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月下独酌》有感(精选19篇)由网友“ytkug1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读李白《月下独酌》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读李白《月下独酌》初中作文
读李白《月下独酌》初中作文
读李白《月下独酌》有感
原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诗我拜读多遍,感悟非少,收获甚多。
有关“月”的诗词在古代颇多,单单李白就不下十首,然而《月下独酌》却独有一番风韵:一开篇,李白便直插主题地点出“独不可耐”而“邀明月”的心境。接着,他又将月与影子拟人化,点出了月与影子并不会饮酒,更现出了他的.孤独。
至此,仅仅到了诗的前奏部分,高潮也接踵而至。李白此时开始放声高歌、尽情舞动,到达了似醉非醉的境界,与月与影子共同“交欢”。在诗的最后,作者李大诗人更是将这种情怀加以升华,令读者回味。
显然,此诗是一首抒情诗。表面上看李白仅仅在抒发自己十分孤独,但只要细心品味,稍稍加一些历史背景便不难发现,其中还另有深层含义。依小生之愚见,全诗仍保留李白惯有的豪放、大气的作诗风格,无论是“邀明月”、“同交欢”、“各分散”
以至于最后的“无情游”(忘我的境界)和“相期邈云汉”(我与明月将来在遥远的天空见面)都表现出作者那狂放不羁的性格。诗中,多处提及作者之孤独,惟有“邀明月”,这是因为作者与亲人分离的缘故吗?非然,这其中隐含着政治的黑暗及作者缺少知音的复杂心情(我想应有消极与无奈),在诗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中月与影子都不会饮酒,不正暗示着作者缺少知音吗?面对当时的黑暗朝政,作者多次被贬,怀才不遇,真乃:悲!愤!却又无可奈何……
读李白诗,品李白人。
篇2:李白《月下独酌其一》阅读笔记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阅读笔记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月下独酌》共有四篇,但这一篇的知名度却远远高于其他三首,不但在现代被选为中学语文课文,在古时候,那句堪称绝妙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被写入了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中,比如,《声律启蒙》中就有“韩五鬼,李三人,北魏对西秦”的内容,将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与韩愈的《送五穷鬼文》并列一联。
从整首诗的写作手法上分析,全诗以两句为单位不断进行“孤独”与“洒脱”的交叉碰撞,先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写出自己的孤独,随后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写出自己的洒脱;接下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又描写孤独,而后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又是写了洒脱;到最后的部分,作者先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将孤独与洒脱的感受融入一起,然后再以一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用作全诗的收尾,在让人从文字中领略到矛盾冲突魅力的同时,也切身体会到了李白这个放荡不羁的浪子,其实也有着强烈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析完写作手法,不禁又想到两个问题,为何李白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强烈的孤独感,丝毫感受不到那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情趣?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为何不采用屈原惯用的那些草木君子来展开写作,却偏偏要去邀请远在天边却又是随时可见的月来饮酒呢?
