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和儿子一起成长(精选19篇)由网友“不咩了要哈”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和儿子一起成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教师。这几天读了《和儿子一起成长》这本书,感悟良多。这本书的作者是荣获“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的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博士杨文老师。“每个人的今天都是他过去积累的结果。”这句话正是杨文教授对自己人生路最好的总结。她把自己的儿子夏杨培养成一个开朗善良、兴趣广泛的剑桥博士,她拥有一座名牌大学。然而她的成功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是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得来的,她也曾经为了带好一个班级,把自己累得心脏出毛病,也曾经为了自己的孩子和千千万万个孩子学好英语,在异国他乡背着冷面包、喝着凉水拼命地读书,她那个拥有两万多学生、八百名教工的英才学院,也曾经让她废寝忘食……
“随机教育”是杨文老师教育儿子的核心理念。她对儿子具体做什么不在乎,而是看重他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和之后,是不是能够沉淀下让他终生受益的品质。我自己也这么认为,很多有益的经历,都会成为一个人一生难得的财富。
这几天,给儿子报了个游泳学习班。刚开始教练教他在水里憋气时,他感觉到很轻松,可没练几次,教练就让他学蛙泳的动作,当儿子一次次把腿抬起、放下,合拢、分开……我当时心里在想:“这能行吗,儿子肯定受不了。”教练一直让他不停地练,当儿子做到第20次时,就有点支撑不住了,我望着汗流浃背的儿子,真是心疼啊!这时,我想起了杨文老师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经过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之后,所沉淀下来的使人终生受益的品质,只有让孩子从小就经历、明白生活有顺境也有逆境,通向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总会取得成功的。是啊,这个时候,我该给孩子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才对。我对儿子说:“儿子,加油,妈妈相信你一定行的。”儿子在我的鼓励下,变得更加努力,更加自信了,他咬着牙坚持着。我能感觉到儿子当时心中有一种韧性,让他不能停下来。那就是:“我一定要成功。”儿子进步的很快,没过几天,他很快就学会了蛙泳。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他,问他为什么学得这么快,儿子说是受了妈妈的鼓舞,是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的信念让他学得这么快。儿子这段时间学游泳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也让孩子终生受益。引用杨文老师的一段话“在我做母亲之后,我所看重的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他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带给他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应该是他在生活体验中,烙印在心灵深处,是支撑着他战胜困难走向人生更高平台的基础和源泉”。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时候他所犯的错误本身,不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伤害,但大人对事情所持的态度却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大人处理的方式,就可能损伤孩子的自信,甚至有可能损伤孩子的未来。“四块糖”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一点。有一次,一位校长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其他的同学,就当即制止他,并让这个男生课后到他的办公室里去。男生心想,这一下子自己肯定要挨训了。下课后,他就早早的到了校长办公室门口,校长还没有回来,他的心里忐忑不安,在努力想着辩解的理由。一会儿校长回来了,一见面,就拿出一块糖,送给这位男生,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没想到,这时校长又拿出一个糖果递给他,对他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打时,你立即就停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男生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接着,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打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正直善良,应该奖给你。”男生感动极了,眼泪流了下来,他泣不成声地说:“校……长,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打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连同一块面巾纸,一同递给那位男生,说:“擦擦眼泪吧,再奖励你一块糖,为你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不过,我只有这一块糖了,看来,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这种教育的方式是多么的奇特啊,在那个男生的记忆中,这四块糖将使他终生难忘。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们的心智,净化人们的心灵,读完这本书,我收获很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与家庭中的爸爸妈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同时,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也是家长要不断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最后祝愿儿子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愿他早日登上知识的巅峰。
篇2:读后感:和儿子一起成长
读后感:和儿子一起成长
[ -3-6 20:47:00 | By: 家有美女] 和儿子一起成长 读了和儿子一起长这本书.感悟良多.普天之下.做为母亲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职责.这种责任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点一滴的溶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想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注意给孩子养成专注力和仔细认真的习惯.让孩子懂得时间的价值.你只要懂得如何珍惜时间,就是懂得了你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做更多你喜欢的事情.让孩子明白,你是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时间的奴仆.会珍惜时间的孩子,一定会是有出息的,并是对社会有用的孩子.孩子不断的成长,家长也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做一个开明的家长.不做一个事必躬亲的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做更多的事情.相信她们会做的更好.对孩子放手越早,孩子会越自立.也会比同龄的孩子更自信.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好孩子也是夸出来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敏感期,家长要及时的捕捉到孩子每一个时期所要面对的新变化.比如对这个世界的感知,碰触,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我们的大千世界.让孩子学会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会玩,玩中学,学中玩.