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新义》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共17篇)由网友“Eclips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聊斋新义》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聊斋新义》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
作为中国年度阅读风向标的图书订货会落下帷幕。要说本届书展中,有哪些新书令人印象深刻的话,笔者以为汪曾祺改写的《聊斋新义》值得一提。此书是汪曾祺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改写,共13篇。汪曾祺在改写时,保留了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削弱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以他独有的清新质朴的语言魅力及其一贯的小说创作风格,开“新笔记体小说”之先河,并将古本《聊斋志异》的故事和人物注入现代意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视界,从一个新的高度对原著中男女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进行了重构与提升,使其不再只是奇闻异事的记录。
这是一组有意思的短篇小说,在趣味性这一点上,也许超过它们的原作。《聊斋志异》在汪曾祺的改写下,展现出了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将古代汉语转化为简洁明了的现代汉语,故事的总体脉络没有多大变化,却更注重生活化和哲理性,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汪曾祺改写的最初意图,是“做一点实验”,想使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具有一些“现代意识”。汪曾祺在改写的时候,带着现代的审美、道德的评判眼光重新审视这些故事,对小说原来携带的认知进行了修正、强化或摒弃,他试图通过小说传达一种现代生活的态度、观念和认知。如《双灯》中丫鬟对二小说“我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我就得走了”,这种超越旧时世俗的婚恋观在当下社会也毫不过时……
该书有几个亮点,首先是汪曾祺《聊斋新义》的第一个单行本,且收录了仅存的两篇珍贵手稿,原貌呈献给读者;其次是收录对应的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以及现存手稿,供读者对比阅读;第三,该书由史航作序,贾平凹、郭德纲、马伯庸特别推荐。
笔者以为,该书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提升《聊斋》故事,充溢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异魅力。对于一个书虫而言,更重要的是,汪曾祺改写的13个聊斋故事+于受万13幅插画+蒲松龄13篇原文,一书三看,还有,这是汪曾祺《聊斋新义》仅存手稿+蒲松龄《聊斋志异》高清手稿,四色全彩印刷,难得一见!
“不埋没一本好书,不错过一个爱书人,”以此纪念永远的汪曾祺先生。
篇2:《聊斋新义》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
今年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昨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聊斋新义》新书故事会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举行。汪曾祺之子汪朗,编剧、策划人史航,学者、传记随笔作家止庵来到活动现场,以讲故事的方式为与会者解读他们眼中的《聊斋新义》。
《聊斋新义》是汪曾祺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改写,新作保留了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削弱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使其不再只是简单的奇闻逸事的记录,堪称对蒲松龄原著难以超越的“故事新编”,开“新笔记体小说”之先河。
汪朗认为,父亲汪曾祺独有的清新质朴的语言魅力,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改写《聊斋》再合适不过。“新书对原著‘小改而大动’,故事和人物的描绘变得清晰明了,从现代人的哲学观念、审美视角,注入更多的生命意义,即便是细致微小的情节也能引人深思。”
作为《聊斋新义》的特邀策划人,著名编剧、策划人史航坦承自己是《聊斋》的“铁杆粉丝”。他特意为这本书作序:“我最喜欢《捕快张三》,那是除了汪曾祺谁都写不出来的。”在对比不同版本的《聊斋》时,他列举出很多新书中改写的故事。“《蛐蛐》中的儿子为了帮助父亲摆脱官府欺压,化身成为一只蛐蛐,但在结局最终死去,无意增加了小说的悲伤色彩;《双灯》中丫环对二小说‘我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我就得走了’,这种超越旧世俗的婚恋观在当下社会也毫不过时……”
从六朝到明清时期,民间流传有很多魔幻故事,蒲松龄的《聊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止庵觉得《聊斋》在汪曾祺的改写下,成就出了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故事的总体脉络没有多大变化,却更注重生活化和哲理性,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据悉,这本《聊斋新义》作为汪曾祺先生第一个面世的单行本,代老先生完成了新时代与旧时空的一场文学对话,为《聊斋》注入了时代的活力。
