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读后感

时间:2022-04-29 10:58:10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k6188”为你分享12篇“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读后感”,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读后感

篇1: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读后感

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读后感

看完这篇文章,我在想,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作者呢?他可以想象出如此这般的故事情节,又是什么让他能有如此多的想象?他在刻画庆子的时候,怀着什么样的心境? 导读说,他是一个“永恒的旅行者,同时也是描绘旅行幻想的名人”。难道他跟我同样的喜欢着漂泊,喜欢面对形形色色的让人物,经历种种?   坂田庆子,读完这本书,我不知道川端康成先生想着力描写的主角到底是谁,但毫无疑问,庆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说憎恶男人,她说要为上野音子复仇,她会认为只要能陪在音子的身边,什么都可以不计较。那么,她的这种“异常”的爱,到底是出于天性呢还是出于对音子绘画才艺的倾慕?以至于觉得,她可能会认为世上怎么会存在这似的人儿!她会嫉妒,嫉妒大木和音子的曾经以及之间存于内心的感情。她们(音子和庆子)可以很亲密,亲密到一起洗澡,互相抚摸……这在我看来是无法想象和接受的。   最后,庆子究竟报复了。文中虽没明确提出是庆子故意的,但作者给读者的信息就是:庆子预谋害死了太一郎。   另一个,让我不可思议的人物是大木。一个作家,如果我是文子(大木的妻子),我觉得肯定接受不了这样的一个丈夫。为其他的女人写了一部书,之后还有过几个女人。而且,那个仅仅十六七岁的女人,居然为了他流产了,自杀了。而且自杀未遂,他不能给予她什么,我却不能读出一点点的惭愧和忏悔。更荒唐的是,多年之后,大木竟与音子的弟子庆子发生关系……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而这个庆子,勾引完大木,去勾引大木的儿子。   不可否认,这部书写的很流畅,我竟怀疑川端先生是否对绘画很感兴趣,其中关于两个女画家的描写极为专业(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清淡而纯真的文学之美”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恰到好处。作者以细腻的手法写了人物内心的想法,用清淡而纯真的`笔触描写了周围的环境。为文章增色不少。而环境同时又带有当时人物的心理,故而更是难能可贵。   音子和大木的爱不得不提。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和三十一岁的男人――有妻子儿女的男人相恋。文中没有写他们是如何认识如何相恋如何在一起的。我也无法理解是什么魅力让音子可以对大木年雄无所求的在一起,在发生一系列事情之后(流程、自杀未遂、进精神病院)直到她自己成为一名画家都未曾恨过他,抱怨过什么。难道这就是所说的少女特有的疯狂和执着吗?还是因为太年轻不懂,以至于懂的时候也把它、只能把它当做一段美好的回忆对待!   想起初中的那个男生,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记得的只有美好了。也真正的放下了。而当年我却幼稚到删掉他的QQ,不理会他的一切。其实想来最后的结果也是我自己选的,种什么因有什么果。     川端康成先生写作的手法也很独到。他用几组不同的画面交代各个事件的发生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写法使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变得简单而容易梳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无间道的三部曲,其实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手法。无间道中也有明显的时间脉络,但却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那个混乱的世界。

篇2: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读川端康成的小说,最令我影响深刻的不是冷艳的《雪国》,也不是哀婉的《千只鹤》。而是那一篇少有言论提及的《古都》。在每一个无限悠长美好的下午,我都会给自己泡一杯暖茶,然后从书架的一隅拿起那本《古都》。轻轻拂去表面一层细软的灰尘。再次走进那个,每每让我午夜梦回的暖热的梦境。

《古都》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后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由于家庭贫困,千重子从小被生父母抛弃,幸运的是她被心地善良的绸缎批发店老板夫妇收养,从此就生长在较为富裕的家庭环境中;而妹妹苗子在父母去世后,被收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在山中村落里做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千重子无时不在挂念着自己远方的未见面的双亲。在京都北山的杉树林和在传统节日“宵山日”上千重子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后,无微不至地关怀妹妹,全心全意地为她的前途着想,并且希望苗子来到城里与自己一起生活。在一个夜晚,苗子来到了千重子家,但成长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迥异的姐妹俩无法改变宿命的安排。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这样做,为了不影响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在和姐姐共度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后,苗子踏着冬日夜里下过的细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千重子倚着格子窗默默地目送着妹妹远去,此时,安睡的小街上一片洁白、寂静。

这便是《古都》全部的故事情节。

有时候,当我徜徉于书中美丽的仿佛不真实的场景,比如那座古风典雅的小城,拥有纸窗格子的店铺,繁华的寺庙、旧神社;比如那树春风中如裙摆飘动的红色垂樱,那隐淙淙泠泠的溪流,漫山遍野如同霞海的枫树叶,高大挺直的北山杉;还有那些繁盛的节日:火节、曲水宴、祗园节……以及节日里盛装出行的人们,有花枝招展的年轻艺伎和舞女,扮相可爱的童男童女,和更多的平凡的却又那么独特的小城居民……每当此时我都会迷醉,醉于每一个华丽的细节。

