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

时间:2022-05-06 11:43:26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精选20篇))由网友“醉夜的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1:国学名著读后感

我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积淀,留给我们的是何等厚重何等多元的经典啊!

《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着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虽然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着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

其中,《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之一。书中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到善”阐释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等修身养性的八项途径。

而《中庸》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着,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主要阐述“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君子,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它较为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着名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关于“仁”、“礼”的核心内容。内容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学习、教育、务政、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的内容。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它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迹,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篇2:国学名著读后感

读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读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我穿越时空参观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创造的令世人称赞的奇迹,我看到了这个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年的风雨侵袭中依然坚定地向前奔跑。读了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读了曾子的“吾日三醒吾身”我知道了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

如今,我们伟大的民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韩国 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为先例,全球五大洲的各个国家争先创办孔子学院,掀起了学习中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浪潮。

读了这本书,我不能不惊叹我们的祖先不仅用聪明才智创造了不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而且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坚不可摧的长城文化。它从战国的硝烟迷雾中诞生,曾一度肩担抵御外族守护关内的历史重任。岁月沧桑,朝代更迭,它为了责任而不断剥蚀自己的青春。如今,长城作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它以微微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读完这本书,我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篇3:国学名著读后感

国学名著读后感

发布时间:-04-0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查看更多:

关于名著读后感1500字作文

英文名著读后感字

关于读名著的读后感800字

4大名著的读后感800字

2017外国名著读后感1500字

中外名著读后感2000字

高中名著读后感800字

暑假西方名著读后感:《悲惨世界》读后感

名著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两篇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

名著《城南旧事》读后感

精选《海底两万里》名著读后感

关于名著读后感范文1000字

名著《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励志名著读后感3000字

篇4: 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

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

几天,村团支部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叫我写一点关于学习国学方面的内容,遂想起年前买有《国学经典》一书,时常也随手翻看,这不正好切合“国学”主题吗?故草草写就几句读后感吧。此书中有比较好的名言,多背多思,能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通过多读、多背,也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其实《国学经典》里面每一页名言上都有详细的注解,再此我也希望大家多读、多思。“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虽然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著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

该书中《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荀子》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务焉。”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有的名著,在学生时代老师已讲解过,由于当时未认真理解记忆,许多知识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学习《国学经典》之后又让我重温了这些名著名篇,更让我去较深入了解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篇5:名著国学经典阅读读后感

面对信息时代,现在的学生既聪明又成熟。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上网聊天、交友、出走、短信、早恋,打架,对生命的漠视,心灵的扭曲等,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可能发生,与以前相比,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都增强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如果我们还像以前那样让学生围着老师的指挥棒去转,势必会压抑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的反感并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如何根据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当好一个新时期的教师,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人所共知。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也是自上而下,不争的事实。如何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切实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使我们培养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时下,在全党上下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学校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更具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认同,国学发展开始复兴。社会和谐需要校园和谐,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国学教育。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为此,玉田三中结合学校九年一贯制寄宿制的特点,考察了省内外的先进做法,提出了“以国学教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德育教育新理念。它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全新载体,创建三中特色德育教育。

一 国学教育能增强学生的道德礼仪修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对于做人,对于成才,都非常有益。中华民族“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称号,不是现代人争来的,而是中国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质文明换来的,这一点,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交口称赞,也是世界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第一印象。但可悲的是,有些中国人正在败坏这一称号,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人的印象是低素质,没教养!这是何其可悲的事。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却在下降——见义勇为少了,看热闹的多了。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人为地罩起了一道心灵阻隔的“安全屏障”。

现在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即使父母不惯着,也往往自己惯自己,再加上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几乎个个都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要求于人甚多,要求于己甚少;无宽容心,不饶恕人;精神空虚,没有支柱;行为随意,任意妄为;不讲公德,满身痞子气等等。这些方面,几乎每位老师都有感触,常常摇头叹息,牢骚满腹。这样的学生,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难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加强国学教育应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要形式。

