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3-05-19 08:04:50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读后感(精选16篇)由网友“重剑无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读后感

篇1: 大学读后感

《此岸与彼岸》是贲友林老师的数学教学手记。

书一共有四部分组成:前行中的t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充分展现了贲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

我深深地被贲老师那富有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教育方法所吸引。它们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深远、动人。我也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曾经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而高兴,因为它竟然与贲老师的方法相同,但遗憾的是我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贲老师的书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他自己也说:“当我对一些问题窘迫之际,我钻进书堆。

”我想,正因为贲老师广泛地读书和思考,才成就了他的年轻有为。我想,这也是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必须转变的,将读书和反思进行到底。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凡事要多问为什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其实对于我们教师何尝不需要如此呢?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是抱着“让它去”的态度,还是针对问题进行诊断、反思、改进呢?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的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的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不会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方法不得当。

阅读了他的数学教学手记《此岸与彼岸》,我感觉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贲老师的从容,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没有对学生那么挚热的爱,怎么会有书中与孩子精彩的互动;没有对教育事业挚热的爱,怎么能做到天天坚持写反思呢?以前听他说过,他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回想自己,为人师也有十年了,在这虽是短暂却感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不知多少次由于感触教育的烦琐、苦涩、艰辛,疲劳、困惑常常萦饶着我。有老师说,现今的老师,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还要承受学校内部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在学校每天像个上了弦的陀螺,钻研教材,备课、上课,光是这些就弄得你头晕脑花,脚踉跄,回到家又忙着照顾家庭,哪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

但贲老师的《此岸与彼岸》让我感受到教育、研究竟也如此的快乐和幸福。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不知足常进步!作为教师,那要看你如何把握这个进退的尺度,如何看待这个“知足”和“不知足”,我们常说要用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虽然教师的职业是清贫而寂寞,是艰辛而坎坷,但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定位。最后我要说的是快乐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争取的。带着抱怨去工作,那你就永远也不会快乐、幸福,如果你带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平常心,就会发现世界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篇2: 大学读后感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篇3: 《大学》读后感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一段都是关于“止”的。进入师门最先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寻找到愿景。师父一直反复强调愿景的重要性,惭愧的是,我找了两年多才基本确定自己的愿景。也就是说,在找到愿景之前,我都不如黄鸟。

我问过一些朋友,一部分是有愿景的,也有一部分是没有愿景的。有愿景的也都是以利益为出发点,都是想赚大钱、当大官、买大房子、开好车,我们姑且说他们是想明白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是什么都没想明白,连在物质方面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物质和名利都不是我们所应止于的“森林”,我们的“止”,在自己的心中。文中告诉我们几种社会身份需要“止”的地方。“为人君,止于仁”,作为领导应该要有仁者爱人的精神;“为人臣,止于敬”,作为下属对待领导要有恭敬心,对待职位所要办的事情要有敬畏心;“为人子,止于孝”,孝是儒家八德之首,孝的文化体现出儒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作为子女,我们如果连孝都不懂,我们就不配作为人;“为人父,止于慈”,作为子女的,要讲孝道。作为老人不能倚老卖老,老人要讲慈道。慈是要心慈、口慈、手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与别人的交往,要从信任开始。

我们的人生实际上也就是在这几种关系当中,主要是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只要心中有一个想好的念,这就是“止”的开始。

篇4: 《大学》读后感

前不久,我刚刚看完了《怪物公司》的前传――《怪兽大学》。

这部电影还是讲的大眼仔和毛怪的故事,只不过是他们在大学时候的往事:

当大眼仔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就梦想能到怪物公司去工作,当一个能吓人的厉害的怪兽,于是,他立下志向,长大后一定要到怪兽大学去学习。

大眼仔长大以后,真的进了怪兽大学。那时的毛怪还是个高傲自大的小混混,并不把大眼仔看在眼里。但当期末测试的时候,他们俩闯了大祸,校长把他们俩赶出了惊吓学院。但大眼仔并不气馁,他报名参加了惊吓比赛,毛怪和另外四名队员加入了大眼仔的团队,名叫――万事OK!