于我,《古都》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美的。

只不过,那美,不仅仅是一种来自异国他乡的令人着迷的文化美,更是一种人格的美。小说的主人公,千重子与苗子,虽说是两个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两姐妹,但在她们的身上,我从川端每一次不经意或刻意的描写里,我都读出了、感受到了在她们身上闪烁着的一种人性的美――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关于千重子。千重子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但她一点也没有“小姐脾气”,相反,千重子是一个温柔、善良、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少女。虽然千重子在上初中时就得知自己并非绸布店夫妇所生,并且也知道自己是现在的父母“偷”来的,但她一点都不怨恨养父母的私心,反而因为养父母在成长中给予自己的爱而更加感恩他们。而对于自己的生父母,千重子却仿佛生出了一种矛盾的自责。敏感的她认为,是自己的出现,让生父母难以维持生计,给他们带来了负担。同时,当千重子在祗园节上遇见自己的孪生妹妹后,她的这份自责就来得更加强烈。千重子觉得是自己,使得妹妹流落山中乡下,而做了那么多苦力……正是因为这种种命运对自己所开的玩笑,反而使得千重子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她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心翼翼的孩子,用心呵护着自己手心里那一片融融的幸运:养父母的疼爱、孪生妹妹对自己的爱护、真一和秀男对自己的爱意……

我至今还记得小说开篇里千重子面对两株紫花地丁而发出的哀怜,或许那时候的千重子还只是为自己的命运悲伤。但是,在小说接近收尾的时候,千重子变现出来的对命运的勇敢面对和对身边事物的感恩,着实让我觉得暖心。是的,正是由于一段不同寻常的命运,才让这位美丽而又单纯善良的少女学会了在已有的幸福中紧紧抓住它,并用以一颗感恩的心,微笑着,释怀着接受未来的召唤。于是我看见,千重子还是那个千重子,朝着自己飘飞着粉色八重樱的未来走去,只不过在她的身影里我看到了一种更加坚定的力量。我想,那是她,一位小姐,所拥有的人性的美――用“感恩”的心态,走过每一次成长的花开。

而关于苗子这个人物,她的内里却拥有着与千重子不一样的感恩之美。苗子从小就在北山的小村落里长大,从小便学着做一些苦力来谋生。这相对于千重子的经历来说,算得上是苗子独特的经历。但正是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却也煅就了苗子外刚内柔的独特个性。通过小说对苗子的描写与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苗子其实承受了更多的相思之苦与悲愁。因为从小开始,苗子就知道自己与孪生姐姐分散了,在这漫长岁月的星河里,苗子的感恩之心也可以被我们所探看到:每一次盛大的祭祀节日,苗子都会极其虔诚地向神明祈祷让自己见到自己的亲生姐姐。其实我们细细想来,像苗子这样坚强的姑娘,现在只能靠祈祷神明让自己见姐姐一面,而且仅仅是“一面”,就足以说明,之前的苗子不是没有去寻找过,而是她去寻找了,却在百次希望与失望的交错中,无奈地放弃了……每次想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联想起这样的画面:夕阳的余晖里,苗子焦急地走在逐渐繁闹起来的集市里,眼前掠过的不过是一张张重复的陌生的脸……命运如果说给了这对孪生姐妹过多的不公平,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苗子承担的远远超过千重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苗子并没有颓唐放弃。相反的,仿佛心电感应般,两姐妹终于见面了。苗子是懂得感恩的。她觉得这也是命运的安排,以至于她忙于感恩这美丽的邂逅而错失了与姐姐亲近的机会。

当时的情形小说里是这样写的:“苗子说:‘我明白了。小姐,对不起,请你原谅。’她反复的说,‘我从小一直念着姐姐,姐姐,以致认错了人……’”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苗子仿佛更加是一种小心翼翼,她仿佛觉得在角落里或人群中远远的看着自己的姐姐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感恩。不过这份感恩,是对于命运。与千重子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即使这样,苗子这个人物还是成功地被作者塑造进了读者的心里。

苗子还有一种感恩之美。那是显示在小说最后一节中的。那一天,苗子来到千重子的家中。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留下来,自己已经影响了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只要能和姐姐共度“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也便是自己该离开的时候了。这里,为什么也说是苗子的感恩呢?其实,这里和前面的情形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这里作者以此更加加深了苗子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让读者觉得苗子单纯美好的个性。苗子把这归结为自己一生最幸福的时刻,难道不足以表达她对命运的感恩吗?