篇3:《聊斋新义》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
汪曾祺较之季羡林要幸运一点点。因为京剧《范进中举》被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农业研究所,却也因为参与《沙家浜》样板戏的制作定稿,让他多了几年的平安。
汪曾祺的散文和季羡林的散文相差无多,都是没有什么华丽旖旎的语言,诗化的文笔,也没有刻意的描述深层次的情感,都是很平常的描述周围百姓的小生活情趣,遛鸟啊,喝豆汁儿啊,贴秋膘啊,下雨啊,可是,虽然都是小小的场景,他讲的却津津有味。我的脑海里此时浮现出一位白发老人,久经事故,而今平淡无事地坐在公园里,平静淡泊地看着周围热闹的人群,既不参与,也未离开,却将整个人都融进那个热闹中。就像是一棵大树荫下的人们每天晚饭后的相见,时间久了便成了一种习惯,缺了树荫反而不成了景致。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散文多出的是浓郁的文化韵味,这种韵味是历史带来的,是个人感悟的。文笔虽然淡然,却让人感到厚重。
最近这两本散文,季老的多是一种是独悟,汪老的多是市井小像,虽然都是着眼小处展开,内容也似乎平淡,但是细细咂摸,生活的气息却是浓郁芬芳,不禁想起自己忽略的一些过往,却原来也都是可以入笔的。想起这些年来一直追求文字的奇诡、唯美,那些绮丽的文字都是那么轻浮,远远不及汪老和季老朴实,豁达,这或许就是经历还不够深吧,也或许是自己的文化底蕴还太欠缺,本可以写出的故事,偏偏被自己笨拙的笔给毁了。
汪老一生经历颇多,文字却一直未变。虽然没有结构的精心设计,也没有刻意地表现什么意味深长,就那么娓娓道来,平淡质朴,却能让你感受到就像听老辈儿讲古,话语虽然平常,但趣味十足。比如他的《下水道和孩子》,一个大院要修下水道,运来沙子,巨大的水泥筒子。没了玩闹场地的孩子,先是怯怯地偷望,试探,一点点地开始放开地爬闹,在高处他们看到了平时不注意的角落和视角。在那里他们开发了新的意趣,沙堆变成了高塔、小山,水泥筒子变成了地道、涵洞,跑在洞里,跃在洞上,不知不觉中身体变得矫健,不知不觉中个子也蹿高了许多。虽然下水道修好了,但是孩子们也清楚地知道,这下面,是下水道。
是的,那下面是下水道。我曾经走过老家的前街,在那里还是脏水沟的时候,上面还有一座小木桥,每次上学,放学都需路过,后来便是如此,大堆的沙山,水泥筒子,清理了沟渠,很多的黏泥,我们玩“攻山头”,我们玩“地道战”,我们玩“摔锅儿”……直到那里变成街道。五年后我回去,那里是个小市场,我还看到了玩伴。二十年回去,那里便无迹可寻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那里只有记忆。
都说读书能让人内心变得平静,我觉得不够确切。读不同人写的的书感受也会不同,读小说会让你体验别样人生;读传记会让你思悟人生;读散文则会产生另外一种效果,有时去回忆,有时去思考,有时又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说不愿意写文字,我却觉得很多人是不愿意写自己不熟悉的文字,有些工作必须要用文字来完成,而自己又站不到那个高度,所以就会厌烦,甚至糊弄,久而久之养成了天下文字一大抄。不过,如果你读散文你会发现,每一篇都是倾注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没有情感的散文自然也不会称之为散文,我理解的散文就是将曾经的过往用最直接的文字表述出来,直抒胸臆,好的散文自然能够感染到你,我喜欢读有故事的散文,因为那里面不仅仅有故事,还有时代的印记,不信,你也读读,保证你也会如我一样,很快就能融进作者所构筑的世界。
汪曾祺的散文就是这样,他记录了你不曾留意,后来却遍寻不到的记忆,和他不疾不徐地描述相比,我们有的是平安和时间,却活得多么焦躁。
篇4:《聊斋新义》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
郭德纲曾说:凡事有因果,万物有轮回。常赶集还怕看不见卖大火烧的?所以,没人躲得开聊斋,不论新旧。
今天是汪曾祺百年诞辰纪念日,随手翻开之前买回来的他写的《聊斋新义》,再随手翻开其中一篇,细细读去,读完与附后的原文一对照,不由笑了出来。
一篇情节跌宕的《陆判》,经由汪老之手,留下了一部分极为有趣的情节,朱尔旦媳妇换头后,发出了哲学界的灵魂拷问:“我也不知道我是谁。是我,还是不是我。”尔朱尔旦的回答也让人掩卷遐思良久“你们。”“我们?”(这个回答,倒是颇有当前互联网中娱乐圈官宣时的风格)
文中有一段写的很有意思,半夜判官来朱尔旦家做客,朱尔旦着妻子备菜,妻拒绝并言“这会儿能炒出什么菜”朱尔旦回“炸花生米,炒鸡蛋!”
读完这篇新义后,我特地找出原文的这段情节对比,并未发现文中提到过这场夜宴里有什么菜。而真是这个炒鸡蛋,让我想起了以前读过的,汪老关于炒鸡蛋的文字:
炒鸡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得“一塌胡涂”。
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雪花蛋、桂花蛋上都洒了一层瘦火腿末,但不宜多,多则掩盖鸡蛋香味。鸡蛋这样的做法,他处未见。我在北京曾用此法作一盘菜待客,吹牛说“这是昆明做法”。客人尝后,连说“不错!不错!”且到处宣传。其实我做出的既不是雪花蛋,也不是桂花蛋,简直有点像山东的“假螃蟹”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恨不得马上去试试汪老提到的几种鸡蛋做法了呢?
从这篇小文看来,就算是改编经典老作品《聊斋》,汪老也对美食“念念不忘”呀!字里行间不忘吃!
《聊斋新义》,收录了13篇汪老改编的聊斋故事,配有大量插图,还有作者手稿影印图。改编内容从哲学的高度、审美的视角,给故事和人物“注入了现代意识”也注入了更多人性的幽微曲折。
一本可以随时拿起翻开阅读,也可以随时放下仔细回味的书;一本可供茶余饭后闲聊交流,也可以独自静读思索人性的书,《聊斋新义》推荐给大家!