在德育方面,我校引入了传统国学教育,以期尽最大可能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我校前阶段组织学生学习了《弟子规》及《新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内容,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都是讲述做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言行要得体、要讲信用等方面的内容。平时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光讲尊重父母、热爱人民,他(她)不会有明确的概念。但你告诉他(她),父母叫你时要赶快回应,出门时要给家人打招呼,孩子很快就能掌握。等到有一定理解力了,他(她)会知道,这就是尊重父母。学习了《弟子规》及《新三字经》之后,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与入学前有了很大区别,比以前更懂事。以前,在做了错事,受到父母批评时,很多孩子总有打断父母说话,大声为自己辩解的习惯,而现在他们学会了先听父母说完,再发表不同的看法。

所以,国学传统教育可以熏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做一个“孝父母、尊师长、爱朋友、知礼仪、懂孝道、有爱心”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礼仪修养。

二 国学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催其奋发

国学内容中不乏出现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描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这对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有很大帮助。如《新三字经》中关于国情国史及历史重要人物的句子有:

“我中华 礼仪邦 讲文明 国运昌 华夏史 似长河 五千年 豪杰多

先行者 孙中山 倡民主 帝制翻 建共和 扶农工 怀博爱 望大同

三字一句,句句押韵有力,朗朗上口,仿佛在唱着一首历史长河的歌,历史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学生读了怎不感动?怎不催人奋发?

三 国学教育能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

经过观察和了解,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一些地方在一些小学、初中陆陆续续地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直接参加文化经典诵读的少年儿童已达200多万人,受影响的成年人超过700万人。而且也召开了三次全球性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据报道,在开展国学教育的地方,有的重新开起了体现古典精髓的《弟子规》、《新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的启蒙教育;我们要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结晶——经典书籍的研习,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构建。近年来,我校都在大力开展国学教育,利用班会、级会、讲座、印发书面内容等形式进行,一些班级在每天的早读都安排十分钟读国学内容。这既能活跃校园气氛,又能促进国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

四 国学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手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做人的思想言行却得不到认同,为什么呢?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成为了每所学校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发现《弟子规》当中的道德规范与学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有很多方面都不谋而合,而且三字一句,易于记忆,贴近生活,对德育工作很多枯燥的说教起到了指导作用。

总之,国学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来进行,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逐渐养成;才能让学生在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扎下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地、终身地学习,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篇6:国学名著读后感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四书五经”,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收到《国学常识》一书也有一段时间了,由于放假外出,书评也就提交的有些晚了。

说实话,《国学常识》一书并没有看完,里面的东西太多,包含的知识太杂,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本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书中讲到了很多典故,习俗的来源,每个里面都包含这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职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礼俗、衣食住行、体育娱乐、哲学宗教、语言文学、书画艺术、戏曲曲艺、建筑园林、中华医药等方面,可以说涵盖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但是,我想说的却是,这些文化,现在知道的人又有几个呢,有几个人会关注呢,社会是进步了,我们的知识面再不断扩展,不断的在接受新的知识,可是对于我们的传统,我们却一直在忽视,茶道起源于中国,而现在却流行于日本,韩国也在申请中秋节,而中国人在干什么,在过圣诞,过2.14,我并不反对洋节,但是在过洋节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难道就要丢掉吗,你问问现在的80,90后,100%知道2月14情人节,但对于七夕知道的就估计不多了吧。当然这好像与本书无关,但至少从这个例子,我们能看出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知识是很缺乏的,是该补补的时候了。

篇7:国学名著读后感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篇8: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

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使人百看不厌。

《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它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生活,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礼数,文化发展,以及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等层面。

读完了这本书,我便知道了中国封建时期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红楼梦》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红楼梦的价值远远超过其他三本名著,其中有建筑方面的学问,有医药方面的学问,有美食方面的学问。红楼梦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以贾家为首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全书对于环境描写细腻,就如大观园、怡红院、潇湘馆的描写细腻。