是的,苗子,这个表面坚强的少女,在她的内心,其实也燃烧着一团感恩之火。真是这团感恩之火,让她在漫长的冬天里不再害怕一个人的寂寞与彷徨,而是,换上春天般的微笑,携着暖热的感恩之火,走向自己的未来……

最后,我想再做一个小的总结。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日本刚刚结束了战争的洗礼,美国侵略者留下的痕迹尚未被时光磨灭。那时的青年男女们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却还能拥有一份纯净的、无杂质的感恩之心,能懂得自己的幸福,珍惜自己的幸福,实在是那个时代的一大幸运。而这仿佛也是川端用以表达自己对当代底层妇女的同情、哀怜、感动的载体:让自己笔下的两位少女都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漫长漫长的岁月里,以宠辱不惊的姿态,走过一季又一季的花开与花落……

而在我的心目中,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相同的灵魂。若千重子是一树飘飞的樱花树,而苗子则是那个冬晨里微化的细雪。在同一个暖意的下午,我品着一杯暖茶,走进一个梦境,看到了一场绝美的“八重樱吹雪”之宴。《古都》这本书也让我学会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漫成长途中,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接纳命运的坎坷,以一颗易感动、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长。

篇3: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安意如说过:“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慕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而我,选择了在这样的一个冬天与川端康成相遇,之所以选在冬天是因为冬天终究是比其他时令都安静些的,如果从物理学角度解释的话就是因为雪落在地上比较松软,中间有许多的空隙,声音一旦进入里面后,反射出来的很少,所以声音就小了。也只有在这种安静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去品味川端康成的文字。

用什么词来形容川端康成的文字呢?说实话,我真的想不出,并不是说我的词汇太过贫乏而是因为他的文字中所包含的东西是远非一个词所能表达的。在刚刚接触日本文学的时候,我选择从村上春树入手,因为他说过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是村上的文字却有些华丽,远不如川端的文字来得悠远宁静。

川端的文字是独一无二的,他没有三岛由纪夫的暴烈美,没有村上春树的华丽。却只是用朴素而深切的语言一点点得侵入人的心灵,使人沉浸在那种泛着淡淡的忧伤情调的文字世界中。

日本文学大师井上靖说过“川端康成的美的方式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川端康成完美的将西方的新潮文化与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川端康成文学之美。1968年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为表彰川端“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称号。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日本美学传统的基础上,那什么是日本是的美呢?如果你经常看日本电影,小说和日本画你就会发现日本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腻。不论是井上靖还是三岛由纪夫还是川端康成,他们虽然是风格迥异的三位大师,可是文字中都不乏细腻的描写。不论是动作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细腻的描写永远是日本文学中不可少的。

那么具体来讲什么是日本美呢?继承平安朝以后《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川端康成经常强调“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正如《古都》中的开篇“千重子时而在廊道上眺望,时而在树根旁仰视,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这句话正体现了日本美的物哀精神。

而《古都》一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背景京都民风民俗的描写。川端通过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因战败而荒芜了的日本美。他在书中提到了日本着名的寺庙,例如平安神宫,清水寺,着名的节日例如:�园会,葵节。以毫不夸张的伤感,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衢、庭园、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地,在战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乡,所以川端对于描写日本的民风民俗充满了热情。

而最吸引我的则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写,在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满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愫。“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以上这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心里描写,它富有想象力并且透着些许的伤感。

而贯穿全文的则是千重子与其孪生姐妹苗子的悲欢离合故事,有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同情,()无论是《雪国》中的驹子还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将她们的悲哀与朴实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则是《古都》的结尾,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却从心底涌出一股悲伤的情绪,那种悲伤与郭敬明的悲惨小说不一样,那种淡淡的忧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缝隙里,一直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结尾是这样的:

“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还在沉睡中。”

读罢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觉得心中一片宁静,原本非常浮躁的内心现在已经如一潭止水般平静,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篇4: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一)

读川端康成的小说,最令我影响深刻的不是冷艳的《雪国》,也不是哀婉的《千只鹤》。而是那一篇少有言论提及的《古都》。在每一个无限悠长美好的下午,我都会给自己泡一杯暖茶,然后从书架的一隅拿起那本《古都》。轻轻拂去表面一层细软的灰尘。再次走进那个,每每让我午夜梦回的暖热的梦境。

《古都》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后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由于家庭贫困,千重子从小被生父母抛弃,幸运的是她被心地善良的绸缎批发店老板夫妇收养,从此就生长在较为富裕的家庭环境中;而妹妹苗子在父母去世后,被收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在山中村落里做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千重子无时不在挂念着自己远方的未见面的双亲。在京都北山的杉树林和在传统节日“宵山日”上千重子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后,无微不至地关怀妹妹,全心全意地为她的前途着想,并且希望苗子来到城里与自己一起生活。在一个夜晚,苗子来到了千重子家,但成长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迥异的姐妹俩无法改变宿命的安排。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这样做,为了不影响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在和姐姐共度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后,苗子踏着冬日夜里下过的细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千重子倚着格子窗默默地目送着妹妹远去,此时,安睡的小街上一片洁白、寂静。

这便是《古都》全部的故事情节。

有时候,当我徜徉于书中美丽的仿佛不真实的场景,比如那座古风典雅的小城,拥有纸窗格子的店铺,繁华的寺庙、旧神社;比如那树春风中如裙摆飘动的红色垂樱,那隐淙淙泠泠的溪流,漫山遍野如同霞海的枫树叶,高大挺直的北山杉;还有那些繁盛的节日:火节、曲水宴、祗园节……以及节日里盛装出行的人们,有花枝招展的年轻艺伎和舞女,扮相可爱的童男童女,和更多的平凡的却又那么独特的小城居民……每当此时我都会迷醉,醉于每一个华丽的细节。