篇5:《聊斋新义》读后感心得
“我想做一点实验,改写故事,使它具有现代意识”。1988年,汪曾祺在给《人民文学》的创作谈中这样写到。
《聊斋新义》是汪曾祺对蒲松龄《聊斋志异》部分篇章的改写,共13篇。汪曾祺保留了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削弱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以独有的清新质朴的语言魅力,将古本《聊斋》的故事和人物注入现代意识,从一个新的高度对原著中男女之间、人狐之间,甚至人与动物、死物之间的故事进行了颠覆、重构与提升,使其不再只是奇闻异事的记录。
汪曾祺之子汪朗先生认为,父亲独有的清新质朴的语言魅力,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改写《聊斋》再合适不过。“新书对原著‘小改而大动’,故事和人物的描绘变得清晰明了,从现代人的哲学观念、审美视角,注入更多的生命意义和人性的幽微曲折,即便是细致微小的情节也能引人深思。”
作为《聊斋新义》的特邀策划人,著名编剧、策划人史航坦承自己是《聊斋》的“铁杆粉丝”。他特意为这本书作序《我就是想说说我的惊奇》,并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我最喜欢《捕快张三》,那是除了汪曾祺谁都写不出来的。”
在对比不同版本的《聊斋》时,史航列举出了很多《聊斋新义》中改写的故事。“《蛐蛐》中的儿子为了帮助父亲摆脱官府欺压,化身成为一只蛐蛐,但在结局最终死去,无意增加了小说的悲伤色彩;《双灯》中丫环对二小说‘我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我就得走了’,这种超越旧时世俗的婚恋观在当下社会也毫不过时……”,汪曾祺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颠覆、重构、提升了聊斋原著故事,让这本古代小说充溢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异魅力,散发出更多时代新义。
篇6:《聊斋新义》读后感心得
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屏幕上有一部吓唬小孩的大杀器《聊斋》,那诡异的灯光和瘆人的音乐一起,孩子就只敢从手指缝里偷瞄一眼,看看又飘来什么女鬼。
长大一些,我看的第一部“传统经典”,不是四大名著,而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尽管对文言文半懂不懂,可那些“鬼”的故事,似乎比人的故事要有趣得多,也直接得多。有时候,如果盖住“鬼”的身份识别,就是一幕幕人间百态。
很荣幸,很多大家也是这么认为的,比如汪曾祺,还写下了这本《聊斋新义》。他说,自己想做一点实验,改写聊斋故事,使它具有现代意识。而石能择主,人即是花,这种思想本来就是相当现代的,蒲松龄在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思想,令人惊讶。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汪曾祺选了另外一条路——把旧的创造出来了。汪曾祺动笔,不是大刀阔斧地改,但给故事埋下了突出一条岔路般的未尽之意。
《促织》的结局原本是大团圆式的,变成蛐蛐的儿子复活了,他的父亲也功名钱财双收。但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和之前一家人走投无路的故事情绪是矛盾的,也让一个揭露黑暗的剧本在最后作了某种妥协。蒲松龄也许是化愤怒为慰安,汪曾祺却毫不犹豫地把儿子“写死”了——这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瑞云》的原著结尾,在贺生的“帮助”下,瑞云的脸又恢复了光洁。这个故事原本的主题是赞扬贺生的“不以媸妍易念”,这是道德意识,不是审美意识。歌德说过,爱一个人如果不爱她的缺点,不是真正的爱。在汪曾祺的改写中,当瑞云的脸晶莹洁白,一如当年,贺生却不像瑞云一样欢喜,反而若有所思。这样一改,就是一个现代意味的爱情故事了。
据说有记者问过科学家霍金,这一生有什么事情真正打动过你?霍金回答,“遥远的相似性”。“故事新编”的方式其实并不新鲜,民国时期,鲁迅写过一本名字就叫《故事新编》的历史小说集;林语堂也用英语改写过《虬髯客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中国古代小说,最后文言文转英文又转白话文,汇集成一本《中国传奇》。
鲁迅比较谦虚,1935年在给《故事新编》的序言中说,“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但鲁迅改写历史小说,绝不是闲来无事的文人消遣。比如,大禹治水的《理水》一文,就是那个时代的“官场现形记”,其中关于“考察员”的描述,至今读来仍觉眼熟。
林语堂的选择标准则是,“所选各篇皆具有一般性,适合现代短篇小说之主旨……在于描写人性,一针见血,或加深读者对人生之了解,或唤起人类之恻隐心、爱、同情心”。林语堂的第一目标读者是西方人,目的在于普及中国文化,所以在选定篇目之后,改的只是文风,故事主旨并无太多变化。
汪曾祺的《聊斋新义》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与电视剧《聊斋》几乎同期。他没有愤世嫉俗,也没有闲适格调,他想写的,是人的现代意识,“中国的许多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从六朝志怪到《聊斋》,都值得重新处理,从哲学的高度,从审美的视角”。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个说法也许不严谨、不科学,但有据可考。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复出,以《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震动文坛,在一个作品研讨会上,几个青年学者给他定了个位;后来慢慢地就成了定论,学者孙郁在三联书店出过一本写汪曾祺的书,书名就是《革命时代的士大夫》。