大眼仔把一群长得可爱又不会吓人的怪兽们利用他们的特长,把他们变成了超级厉害的怪兽,他们在最后的比赛赢了,但其实是毛怪作了弊,大眼仔知道后很生气,因为毛怪认为大眼仔不够吓人。大眼仔想看看自己到底吓不吓人,于是,他偷偷的进了一扇门,却因为不够吓人而惹出了大祸,毛怪去救他,但最后他们是因为大眼仔想出的办法才逃了出去的。可是因为他们闯了许多大祸,被校长开除了。但他们真的进了怪物公司工作,当了最厉害的怪兽。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不要因为我们不好就要,而是要勇往直前,向着自己的梦想奋斗!

篇5: 《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大型超市里随心所欲地购物时,当我们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时,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奔向网吧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自己、对亲友意味着什么。

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翱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热情在哪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气在哪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刚毅又在哪里?难道这些振奋人心的诗句只是考卷中的唱词、高考作文"gt;高考作文中的钱币?难道它们只配做我们奔向所谓的“天堂大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吗?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如同商品,从幼儿园开始生产,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这商品早就已经坏掉了。你以为中国男足换个教练就能够将乾坤扭转吗?不可能了,同学们......”下面哄堂大笑――我笑不出来,我想哭,我觉得,我也坏掉了。

商品坏了还可以做一件,而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到娘胎里再活一次?

篇6: 《大学》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最近我又看了一本书《我的大学》。

高尔基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似乎命运非凡喜欢捉弄他,梦想破灭,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 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生活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真让人敬佩啊!他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阿廖沙生活在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经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还有一位老警察盘问阿廖沙看过哪些书,警告他不要看XX,但对与阿廖沙来说,那些所谓的XX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的,因为只有它们才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没有知识,没有文化,阿廖沙努力读书也不就是想改变社会吗?

本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罗马西的深沉干练,杰年科夫的温柔善良,老警察的居心叵测,纺织工的质朴纯真,杰年科娃的矫揉造作,托尔斯泰主义者的口是心非;都给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

少年阿廖沙努力学习,工作是还不忘读书,若是我,一部好看的电视,一次快乐的游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早把我的魂都钩跑了,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看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我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不用成为高尔基一样的文学家,只须报效国家,成为栋梁之材!

篇7: 《大学》读后感

初次看《怪兽电力公司》的时候,我就被它的画面所折服,我实在无法想象这是20xx年的作品,一个电脑没有普及,硬件配置极低,技术并不先进的年代。

《怪兽大学》是《怪兽电力公司》的前传,“一毛一怪”苏利文和“大眼仔”麦克是怪兽电力公司的传奇组合,但却没人知道他们的奋斗史。

故事里,麦克是一个学习极好,被人们称为“大眼仔”的独眼怪。而苏利文呢,他是一个有着优良血统的怪兽。

在OK社这个小一团一队里,麦克凭借宽广的知识面和乐观向上的态度,运筹帷幄,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一性一,挖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将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斩关夺隘,最终杀到“惊吓杯”总决赛。他可一爱一的外表决定了他从生下来就不可能是一个惊吓专员,无论他再怎么努力,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领导者,他可以调动一团一队,激励一团一队,拉近一团一队,指引一团一队向着一个方向前进,获得胜利。苏利文是一个实践者,他不愿意花时间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他不会把事情搞砸,他能够通过自身的先天优势把工作做完整,但他不会费心力思考、不可能创造一性一地完成工作。老唐、泰瑞、泰锐、史乖宝、阿拱,他们也有梦想,他们踏实肯干,但他们缺少一个领导者,给他们提一供方案,指引方向。他们习惯了OK社没头苍蝇般无忧无虑的懒散日子,但经过一番砺练,在夺旗比赛中,他们也开窍了,在充分理解了规则的基础上,兵行险招,夺得胜利。

