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

时间:2022-11-19 08:01:05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精选13篇)由网友“馥郁国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

篇1:《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

任何一件看上去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都有太多的不可思议和种.种曲折。这件事当年是《篮球先锋报》里面看到的,具体报道记不清了,感觉当时的描述就是苏联利用规则偷了一场胜利,现在回看感觉不可先入为主事情太多了。外交官反复确认三秒还是一秒让我想起了德鲁克目标管理里面提到的决心度决定一切,对于USA来说可能只是一场胜利,而对于苏联确是死刑和回家放羊的待遇,不同命运催生不同决心。最后相对反派的外交官打完电话后,当听到苏联赢了也是非常开心,证明其实人心都是一样,需要顺势而为,当你可以解决问题时候,带领节奏会有更多帮助,而不是互相穿小鞋。教练对于选手的为人处世,让我想起最近工作,选择合适的人,用心去关爱别人,无条件期许,且不做作,不违心即可。总的来说一部很好电影,特别在如今中美争霸情况下,相信随着国力真正变强,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看到祖国崛起的一天,套用电影里面的台词:

“王者之所以存在,就是有着被打败的一天 输给我们不丢人。”

篇2:《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

一部俄罗斯的体育电影,让我看的竟然有激动,热血和感动及部分嫉妒。篮球原本如同属于美国人的运动,NBA如此,男篮锦标赛,奥运会等,美国队一直将金牌当做理所当然,无人挑战权威,当时的苏联也是望尘莫及,篮协人员对于战胜美国这个想法,也许出现过但却只是作为一闪而过的念头,当新教练说出这话来,其实他们是担心自己的职务的。所以领队选择了泄密,在奥运会出事的时候为了怯懦和逃避选择放弃,那句“这样我们也就没输”的话语萦绕耳边,但是队员却没有放弃,极力参加比赛,完成比赛。

初看感觉苏联的篮球水平很高,但也只是未见识到何为强大吧。被街头几个小孩打成20分分差,被中学生打出25分的分差......就是这样的球队,并且各怀鬼胎,但是教练却没有放弃每个人,间谍,近视,心脏病,各种对他不满都因为一个人的信念甚至是执念而被驯服为一家人,“我们一直是一家人,只是这时候才知道”。教练为了球队也许是荣誉也许是别的东西,但他的不退却成就了一个不一样的球队。电影中的感情同样细腻,运动员之间的爱情,队员之间的亲情,教练和家人之间的感情,教练和领队的友谊,上级下级之间的信任,在一部电影融入最后的总决赛,看的是如此热血,也许没有教练他们就不会达到这样的地步,但没有他们之间的羁绊也不会出现。苏联球员负重训练,只为了队友在球场上有个最佳的选择而不至于慌乱,那是一种怎样的抉择(原谅我记不住电影内球员的姓名),当团队比赛成为一体,那一声声感谢,以及胜利后的掩面泣澪,只因球队的胜利而不是个人,不为国家只为球队吧。这也是篮球(足球)等集体运动的魅力所在吧。

也许我们喜欢王者的崩塌,但是其实让王者崩塌也是需要一种不退的努力,正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崔器,姚汝能,檀棋,李必,张小敬,伊斯等,不同的是保卫东西不同。所谓英雄便是有一种不退的执念和坚强罢了。

篇3:《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

第一次看完就有很强烈的感受,只是拖到现在才写。

冲着「真实改编」去的,对于改编与真实事件的差距,作为一个篮球盲,暂且不表,仅表达针对电影情节的直观感受。

对于电影,最深刻的两个记忆是「领导力」和「不放弃」。

「领导力」贯穿于影片始终,一言蔽之就是团队客观主观上的各种不协调,通过教练对队员的各种关爱,队员得以感化,最终团队凝聚,在主客观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获得比赛胜利,这部分戏剧化太重,是否也实情相符也存疑。

但个人也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对于现在畅销的成功学对技巧的过度推崇,持保留态度。

「不放弃」的部分一度让我想到小时候看的《MVP情人》里的经典台词---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影片里有教练对队员的不放弃,有高层对下属的不放弃,有女生对爱情的不放弃,最让我触动的,还是最后三秒的不放弃。

因为机器的故障,在对方领先的情况下,只剩三秒去扭转局势。

三秒可以做成什么?可能叹口气就没有了。

但不放弃的三秒,却可以再进一个球。击败对手,逆风翻盘。

如果影片不是根绝实事改编,我会觉得这一段挺玛丽苏的。感谢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感谢导演把这个故事拍出来。

我本人并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每每遇到困难,第一反应莫不想着退缩,但感谢曾经生命中有出现意志坚定的朋友,后来在她的陪伴坚持下,也让我收获了莫大的成就感。

同样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相信,不到最后一秒,不要放弃任何可能性。

篇4:《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

整个电影只有一个字,燃!

