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影评(整理8篇)由网友“感情不完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绝杀慕尼黑影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影评
绝杀,是竞技体育中最荡气回肠的词汇,何况是这样一场奥运决赛——苏联vs美国。
和所有的著名的绝杀一样,影片用了一年的时间来铺垫。从为儿子治病筹钱的教练加兰任,到刚刚收货爱情却被查出心脏病只能活一年的新星萨沙。一群来自不同地域的运动员,有天赋异禀依然加练的王牌,也有苏联背景下的政治叛徒,来自格鲁吉亚的兄弟,近视眼看不清传球却不肯说的傻大个……他们赢过冠军,在巴西的海边忘情庆祝;他们也输过街球手,在布鲁克林的酒吧醉生梦死。然后,决赛前他们在奥运村遇到了恐怖袭击,不想在决赛遇到美国的领导决意借此退赛。之后谢尔盖告知了他的队友教练的故事,于是,队员们集体向领队要求比赛,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站在了决赛的场上。
决赛。从领先到美国队开始身体对抗,萨沙的心脏、谢尔盖的膝盖、扎尔的隐形眼镜……苏联完美的展现了身为战斗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力。比赛焦灼到最后一刻,接下来便是那个著名的“三秒”事件。计时器的故障和篮联主席的建议给了苏联最后的机会,当然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又怎会有最后的绝杀。
电影开始了一段只有音乐和慢镜的画面,像极了井上雄彦那几乎一本的无字漫画。时间,比分,萨沙和谢尔盖给伊万坚毅的眼神……逐渐将影片推向最高潮。除了《灌篮高手》,我想不到任何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谢尔盖和赤木,有着冠军梦的王牌;保利和三井,迷途知返的得分手;萨沙和流川、樱木,年轻的新星、在伤病中王者归来的绝杀者……哦,当然,还有他们最伟大的教练,加兰任和安西。
赛后,谢尔盖和队员们用眼神交流,将奖金交给教练的那一刻,我再也无法控制泪水,因为这就是篮球带给我们的感动。
“我们要打败美国队,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这是加兰任和队员们一年前说的话,一年后,他们做到了——从不相信到成为可能。后的1988,苏联再次战胜美国,将美国挡在了决赛之外。于是4年后的巴塞罗那,我们见到了梦之队。那支由魔术师、伯德、乔丹领衔的美国队,开启了属于他们的传奇。
篇2:《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影评
后悔没有在济南的时候去看这部电影,总觉得时间还久,考完试再去,写完论文再去,结果就错过了世茂最后的档期。
这部电影有太多可以分析和回味的地方,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承载着观影者最真实的感受以及这部电影优秀的制作。
都说反民族主义是豆瓣思潮的标签,那么这部电影倒是真的符合当下熟悉的思想潮流:抛弃了民族成见回去找自己兄弟的队长,俄罗斯电影对于苏联的自黑,还有更衣室里那一句把大家逗笑的“我们是为了祖国而战”。从我自己的观影感受而言,这一切都来的顺理成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在球场上可以都是为了赢球,但在场下,各自都有各自的目标。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存在过的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篮球运动员,但也是属于他们的个体。
但是时代是不会给予他们宽容的,尤其是他们的诉求,大多都与时代和命运背道而驰:面临孩子手术和国家压力的主教练,因为命不久矣的恐惧而推开心爱之人的球员以及被他推开的恋人,还有经不起失败风险的领队和众人。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斗争,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理解。在这里就可以看到那个俄罗斯女孩的勇气,她对男友的信任和那句“假如你只剩下三分钟你会干什么”的质问,生生抽离了男友自以为是的深爱,让他直面赤裸裸的内心。而领队最后一刻顶着滚出篮协开除党籍的威胁,用自己的勇气回击了他和他队员们的宿命。还有故事里最重要的,那个始终顶着各方压力的主教练,如队医所说“是个扛着一切的好人”,戴着属于他的镣铐,跳完了每一支属于生活的舞。
但是他们被理解了,每个人都是。
有着心脏病的萨沙因为教练的善良而获得治疗,在球场上面对恋人的深情和理解,终于懂得了“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可能”的道理;而队员们对比赛的执着,也被领队所理解,他说自己哪怕回老家当乡村教师,也不能埋没球员们要去比赛的命运;就包括最后被所有人理解的教练,获得了给孩子治病的机会,和球队每一名球员的信任。
他们有这样的彼此,有这样的信任,何其有幸,何其珍贵。
本来只是篮球场上的一次奇迹再现,但被改编成了人性最真实的矛盾和交织。我想这部从一开始就能知道结尾的电影,打动人的,绝不仅仅是逼真的场景对抗和转化攻击欲望的篮球拼搏场面。
是的,时代没有给予他们宽容与怜悯,但每个活生生的人,都在与命运相搏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彼此信任,彼此理解的力量。
能有这样的队友,是他们一生,无上的荣光。
篇3:《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影评
与孩子一起观看了这部非常燃的体育电影,一波三折的比赛,冷战背景,竞技体育的激烈,都足以让观众目不转睛,激动不已,仿佛亲临那最后三秒钟。
孩子突然问起一个问题:“苏联队的队医为什么要监视别人?”