上帝是公平的,他创造了世界,就要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安排守护者。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来维持它的稳定运转,来保持社会的平衡。每个人的角色不同,但对于眼前的工作岗位却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世界的意义也是同等重要的。

篇8:《大学》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智慧的源泉,书籍是全世界人的营养品。”我觉得他们说的一点也没有错,粮食哺育的是身体,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和精神,《我一等要上大学》就是一本好书。

《我一定要上大学》的作者是房善朝、王亮和曹斌。这本书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父母和老师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朋友和同学给予我们的帮助,这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感恩父母”。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块宝,没妈的孩子是根草……”这首儿歌我们都很熟悉,这首儿歌是在唱有妈的孩子和没妈的孩子的区别。有一次,我在客厅里边看电视看了好长时间,我看的好入迷。妈妈这时候出来了,一脸生气地说:“你都看了多长时间了,还不快去写作业,把电视关了!”我听了这话,我很生气,我用力地把插头拔下来。我怒气冲冲地走进房间,用力地把门关住了,门成了我的出气筒。我坐在凳子上,趴在桌子上,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又生气又觉得我做错了,这时候我的耳朵里传进了一句话“没人知道,在这笑声的背后,妈妈为我们流过多少次泪,没有人知道,爸爸为了我们的成长有多少次坐在院子里孤独地抽起闷烟。’’这是《我一定要上大学》里面的一句话。对呀!没有人知道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经历了多少心酸和苦辣。这时我意识到了我这种冲动的做法是错误的,我推开门,跑到妈妈跟前,惭愧地说:“妈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您别生气了。”

有一次,《机会》杂志社的一位记者采访当时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问:“盖茨先生,您觉得,人世间最不能等的事情是什么?“没想到,比尔·盖茨的回答不是时机,也不是什么商机,他说:”世界上最不能懂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而我们还要说等到什么时候再去孝敬父母吗?

父母为我们做的事,我们是永远还不完的,我们应该从小关心父母,让父母少为我们操心。《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告诫人们,要先学会孝敬父母、学会尊重兄长、懂得爱之后,才能去学习文化知识。

其实,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爱自己就是一种对于父母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长大,可是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我们。上学放学的时候多注意安全,住在学校照顾好自己,远离网吧改掉不良嗜好,尽最大的努力去学习,这就是孝敬。

篇9:《大学》读后感

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而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文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所以说, 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文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好与不好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

篇10:《大学》读后感

什么是大学?这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特别是每年新生入学时,更是被翻出来讨论又讨论。只是,对于什么是大学、大学该怎样做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者,长久以来并无定论。近日拜读了香港中文大学前任副校长金耀基先生的《大学之理念》,这本收录了金先生关于“大学之理念”的凝想与感悟的文集,讨论了大学的理念、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学术自由等相关问题,视野之广阔、见解之独到,给井底之蛙的我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仅摘一些哲理警言留作回忆、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page 11)

大学生不是中学生,大学生对他(她)不再、也不应提供保姆式的照顾,她应该也必然会自我寻求生命之意义和人生之目标。在最后意义上说,人之成长(包括自我形象与自我认同之形成)是要靠他(她)自己的。(page 21)

人是不能永远没有孤独时刻的,人需要孤独以创造思想,以体认人生,但人之为人,人之成长需要靠头脑与,心灵与心灵之相遇和对话。(page 21)

惟能见乎大,立乎大,然后喜爱能有狂有狷,才能有格调,也才不会沉耽于追逐短暂与细微的事物。(page 21)

“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摧毁了生命”——怀海德

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洛尔士以为今日之“知识人”应该有能力把“不同的知识综合。融汇而一以贯之”,并能够从人文精神出发,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从科学与技术角度判断,哪些是“可以做的”。

大学的世界精神的孕育与发挥,诚有多途,惟学人之相互访问,则不知为中古大学之传统,亦为极有意义与价值者。

温士顿·丘吉尔在1929年对布雷士多大学的学生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对知识的渴欲。教育非始于大学,也当然不应该终于大学”

