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精选19篇)由网友“奥黛丽伊莎贝尔”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道德经》读后感字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即使是后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这里,笔者仅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一、以“道”为核心的大战略思想
1.老子“道”的核心涵义
“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现代人一般根据西方哲学的概念,把“道”解释为“物质”、“精神”或“规律”。然而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根本。“道”是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道与德构成万物发生、发展的依据,而道又为德之本。
张玉良:《老子译解》,第214页。
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正确理解老子的全部思想。因此,道更为重要。
2.老子“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在《道德经》第4章中总结了道的三种本质特征:即道冲、道渊和道湛。“道冲”是说,道“空虚”、“常无”,是一种虚空若无、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东西。然而,它又“用之或不盈”,生成、畜养万物却永不穷竭。它“名天地之始”,以几近于无的精细微小而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道渊”是说,道深奥难测,而为万物本源。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谓上帝神人而存在,没有人知道它由何而来。“道湛”是说,道虽然如水之清澈无物,但又真实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迎之不见其身,随之不见其后”,其迹几近于无,却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完全虚空。
3.“道法自然”的涵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道法自然,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所谓自然,即自然而自然,本身如此。道法自然,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令万物各按其本性发展,而不妄加干涉骚扰,不加主宰。也就是以不干涉及放任主义,任物随性发展。所谓物性各异,而道不弃物,道不弃人。不争、不有、不恃、不宰,即指道常无欲,故可名小,它无欲、无私、常能以清静、无私寡欲,处下、抱柔守雌而自处。
4.“无为”的涵义。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味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在于几近于零的无。回顾老子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第25章。
可以看出,道周流不息,贯穿于天地万物,但终究要归根复命,“归于朴”,归于无。万物之运动终究要归根反本,而这一本正是“无”,因此人类之法道,亦应该“无为”也。通常人们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误解为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其实它的基本含义是对事物发展变化应因势利导,不容任何主观意志,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而用事。
任法融:《和谐世界,以道相通》,载《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宗教文化出版社,版,第3页。
5.“弱者之道”尽显老子的战略真谛
“弱”字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屡屡出现。如“柔弱胜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
《道德经》第76章、78章。
其实老子所说的弱,并非本质上的弱,而是表面谋略性的弱,目的是胜强。
刘庭华:《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版,第5页。
因此,立身处世、修身治国,如果要保持长久,则需要持柔弱之道,抛弃常人希望的表面的“强”、“大”、“贵”、“上”,践行“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现实中,奉行贵柔守雌、不争处下、无私寡欲等不争主义原则。这是老子留给世人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战略。
二、老子“道”的政治涵义
从《道德经》的篇章可以看出,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践“道”,发挥“道”在现实政治中的无穷功用,从而给统治者自身和普罗大众带来长久的福利。所谓“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将自宾”。即是说,遵循“道”可以使一国社稷长久,并引来四方归附。
在老子的思想中,国家的治理方式从高到低有四种等级,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行无为之政,以放任主义,任民众自由生计、自由发展,以至于民众不能感知统治者的存在,而以为一切不过是他们自然而然所致。这种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认为的最高等级的国家治理方式。这种法理方式要求,为政者能“为天下浑其心”、“以百姓心为心”,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而令民众自由发展,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效果。其他的治国方式,如行仁义而令百姓赞誉、行严刑峻法而令百姓畏惧、行压迫而令百姓造反等,都等而下之。
篇2:《道德经》读后感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
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 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篇3:《道德经》读后感字
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道德经>的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他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这也是《道德经》的伟大之所在!
篇4:老子《道德经》作文1500字
老子《道德经》作文1500字
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范文写作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
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下面简单的叙述一番。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思想汇报专题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篇5: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吃饭如今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自打有孩子后,多数时候还是我爸帮我烧饭的,多多少少有不满意之处,比如菜烧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个自己不爱吃的菜总是重复出现。偶尔我爸回老家的时候,就轮到我掌勺,开始几天尚有新鲜感,觉得烧嘛嘛香;不到一周就开始发愁,到菜市场转悠不知道买啥好,都是那几种菜,只能上网查菜谱,或者自己回忆小时候吃的菜,或者回忆饭店里吃的菜。目的就是尽量创新,要么换菜,要么就是把同样的菜烧出新鲜感。
其实回忆小时候,貌似也就吃应季菜,一段时间之内也是某样菜重复,烧法也无大创新,但吃起来比现在感觉香多了。去年,老公的外婆去世,我们自是全家得去奔丧,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连续几天每顿只有两样菜:豆腐辣椒烧猪肉、萝卜辣椒烧猪肉。即便最后有个正席,菜品也并不丰富,烧法也很家常传统,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
不由让我反思,吃饭真得需要搞那么复杂么?农村就是这样,自家地里种的应季家常菜摘出来吃而已。换季时候,自然就有新品种的菜吃了。虽然不顿顿创新或天天创新,但随着时令更迭,自然会季季创新;而我们现在由于流通的发达,一季可以吃到四季的蔬菜,反倒看什么菜都平淡无奇、毫无食欲。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饕餮之欲,违背自然规律,让每种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再辅以现代化学手段施肥、催熟、杂交、转基因……菜的味道能好么?