“他应该是克格勃。”我回答,又简单解释了一下,克格勃是干什么的。
“每个运动队都有克格勃吗?”
我不知道,我无言以对!
最日,正巧看了两部有关前苏联故事的电影。《绝杀慕尼黑》是一部,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其中并没有许多正面反应克格勃工作的段落,但是从队员,到教练,从领队到官员,都有一种在监视和高压下的不安和躁动。苏联运动队非常渴望这次胜利,这不仅是个人体育精神的追求,或政治的需要,也是一种生命安全的需要。他们用生命打球,用赢球来保卫生命的安全和换取一些作为人的基本尊严,既可敬又可悲。七二年奥运会篮球决赛的最后三秒,一而再再而三的技术故障,给这样一场举世瞩目的比赛带上了许多滑稽色彩,但也许上天也感受到了苏联运动员为生存而战的悲壮,说实话,他们真的比美国佬更需要这场胜利。
文化体育不分家,而另一部电影《白乌鸦》,恰恰说的是一个伟大的前苏联芭蕾舞演员雷利耶夫的故事。与出国比赛的运动队一样,出国访问的芭蕾舞团也配有专职的克格勃,对每一个团员的一举一动进行监视,不仅如此,他们显然掌握着生杀大权,一个小报告,就会断送一个运动员或者艺术家的职业生涯,甚至生命。《白乌鸦》的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一年前后。可见,克格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苏联的体育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实际远非如此,克格勃可能在每一个人的身边,隐藏在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历史现实,这种现实也许仍在进行。
篇4:《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影评
《绝杀慕尼黑》,创俄罗斯历史最高票房记录,战斗民族真实事件改编的体育运动题材影片,高燃程度虽不及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但在综合运动镜头语言和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方面也堪称上乘之作。对历史史实的还原虽不及拉米马雷克《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比一还原,但在最大程度上也还原和尊重了历史。
影片没有在篮球的训练和技巧上着太多笔墨,而是更真实的再现了人的情感,教练的父子情,球员的友情,莎沙的爱情,等等,细腻的情感刻画,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当他们打赢了在奥运会赛场上36年不败神话的美国队后分奖金时,所有球员一致选择把奖金留给教练去治儿子的病,全剧高潮,热泪盈眶。就像当初教练狠心选择把治疗儿子病情的手术费给了患有心脏病的球员一样,人类伟大而平凡的细腻情感是多么珍贵。
跟《波西米亚狂想曲》,《绿皮书》,《迦百农》这些现实题材的影片一样,该片不再拘于再现已成故事的场景,而是再现人的情感,更关注于影片对当今社会,不同国别的价值,无论是关于社会的还是人性的,无论是关于妥协的还是坚守的。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开。”冷战开始了。70时代,苏美持续对峙。这其中当然充斥着大量的政治因素,但这一切在人的细腻的情感面前,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篇5:《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影评