我个人相信,在求学时期的大学生,应尽量积蓄自己的知识,尽量充实自己的智慧。关心与认识社会以及对现实之不合理者提出看法与批判,是应该而自然的,但这不必过早地走出教室、走出图书馆、走出实验室、直接参与、无限承担。

掩卷长思,对于大学的本质,对于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或许应该又另外一番规划。应该转变态度了。

篇11:《大学》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覃彪喜先生的书,这位80年代初出生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忠告实在是让很多人折服,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读后感。

读过一遍,说句实话,书,真的是要读百遍才能领悟其含义的,但是,这一遍却是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如果强把覃彪喜先生的观点硬拉到我的这点感悟中,我未免也显得太过山寨,因为我现在留在脑海中的散在观点实在是难以整合的太好太完整。

我首先记住的一点是读大学,不能死读圣贤书,生活中就应该有点大学生的样子,不要一出门被别人问道是不是高中生什么的就感觉到年轻真好(这里表示我无限的怨念…),大学读不出气质来是不行的,在公交车上,是不是在闲暇之时思考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和就业有关的小问题,你注重哪方面,你就应该多往哪方面想想,或者退一万步讲,你现在根本不知道以后到底要干什么,那么,你就可以多观察生活,多找一些和自己专业方面有关的现象,这个年龄,不是说在车上我们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就无比的自豪,当然,没有素质的除外,我们要更进一步的是考虑怎么去对待这种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现象,虽然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但是,审时度势的去想一下就好,因为,大学了,思想真的是应该成熟了。

大学里,覃彪喜先生曾经把逃课问题设置为单独的一条忠告,逃与不逃,他说的很复杂,惭愧的是,我有时候分不清哪些讲师误人子弟,哪些又是有真材实料的,逃课的选择性也差了很多,以前,即使逃掉了,也不是做有意义的事,现在在我看来,大学生逃课的是两个极端,很会学习的和很不会学习的,浪费时间的课程,分析过的和懒得分析的其实是一个结果,就是不去上课,这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以后,人家是董事,那你,可能就是社会上的小混混。其实逃课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懂不懂察言观色,你是不是知道老师的性格,是不是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去在不同的课堂上给老师留下不一样的好印象。说到这里就是太深奥了,这点其实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讲不是很适用,医学真的是多多益善,补充越多越好,所以,尽量不要逃课,也不要再逃课时跑去网上谈情说爱或者是在游戏里厮杀。

这里牵扯的网络又单独成论,在这里,覃彪喜先生列举了个大网络IT精英短时间内积累的财富(当然,也包括狗曰TX麻花腾的),位居首位的盛大网络的陈天桥积累的百亿财富让人垂涎,他的在线游戏《传奇》相信很多人不陌生,书里指出这些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着超出常人的经济头脑,这是一个层面,但是,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是谁给他们创造了亿万财富,是我们这些网虫!没错,是我们,相当一部分是养尊处优的大学生!点卡,道具,时装,哪个网吧门口不是贴的满满的,网游害人啊同志们,我们每天都在骂麻花,但是这场看似赌博的战争,受害的是我们大学生,网络是虚拟的,覃先生露骨的说了,你聊天,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最后,甚至和网友见面,开房,上床,得到的是什么,读后感《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读后感》。在网络的世界里,大学生是最容易沉沦的一族,家人离得远了,没有办法管你了,不用自己赚钱,在网络上,你可以是美女,倾国倾城,你可以是帅哥,风流倜傥,你可以腰缠万贯游戏币,你可以和虚拟的人物爱的死去活来,但是现实,你什么也不是。大学生啊!离开网络吧,现实是我们应该处的环境,广交朋友,拓宽人脉,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你可以成为职业的网游手,但是,这就和给别人当小姐的大学生一样,做不过十年的,岁月不饶人啊,谁都希望有个安稳的家。

在大学的校园里,很多人都是希望和美女恋爱,很多人都是幻想和帅哥牵手,摒弃社会的压力,纯粹的恋爱似乎说的过去,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场外貌战役,一旦话不投机,那么战争双方都会受伤。大学恋爱,和其他的很多事一样是一把双刃剑,爱来爱去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也只能自己把握,缘分天注定,覃彪喜先生当年的阿甘精神给我很大的启发,不要急于恋爱,因为那个人出现的时机可能还未到。