这里不讨论“士大夫”,但孙郁说的有道理,“汪曾祺的文章还被不断地阅读,大概是还含着不灭的智慧与人性的温度”。此前评价聊斋最普遍的观点之一,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固然没错,但人性在其中是缺席的,汪曾祺要做的,是把聊斋里的鬼,写成现代的人。
汪曾祺也是个有趣味的人,曾自嘲:“我事写作,原因无他: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他改了原著的一些篇名:把《郭安》改成《明白官》,但文中的官明明是个糊涂官;把《赵城虎》改成《老虎吃错人》,但老虎比人更有人性。林语堂也改写过《促织》,给文中的儿子起名“吉弟”,汪曾祺则起名“黑子”,还把篇名改成《蛐蛐》,风格十分统一。
《聊斋新义》只有13篇,当时有人催他多写几篇去出版,汪曾祺的回复是——“为写而写,为钱而写,质量肯定不会好,而且人也搞得太辛苦。”
这样的作家,这样的书,读来不累,读完能想很久。
篇7:《聊斋新义》读后感心得
“我想做一点试验,改写《聊斋》故事,使它具有现代意识,这是尝试的第一批。”1987年,汪曾祺在爱荷华写作中心访学期间拿起带去异国他乡的一本《聊斋志异选》,开始了“将旧的故事再创造”的写作。
汪曾祺做了哪些改写?他在前言中自述:“《石清虚》我几乎没有什么改动。我把《黄英》大大简化了,删去了黄英与马子才结为夫妇的情节,我不喜欢马子才,觉得他俗不可耐。这样一来,主题就直露了,但也干净得多了。我把《促织》和《瑞云》的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尾改掉了。《促织》本来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揭露性的悲剧,原著却使变成蛐蛐的孩子又复活了,他的父亲也有了功名,这是一大败笔。这和前面一家人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情绪是矛盾的,孩子的变形也就失去使人震动的力量。蒲松龄和自己打了架,迫使作者于不自觉中化愤怒为慰安,于此可见封建统治的酷烈。……小改而大动,即尽量保存传统作品的情节,而在关键的地方加以变动,注入现代意识。改写原有的传说故事,参以己意,使成新篇。”
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最新版的《聊斋新义》,收入经汪曾祺改写的包括《石清虚》《陆判》《画壁》《捕快张三》《双灯》《同梦》等十三个故事,如汪曾祺在序言所言“小改而大动”,以白话重现演绎故事情节,改动多在结尾处。如《画壁》,结尾处以朱守素的驼队又上路了,“骆驼的柔软的大蹄子踩着沙碛,驼队渐行渐远”为收束,取代了原来的“即起,历阶而出”不了了之的草率和“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等说教的枯燥。
而对于《双灯》“魏伫立彷徨,遥见双灯明灭,渐远不可睹,怏郁而反。是夜山头灯火,村人悉望见之”这样本就富有情境意蕴丰沛的结尾,汪曾祺则如实写出“二小呆呆地站着,远远看见双灯一会明,一会灭,越来越远,渐渐看不见了,二小好像掉了魂。这天傍晚,山上的双灯,村里人都看见了。”
十三个故事的改写基本保持了汪曾祺一贯的简远萧散的风格,同时也保留了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削弱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汪朗认为,父亲汪曾祺“新书对原著小改而大动,故事和人物的描绘变得清晰明了,从现代人的哲学观念、审美视角,注入更多的生命意义和人性的幽微曲折,即便是细致微小的情节也能引人深思。”
1月9日举办的《聊斋新义》新书故事会中,汪曾祺之子汪朗,编剧、策划人史航,学者止庵也就该书进行了分享。
“繁笔”“简笔”及故事改写
止庵认为,《聊斋志异》是写作风格很芜杂的小说,主要有两种写作路径:一路是用繁笔,比较接近于唐人小说;一路是用简笔,接近于魏晋小说:“比如《阅微草堂笔记》用的就是简笔,是魏晋小说的路数,当时清朝人认为用简笔是正路,《聊斋》在当时的地位就不如《阅微草堂笔记》。魏晋小说通常就是用几十个到一百个字讲一个事情,这种写法留下了很多空白。”
严格来说那种简笔的那种小说更能给作家灵感和空间,但是汪曾琪带去异乡的《聊斋志异选》收的篇章都是繁笔,是最具有蒲松龄风格的,止庵认为,从汪曾琪《受戒》读起,他是自己写作的美学观念非常强的一个人,当他遇到《聊斋》这本书的时候,他就会要写一个汪曾祺的《聊斋》,不是重述一个蒲松龄的《聊斋》:“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他跟蒲松龄之间有一个切磋,你这一笔我同意,我就照你这笔写,你这笔我要是不同意,我就照我的写。这个事确实是只有他这样的功底,他这样位置的人,才能做这个事。”
而这也让我们想到同样改写了有名的文言作品的《故事新编》,《故事新编》中的神话故事原本都是很简单的小故事,甚至是一个梗概,可以理解为是“简笔”,这就让鲁迅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因而可以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学者汪晖认为鲁迅的《故事新编》为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也对神话中的故事和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与演绎,并加入许多现代的语言、意识、行为,让神话人物言辞戏谑,甚至如他所言“不免有油滑之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有诸多影射,《故事新编》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鲁迅再创造的作品。而《聊斋新义》则像是汪曾祺与蒲松龄的某种“商榷”。
如《蛐蛐》中的儿子为了帮助父亲摆脱官府欺压,化身成为一只蛐蛐,但在结局最终死去,无疑增加了小说的悲伤色彩;《双灯》中丫环对二小说:“我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我就得走了”是超越旧时世俗的婚恋观在当下社会也毫不过时的……汪曾祺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颠覆、重构、提升了聊斋原著故事,让这本古代小说充溢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异魅力,散发出更多时代新义。
