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弟子规读后感(锦集20篇)由网友“binfada888”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三字经弟子规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三字经》《弟子规》读后感
《三字经》《弟子规》读后感
《三字经》、《弟子规》可真是两篇宝贵的好文章啊!今日我读了一遍,才知其中蕴含着天地间的哲理是我们这些“90后的青年男女”所不懂的,今天,我就把我看过的《三字经》、《弟子规》的感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父母、老师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不错,我们在童年所养成许多习惯都与父母的平日里的习惯息息相关。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随地吐痰,被他们熏陶出来的孩子也是喜欢随地吐痰的,又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读书,被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喜欢读书。可见,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好的影响将让你走上正道,坏的影响将让你走上邪门歪道。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仔细想想平日里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父母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是启蒙老师,而老师则是父母之后的又一重要人物,他们教我们读书,教我们算术,教我们孝敬父母,教我们明理。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时无刻地鞭策你,督促你,让你拥有一颗明智的心和聪慧的大脑,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让你拥有纯洁、高尚的灵魂。老师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太阳。
孝亲、敬长
既然他们赋予了我们本来所没有的才能,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我们为什么不孝敬、尊敬他们呢?孝敬父母,不能总让父母操心、生气,因为气大伤身啊!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呢?孝敬父母,要听父母的话,父母吩咐的,如果合情、合理、合法,那我们就应该积极努力、不遗余力的去做,因为父母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还对我们有恩惠,这样的恩惠不应该忘记,而应刻骨铭心,牢记一生!孝敬父母,我们更应关心、体贴父母,父母劳累了,我们应该主动端茶送水,父母生病了,我们要把药亲自端给他们。古时候有个黄香为父温席、扇凉,难道现在的我们为父母做一点点小事都不愿么?( cnfla:www.cnfla.com )
在学校应该好好学习,这不仅是一种尊敬师长的表现,更是一种孝敬父母的表现,好好学习不仅回报父母,还回报了社会、国家。老师赋予了我们许多,我们更应好好对待他们。有的学生总是和老师对着干,唱反调,上课起哄,无故旷课。你们怎么不用大脑想想,你们这样做对得起老师么?老师一心只想叫同学们学好,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更应尊敬老师啊!首先见到老师要问好,这是最起码的、一个高中生必备的礼貌和涵养。我们更要为老师着想,将心比心。别看老师平时对我们严厉,但要明白严也是爱,娇惯反而是害!对于以上的父母、老师,我们都应当把他们看做圣人,用圣人的眼光和方式去对待自己的父母、老师啊!
学习、刻苦
《三字经》中曾说过:“少不学,老何为?”的确,现在不为将来的`幸福奠基,那我们的将来应该怎么办?未来的日子怎么过?这些问题我们想过不止千次百次了,尤其是我,常常一个人呆坐在夜里,仰望茫茫的星空,心里成百上千次地问我自己:“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将来的幸福我该怎么创造?”想破了大天,去终于言归正传,归到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啊,成功正是由每一天的“向上”积累起来的,只有每一天的“向上”,我们才会攀上成功的高峰,而“向上”的原动力正是刻苦,
不刻苦学习,敷衍了事,又怎么会成功呢?
文化、差异
我们是“90的青年男女。”雷锋精神在许多青年心目中已被淡化,焦裕禄的形象或许大多数青年已经从记忆上抹去,取而代之的却是“月光族”和“韩流”。路边常常有人行乞,可现在的青年又有谁去关心一下他们呢?青年们已经忘记了本国的一些节日和文化,反而去追逐那些“非主流文化”啊!不禁教我寒心在非主流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十分怪异,讲话怪异,造型怪异,着装更怪异,一切都怪异到了极点,真不知道现在的青年男女到底在想什么啊!看看我,多么单纯、朴素、老实,真的可以为《弟子规》做形象代言了!
道德、修养
一人随便往地上吐了一口痰,一口痰事小,传染疾病事大,更影响市容!难道真的就以为吐一口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么?错了!很多人不只是往地上吐一口痰,而且用脏话骂人,随地小便,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难道我们的世界就应被那些没道德,没修养的人糟蹋?唉!或许只是由于地点不同罢了!他们并没有把外界当做自己的家,他们再没有修养也不可能在自己家里吐痰、大声骂人和便溺的!他们并没有想过该怎么融入这个社会,一个人的修养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儒家所宣扬的传统,唉!只可惜现在社会中的仁义、礼智已经在青年男女中淡化了,自私愚昧却淡淡表现在了青年男女的身上,捡到别人财物会主动归还失主的毕竟是少数,这少数人还有些良知,而那些没有良知的,早将财物挥霍一空。同学中有人受欺负了,同学们顶多会关心安慰一下,又有谁去想过为那个受欺负的学生讨回公道呢?我总会赶紧向老师报告或者去找那个欺负学生的学生,去找他理论,要相信人间有正义,公平尚存啊!要有爱心,要仁爱啊,同学们!