混合着友情爱情和亲情,

把一只分崩离析的队伍团结在一起,

最后慢镜头杀,燃到了极点!

整个剧情跌宕起伏,

环节节节相扣,

虽然在说篮球无关政治,高于政治,

虽然不太喜欢里面的民族情结,

但是也确实是这种民族情结才能够团结于一身,

所以是确实相关的,

凭着真实的情景还原+燃爆了的剧情~

绝对是这的二刷的电影~

篇5:《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

这是一部就在俄罗斯公映的电影,并在俄罗斯本土创下了票房纪录,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奇迹就在这一刻发生了,谁也没有想到的最后3秒钟,一个苏联的进球逆转了比赛结果,也从此改变了整个篮球的历史。

从电影一开始就把观众完全的带入到当时的情景中,电影情节紧凑,两个小时的时间没有一处情节多余,光是最后的那一场慕尼黑奥运决赛就占了整整一个小时,其中的跌宕起伏令人全程都捏了一把汗,据说那一个小时的电影从各个角度还原了当年比赛的现场,强烈的代入感让我这个不懂篮球的人都兴奋的不可自抑。

1972年,冷战下的历史背景,以及高压政治氛围令打球变得不再纯粹,而国家队教练加兰任却可以不屈不挠,为了解决问题想出各种方法,诸如:悄悄塞给队员的隐形眼镜解决了近视球员的打球问题;在美国与大学生比赛期间,主动的拿出自己攒给儿子做手术的钱救治因为心脏病倒地的球员;为了让队员可以参加妹妹的婚礼,而别出心裁的组织全队开展另类训练......

影片中一个个小小的故事, 让观众体会到队员们首先作为人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生活诉求,而教练加兰任所做的各种努力,交织成教练加兰任和队员们的故事,构建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那份情感也反过来激励着他们,成为他们“赢”的理由。

10号球员,我的最爱,简直是帅到没朋友

这部电影的前面118分钟都在不断的点燃观众的激情,却在影片的最后一刻,让观众的眼泪夺眶而出,那不是因为胜利,而是因为胜利后,球员们回到更衣室,纷纷把装有奖金的信封摞在一起,交给教练去给孩子治病。一直紧绷着神经只为夺冠的教练加兰任哭了,影院里的观众们也哭了,那一刻的眼泪是感动、是放松、是一切一切努力付出之后的值得!

这部电影令我百感交集,再一次深刻的体会到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领导人,不仅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信心,更要学会换位思考,发自心底的爱可以让一个团队拿到更大的目标,走到更远的地方。

这是一个适合团队一起观看的电影,尤其适合一个团队中的领导者们观看。为理想宁折不弯的人值得嘉许,而能负重踏上光荣的荆棘路的教练加兰任更加值得我们的尊敬。

篇6:《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也是俄罗斯本土公认的近年来的现象级话题电影之一,上映之后该片展现了极强的票房号召力,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奇迹,并将纪录保持至今,甚至连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公开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绝杀慕尼黑》讲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绝杀,苏联51:50击败在奥运会上从来没有败过的美国队,首次获得奥运会金牌。《绝杀慕尼黑》高度还原了那场热血沸腾的比赛,电影节奏也十分紧凑,同时也反应了“不抛弃、不放弃、拼到最后三秒钟”的顽强精神。

在电影《绝杀慕尼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苏联队员,在教练带领下,从毫无章法到不断学习、借鉴、训练,同时演练战术的过程。而最后的奥运会决赛,这部电影更是几乎还原现场的进程,重现了比赛现场。而在镜头上,电影巧妙的运用了激烈和快速运动中的定格和慢镜,在关键时刻带来时间停止般的紧张感,带动观众屏住呼吸的等待,然后突然一个节奏还原,给观众带来极具视觉和情绪冲击力的精彩时刻。