汪曾祺的“心重笔轻”
汪朗回忆父亲每天的写作状态:一般早上起来比较早,下碗面吃,泡杯浓茶端着坐在家里的一个破沙发上,“我妹妹说是直眉瞪眼,我说是像老僧入定似的,想四十分钟,然后就开始写,写的时候,大多时候不太打磕巴,没有什么大删大改,他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这是汪曾祺的一种“心重笔轻”的状态,止庵说:“汪先生在80年代初出现,那时候他年龄已经不小了,《受戒》是当时不得了的作品。《受戒》将非常残酷的故事写得很自如。《聊斋志异》里很多故事内容也是很残酷,比如《促织》中,汪先生对蛐蛐有深入的了解,蛐蛐活一秋就会死掉,所以这个孩子化成蛐蛐以后也会在霜降死去,这样一个有点寿终正寝的结局冲淡了悲剧意味。他对于人命看得特别重,所以才会写这种作品。汪先生是一个心重笔轻的人。”
史航认为,落到“心重笔轻”这四个字已经比较圆满了,“《受戒》这个小说骨子里写的是破戒,对于当时的文坛也是一个破戒的行为。我举一个小花絮,当时这个小说出了之后,在江南的农村大队开会,两个小队长听着开会觉得无聊在桌布上写字,他们默写的是《受戒》里的台词,就知道那个时代,80年代初的时候,文学是真的营养了人。汪曾祺有一个散文《白马庙》,里面有一个哑巴是掏粪的,但是他在粪桶上画了画。这就是汪曾祺眼中的世界。”
篇8:《聊斋新义》读后感心得
今年正值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带来的新书《聊斋新义》在订货会上一亮相,就吸引了客商和读者的关注。
《聊斋新义》是汪曾祺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改写。新作保留了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削弱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使其不再只是简单的奇闻异事的记录,堪称对蒲松龄原著的“故事新编”,开“新笔记体小说”之先河。
当天上午,汪曾祺之子汪朗、编剧史航、作家止庵亲临订货会广东展区,解读他们眼中的《聊斋新义》。汪朗认为,父亲汪曾祺独有的清新质朴的语言魅力,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改写《聊斋》再合适不过。“新书对原著‘小改而大动’,故事和人物的描绘变得清晰明了,从现代人的哲学观念、审美视角,注入更多的生命意义和人性的幽微曲折,即便是细致微小的情节也能引人深思。”
作为《聊斋新义》的特邀策划人,史航坦承自己是《聊斋》的“铁杆粉丝”。他特意为这本书作序:“我最喜欢《捕快张三》,那是除了汪曾祺谁都写不出来的。”
在对比不同版本的聊斋时,他列举出很多新书中改写的故事。“《蛐蛐》中的儿子为了帮助父亲摆脱官府欺压,化身成为一只蛐蛐,但在结局最终死去,无意增加了小说的悲伤色彩;《双灯》中丫环对二小说‘我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我就得走了’,这种超越旧时世俗的婚恋观在当下社会也毫不过时……”汪曾祺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颠覆、重构、提升了聊斋原著故事,让这本古代小说充溢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异魅力,散发出更多时代新义。
作家止庵觉得,《聊斋》在汪曾祺的改写下,成就出了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将古代汉语转化为简洁明了的现代汉语,人与妖的阴阳世界不再变得冲突、对立,故事的总体脉络没有多大变化,却更注重生活化和哲理性,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篇9:《聊斋新义》读后感心得
有很多作家,我都听过名字,却从来没有机会拜读过作品,汪曾祺便是其中的一位。这次读汪曾祺的散文,算是填补了一项自我的空白,实现了一个小小的目标。
汪曾祺的文字简洁明了,讲述的都是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甜酸苦辣,花鸟鱼虫,山川湖泊,名胜旧迹,往事回忆等等,但涵盖的知识面却相当广阔,所见所闻谈来头头是道,足见其阅历的丰富。这些文字本身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汇聚起来却令人感到了一种生动的场面,那便是真实的生活,好玩的生活。
他的文字中有很多都是谈论吃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涉及令人乍舌,假如把先生放在当下,我敢断定是名副其实的“吃货”一枚!不光光介绍了各地食物的异同与特色,还把自己的感受都如临其境地展示给了读者,描绘是动人和恰当的,很多地方都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共鸣。
先生也在众多的文字中屡屡提到抗战时西南联大时的历历往事,可见其对那段学习与生活的眷恋。因为自己对那段历史也颇感兴趣,故此读起来也格外亲切,怀念那些著名的大师,怀念在艰苦岁月中精英们的精神和成就,也从另一种视角了解到更多的轶事和趣闻。
才知道先生是沈从文的弟子,所以文集中专门收集了一篇文章是写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的。一来又把边城的情节再次回顾了一遍,并且还有美文赏析般的解说和其中人物创作原型的介绍,更有一些幕后的花絮与原委,对于喜欢文学写作的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引导与启发。
也喜欢先生写的父母与祖父母辈的人物,既包含了真挚的亲情,也从一个侧面让读者了解到了晚清与民国时期的世间百态与人情世故,那些平常人家的生活和环境蓦然就跃动在面前,鲜活了画面。那些看似平淡与不经意的文字间流露出的是中国文人的情怀。琴棋书画诗书酒、茶米油盐酱醋茶,都浮现在这些小小的篇章之中,有生活的真谛,有闲情与雅趣,有山水和情韵,有人情的冷暖,在淡淡的文字与不经意的叙述之间展开了一幅世间的万象,真实又生动。
最后谈谈本书的装帧,其实也和文字一样,非常清新淡雅!相当符合文字的意境,在适当的空间,还插入了些相应的国画,完全是锦上再添鲜花!