玩也是学习的一种.只是获取的信息不同.但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有益的`,也是她成长中所需要的不同的养份。 让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给孩子挑选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藉。在这些有益的书藉范围内,孩子会从中不断的吸收营养。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家长和孩子坚持不懈的去做,喜悦就在明天。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要想让孩子成为有力的竞争者,就要培养孩子有坚强意志,勇于探索,不怕失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在合适的年龄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让孩子博览群书,广交朋友。做一个有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也是家长要不断学习的一门课程。家长为孩子做的是,引导孩子迈出人生的每一个脚步,而不是为她铺满鲜花和嫩草。篇3: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朋友早就推荐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这本书给我看,一直没看,因为我们是女儿,应该看和女儿一起成长的啊,上周工作不忙,没事情做时突然想到这本书,去翻了翻。没想到还真对我的口味,嗯,真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啊,为了孩子细细的读了三遍,好久没有这么用功了。。。。 我认可她的自然教育法。片断摘录: 1. 我认为“学习”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应承担起“三种角色”,就是前面提到的示范者、教育者和提供者。我就是在这个承担的过程中,捕捉机会,试图给孩子创设一个丰富的后天学习环境。 2.孩子在婴儿时期是通过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的。他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是在接触外部世界中发展的。比如,通过触摸他的皮肤,使这种信号传递到大脑,刺激大脑神经元变得活跃。 所以我认为把幼小的孩子紧紧地包在小包裹中,是不科学的。孩子醒来,如果只是望着天花板的话,是对他生命的荒废。 夏杨小时候,我经常让他摸不同质地的东西,让他用小手去抓小米,把小手放在冷水里,再放到热水里(当然是安全的热度),放到温水里。我还让他摸光滑的汽车,绒毛的小狗玩具等,触摸这些热的、冷的、软的、硬的、轻的、重的,通过触觉的训练,给他的大脑不同的刺激 3.孩子处于鲜活的年龄,他们有太多的精力,对世界充满了太多的好奇,过分约束他们,只会消减他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我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玩,就是通过对他的各种感官的刺激,通过丰富他的各种阅历,来输入各种信息,而不是教小小的孩子读写,把小学教育内容低龄化。当你和孩子一起走在马路上,当你和他嬉戏在公园里,当你陪伴他在温馨的小床前,当你和他一起享用美味的食品时,让他感觉新鲜有趣而又自由的“随机教育”也就开始了…… 4.孩子零到六岁是感官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不应给他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说教,而应借助他的各种感官,如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对他进行刺激,让他熟悉各种环境,通过感官来了解、体验、探索、感知周围的事物.孩子的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就是这样,在自然学习、无意学习中进行着。 5.一般有语言天赋的孩子说话早,也喜欢说个不停,听到有趣的事情能记住,并且能说出来。孩子小时候听故事比较多,语言文字的输入多,输出的时候就丰富。有的孩子之所以很大了还不会表达,语言很贫乏。先天因素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输入量不够。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输入可理解性的语言。从小有了大量的输入,将来他的语言表达,不论是口头输出,还是书面输出,就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6.我认为,早期教育,不是局限在教孩子认字、背唐诗、做算数。识字、算数是教育内容之一,但不是唯一;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识字、算术是小学的任务,不是幼儿阶段的任务。我认为学龄前是孩子口语发展的最佳期,而正式的识字阅读教育是在学龄期。 现在很多父母包括很多幼儿园,把学龄期的课程加给了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对孩子将来的课业学习适得其反。因为孩子对新鲜、未知的知识感兴趣,如果在学龄前就给他开始小学的课程,那上学之后,如果他已经掌握了那些内容,上课一坐坐几十分钟没有新的知识点,没有新的知识含量,他就失去了好奇和兴趣。 7.孩子学画,不是程式化的临摹,而是画他自己的心理体验,画孩子心目中的“真实生活”,不论那些形状多么古怪,色彩多么刺眼,甚至有些会违背现实世界的规律,家长都应该学会欣赏。 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绘画班,大家都知道了绘画对孩子的好处,但是,有些家长请老师给孩子做的是“正规辅导”,重在 “立竿见影”地体现在绘画技巧上,而忽略了孩子童真和想象力的挖掘开发。可能这些家长让孩子学画,抱着让孩子成名成家的梦想,但这样是否过早地给孩子的发展定了向?儿童绘画最可贵的,是他富有创造性的、独特的想象力的发展对他的学业及人生的'影响,不单是技巧。 8.一个孩子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父母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很多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成为孩子的效仿对象。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快去读书!”而自己却在那里打麻将,或者在看电视,孩子即使在读书学习,也不会专心。 读书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而习惯不是被告知,不是父母说“你得多读书”,然后就有好效果的。如果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不能强化读书的乐趣,不能在日常生活的重复中,养成习惯,他们是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 夏杨小时候,他的姥姥给他讲故事前,总是对他说:“快认字,你认字认多了,就能看书中好多的故事。书上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事,等你会看了,你就给姥姥讲。”用他感兴趣的东西,去吸引他,多次重复,以图养成他的好习惯。类似这样的“暗示”引导,我们经常使用。 9.孩子喜欢的东西,就是他需要的东西,父母在这一点上,不应逆孩子的兴趣而行,而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应孩子的天性。他愿意涂鸦就让他尽情挥洒;他愿意歌唱,就让他一展歌喉;他愿意看动画片,就适当地让他如愿以偿……他的探究心理要满足,他的创造力要发展,他的想象力要驰骋,他的专注力要培养,他的动手能力甚至是在对玩具的破坏中训练出来的,很多很多的东西,就是伴随他的兴趣获得的。 10.一位妈妈对我说:“现在的传媒对孩子影响太大了,那么大的信息量对他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干扰,我们家的电视几乎不开,家里的网线也让我给拔了……” 我很遗憾这位妈妈付出的“苦心”。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媒介信息是他们须臾不可分离的“社会空气”,它对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假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回到一个“大众传媒哑音”时代,甚至回到没有任何电器的时代,将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做父母的,不要企图捂住孩子的眼睛,关闭他看世界的窗口。 