诚实、守信
做人要诚实,有信誉,别人才会信得起你,我们有许多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古人就遵循着诚信这一优良传统,到了我们这代反而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淡化了!平日里我们总是不能按时参加约会,这让举办约会的人很尴尬,所以我们必须按时,古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们不能否认,做人守信到永远是一个人必备的品德啊!谁也不能将这一品德淡化,要知道一个人无信誉,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90后的青年男女”希望你们看了本人这篇读后感可以反省一下,改变一下自己。
篇2:《三字经》《弟子规》读后感
《三字经》《弟子规》读后感
父母、老师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不错,我们在童年所养成许多习惯都与父母的平日里的习惯息息相关。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随地吐痰,被他们熏陶出来的孩子也是喜欢随地吐痰的,又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读书,被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喜欢读书。可见,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好的影响将让你走上正道,坏的影响将让你走上邪门歪道。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仔细想想平日里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父母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是启蒙老师,而老师则是父母之后的又一重要人物,他们教我们读书,教我们算术,教我们孝敬父母,教我们明理。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时无刻地鞭策你,督促你,让你拥有一颗明智的心和聪慧的大脑,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让你拥有纯洁、高尚的灵魂。老师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太阳。 孝亲、敬长 既然他们赋予了我们本来所没有的才能,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我们为什么不孝敬、尊敬他们呢?孝敬父母,不能总让父母操心、生气,因为气大伤身啊!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呢?孝敬父母,要听父母的话,父母吩咐的,如果合情、合理、合法,那我们就应该积极努力、不遗余力的去做,因为父母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还对我们有恩惠,这样的恩惠不应该忘记,而应刻骨铭心,牢记一生!孝敬父母,我们更应关心、体贴父母,父母劳累了,我们应该主动端茶送水,父母生病了,我们要把药亲自端给他们。古时候有个黄香为父温席、扇凉,难道现在的我们为父母做一点点小事都不愿么? 在学校应该好好学习,这不仅是一种尊敬师长的表现,更是一种孝敬父母的表现,好好学习不仅回报父母,还回报了社会、国家。老师赋予了我们许多,我们更应好好对待他们。有的学生总是和老师对着干,唱反调,上课起哄,无故旷课。你们怎么不用大脑想想,你们这样做对得起老师么?老师一心只想叫同学们学好,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更应尊敬老师啊!首先见到老师要问好,这是最起码的、一个高中生必备的礼貌和涵养。我们更要为老师着想,将心比心。别看老师平时对我们严厉,但要明白严也是爱,娇惯反而是害!对于以上的父母、老师,我们都应当把他们看做圣人,用圣人的眼光和方式去对待自己的父母、老师啊! 学习、刻苦 《三字经》中曾说过:“少不学,老何为?”的确,现在不为将来的'幸福奠基,那我们的将来应该怎么办?未来的日子怎么过?这些问题我们想过不止千次百次了,尤其是我,常常一个人呆坐在夜里,仰望茫茫的星空,心里成百上千次地问我自己:“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将来的幸福我该怎么创造?”想破了大天,去终于言归正传,归到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啊,成功正是由每一天的“向上”积累起来的,只有每一天的“向上”,我们才会攀上成功的高峰,而“向上”的原动力正是刻苦。不刻苦学习,敷衍了事,又怎么会成功呢? 文化、差异 我们是“90的青年男女。”雷锋精神在许多青年心目中已被淡化,焦裕禄的形象或许大多数青年已经从记忆上抹去,取而代之的却是“月光族”和“韩流”。路边常常有人行乞,可现在的青年又有谁去关心一下他们呢?青年们已经忘记了本国的一些节日和文化,反而去追逐那些“非主流文化”啊!不禁教我寒心在非主流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十分怪异,讲话怪异,造型怪异,着装更怪异,一切都怪异到了极点,真不知道现在的青年男女到底在想什么啊!看看我,多么单纯、朴素、老实,真的可以为《弟子规》做形象代言了! 道德、修养 一人随便往地上吐了一口痰,一口痰事小,传染疾病事大,更影响市容!难道真的就以为吐一口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么?错了!很多人不只是往地上吐一口痰,而且用脏话骂人,随地小便,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难道我们的世界就应被那些没道德,没修养的人糟蹋?唉!或许只是由于地点不同罢了!他们并没有把外界当做自己的家,他们再没有修养也不可能在自己家里吐痰、大声骂人和便溺的!他们并没有想过该怎么融入这个社会,一个人的修养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儒家所宣扬的传统,唉!只可惜现在社会中的仁义、礼智已经在青年男女中淡化了,自私愚昧却淡淡表现在了青年男女的身上,捡到别人财物会主动归还失主的毕竟是少数,这少数人还有些良知,而那些没有良知的,早将财物挥霍一空。同学中有人受欺负了,同学们顶多会关心安慰一下,又有谁去想过为那个受欺负的学生讨回公道呢?我总会赶紧向老师报告或者去找那个欺负学生的学生,去找他理论,要相信人间有正义,公平尚存啊!要有爱心,要仁爱啊,同学们! 诚实、守信 做人要诚实,有信誉,别人才会信得起你,我们有许多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古人就遵循着诚信这一优良传统,到了我们这代反而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淡化了!平日里我们总是不能按时参加约会,这让举办约会的人很尴尬,所以我们必须按时,古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们不能否认,做人守信到永远是一个人必备的品德啊!谁也不能将这一品德淡化,要知道一个人无信誉,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篇3:三字经弟子规读后感
1.《三字经》有感500字
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告诉让我受益匪浅。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2.《弟子规》有感500字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3.《三字经》有感500字
在《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又是给我买点读机,又是给我买写字桌,星期六星期天还送我去老师家补课。从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买给我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父母说一下我,我还会不服气,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学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父母为什么这样,是希望我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兄长,尊敬兄长的道理。而现在有些孩子在家大多都是小皇帝,他们惟我独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买,没买到就不高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谦让,我们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学了《三字经》后,我的收获真不少。