篇10:汪曾祺《聊斋新义》读后感心得
《双灯》是汪曾祺老先生写的《聊斋新义》中的一篇,这篇作品在《聊斋志异》的基础上发挥了作者的又一幻想,让人们都了解所有的缘分都明明白白摆在了眼前,平生事不过如此,说的是鬼怪之事,字里行间却满是人间烟火,是人是鬼,是花妖是狐女,个个美丽多情,温柔有才,娇眉机灵,是进入蒲松龄《聊斋志异》谱系的基本要素。
蒲松龄一生清贫,科举未第,他的瑰奇想象,免不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讥评,揭露时政讽刺,遭到“落第文人穷酸心态”的冷哂;《聊斋》中提到大量狐族与人,仙族与人的姻缘,还写得如此平常心,这是汪曾祺老先生改写的原因之一,也是《聊斋志异》直得一读的地方。
天下间事,人若没有心防,与谁结合又有什么关系,人与狐结合,就要共同生活,能持家,男人有危难,还得舍身相救,修成人身本来图一点人世的真情,却为一些俗事废掉了一世情缘。当《双灯》那个女人在你的视线里消失,其他出色的女人就会在远处的地平线上升起;《寄生》《仙人岛》《娇娜》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不谈生与死,且说平常事,男女的姻缘,是收是放,是去是留,万般沉吟也不知如何决断。
人世的缘份,有长有短,有深有浅,相逢是缘,相聚也是缘,云雨无度是缘,一扪也是缘;没有吸引,缘分就耗完了,仅此而己,谁离开了谁,都不应有心理负担,缘分期内什么都好说,过了期限,前世今生,概不负责,人与人的缘分,都是有度的。
唯有《聊斋》讲述着缘份。
篇11:汪曾祺《聊斋新义》读后感心得
看汪曾祺聊斋新义之中写《瑞云》一篇,到结尾处,觉得有点奇怪,本该大团圆的结局竟然多了一些遗憾与感叹,这不像聊斋的原貌。
这故事讲的是杭州一名妓,名为瑞云,貌若天仙、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初次接客时向老鸨指明要自己相人,老鸨定价,遇到情投意合者才可,可见其姿色。俊朗书生贺生一出现,瑞云马上与他一见钟情,但是贺生很穷,没有能力与瑞云常相亲近,后渐渐刻意疏远之,瑞云日夜相盼。一天,一秀才来见瑞云,用手指点了瑞云额头一下,走后,瑞云头上便有指印黑如墨,且黑斑越长越大。自此老鸨虐待瑞云,贺生不忘旧情,向老鸨讨瑞云,老鸨便将她贱卖给贺生。贺生与瑞云结合后,对变丑的瑞云不嫌不弃。后贺生巧遇秀才,才知他就是点黑斑之人,为的是“以小术晦其光而保其璞,留待怜才者之真赏耳。”,让美女变丑,等得真爱出现。最后秀才作法医好了瑞云,瑞云又才美貌若当年。
这在《聊斋志异》之中是个很容易让人记住的故事,就如给美人添一颗痣一样,简单、清新又有些趣味,整个故事有点像寓言,表现了男子真情的可贵。结局当然是好的,秀才变成仙人飞走,有情人天不负,灰姑娘又变成白天鹅,贺生和瑞云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然而在汪曾祺先生的新编之中,结尾却加了这么一小段。
这天晚上,瑞云高烧红烛,剔亮银灯。
贺生不像瑞云一样欢喜,明晃晃的灯烛,粉扑扑的嫩脸,他觉得不惯,他若有所失。
瑞云觉得他的爱抚不像平日那样温存,那样真挚,她坐起来,轻轻地问:
“你怎么了?”
一句你怎么了,全文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像是一颗糖放在嘴里将要化掉,却突然觉得不怎么甜了。只是这最后的一点失落,让整个故事变了一种感觉,变得更像现代小说,而不只是好看的故事了。
去掉黑斑的瑞云,仿若另一个人,让贺生心里有些生疏了。就像我们突然将镜子上蒙的一层尘土擦去,世界突然清晰了,我们的眼睛在一瞬间就有些不习惯。这种微妙的捕捉是多么具有偶然性。它似乎只取决于一瞬间,在烛光下贺生将目光投向瑞云的那一瞬间。如果他当时太高兴了,或者是刹那间就被瑞云的美捕获了,他可能就会激动不已,不想太多,高高兴兴抱住焕然一新的瑞云。然而也很有可能,他投去目光之时还带着某种很本能的惊奇,带着一丝捉摸不定的疑惑,然后就产生了汪曾祺所写的那种陌生之感。谁知道呢?
记得唐诺在谈到侦探、武侠等类型小说和严肃小说的不同时,曾说到很关键一点是严肃小说不排除一种偶然性:人们的心思与情绪变幻莫测,有时竟会让自己惊奇,安娜·卡列宁娜的卧轨不是一开始就想好的。严肃小说总可以捕捉某种偶然,从某一个瞬间开始,让世界变成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
当然,在汪曾祺的新编之中,这种偶然性的处理并不突兀,在前面的文字中就多多少少对原文加以修改,做了铺垫。
在《聊斋志异》原文之中,为了突出贺生的情义难得,写瑞云刚被贺生接回去时,自觉以现在的容貌配不上,便“牵衣揽涕,不敢以伉俪自居,愿备妾媵,以俟来者。”哭着请求贺生纳妾。然而此时的贺生可比写《浮生六记》的沈复先生更有情,义正言辞道:“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衰故忘卿哉!”遂不复娶。想当年沈复总写他和妻子情深意切,妻子劝其再娶小妾,他起初不应,后来还是娶了一名文采斐然的歌女。相形之下,这贺生可真是了不起。
汪曾祺写的这篇新义,改的不多,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节奏,但是在这一处却明显改动了。
这里的瑞云没有劝贺生娶妾。而是
“每晚临睡,总把所有灯烛都吹灭了。”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一床细雨,半床明月。
贺生真的对瑞云脸上那块黑看惯了。他不觉得有什么难看。似乎瑞云脸上本来就有,应该有。
瑞云还是觉得歉然。她有时晨妆照镜,会回头对贺生说:
“我对不起你!”
“不许你说这样的话!”
