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学生读后心得体会(通用16篇)由网友“cjhw540”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道德经中学生读后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在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此刻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明白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之后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此刻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方我们就透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篇2: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短短5000字,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智慧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学习《道德经》,我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让我对世间万物重新充满好奇与敬畏,《道德经》中很多的哲理语句,读来妙不可言,韵味深长,也促使我对今天自己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事有了很多思考,也希望在此和大家共赏佳句。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遵循自身内在的规律,“道”,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每个人只要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德”,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顺应自然、社会状态的个人品质,更是一种自内向外体现出来的教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同时又像大地一样包容承载万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为: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说明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道理,警示人们做事应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成功重在累积。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虎头蛇尾,只有在做事过程中始终如一地保持踏实、谨慎的态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很喜欢“上善若水”这句话。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为: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水最具包容性、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水至柔,却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不骄不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滴水穿石,令人肃然起敬,真可谓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不拘束,夏为雨,冬为雪,热化为气,冷凝成冰,夜结露珠,晨飘雾霭;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浩瀚为海,高歌猛进;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做人应如水,光明磊落、包容万物、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谦虚谨慎、善于变化、适应时势。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现代人在追求金钱、财富、名声、感官刺激时往往贪得无厌,尤其是有些贪官,欲壑难填,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身陷囹圄。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强调的是君子要加强修养,要善于自省,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弥补缺陷,完善自身;为政者要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政策,治理国家,做真正对国家百姓有益的事情,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最终有所成就。
还非常喜欢这一段:“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是说有大智慧、遵循大道的人,做事计划周密、谨慎稳妥,待人接物恭敬自持、宠辱不惊,性格浑厚宽容、虚怀若谷,待人真诚、温和亲切、敦厚质朴,慎独慎微,恪守信用,善于把握时机,身处澄明之境。
学习《道德经》,能让你的心灵慢慢沉静下来,在明媚的清晨、暮色的黄昏亦或在万籁俱静的深夜,佐一杯清茗,安闲静逸,读一两章古典文化,给自己的心灵些许精神的滋养,期待黎明的曙光。
篇3: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
道德经分成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道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很多人将道理解喂犹如神一般的存在,创造万物的上帝,其实我觉得那并不正确,道创造了万物却不是刻意的,将道比作一个人,那这个人吃饭,睡觉,解手等,都是自然规律,他想要也得要,不想要也得要,并非上帝一样只是一自欲望,可有可无的创造,而是自然而然,不加刻意的,就好比一棵树,开花结果散叶,自然天成。
这世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价值,对立面也是相对存在的,在老子看来,提倡遵纪守法,也就同时在提倡违法乱纪,提倡一个方面也就同时在提倡他的对立面,世上有越多遵纪守法的人,也就有越多违法乱纪的人,这是恒等的,所以老子建议将2个都去掉,按照自然规律来做人,生活,这样就是古人常说的“天人合一”,现在有种说法很好,就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其实人与自然并不矛盾,我们也本就是自然所生,但是为何会变的矛盾呢?因为欲望和才智,人类的过高才智导致了过高的欲望,然后产生出各种各样不必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摧毁着自然,而人类最终也必定毁于其中,科技一直是人们推崇的,可是不知多少人统计过人类拥有了科技以后变得多么懒惰,破坏了多少自然,使多少物种灭绝,让生物链受了多少破坏,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可持续发展,但是科技的利益过于巨大导致无人敢挑战他的可持续性,这是否也是聪明绝顶的人类的一个智障呢?
什么时候我们也应该想下,我们是要创造最长久的种族还是要创造最辉煌的种族,如果有一天一个神降临在你面前,告诉你,你现在有2条路,1条是你一辈子都不能有过高的成就,但是你能长命百岁,另一条是你从现在开始做什么事都成功,但是1周后你就会死,来吧,看看人们都会选择什么道路,人类的生死对这个地球,这个宇宙,这片土地或其他非人类饲养物种都毫无价值,为何我们可以将自己提高到万物之灵的虚无高度?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程度也许比不过芝麻,而这个只是仗着几分聪明的的弱小动物居然如此狂妄,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一直教导孩子们要改正错误,有错误不要紧,关键是改正错误,但是又有多少人想过,错误是能改掉的吗?