《绝杀慕尼黑》电影的整体视觉效果出色,很有“战斗民族”的风范,同时显得含情脉脉,这让这部电影有了更丰富的元素。片中有纠结的家庭与工作的矛盾,有那个时代的羞羞答答的爱情,苏联队员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更是充满了特别的趣味。

看这部电影就要去体会其中苏联队员与外部世界交互的幽默时刻,去感受其中亲情爱情的温情表现,而影片最后40分钟的“高保真”时刻,更是会带给我们体育电影的燃情冲击,一起去体会那体育史上最具戏剧性的绝杀时刻,去感受这部俄罗斯影史本土票房冠军的魅力!

篇7:《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当时创造了30亿卢布的本土票房冠军成绩,足以证明电影的实力,而且电影在中国院线已经点映过很多场,口碑很好,反响不错,现在的电影豆瓣评分已经达到8.2分。

电影《绝杀慕尼黑》并非虚构,而是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一次篮球事件改编。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这是一场非常有争议的比赛,但凡说起这个事件都会引起不小的争论。

电影《绝杀慕尼黑》讲述了,面对30多年不败的世界第一篮球强国美国队,而且人人都认为不可能战胜它,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在率领着一支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篮球国家队时口出狂言,声称要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击败从未在大赛上尝过败绩的美国篮球队,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不仅如此,在队员之间也有无法逾越的障碍……

《绝杀慕尼黑》讲的是体育精神,但里面也确实掺杂了浓浓的民族情结,而且电影中交织着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当下人们离不开的情感纽带,虽然1972年的球队,是苏联球队,但是俄罗斯民族那种坚毅的、不愿服输的精神气质依然力透银幕。体育竞技中所展现的那些拼搏奋斗精神也都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和符号。

在决赛结束前的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当时的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后来的比赛结果却发生逆转,而整个篮球界的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运动类型电影和音乐类型电影不太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很多关于这两种类型的电影在海外口碑很好,票房成绩很不错,但是一引进,成绩就很不理想。运动电影的真谛,是能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电影中汲取到的力量的来源。

全片的高潮并不是最后三秒的绝杀,而是绝杀后,人们的疯狂庆祝后,体现出的更衣室内的平静。其中所有队员的眼神交流,他们决定为国而战,他们选择回报一直在默默付出的教练。这种精神点燃的并不是人们的肾上腺素,而是人们内心中最脆弱,最普遍的情感。

《绝杀慕尼黑》明白自己希望带给观众的是什么,这或许是他大获成功的原因吧。

篇8:《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是一部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指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和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片。

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12月28日,该片在俄罗斯上映,并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6月中旬,该片在中国上映。

《绝杀慕尼黑》改编自争议很大的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恰处于冷战时期,前苏联VS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在体育之上,自然还有更深层次的角力,对于前苏联教练和普通的球员来讲,压力更是如此。教练需要筹钱给孩子出国治病、而球员大多也有各自的问题,有身患心脏绝症的、有背负叛徒罪名的、有深度近视看不清队友的,除此之外,国家荣誉之战,来自苏联官员的压力和监视,亦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本身便极具看点的真实素材,再加上极具曲折性的比赛结果,故事在剧情上并不平淡,而俄罗斯电影人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这次事件的艺术加工和处理极具火候。黑色幽默和紧张氛围之间的调度平衡、对前苏联官员的自黑也颇有力度,最为厉害的还是节奏的把控。

影片开始就放了一个大招,一开始是最后40分钟大决战,几乎现场直播般的事无巨细还原。以流畅的运镜和多角度的特写结合剪辑,在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感与临场感的同时,又增添了些许娱乐效果。俄式大片不输好莱坞,这相信会是每位观众的最明显感受。比起之前好莱坞热血体育电影的优势,比如还原拳击赛场的拳拳到肉,本片中充当“反派”的美国队频频恶意犯规完成了这一任务。让观众体会到了篮球比赛激烈对抗的魅力。

影片开始就放了一个大招,一开始是最后40分钟大决战,几乎现场直播般的事无巨细还原。以流畅的运镜和多角度的特写结合剪辑,在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感与临场感的同时,又增添了些许娱乐效果。俄式大片不输好莱坞,这相信会是每位观众的最明显感受。比起之前好莱坞热血体育电影的优势,比如还原拳击赛场的拳拳到肉,本片中充当“反派”的美国队频频恶意犯规完成了这一任务。让观众体会到了篮球比赛激烈对抗的魅力。

