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时间:2022-05-27 01:34:59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精选15篇)由网友“TAK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暑假期间,利用空闲时间读了《朝花夕拾》,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这篇文章记录了鲁迅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所发现的乐趣。

那个荒芜的百草园,生长着各种不知名的杂草和虫蚁鸟兽,而鲁迅却从中发现了无限的乐趣,这有高大的皂荚树,也有矮小的珊瑚珠,还有轻盈的叫天子。偶尔翻开石头,还能发现其中的虫虫蚁蚁,更是增添了无限乐趣。鲁迅在这里发现探求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满足了那颗好奇的童心,他置身于百草园中,抛开一切烦扰,尽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篇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星期四,我看了《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要讲了:屋主寿镜吾是绍师兴城里有名的塾。他20岁中秀才,在自己家中设馆授徒,以教书为业。他制定学规,从严治教,每年收学生不超过8人。他对学生要求严而有度,待人以宽和为怀。发现有学生不认真读书,到后院去玩时,他只是大声叫道:“人都到哪里去了?”待到大家陆续的回来时,他也只是瞪几眼,督促大家读书而已。他也备有戒尺,但不常用,学生有违反塾师的也只是在学生手心上轻轻地打记下以示惩戒,不像别的塾师,要把学生的手心拗弯,将手背顶住桌角用力痛打,以示师威。教学之余,他常以读书自娱。每当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时,他便吟诵自己心爱的古赋,而且摇头晃脑,显得十分投入,也很有点幽默感。放学时,他会亲自把学生送出大门,站在石桥上观察良久,看学生在路上是否有打闹的情形,直到学生走远,他才放心地踱回书房……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

有空时我还要看看《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还有什么有趣的童年乐趣。

篇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篇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品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着从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气息,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活泼可爱的青春年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有趣的画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读着这些充满趣味的文字,我的心仿佛已飞到了百草园里,与那些昆虫们来个亲密接触。读着文章中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年少的鲁迅与昆虫为伴,采着野花野果,舒适地躺在草地上,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冬天里,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着,支好竹筛,悠闲地捉捕鸟儿,但是总因为性急,捕不到许多鸟儿。他还喜欢听长妈妈讲故事,看《山海经》,因此而害怕赤练蛇,不敢到长的草里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在百草园里,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由,一切最美好的感情在这里散发出闪亮的光辉。

不知为什么,文章中的一切都让我回味无穷,看了还想看,也许就是因为文章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可爱,读来特别亲切罢了。

曾几何时,童年已不再属于我,是那么地遥远。也许是因为我已跨入青少年的行列,跨入了忙忙碌碌的学习和复杂纷扰的生活之中。但是我想,不管怎样,不管在什么时候,保持一颗童心,人是永远不会老的。甜美的童年之梦也仍然是我最珍贵的宝物,它珍藏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童年已渐渐离去,留下来的只是些美好的幼稚的记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会鲁迅先生的童年之梦,我神往不已。

篇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这两天,老师让我们读了《朝花夕拾》。当我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写的书之有趣。

那上面主要写了鲁迅从童年时纵情游戏,到长大后到书塾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中的生活起笔,点出那里曾经是他的乐园,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然后接着写在三味书屋中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就像我,幼儿园时,我们仿佛是在蜜罐子里生活的,到了小学也只是苦了一点点,而升入初中,因为科目多了,所以心怀侥幸,作业不按时完成了。两相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天性,批判了封建教育方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鲁迅小时候十分喜欢的百草园去玩,此处可以看出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但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后来来到三味书屋时,鲁迅就因为问了先生一个问题,先生似乎就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因为鲁迅问了和学习无关紧要的事情,所以先生才不高兴。这时候想到了妈妈和哪位先生一样也不让我看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书。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游戏,而鲁迅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这就是引起我喜欢的地方吧。

篇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当我读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心中立刻涌出了2种不同的看法。

当我读完“百草园”这一部分后我心中是羡慕的。羡慕鲁迅小时候的自在,可以快乐的融入大自然,不像我现在在家中写着作业。还羡慕鲁迅能有一个这么好的环境,拥有一个这么生机勃勃的大园子,可以在园中观察植物,昆虫。我真的好渴望能有一个这样的小花园。

当我读完“三味书屋”这一部分后,我心中是有些震惊的,震惊旧社会老师的严厉,那可比百草园的昆虫要厉害的多。也正是这私塾让鲁迅失去了自由、快乐。我不禁为鲁迅捏了把汗。

读到鲁迅偷偷描画时,我又被儿童的天真给逗乐了,反过来一想,正是这“三味书屋”里先生的严厉,博学、才能教导出这么优秀的鲁迅先生。同时也从鲁迅对先生的描写中,深刻的感觉到他是多么的怀念和感激自己的老师啊。

整篇文章读下来,我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感受到了旧社会先生的严厉。这篇文章还引发了我的联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也是这样的吗?幼儿时可以去公园尽情的玩耍,慢慢长大后,开始学习,10岁时开始正式进入艰难的学习征途,长大后,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恩师。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过去,如果我们不珍惜每一个时光,就会觉得这一生没有意义,但如果我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就一定会觉得很快乐,很美好。