于我,《古都》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美的。

只不过,那美,不仅仅是一种来自异国他乡的令人着迷的文化美,更是一种人格的美。小说的主人公,千重子与苗子,虽说是两个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两姐妹,但在她们的身上,我从川端每一次不经意或刻意的描写里,我都读出了、感受到了在她们身上闪烁着的一种人性的美――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关于千重子。千重子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但她一点也没有“小姐脾气”,相反,千重子是一个温柔、善良、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少女。虽然千重子在上初中时就得知自己并非绸布店夫妇所生,并且也知道自己是现在的父母“偷”来的,但她一点都不怨恨养父母的私心,反而因为养父母在成长中给予自己的爱而更加感恩他们。而对于自己的生父母,千重子却仿佛生出了一种矛盾的自责。敏感的她认为,是自己的出现,让生父母难以维持生计,给他们带来了负担。同时,当千重子在祗园节上遇见自己的孪生妹妹后,她的这份自责就来得更加强烈。千重子觉得是自己,使得妹妹流落山中乡下,而做了那么多苦力……正是因为这种种命运对自己所开的玩笑,反而使得千重子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她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心翼翼的孩子,用心呵护着自己手心里那一片融融的幸运:养父母的疼爱、孪生妹妹对自己的爱护、真一和秀男对自己的爱意……

我至今还记得小说开篇里千重子面对两株紫花地丁而发出的哀怜,或许那时候的千重子还只是为自己的命运悲伤。但是,在小说接近收尾的时候,千重子变现出来的对命运的勇敢面对和对身边事物的感恩,着实让我觉得暖心。是的,正是由于一段不同寻常的命运,才让这位美丽而又单纯善良的少女学会了在已有的幸福中紧紧抓住它,并用以一颗感恩的心,微笑着,释怀着接受未来的召唤。于是我看见,千重子还是那个千重子,朝着自己飘飞着粉色八重樱的未来走去,只不过在她的身影里我看到了一种更加坚定的力量。我想,那是她,一位小姐,所拥有的人性的美――用“感恩”的心态,走过每一次成长的花开。

而关于苗子这个人物,她的内里却拥有着与千重子不一样的感恩之美。苗子从小就在北山的小村落里长大,从小便学着做一些苦力来谋生。这相对于千重子的经历来说,算得上是苗子独特的经历。但正是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却也煅就了苗子外刚内柔的独特个性。通过小说对苗子的描写与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苗子其实承受了更多的相思之苦与悲愁。因为从小开始,苗子就知道自己与孪生姐姐分散了,在这漫长岁月的星河里,苗子的感恩之心也可以被我们所探看到:每一次盛大的祭祀节日,苗子都会极其虔诚地向神明祈祷让自己见到自己的亲生姐姐。其实我们细细想来,像苗子这样坚强的姑娘,现在只能靠祈祷神明让自己见姐姐一面,而且仅仅是“一面”,就足以说明,之前的苗子不是没有去寻找过,而是她去寻找了,却在百次希望与失望的交错中,无奈地放弃了……每次想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联想起这样的画面:夕阳的余晖里,苗子焦急地走在逐渐繁闹起来的集市里,眼前掠过的不过是一张张重复的陌生的脸……命运如果说给了这对孪生姐妹过多的不公平,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苗子承担的远远超过千重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苗子并没有颓唐放弃。相反的,仿佛心电感应般,两姐妹终于见面了。苗子是懂得感恩的。她觉得这也是命运的安排,以至于她忙于感恩这美丽的邂逅而错失了与姐姐亲近的机会。

当时的情形小说里是这样写的:“苗子说:‘我明白了。小姐,对不起,请你原谅。’她反复的说,‘我从小一直念着姐姐,姐姐,以致认错了人……’”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苗子仿佛更加是一种小心翼翼,她仿佛觉得在角落里或人群中远远的看着自己的姐姐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感恩。不过这份感恩,是对于命运。与千重子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即使这样,苗子这个人物还是成功地被作者塑造进了读者的心里。

苗子还有一种感恩之美。那是显示在小说最后一节中的。那一天,苗子来到千重子的家中。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留下来,自己已经影响了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只要能和姐姐共度“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也便是自己该离开的时候了。这里,为什么也说是苗子的感恩呢?其实,这里和前面的情形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这里作者以此更加加深了苗子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让读者觉得苗子单纯美好的个性。苗子把这归结为自己一生最幸福的时刻,难道不足以表达她对命运的感恩吗?