这个瑞云更现代一些了,也更鲜活一些了!她很本能地临睡关灯,让贺生暂时不见自己的瑕疵。“无灯胜有灯。”,这不失为一种聪明举动。
这样黑暗中的同床共枕滋生出绵绵情意来,贺生就更爱他,渐渐也接受她的黑斑了。
这个伏笔就像轻轻地关上一个阀门,再打开另一个阀门,让涓涓细流沿另一条小渠流去。整个文章的感觉就变了。
篇12:汪曾祺《聊斋新义》读后感心得
腊月二十好几了,昆明真暖和,处处是花,十足的春天。可也风大,呜呜呜呜的。这呜呜声,让人想起《聊斋》。
我们这代人看《聊斋》,大抵是先从早年的电视剧开始的:一盏昏黄的灯笼,在夜风里摇摇晃晃。它给人的感觉不是古典的浪漫,而是恐怖的鬼狐世界。后来读原书,乃了解到一个深情的古代中国。再后来看到了老头儿汪曾祺改写的《聊斋》,呀,真了不起,令人惊奇。
我算不上“汪迷”“汪粉”,可也是打心底儿里爱老头儿。我收藏的汪著,少说也有几十种吧。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聊斋新义》单行本,我又立马买了一本。这本是特别本,钤“汪曾祺印”,史航、汪朗签名。史航是该书策划,并为之作序;汪朗是老头儿长子。
《新义》收文13篇,包括《瑞云》《黄英》《蛐蛐》《石清虚》《陆判》《双灯》《画壁》《捕快张三》《同梦》《明白官》《牛飞》《老虎吃错人》《人变老虎》。老头儿按照自己的意思,让《聊斋》更具现代意识。从《新义》里,我们看到了老头儿对人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这是很了不起的。
清代志怪小说,跟《聊斋》并峙的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笔记》跟《聊斋》不一样,前者是学者之笔,后者是文人之笔,纪晓岚看不上蒲松龄,而老头儿似乎不大瞧得起《笔记》,说太忠于见闻,没什么看头,纪晓岚是个迂夫子。不过,我倒是很喜欢《笔记》。数年前,我尝试改写《笔记》,自觉得可以,但看过《新义》之后,直羞得无地自容:我那是写的啥啊!职是之故,又激起我改写《笔记》的小心思。哪怕写出来挨骂,也没关系。
篇13:汪曾祺《聊斋新义》读后感
“故事新编”的方式,并不少见。鲁迅写过一本名字就叫《故事新编》的历史小说集;林语堂也用英语改写过《虬髯客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中国古代小说,最后文言文转英文又转白话文,汇集成一本《中国传奇》。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汪曾祺改写了《聊斋》里的13篇文章,写成里自己的《聊斋新义》。他说,自己想做一点实验,改写聊斋故事,使它具有现代意识。而石能择主,人即是花,这种思想本来就是相当现代的,蒲松龄在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思想,令人惊讶。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汪曾祺选了另外一条路——把旧的创造出来了。汪曾祺动笔,不是大刀阔斧地改,但给故事埋下了突出一条岔路般的未尽之意。
而且,汪曾祺的改写保留了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削弱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使其不再只是简单的奇闻异事的记录。新书对原著“小改而大动”,故事和人物的描绘变得清晰明了,从现代人的哲学观念、审美视角,注入更多的生命意义和人性的幽微曲折,即便是细致微小的情节也能引人深思。汪曾祺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颠覆、重构、提升了聊斋原著故事,让这本古代小说充溢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异魅力,散发出更多时代新义。
比如在《聊斋》原书中,《瑞云》结尾,在贺生的“帮助”下,瑞云的脸又恢复了光洁。这个故事原本的主题是赞扬贺生的“不以媸妍易念”,这是道德意识,不是审美意识。歌德说过,爱一个人如果不爱她的缺点,不是真正的爱。在汪曾祺的改写中,当瑞云的脸晶莹洁白,一如当年,贺生却不像瑞云一样欢喜,反而若有所思。这样一改,就是一个现代意味的爱情故事了。
篇14:汪曾祺《聊斋新义》读后感
从六朝到明清时期,民间流传有很多魔幻故事,蒲松龄的《聊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著名学者、传记随笔作家止庵觉得,《聊斋》在汪曾祺的改写下,成就了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将古代汉语转化为简洁明了的现代汉语,人与妖的阴阳世界不再变得冲突、对立,故事的总体脉络没有多大变化,却更注重生活化和哲理性,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说起这本首次出版的《聊斋新义》单行本,汪郎先生赞叹道:“这是我们老头儿作品里面‘添料’最多的,也是老头儿出版的各种文集当中制作最精美的书之一。”的确,该书收录了汪曾祺改写的13个聊斋故事+著名美术家于受万的13幅插画+蒲松龄13篇原文+汪曾祺《聊斋新义》仅存手稿+蒲松龄《聊斋志异》高清手稿,可谓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包含多种审美体验的精心之作。
据悉,《聊斋新义》除了普通版本外,还将推出限量版本,全球限量600册,限量版图书扉页有全球唯一编号,拟请史航、汪朗两位老师亲笔签名,并钤汪曾祺印,漆口版为三面书口漆玫红色,为爱书者提供一个更值得收藏的版本。
今年,正值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聊斋新义》作为汪曾祺先生第一个面世的单行本,代老先生完成了新时代与旧时空的一场文学对话,为聊斋经典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不埋没一本好书,不错过一个爱书人,”以此纪念永远的汪曾祺先生。
我想给读者一点心灵上的滋润。杜甫有两句形容春雨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希望我的小说能产生这样的作用。——汪曾祺
篇15:汪曾祺《聊斋新义》读后感
“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
汪老先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吃货特性的,如顽童般,却也真切,先生的文字中几乎可吃的不可吃的都拿来吃了个遍,还个个是顶真好吃的东西,别的不说,豆汁儿我就无法接受,真真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但,仍旧舍不得放下,食物在先生的笔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饭间,端上一碗白米饭,捧上一本先生的书,仿若尝遍世间百味。
先生有时用笔极清雅,有时却又极放任,有时淡然如君子,有时戏谑似顽童。
记得还有一篇关于臭豆腐的文章,原文中的一段是这样的,“我们在长沙,想尝尝毛泽东在火宫殿吃过的臭豆腐,循味跟踪,臭味渐浓,'快了,快到了,闻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个公共厕所!”哈哈哈!真是有趣,也就先生能将这等糗事写的直接坦诚,又趣味十足。
先生的散文短,直接,通透,淡若无质,却带着余味,总想再多看一点,却没有了,汪老先生总是这般喜欢吊人胃口。
先生的文字下除却吃食,还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人间草木四字形容得倒是真切。
先生写花,或淡雅,美得清新脱俗。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或直接,粗俗如贩夫走卒。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先生的文字是跳的,像孩子不好好走路。他喜欢琐碎事物,对这种触控可及事物的关爱伴随他的写作始终。
只有心中有情之人才能将那些琐碎之物形容的这般情意绵绵,人间草木皆有情,有情的到底是草木,还是那个写草木的人呢?