最后我深有感触的是对于考研的观点,考研,不能不考也不能一味的考(这话怎么那么别扭…),其实就是说因专业不同,因人而异,究竟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怎样,当然能力是建立在正视自己的前提下,不能自卑也不能不谦卑,身边好多同学有的信誓旦旦考研,有的则是想早日工作,其实我说句实话,学医的,特别是临床的,不考研除非你术业有专攻,这个特别的专业,不考研是不容易找到这个专业的工作的。我认为不论家境怎样,考研如果是自己的意愿,那就勇敢的走下去,借来的债迟些再还也没什么的。如果有的同学不喜欢学医学,那么大可试着考别的研究生,太难?但是自己选择的路怎么会觉得厌倦呢?

说到这里就好了,覃彪喜先生的很多忠告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但是,我能说出来的只有这些,因为鄙人实在是能力有限,但是,我认为我的理解,已经可以让自己走一段路了。

篇12:《大学》读后感

为何读《大学》,上大学之时,时间可以大把大把抓,想做什么都可以。当然,什么能做的一般也都做了。唯独花在读书上面的时间太少。工作之后,为了把KPI提升漂亮一点,每日加班加点的工作,闲暇之余能抽出点时间陪陪家人已是不太容易,更别提用大把大把的时间读书了。深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的感觉,虽然头发还未白。

愈是繁忙,愈觉读书的重要性。书籍让一个人的思想不再禁锢,让人可以长上翅膀飞向远方,让每日埋头事务性工作中的职场人士,可以有短暂的心灵的憩息。

上大学期间,虽对古文及历史有些许兴趣,却未能读完几本国学及史书,近段时间读《明朝那些事儿》,对杨士奇印象很深刻,特别是其中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年仅八岁的小男孩却并未放弃,他从外面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

杨士奇所不知道的是,他这自以为隐秘的行为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这个人正是罗性(杨士奇一岁半丧父,母亲改嫁罗性)。

不久之后,罗性找到了杨士奇,告诉他自己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为,还告知他从今往后,恢复他的杨姓,不再跟自己姓罗。

杨士奇十分惊慌,他以为是罗性不想再养他,要将他赶出门去。

罗性却摇了摇头,叹息道:“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争气,希望你将来能够略微照顾一下他们。”

他接着感叹道:“你才八岁,却能够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你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摘自《明朝那些事儿》

少而有志,每日不辍其学,终有所成。历时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内阁首辅二十一年,为后世评为“仁宣盛世”主要缔造者之一。如此成就,何也?因其母,在颠沛流离之战乱年代,随身携一本书,不忘教其学也,书名为《大学》。余遂读此书,以求学习一二,此为读《大学》之缘故。

《大学》,为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问。本书以朱熹《大学章句》为主要参考,解释了《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等内容。不过书中为了贴合题意举的一些历史上的例子有些蹩脚,可以参考借鉴学习。因第一次通读,有些内容尚未深刻理解,如各位书友有好的版本,恳请推荐。开卷有益,共同学习。

篇13:《大学》读后感

读到《完美大学必修课》一书时,我已是大学这人生的实验室的大三学生,读完后不敢说自己受益匪浅。但是,也正是我处于大三这个大学的学龄,在这大学已经摸爬打滚了两年了,关于书中所讲述的发现自己、赢在起跑线上、一步一个脚印、挑战自己和天生我才等各方个面,我也可以以大学半程亲历者的身份来作出评论:该书总结的非常详实而准确,可读性很强。