最后的影像杀招,则是美苏关系加上奥运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体育和政治不得不纠缠在了一起,这也是本片最值得玩味和最有深度的优势所在。

从逻辑上来看,该片也没有什么硬伤,很多关键点上的处理基于对历史的尊重都没有放飞自我,从比赛开始一直到结束,挂在屏幕下方的实时记分牌和场上最后绝杀那一球的经典,重现无一都还原了当时紧张的现场状况,更说明了这部电影存在的重要价值,努力、拼搏、进取、激情,永不服输,勇往直前,民族自信,国家荣誉,这种体育竞技精神才是影片的主旨。

《绝杀慕尼黑》是近年来体育热血电影的代表之作,也是超越体育本身的商业片佳品。比起大部分西片大制作的泛善可陈,以及华语片类型片尚在摸索中的先天不足。它胜在更高的立意和更出色的细节处理。推荐你在影院感受着热血沸腾的两小时。

篇9:《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自从1936年篮球项目进入奥运会,它的冠军就一直被美国人所垄断。1936年至1968年,美国篮球队包揽了全部的七届奥运会的金牌,并且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开始以前保持了63场比赛全胜的战绩,其统治力丝毫不亚于后来的“梦之队”。

与长期称霸的美国篮球相比,苏联篮球直到二战以后才开始参与到世界大赛当中,但是他们一亮相便一鸣惊人,夺得了1947年和1951年两届欧锦赛的冠军,从而成为欧洲第一强队。1952年的奥运会男篮决赛美国队以36比25战胜苏联队。其中,还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由于当时24秒进攻的规则尚未引进,美国人在取得领先以后控着球迟迟不出手,慢悠悠地让时间消耗殆尽,苏联队对此毫无办法。

接下来的五届奥运会,苏联队始终无法战胜美国队,从1952年至1968年,苏联男篮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三银一铜,6次输给美国队。

时间来到1972年奥运会,康德拉辛钦点了12位苏联男篮的精英打造了当时“史上最强”的苏联国家队,一路过关斩将,和美国会师决赛。

获得1972年奥运冠军的12名苏联男篮队员合影:后排左起——扎尔穆哈梅多夫、沃尔诺夫、波利沃达、科瓦连科、亚历山大•别洛夫、德沃尔尼、博洛舍夫;前排左起——保劳斯卡斯、科尔基亚、萨坎杰利泽、叶杰什科、谢尔盖•别洛夫。

美苏之间的决赛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比赛,双方每进一个球,每得一分都得付出巨大的努力。

趁着美国队立足未稳,苏联队开场便先声夺人,一度取得了10分的领先优势,上半场结束时他们以26比21领先。到了下半场,美国队改变了此前以求稳为主的战术,开始加快进攻节奏,在防守上也加大了紧逼的力度,苏联队对此非常不适应,自身失误显著增多,比分上的优势一点一点被蚕食。

直到比赛结束前10秒,苏联队一直在苦苦维持领先地位。苏联队在一次关键的进攻没有得分,美国队抢到篮板后马上快攻,道格•科林斯试图上篮得分,苏联队6号萨坎杰利泽情急之下把科林斯拽倒,美国队得到两次罚球的机会,此时比赛时间剩下最后3秒,苏联队以49比48领先。

科林斯第一次罚球命中,苏联队主教练康德拉辛向技术台请求暂停,布置苏联队最后三秒的进攻战术,然而这个暂停没有被执行。科林斯又稳稳地罚中第二球,美国队反而以50比49领先1分,留给苏联的时间只有3秒了。康德拉辛请求的暂停仍然没有到来,苏联队员只好自己决定这关键一攻怎么打。苏联队从后场发球,谢尔盖•别洛夫刚接过球,裁判才如梦方醒,吹停了比赛,给了苏联暂停的机会,此时剩余时间只有1秒多。暂停完毕,球员回到球场上,计时器显示时间依然只剩1秒,苏联队员没有顾及其他,他们要争分夺秒作最后一搏。球从苏联队的底线直接发到美国队的篮下,但等候在此的队友并没有接到球,此时终场的哨声响起,美国队开始激动地庆祝胜利,因为他们非常肯定,他们还是胜利者,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然而,一位在篮球界地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美国队忘情庆祝时站了出来,做出了一个改变比赛结果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国际篮联的秘书长威廉•琼斯!

