇宙,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太空,探索着宇宙未知的秘密。我更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高尔基曾说:“充分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更强大!”的确如此,科学就是力量。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靠什么来增强国力、发展经济、让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答案只有科学。
篇13:《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首先,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蚊子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其次,过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些试图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文章很感兴趣。尤其在学习方面体现得相当明显,对于我而言,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都感到莫名的兴奋,因为他们能用很简单的几个公式来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对科学家们很是崇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才发现世界远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几个“公式”就能涵盖。概括的来说,简单中孕育着变化,而变化中又体现着规律。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那“隐藏”的规律。很幸运的是,某些规律被我们发现了,但更多的还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没有绝对准则?还是仅仅是个巧合?所有的问题我们目前尚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开这一个一个的谜团。而对于我们来说,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无法在学习上达到最高峰,因为没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断的去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同样,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业者他们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个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适者生存”,谁都不想被社会所淘汰,谁都想有所作为,那么竞争就在所难免,这也会不断的促使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举两得。
再次,就是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2222年人类的科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致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吸引我们的目光,让人浮想联翩。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视,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正如没有人能预测你的未来会怎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能进行太空旅行,或许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无所适从……
最后,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对于现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将不同于往,它肩负着培养出下一代有着卓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今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武力方面,以往的传统观念将不利于更快速的发展,有时甚至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创新将是今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潮流,我们国家只有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乾坤旋转,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东方。这样的历史使命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可推卸的,首先应该很庆兴的是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来进一步求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好的条件来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相信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来求知问道。我们也应该多多向老师求教,毕竟老师的知识和阅历还是很丰富的,这对于正处在年轻气盛的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要成为未来的建设者,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多读一些课外杂志,多学一些知识,对于自己的提高也是极其有好处的。同时在校学习的期间我们也应该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这对于将要走进社会的我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能更真切地给我们有竞争的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 霍金的经典语录
★ 时间简史中的名言
★ 霍金颁奖词
★ 霍金的励志名言

【时间简史中的经典语录(精选13篇)】相关文章: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感悟2024-01-08
《中国散文简史》读书笔记2023-12-10
大学生必读的励志书籍排行榜2023-06-22
霍金的人生格言2023-08-10
关于大学生必读英文励志书籍2023-11-13
关于时间的文学稿范文2023-03-28
时间哲学经典语录2022-11-20
霍金的颁奖词100字2023-02-22
写霍金的颁奖词2022-10-27
霍金座右铭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