11.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从夏杨小时候,我们就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家里,我们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有意识地谈论一些社会上的人和事,但在谈论的时候,我们不是很情绪化地随意发表看法,而是通过对这些事情的分析,对孩子基本的是非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我们知道,我们的观点和看法,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这种从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包括在街上,我们要是看到一些事情,也是随时向夏杨发表我们的看法,这个看法本身,就蕴涵了我们的随机教育。 当然,我们不是希望孩子是我们生活的翻版,他应该有他的独立见解、判断和选择。但我们希望,把那些在我们的生命中,曾经让我们受益的品性,以他最能接受的方式,在耳濡目染中,储存进他的精神银行。 有句话叫“言传身教”。在对夏杨的教育中,我们除了言传,也注意了利用孩子好模仿的天性。 父母的身后,时刻有一双小眼睛在盯着我们。父母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到孩子。你怎样工作,怎样休息,怎样和朋友谈话,怎样与不和睦的人谈话,你健康的时候是怎样的,生病的时候是怎样的,悲伤的时候是怎样的,欢乐的时候是怎样的,很多事情都会被孩子注意到,而且进行模仿。 12.也许有人会说,血缘之情哪用得着教育!实际上即使是亲生儿女,如果没有把无私的爱、科学的爱,在亲情教育的最佳培养期给予他,等他长大成人后,我们和他的心灵上,还是会有一些莫名的隔阂。 那时候我从书上看到,孩子零到六岁是和父母耳鬓厮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总希望黏在父母的身上,不仅身体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心爱抚,心灵也同样需要父母细微的呵护和开发。这个时期的他,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思维,他会问这问那,有很多的要求,是我们父母为他付出最多的时候,但也是我们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亲情实施教育的最佳期。 我想:人生几十年,把几年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件值得去努力的事!所以,在孩子生命的初期,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儿子的身上。 我很庆幸,在孩子学龄前,我的空余时间是比较充足的。因为在大学里当老师,不需要坐班,又有寒暑假,使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陪伴儿子。 13.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我更强调的是,家庭和学校是向社会延伸的,所以既然年轻人到社会上,别人不会为他读书睡觉而关上电视,为考虑他有应酬而不交代事情,他就该学会早早适应在喧闹的环境中读书、在应酬之间工作,甚至在同一时间办好几件事 14.夏杨的姥爷到现在还记得,他领着四岁多的夏杨玩,夏杨摔倒了,他赶紧去把他抱起来,给他拍拍身上的土。没想到夏杨自己重新又趴到地上,然后自己爬起来,对姥爷说:“妈妈说,自己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15.一个孩子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幼稚走向成熟,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会选择。尊重他选择的权利,就尊重了他的思维和判断,也就尊重了他的未来。 我们成人都知道,一个人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成就大小,不完全取决于他是不是聪明、幸运,很多时候取决于他是否懂得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篇4:《儿子》读后感
今天有幸聆听了谢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一课,让我们领略了他潇洒大方的风采,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慢条斯理的谈吐,以及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这一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谢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根据学生的特点,立足教材实际,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和感悟中,体验人物角色,把握课文主题。
一、开头用林肯的一段话来切入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因为这段话正是林肯伟大人格的充分体现,学生在朗读这段话的同时在心中产生了疑问:林肯真的如同他自己说得一样那么宽大、仁爱、正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心中初步树立了林肯的伟大形象。
二、在重点段教学中,谢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参议员态度发生变化的词句,这个问题的设计覆盖面大,穿透力强,导出参议员同由“尴尬――羞辱――静默――赞叹”这一心态变化的线索,拎出了课文的隐线,并以此为切入点,全面铺开教学。其实文章还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林肯的三段话,参议员的态度的变化是在林肯的每段话之后表现出来的,用隐线来衬托林肯的伟大人格魅力。
三、学习林肯的三段话,谢老师也有所侧重,不是千篇 一律的教法。他侧重于第一段话的教学,因为这段话最能体现林肯人格魅力的核心要素――宽容。新课标中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个性化解读中尤为重要。这一部分也是师生、生生及文本对话的重要环节。对话是否成功,关键看教师本身对文本细读后会抛出怎样的话题。谢老师在这一环中的设计很精当:扣住“鞋匠的儿子”与“总统”、议员的“忠告”与“羞辱”“大笑”、林肯的三个“永远”,突显矛盾的基点,直接让焦点明朗化。再从文字的层面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悄然地潜入字里行间的灵魂处。学生在读读议议间水到渠成地复活了“议员”与“林肯”的形象。
四、当林肯受到参议员的羞辱时,谢老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假如此时站在演讲台上受到如此羞辱的人是你,你可能会怎么做?(可能针锋相对,严词反驳;可能恼羞成怒,出言不逊;也有可能面红耳赤,无言以对……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充分地发言)现在听听林肯先生是怎么应对的?这一环节使学生进入角色,进行体验: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情境,与林肯的举动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感悟林肯非凡的智慧、出类拔萃的才华。
五、首尾呼应。主要环节教学结束后,谢老师再出示林肯的那段话,此时我想学生心中的林肯的形象会更加丰满起来!一气呵成,自成一体。
六、教学环节紧密,善于设疑导思,质疑问难,适度发展。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特别是高年段的语文教学,的确应该把写作方法指导适应渗透,既要让学生知道文章主要写什么,还要明确文章是怎么写的。谢老师很善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感受人物的内心和言行,让学生整体读,去解读林肯人物人格魅力。
七、拓展延伸恰好。在完全理解课文后,谢老师便出示一些伟人的名言,在他们的眼中林肯是什么样的?读后让学生对林肯的形象会上升到一个高度。
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1、谢老师,有些环节处理,不够细致,有点草率。比如:一段话出示出来,学生还没读呢,就让学生去说。
2、在教学第六节时,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说说你对林肯说得那两句话的理解,必要时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因为这是让林肯的形象更加丰满指处。可能因为时间的原因有点草草收兵之嫌!