1972年,在联邦德国举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虽然好像每次奥运会都举世瞩目),这是第二十届的慕尼黑奥运会。这届奥运会可能是历史上最令人唏嘘的一次。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奥运会进行了不到20天的时候,巴勒斯坦的极端组织“黑色九月”闯进了奥运村,并劫持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要求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然而没有过多的谈判以及协商,联邦德国的警察草率的直接冲进了恐怖分子巢穴意图武装解救人质从而导致了这11名运动员无一幸免的全部遇难。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指导了一部有关影片《慕尼黑》,讲述的正是这件事情,并且里面还涉及到了政治复仇摩萨德的复仇行动。 在戒备森严的奥运村居然发生了如此事情,没办法奥组委也只能接受并宣布剩余参赛队伍均有资格退赛,但是比赛不会结束。 今天看了《绝杀慕尼黑》,故事的大的主线就是发生在1971-1972年。主要讲述了一个穷逼屌丝外加自己的儿子身患残疾的篮球教练,带领了一帮中低配置的篮球运动员们,在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决赛赛场上击败了不可一世连续36年没有在奥运会上输球的强大美国队的故事。 影片是俄罗斯的,我本来并没有过多的期待这部电影,况且在中国的票房以及宣传力度上都不占据优势。我和朋友在黑衣人、千与千寻还有这个中作出了取舍,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 影片刚开始,紧凑的音乐,饱满的画面,真实的上世纪70年代的境况,一下子吸引了我。这里面的人物,形形色色,有胆小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体育局高管;还有热爱篮球,并且想方设法给腿部残疾儿子治病的苏联队新任教练;还有人高马大的苏联队篮球运动员们,他们是以谢尔盖为首的一群性格刚烈,打球分毫不让的全俄罗斯球技最高的一帮人。“我打球的时候立陶宛整个街道都空无一人”“他打球的时候整个白俄罗斯都休假了”,话语中也能体现他们虽然各自是队友,但也在暗暗较劲。 随后在一次比赛结束后,新闻发布会上,新任教练A(以下简称他为A),对着媒体们的目光,毫无犹豫的说出了∶“我们要击败美国队”。这也是整个电影的导火索以及线索,后片的所有情节都由这一点展开。 在加兰任教练接任的最开始,表现出来了很多球队存在的问题,在最开始体育馆里面,保拉斯卡斯对别洛夫的羞辱也能体现出球队缺乏凝聚力,队员之间关系很不好;在比赛中,队员们一个个一打五,打球不看人,只一心向往篮筐,能体现出队员们此时比较浮躁,只一心想着为球队作出贡献但实际上靠单打独斗很难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谢尔盖功高盖主,甚至对教练的意见充耳不闻,更体现出球队缺乏整体感和凝聚力。 在加兰任自己的儿子需要钱治疗的前提下,他毅然决然自掏腰包,让萨沙在美国治疗。在与美国大学的比赛中,他们与美国的大学生们建立起来了良好的友谊,并且获得了很多苏联没有的能帮助他们更好适应赛场的东西就比如隐形眼镜,止痛针等等,也能体现出当时苏联固步自封,不愿接受外来事物,也加剧了苏联的解体,整个体育局的人心都不齐,处处都互相怪罪,出事了第一时间转移祸患,也能看出当时苏联政治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此时大的社会背景是在1964年,赫鲁晓夫的政权被推翻,勃列日涅夫继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的苏联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霸权地位,勃列日涅夫通过改革将全国发展方向定位军事,此时苏联举全国之力发展军事,10个科学家当时能有4个在研究导弹。