最初,我们吃饭是因为腹饥,慢慢地,就演变成“舌馋于腹”。饕客们下馆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稀奇吃什么,哪管什么珍稀动物、保护动物;平常百姓烧菜也普遍以创新为目标了;为了迎合这种趣味,打开电视,各频道、各时段都有美食节目,主持人总是面色红润、嘴泛油光地推荐:“哇,这个菜爽、滑、香,带着一股淡淡的甜味……”。
添加剂现象也是如此。一开始是为了解决食品流通过程中的保存问题;慢慢地,演变为改良口感和观感;现在居然演变为用添加剂模拟或者用添加剂生造!所谓用添加剂模拟,比如奶茶,本来应该是红茶加奶,而“一年卖出三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奶茶用添加剂直接模拟,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口感吸引消费者。所谓添加剂生造,严重体现在儿童零食制造业中,五颜六色、各种形状、各种口感、各种包装的零食层出不穷地创造出来,这些食品中添加剂已经成为主料,基本不存在真正有价值的营养成分,只有各种配比、各种品类的添加剂勾兑组合出来的“色香味”,就是为了诱使没有辨识能力的小朋友成为其忠实主顾。处于长身体阶段、最需要营养的小朋友成日受到这些食品的戕害,只能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添加剂泛滥成灾,商家有主要责任,消费者也难辞其咎,如果我们不过分追求“视觉”、“味觉”的极大满足,过最自然、简单、淳朴的生活,就不会误食不良商家的诱饵。正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篇6: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天地无名:天尊地卑,天虚地实,虚则至贱,实则至贵。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此天之道,地之德。故曰:天道清,地德宁。天无以清而贵实将恐裂,地无以宁而贵上将恐发,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是故尊当以守卑,贵当以守贱。天尊以虚故清,地实以卑故宁,侯王居高而自谓孤、寡、不毂。
治国无执无为之妙可用射箭之道来阐述。弓身(天子)制定执政方向要跟手(百姓)的需求相合一。虽然是弓身(天子)制定方向,而实则手(百姓)在执弓,故弓身攘无臂,执无执。
方向对了,弓弦(三公、诸侯)、箭(百官)的施政目标手(百姓)自然愿意去实施完成,弓、箭(百官)无执而手(百姓)执箭拉弦尽其力去完成目标。手(百姓)执弓、箭是为民主;若弓、箭执则为非民主,是专制。弓者为道己日损而善用箭者之才能,弓者为无为,使箭者发挥才干射中目标。故弓身弓弦无执无为,箭者无执有为,手者有执有为。弓、箭、手三者不可缺一,若有一失,自然之道不行也。
弓者有为,事倍功半,则施政目标难以达到,为者必败之。若弓者有执,则执政方向与百姓需求相背,执者必失之,民心必乱,百姓畏势不畏死而重物质享受而多远走他乡他国(远徙)。故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必败之,执者必失之。
无为者必无执,无执者未必无为。
治国有以下六者:道者、德者、上仁、上义、上礼、前识者。
(1)弓身无执无为(道者),弓弦无执无为(德者),下知有之。
道生之,德畜之,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德者可谓贞臣,道者宜为下,故名德道经。
圣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藏富于民,民用充足,消除了因百姓购买力不足而产生的难得之货(不贵难得之货)。
上位者俭己而不奢,不铺张浪费,则能渐除奢华浪费之风。
圣人不欲见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是以下知有之。
功成事遂,圣人功成而不居并归功于下,圣人使己无功,下欲亲誉之而无能名焉。百姓都说:我只是做了理所应当做的事,而不争功(我自然)。上下皆不争功,故老子曰:圣人不尚贤,使民不争。
以其不争,不居功,故道者德者无为而无以为。上功成不居,则民不争。天人合一之道。
候王居上位而当自谓孤、寡、不毂,守之以下守之以柔;国大民众而守之以寡小(小国寡民),则大国能兼畜小国,大国小国各得其所欲,则有核弹、导弹等百倍于人的军事武器而不必使用(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百姓不在因民用不足生活不安定而去使用车船等工具远走他国他乡以求丰厚的物质生活,车船不再因民大逐私利、生活不安定、缺乏安全感而使用,百姓能安居乐业。百姓归于纯朴,结绳记事以立约而民不会不守信。
(2)弓身无执有为(上仁),为者必败之;弓弦不能尽其才,下亲而誉之。
上仁之君执政方向与百姓需求相合一,无执也。无为者必无执,无执者未必无为。
上仁之君施政目标有所达到,则功成而居,使己有功,百姓亲而誉之,下亦必争功之大小。有功之君有为也,用人有误,不能尽用人之才能,勤政为民,败于有为而不能无不为,施政目标有所不能达到。施政目标未能达到,故民无以为。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3)弓身执者(上礼),执者必失之,弓弦无执有为(上义),下畏之。
执者之昏君用无执之能臣,故为上礼。执政方向与百姓需求相背,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与上礼进行对比,弓弦能劝谏上礼之君,有所调整而无执为民,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执者之君高税食于民,损民之不足。民知其恶而畏其势,民畏势而贿,长此以往,天下人多用私权谋利贪腐(民多利器),而全民皆腐。故国君不可用私权使百姓畏(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鱼脱于渊则失水,君使民畏则失民。大国不可恃强使小国畏,大国宜为下。
民用不足,民观上奢华,必追逐丰厚的物质生活,制造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以图利(奇物滋起),伪造各种民用不足产生的难得之货,偷盗成风,法律多因执者之官太多而难以执行,百姓畏势不畏死,虽有诸多律法但百姓已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故曰:上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弓身执者攘臂而扔之(前识者),弓弦执者,下侮之。