篇5:《儿子》读后感
我们会失去很多人,但我们知道,我们始终拥有他们――题记
随手翻了翻这本书,知道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放下便离开了。我固执的'认为,生活已经充满了苦难和哀愁,为何还要在别人描绘的世界里心酸流泪。但偏偏,悲剧和苦难造就了伟大和经典,我又是一个极其相信缘分的人,相遇便是缘,于是,就这样,它出现在了我的书桌上。让我庆幸。
这本书是一个父亲悲伤又充满希望的记录。描述了儿子生前的几个月到最后父母把儿子的骨灰撒在冰岛期间,父亲的所思所想和中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虽然此书是建立在一个悲伤的故事上,但悲伤却不是主旋律。作者以儿子的口吻来描述父亲的思绪,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夹杂着趣味和幽默,表达了对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赞美。
当我们爱的人离开我们时,是什么感受?生离死别是必然和寻常的事情,但当那一刻真的来临时,我们绝不会表现的像这句话一样从容淡定。我们会被巨大的后悔和悲伤淹没,我们会痛哭流涕,我们会幻想也许爱的人没有离开,我们会咒骂一切让ta离开的东西,我们会一次次的被迫接受事实,我们会寻找一切与他有关的东西。这就是那位父亲表露的情感。
悲伤先从恐惧和不安开始,当儿子被抬上担架,当父亲在手术室外等候。那时候父亲的心脏一定是无规律跳动的,心慌和焦躁让他坐立不安。之后,悲剧开始了。十六点十七分,儿子被宣告离开,父亲疯了,身体和灵魂已经不受他控制了,悲伤以一种无法承受的姿态来临。他开始流泪,嘴里只能重复的喊着“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心却在一瞬间充满了怨恨,怨自己的粗心,怨平庸的医生,怨卑鄙的上帝,怨夺走儿子生命的可怕病毒,也怨遗弃自己的儿子。
父亲开始后悔,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持续着。他后悔没有在儿子最后的时刻好好握着他的手,陪伴在儿子身边,却忙于整理杂物和车子;他后悔几天前没有和儿子一起吃晚饭而是独自一人离开了;他甚至后悔在儿子的最后时刻把儿子的生日说错了。
对于我们失去的爱人,我们总有很多后悔。后悔以前没有好好陪伴他们,后悔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后悔没有见他们最后一面,后悔没有跟他们说再见,这些后悔终将伴我们一生。所有的后悔即使被填平了,我们依然会后悔许多其他的事情。因为失去他们,就是我们最大的后悔。
最初,父亲并不接受儿子的死亡,他同所有与儿子有关的人交谈,打听各种有关儿子的事情,努力的想找出一点儿子死亡的征兆。随着悲伤和时间的沉淀,他终于确定也相信儿子永远离开了,他接受了这个事实。
以后的日子里,悲伤以一种绵长细密的方式刺痛这个父亲。因为一个动作,一个字眼,一个影像,父亲便忽然泪如雨下。其中有两个场景最让人印象深刻:父亲抱着儿子的羽绒被送洗,为了多闻闻儿子的味道,记住儿子的味道,他绕弯路多走了三百公尺的路,并一直把鼻子使劲的往被子里嗅,即使被子气味难闻,也当圣体般的宝贝;当父亲打开儿子的骨灰盒时,骨灰飘洒了出来,他极力的吸气,想把儿子的骨灰吸进肺里,即便剧烈咳嗽,也想保全儿子。
在死亡面前,再多的准备都显得不堪一击。光是想像我们爱的人离开以后的画面,都会因为难以忍受而红了眼眶,那我们又如何面对死亡,面对这在生命中最为寻常的离别呢?要多少的痛才能说出与死亡共存的话?我们知道,我们无法承担这世界上最大的痛,但我们也知道,在承受痛苦的时候,我们依然要坚强的面对阳光,喊着:生命万岁。
人在失去所爱后,最伤心的是不能对话,不能相见,找不到他们存在的痕迹,甚至魂魄也不曾入梦来。父亲开始为每一个巧合而惊喜快乐,犹如命运指引,儿子生前想把骨灰洒在冰岛,而他们刚好保留了一点骨灰;冰河里的礁石、倒映在水中的冰柱刚好组成了儿子的脸。父亲相信了奇迹,仿佛所有事情冥冥中自有注定,仿佛儿子一直在他们身边引导他们,注视他们,宽慰他们。
我们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离开,但未知数永远是未知数。年轻的我,经历过一些人的死亡,我不想用任何语言宽慰注定要经历一些事情的自己,我知道我们只能忍受痛苦。我知道珍惜是虚无缥缈的承诺和字眼,我知道后悔和眼泪是为了惩罚我们的不重视。
篇6:《儿子》读后感
一接触到《儿子的内心世界》,我就被深深感动了,捧着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心儿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写的是一位儿子即将出国,在登机前一天的晚上去打篮球。当时的父母都生气、埋怨,都不理解,学成归来时,才知道,儿子这样做是因为心里虚,想通过打篮球找回自信与勇气,而且成功了。
其实,在养育儿女这件事情上,许多家长都犯着同样的毛勃―往往只看到孩子表面行为的不当,便不加思索的加以谴责,然而,对于我们的内心世界,却愚蠢地漠视而又懵然地忽视。有时我的爸爸妈妈就误解我的行为,没弄清楚就批评我。但是有些母爱却是温馨的。孟母为了儿子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不惜搬了三次家,终于使儿子得以出人头地。岳飞的母亲,因为希望儿子能牢记国家,在岳飞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醒目的大字……愿大家都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理解万岁么!