保持优点改成缺点也许是这个世上最假的话之一,当一个人改掉一个错误时必定为了改掉这个错误而诞生新的错误来维持优点和缺点的相对平衡,如此以来就是向前走一步再向后退一步,说白了就是原地踏步,错误是无法改掉的,错误只能掩饰掉,掩饰掉的错误依然存在却不易被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缺点自然就觉得你这人不错了,那么一个人,本身不怎恶魔好,但是他擅长掩饰自己的缺点张扬自己的优点,这样的人就该被叫做伪君子吧?或者至少被评价为虚伪或不真的人,但是真正善于掩饰的人完全就被叫做君子,所以得到的结论就是完全不掩饰的人被叫做小人,掩饰了却没掩饰到家的叫伪君子,把自己掩饰的地地道道的叫君子,这不正是完全的病态吗?人类社会中许多像这样的问题完全不被人发现,却一厢情愿的向更高级社会迈进,实在不可思议……
道德经的本质道与德,道就是自然规律,德就是按照自然规律来最是的法则,掌握这些的人也许不能功成名就,但是一定能使自己的幸福指数达到一个飞跃,这就是道德经的作用,但是这个利益熏心的年代有多少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呢?真是让人无法想象……
篇4:读后老子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篇5:读后老子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篇6:读后老子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篇7:读后老子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最近,我一直在看春秋时期的伟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经》,由于此书博大精深,蕴含高深至理的学问,所以暂时无法完全参透,但我仍感到其奥妙,例如老子讲“道”、讲“德”,以及“上善若水”的道理和水的性格、“有”、“无”之间的关联……老子将神秘的“道”讲述给后人,犹如仙人指路,令人心驰神往。
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道理。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语言表达,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必须心神领会,因为它不是常“道”。《道德经》这部书讲了“道”,还讲了“德”。“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认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没有具备“德”。
接下来,老子还讲了“无为”。什么是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非不为”,无为反而是大作为。怎么理解?“无为”是指某个方面的“无为”,再空出这个空间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这就是“有为”,而且还是“大作为”。说白了,“无为”就是避开冲突,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欢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爱水,孔圣人亦爱水。“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好似水一样。“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此章里还有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什么过失。另外,道德经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讲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克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这一方面没有谁胜过他。有一个成语叫“无孔不入”,更是体现了水的威力。水往低处流,正是因为往低处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缝隙,便乘虚而入。
老子另外爱提“有”和“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被人们利用。这怎么说?举个例子,古时车子的轮子,是三十根辐条撑起一个空壳,空壳即是“无”,但若是“有”,不是“无”,那它就失去了车的用途,不再是车。再举个例,碗的中间是空的,即为“无”,倘若是“有”,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变成一个废物。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为“无”,倘若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总之,“有”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为人所用。另外,国画中如果说落过笔的地方为“有”,没有落过笔的地方为“无”,那么,便是“无”衬托着“有”,“有”衬托着“无”。“无”离不开“有”,“有”离不开“无”。总不可能一幅画里全部涂黑或全部空白吧?并且,美学观念上,画中的“无”是有用的,给人空灵的感觉,好似一篇文章中的“……”,有留白,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也是“无”。另外,“有”、“无”还有另一种含义:“有”代表着生,“无”代表着死。有无互相衬托,生死互相伴随。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无生则无死,无死何来生?一旦“生”,便代表着将来会“死”;而“死”便代表着将“生”。如此看来,“有”和“无”之间,是大有学问的。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巨著,以一部空前绝后的经典,它是自我阅读《弟子规》以来的第二部经典,给生命以启发。书中的道理,我感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理解的更深。
人生时间有限,我们应抓紧时间多阅读这种经典书籍,《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仔细咀嚼品味,是不无裨益的。
篇8:读后老子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篇9:中学生《道德经》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
大学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读书交流会,一个师姐在交流的时候说,老子是有大智慧的,倡导“上善若水”、“无为而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读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典故,我开始认真诵读记背抄写《道德经》,看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经》,看了一些解读《道德经》的书籍,不敢说明悟,就是窥门径也不敢说,只是将上面的章节文字记下来,期望有一天能够潜移默化有所得。