同时,它对我本身说还是有相当的教益。尽管我不会把这两位北大的大学成功历经和经验奉为圭臬,但是,对于在大学四年长跑赛已跑了半程的我来说,我也只能更多地从挑战自己和天生我才两方面获益了。不管前两年的软件建设如何,无论如何大三这一年我都要不遗余力的完成硬件建设和自我总结了。其中“寻找本领域做好的导师的指导”的确是非常不错的建议。就我室友而言,他从大二开始就善于与专业课程讲师交流对话,不仅等到讲师对他的是尽心尽力帮助,连讲师的人际圈他也渐渐涉入。本学期他精心编撰成了一本四十万字的小说《烟云人生》,就经过讲师介绍向成都某文艺社的王其进老师。虽然没有能成功出版,但是王编辑给出的意见堪称独到,对于初次从事长篇小说写作的人参考价值非常之大。

一个好导师很重要,能很好的使用导师的人际资源更重要。

最后想提一下我在阅读时和阅读后书本比较启发我思考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入党问题。其中任羽尔舅舅写给他的信封:一个人入党,实际上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真有那样的人把入党当成一种“优越”。不可置否,在现在的大学这种人的确存在,而却大量存在。这种人实际上是不可能有多大出息的。如果说十年前“那样的人”只是为了所谓的优越感,那么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入党就不仅仅是爱慕虚荣了。现在形形色色的大学生们普遍申请入党,且不管他们是否已经对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对党的认识、加强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状的认识,至少他们申请入党动机就不太纯粹。毫不讳言的说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入党不再是一种信仰的选择和追求,而是把它当作一张可以为就职加分的证书。这应当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是转专业问题。记得大一下学期,两个去意已决的好哥们直接转到经济学专业去了。他们或多或少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将来不好混。但是这专业也并非乏善可陈,就这几年来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也是可圈可点的。就毕业前景而言,甚至有早期转出来的学姐学长,返回本专业参加研究生考试。不敢定论两个哥们前景将来如何,就在这里祝福他们吧。

每个大学每个专业抑或白璧微瑕、不堪完美,但是每个学子依然可以在里面称心如意地享受完美的大学学习生活。只要正确地搞好大学规划,并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在四年之后耕有所获、学有所成。

篇14: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四书五经这个东西,千百年来,已经被无数人阐释了无数遍,本无需再狗尾续貂,然而,时代有不同,读者的阅历亦有不同,视角自然有变化,故,依然有东西可写。不妨就写写我这些年读四书的感想吧。

先从《大学》开始。

《大学》,非大学。古时学分小学、大学,无中学,一般十五岁入大学。小学学的是识字断句、声律启蒙、遣词作文;大学则教“大人之学”,也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不可谓不重要。《大学》一书,本出自《礼记》中的一篇,被北宋的二程(程颐、程颢)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重新梳理。到了南宋,又被朱熹做了一番梳理和补写,与《中庸》一起被摘出来单独成书,二者与《论语》、《孟子》并列,是为四书。

五经是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四书的地位,有点像五经的导论,或入门书。《大学》是四书之首,篇幅很短,主旨也不是很复杂。正文就更短了,都在第一章,基本上只有数百字,叙述了《大学》的核心思想,后面的文字都是在从不同的侧面阐述和论证核心思想。《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后人子思所作(不确切),其中的文字有不少引用自《尚书》、《诗经》等书,看着朱熹的注释,意思也不难理解,不看注释,自己也能猜出七八分,所以,对于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没有阅读障碍的。

我是20xx或20xx年开始翻看此书,当时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买了一本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看了看。记得很清楚,看到第一篇《大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读晚了。目前看来,大二大三看应该比较合适。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对大部分人来说,中学阶段基本都是忙于升学,决定了学生的时间不大可能去思考一些“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真正上了大学之后,又是忙于各种考试,为了就业,考各种证,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一生只为稻粱谋”,已成为了大多数人难以改变的“命运”。《大学》这类书,看早了,没有相应的经历,没有切身感受,很难明白;看晚了,有些事情自己经历过了,也能总结出类似的道理,再看就是复习了;或者看看别人怎么看,看看古人怎么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的,玩味一下,也未尝不可。