长子远渡重洋负笈美国的那一年,才16岁,有着比刺猬更叛逆的性格。
离家前夕,母―子俩还有了一场小小的冲突。飞机是晚上11点起飞的,视他如珠如宝的祖母特地从怡保赶来为他送行。他年少,加上第一回独自出远门,家人都十分不放心,成篓盈筐的话,成千上万个嘱咐,满满地塞在心中,想倾倒出来。可是,他却在黄昏薄薄的暮色里、在家人万般不舍的离愁中,若无其事地从储藏室里拿出了他心爱的篮球,边拍、边跑、边说:“我出去打篮球了。”
正在房里为他的行李作最后审查工作的我,一听这话,大吃一惊,冲出房来,喊道:“别出去了,已经六点多了,快要吃饭了呀!”说这话时,婆母正在厨房里为他准备他最喜欢的菜肴,五香炸鸡香浓的味儿一团一团地飘送出来。没想到他居然一意孤行地拉开了大门,头也不回地说:“我走啦!”短短三个字,化成了三条蚂蟥,死命往我肉里钻。我像木雕般站立着,生气地瞪着他瘦瘦的身影以猴子般的敏捷三下并两下地跳走了。
他时间观念不强,会不会玩得忘形而耽误了班机呢?我苦恼地在屋子里踱来踱去,越走越烦躁、愈想愈担心。等了又等、等了再等。一直挨到八时许,他才臭汗淋漓地抱着那粒仿佛比他爹娘更亲的篮球一蹦一跳地回家来。
这时,离前往机场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小时而已。我铁青着脸,等他洗澡、看他囫囵吞枣地吃饭,想到他一去四年,不想、不忍对他苛责,可是,胸中横着的块垒却像个结,让我硬是温柔不起来。倒是婆母,左手夹菜,右手添饭,恨不得把自己也装进行李里面,陪着去美国。
这些年来,我一直不能理解儿子临行前的这个举措――平常几乎每天都打篮球,出国在即,难道就不能少打一场吗?家人等着他吃饭、等着与他叙别、等着送他去机场,他却自顾自地打球作乐,置万事于不顾,真是个感觉麻痹的孩子呀!
是他学成归来以后,我才知道真―相的。
那一回,我们聊天,我旧事重提,他说:“啊妈妈,那天我其实心里虚得很,好像一粒气球浮在半空中,老是着不了地。这样的感觉,让我很难过,一时无法可施,才想到去打篮球的。一球在手,我便忘掉了一切烦恼,尤其是篮球频频飞射入篮所带来的那种信心满满的感觉,使我觉得自己有了过关斩将的勇气。”
我想起了当年他进闸门的样子。瘦,可是肩和背都挺得直直的,宛若钢打铁铸一样。左手提着电脑,右手拎着随身袋子,跨着大步向前走,一副大无畏的样子。啊,正是他的这种坚定和自信的样子,使我觉得踏实而又安心。然而,我没有想到,真的没有想到,是那粒小小的篮球在临行一刻帮他摔掉他的不安、去除他的焦虑、化解他的紧张、消弭他的畏惧的!
认真说起来,在那一个关键性的晚上,我才真的是个感觉麻痹的妈妈呵!
在养儿育女这一码事上,许多家长都犯着同样的毛勃―我们往往只看到孩子表面行为的不当,便不假思索地加以谴责,然而,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愚蠢地漠视而又懵然地忽视!
篇7:《与儿子一起成长》读书笔记
《与儿子一起成长》读书笔记
用更温暖、更科学的爱,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岁月。这是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杨文,写在《和儿子一起成长》一书扉页上的一句话。说实话初拿这本书我很不以为然,因为我对于做母亲一向有一种不自量的自信,然而把书细细读下来,不由地为自己的狭隘与平庸而惭愧。
杨文教授不仅仅是一位有着“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杰出创业女性”等诸多荣誉的成功女性,更是一个胸有大爱的母亲,是一个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新女性,也是一个能与社会分享成功的人。
“每个人的今天都是她过去积累的结果。”这句话正是杨文教授对自己人生路最好的总结。她培养出了一个开朗善良、兴趣广泛的剑桥博士,她拥有一座名牌名办大学。正是让多少家庭羡慕不已的事业家庭又丰富的成功典范。然而她的成功和所有人一样是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得来的.,她也曾经为了带好一个班级,把自己累得心脏出毛病,也曾经为了自己的孩子和千千万万个孩子学好英语,在异国他乡啃着冷面包、喝着凉水拼命地读书,她那个拥有两万多学生,八百名教工的英才学院,也曾经让她废寝忘食,甚至发着高烧亲自奔波工地的泥泞中……没有谁的成功是顺手拈来的。从杨文的成功里我再一次读到了这个真理。
《与儿子一起成长》一书中,我所读到没有多少深刻的道理和富有哲理性的话语,更多是杨文教授与儿子及丈夫之间琐碎的.小事,仿佛他们就是我们的哪家邻居,但是一字一句,却又不由自主的引起我们的同感或思索,噢!我也是这么做的;或者,我怎么也犯这样的错误;又或者想,我怎么就没做到。在欣慰、懊恼或者遗憾的同时,引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所以这本书里很多看似平常的话,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她说,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的每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到孩子,你对人对事的态度,你的喜怒哀乐,都透过孩子小小的眼睛,存到了他的大脑,杨文主张给孩子留下“存款”,但这种“存款”是“精神的存款”是父母的善良、公正、积极、乐观、宽容等优良品格对孩子将来人生成功的精神贮备。
“会考试也是一种素质”。书中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杨文认为,虽然目前的考试制度给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代替这种人才选拔方式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教会我们的孩子从容面对。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我与作者身份的相同之处----一个孩子的母亲和千百个孩子的老师。做为一位老师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考出好成绩,做为一位母亲我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怎么看待考试成绩呢,这是一个让很多老师和家长困惑的难题。其实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免于考试,所以我们可以把考试看到是一种适应标准和方法,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考试的成绩。或许我们做不到,像杨文那样在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带着孩子去旅游,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真正的素质教育里包括锻练孩子良好的应试心态这一项。