篇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细细品读着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感受到先生儿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体味到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与枯躁。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无疑是一座儿童的乐园,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而在描写他到“三味书屋”里学习时,却远没有像在百草园时那么自由,“我就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功课。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日复一日,叫他怎能不留恋百草园?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隐隐讽刺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因而也更加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和快乐生活的向往,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渴望自由的心情。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起自己的点滴生活,倍感庆幸:过去,摘桑葚、掏麻雀窝、帮小鸡洗澡……现在,课堂上我们轻松愉快,书声朗朗;操场上我们尽情飞翔,健康活泼;阅览室我们沉醉书香,遨游书海……也许,这就是我和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不同之处吧!

篇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x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读了《藤野先生》这一篇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战期间,有一位加拿大的医生,他叫白求恩,他来到中国努力的工作,最后却因为在手术中感染病毒而去世!

篇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读完课文,里面的片段,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突然间,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给我的感受一切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也许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如今,我已经远离了童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中,纷纷挠挠的家庭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小时侯,我家附近有一大片田野,经常和同伴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门采得一塌糊涂的麦田,倘若有大人碰到,“哄”的一下就爬在麦丛里躲起来,一会儿唱着自编的儿歌,在田间的羊肠小路上追逐着蝴蝶,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只顾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而如今老家附近那片田野上造起了一排排的新房,一条条的道路,儿时的同伴也都在为自己的工作前程,家庭生活的幸福努力着,即使回到了那个地方也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如今读这篇文章使我有了这么多的感动.也许是因为童年的渐渐遥远,也许是对幼时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留恋吧!

篇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一袭棉布长衫,身披对襟小马褂,小小的棉帽下一条乌黑的长辫子随身律动。时而拍雪人,时而叠雪罗汉,时而伏在雪地上捕鸟……皑皑白雪映衬下,这幼小的身影为深冬里沉寂的百草园平添了一丝生气。

这便是一个多世纪前,那个幼稚可爱,天真活泼的小男孩儿——鲁迅。那时的他,把自家后面的“百草园”视作是唯一的“乐园”。

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株野草,每一只蝴蝶,每一滴露水,仿佛都能勾起一代文坛泰斗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在这个妙趣横生的世界里,年幼的鲁迅曾冒着手被刮破的危险摘小珊瑚珠,抓斑蝥,和昆虫们嬉戏,玩耍,伏在草丛边陶醉于蟋蟀的琴声,在夏夜的傍晚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有声有色五彩缤纷的童梦园,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只有无拘无束尽情的欢笑。置身园中,仿佛只要嗅一下花草的芬芳,就能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在这里,你可以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去构造一个童心向往的极乐世界。

相比百草园无拘无束的生活,三味书屋的那段日子就显得呆板无趣了许多。“三味”,无疑是指的“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这家全城最严厉的书塾果然名不虚传。无论是极方正质朴,严厉有加的寿镜吾老先生,还是“正午习字,晚上对课”的严格校规,再加上那“从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令人费解的诗词古文,都令一个个只有六七岁大的孩子承受不起。所以便有了之后“园中嬉闹”、“课上描摹”一系列的画面。文中,儿童不受束缚,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本性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那个稚嫩无知的小男孩在写下此文时已过不惑之年,饱受了时事变革,尝遍了人间冷暖,当在夕阳下重新拾起那一片片承载着儿时回忆的花瓣时,不禁惘然。童年一去不复返,那段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已然远去,唯有执笔录下心中的怀念,让心灵得到慰藉,更告诫着正值花样年华的我们:珍惜童年,珍惜生活,珍惜时光。

篇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知道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的私塾,但是我发现我的书屋也着自己的三味——香,空,醉。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进入忘我的境界。

初进书屋,阵阵书香便拂面而来。这香气不仿似一般的清香,带着些许淡雅,而又不失古朴之气;带着几分怡人,而又不失老成本色。虽不如沉香怡人,但比沉香多了一份秀气;虽不如樟木清爽,但比樟木多了一分儒雅……

我在书香的包裹下缓缓向前走去,左边是书架,右边则是一个观书台。我依靠着观书台的座椅,透过正前方的窗户观瞧,一望无垠。拿起一本书,翻开一页,只见上面可圈可点,(效仿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轻重分明,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一分秀气,一分诗情,一分为国出力报效的决心,使人心旷神怡。

书在翻阅,香气在四溢,时间点点滴滴地流逝,一本又一本的书籍一次次替换,我依然沉浸在忘我的境界中——疲劳消失了,烦恼不见了,忧虑没有了……”空!“四大皆空,好似摆脱人间红尘,生死仿佛也置之度外。

我不禁陶醉其间,直到真的累了才放下书本。昂起头,极目远眺,看着黑夜追逐落日,放出万千七彩的彩霞,心中却默默地消化着刚才的所见所学——《老人与海》不愿服输的硬汉精神;《中国上下五千年》精忠报国,知国耻;《狼图腾》自然弱肉强食……