在执政期中期,使得苏联的核弹头数量超过了美国历史性的成为了世界军事超级大国。正是因为经济发展趋于单一化导致苏联在生活用品上发展平平甚至往回走,致使很多东西美国有而苏联没有。 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成功的完美的融合了三条线,讲了很多段的故事。 三条线,第一条则是以加兰任自己的生活(关于儿子的腿的治疗)为背景的故事,第二条则是萨沙和亚历山德拉艰难曲折又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第三条则是以慕尼黑奥运会为主线的发展情节。 在出现了慕尼黑惨案之后,大多数国家接连退赛,苏联也在退赛不退赛的边缘疯狂挣扎,整个国家队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一起相聚慕尼黑,球员们对加兰任则报以的是感恩和信任,加兰任则对自己的球员们施与了关爱和关心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去对待他们。使得球队上下一心共克难关,最后体育局长站出来确定了比赛的继续,这样看来奥运会篮球的决赛得以上演。 这一过程令人血脉喷张,情节发展至此也使得故事紧扣人心,故事中的小人物∶美国街头曾经血虐苏联国家队球员的街球手,在苏联本土上的领导班子,格鲁吉亚的婚礼团们,别洛夫的女朋友,还有整个体育馆里无数的观众,这些小人物的出现都为这部电影添砖加瓦,使得电影锦上添花。 在最后时刻,比赛被第二次重新开始的时候,加兰任今最后的努力布置最后的战术。这时萨沙看到了亚历山德拉,她坐在观众席上,从心里向他抛出了一个球。不知战术完毕后,萨沙仿佛终于放下了压抑了许久的自己,他对队友说到∶“现在我懂了,人活着一切皆有可能。”那段bgm优雅低柔,就宛如涓涓细流,静静的流进了所有观众的心中,感动自是不言而喻。伊万底线发球,萨沙直奔篮下,这三秒,仿佛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被无限的放慢,一个长镜头给到了这个美丽故事中的所有人,发球方苏联队替补席上和教练团队中的所有人,死盯皮球,目送皮球划过万人体育场的空中,所有的希望都被强加在了这决定比赛胜负的一球上面;美国街头的街头篮球小子们惊异的眼神和手势;在苏联本土的领导班子们期待的扔掉了手中所有纸张,每个人都高举双手面带复杂的情绪激动地等待着最后的结果;格鲁吉亚的婚礼团们眼睛直愣愣的紧盯着电视机,期待着苏联队胜利的降临;萨沙的女朋友双手微举眼神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自己爱的人的发自内心的加油;还有整个体育馆里无数的观众门期待的眼神和紧张的表情。这三秒的时间电影用了长达2分钟的长镜头,一个长镜头下去,使得整个电影瞬间提高了一个档次,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以及那一个飞在空中的皮球和承载着一个球队甚至一个国家的期待!最终萨沙抢到皮球最后一秒投出了绝杀的球! 欢呼吧!大家!欢呼吧!这个世界!看着段看得我泪洒影院,一部真正打动我的电影。 最后球员们把津贴奖励都给了教练,也算是为影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荧幕最后,播放了真实的绝杀场景,也同样精彩,但是电影本身就是高过现实的一门艺术,不比完全照着真实的来拍,如果那样还不如直接播放当时的比赛得了。比赛中美国队员们惊艳的扣篮,虽然在真实的篮球赛上不容易看见,但这些都是电影语言,为了体现出苏联随后夺冠时的不容易。 最棒的一部电影!
篇6:《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影评
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绝杀慕尼黑》呢?