查看一些资料,我似乎弄明白了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虽然我并不敢确定。
李白在天宝元年曾入长安为官,但是他的个性却决定了他与那个必须趋炎附势的'官场环境格格不入。正如曾子所云,胁肩谄媚,病于夏畦,天宝三年,也正是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终于因忍受不了那个环境而选择罢官出游。但是,曾经写过“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他,从骨子里看,根本就是个放不下名利的人,不可能像毕卓那般“手持蟹螯,一生足矣”,所以,这首诗中才会出现这种洒脱与孤独的强烈碰撞,眷恋与放弃的矛盾冲突。
而解答这个“月”的问题,也需要从创作背景入手。成诗的天宝三年,李白在离开长安后直奔洛阳,并在那里因自身知名度受到各级社会名流的热情款待,更有意义的是,李白在洛阳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杜甫,李杜二人相见恨晚,随后结伴同游开封。在这首诗的末尾,李白写道“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仔细品读,这两句似乎指的就是李杜二人同游,而后一句“永结无情游”虽被翻译成“愿意永远结成忘情好友”,但是为何李白在这里不用别的字来指代友谊,却偏偏要用一个“游”字呢?——所以我的结论是,这首诗中的“月”,指的就是李白的挚友,杜甫。
篇3:李白月下独酌阅读答案
李白月下独酌阅读答案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对影成三人”中的“三人”是指什么?(2分)
2)诗题名“独”,你认为诗人究竟是“孤独”还是“不孤独”?请简述理由。(3分)
12.(1)(2分) “三人”是指月亮、诗人和诗人的影子(月、影、人)。
(2)(3分)
孤独。(1分)诗人与明月、身影时而同饮,时而歌舞,但毕竟是自己的想象,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2分)
不孤独。(1分)月下独酌本是苦闷之事,但诗人却能邀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一起饮酒、起舞,甚至定下再次的约会。抒发了诗人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2分)
篇4: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
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
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篇5: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篇6:李白《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①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②邈云汉③。
【注释】
①将:偕,和。
②相期:相约。
③云汉:天河。
【简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篇7: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篇8:李白《月下独酌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篇9:李白《月下独酌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篇10:《月下独酌》李白全文赏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品译文】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举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与我和影子成了三人。月不能与我共饮,影徒然跟随我的身体。暂且伴随月和 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我吟诗时月亮在我身边徘徊,我跳舞时影子随着我一起舞。清醒之时,你我尽管寻欢作乐,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 我愿与你结下忘情之友,相约在遥远的银河!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 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 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 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名家点评】
这是《月下独酌》四首中的第一首,表现了李白借酒浇愁的孤独苦闷心理。当时,唐朝开始败落,李林甫及其同党排除异己,把持朝政。李白性格孤傲,又“非廊庙 器”,自然遭到排挤。但他身为封建士大夫,既无法改变现状,也没有其他前途可言,只好用饮酒、赏月打发时光,排遣心中孤寂苦闷。于是,有了这首诗。
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头四句是第一部分,描写了人、月、影相伴对饮的画面。花间月下,“独酌无相亲”的诗人十分寂寞,于是将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来,三“人”对酌。从一人到三“人”,场面仿佛热闹起来,但其实更加突显出诗人的孤独。
第五句到第八句是第二部分。诗人由月、影引发议论,点明“行乐须及春”的主旨。“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明月和影子毕竟不能喝酒,它们的陪伴其实是徒劳的`。诗人只是暂借月、影为伴,在迷醉的春夜及时行乐。诗人的孤单寥落、苦中作乐跃然纸上。
最后六句是第三部分。诗人慢慢醉了,酒意大发,边歌边舞。歌时,月亮仿佛在徘徊聆听;舞时,影子似乎在摇摆共舞。但是,当诗人一醉不起,月亮与影子就马上 各自分开。诗人想和“月”“影”真诚地缔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之约,但它们毕竟“皆是无情物”,诗人的孤独苦闷溢于言表。
本诗用动写静,用热闹写孤寂,造就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表现了诗人空有才华的寂寞,也表现了他孤傲不羁的性格。
【诗文赏析】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 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 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 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 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 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 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篇11:唐诗全集:月下独酌李白
唐诗三百首全集: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篇12: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
作者:李白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⒆,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译文】
其一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其二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其三
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没有差别,何况世上的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其四
无穷的忧愁有千头万绪,我有美酒三百杯多,美酒一倾愁不再回。因此我才了解酒中圣贤,即使酒少愁多,酒酣心自开朗。辞粟只能隐居首阳山,没有酒食颜回也受饥。当代不乐于饮酒,虚名有什么用呢?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姑且先饮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小编赏析:
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第二首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第三首诗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所以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但“谁能春独愁”一语,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第四首诗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诗人故意贬抑了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表达虚名不如饮酒的观点。诗人对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态度,这样写是为了表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然后,诗人又拿神仙与饮酒相比较,表明饮酒之乐胜于神仙。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并不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更不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最后的结论就是:“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话虽这样说,但只要细细品味诗意,便可以感觉到,诗人从酒中领略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愁苦。
篇13: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
李白爱饮酒作诗。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
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
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篇14:李白《月下独酌》鉴赏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篇15:李白《月下独酌》鉴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篇16:李白《月下独酌》鉴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赏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篇17:李白《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李白《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月下独酌》为例子,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读诗歌。
2.透过李白的饮酒诗解读李白的内心世界,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孤独寂寞。
【学法指导】
披文入情。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对话,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本课重点借助《月下独酌》指导学生借助吟诵、想象、品鉴、质疑等方法,深入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下一步深入解读古诗、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古诗词能力打下基础。
1.吟诵悟其情
吟诵,用声音传达诗中韵味、气势、情致。反复吟咏,用自己的心灵与声音去碰撞诗人的灵魂与声音,反反复复,二者合拍之时,便心有灵犀。
2.想象入其情
融入联想与想象,揣摩并补足字里行间隐含的画面与情感,如临其境之时,便恍然顿悟。
3.品鉴咀其情
品味鉴赏绝词妙句在艺术手法、写景状物、意境营造、情感传达等方面的独特效果,从而加深对诗情的领会。
4.质疑解其情
生疑而激思,激思而求证,百思而得其解。沿着疑惑去追思问题的真相是读诗必不可少的解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布置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1)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的《苏幕遮》)
(5)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这一步意在扩充学生的知识积累,并为学习李白饮酒诗做准备。
2. 布置学生将《月下独酌》中存有疑惑的字句记录下来,小组内讨论。
3.布置学生融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揣摩字里行间隐含的画面与情感,将《月下独酌》改写成现代文。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鉴赏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帮助读者将诗行中隐含的内容补足,使阅读者进入诗歌的情境中,准确真切的.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堂上首先对自主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1.用小黑板展示学生所整理的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2.学生自主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疑惑。本诗相对浅显,也可将这一步放在后面的交流过程中,不作单独展示。
三.合作探究是本课的主体。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吟诵。
采用个人读、集体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握情感,进入诗境。
2.想象。
课堂上在音乐伴奏中引导学生想象,并将课前所写内容作以完善。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将所听所见所嗅再现出来。
3. 品鉴。
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的理由。小组内先自主讨论,然后课堂上交流展示,相互补充,感知诗中遣词造句的妙处,指导学生从艺术手法、写景状物、意境营造、表达情感等角度思考。
4.质疑。
组内汇总无法解决的困惑,重点合作探讨李白月下独酌内心是孤独还是欢畅这一问题。引导“孤独派”与“非孤独派”相互辩论,明确诗中“孤独”与“不孤独”的跌宕。
5.有感情的诵读。
四.迁移运用部分:
1.诵读《将进酒》,体会即使与友欢聚痛饮三百杯,李白也是“快乐并孤独着”的。
2.合作探究:李白飘逸豪放的诗风与李白的“孤独与快乐”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正因为李白快乐并孤独着,孤独并快乐着,才有其豪放飘逸的诗风。设若只有快乐,难免显得轻飘;设若只有孤独,难免显得凝重。李白诗风与李白的内心密不可分。
3.补充相似情感的另一首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李白在孤独时努力追求快乐,他的内心真正体验了孤独,但也真正体验了快乐。
【备注】“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这两个环节穿插在课堂其他环节之中。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懂得李白的内心和飘逸豪放诗风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学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打下基础。
篇18:李白月下独酌原文及赏析
原文: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1.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2.间:一作“下”,一作“前”。
3.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4.“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5.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将:和,共。
8.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10.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12.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赏析: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篇19:李白月下独酌原文及赏析
【年代】:唐
【作者】: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内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 写出描写月亮的诗
★ 描写月亮古诗
【[]读李白《月下独酌》有感(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哪些是描写月亮的诗2022-05-08
哪些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2022-10-01
描写月亮的古诗2022-10-13
描写月亮美好的诗句2022-08-01
含月的诗句2024-01-02
描写月亮古诗句2022-04-29
李白有名的诗句2022-12-06
描写十五月亮的诗2022-05-07
描写月亮的经典诗句2022-08-29
描写风景优美的唯美诗词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