4《弟子规》有感500字
我们学了《弟子规》。回到家我问妈妈什么是《弟子规》,妈妈说《弟子规》主要讲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妈妈还说要我对照自己的行为认真阅读,背诵。我一听来了兴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里的乖乖女,应该不会与书中所说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详细阅读《弟子规》却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上放着练习本,练习册,漫画书……所有和学习有关,无关的书全都放在书桌上,东一本,西一本,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有时比登天还难。现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却常常忘记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没有告诉妈妈,我回到家里妈妈狠狠地说了我一顿,我读过《弟子规》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对,我出门时要和妈妈打招呼,回家时也要跟妈妈说一声。这样妈妈就不用担心了。
我读完了《弟子规》,了解了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
篇4:弟子规,三字经读后感
弟子规,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读后感作文
一
《三字经》这本书讲述了人从生来的本性到儿童再到少年时期父母 师长对他的重要性。读了这本书我收益很多。
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古时候孟子的母亲培育孟子,她特选择适宜的邻居相处,但是孟子就是不认真读书,孟母气得把织布机上已经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以此教育孟子学习就像这织了一半的布被剪断线半途而废。孟母真是敬佩。
《三字经》告诉我们年幼时不好好学习,年纪一大把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一块玉石不加以琢磨,怎么会成为有用的器具呢?书中还教我们要亲近良师益友,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恭敬兄长这些道理。黄香九岁就能为父亲暖席子,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对我们终生受益。
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从小就要戒除不良习惯,自觉养成勤勉用功奋发图强的习惯。
二
你知道《三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吗?它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古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这本书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三字经》以少儿启蒙读物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它的意思就是说: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上床睡觉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读到这里,我惭愧地想:我和黄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呀,生活中的我,放学回到家,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呀。爸爸妈妈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多么辛苦呀!记得有一次,妈妈刚下班回来,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赖在红木椅上,大声喊:“你自己吧,大结局了。”说完,又赖在椅子上看电视。吃饭了,妈妈没帮我拿碗筷,我也无可无奈,拖拖拉拉去拿。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非常认真的读了这本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介精湛的哲言隽语所吸引;“孟母择邻”、“黄香温习”、“孔融让梨”......我被一个个寓意深远的故事所感动。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他就经常模仿那些办丧事人的哭泣;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集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学堂附近,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正所谓“近朱则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不经雕琢,怎能成大器?我们应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勇登峰顶,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还有“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讲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纣王朝的残暴统治,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周朝使我国历代王朝中最久的朝代。读了“三字经”后,我对这段历史印象更深刻了。
《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我建议你去读一读,他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
读《三字经》、《弟子规》有感
父母、老师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不错,我们在童年所养成许多习惯都与父母的平日里的习惯息息相关。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随地吐痰,被他们熏陶出来的孩子也是喜欢随地吐痰的,又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读书,被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喜欢读书。可见,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好的影响将让你走上正道,坏的影响将让你走上邪门歪道。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仔细想想平日里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父母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是启蒙老师,而老师则是父母之后的又一重要人物,他们教我们读书,教我们算术,教我们孝敬父母,教我们明理。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时无刻地鞭策你,督促你,让你拥有一颗明智的心和聪慧的大脑,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让你拥有纯洁、高尚的灵魂。老师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太阳。
孝亲、敬长
既然他们赋予了我们本来所没有的才能,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我们为什么不孝敬、尊敬他们呢?孝敬父母,不能总让父母操心、生气,因为气大伤身啊!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呢?孝敬父母,要听父母的话,父母吩咐的,如果合情、合理、合法,那我们就应该积极努力、不遗余力的去做,因为父母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还对我们有恩惠,这样的恩惠不应该忘记,而应刻骨铭心,牢记一生!孝敬父母,我们更应关心、体贴父母,父母劳累了,我们应该主动端茶送水,父母生病了,我们要把药亲自端给他们。古时候有个黄香为父温席、扇凉,难道现在的我们为父母做一点点小事都不愿么?