对于各个住所的描写更是以情入境,让人对于各个住所的各个特点印象深刻,对于人物的刻画大都从事情中来表现,没有正面描写。其次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刻画的人物如此之多,而让人感觉很连贯没有丝毫的混乱,对于各个人物的性格更是刻画鲜明。

篇9:国学名著读后感1000字

读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古诗词,经典故事。这本书从开天辟地到各种自然现象,从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到百家学子,从社会历史到礼乐文化,都在有限的篇幅中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又明白了许多道理。我被《诵读》里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读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我穿越时空参观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创造的令世人称赞的奇迹,我看到了这个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年的风雨侵袭中依然坚定地向前奔跑。读了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读了曾子的“吾日三醒吾身”我知道了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

如今,我们伟大的民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韩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为先例,全球五大洲的各个国家争先创办孔子学院,掀起了学习中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浪潮。

读了这本书,我不能不惊叹我们的祖先不仅用聪明才智创造了不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而且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坚不可摧的长城文化。它从战国的硝烟迷雾中诞生,曾一度肩担抵御外族守护关内的历史重任。岁月沧桑,朝代更迭,它为了责任而不断剥蚀自己的青春。如今,长城作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它以微微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读完这本书,我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篇10:国学名著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

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篇11:国学读后感

暑假里,我和爸爸去新华书店买书。我被一本名叫《国学小子丛书――话说成语》的书深深地迷住了。爸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所承载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和厚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成语不但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而且方寸之间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

这本书中精选了49则常用成语,运用了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时尚灵动的语言、插画等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地表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内涵,融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对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的认识,还从中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书中的成语故事有的是用动物写的,例如:老马识途、指鹿为马、闻鸡起舞、前庭悬鱼等;有的是用历史典故写的,如愚公移山、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望梅止渴、程门立雪等。另外,成语不光是由四字组成,也有五字成语,如无立锥之地、千里送鹅毛等;还有六字成语,如有志者事竟成、五十步笑百步等;七字成语如初生牛犊不怕虎、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八字成语如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读了这么多成语故事,让我真正感到了书中的故事不但有很深的教育启发作用,而且也为自己的口头交际和书面写作增添了不少文采和活力。

阅读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我发现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却有那么多的成语都不懂是什么意思甚至连读音都读错,如“心宽体胖”的“胖”,以前我读“pang”四音,实则读“pan”二音,是安泰舒适的意思。由此我也收获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也感受到了成语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真是开卷有益,通过阅读这些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不但让我获得了一些国学知识,得到智慧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而且还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并增强了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篇12:国学读后感

作者:曹伯韩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经学、史地、诸子、佛学、理学、诗词曲赋等学术门类,评述其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要点完备,条理清晰,是民国以来影响较为深远的国学启蒙教材。《国学常识》读后感今天把这本书读完了,正如书名所说,是一些“常识”。遗憾的是,自己活了28年,竟对所谓国学从未有过完整认识。读完这本初版于1943年的中学生课外读物,有一种打通经脉的感觉。既然只是常识,看后仍不足以向外人言国学,有如跟着一位讲解员参观了一遍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博物馆,出来后不过只剩一张导览图在手。不过,对于社会上各种借国学名谋利的现象,心里多了一些判别或嘲笑的底气。

朋友圈经常有人转发一些号称“清流”的朗读、背诵、领读讲解节目和电台,特地去看去听了一些,实在是有些恶心。看到书里讲“赋”时,作者有一句评论:“(汉赋)这种文学的产生,是由于天下承平,君主想以文字来装饰太平,夸耀功德,并消遣闲暇,而用利禄奖励起来的。”于是会心一笑。

一路走来,不论是某大学,某学院,还是某出版社,某学园,都有太多我不认同的地方和人事,浮夸、功利、欺骗、狡诈、情怀、刻奇、快餐、盲从、附庸风雅……简单吐槽没有意思,我不想做愤青,也不能做怨妇。总有一天要举例细数之,效仿罗兰巴特《神话学》,揭穿各种意识形态真面目。

