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30周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15篇)由网友“壹壹”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浦东开发开放30周观后感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1:浦东开发开放30周观后感学习心得
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都在哪里诞生?答案是上海浦东。
在11月1日举行的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情况介绍会上,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介绍了相关情况。他表示,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34亿元,是1990年60.24亿元的211倍;人均GDP达到22.9万元,折合3.32万美元,进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4316亿元,是1993年11.15亿元的387倍。浦东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1/15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浦东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经受住了疫情冲击,体现了较强的韧性,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稳步复苏、加速向好态势。1-9月,浦东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48亿元,同比增长1.7%,新设企业同比增长44.1%,实到外资增长4.3%,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5%,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工业投资增长36.4%,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1-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2%。
二是开放能级实现全方位提升。全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等都在浦东诞生。浦东海港通航全球600多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907万标箱,支撑上海港连续十年成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浦东国际机场与境外4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32个国际通航点,货邮吞吐量连续十二年全球第三,口岸出入境人员数量连续十七年全国第一。30年来,浦东累计吸引实到外资1029.5亿美元,集聚170个国家地区的3.62万家外资企业、35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全球500强企业中346家在浦东有投资项目。浦东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能级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是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幅度增强。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占比达77.3%,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4%。集聚了13家重要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类金融机构达到1101家,外资法人银行、外资保险法人公司占到全国的四成多,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公募基金占全国约三成。20金融市场交易额超过1920万亿元,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商品期货和期权成交量排名全球第一,上海证券交易所IPO融资额排名全球第二、股票市场总市值排名全球第四。兴建了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等一批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聚247家外资研发中心、占全市52%。以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6个,其中特等奖4个、一等奖3个。
四是城乡环境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变。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等先行区域广厦林立、活力四射,临港地区、世博地区、国际旅游度假区、国际空港地区等新兴区域朝气蓬勃、功能凸显。建成10条轨道交通、总里程228公里,建成285公里高快速路,4座越江大桥、15条过江隧道将浦东与浦西紧密连接在一起。持续推进中小河道整治,已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通过美丽庭院建设,有力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底板。空气质量持续优化,PM2.5平均浓度从的5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年的33微克/立方米。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整体性跃升。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647元。人均期望寿命从1993年的76.10岁提高到目前的84.46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93年的15平方米提高到42平方米以上。楔形绿地、生态廊道、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口袋公园、林荫道错落有致、遍布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995年的2.85平方米提高到的12.9平方米,市民可以“推窗见绿色、漫步进公园”。
篇2:浦东开发开放30周观后感学习心得
11月2日上午,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建设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金桥壹中心项目现场举行。
本次集中开工的重点项目约24个,包含金桥壹中心、金鼎天地、前滩媒体城、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上海在线经济科创园以及上海科技大学附属高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项目,涉及商办、产业、教育、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总投资达约400亿元。