是的,苗子,这个表面坚强的少女,在她的内心,其实也燃烧着一团感恩之火。真是这团感恩之火,让她在漫长的冬天里不再害怕一个人的寂寞与彷徨,而是,换上春天般的微笑,携着暖热的感恩之火,走向自己的未来……

最后,我想再做一个小的总结。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日本刚刚结束了战争的洗礼,美国侵略者留下的痕迹尚未被时光磨灭。那时的青年男女们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却还能拥有一份纯净的、无杂质的感恩之心,能懂得自己的幸福,珍惜自己的幸福,实在是那个时代的一大幸运。而这仿佛也是川端用以表达自己对当代底层妇女的同情、哀怜、感动的载体:让自己笔下的两位少女都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漫长漫长的岁月里,以宠辱不惊的姿态,走过一季又一季的花开与花落……

而在我的心目中,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相同的灵魂。若千重子是一树飘飞的樱花树,而苗子则是那个冬晨里微化的细雪。在同一个暖意的下午,我品着一杯暖茶,走进一个梦境,看到了一场绝美的“八重樱吹雪”之宴。《古都》这本书也让我学会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漫成长途中,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接纳命运的坎坷,以一颗易感动、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长。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二)

安意如说过:“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慕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而我,选择了在这样的一个冬天与川端康成相遇,之所以选在冬天是因为冬天终究是比其他时令都安静些的,如果从物理学角度解释的话就是因为雪落在地上比较松软,中间有许多的空隙,声音一旦进入里面后,反射出来的很少,所以声音就小了。也只有在这种安静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去品味川端康成的文字。

用什么词来形容川端康成的文字呢?说实话,我真的想不出,并不是说我的词汇太过贫乏而是因为他的文字中所包含的东西是远非一个词所能表达的。在刚刚接触日本文学的时候,我选择从村上春树入手,因为他说过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是村上的文字却有些华丽,远不如川端的文字来得悠远宁静。

川端的文字是独一无二的,他没有三岛由纪夫的暴烈美,没有村上春树的华丽。却只是用朴素而深切的语言一点点得侵入人的心灵,使人沉浸在那种泛着淡淡的忧伤情调的文字世界中。

日本文学大师井上靖说过“川端康成的美的方式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川端康成完美的将西方的新潮文化与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川端康成文学之美。1968年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为表彰川端“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称号。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日本美学传统的基础上,那什么是日本是的美呢?如果你经常看日本电影,小说和日本画你就会发现日本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腻。不论是井上靖还是三岛由纪夫还是川端康成,他们虽然是风格迥异的.三位大师,可是文字中都不乏细腻的描写。不论是动作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细腻的描写永远是日本文学中不可少的。

那么具体来讲什么是日本美呢?继承平安朝以后《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川端康成经常强调“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正如《古都》中的开篇“千重子时而在廊道上眺望,时而在树根旁仰视,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这句话正体现了日本美的物哀精神。

而《古都》一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背景京都民风民俗的描写。川端通过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因战败而荒芜了的日本美。他在书中提到了日本著名的寺庙,例如平安神宫,清水寺,著名的节日例如:�园会,葵节。以毫不夸张的伤感,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衢、庭园、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地,在战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乡,所以川端对于描写日本的民风民俗充满了热情。

而最吸引我的则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写,在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满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愫。“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以上这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心里描写,它富有想象力并且透着些许的伤感。

而贯穿全文的则是千重子与其孪生姐妹苗子的悲欢离合故事,有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同情,无论是《雪国》中的驹子还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将她们的悲哀与朴实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则是《古都》的结尾,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却从心底涌出一股悲伤的情绪,那种悲伤与郭敬明的悲惨小说不一样,那种淡淡的忧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缝隙里,一直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结尾是这样的:

“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还在沉睡中。”

读罢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觉得心中一片宁静,原本非常浮躁的内心现在已经如一潭止水般平静,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三)

近两天看的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是指日本京都,作者川端康成笔下人物不多,情节也很简单,写景的多,对京都的一些文化节日用笔很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节日,节日的热闹和节日文化的繁荣也是一个民族昌盛发达的象征,文学作品能起到记录和再现这种文化的功能,这也是作家的责任之所在。《古都》向人们再现了古都人的居住特点:精致的格子门;彩车游行;古庙和尼姑庵这些具都古都特色的景观;也有乡村的杉树林的山野风光。如大佛次郎《京都之恋》:“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像一个乐章,送来了悠扬的林声……”艺妓生活的描写片断在他的文章总是时而出现。

作为千重子这个主人公,善良、善感,幸福而又忧伤,有幸福的家庭,但自己的身世一直是个迷,一个弃儿的身份让她心里不安,胆小柔弱。漂亮有教养,天生丽质,气质高雅,温柔敦厚善良,她有不幸的命运,从小被父母因生计问题被遗弃,成为一个弃儿,但她的养父母对她非常疼爱。与她孪生的姐妹不知是姐还是妹的苗子,农村长大的孩子,善良,盼望能找到自已的同胞姐妹,为了姐姐的幸福,忍着对世上唯一亲人的思念,不公开与姐姐的关系,这种大义或许就是小说闪光的地方。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父亲,性情孤僻,感情细腻,自负,不得志,爱清闲享受,不爱经商事务缠身,是一个处于日本战后经济箫条时期颓废的代表。阿繁:慈母,细心,却也有坚强的一面,在原则大的问题如千重子婚姻方面表现出来的坚定。“‘我不怎么喜欢那位有田先生。’阿繁把声音压低,但语气却非常坚决。”