琼斯中止了美国人的庆祝,要求裁判重新开始比赛,把比赛时间调回到3秒——科林斯罚完球后比赛剩下的时间。他的理由是:苏联队在科林斯罚球时已经向技术台申请了暂停,只是当时球场上噪音太大,技术台没有听到,所以当时暂停完后比赛时间剩下1秒是一个错误设置,必须得重新打,而且要打3秒。

美国队自然不同意琼斯的决定,球员已经打算退场,拒绝重新比赛。但这样做会被视为弃权,直接判负。因此,比赛继续,但美国队对苏联队的最后一攻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苏联的叶杰什科用尽全力把球传出,年轻的亚历山大•别洛夫将飞来的篮球接住,起跳,上篮,球打板后落入篮筐,同时终场哨声响起,比赛结束。最终比分定格在51比50,胜利者变成了苏联。

奥运会七连冠,63场连胜,经过这场巨变后烟消云散,美国队裁判委员会提出了申诉,申诉最终被驳回。美国队拒绝承认结果,他们也拒绝领取本该颁发给他们的银牌,于是这些奖牌至今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默默地等待他们的主人,但是这批美国队员至死都没有去把银牌带回家,也不让自己的家人、后代去领取。

篇10:《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电影《绝杀慕尼黑》是一部俄罗斯史上票房最高的影片,6月13日在中国上映。虽然口碑非常好,猫眼9.7分,豆瓣8.3分,其他平台分数也非常高,但是排片率比较低,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观众的热情。

《绝杀慕尼黑》里,战斗民族俄罗斯带观众重温了了47年前苏联的荣耀。最后三秒钟,绝杀反击。故事讲述的是,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那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锦标赛决赛,在比赛结束的前三秒,美国队仍然以一分的优势领先,而他们也早就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结果已成定局。

然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候,一位苏联的篮球教练率领苏联国家队令比赛结果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这也让整个篮球史发生了改变。从未在篮球比赛中输给任何一个国家的美国,却在这场比赛中吃了败仗。正因为场上苏联队员和教练拥有同样的信念,他们才能坚持到最后一刻;正因为他们懂得团队协作,才能在最后一刻漂亮的绝地反击

俄罗斯影片在体育类型上的强势发力,并非昙花一现。此前的《花滑女王》《战火中的芭蕾》《最后一球》,都为俄罗斯在体育电影这一小众类型上的延续,做着持续不断的努力。

旧苏联时代的历史荣光已在褪色,但体育运动所代表的的拼搏力量,仍然让人热血沸腾。《绝杀慕尼黑》带观众回溯1972年的奥运会,苏联篮球队直面36年连续不败的美国队,并在最后时刻完成绝杀。

这一设计符合体育电影的剧本创作规律:以影片主角获得事业成功为叙事方式。体育本身拥有“更快更高更强”与“挑战自我”的精神,而反衬到荧幕上,就是反败为胜的竞技场景和逆境生存的生活境遇。这使得体育电影与现实生活中的运动员一样,都天生具有励志和传奇的品牌效应。

篇11:《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

在影片中,苏联队先是换了一个新的教练加兰任,然后在第一次训练时在原队员中留下了让他认可的队员,组成了一个新的球队开始了他的训练方式。 一开始队员们都看不惯这个新教练,但是在逐渐的接触中,教练对他们十分关心照顾,对球队也非常注重,队员们被感动了,开始接受遵守教练的训练方式。 在一次和大学的篮球队比赛中,队员萨沙骤发了心脏病,因为当时是在美国比赛,医疗费十分昂贵,且苏联国家体育部并不看好他们能战胜美国,所以不打算给他们经费,从而没有足够的钱来给萨沙治病。这时,教练为了救下萨沙把自己本来将准备给自己儿子治腿的钱去给萨沙治疗,暂时保住了萨沙的生命。