在学校应该好好学习,这不仅是一种尊敬师长的表现,更是一种孝敬父母的表现,好好学习不仅回报父母,还回报了社会、国家。老师赋予了我们许多,我们更应好好对待他们。有的学生总是和老师对着干,唱反调,上课起哄,无故旷课。你们怎么不用大脑想想,你们这样做对得起老师么?老师一心只想叫同学们学好,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更应尊敬老师啊!首先见到老师要问好,这是最起码的、一个高中生必备的礼貌和涵养。我们更要为老师着想,将心比心。别看老师平时对我们严厉,但要明白严也是爱,娇惯反而是害!对于以上的父母、老师,我们都应当把他们看做圣人,用圣人的眼光和方式去对待自己的父母、老师啊!
学习、刻苦
《三字经》中曾说过:“少不学,老何为?”的.确,现在不为将来的幸福奠基,那我们的将来应该怎么办?未来的日子怎么过?这些问题我们想过不止千次百次了,尤其是我,常常一个人呆坐在夜里,仰望茫茫的星空,心里成百上千次地问我自己:“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将来的幸福我该怎么创造?”想破了大天,去终于言归正传,归到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啊,成功正是由每一天的“向上”积累起来的,只有每一天的“向上”,我们才会攀上成功的高峰,而“向上”的原动力正是刻苦。不刻苦学习,敷衍了事,又怎么会成功呢?
文化、差异
我们是“90的青年男女。”雷锋精神在许多青年心目中已被淡化,焦裕禄的形象或许大多数青年已经从记忆上抹去,取而代之的却是“月光族”和“韩流”。路边常常有人行乞,可现在的青年又有谁去关心一下他们呢?青年们已经忘记了本国的一些节日和文化,反而去追逐那些“非主流文化”啊!不禁教我寒心在非主流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十分怪异,讲话怪异,造型怪异,着装更怪异,一切都怪异到了极点,真不知道现在的青年男女到底在想什么啊!看看我,多么单纯、朴素、老实,真的可以为《弟子规》做形象代言了!
篇5:弟子规 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弟子规》可真是两篇宝贵的好文章啊!今日我读了一遍,才知其中蕴含着天地间的哲理是我们这些“90后的青年男女”所不懂的。今天,我就把我看过的《三字经》、《弟子规》的感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父母、老师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不错,我们在童年所养成许多习惯都与父母的平日里的习惯息息相关。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随地吐痰,被他们熏陶出来的孩子也是喜欢随地吐痰的,又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读书,被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喜欢读书。可见,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好的影响将让你走上正道,坏的影响将让你走上邪门歪道。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仔细想想平日里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父母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是启蒙老师,而老师则是父母之后的又一重要人物,他们教我们读书,教我们算术,教我们孝敬父母,教我们明理。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时无刻地鞭策你,督促你,让你拥有一颗明智的心和聪慧的大脑,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让你拥有纯洁、高尚的灵魂。老师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太阳。
孝亲、敬长
既然他们赋予了我们本来所没有的才能,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我们为什么不孝敬、尊敬他们呢?孝敬父母,不能总让父母操心、生气,因为气大伤身啊!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呢?孝敬父母,要听父母的话,父母吩咐的,如果合情、合理、合法,那我们就应该积极努力、不遗余力的去做,因为父母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还对我们有恩惠,这样的恩惠不应该忘记,而应刻骨铭心,牢记一生!孝敬父母,我们更应关心、体贴父母,父母劳累了,我们应该主动端茶送水,父母生病了,我们要把药亲自端给他们。古时候有个黄香为父温席、扇凉,难道现在的我们为父母做一点点小事都不愿么?
在学校应该好好学习,这不仅是一种尊敬师长的表现,更是一种孝敬父母的表现,好好学习不仅回报父母,还回报了社会、国家。老师赋予了我们许多,我们更应好好对待他们。有的学生总是和老师对着干,唱反调,上课起哄,无故旷课。你们怎么不用大脑想想,你们这样做对得起老师么?老师一心只想叫同学们学好,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更应尊敬老师啊!首先见到老师要问好,这是最起码的、一个高中生必备的礼貌和涵养。我们更要为老师着想,将心比心。别看老师平时对我们严厉,但要明白严也是爱,娇惯反而是害!对于以上的父母、老师,我们都应当把他们看做圣人,用圣人的眼光和方式去对待自己的父母、老师啊!
学习、刻苦
《三字经》中曾说过:“少不学,老何为?”的确,现在不为将来的幸福奠基,那我们的将来应该怎么办?未来的日子怎么过?这些问题我们想过不止千次百次了,尤其是我,常常一个人呆坐在夜里,仰望茫茫的星空,心里成百上千次地问我自己:“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将来的幸福我该怎么创造?”想破了大天,去终于言归正传,归到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啊,成功正是由每一天的“向上”积累起来的,只有每一天的“向上”,我们才会攀上成功的高峰,而“向上”的原动力正是刻苦。不刻苦学习,敷衍了事,又怎么会成功呢?
文化、差异
我们是“90的青年男女。”雷锋精神在许多青年心目中已被淡化,焦裕禄的形象或许大多数青年已经从记忆上抹去,取而代之的却是“月光族”和“韩流”。路边常常有人行乞,可现在的青年又有谁去关心一下他们呢?青年们已经忘记了本国的一些节日和文化,反而去追逐那些“非主流文化”啊!不禁教我寒心在非主流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十分怪异,讲话怪异,造型怪异,着装更怪异,一切都怪异到了极点,真不知道现在的青年男女到底在想什么啊!看看我,多么单纯、朴素、老实,真的可以为《弟子规》做形象代言了!