执者之君强推与民需相背之政,无执之臣必不能久存,故上礼为之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为前识者。前识者自见自是攘臂而扔之,故曰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夫使众畏以至于恶贯满盈,则下侮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道废,焉(安)有仁义?智慧出,焉(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安)有贞臣?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试解:刍狗者,敬而用之于祭祀,天地当爱万物为本,敬而用之。天地无名不以己仁,致虚守中之道。故以此可知:大道非恒道,废之而无道。无名非恒名,失之而有名。(无执无欲不以己有德谓无名)。
老子三宝:夫盗跖为盗以图利,多欲也,多欲而奢,舍俭也。夫勇有三勇:慈勇不敢为天下先而为是谓义勇,慈勇敢为天下先而乱为是谓乱勇,舍慈而勇是谓盗勇。入先出后以盗财物,舍慈而勇也,盗勇也。分均,图结党也,结党以使众畏而为强梁者,结党以谋私利而使众畏而失众,不知也。为盗而自以己有功自夸己圣是为敢为天下先也,夫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夫为盗而舍三宝,是谓不知常,大凶也。
老子:弓身无执无为,弓弦无执无为。孔子:弓弦无执无为,箭无执有为。墨子:箭无执有为,手有执有为。
篇7:《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展开“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划一而有节拍的读书声。
当语文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通知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公开决计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洪亮的声音率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觉得到单调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味来。固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慢慢地我发现本人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用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端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耿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安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慢慢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烦地考虑问题了,原来作业中草率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方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通知我们,一个人不只要能打败他人,更应该有勇气打败本人。
《道德经》让我收获颇丰。“天长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义是说天长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们不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所以说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干构成就了他本人。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看待竞争,我们要勇于去迎接应战,看待失败和不对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办法去改动或顺应,而不去自觉的争你死我活。这样有助于保全本人和获得最终的胜利,只要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篇8: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
最后,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只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
篇9:1500字读后感
这个国庆假期,我读了高尔基的着作《在人间》。《在人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它实在的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暗澹童年。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仆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压力。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打骂、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出错。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处所。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索着聪慧的光芒――那就是仆人公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他生活在他们两头,独立着,总是以傍观者的角度去测度生活的意义。他的思想被书引领着,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在的天地。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四周的人都不懂册本的好处,总在抑止他看书的愿望。而他就像不平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高尔基仍然能够不竭地进修,忘我地看书,能够说是“书”成绩了高尔基。而此刻的我们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玩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样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所以即便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也要向高尔基一样,坚持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成为一名热爱读书的人。