所以,当前中国的大学生“治国平天下”的水平,与一千年前的“大学生”相比,未必有什么长进,尽管他们读的“书”很多。

进入正题。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一文,主要讲的就是“修齐志平”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大部分人都用不着治国平天下,即使如此,读之若能修身齐家也是很不错的。其中的一些话,即便当做名言警句,也是发人深省的,比如,“知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摘几句出来,谈谈我的看法吧。

“知其所止”。这是一个关于目标选择的问题。此处的“止”,应是终极目标,不是阶段目标。说白了,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的,如果这个问题弄明白了,相信一定会少很多烦恼,人的烦恼大部分都是被周围的环境惹出来的,看到身边的人怎么怎么样了,心里往往会有波澜,可是,如果你如果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再去看那些事情,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烦心事儿,一时的得失、高低、成败、荣辱,不过转瞬,对于“所止”之目标,几乎无任何影响,根本不值一提。而人又如何找到自己的“所止”呢?是“立长志”呢?还是“常立志”呢?一个人想要找到值得自己奋斗一生的目标,并不容易,很不容易。如果一个人只是求温饱而已,那么,只要不在乱世,无大病大灾,自己踏实工作,这个目标应该很快就能实现,实现了之后,又该干点什么呢?把这个“温饱”生活重复一万遍?还是再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一个亿什么的?游遍世界?吃尽美食?这种物质上消费型快乐,很可能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且当一个人老了之后,回忆一生,如果能记起的只是吃了什么好吃的,玩了什么好玩的,岂不有点遗憾?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各有志,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吃喝玩乐过一生,就是最大的终极目标,其他都要靠边站。这种活法对于GDP确实有重大贡献,既然如此,也不错吧。

篇15:《大学》读后感

要知道本人是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同样怀有绝望心情的人,此看见这个文章有着同样的触动和震撼,于是,今天我很认真的在我的博客上写下我的感觉。

当时看它,我就觉得给我很大的暗示,震撼着我的心。:

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论天赋,每年中国出生的人口中,至至少少有10个左右是可以影响世界的人,也许这个数字还只是零头。还有一种说法是,世界出生每个人都可以影响世界,那么中国教育的罪恶就更大了。

他们有可能本应该是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将军、优秀的管理者……但是都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被淘汰了

最终剩下成为了所谓精英的人才,其实是被淘汰了几伦的剩余品,我们的教育一方面淘汰着那些可直达成功顶峰的天才们,一方面费力精心的要把剩下的残缺作品活生生的做成完人。可想而之,如果那些原来没有被淘汰的人按照全新教育上来,事实将会怎么样?

中国流失的是人才,但是真正的精英其实早被扼杀了,我本人是被淘汰多残次剩余品,这些人可能是百年诞生一次的西特勒、可能是马克思、可能是比尔盖茨……

还记得我以前说高中高考补习班里有音乐方面成绩卓越的,有化学方面的天才,有书法方面的精英,有数学方面的尖子么?他们被什么扣在了补习班里?

那么初中呢?大学呢?才人才还没成型之前……多少科学家就是初中差生的样子,作为教育制度有什么权利否决一个有可能是将来世界科学家的人?为什么他们在西方可以成材,在中国成为了流失到社会的混混,混混的严重有多少失望的泪水,有多少伤心的往事,混混就从来没有过对成功的真切渴望么?

橘生南谓之橘,生北谓之枳。

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大老爷们还在上面指定一些网络实名化的愚蠢条例,还在高校找MM陪舞。

你知道富人为什么看不见穷人么?因为富人眼里没有穷人,他们生活的圈子也没有穷人。所以富人看不见穷人,时间长了富人就不知道有穷人了,富人以为天下丰苍、国泰民安,富人以为人人丰衣足食、温饱小康。

因为指定教育规则的人,周围没有生活在底层的学子,没有真正体会到教育制度的人,所以制定规则的人也就想当然。

在这里,谁是上帝?指定规则主宰一片土地的人就是上帝,我的上帝呀,你在做什么?我的生命,我的将来,都在你的手上,而我是你的子民,你却如此这般儿戏。

我的母亲呀,我不想戳痛你的心,现在的研究生喝酒打牌逛窑子,为教授写文章翻译书籍挂教授名字以换取一个学位的还少么?导师抛弃结发多年的妻子与他的妙龄少女学生逛内衣店,真真切切就在我身边发生。我不想说100% 因为我想给我自己一个追求理想的一丝微光,好让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念头不至于夭折和绝望。

我就是被淘汰了几伦的残次品,我的大学给我的,我的母亲给我的……到死我也无法瞑目!