道德、修养
一人随便往地上吐了一口痰,一口痰事小,传染疾病事大,更影响市容!难道真的就以为吐一口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么?错了!很多人不只是往地上吐一口痰,而且用脏话骂人,随地小便,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难道我们的世界就应被那些没道德,没修养的人糟蹋?唉!或许只是由于地点不同罢了!他们并没有把外界当做自己的家,他们再没有修养也不可能在自己家里吐痰、大声骂人和便溺的!他们并没有想过该怎么融入这个社会,一个人的修养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儒家所宣扬的传统,唉!只可惜现在社会中的仁义、礼智已经在青年男女中淡化了,自私愚昧却淡淡表现在了青年男女的身上,捡到别人财物会主动归还失主的毕竟是少数,这少数人还有些良知,而那些没有良知的,早将财物挥霍一空。同学中有人受欺负了,同学们顶多会关心安慰一下,又有谁去想过为那个受欺负的学生讨回公道呢?我总会赶紧向老师报告或者去找那个欺负学生的学生,去找他理论,要相信人间有正义,公平尚存啊!要有爱心,要仁爱啊,同学们!
诚实、守信
做人要诚实,有信誉,别人才会信得起你,我们有许多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古人就遵循着诚信这一优良传统,到了我们这代反而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淡化了!平日里我们总是不能按时参加约会,这让举办约会的人很尴尬,所以我们必须按时,古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们不能否认,做人守信到永远是一个人必备的品德啊!谁也不能将这一品德淡化,要知道一个人无信誉,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90后的青年男女”希望你们看了本人这篇读后感可以反省一下,改变一下自己。
篇6:精选的三字经弟子规读后感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
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现代化开放意识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同时也是个暴君。可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顺应了“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生活逻辑的人物。 他为了统一中国,加强训练精兵。
虽然,每一个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都是一次生死决择,但这么残酷的训练却为日后,统一中国做了奠基。 统一中国后,他虽然残暴,但从此国泰民安。我们现在身处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感谢秦始皇吗?中国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三字经》运用事理并举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蕴含了我们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白,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可以说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经典诗文感人肺腑,中华美德动人心玄,《三字经》就是教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怎样对待人与事,如何找到人生的坐标,如何培养道德情操的。
“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三字经》中两则多么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呀。当我读到这两句时不禁感慨万千,在现在的社会,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家庭条件优越,不愁吃穿,整天就沉迷网络游戏、电视,很多的孩子都成了荧屏儿童。
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典故中古人那奋发学习的决心。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诗文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还应该在经典诗文典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去教育学生,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终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篇7:精选的三字经弟子规读后感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
三字经历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间传说融入到一个个字中的。别看这小小的一个字,它里面可有一个个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那样,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个女神。一天,她的儿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对她说,只要她的儿子不吃地狱里的东西,他就还给她,可是,他的儿子只是吃了一个果子。从此,冥王只能让他一年回去俩次,回去的时候,万物复苏,而没回去的时候,将寒冷无比。所以,导致出了春,夏,秋,冬,这四季。
瞧,这个故事是多么有趣啊!《三字经》还有许多故事呢!如盖房子,孟子妈妈三次搬家……这些故事都是多么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华都包含在这几个小小的字里。这几个小小的字,却蕴含着这么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读后感《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读后感》。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篇8:精选的三字经弟子规读后感
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告诉让我受益匪浅。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篇9:三字经弟子规
三字经弟子规
问题引言:什么是文化?由自然常识,教育知识,传承思想组成的人类对事物发展运动过程中的 观念。
自然常识,就是人类生存活动过程的科学总结,
什么是科学?人类一切生存活动发展过程的实践结果。
教育知识,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艺术,,,
传承思想,语言,为事,信仰,
文化=观念,文化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观念。观念经过人类的思想,思考,思维的过程形成了逻辑慨念。思想就是动物的心灵感应,思考是人类独有的思想推敲形态,思维是思考的组织结构。
中国的,三字经,弟子规,这两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思想的延续,相应的有很多,璧如;千字文,菜根谭,,,等。那么相比较而言,菜根谭比三字经、弟子规要好的多,千字文比菜根谭好的`多。然而这些都是‘磕打句’就是‘唠叨帮子’。
唠叨帮子=落道邦子,落道,就是下道的,帮子;就是敲锣边打边鼓的,即;落道帮子。就
是有用的与没用的一起叨咕。中国文化,一字为理,二字为词,三字为语,四字为经,磕打句就是拉过来推过去的语言。
落道帮子就是把语言,为事,信仰揉和在一起的‘磕打句’。几多年来中国人把这‘唠叨帮子’错误的当成了‘文化’。这是愚蠢的悲哀!