在这个困难的年代,仍然有一些人,指导高尔基走上文学、学问的道路,这本书中让我影像最为深刻的是他的外祖母和一位厨师:斯姆雷。斯姆雷是高尔基工作的船上的一位厨师,是他让高尔基爱上的读书。每晚穆斯雷会让高尔基坐在一个装通心粉的箱子旁念书。高尔基为了读书蒙受了太多的耻辱、欺凌。他读书读得入了迷,读到身子冻僵了为止。读到忘记身边的事情。有时仆人发觉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撕碎、烧掉,有的时候以至殴打他一顿!但他不断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更多相关的作文以及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
在这个困难的年代,仍然有一些人,指导高尔基走上文学、学问的道路,这本书中让我影像最为深刻的是他的外祖母和一位厨师:斯姆雷。斯姆雷是高尔基工作的船上的一位厨师,是他让高尔基爱上的读书。每晚穆斯雷会让高尔基坐在一个装通心粉的箱子旁念书。高尔基为了读书蒙受了太多的耻辱、欺凌。他读书读得入了迷,读到身子冻僵了为止。读到忘记身边的事情。有时仆人发觉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撕碎、烧掉,有的时候以至殴打他一顿!但他不断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
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高尔基仍然能够不竭地进修,忘我地看书,能够说是“书”成绩了高尔基。而此刻的我们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玩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样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所以即便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也要向高尔基一样,坚持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成为一名热爱读书的人。
这个国庆假期,我读了高尔基的着作《在人间》。《在人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它实在的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暗澹童年。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仆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压力。(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打骂、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出错。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处所。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索着聪慧的光芒――那就是仆人公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他生活在他们两头,独立着,总是以傍观者的角度去测度生活的意义。他的思想被书引领着,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在的天地。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四周的人都不懂册本的好处,总在抑止他看书的愿望。而他就像不平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篇10: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1500字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月光蔓延开来,我是一个安静的孩子,黑夜常常让我觉得平静和舒心,我衷情于醉人的蓝色,也固执的人为我与大海之间有前生的缘,让我在潜意识里一直默念着它,注视着它,拥抱着它,它的美是击碎在岩石上的浪花,是沉淀在海底的`人类的情感,是一个个被人们幻想的童话。我的心里一直珍藏着这样的一幅图画: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有沙鸥点点,宝石一样的蓝在微风的吹拂下显露出层层的水波,在金色的阳光下,它们慢慢地向前涌动着,散发着清新的味道。抬起头看,是一片美丽的大世界,其实美丽多于伤害,人鱼公主也一定是这样的想的吧,因为她看见王子的微笑那么那么美,她一直都看着,记着,念着,想着。
篇11:读后感1500字
读了《雷锋传》, 我深有感触,不禁赞叹党的伟大,博爱,无私,
雷锋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幼父母双亡,只能与祖父相依为命。因家境贫寒,他只得给财主当长工,瘦弱的他几乎被迫害致死,就在他走投无路时,共产党救了他,给了他粮食衣服,他还分得了土地。党无微不至的关怀让雷锋十分感动,立志报效党,报效国家。不觉间时光飞逝,中国解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雷锋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雷锋那种舍己为人、一心为国的精神已成为时代的旗帜,形成了独特的雷锋精神,那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又是怎样的一种爱铸成了这种伟大的精神!
是党的博爱和党的无私感染了雷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阔步向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事业。
雷锋在工厂工作时,工厂的旁边住着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大娘,腿脚不便,家境不好。雷锋得知后,主动去照顾她,帮她砍柴,帮她挑水,为她修房子,雷锋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半的钱给老大娘。有一次老大娘病了,躺在床上,雷锋跑了二十几里请来大夫,晚上雷锋就守在床头,彻夜未眠。第二天早上,老大娘看见雷锋经肿的双眼,眼泪顿时溢满了眼眶,逢人便夸雷锋比亲儿子还亲。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正是由于这种舍己为人、不谋私利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流泪,让我们更坚定,让我们更坚强!