小说的故事情节舒缓,总是给人一种淡淡忧伤的感觉,一个最大的特点大篇幅人物对话的描写,从对话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读古都的感觉让人不是很激动,对结果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写作风格是让人慢慢品味,大量的人物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这是川端康成走向诺贝尔奖台的一篇名作,具有东西方文学风格融合的特点,需要品味,看能否得妙处,还有就是个人对文字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力不高,好多是心明言不明。

篇5: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我当时买川端康成的小说集时,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买的。很想了解一下,具有相似文化历史的中国和日本,川端康成的作品能获得中国人从未获得过的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的三部获奖作品,最喜欢的是《古都》。在《古都》里,对人物的衣着、语言、行动和景物的描写都无不例外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古都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紫花地丁、樱花、杉叶、古都……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美妙,那么诱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古都》的美和川端另一部作品《千鹤》的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古都》中的美,隽永、灵动、真实,仿佛触手可及;《千鹤》中的美,深沉、另类、颓废,可望而不可及。两部不同特点的作品,展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日本美。

川端作品里的美,主要是靠营造美的意境,渲染美的氛围,而不是单纯地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事来表现。人物的沉默,环境的静谧,甚至成为了作品的主旋律,成为作者营造意境、渲染氛围最强有力的元素。在川端眼里,人物的一切言语和行动都是多余的,是可以从他们的沉默和环境的静谧中得到更好的表达和诠释的。那一次次的无语,那一次次的对望和凝视,本身就是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画卷,而要感受画中之美,唯有在这种沉默和静谧寻找答案。多余的言语、声音和行动,只会破坏画面的和谐与统一,从而毁掉整个美丽的意境。

喜欢川端,更甚于其他的日本作家。在我看来,没有一个日本作家能够像川端康成这样完整而细致地诠释日本的美、日本文学的美。川端作品里所描绘出来的意境,所展现出来的独特日本美,很容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应该诚实地说,我无法准确地说出他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美,但我却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那种美给我的阅读带来的欢愉与快乐。就像一个人可能不懂品茶,但却照样可以闻到茶香一样。

唯美,惟有川端康成。

篇6: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

樱花簇枝,樟树飘香,正是京都春季动人的景色。川端康成的小说《古都》也正是以此为背景所写的。它以京都为背景,从春日到冬天,讲述了一家批发店店长的女儿千重子很早便得知自己是个弃儿,虽然父母对其照顾无微不至,可不免有所感伤。在一次节日庆典中结识了自己的孪生姐妹苗子,得知自己亲生父母早已离世,而苗子在北山杉村做工。同时原本追求千重子的秀男也因一次偶然将苗子误认为千重子而结识了苗子,从而转追求苗子。千重子邀苗子来自己家,但苗子却绝对不愿意给她添任何麻烦,而宁可隐姓埋名。故事在苗子与千重子告别的那个冬日清晨画上了句号。

读罢全文,不免有些忧伤,然而这忧伤并不寒冷,相反这一份忧伤正是被层层暖意所包围着。虽然是个弃儿,但千重子无疑是幸福的,她拥有美好的童年,和父母的宠爱。书中多次出现小时候真一(千重子好友)扮作童男的画面,以及提到她儿时与隔壁小孩玩耍。其中都透露出她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即便是她得知自己是个弃儿,这些回忆也像海浪抚平沙滩一般抚慰她的心灵。在周围人看来她无比幸福,她自己也这么认为,这大概就是包裹忧伤的暖被。于此相反,苗子显得并不是那么幸福,她也被收养,但与千重子不同,她需要劳动,这似乎显现出故事的悲哀。但并非如此,这反而使苗子成长为一个善良,勤劳的姑娘。她在面对千重子时仍心存愧疚,不愿给千重子添任何麻烦,在樟树林中更是以身体为千重子避雨。她有与千重子截然不同的气质,而那正是全书最感染我的地方。我真想弄明白是什么造就了这么一个无私善良的姑娘,又是什么令我读到此处不禁感伤,心酸。就像置身绵绵阴雨之中,雨景虽美却是天空在哭泣,它也感伤了吗。

书中每个人都是幸福的,晚年生意萧条的批发部老板吉太郎也罢,被收养却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千重子也罢,在杉村辛苦工作的苗子也罢,他们都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与幸福碰撞,产生了略显寒冷的忧伤,这是无论谁都不希望的。因此,他们便用幸福将其包裹,用幸福的泪水将其浇灌。读来有温暖,有心酸,有在自然面前的心旷神怡,也有在告别时雪花飘进心田的微微刺骨。但这绝不是一场悲剧,这正如枝上的樱花,她绝不在春天飘零,而是倔强地挺在枝头,看尽春日的最后一篇风景。但当她落下之时却是那么动人,使人来不及为她忧伤,这便是包裹着温暖的忧伤,飘散在古都上空,化作绵绵细雨。

篇7:诗歌《悲哀与苦》

悲哀这个词,有点儿像苦瓜,苦的.,他们不喜欢吃苦瓜,或者说他们不喜欢吃苦。

悲哀这个词,有点儿像雪花,冷的,他们不喜欢玩白雪,或者说他们不喜欢碰到苦。

悲哀这个词,有点儿像刀子,尖的,他们不喜欢拿起它,或者说他们不喜欢触摸到苦。

那,既然他们不喜欢苦,

就,把苦赶走吧!