其中,金桥壹中心是 “金色中环发展带”建设重点项目之一。250米的超甲级写字楼将成为金桥区域目前在建项目中最高的建筑。项目总投资25.99亿元,设计理念上,项目秉承绿色环保的理念,按照绿建三认证标准设计,外形上六边形轮廓挺拔硬朗,形似阿拉伯数字“1”,寓意本项目创造金桥多个第“1”。作为金桥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首发项目,248米的高度将刷新金桥地区的城市天际线,成为矗立在金色中环发展带的金桥区域新地标。、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姚凯介绍,浦东的发展地图上,有一条亮眼的金玉腰带,挂着三大金玉、五小金玉,这条金玉腰带即是浦东的“金色中环发展带”,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战略。
中环浦东段约28.7公里,约占上海中环全线41%。浦东“金色中环”串联前滩中央活动区、张江城市副中心、金桥城市副中心3个中心区,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和3片楔形绿地,具有产业含金量高价值链长、生态空间亲民、空间充足且承载条件好等现代化城市的稀缺资源,是上海打造“四大品牌”要素最集聚,城市活力最多样的地区。
“金色中环”两侧3-4公里范围腹地约108平方公里,可新增建设用地约10平方公里,总投资约6000亿元。其中,“3+5”重点区域,包括前滩、张江、金桥3个中心区、沪东船厂、张江集电港、御桥区域、新杨思地块(高青区域)和筠溪小镇(三林区域)5个潜力地区可开发用地约5平方公里,可开发建筑量超1500万平方米。
根据发展愿景,“金色中环”将打造成为浦东城市形态、产业能级、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全方位标杆,闪亮新名片。其中:
前滩中央活动区锁定“世界会客厅”功能,吸引国际企业总部及组织机构入驻。张江副中心以科技体验和水绿交融为地区特色,通过承载科技特色公共服务打造成科创型城市副中心。金桥副中心主要承载商务办公、文化休闲、会议展示、创意研发、生态游憩。五大潜力地区努力成为产业发展、功能提升的新亮点。张江集电港依托集成电路设计园等,聚焦芯片设计,对“在线新经济”的发展进行智慧赋能。
御桥地区依托御环科创产业园,吸引研发企业入驻,打造高端研发和在线新经济产业集聚区,形成以商业商贸为特色的综合型地区中心。
新杨思地块(高青区域)以创新型生产服务和体验型生活服务为主导,形成多元体验的活力中心,打造成以商业、商办、文化为特色的综合型地区中心。
筠溪小镇(三林区域)重点发展区域商圈,发展商贸、文化、旅游等产业,打造滨江开放空间、沿河历史人文节点。
沪东船厂拟命名为“金滩”,重点推进“5G+AI”创新应用场景建设,发展高端研发和总部经济,打造全球城市中心科创水岸,成为上海浦江两岸“金名片”。
篇3:浦东开发开放30周观后感学习心得
谈及浦东的好,11月1日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朴学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了一个疫情期间的小插曲。
当时,很多原本在华工作的国际员工入境受阻,不能正常返岗工作,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浦东新区政府主动提供帮助,协调国际员工的签证问题,确保他们能顺利入境。
“有些员工不止一个人,还有家人,浦东新区政府也都一一安排,让他们安心扎根上海。”他说,这些细致的安排给予摩根大通很大支持,让他觉得“有点娘家人的感觉”。
3月20日,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办公室坐落在浦东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厦。这是中国新一轮金融业对外开放以来,国内首家新获批的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也成为上海自贸区对外开放的新标杆。
作为债券和股票领域首屈一指的承销商,摩根大通已连续蝉联全球投行之首,同时在跨境并购、全球市场研究、分析和交易执行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为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服务。
这样一家机构为何选择上海浦东?
摩根大通表示,上海是中国金融开放的一扇重要窗口,浦东新区更将产业集群效应发展到了极致——这里聚集了各类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汇聚了银行、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对于上海早日实现建成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充满信心,相信金融产业完整的浦东新区将为中国以及全球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其次,浦东在制度创新上敢为人先。4月,人民银行宣布了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1项措施,其中包括将证券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浦东紧抓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机遇,率先出台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关于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进一步形成开发开放新优势的意见》(即“25条”),并推动摩根大通集团在合资证券公司中将持股比例从49%提升至51%。3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获得证监会核准,成为国内第一家新设的外资控股证券公司。
着眼于浦东新区扎实的基础设施、对创新的不断追求、丰富的国际金融人才、详尽的配套政策,除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外,摩根大通在上海其他事业部的大部分员工,也已于208月迁入了上海中心大厦。朴学谦告诉记者:“目前,摩根大通在上海中心约有1000名员工,但这只是起点。”
,摩根大通将庆祝公司扎根中国100周年。摩根大通希望,在百年庆之际,能够实现在中国业务的全面发展,包括投资和企业银行、环球企业支付、市场业务、销售和研究、证券服务、商业银行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领域。摩根大通希望借助集团的全球网络和资源,将全球投资理念引入中国,同时帮助中国企业全球拓展,也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篇4:浦东开发开放30周观后感学习心得
近日,浦东新区《政务区块链建设规范》区级标准正式出台,由浦东市场监管局与浦东电子政务办联合发布。这是全国首个政务领域的区块链建设标准,填补了区块链在政务服务、政务管理方面的标准空白。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库和机器信任机制。区块链通过建立分布式信任中枢和分布式鉴权体系,让数据透明化、资产数字化、协作智能化、信息价值化,驱动“万物互联”到“万事互联”,催生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的蝶变,改变的是“生产关系”,被誉为数字经济的“风帆”。