中国文化是由自然常识,教育知识,传承思想的完整结合,中国的自然常识是完整丰富的科学结构,中国的教育知识是在自然科学结构中建立的,中国文化不依赖传承思想。中国的传承思想是中国人的民俗习惯而形成的,不能作为文化的基本教育内容。中国的教育不能走进愚蠢的低级文化里面。相应的比较,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文化,也有民俗思想的传承,然而看看就明白了,那个民族国家也不会把民俗思想当做教育知识来灌输,更不会把民俗思想驾驭在自然常识之上。
中国的民俗思想最大的弊端就是‘儒蒙象朮’,这个愚蠢的东西在中国左右了人们几千年。
这就是中国文化逐渐走向没落的根源。
对于文化,中国人们,是向上提升还是继续沉沦,决定权不在于社会好坏,不在于那些七老八十的人,也不取决于二十,三十的年轻人,在于每个人自己的把握。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幽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痛苦和创伤,,,,,,,”引发全国关注“潘晓讨论” ,30年前讨论是人生方向,结果也没讨论出个子午卯酉,我们现在讨论的还是人生方向。
难道中国社会的每前进一步都要无辜的牺牲几代人么??
由于儒蒙象朮的干扰,对中国的历史书籍及文章字句,百般的歪曲,错误的理解,造成的文化错误数不胜数。中国文化灾难深重,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思考的严峻课题。
篇10:《三字经》与《弟子规》
《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帝号纷。 迨灭辽,宋犹存。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篇11:《弟子规》是《三字经》吗﹖
《弟子规》是《三字经》吗﹖
《弟子规》不是《三字经》,《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而成为弟子规。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然后再以《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部份来加以演述。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历久不衰。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五千年神传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内容相当丰富。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三字经》
有关《三字经》作者归属,相传出自宋元之际宁波大学者王应麟之手。
不过在广东顺德举办的一次历史档案文献展上,展出了一件由清朝咸丰探花、顺德人李文田编辑的《三字经句释》,其封面上“区适子手著”5个大字佐证了《三字经》出自顺德。据明清之际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11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另一位广东学者凌扬藻在《蠡勺编》中,也认为《三字经》是区适子所撰。
这在浙江宁波学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学者认定,《三字经》的作者早被确认是王应麟无疑。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南宋鄞县人。他少年时通《六经》,淳佑元年(1241年)中进士,历任过秘书监、吏部侍郎等诸多官职,博学多闻,长于考证,著述丰厚。而据《中国帝陵》作者王重光介绍,王应麟的文集未见载有《三字经》。《三字经》诞生于元初,直到明代才广为流传,明清人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王应麟呕心沥血写就的弘富著述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反而是这本未收入正集的小册子却家喻户晓,流传数百年。
宁波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桂心仪先生认为有3点理由可界定作者是王应麟:其一,《三字经》非博学多闻的大手笔不能作;其二,《三字经》仅为儿童上学的启蒙教材,非热爱儿童教育者不愿撰;其三,《三字经》叙写历史文化原来只到唐宋为止。
有关《三字经》作者归属,一直是个历史“公案”。比如《辞源》释词为:“相传为南宋王应麟编”,又有说是“宋末区适撰”、“明人黎贞撰”。
《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篇12:《弟子规》与《三字经》
《弟子规》与《三字经》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 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篇13: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区别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堕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清世祖 应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 金满嬴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篇14:弟子规和三字经有什么区别
弟子规和三字经有什么区别
三本书的区别是:《弟子规》是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道德经》是哲学著作。其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其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
是学习中华 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
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 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
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
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
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
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篇15: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
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
弟子规 三字经 朱子家训.txt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睦就好。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泛爱众 而亲仁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教 须敬听
冬则温 夏则
出必告 反必面
事虽小 勿擅为
物虽小 勿私藏
亲所好 力为具
身有伤 贻亲忧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有过 谏使更
谏不入 悦复谏
亲有疾 药先尝
丧三年 常悲咽
丧尽礼 祭尽诚
出 则 弟 首孝弟 次谨信 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责 须顺承 晨则省 昏则定 居有常 业无变 苟擅为 子道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恶 谨为去 德有伤 贻亲羞 亲憎我 孝方贤 怡吾色 柔吾声 号泣随 挞无怨 昼夜侍 不离床 居处变 酒肉绝 事死者 如事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路遇长 疾趋揖
骑下马 乘下车
长者立 幼勿坐
尊长前 声要低
进必趋 退必迟
事诸父 如事父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晨必盥 兼漱口
冠必正 纽必结
置冠服 有定位
衣贵洁 不贵华
对饮食 勿拣择
年方少 勿饮酒
步从容 立端正
勿践阈 勿跛倚