爷爷的时代是艰苦的时代
爷爷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不能忘了党的恩怀,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报党,回报社会,要不是党,你爷爷我早就死了,哪里还有你呢?”我知道他又要讲令他永志不忘的事了。“1946年那年,我15岁,被 抓了壮丁,派去征剿共产党,那时爷爷哪里还管得了谁打谁,只要有口饭吃就行了。后来,被共产党俘虏,他们得知我是壮丁时,他们放了我,还给我回家的路费。回到家,我发现家乡的财主已经被打倒了,我们分得了土地,咱们家还分得了五亩地呢。以前我们是财主的佣工,现在我们是自己的主人;以前家里四条腿的是板凳,现在是耕地的牛;以前家里长毛的是吱吱乱叫的老鼠,现是肥壮的驴。”爷爷仿佛在记忆里遨游,陶醉的样子,满足的面容,我不禁感叹党的伟大。
父亲的时代是拼搏的时代
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你应当感谢党,是她帮助我们脱离贫困,实现温饱,走向小康。是她无私的奉献,永远向前的坚定步伐支起中国的脊梁。1978年时,你爸我刚18岁,见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辉煌,目睹了改革开放之风在中华大地上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分了10亩地,当年粮食产量翻了三番,金黄色的粮食连接成了长龙,交足了公家的剩下就是自己的,我们把粮食卖了,第二年就盖了新房,第三年我们家就成为全村最先买电视机的人家。后来我又参加了高考,获得大学文凭,又娶了你的母亲,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父亲闪烁着光亮的眼,有神,激动的脸庞通红,我不禁感叹党博爱。
我的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时代
我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我家买了电脑,看着崭新的电脑,顿发神思,水泥马路村村通,通到我家的门口,我家大棚里的蔬菜不会因交通不好而烂掉;自来水家家到,不会因为缺水而发愁;田里的水稻、小麦机械收割,不会因为暴风骤雨而泡了一年的收成。我的弟弟上公办学校,义务制教育学费几乎没有,今年他考上了县城里最好的高中。粮食税免除实行粮食补贴,农民的脸上笑开了花。农村医疗体制日趋完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些都是党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不禁感叹党无私。
党就像母亲一样把我们哺育,党用她最无私最真切的.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强大的中华儿女,党用她坚定目光拨开历史的埃尘,引领了一代又一代智慧的中国人,走向未来,
党的伟大,党的博爱,党的无私时刻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奋发向前,奋勇争先。
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社会合谐而稳定,人民安泰而幸福,党的伟大,党的博爱,党的无私感染着我们。雷锋精神将继续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篇12:1500字读后感
1500字读后感
篇一:简爱读后感1500字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不垂朽,但《简爱》这样深深的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多,
19世纪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19世纪早期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用女主人公简·爱的视角以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受尽摧毁、 的孤儿,如何在犹如儿童的人间地狱的孤儿院顽强地生存下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长故事。
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简·爱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以往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丽温柔、高贵贤淑的女子形象。而简·爱,她“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拥有的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使那些外在的美在这内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为可贵的是简·爱并不因为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坚定:“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也正因为此,简·爱敢于去爱一个社会阶层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动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大胆的。幸福不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的专利,她属于芸芸众生的每一个人。只有两个相互对等的灵魂才能组成一份完整的爱情,所以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与追求爱情的完整是不能分离的。后来,简·爱含着悲痛离开了罗切斯特,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她决不能允许自己和一个有妇之夫结合在一起。那会是一份不完整的爱。如果她继续留在罗切斯特的身边,
篇13:1500字精选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让人无法忘怀的书——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感恩自然》。这本书讲述了:无法忘怀的59个印象:感恩太阳给予我们光明和温暖,感恩明月照亮了夜空,感恩朝霞捧出了黎明,感恩春光融化了冰雪,感恩大地抚育了生灵——这本书写出了人对自然独特的感悟,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与灵性;这本书,教会我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本书,更让我懂得要感恩自然!因为,我们就是大自然的宠儿,我们就是大自然的受益者。