政务区块链在浦东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
作为新生事物和处在应用初始阶段,众多区块链产品在安全性、开放性、健壮性等方面参差不齐,不同链条结构不一、数据跨链共享难。若政府各部门分头建设,不仅技术选型困难,也会造成全区同质化、碎片化、低效化建设,容易形成大量“孤岛”“烟囱”,对电子政务“云资源”也是很大的浪费,所以建立规范化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新标准特色亮点
强化顶层设计,标准引领区块链应用升级。
浦东率先探索建立政务区块链标准,在“万马奔腾”、“管网密布”之前,先把准方向、挖好“共同沟”,明确建链、上链、跨链等基本规范。在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中心的指导下,通过浦东市场监管局与浦东电子政务办共同努力,促成标准的制定与发布。多元参与共建,显著提升标准科学性操作性。
该标准紧密结合浦东新区电子政务现状,以电子政务、公共数据相关规章制度、政策文件为指引,充分吸收已颁布的电子政务、公共数据、密码应用等领域的国家、地方标准已有成果,确保技术内容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标准制定过程中,邀请来自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中国信通院)、上海仪电集团、华为公司、蚂蚁集团等业界专家参与标准制定与评审,同时,标准文本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提升标准内容的可操作性。着眼场景运用,促进政务服务兼容互通。
该标准规定了政务区块链建设过程中需满足的安全性、可靠性、兼容性、扩展性等通用要求,提出了基础设施服务、政务区块链监管服务平台和政务区块链应用的三层架构,明确了政务区块链监管平台组成要素及主要功能、政务区块链创建、服务的流程和要求等。该标准的制定对于进一步规范浦东新区政务区块链建设,构建贴合新区政务信息化实际需求的基本链条,科学遴选政务区块链应用场景,推动区块链服务商的良性竞争和客观比选等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紧扣国家战略,推动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
浦东围绕中央关于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的战略要求,将区块链强监管、国家商用密码、国产芯片等重点领域集成创新研究要求写入标准,通过标准引领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率先在浦东新区落地测试和应用。加入国家“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共同推动区块链基础核心技术研究和行业应用迭代,后续还将基于新区政务区块链平台开展商用区块链产品的跨链测试及认证等,促进区块链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提升区块链的国际影响力。从数字货币到数字经济,从“万物互联”到“万事互联”,创新探索政务区块链标准,智慧赋能政府服务再上台阶。
篇5:浦东开发开放30周观后感学习心得
1990年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上海欢度春节,他在听取了上海领导人汇报后,把眼光投向了与繁华的浦西仅一江之隔的浦东。回北京后他对几位中央领导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如今,浦东开发开放已走过30年的历程。正如小平同志当年所设想的那样,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抓住了20世纪最后的宝贵机遇,打出了一张让世界惊叹的“王牌”。
口述者名片:邵煜栋,1947年10月生。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办公室负责人,浦东开发办秘书处处长,浦东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浦东新区党工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浦东新区区委常委,浦东新区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起来,不愿上海沉沦的人们”
19,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中国沿海要建三个大港。其中东方大港就在上海。1978年中国主动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起,东南沿海的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迅猛发展,上海逐步褪去耀眼的大都市光环,种.种压力和时代发展的巨轮唤起了人们对改革发展的强烈要求。
1980年代,时任市长的汪道涵和众多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开始酝酿重新改造大上海的战略方案。后来,朱镕基市长曾在上海召开的一次大会上呼吁:起来,不愿上海沉沦的人们,让我们一起重振上海雄风。
其实,早在1985年,上海就有了开发浦东的意愿。当年,汪道涵市长组织了一支队伍,专门调研浦东开发。1986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汇报提纲》,同年10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这是上海有史以来第一个报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批复中提出“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使浦东成为现代化新区”等,浦东开发将成为上海的新突破。
1988年5月,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在会上发表讲话:“解放三十多年来,我们重视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来不及相应地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以致削弱了经济中心的功能和对外对内枢纽的功能。这种状况当然不允许再延续下去。”他道出了当时1000万上海市民的心声。
1990年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上海欢度春节,他在听取了上海领导人汇报后,把眼光投向了与繁华的浦西仅一江之隔的浦东。回北京后他对几位中央领导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一决定,把开发浦东从地方战略构想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引起世界瞩目。上海市委明确提出了浦东开发的目标: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梳理一下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5年到1990年初,这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酝酿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从1990年4 月至1992年底,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正式起步阶段;