人生就是吃苦!

人生就有悲哀!

好吧,

那留下它吧,

让我们用心接纳它吧,

或许,

我们感化它,

它会变成甜蜜的吧?

是不是我们,

该以苦为药?

她也说过:

人生就是吃苦。

她也说过:

我就是一个以苦为药的人。

悲哀

悲伤哀痛,

苦涩无味,

飞吧,

逃离它吧,

走吧,

飞奔而去。

苦瓜也有它的用处

雪花依然晶莹美丽

刀子割去边角余料

篇8:快乐与悲哀作文

外公,我想对您说……。外公,您陪我渡过了多少快乐的时光,多少亲切的时候。记得您去世的时候,我差点要哭了。但想起和外公一起的时光,我又把泪水和痛苦强压回去了。可是,又看到了妈妈的泪水,又想哭了;然后,我又把泪水压回,并强迫自己想与外公您的时光。

上幼儿园的时候,那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候。每天上学,您都按时来接我,您是当时全班最早来接小朋友的家长了,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买什么,您就会不惜金钱给我买饮料和零食。回到家里,我的饮料还没喝完,我又嚷嚷要喝甜牛奶,可是您从不会对我说“不”,而是耐心的给我冲牛奶喝,我每次都要喝二、三瓶,您也耐心的给我冲牛奶喝。每当到了那时刻我都高兴的说不出话来。

还有一次,我得了感冒,我妈妈就打我,还是您将我妈妈劝得平静下来,把我抱到您的怀里,可是我还是大哭大闹,您就安慰我,等我的心情慢慢的平静下来,就把我放在床上,给我讲故事听。外公很喜欢《水浒》,所以,每次您讲故事的时候都讲几个《水浒》里面的故事,您也喜欢看《三国演义》,所以您也少不了讲《三国》里的故事。每次您讲的故事非常有趣,让我整夜都在欢笑中度过,直到我睡着为止。是您把我带到了故事的海洋。

谢谢您,外公,您陪我渡过了多少快乐的时光,您就像天使一样。

篇9:快乐与悲哀作文

人生苦短,转瞬即逝。生命更是如此。在短暂的时光中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将会更好!在这青春的大好时光中,依旧快乐。愿做一个快乐的小孩子!不要因为事情的繁琐而悲哀。生活就该充满希望,充满着爱!相信拥有爱的世界将会是更加的幸福美好!愿我们一切安好,做最初的自己!愿我们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快乐

生活本该如此,生活就该充满着快乐。可想而知,快乐的重要性!正因为有了快乐,相信人生才会更加的的精彩!快乐无暇,我们又拥有了吗?或许长大后的我们早已失去了快乐,也许成长成熟是每一个人所经历的!但是快乐却早已忘记!快乐早已被遗忘。换个角度想一想,快乐的每一天将会就是更加的幸福!那就让他走进我们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快乐的存在!有你在的每一天将不会觉得疲倦!希望一直拥有却不曾放弃!快乐与你同在!

悲哀

生活本就这样。不断的困难重重。但是这却是一种人生经历!经历的越多,我们将会更加的成熟!相信成熟稳重后的我们会更好吧!悲哀却是一种经历。因为人生不总是那么的幸运!人生会遇到生病的困扰。但是我们更应该积极地面对!乐观的`面对一切!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的优秀!唯有这安阳,一切都将会是最幸福的!论快乐与悲哀。我们愿生活得更好!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出色!

生活总是这样,生活总是会有患得患失!但是请相信,经历是一种磨难。激经历一种锻炼!为了自己,更为了命运!与快乐相伴。与悲哀相连。为了自己,更为了明天!不断创新,相信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篇10:快乐与悲哀作文

黑夜里,我一个人漫无目标地走在大街上。接二连三的失败,任何坚强的人也会伤心一阵子。我只想找个与我有着同样心情的朋友倾诉一下。

清风吹着,快乐朝我伸出双手,欢快地请我过去,她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衣服,使我下意识地用手挡了档,并摇摇头,快乐走了。

月亮冷冷地照着,悲伤走了过来,一身黑衣,眼睛里满是悲戚、忧郁,我走了过去。

不知道为什么,从此以后,我总觉得笑是装的。听到一个笑话,开怀大笑后,总觉得这好笑吗?便想,这也许是为了朋友不尴尬吧!听到自己成功的消息,当时露出笑容,后来仔细回想,得个奖也高兴?出类拔萃的人太多了。

渐渐地,我觉得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去笑。我,变成了一个只会假笑、冷笑的人。直到有一天,一个同学发现了,终于按捺不住对我吼道:只是因为失败,就与快乐绝交,值得吗?我当场愣住了,心中遥来晃去只有两个字:值吗?

第二天夜晚,我又走在大街上,在那闲逛,也在等待她们。

终于,悲伤来了,她用她那忧愁的眼光看着我,我扭过头去,表示拒绝。

我没走,尽管寒风凛冽,风吹得树哗哗响。

我在大街上等了很久很久

我等得到快乐吗?