篇8:我和儿子一起成长十三
我和儿子一起成长(十三)
让书籍陪伴儿子成长――――营造环境,满足需求(二)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由于我本身是教师,经常把教科书教案什么的拿回家备课,并且还爱买一些书回家看。这样孩子经常可以接触到书,经常接触到读书的人,孩子心里也自然会对读书这件事有了认同感。
我们还注意给孩子创造较好的读书条件。给他在书橱里腾出专门的空间,放孩子自己的书,一般是放在书橱的底层,这样小孩自己伸手就能拿到,有时他捞出书,一腚坐在地上就看,天真而可爱。后来我们搬家的时候,其他东西能不带的尽可能的都没带,只有儿子的书完好无缺的一本不少的都带了回来。这些环境方面的因素,也给孩子喜欢读书创造了条件。
我们经常带孩子逛书店,星期天、节假日上街首先去书店,逛书店是孩子必备的生活之一。在给孩子购书上,从来我们没有吝啬过。无论价格多么昂贵的书,只要孩子想要我们都满足他。记得有一本《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在那个年代那是最为流行的孩子读的书,可是价格昂贵,一百多元钱,在那种经济条件下,都又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谁舍得给孩子花一百多元买书?好像听说有人给政委家的孩子送礼才买那这书。丈夫就从北京给他买来那本书,买来以后孩子那真是如饥似渴啊,由于里面的.知识包罗万象,又配有那精美的图画,看一遍又一遍,那真是百看不厌,一有空就抱起那本书看起来,里面的那些知识他都能讲下来,那本书都被他翻坏了,至今我们还保存着呢。记得儿子在上一年级的时候的日记中都曾写道:“这几天,我总是爱看一些百科知识的书使我懂得了不少知识,有天文、地理、人体、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非常有趣。今天我又学到了一个知识,地球是什么?地球是个大圆球,它很大很大,如果沿着地球最宽的部位画一个大圈,就有4万多千米。我们称这个圈为赤道。赤道的北面为北半球,南面为南半球。地球上有山、有水、有海洋,也有动物和植物。”从日记中我感受到,读书已深入到孩子那幼小的心灵,不是瞎读,不是仅翻翻看看图画而已,他能从书中有所得。让我们感到很欣慰。只要丈夫去外地出差,很少给孩子买吃的,但必须抽出时间去书店给孩子挑选我们当地买不到的好书。从不远千里之外买回来的书更是珍贵的礼物,因此孩子对书更加看重,更加珍。在他的小书柜里,什么方面的书都有,百科知识、童话、名著、古诗、历史、军事、开发智力的等都摆满了小书柜。孩子现在知识的丰富,与小时侯看的书有直接关系。
篇9:儿子的成长日记
儿子的成长日记
昨天回家把笨笨豆孩子写的反思递给了儿子,目的是让他学习一下人家的反思心得,取长补短,毕竟人家已经是初二了,有很多经验可以学习参考的。儿子很认真地研究了,而且还一个劲地说:“哇,我也犯了跟他一样的毛病,考试时间运用的不合理,导致作文和数学题没有做好。” 听到这,我心想:“考不好的原因,除了身体的不适以外,作为最主要的内因不就是这几条嘛。”心里虽然这么想着,嘴上没有说,但觉得还是让他自己去分析吧,只有这样才会深刻。
吃完饭儿子做了一个更加周详的学习计划,每一科写的都挺具体的,最可怕的是把学习时间延长到了10点。要知道开学至今儿子通常都在9:30之前就睡觉了,这么下定了这样的决心呢?一打听原来班里有个进步很大的同学,每晚都是10点以后睡觉,儿子说我要跟他那样拼一下,要提前适应初二的学习时间,初二要到11点呢。儿子说的很坚决,我相信他能做到的`,但是这样给自己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呀,而且初中三年要一直坚持这么拼,能行吗?我心里打着鼓,感觉有些心痛。我是不主张初一就这么拼,应该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能瞎拼。唉,既然是他自己这么决定的,暂且先让他试验一下,毕竟才开始制定的新方案,我不能马上给人家泼冷水。
儿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学习了,给我也布置了作业,把他那篇扣了11分的作文打出来,可以适当地给修改,老师说是要当范文。我一听,差点没晕倒,扣11分还算好作文呀。唉,本来不想开电脑的,也不想看他写的密密麻麻的小字,儿子给的任务就得完成呀。好无奈。我一边打字,一边给他修改,果不然正如他自己说的,中间一段写的过多,最后一段不精彩。而且还有错别字。好在题材选的不错,所以整篇作文洋溢着阳光。
儿子的计划里也有写反思的,他跟说了一句“妈,你知道我现在看着我的数学做错了的题,真想吐。你说我当时脑子怎么了呀!” 你问我我问谁呀,痛定思痛,加倍努力吧!
篇10:儿子的成长日记
儿子的成长日记精选
昨天回家的路上接到儿子的电话,说是早晨发生的问题中午已经反思了,给老师交了反思书,跟老师也沟通好了,您就放心吧。听着他的话语感觉没有丝毫的沮丧和不安,因为昨天是期中考试,尤其还是考试前几分钟还在挨批,所以我有点担心儿子会不会受情绪的影响,从电话中感觉好像没有。
在家里儿子最害怕的是他老爸,所以晚上吃饭时我尽量扯跟学校没有关系的话题,有几次差点露馅了,尤其是说道身高的问题,我差点说出来你比老师高了。一说出来,老公肯定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尤其是我们俩个出去散步的时候,儿子在我耳边说:“你不会说出去了吧?”我拍拍儿子的肩膀小声说道:“放心吧。” 其实我是真害怕一不留神说出口,还好,我一直忍住了没有讲。
散步回来后,跟儿子聊了一会,当然都是压低嗓音说的话,儿子告诉我:“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说是虽然我犯错了,但是知错能改,而且态度非常认真,希望大家都向我学习,犯错误不要紧,一定要做到态度认真,及时改正。” 我又无聊地问道:“你考试有没有受到影响呀?” “怎么会呢,本来也是我的细节做得不好,我知道不对了,这情绪不会干扰我的。”儿子一本正经地说道。
看来我的小担心还是多余的,想有远大抱负的儿子抗挫折能力那是不可低估的呀! 加油!好儿子!