转回头,攻读那圣贤之书,唯有那书香阵阵。

篇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字里行间品出儿童那份天真浪漫的感情,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幅让人陶醉自然风光画。

我不禁回想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云雀直窜云霄、蟋蟀在树上低声吟唱。还有那光滑的石井栏,碧绿的菜畦,高大挺拔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形状各异的何首乌。那简直是自然的游乐场。小鲁迅就在里面徜徉逍遥。

但是若把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比的话三味书屋未免显得枯燥无味了。而且上课的内容极其深奥什么“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之内的那怪鲁迅小时候上课也开小差画画,玩指甲游戏。有时用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随着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受封建教育的拘束,或许儿童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消磨时间。

整天就是学习,去消遣娱乐都不允许,好像学习才是正道。毕竟游乐是儿童的'天性,过早的接触书本只会让孩子失去童年本该得到的快乐,封建思想就如腐骨蚀心的毒药,毒害了成千上万个国民。封建教育更宛如铁链束缚了儿童的身心。随着时代变迁到了如今,这种现象仍是屡见不鲜。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天到晚就是逼着子女学习。家庭作业,学校布置的作业加起来如五指山,即使有孙悟空通天的本事都难逃一劫。我也亦是如此,

因而不得不靠200°眼镜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儿童天真、活泼、热爱玩乐请放过孩子一马,让他自己创造一个本属于他的快乐童年吧!

篇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读完鲁迅先生写的这篇散文,我百感交集,从书中,我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欢乐童年,也看到了他的不满。

本文用了对比的手法,鲁迅首先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地方,在“他”的百草园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尽管大人们并不这样觉得,但这依然是个令所有孩子们向往的园地,鲁迅先生在这里过得快活自在。但是画风一变,幼年鲁迅该上学了,他来到了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老师是寿镜吾先生,鲁迅敬佩老师的知识渊博,但对老师的一些做法觉得不满,课堂也很简单,描绘了一个乏味的学堂生活。

再看看现在,学校的课程五花八门,还有丰富的社团活动,老师巴不得让学生多学点东西,也不会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孩子们的课余生话更加层出不穷,不仅有电子产品和伙伴相伴,还有各色的书籍,新奇的玩具。可是现在,依然有些家长们过分地禁止玩乐,强制要求学习。虽然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专注于学习,但是,这会极大的打击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甚至感到厌烦,从而降低效率。可你会说:“鲁迅先生的童年不也是如此吗,那么他为什么如此成功呢?”确实,他成功了,可是现在成功的人多的去了,而且现今成功的人也能有美好的童年。鲁迅先生成功后还是对这样的童年感到不满。若能在搞好学习的前提下,拥有快乐的童年,何乐而不为呢?这让我联想到了古人的话:“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又印证了兴趣的重要性。从以前的琴棋书画到现在,有了许多不同的,各有特色的兴趣爱好,可以看出,人们依然把兴趣当做追求的目标。

回到文章,作者借这样分明的两种环境,批判了当时的政府、学堂禁锢思想的不良作风,同时也希望当时的教育事业有所改进,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正是人民宝贵的意见和优秀的代领者才使得社会渐渐完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供孩子们学习。

篇1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描写了一曲童年的优美往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可以说是作者的乐园,充满着恬淡、和谐、静美的情调,让作者难以忘怀。

作者未上学之前,常在百草园中独自玩耍,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有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其中充满了童趣,作者对其中野草树木的热爱,在作者笔下,百草园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颜色和生命的世界,连那青色的野丛里,也藏着动人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被长妈妈讲得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恐怖又生动。借助这个民间古老传说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也包含了他不想离去的痛楚和对百草园的深切热爱,鲁迅在百草园就是这样度过了儿童极乐的时光。

三味书屋的景致就完全不同了,如果百草园的清新神奇给我们留下印象,而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与之形成对比。平时只能专心读经书,旁边的学问不许过问,“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我们也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描写中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洋溢快乐的情感。溜到三味书屋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等开心的玩耍,再回到课堂听课,我们能感受到三味书屋里虽枯燥但却掩不住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这样的童年是充满幸福快乐的,这才是鲁迅真正的童年乐园。

篇1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鲁迅的着述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1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百草园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这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泛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在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鲁迅的名字家喻户晓,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1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了鲁迅的《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与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亲切地交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650字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作文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读后感:游浙江绍兴鲁迅故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学读后感600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400字优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600字初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作文500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300字精选

朝花夕拾600字优秀读后感作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精选15篇)】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优秀学生读后感2022-07-05

《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800字2022-05-25

800字高二朝花夕拾读后感2022-08-27

朝花夕拾读后感700字初一作文2023-01-03

《朝花夕拾读后感》有什么收获作文2023-04-30

初一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2022-05-07

初一朝花夕拾读后感2022-10-05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一作文700字2022-05-08

六年级《朝花夕拾》的读后感500字2022-05-16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202202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