我对俄罗斯一点也不反感,其实是挺喜欢的。但是我也很清楚,把“苏联”和“俄罗斯”划上等号的行为,或者说俄罗斯人自己认为自己是“唯一的苏联正统”的态度绝对是不正确的。
曾经的苏联很辉煌,但这种辉煌不是独属于俄罗斯的辉煌,而是曾经的十五个加盟国和这些加盟国的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我相信,他们曾经都很努力,不存在谁比谁更高贵。不信你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个乌克兰人;著名的苏联音乐家恰恰图良,是一个亚美尼亚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加加林,是一个白俄罗斯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是一个格鲁吉亚人…
而在这部影片里,俄罗斯的球员、格鲁吉亚的球员、立陶宛的球员、白俄罗斯的球员…每一个都被塑造出了鲜明的个性;而且他们最后通过团结,通过那种兄弟一般亲厚和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通过苏联人特有的那种精神力量,击败了在此之前连胜36年的、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美国球队,这就恰恰体现了这一点——苏联的辉煌不是俄罗斯一个加盟国的辉煌,是各加盟国共同的努力。
所以,我在这样一部俄罗斯的电影里看到的并不是俄罗斯,而是苏联。这就够了。
影片里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细节——那几个美国黑人小哥看球赛的时候指着苏联队员说真神奇,他们这个像印第安人,那个像西班牙人,可他们居然都是俄国人。我当时立刻就想起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当中写的这样一句话:“不论是俄罗斯人,还是白俄罗斯人;是乌克兰人,还是塔吉克人,但说到底,他们都是同一种人,叫做苏联人。”
对啊,在很久很久以前,他们都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理想,用辛勤的汗水创造出举世瞩目的非凡的成就,会说同一种语言,会唱同一首歌……虽然好像有的时候日子穷了点苦了点,可他们依旧会在深夜排队买诗集,用精神上的富足填补上物质上的短缺;虽然美国强敌当前,可是他们却是团结友爱的——至少那时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没有拼得你死我活,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没和俄罗斯撕破脸;于是就没有那么多骨肉分离、亲人反目和家破人亡。
可是后来呀。
这个家散了,五十多年前被埋在时空胶囊里的问题:“十革一百周年时的苏联怎么样啦?”,也再也再也得不到答案了。
“苏联人”,还是如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言,“这样一类人,我想是永远不会再有了,他们自己也都明白”。
篇7:《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影评
在此之前,慕尼黑奥运会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针对以色列人的恐怖袭击。真心没有想到,原来那一年,还有苏联篮球队最后三秒钟绝杀在此之前完全没有败绩的美国篮球队的故事。这真心是,又一次弥补了我知识的一个短板。
这一类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其实火候很难把握,拍得太真实,会趋于平淡,改编过狠,又会显得那么假。《绝杀慕尼黑》其实有很多可以出彩的点,却真心是没有用好。1972年苏联,那种笼罩在国民心目中的阴影是足以让人动容的,影片中偶尔有些表现,却又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相信很多对那段历史不了解的人,是完全不知道如此隐晦的镜头下,究竟有些什么样的真相的。而且,当时苏联的那种体制完全是在泯灭人的个性发挥的,这其实会让个性球员和主教练都会产生一些难以承受的压力,也都没有表现出来。
影片的整个故事上,有些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东西。譬如,教练是怎么能够让球员具备打败美国队的实力的。不可能仅仅是去美国跟大学生队伍打过几场球,被美国的街头小混混打败,转眼就能打败世界第一强队,这里面的内容的欠缺颇为遗憾。
篇8:《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影评
真不知道这么高的分是谁给的,首先从叙事层面来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历史真实事件,可无论是决赛前的剧情叙述,该是决赛的比赛进程演绎,都超级垃圾俗套,前面的剧情看得人找不着头脑,就像是一锅大杂烩,啥都说一嘴,又啥都没讲出彩,最后的决赛更是毫无波澜,就最后重赛三次,击败美国队夺得冠军,球员也没有什么人物的升华感,感觉跟赢了一场街头比赛差不多。
比这好的篮球片一抓一大把,这电影真配不上8分以上的评分,给三星都是给面子了,看完一点也没有励志的感觉,不能因为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又是篮球题材我就给他高分,烂就是烂,这种电影都能叫好的是在体育电影领域有多孤陋寡闻,真的浪费了两个小时看这个,很失望。
希望空中大灌篮2不要让我再失望了。
★ 弗格森欧冠语录
★ 梁柱恩个人资料
★ 看《小欢喜》有感
★ 夺冠电影观后感
★ 高希希经典语录
【绝杀慕尼黑影评(整理8篇)】相关文章:
电影《夺冠》观后感500字2022-05-06
体育明星的作文600字2022-04-30
的电影《夺冠》观后感2024-01-14
《小欢喜》大结局观看感想2023-11-09
《沉默的证人》电影优秀观后感影评心得2023-07-26
夺冠电影观后感500字2022-11-14
《夺冠》电影观后感800字2023-06-14
《致凯恩》读后感400字2022-11-22
儿童故事片《买买提的》观后感2022-11-30
电影小时代观后感作文600字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