篇11:快乐与悲哀作文

钱钟书说:“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很多人,看了这句话,绽放出如猪般慵懒的笑容。

而我生硬的感觉到这样的幽默充满了凄凉的黑色。我开始沉溺于自己的臆想,想像着先生在写下这些字句时脸上堆满的笑容,想像着先生大鸣大放背后的无奈和眼泪。

这并不是我们看后慵懒一笑便可以宣布告结的笑话,而是一片布满了尖锐棱角却空灵的镜子,它反射出我们的惰性,让我们得以自审反思,然后改过自新。

而世上的人往往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笑话,当作他们茶余饭后消遣寻乐的玩物,所以他们只是拥有这令人心寒的快乐。这看似轻盈实则沉重的字句所凝注的沉重感被彻底的瓦解了。

一个喜欢行走的人不用花时间去考虑方向自然是一种快乐,一个只求过活的人不用花精力去考虑方式价值也自然只有快乐。

叔本华说,天才所以伴随由于的缘故,就一般来说,那是因为智慧之光愈明亮,便愈看透生存意志的原形。那时,便会了解我们人类竟是一副可怜相,便油然而生悲哀之念。

且不说尼采一生踽踽独行不为人所理解的悲哀,也不谈布鲁诺选择火刑柱的孤独,就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近代中国,定格在南海圣人康有为,定格在他雄劲书法和学贯中西所伴随的潦倒凄凉。

康有为一生不为人所接受,因接触西学,关心民众,国家而倡导维新,做了先知;而后又因“不愿流苍生百姓之血,只愿流一己之血”执意改良而拒绝革命,又被嘲弄为后知。

篇12:谈快乐与悲哀

钱钟书说:“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很多人,看了这句话,绽放出如猪般慵懒的笑容。

而我生硬的感觉到这样的幽默充满了凄凉的黑色。我开始沉溺于自己的臆想,想像着先生在写下这些字句时脸上堆满的笑容,想像着先生大鸣大放背后的无奈和眼泪。

这并不是我们看后慵懒一笑便可以宣布告结的笑话,而是一片布满了尖锐棱角却空灵的镜子,它反射出我们的惰性,让我们得以自审反思,然后改过自新。

而世上的人往往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笑话,当作他们茶余饭后消遣寻乐的玩物,所以他们只是拥有这令人心寒的快乐。这看似轻盈实则沉重的字句所凝注的沉重感被彻底的瓦解了。

一个喜欢行走的人不用花时间去考虑方向自然是一种快乐,一个只求过活的人不用花精力去考虑方式价值也自然只有快乐。

叔本华说,天才所以伴随由于的缘故,就一般来说,那是因为智慧之光愈明亮,便愈看透生存意志的原形。那时,便会了解我们人类竟是一副可怜相,便油然而生悲哀之念。

且不说尼采一生踽踽独行不为人所理解的悲哀,也不谈布鲁诺选择火刑柱的孤独,就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近代中国,定格在南海圣人康有为,定格在他雄劲书法和学贯中西所伴随的潦倒凄凉。

康有为一生不为人所接受,因接触西学,关心民众,国家而倡导维新,做了先知;而后又因“不愿流苍生百姓之血,只愿流一己之血”执意改良而拒绝革命,又被嘲弄为后知。

一个人先做了先知,短短几年变迁,竟沦为后知,这是充满荒诞和命运嘲弄的一生。一个人始终与时代错过,为民众所斗亦为其所忘,让人不免哀之,叹之,哭之,笑之。

若他只守旧人家,单凭那一手好字就足以安身立家,享受这卑微的快乐,然后在时光洪流中卑微离开。

然后上天不仅给了他一手苍劲大气的书法,更给以博古通今的学识,先知先觉的眼界,同时也悄然给他带来了先知所特有的悲哀与孤独。

第一流的人才注定是悲哀的,1927年,与南海学堂,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亡命东瀛,张勋复辟等大气磅礴,风云跌宕的历史事件融为一体的神州大儒带着先知的悲哀凄凉去世。

福楼拜说;这世界上一半人的快乐,另一半人不懂。我想若是快乐如猪,那便还是没有为好。

古往今来,先知被认定为悲哀。但我却认为这或许只是旁观者的臆造。因为这看似悲哀的一生虽潦倒落魄却始终在为理想而奋斗,对于先知本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雪国 古都 千只鹤》读后感作文

雪国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

《雪国》读后感600字

何处八重樱吹雪--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雪国心得体会

《雪国》读后感:虚幻、至纯、忧伤

雪国读后感

雪国读后感优秀作文

雪国的读后感200字

雪的读后感600字作文

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读后感
《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读后感(共12篇)】相关文章:

《雪国》外国名著读后感1000字2024-01-29

雪读后感600字2022-06-07

《雪国》读书笔记优秀感悟2023-01-12

雪国的读书心得2023-02-17

《雪国》观后感2022-08-30

初一作文小说2023-06-15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2022-07-17

高二读《伊豆的舞女》有感2023-09-12

太宰治人间失格 经典语录2022-11-29

人间失格名著读后感心得体会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