篇16:汪曾祺《聊斋新义》读后感
近期,由著名编剧史航策划并作序的《聊斋新义》单行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此来纪念汪先生的百岁诞辰。新作保留了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削弱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使其不再只是简单的奇闻异事的记录,堪称对蒲松龄原著难以超越的“故事新编”,开“新笔记体小说”之先河。
汪朗认为,父亲汪曾祺独有的清新质朴的语言魅力,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改写《聊斋》再合适不过。“新书对原著‘小改而大动’,故事和人物的描绘变得清晰明了,从现代人的哲学观念、审美视角,注入更多的生命意义和人性的幽微曲折,即便是细致微小的情节也能引人深思。”
作为《聊斋新义》的特邀策划人,著名编剧、策划人史航坦承自己是《聊斋》的“铁杆粉丝”。他特意为这本书作序:“我最喜欢《捕快张三》,那是除了汪曾祺谁都写不出来的。”
在对比不同版本的聊斋时,他列举出很多新书中改写的故事。“《蛐蛐》中的儿子为了帮助父亲摆脱官府欺压,化身成为一只蛐蛐,但在结局最终死去,无意增加了小说的悲伤色彩;《双灯》中丫环对二小说‘我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我就得走了’,这种超越旧时世俗的婚恋观在当下社会也毫不过时……”汪曾祺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颠覆、重构、提升了聊斋原著故事,让这本古代小说充溢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异魅力,散发出更多时代新义。
从六朝到明清时期,民间流传有很多魔幻故事,蒲松龄的《聊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止庵觉得《聊斋》在汪曾祺的改写下,成就出了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将古代汉语转化为简洁明了的现代汉语,人与妖的阴阳世界不再变得冲突、对立,故事的总体脉络没有多大变化,却更注重生活化和哲理性,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聊斋新义》作为汪曾祺先生第一个面世的单行本,代老先生完成了新时代与旧时空的一场文学对话,为聊斋经典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不埋没一本好书,不错过一个爱书人,”以此纪念永远的汪曾祺先生。
篇17:读汪曾祺《聊斋新义》读后感
汪曾祺的小说深受几代读者的喜爱。作为对蒲松龄《聊斋》的改编“实验”,《聊斋新义》是比较特别的一部,1988年在《人民文学》发表以来,被众多读者争相传阅。近期,由著名编剧史航策划并作序的《聊斋新义》单行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此来纪念汪先生的百岁诞辰。
“我想做一点实验,改写<聊斋>故事,使它具有现代意识”。1988年,汪曾祺在给《人民文学》的创作谈中这样写到。《聊斋新义》是汪曾祺对蒲松龄《聊斋志异》部分篇章的改写,共13篇。
汪曾祺之子汪朗先生认为,父亲独有的清新质朴的语言魅力,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改写《聊斋》再合适不过。“新书对原著‘小改而大动’,故事和人物的描绘变得清晰明了,从现代人的哲学观念、审美视角,注入更多的生命意义和人性的幽微曲折,即便是细致微小的情节也能引人深思。”
作为《聊斋新义》的特邀策划人,著名编剧、策划人史航坦承自己是《聊斋》的“铁杆粉丝”。他特意为这本书作序《我就是想说说我的惊奇》,在对比不同版本的《聊斋》时,史航说,汪曾祺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颠覆、重构、提升了聊斋原著故事,让这本古代小说充溢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异魅力,散发出更多时代新义。
著名学者、传记随笔作家止庵觉得,《聊斋》在汪曾祺的改写下,成就了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将古代汉语转化为简洁明了的现代汉语,人与妖的阴阳世界不再变得冲突、对立,故事的总体脉络没有多大变化,却更注重生活化和哲理性,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说起这本首次出版的《聊斋新义》单行本,汪郎先生赞叹道:“这是我们老头儿作品里面‘添料’最多的,也是老头儿出版的各种文集当中制作最精美的书之一。”的确,该书收录了汪曾祺改写的13个聊斋故事+著名美术家于受万的13幅插画+蒲松龄13篇原文+汪曾祺《聊斋新义》仅存手稿+蒲松龄《聊斋志异》高清手稿,可谓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包含多种审美体验的精心之作。
《聊斋新义》除了普通版本外,还将推出限量版本,全球限量600册,限量版图书扉页有全球唯一编号,拟请史航、汪朗两位老师亲笔签名,并钤汪曾祺印,漆口版为三面书口漆玫红色,为爱书者提供一个更值得收藏的版本。
《聊斋新义》作为汪曾祺先生第一个面世的单行本,为聊斋经典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不埋没一本好书,不错过一个爱书人,”以此纪念永远的汪曾祺先生。
★ 《受戒》读后感
★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聊斋新义》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共17篇)】相关文章:
军训词典心得体会2022-06-03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初中2023-01-16
国内外文学常识2023-08-17
读《伊索寓言》 教案教学设计2024-03-22
围城800字读后心得体会2022-11-03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介绍2023-10-06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2024-02-06
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心得体会2023-11-09
《忆读书》读书心得体会2023-04-22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202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