缓揭帘 勿有声对尊长 勿见能 长无言 退恭立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坐 命乃坐 低不闻 却非宜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兄 如事兄 老易至 惜此时 便溺回 辄净手 袜与履 俱紧切 勿乱顿 致污秽 上循分 下称家 食适可 勿过则 饮酒醉 最为丑 揖深圆 拜恭敬 勿箕踞 勿摇髀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用人物 须明求
借人物 及时还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话说多 不如少
奸巧语 秽污词
见未真 勿轻言
事非宜 勿轻诺
凡道字 重且舒
彼说长 此说短
见人善 即思齐
见人恶 即内省
唯德学 唯才艺
若衣服 若饮食
闻过怒 闻誉乐
闻誉恐 闻过欣
无心非 名为错吾与我 不分明 倘不问 即为偷 后有急 借不难 诈与妄 奚可焉 惟其是 勿佞巧 市井气 切戒之 知未的 勿轻传 苟轻诺 进退错 勿急疾 勿模糊 不关己 莫闲管 纵去远 以渐跻 有则改 无加警 不如人 当自砺 不如人 勿生戚 损友来 益友却 直谅士 渐相亲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己有能 勿自私
勿谄富 勿骄贫
人不闲 勿事搅
人有短 切莫揭
道人善 即是善
扬人恶 即是恶
善相劝 德皆建
凡取与 贵分晓
将加人 先问己
恩欲报 怨欲忘
待婢仆 身贵端
势服人 心不然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果仁者 人多畏
能亲仁 无限好
不亲仁 无限害人所服 非言大 人所能 勿轻訾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私 切莫说 人知之 愈思勉 疾之甚 祸且作 过不规 道两亏 与宜多 取宜少 己不欲 即速已 报怨短 报恩长 虽贵端 慈而宽 理服人 方无言 流俗众 仁者希 言不讳 色不媚 德日进 过日少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
心好命又好 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 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 天地自相保 彼勿起 滞塞通 求确义 笔砚正 心先病 还原处 就补之 坏心志 可驯致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教之道 贵以专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不严 师之惰
玉不琢 不成器
亲师友习礼仪
融四岁 能让梨
知某数 识某文
三才者 天地人
父子亲 夫妇顺
曰南北 曰西东
此五行 本乎数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畜 人所饲
匏土革 木石金
身而子 子而孙
父子恩 夫妇从
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 择邻处教五子 名俱扬子不学 非所宜人不学 不知义香九龄 能温席弟于长 宜先知一而十 十而百三光者 日月星曰春夏 曰秋冬此四方 应乎中曰仁义 礼智信此六谷 人所食曰喜怒 曰哀惧丝与竹 乃八音自子孙 至玄曾兄则友 弟则恭苟不教 性乃迁子不学 断机杼养不教 父之过幼不学 老何为为人子 方少时孝于亲 所当执首孝弟 次见闻百而千 千而万三纲者 君臣义此四时 运不穷曰水火 木金土此五常 不容紊马牛羊 鸡犬豕爱恶欲 七情具高曾祖 父而身乃九族 人之伦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乃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有连山 有归藏
有誓命 书之奥
大小戴 注礼记
号四诗 当讽咏
三传者 有公羊
撮其要 记其事
经子通 读诸史
号三皇 居上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四百载 迁夏社
周武王 始诛纣
逞干戈 尚游说
嬴秦氏 始兼并
至孝平王莽篡
魏蜀吴 争汉鼎
为南朝 都金陵
诗书易 礼春秋 有周易 三易详 我周公 作周礼 述圣言 礼乐备 诗既亡 春秋作 有左氏 有谷梁 五子者 有荀杨 考世系 知终始 唐有虞 号二帝 周文武 称三王 汤伐夏 国号商 八百载 最长久 始春秋 终战国 传二世 楚汉争 光武兴 为东汉 号三国 迄两晋 北元魏 分东西 号六经 当讲求 有典谟 有训诰 著六官 存治体 曰国风 曰雅颂 寓褒贬 别善恶 经既明 方读子 文中子 及老庄 自羲农 至黄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传子 家天下 六百载 至纣亡 周辙东 王纲堕 五霸强 七雄出 高祖兴 汉业建 四百年 终于献 宋齐继 梁陈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权阉肆 寇如林
靖四方 克大定
读史书 考实录
朝于斯 夕于斯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无书 且知勉
如囊萤 如映雪
身虽劳 犹苦卓
彼既老 犹悔迟
对大廷 魁多士
莹八岁 能咏诗
尔幼学 当效之
彼女子 且聪敏
举神童 作正字
有为者 亦若是
蚕吐丝 蜂酿蜜
迨成祖 迁燕京 李闯出 神器焚 古今史 全在兹 通古今 若亲目 昔仲尼 师项橐 彼既仕 学且勤 头悬梁 锥刺股 家虽贫 学不辍 苏老泉 二十七 尔小生 宜早思 彼既成 众称异 泌七岁 能赋棋 蔡文姬 能辨琴 尔男子 当自警 彼虽幼 身已仕 犬守夜 鸡司晨 人不学 不如物 十六世 至崇祯 清世祖 应景命 载治乱 知兴衰 口而诵 心而惟 古圣贤 尚勤学 披蒲编 削竹简 彼不教 自勤苦 如负薪 如挂角 始发愤 读书籍 若梁灏 八十二 尔小生 宜立志 彼颖悟 人称奇 谢道韫 能咏吟 唐刘晏 方七岁 尔幼学 勉而致 苟不学 曷为人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 金满嬴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狎慷裆伲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澹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篇16:《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琅琅上口。它的每一个字,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读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懂得了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书中举了许多的例子,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是啊,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告诉我们好的教育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所以,人要懂得感恩。《三字经》告诉我们“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所以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父母的甘苦,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不断成长。好书不厌百回读。我要感谢《三字经》,是《三字经》让我知道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我每天读一读,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断地鞭策自己,让我不断地成长、成长……
篇17:《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是一部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是教育我们要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勤奋好学,礼貌待人……都是我们中华名组的传统美德。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叫,性乃迁……”我被这些简洁精湛的哲言给吸引了“孔融让梨”“孟母择邻”我因这些寓言深远的故事所感动国学三字经读后感400字(4篇)国学三字经读后感400字(4篇)。