篇11: 《儿子,谢谢你》读后感
《儿子,谢谢你》读后感
当我读完了《儿子,谢谢你》一文时,眼中充满了泪水,是感动?还是感慨?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文中儿子说的一句话:孝顺不是义务,而是机会。感谢老天给我留下了这个机会,我得争分夺秒。
如果你没有失去至亲,你就不会有这样的体会。没有机会去孝敬自己的老人,是一种怎样的遗憾和追悔莫及啊!他是个孝顺的儿子,更是个幸福的儿子。起码,他可以有机会去孝顺,去反哺,他还可以有个妈可以叫。
而我呢,父母在的时候,嫌他们唠叨,总是想跑得远远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从未体会过他们的感受,现在有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当再大的官又有什么用,你能换回你的父母吗?失去了父母,就好比失去了生存的根,如浮萍一般,飘飘荡荡,无人牵挂。
父母对我们三兄妹付出过太多,在世的时候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而我们却没有机会反哺他们,他们就走了。因为没有反哺,而必须让悔恨折磨自己的一生,这又是个什么样的滋味?
父亲一生有许多嗜好,爱抽烟,却从没抽过好烟,只抽过廉价的大公鸡,爱喝酒,却从没喝过好酒,只喝过小卖铺里的散装酒,爱打牌,却从没打过什么大牌,只是跟几个老头或太太们打几角钱的纸牌。母亲几乎没有什么嗜好,也抽烟,抽的只是自家种的.叶子烟。她只会干活,家里家外,除了地里干活外,回来还得做饭,洗衣,担水,种菜园子,喂猪,喂鸡,偶尔下雨的时候串串门,还不忘纳鞋底。母亲每天都很忙,多少个童年的夜晚,都是母亲陪我在煤油灯下度过。
如今哥哥做了官,家中珍藏着许多的好烟和好酒,我的生活也好过了许多,可以去孝敬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早已远走……
所以,奉劝全天下的子女们,当行孝则行孝,不要说等我有钱了,等我有假期了什么的,因为行孝是不能等的。行孝,其实也不需要太大的成本,比如每天的一个电话问候,回家时多帮他们做做家务,等等,就已经很好,老人根本不期待要你多少钱,而是要你心中有他就行。这就是全天下的父母――只求付出,不图回报。
篇12:《儿子,谢谢你》读后感
今天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儿子,妈妈谢谢你》。里面讲述的是一个艰苦家庭中成长的小孩,他的懂事,他的乖巧,都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是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够成就这样性格的小孩呢?我也曾经是别人的孩子,现在想想大抵在大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都必需具备以下几点吧。
一、拥有乖巧听话的性格。大人的话不一定要全部认同,因为人无完人,大人的话也未必全是对的,全是真理,但经过岁月熏陶的大人所具备的见识永远都多过孩子,他们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积累出来的真理,所以许多话都是值得小孩学习及借鉴的。
二、对待学习认真及有目标的性格。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制度都是为学而学,优胜劣汰的考试制度造就了父母的期盼,期盼自家的小孩学习努力,认真,考试永远向第一看齐,将来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出人头地,为家人争光,似乎小孩的成绩决定了将来小孩的成就。
三、善解人意的性格。有句话这样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对于现在生儿生女一个样的时代来讲,无疑这个重担不仅仅落在女儿的肩头,同样父母把目光也转投向儿子身上,都期盼自家小孩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不再是一味的索取,而是懂得照顾父母,理解父母,哪怕是口头上的安慰与体贴都能让父母感动流涕。
现在回想自己的过去,如果给自己打分,肯定是不及格的,但世上无后悔药可买,那么从现在开始,从此刻开始,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好女儿,好母亲,为向这个目标而奋斗,加油!
篇13:《儿子,谢谢你》读后感
当我读完了《儿子,谢谢你》一文时,眼中充满了泪水,是感动?还是感慨?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文中儿子说的一句话:孝顺不是义务,而是机会。感谢老天给我留下了这个机会,我得争分夺秒。
如果你没有失去至亲,你就不会有这样的体会。没有机会去孝敬自己的老人,是一种怎样的遗憾和追悔莫及啊!他是个孝顺的儿子,更是个幸福的儿子。起码,他可以有机会去孝顺,去反哺,他还可以有个妈可以叫。
而我呢,父母在的时候,嫌他们唠叨,总是想跑得远远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从未体会过他们的感受,现在有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当再大的官又有什么用,你能换回你的父母吗?失去了父母,就好比失去了生存的`根,如浮萍一般,飘飘荡荡,无人牵挂。
父母对我们三兄妹付出过太多,在世的时候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而我们却没有机会反哺他们,他们就走了。因为没有反哺,而必须让悔恨折磨自己的一生,这又是个什么样的滋味?
父亲一生有许多嗜好,爱抽烟,却从没抽过好烟,只抽过廉价的大公鸡,爱喝酒,却从没喝过好酒,只喝过小卖铺里的散装酒,爱打牌,却从没打过什么大牌,只是跟几个老头或太太们打几角钱的纸牌。母亲几乎没有什么嗜好,也抽烟,抽的只是自家种的叶子烟。她只会干活,家里家外,除了地里干活外,回来还得做饭,洗衣,担水,种菜园子,喂猪,喂鸡,偶尔下雨的时候串串门,还不忘纳鞋底。母亲每天都很忙,多少个童年的夜晚,都是母亲陪我在煤油灯下度过。
如今哥哥做了官,家中珍藏着许多的好烟和好酒,我的生活也好过了许多,可以去孝敬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早已远走......