春天的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换上鲜艳的盛装,迎接我们踏青郊游,欣赏美景。瞧,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大自然的眉毛;盛开的鲜花星星点点,那是大自然的眼睛;树木吐出绿绿嫩芽,那是大自然的音符;解冻的小溪欢快流淌,那是大自然的心声……我们忘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我们在草地上打滚,和清香的泥土亲吻;我们在花丛中捉迷葳,和蜜蜂、蝴蝶一起飞舞;我们在小溪里嬉戏,和蝌蚪、鱼儿玩耍追逐……
夏天的大自然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密密层层的枝叶为我们搭起了绿荫的帐篷,挡住了火辣辣的骄阳,趋走了炎热的空气。从树叶的缝隙间射来斑斑驳驳的光线,更增添了别样的情趣。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孩子们正在尽情玩耍: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打水仗,有的在搬螃蟹——鱼儿也来凑热闹,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还不时的来亲吻我们的小脚丫,给大自然增添了几分灵气!夏天的夜晚更是迷人:天上繁星点点,一颗比一颗亮;草丛中的虫子凑在一块举办音乐会,一个比一个唱得动听。人们伴着这独特的音律进入甜美的梦乡。
秋天的大自然是硕果累累的。它慷慨地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甜的八月瓜,金灿灿的香梨,咧嘴笑的石榴,红彤彤的苹果……我们来到果园,爬上自己最爱的果树,放开肚皮,与果子来一个“亲密接触”。吃得酣畅淋漓之后,再跳下树在果园里疯跑。还不时摸摸这颗红的,啃啃那颗黄的。累了,仰卧在树下,与蚂蚁说说悄悄话;或者干脆架在树上来个一览众山小。放眼望去,大自然穿上了色彩斑斓的衣服。有的树叶像水中的小船,飘呀飘呀,带着快乐飘向远方;有的树叶像漂亮的蝴蝶,随着风姐姐伴舞,在空中飘扬。大地妈妈也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蓬松松、软绵绵,我们像一只只小鸟在上面欢蹦乱跳,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在给我们伴奏。
冬天的大自然是空灵洁白的。下雪的时候大自然更像是一位圣诞老人,到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那鹅毛般的雪花,飘飘洒洒,那是圣诞老人给我们的礼物吧?仰望天空,那飘扬的雪花,舞姿婆娑,翩翩起舞,又仿佛是七仙女在撒花!如果此时你闭上眼,体会那雪花飘落的情景,仿佛自己就是那一片小小的雪花。在雪中,和小朋友们嬉戏玩耍,打雪仗,堆雪人。有的雪人像白胡子老爷爷,有的雪人像调皮的乖娃娃,有的雪人像腆着大肚子的孕妇。调皮的我们把树枝插在雪人的头上做头发,用长长的红辣椒做雪人的鼻子,扯下一块松树皮做眉毛,削半个胡萝卜做红嘴唇。同时还给雪人戴上金黄色柿饼戒指,挂上橘红色的橘皮耳环,穿上各种树叶扎成的披风。看着自已的杰作,我们倒在雪地里捧腹大笑。那欢快的场景,甜美的笑声,和着雪花一起飘向远方。
一年四季的景色各不相同,带给我们不同的快乐与感受。这,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我们应该感恩大自然,呵护大自然。因为,她是人类、动物、植物以及所有生物共同的母亲啊!她,也是有生命的,也需要人们疼爱啊!善良的人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赶快行动吧:多种树苗,保护动物、植物、水源,净化环境。
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大自然,就是回馈大自然给我们的恩惠!让我们的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焕发青春与活力,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健康地成长吧!
篇14:1500字精选读后感
等待。
安静的夜。
在寂静的有些可怕的校园里漫无目的的散步归来之后,终于读完了顾漫的这本《何以笙箫默》。
何以琛在等待了七年之后终于还是等到了赵默笙,这个让他一辈子难以忘却,难以释怀的女人。故事的结局简单却又真实,没有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读完似乎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或许,这就是爱?
他一直在等,只是谁都没有料到等待的时间竟如此漫长。“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当何以琛在决定选择等待的那一刹那,他或许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余地。没有了默笙,他留给自己的唯有永远都无法缝合的伤口。于是,他也只能等待,也许今生今世都无法等的到,那就给自己柔弱的心一个坚硬的外壳,掩饰住这一切,花开花落,我们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消逝,伴随着那些曾经的往事,也一并消失不在。或许等到那一天,我们才都会释然,才都会忘却。
何以琛是幸运的,因为他还是等到了,固然等待的这些年让他亦痛苦不堪。他变得残酷,对自己,也对那些一直默默陪在他身边的人,这种伤害,我们不需要知道是否能够得到弥补,因为爱,肯定会有伤害,这是必须承受的,既然如此,那就坦然接受吧。
赵默笙,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写她。我只知道,她在慢慢成熟起来,她没有放弃追求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当那份期待已久的幸福不期而至时,她也在与自己苦苦挣扎,可她终究还是把握住了,故事的结局,令人欣慰。
何以玫,站在局外,我们或许会不禁感叹:既生瑜,何生亮!顾漫显然也对这个人物有些同情甚至可怜,在故事的最后又把她单独拿出来另成篇章,不仅没有任何多余之感,反而更加让我们深深的陷入对现实爱情的思考。她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以琛,失去了自己同样弥足珍贵的等待中的青春,失去了自己对真正爱情的那份奢望,虽然这份爱在一开始就注定不属于自己。她学会了一个人慢慢的去习惯,习惯一些人,习惯一些事。“一人花开,一人花落,这些年从头到尾,无人问询。”小屋里,阳台上的那盆花何时盛开过?又在何时花落?花儿的确是开过,为了他,虽然也许那人并不知道,但是当年彼时的那阵芬芳已经证明了那一切。可是现实往往是带着几分残忍,漫长的岁月终究留不住她期待永恒的花香。回过头,再看去,只剩一抹残红在空中摇曳,证明着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何以玫会很“幸福”,傻傻的幸福着过一辈子,因为那个人也得到了自己的幸福,而这不就是她一直想要的?只是,这份幸福并不是她所能给的。