我特别喜欢“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子因年幼时住在墓地附近,常常有人来这葬墓,学会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言语动作。孟母孟母就把家到了闹市,孟子整天模仿街上的商人吆喝这做买卖。孟母又将家迁到了学堂旁,并让孟子在学堂上课。有一次,孟子偷偷从学堂里跑出来,孟目见了就将快织好好的布给剪断了,孟子从中明白了道理,从此就好好学习了。
“融四岁,能让梨。”是讲有一次,孔融家来了一些客人,孔融将最大的梨让给客人,将最小的梨给了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国学。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该刻苦学习,长大做对国家有用的人,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篇18:三字经读后感
记忆中,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教我学《三字经》了。那时候,我只是觉得读《三字经》真好玩,就像唱儿歌一样,并不懂得其中的'真正含义。上小学一年级了,班主任杨老师又耐心地教我们学《三字经》,还经常讲讲其中的含义给我们听。我才知道《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人留给我们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读《三字经》,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并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让我知道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保持善良的本性。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说,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把小的梨留给自己吃。以前我和妹妹分糖果的时候,总是由我先挑选,然后把剩下的留给妹妹,现在我知道了,当姐姐的要懂得谦让。
“长幼序,友与朋”让我懂得了在家里要尊重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勤有功,戏无益”说的是凡是勤奋向上的人都会有收获,而贪玩的人,是一事无成的。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玩电脑游戏,放学回家就玩游戏,结果耽误了功课。后来在妈妈的开导下,我明白了,贪玩是不对的,我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这部经典作品,不仅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且使我掌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学《三字经》,真有趣!
篇19:《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是一本国学经典。距今已经流传了七百多年,家喻户晓。《三字经》里包括道德、天文、历史、地理各方面的知识。
《三字经》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小故事。其中让我记得最深的就是《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客人送了一筐梨给他家。黄澄澄的梨洗得干干净净的放在桌上。哥哥姐姐们一拥而上,争着抢着要吃大梨。而孔融站在旁边看着。父亲看见了就大喊:“你们几个不要在这边抢了,让孔融来给大家分梨。”孔融走过去把两个最大的梨分给了母亲和父亲。然后依次分给哥哥姐姐。最后还剩一个小梨,孔融就拿了最小的梨。父亲问:“孔融,你自己为什么没有拿大梨?而是把大梨让给哥哥姐姐?”孔融说:“老师教我们要尊重父母,友爱兄妹。我年纪最小,就应该吃最小的。”
父亲听了点了点头。转身对其他孩子说:“孔融年纪最小都知道尊重父母,友爱兄妹。而你们一看见梨就上去抢,不是先拿两个大梨给父亲母亲。”
听了父亲的话,那几个孩子都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妹,不要什么事都只想着自己。
《三字经》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哦。让你在快乐的小故事中学习大道理。学习时不会让你枯乏无味,而是有趣地学习。这样开心地学习才能把背的东西牢牢记住,不会忘记。《三字经》真是一本特别特别好的书。
篇20:《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本书,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多,但它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能使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学,孟母为了教育孟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全部都是徒劳,便剪断了正在织着的一匹布,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织出一匹布要用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啊。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坚持到底,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就是不断地努力,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不断前行。“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小孩子贪玩,不好好学习,是非常错误的,一个人小的时候,是应该学习吸纳各种知识的时候,这样才能为以后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等到年龄大的时候,还是对任何事情都一无所知,那就真的是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变成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了。
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青的时候不付出努力,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只有年幼时的汗水,才能换来以后丰收的果实。“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孝敬父亲,他怕父亲晚上睡觉的时候冷,于是,每天都在父亲上床睡觉之前先钻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被子暖热,然后再让父亲睡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孝为先的民族,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就能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那长大以后,他必定也是一个善良的,有所作为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东汉人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最大的梨子让给年长的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三字经》中告诉我们全部都是做人的道理,我们不仅要看懂,琢磨会,还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书中的道理体会人生。
★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 《弟子规》读后
【三字经弟子规读后感(锦集20篇)】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后感6002022-05-24
一年级读后感2022-06-27
《弟子规》读后感300字2023-05-01
有关《弟子规》读后感300字2023-04-27
国学的500字作文2024-03-10
百家讲坛弟子规2023-01-24
弟子规读后感笔记300字2023-01-13
国学诵读读后感2023-04-23
400字读后感《弟子规》2022-04-30
关于中学生弟子规读后感作文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