不能说太多,怕误伤。我的基本原则是,不牵扯个人,只说制度或一时风气。即便我看不惯的个人,也是大环境牺牲品。曾经同学同事大多是朋友圈里好友,说真话越来越不容易了。我这种直白冲动的性格总是在得罪人,又不服他人训诫,只能避之远之。(比如退守豆瓣)我厌恶表演,但自己有时也情不自禁表演作秀,所以也要先自我批判吧。

太平盛世,我们应该感恩戴德。趁现在还有书读,继续找寻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篇13:《国学经典》读后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篇14:国学经典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经典王子童话》。里面有一个英俊潇洒的王子和一个美丽有善良的公主。

有一天王子和公主来到了冰花山上,结果公主被冰花山上的妖怪抓走了。王子经历了几天的辛苦攀登,终于找到了公主,可是公主却被锁在了一个牢房里。公主对王子说钥匙在妖怪手里,过了一会儿凶猛的妖怪回来了,王子勇敢地向他挑战,他们打了两个回合还是不分上下,最终王子的正义打败了妖怪救出了公主。

王子的勇敢精神打动了公主,最后公主就嫁给了王子,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篇15:《国学经典》读后感

这几天,村团支部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叫我写一点关于学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其实《国学经典》里面每一页名言上都有详细的注解,再此我也希望大家多读、多思。

篇16:国学经典读后感

今天,学校给我们发了一本书,书名为《国学经典诵读》。

书一发下来,我便迫不及等地读起来,其中有一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意思是时间跟黄金一样宝贵,但黄金却买不到时间。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想到了许多中外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

先说说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吧。有一天,牛顿请了几个朋友到家里吃饭。他等了许久,还不见朋友到来,于是他就先回实验室工作了。他这一工作起来就是四、五个小时,等他记起约朋友吃饭之事走出实验室时,餐桌上的菜已经吃完了。原来他的朋友们等了许久不见牛顿,肚子饿了就先吃了,牛顿看着杯盘狼藉的景象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怪不得我觉得肚子还饱饱的呢!”于是又回到了实验室。他是如此珍惜时间,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再看我国的大文学家鲁迅。他一生著作等身。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时,他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和看电影的时间用在写作上罢了。他对时间的珍惜可以说是吝啬,因为少去了生活中的休闲和娱乐。

读着这些名人的故事,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自己,早晨,闹钟一遍又一遍地响起,妈妈一声声地催促我起床,而我却死赖着床不起来,一直挨到七点,才慢吞吞地穿好衣服,扒了几口饭,睡眼朦胧地去上学。时间在我赖床的时候溜走了。到了学校,老师开始上课,我望着窗外蓝蓝的天空,欢飞的小鸟,心早已飞到操场上去了,时间又在我望向窗外的时候溜走了。中午,我吃完饭,妈妈叫我午睡一会,我想,中午那么长时间,可以和同学们打乒乓球。于是,我向学校奔去,时间又在我的笑声中溜走了。晚上,我玩到了九点,才急忙打开书包,把作业拿出来写,写了几下又去睡觉,时间又在我的枕头边溜走了。

时间,在医生心中就是生命;时间,在企业家心中是金钱;时间,在科学家心中是发明。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因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篇17:《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5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成和林萌。本书主要讲述了国学的基本知识,向读者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篇18:《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是20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萌等。该书主要讲述了国学的知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学中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这套丛书设有六个分册:《国学经典》、《自然景观》、《民俗风情》、《饮食天下》、《建筑艺术》和《城镇魅力》。我们采用中国画“散点”构图的方式,通过若干有序的篇章安排,对文化的不同侧面做精练扼要的勾勒,同时尽可能多地吸纳细节,扩充信息,牵手时尚。每一章节增设的“现代链接”栏目,就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或纵深,或延展加以记述,配之以精心挑选的图片,以方便读者的阅读为出发点,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内蕴。

-------------------------------------------------------------------------------------------------