所以,奉劝全天下的子女们,当行孝则行孝,不要说等我有钱了,等我有假期了什么的,因为行孝是不能等的。行孝,其实也不需要太大的成本,比如每天的一个电话问候,回家时多帮他们做做家务,等等,就已经很好,老人根本不期待要你多少钱,而是要你心中有他就行。这就是全天下的父母――――只求付出,不图回报。
篇14:三个儿子读后感
廉紫
今天我们学习了23课《三个儿子》。我觉得第三个儿子最好,因为前两个儿子不孝敬父母,歌唱的再好,跟头翻得再漂亮,也没用。现在有些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不孝敬父母,这样这样是不对的。
我要向第三个儿子学习,多帮助家长做家务,关心孝敬父母。
篇15:《儿子,谢谢你》读后感
《儿子,谢谢你》读后感
《儿子,谢谢你》读后感当我读完了《儿子,谢谢你》一文时,眼中充满了泪水,是感动?还是感慨?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文中儿子说的一句话:孝顺不是义务,而是机会。感谢老天给我留下了这个机会,我得争分夺秒。
如果你没有失去至亲,你就不会有这样的体会。没有机会去孝敬自己的老人,是一种怎样的遗憾和追悔莫及啊!他是个孝顺的儿子,更是个幸福的儿子。起码,他可以有机会去孝顺,去反哺,他还可以有个妈可以叫。
而我呢,父母在的时候,嫌他们唠叨,总是想跑得远远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从未体会过他们的感受,现在有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当再大的`官又有什么用,你能换回你的父母吗?失去了父母,就好比失去了生存的根,如浮萍一般,飘飘荡荡,无人牵挂。
父母对我们三兄妹付出过太多,在世的时候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而我们却没有机会反哺他们,他们就走了。因为没有反哺,而必须让悔恨折磨自己的一生,这又是个什么样的滋味?
父亲一生有许多嗜好,爱抽烟,却从没抽过好烟,只抽过廉价的大公鸡,爱喝酒,却从没喝过好酒,只喝过小卖铺里的散装酒,爱打牌,却从没打过什么大牌,只是跟几个老头或太太们打几角钱的纸牌。母亲几乎没有什么嗜好,也抽烟,抽的只是自家种的叶子烟。她只会干活,家里家外,除了地里干活外,回来还得做饭,洗衣,担水,种菜园子,喂猪,喂鸡,偶尔下雨的时候串串门,还不忘纳鞋底。母亲每天都很忙,多少个童年的夜晚,都是母亲陪我在煤油灯下度过。
如今哥哥做了官,家中珍藏着许多的好烟和好酒,我的生活也好过了许多,可以去孝敬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早已远走......
所以,奉劝全天下的子女们,当行孝则行孝,不要说等我有钱了,等我有假期了什么的,因为行孝是不能等的。行孝,其实也不需要太大的成本,比如每天的一个电话问候,回家时多帮他们做做家务,等等,就已经很好,老人根本不期待要你多少钱,而是要你心中有他就行。这就是全天下的父母----只求付出,不图回报。
篇16:《为了儿子》读后感
《为了儿子》读后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天,我从一本书上看到这个故事,立即被吸引住了,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母亲剩下孩子,但之后丈夫就死了,于是这位母亲和孩子相依为命,由于母亲担心自己的`孩子,所以工作也会出问题。终于她被开除了。但她为了自己的孩子,仍然找工作,最后找到了保姆工作,虽然很累,但能供孩子上学。孩子长大后,娶了一个老婆,母亲也病了,母亲为了不花儿子的钱,割腕自杀了。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母爱的伟大,你做到关爱母亲的职责了吗?
篇17:《三个儿子》读后感
小朋友你看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三个儿子》,其实今天写的《三个儿子》与我们课文的《三个儿子》无关,听了我讲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个财主有三个儿子,他请先生教儿子们念书。才念了几天,他们便说学会了。财主觉得儿子们很聪明,就出了个问题,让他们各自回房间章。结果老大在睡觉,他说:“李白梦中成诗。”老二在撕书,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三在吃墨水,他说:“肚里有墨水,才能写出好文章。”财主看到三个儿子的表现十分伤心。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捧腹大笑,财主的三个儿子没有真正理解先生的话,以为自己什么都学会了,其实学得是一知半解,所以闹出了大笑话。
我们一定不要向财主的三个儿子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篇18:《三个儿子》读后感
这篇课文通过写三个孩子面对同样提着水桶的三个妈妈的不同表现,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好孩子不光是让妈妈高兴,真正爱妈妈的孩子是心疼妈妈,在妈妈需要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妈妈。
我感觉三个儿子中最好的儿子是第三个儿子,另外两个没有去关心妈妈,他们都在玩,第一个儿子只知道翻跟头,没有去关心妈妈;第二个儿子只知道唱歌,也没有去关心妈妈;而第三个儿子性格与他们不同,他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走了!
生活中的我没有去帮助妈妈,我一定要向第三个儿子学习,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妈妈烦恼的时候为她送上一杯暖暖的茶,妈妈累的时候给她捶背,妈妈高兴的时候和她一样开心,再给她唱首歌,我也可以帮爸爸、奶奶、爷爷、外婆、外公做点儿事,让全家人都开心!
篇19:《三个儿子》读后感
读了《三个儿子》的故事后,我感觉那个帮妈妈提水桶的那个孩子是最懂事的,其他的两个孩子一点也不懂事,不知道帮妈妈提水桶。
而且我知道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因为其他的两个孩子只顾着卖弄和炫耀自己的“过人之处”,不懂得帮助母亲,不会体贴母亲;只有一个孩子帮妈妈提水,他孝顺、慈爱,所以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如果我是老爷爷我也会说我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一定不会认可其他的两个儿子。
【读后感:和儿子一起成长(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和笔记作文900字2023-11-05
傅雷家书读后感3002022-09-04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1000字2023-10-20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2023-06-29
傅雷家书读后感2022-12-14
2022年度傅雷家书读后感2024-04-05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2022-10-18
《豆树青青》读后感2023-05-01
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怎么写2023-11-04
亲子共读主题活动家长读后感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