《道德经》阐述了“道”、“德”,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切的描述“道”的语言,只是指月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有人说“道”就是规律,其实也不尽然,我想,“道”是生化运行万物的一种力,生化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得道之士,每时每刻都能体道,八仙中的曹国舅称“道在天,天在心”,庄子说“道在屎溺”,百姓对“道”是日用而不知。
《道德经》倡导一种浑然齐物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道”,要遵从和依循,顺之者生,逆之者死。为了便于理解“道”,老子举例作了一个类比,说“道”性雌柔,养万物,若谷、若水,尤其是若水,具有如下美德,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动善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都是往低下的地方流淌,遇到阻碍就绕道而行,万物赖以生长却不争功,懂得谦退,虽然至柔却又能攻坚强。
“道”无比高妙,难以悟透,而水随处可见,可以观之思之。通过对水的感触思索,不经意间能感受到“道”的脉搏。《道德经》传达了一种养生理念,雍正说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国,气功也能从《道德经》文字里找到理论依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要求要保持虚空,虚其心、实其腹。《道德经》传达了治国的思想,“治大作文Www.ZuoWEn8.Com/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倡导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善为,要像胡锦涛同志说的“不折腾”。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局面,要求“摸着石头过河”,更多追求发展速度,十八大之后,我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在发展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到自然、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做到天人合一,而不是单纯的唯GDP论英雄。十九大以后,更加强调政治、自然生态要保持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九大提出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也契合了《道德经》所说的“动善时”,党中央审时度势,确定了新的历史方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针对当前世界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其中也体现出古代的智慧,我国当前已经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将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道德经》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我们主持成立了亚投行、召开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都在传达一个信息,愿意以互利共赢为共同目标,携手他国共创美好未来。用威权不能解决纷争问题,我们承诺过永远不称霸,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不会忘记这个诺言,都将在践行这个诺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道德经》成书的年代估计在春秋战国期间,那时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名家辈出,老子作为周室典藏,遍读典籍,集中精要,进而融会贯通,成一家之言,因关尹喜诚邀,写成奥义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说,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可以写一篇论文,内容之深广,令人仰止,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艰。这是一本值得一直读下去,一直琢磨的书。
篇10:《道德经》中学生读后感500字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篇11:中学生《道德经》读后感500字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篇12:《道德经》中学生读后感200字
读了《道德经》之后,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篇13:《道德经》中学生读后感200字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篇14:《道德经》中学生读后感200字
道德经中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篇15:《道德经》中学生读后感200字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一种交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篇16:《道德经》中学生读后感200字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证明他。上学期,因为表现较好,当选了“三好学生”,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结果。然后我太高兴了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结果被老师把“三好学生”和体委都给撤了。自从老师训了我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并加劲写博文,结果竟在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活动中上得了一个“阅读之星”的称号。我现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骄傲,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呀。而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得了奖不要骄傲,有了能力不能伤人。

【道德经中学生读后心得体会(通用16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论语2022-06-17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2022-09-06
《论语》读后感作文250字2022-05-04
守望教育一书读后感2022-08-06
弟子规800字读后感作文2024-03-06
精选论语读后感1000字2022-05-07
《高老头》心得体会精选1000字2023-09-25
《现代教师读本》读后感2023-12-07
《论语》读后感800字2022-05-04
大学论语读后感1000字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