就是在这样几乎没有人看好苏联队的情况下,因为队员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斗志以及教练的辛勤付出和临场的战术规划,他们走进了决赛。 当比赛进行到最后三秒的时候,美国队以一分的优势领先苏联队,此时美国队已经开始欢呼了,但就在这最后三秒,苏联队一个超远距离的传球到篮下,随后扣篮得分,就是这关键的三秒让苏联队的比分从49:50板回到了51:50,成功拿下了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的冠军。 其次,还有一点令我回味,无论对手如何,最重要的守住本心。在决赛时,美国队频频使出下三滥的手段,利用了规则的漏洞,况且裁判对此也持着包容之心,可以说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苏联对面对这样的手段,并没有选择使用,而是让众人所能接受的手段,这源于他们对篮球这项绅士运动的尊重。 最后,教练加兰任的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是啊,只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就能战胜王者,获得成功。

篇12:《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最近,有关篮球题材的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在各大影院公映,可谓备受好评。《绝杀慕尼黑》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故事。截至目前为止,该电影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相信在中国也会有好成绩,因为它不仅能吸引篮球迷、体育迷,更能引发社会大众的思考……

在观影后,笔者也是感慨良多——首先,如今体育题材的电影不仅能表达激情、奇迹、热爱等元素,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体育表现人性的魅力。只有做到这点,才能跳出体育看体育,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绝杀慕尼黑》虽然是说的是过去的尘封旧事,但确实展现出了这种属于体育的魅力,这是其最大亮点所在!

事实上,竞技体育不止有输赢,电影中告诉我们,之前的告负、不顺利、失败、挫折,都是暂时的,不应为此自暴自弃,亦有可能换来最后的胜利!苏联队做到了,竞技体育中很多球队都能做到!这样的积累,非常重要……这也让笔者不禁想到了正在处于更新换代的广州恒大淘宝队,即便之前曾经遇到诸多不顺,困境中的球队也一度让人看衰,但只要最终的这个目标是正确的,前方的路是正确的,大家就不要害怕失败!只要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它就一定能够彻底爆发!积累失败换胜利,恒大的更新换代亦如此。

当最后苏联队所有成员都愿意把赢球奖金给予主教练帮他儿子看病时,眼泪再也无法忍住,这样的团结与爱,是更高层面的表达,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而这部电影也从侧面告诉了大家,在一支球队中,主教练的作用是多么巨大!他尽管不出场,却是球队的掌舵人,影响着球队所有的一切。不同项目或许会有不一样,大家不能简单把眼下恒大主帅卡纳瓦罗的处境,与电影主人公相提并论。但笔者可以肯定,在同样遭遇困难考验时,双方作为主帅必有感同身受之处,大家亦应该多多谅解卡帅的不容易。毕竟那不是演戏,那是真正的迎难而上!

最后,希望更多体育项目团队可以观看这部电影,了解体育的真谛

篇13:《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之前我觉得观看NBA球赛的拥趸激动万分、大呼小叫,有点夸张,但看了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之后,终于明白粉丝狂热的感受了。是的,笔者要说的是,如果你渴望看到篮球场上球员们挥洒汗水的模样,如果你渴望看到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进球,那么这部影片,你绝对不能错过。

《绝杀慕尼黑》是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电影。于2017年12月28日在俄罗斯上映,于2019年6月13日在中国上映。电影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故事。

《绝杀慕尼黑》,根据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真实事件改编,再现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传奇,片中的原苏联队教练加兰任相信“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带领队员们经过艰苦训练,打败当时从未有败绩的美国队,震惊世界。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惊心动魄。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出奇制胜,最终比赛结果却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其实,该电影告诉我们:需要顽强拼搏的,不仅是赛场上,人生亦如此。即便到了最后一秒,也绝对不要放弃。

生命是脆弱的。加兰任作为影片的灵魂人物,他对国家有大爱,对球队很呵护,对家庭很有责任感,但他内心也很压抑,儿子不能站立,需要一大笔费用出国做手术,他为此临危受命,当上了篮球队的主教练;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捉襟见肘以及体育训练观念的落后,他带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压力山大;球队成员对他的抵触和不理解,队员患危重病、伤病和竞技缺陷等等致命点,无一不在揪着他的心。