其实,还有一个人——-应晖。他的命运与何以玫竟有几分相似。“不是每个人都似何以琛能守得漫长寂寞。笙,我已变心。”这是他给默笙的最后一封信,遗憾的是默笙没有在关闭信箱的那一瞬间明白过来,这句话里面寄托了应晖太多太多的无奈,或许这也是件幸事,没有让赵默笙在未来的日子里增添更多的愧疚,她已经很累了。有些事,就是如此,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一般,没有给我们任何挽回的机会。应晖,你是否后悔过放默笙回国呢?你以为这样会让她对那个人彻底绝望,却最终没有想到那个绝望的人竟是你自己,这多少是上帝与你开了一个玩笑。别怪她,因为她的心从头至尾都未曾放到过你这里,难道不是么?
这个故事,一次又一次的让我想起了《围城》里的故事情节,一样的话题,不一样的结局,到底哪种才是我们所想要的呢?
勇敢去爱吧,不要因为怕受伤害就将自己的心紧紧的包裹,我会永远相信,付出的是爱,你得到的也将会是爱。
书桌前摆着一盆翠绿色的郁林仙草,嫩绿的叶子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传说它的枝头会在春天长出红色的小小果实,虽然冬天已经渐渐来临,但是这凉意丝毫没有阻挡它生命的脉搏。在这个夜里,我仿佛能听到它静静的言语,在对我——这个守候者,诉说着明年春天的故事。
篇15:1500字精选读后感
当国旗冉冉升起,当国歌缓缓奏响,当国家渐渐富强,是谁让我们拥有了这些让人欣喜的景象?是谁带来了带来了今天的富强?而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在这片蔚蓝的天空下,在这温暖的阳光中,我们是否应当去缅怀一下我们的领导与开拓者,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革命先烈,与那段赤色的岁月。
血色旗帜
九十年岁月锤炼,无数战火的洗礼,铸就了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和上上下下团结一心的精神。我们伟大的党是在战火中诞生的,它就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腐朽的旧社会,虽然在战火中摇曳不定,但他还是执着的绽放着光芒为人们,为中国带来了一道曙光。从195月4日学生们的游行被镇压,到5月8日武汉学联示威游行的失败,到抗战的八年,再到内战的十三年。多少革命的先烈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他们深深爱着的土地上。南湖船头商大计,井岗山上举红旗,是党,力挽狂澜于内忧外患之时,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是党,不畏艰难与困苦,敢教日月换新天,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让祖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不辱使命,自强不息,求真务实,拨乱反正,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路,使中国这艘巨轮驶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它鲜红的旗帜上,凝聚着无数先烈的血液,与祝福。在那片鲜红中承载了那段赤色的岁月。
金色锤镰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承载起人民的苦难,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为什么它没有在反动势力的屠杀,没有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倒下?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我们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立志高远,信念坚定,所以不怕任何敌人和困难;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不谋任何私利,所以能够做到随时坚持真理、随时纠正错误;党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有无法割断的血肉联系,所以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把它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能够找到对付任何磨难的有效办法和达到一切胜利的途径。象征着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金色锤镰,在经历九十年岁月的打磨后焕发出了更加灿烂的光芒!那耀眼的颜色,不正是在向我们诉说我们的党的伟大胜利,和广大人民的胜利吗?在那金色光芒中,映出了那赤色的岁月。
庄重的誓言
记得我小学四年级的那个七月,在飘扬的旗杆下,有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小手轻抚着胸前的红领巾,脸上满是坚毅,那铿锵悦耳的誓言,掷地有声的承诺,让我们幼小的心灵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在如此庄严神圣的时刻,走进七月,便走进了我们人生的选择,承担起了祖国赋予的责任,要用坚定的信念和严格的纪律,去履行一名少先队员的义务,去构筑忠诚的大厦。从此,我们便与一个组织结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分子,并将以誓词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信条。正是这样,每一个共产党人都会向祖国宣誓,向世界宣誓,把誓言刻进心里,用行动打上烙印。一代传一代,一代接一代,跟着中国共产党,我们走过了九十年风雨历程。曾记否,历史风云激荡,红旗招展如画。为了民族的自由 独立和祖国的经济建设,是入党时的铮铮誓言,激励无数革命先驱和党的优秀儿女在创建新中国、建设新社会的征途中,无私奉献,开拓奋进,报效国家,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我国八千万共产党员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依然是我们前进中的一面光辉的旗帜。那庄重的誓言中,包含着那段让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赤色岁月。
当我们把右手再度举起的时候,一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早已成为了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让我们在伟大的党的九十年大寿之时,让我们用胸中无限的深情,唱出心中最美的赞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满目朝晖,龙舞东方,伟大的中华,阳光更为灿烂!