篇16:《大学》读后感

刚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的我,来到了大学这个相对而言很轻松的环境中,在最初的好奇、欣喜之后,是无措与茫然。没有了家长的唠叨,老师的强迫,开始变得有点儿不知道咋样学习,咋样过好大学这四年。总是将自己困在回忆中,独自哀伤。以前的事,以前的人,都是我的珍宝,拿出来细品了一遍又一遍,却又让思念的丝将自己裹缠,直至愁云弥漫。不想将大学就这样度过,开始寻找出口。

想当然,既然我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那它至少给了我启迪,至于有没有真真地走出去,我也还不知道,但我在这本书中还是学到了好多东西。受用终身?或许还谈不上。受益匪浅却是事实!

我思故我在

在高中时就很喜欢这句话。“思”很简单却又那么难。我们说我们每天都在思考,思考吃什么、穿什么……呵呵,但说真得,这些并不是我想说的“思”。或者说,那些根本上并不能称作是“思”!

真正的思考也许不能给不一定像“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又将去哪里?”这样深奥的佛学问题。它可以只是简单的“我大学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我在第一章中能够学到的其中一点很有用的东西。在对大学生与技工的分析中,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在对一门专业技术的掌握中,并不比技工强,有时甚至比其还弱。那我们怎样更突出呢?系统分析能力。我到大学来是来干什么的?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找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不是来这儿怀缅过去的,我是来这里创造自己的未来的,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我要怎样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呢?学习呗!呵呵,其实是好笼统的说法。那我就再次深入的思考,我要怎样学习,学习什么。专业知识?是的,专业知识是很重要,但仅仅专业知识就行了吗?我想不是的。在第四章中也提到了专长的培养。我知道了我该去关注些什么东西,从而知道我该拥有哪几方面的特长,或者了解。在慢慢得思考总结中,我得出了一些结论:英语沟通能力很重要,掌握团队合作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我可以进一步的确定我要学的课外的或者说社会的生存本领。

我不由得想起了高中时,我曾经列过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学会打篮球,学韩语,学会游泳,学习心理学等等,那是的我,认为来到大学之后,我就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锻炼和培养自己,那这些喜欢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实现。但现在看看自己,好像把这些东西忘记的差不多了吧。幸好,我现在又记起来了。所以思考,真的是一切开始源泉。

此外,“思”还包括有自我判断能力,其实这好像是我一个很大的缺点。从小养成了老师说,我背的习惯,没有怀疑的念头。偶尔问一句为什么,还会被老师以你记得就行了给顶回来。于是渐渐的开始不再想这对不对就接受了。这本书可以说很特别,教读者去怀疑书中的观点。在我看来,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这教给了我一个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技能的方法吧!

还有就是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在大学中很重要的一项课程就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好坏在以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成败。

好希望我能成功的度过我的大学时光,四年之后,不会后悔我的决定,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拥有一段美好的大学回忆,回忆中充满着奋斗的满足。”

我的大学读后感300字作文

读大学读后感800字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

读后感格式范文大学生

《我的大学》读后感400字精选

大学生读后感范文

我的大学读后感优秀作文

《我的大学》读后感心得

《我的大学》300字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读后感(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我的大学》中学生读后感400字2023-11-23

大学读后感2023-05-22

童年我的大学读后感作文2023-09-19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书笔记2022-09-22

读后感大学2022-09-30

大学中庸读后感200字2023-08-01

关于大学读后感2023-08-17

我的大学读后感2023-06-09

我的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高中精选2023-06-26

《大学》的读后感700字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