尽管顶着多重压力,加兰任内心纠结,他有很多无可奈何和“不得不”,但他对祖国的爱对篮球事业的爱一直驱使着他不放弃,顽强刚毅地排解困难,睿智冷静地、从战术提高从心理素质对队员进行科学训练,直到最后在慕尼黑奥运会上“绝杀”美国篮球队,夺得冠军。让儿子好好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敢于挑战常胜将军美国队,他的好父亲形象直击人心,他是强者,但又不是万能的强者,他的人格魅力正来源于此,有血有肉,戳中人心,感人至深。

生命很脆弱。中锋队员萨沙违反队规偷偷谈恋爱,但爱情的甜蜜却让他分外煎熬。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他心态崩溃。医生一句“也就活一年”的结论,直接将萨沙未来的无限憧憬变成泡沫。住院、分手、吃药、训练,仿佛噩梦一样主宰着萨沙的生命,驱之不散。但,为什么他还咬牙训练,坚持上赛场?

当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战胜美国队是“天方夜谭”的情况下,当生命已经经不起浪费、再无可失,萨沙的坚持当然是因为他意识到人生面临无可妥协。在余生不长的日子里,不想自己留下遗憾,这除了热爱篮球和教练的信任,恐怕再没有别的原因了。一句“教练我想打篮球”,就意味着一切都有转机。他在坚持什么?活着就有希望,他要为教练而战,为自己而战,为热爱的篮球而战。

在最艰难的抉择时刻,队员们终于知道,萨沙的心脏病、保罗斯卡斯的叛逃政治问题、伊万的高度近视和偷偷塞给他的违禁品隐形眼镜,都让主教练加兰任独自扛了下来,教练甚至为了抢救命悬一线的萨沙的性命,还把为自己瘫痪儿子做手术的手术费拿了出来给萨沙治病,同时将此事保密起来。所以最后这场球赛,承载了太多东西,情义无价,触动内心,正如队员们不断重复的那句话:我们一直是兄弟,只不过我现在才意识到!

激情燃点希望,在恐怖袭击弥漫的异国他乡,彼时的苏联国家队,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没有击退他们,全武行的美国队队员没有打垮他们。“继续比赛,无论如何也要继续。运动比任何类型的战争都更加纯洁和美丽。”彼时一刻,体育精神,就是“绝杀慕尼黑”的精神原动力,队员们在经历重重困难之后,接受变故、误会消除、友情生成、团结一致,集体凝聚力牢不可破,再加上教练的正确有效的指导,队员的刻苦训练,终于换来了胜利的逆袭。

现场看电影的时候,确是十分震撼人心。励志、热血、温情、催泪,这不仅仅是一场篮球赛的再现,更是传奇中引起了观众们的民族自豪感的强烈共鸣,当影片最后,最后三秒逆风反杀进了惊人一球的,就是那命途坎坷的萨沙,那一刻萨沙目空一物,感觉时间静止,只有信念支撑着他,他虚晃一枪假装跳跃避开守护的对方球员,一拨篮球,闪现了绝杀慕尼黑之举……球进的那一刻,影片中影片外,所有人都为之疯狂呐喊。

该电影的历史背景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正处于明争暗斗的冷战时期,影片将这场极具争议的比赛搬上大银幕,重现了一段燃情热血、关乎个人信仰与国家荣耀的历史性时刻。据说,这场比赛是意义非凡的,美国人视为耻辱,一直不肯拿那块银牌。据说,这是连俄罗斯总统普京都亲口承认偷偷看过的佳作。还有,当中还包括着令人感同身受的友情、爱情、亲情,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人生苦难。

对待人生道路上的艰阻,我们该怎样做?我们能够学习和继承的是体育精神,怀揣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大义,不畏坎坷,为梦拼搏,永不言败,永不言弃!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还没观影的篮球粉丝们,你们还等什么,快进影院一睹为快吧。

绝杀慕尼黑影评

弗格森欧冠语录

电影《夺冠》观后感500字

夺冠电影观后感

夺冠电影观后感500字

《夺冠》电影观后感800字

的电影《夺冠》观后感

观看电影百团大战有感800字

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

看《小欢喜》有感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00字观后有感(精选13篇)】相关文章:

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初中2022-09-12

参观作业展览的个人精选观后感作文2022-06-21

阳泉百团大战范文2023-07-31

《百团大战》500字观后感2023-05-05

世预赛国足战韩国观后感2022-05-03

百团大战心得体会2023-06-02

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六百字2022-05-07

《小欢喜》大结局观看感想2023-11-09

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2022-05-06

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