篇16: 道德经读后感
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篇17: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篇18:《道德经》读后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因此,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重视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它)产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养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这才是极大极深远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行事的楷模。人们追求礼尚往来,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其实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大道遵循自然,无欲无求,即便在付出的时候也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大道没有分别之心,所以也就没有付出和回报的分别了。当大道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它也不会感到烦恼和怨恨。人类却不同,一旦我们的付出多于回报,或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烦恼和怨恨,有的人甚至还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这样不但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如果我们因为怨恨曾伤害过我们的一个人而怨恨起整个社会来,就会变得愤世嫉俗、心胸狭窄起来。以充满仇恨的眼睛看社会,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谁能保证从未伤害过人呢?既然我们也曾伤害过别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别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呢?因此,当我们的付出和回报不能划等号时,就一定要冷静地看待得与失,不要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回报而心生怨恨。老子在这一章中,阐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思想,这一处世哲学充满了智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教导。
篇19:《道德经》读后感
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编纂史料史书的职位,所以老子博闻强识,在写书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积累和对名著的毕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过《道德经》并且取得了些怎样的成绩?
这里以曾国藩和马云先生为例。
曾国藩在他告老还乡、在老家湖南修养的时候,因为经历了亲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时上下关系总处理不好,终日苦闷、哀愁。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医,告诉他,你肝火太旺,去读《道德经》!
看完道德经的他连连感慨,这本书如此的宝贵,原来我的答案就全在这里面!于是他为了将书的内容吃透,就随身携带,一遍一遍的朗读,一篇一篇的背诵,书不离身。
曾国藩获得什么样的成绩呢?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并且,在晚清的动荡复杂的时期,曾国藩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善终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马云,他创造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互联网帝国,阿里巴巴系,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购买,以及帮助了那些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着的一本书,就是《道德经》。
其实中国的领导人无不是老子的粉丝,他们都无不是《道德经》的虔诚的学生。
所以《道德经》对于国家、和企业领导人来说都是必取之经。
三、要看他的同类人怎么评价他。
老子是哲学思想家,那么同类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源。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认的中国千年来的思想家。这是在他研究了中国数千年古代的、当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给出的一句评价。当然中国也并不匮乏像老子一样伟大的思想家。
四、看发行量:
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经》,在德国,道德经的地位仅次于《圣经》,在西方国家,一个出版物能够与圣经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见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这部作品的思想发源。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毕生研究《易经》,《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的规律。而老子的道德经共81章,用了37章都是在说「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道遵从自然的规律,由此可见,道德经是多么的用心在研究和学习易经。
《易经》是研究所有宇宙元素的特性的著作,阴阳二元论是这本书的主导思想,而老子的《道德经》则是从二元论的阴的层面去帮助解决怎样达成一件事情,以无为的思想去成就一个人的梦想,解决怎样才能使其长盛不衰。这是从阴的方面去看待事物。
尝试做一个能够真正让《道德经》为您所用的人,而不是只知道这本著作的名字的人。
★ 暑假政治学习计划
★ 《黄帝内经》介绍
★ 假期计划
★ 假期计划作文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精选19篇)】相关文章:
青少年暑假活动计划书2022-11-16
2022学生团员寒假十课答案2023-05-13
高中暑假计划500字作文2023-07-13
学生团员寒假十课答案20222023-09-26
小学生寒假计划书范本2022-06-30
学习计划书2023-04-10
优质高考生寒假学习计划书2022-07-10
小学年寒假工作计划2022-07-11
小学生寒假活动计划书2022-08-02
感恩节活动策划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