篇19:《国学经典》读后感

《周易》

001.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002.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003.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004.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005.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00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尚书》

007.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008. 满招损,谦受益。

《左传》

009.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010.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011.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01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013.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014. 多行不义,必自毙。

015.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016.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国语》

017.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018.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019.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战国策》

020.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02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022. 亡羊而补牢,犹未迟也。

023.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024. 图穷而匕首现。

025.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孙子兵法》

026.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027. 故兵贵胜,不贵久。

028.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029.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030.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031.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032.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033. 后人发,先人至。

034. 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035. 故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036.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谷梁传》

037.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038.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老子》

039.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040.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04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042.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043.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04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04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046.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礼记》

04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048.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049.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05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051.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05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05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054.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055. 来而不往,非礼也。

056.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057.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058.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059. 苛政猛于虎也。

《墨子》

060.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061. 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062.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063. 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

064.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065.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

066. 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067.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庄子》

06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069.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070.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071.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072.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07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074.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管子》

075.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076.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077.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078. 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079. 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

080.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081. 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082.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083.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084. 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

085. 善人者,人亦善之。

086. 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

087. 勿多言,多言多败;勿多事,多事多患。

088. 言不周密,反伤其身。

089.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090. 知子莫若父。

091.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荀子》

092.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093.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094.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 吾贼也。

095.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096. 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097.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098.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099.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0.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101.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韩非子》

102. 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103.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104.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5. 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106. 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

107.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108. 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

109. 器满则倾,志满则覆。

110. 远水不救近火。

111.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列子》

112.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113.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114. 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

115.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116. 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

117.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118.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吕氏春秋》

119.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120.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121.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

122. 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

123.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

124.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离骚》

12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生之多艰。

12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论语》

12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8.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3. 朝闻道,夕死可矣。

13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6.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3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39.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4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4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42. 言必行,行必果。

143.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4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5.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4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8.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49.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5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3.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54.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5.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56.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孟子》

157.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58.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59.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60.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6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62.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63.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64.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16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6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67.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8.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69.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7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7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73.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174.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75.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诗经》

176.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77.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78.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79.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80.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181.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182.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183.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184.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18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86.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87.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88.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89.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19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91.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92.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93.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194.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95. 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96.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197.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9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199.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0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下面是《国学经典》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20:《国学经典》读后感

第八先锋队韩云磊 文化润企业 书香悟人生 4月16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200句》这本书,使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内容很丰富,从个人领域的学习、修养,到公共领域的齐家、治国,再到个人境界的圆满人格、天人合一,这是一个由自己出发,经过在社会中的磨练,最后提升、完善自己的过程。有200句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全集》中提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书是前人智慧的积累,精华的结晶,读书可以让人增长智慧,放大格局,养足才气。不论学历如何,读书多了,内心充实,精神丰富,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人生的四点基本要求,首先人要有正确的理想、抱负;其次是要有高尚的道德,一切必须以道德规范为依据;再次要有仁爱之心,以仁为依靠;最后要有专长,精通业务,博学多才。《周易》中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像天地一样自强不息,无论是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也要不屈不挠,坚持到底;要像大地一样宽容大度,不论是面对豺狼虎豹,还是污泥浊水,都能笑脸相迎。国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读《国学经典200句》,学圣人名言,受益匪浅,对于做人、做事都有很大的启发。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

名著阅读读后感

小学生国学经典读后感600字

亲子共诵读的活动方案

4.23读书日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4.23世界读书日的活动方案

小学阅读活动实施方案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山东省

经典诵读观后感500字

国学经典读后感600字

关于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
《关于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散文读后感2023-12-29

国学经典读后感2023-05-29

国学读后感2022-12-18

国学作文300字2022-11-14

国学经典的作文300字2022-12-22

国学经典书籍读后感作文2022-11-21

小学生写国学经典作文2022-11-07

国学的800字优秀作文2023-11-20

4.23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策划2022-12-02

名师推荐国学经典书籍2023-03-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