第三阶段从1993 年初到 年上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
第四阶段从2000 年下半年至 年,浦东开发开放转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阶段;
第五阶段从开始,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全面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阶段。
可以说,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抓住了20世纪最后的宝贵机遇,打出了一张让世界惊叹的“王牌”。
钱从哪里来?自己借钱自己还
邓小平还有几番话与浦东开发开放密切相关,激励着浦东开发开放初期投身改革和建设的每一个人。他曾坦言:“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他还深有感触地说:“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这些话就明确了上海的定位和浦东开发开放的定位: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
1990年之前,原来的黄浦区、杨浦区和南市区在浦东都有地盘,当时的浦东有“三区两县”的说法,“两县”就是川沙县和上海县的一部分,再往南就是南汇县。浦东开发开放后,“三区两县”合并为浦东新区,当时面积为570平方公里。到8月,南汇区并入浦东,浦东新区正式变为如今的1210平方公里。
再回到1990年前,当时中央每年1/6的财政收入由上海贡献。但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上海自身发展困难重重。财政收入上交中央政府后,余下的仅能支持城市最低维护成本,基础设施欠账累累,住房拥挤、交通堵塞、越江困难、环境污染等愈发显现。1990年前后,川沙等地靠近黄浦江的郊区电话只有2万门,而且大都是人工接线,打电话时经常串线。
1987年12月10日,上海陆家嘴轮渡码头曾发生严重踩踏的恶性事故,为何发生这样的事故?1990年代前,沿黄浦江共有16条轮渡线,4条车渡线。每到大雾天,所有航线全部停航,一到雾散,大家急着过江,就会造成拥挤甚至踩踏。
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就是交通和基础设施功能严重不足,当时一艘普通的渡轮最多装载500人,但是岸上往往有几千上万人在等待越江,等待时间一长,大家都要抢着上船,就可能发生踩踏。然而,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上海可以动用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不到6亿元。
要建设越江大桥、越江隧道,还要大量建设基础设施,钱从哪里来?当时有三个途径供上海选择,一是上海自己投入资金,二是引进外资,三是银行贷款。于是,当时中央向上海开放了一项政策,上海可以建立“自己借钱自己还”的机制。
本来省一级政府对外借钱引入资金,都需要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政策放开后,上海可以通过外经贸手段自己借钱,包括向香港借钱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再将其中部分产权转给企业。
比如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和延安东路隧道,上海将它们的产权中的50%卖给了香港中信集团。桥还在上海,水道也仍在上海,供上海人民使用,同时政府一下子拿到了27亿元,又可以建设第三座、第四座大桥,这个“自己借钱自己还”的机制就逐步走通了,也不需要国家承担风险,上海的基础设施投入却能不断加大。成立于1987年的上海久事集团就主要参与了这些重大市政工程的投资。
规划对浦东实在太重要了
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正式成立。为何设立开发办的同时,还要立即设立规划院?因为规划对浦东实在太重要了,“规划先行”就是浦东开发的基本原则,只有规划定好了,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才能快速走上正路。
浦东开发之初,80%以上的土地是农田,其中川沙县85%的土地都是农田。基础设施长期欠债,路、桥、水、电、煤、卫设施建设都存在大量不足。因此,浦东1990年到1995年的第一轮建设,就是投入250亿元完成十大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的是还债式和保障式建设,完成了跨越黄浦江的两座大桥建设,以及道路、通信、水、电、煤等十大基础设施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和城市面貌。
1995年到的第二轮建设,投入970亿元,以现代化城市为建设骨架,建设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东海油气、地铁2号线,拓展了浦东外向型功能的内涵,构筑了上海跨越世纪的国际大都市框架,浦东的开发建设就这样跨入了新时期。
1990年12月,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主持了浦东新区总体规划审议会,首先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始,打造一个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相融合的上海新标志地区。
这是一个经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金融贸易区,位置就在黄浦江弯道边上一处名为陆家嘴的地区。率先启动的金融中心虽然只有1.7平方公里,但它如同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发展潜力,是一块“黄金宝地”。
1991年4月,上海市政府决定用国际智慧做好陆家嘴地块的规划。按照上海中心城区发展战略,设计者们要以已经建成的高468米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为圆心,规划陆家嘴位于城市内环线内的区域,以江边1.7平方公里为核心,规划CBD(中央商务区)。
法国专家对此设想很感兴趣,陆家嘴不仅仅属于浦东、属于上海、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于是法方立即与中方签订协议,向上海提供200万法郎的政府贷款,用于陆家嘴中心城区1.7平方公里的规划设计。陆家嘴开发公司随后也筹集了相当于200万法郎的人民币,邀请国际专家共同参与规划设计。
陆家嘴的规划与建设实践,为上海随后的城市规划开辟了新空间,树立了新理念。
其一,资金和智慧不分国界,借世界智慧做好浦东规划,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二,新城与老城相结合,陆家嘴与外滩共同组成上海新的CBD,体现了“东西联动,共同发展”的规划理念。仅浦东的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筑面积,就超过了外滩沿街所有老建筑面积的总和
其三,“舍得”黄金宝地建设绿地。陆家嘴中心城区内建设了一片占地10万平方米的绿地,这在上海市中心以往的建设中是无法想象的。如果将这些面积用于土地批租,政府可获得20亿元;建设绿地,政府却要多掏出7亿元用于动迁和建绿。当绿地建成,原先对此持不理解态度的人也都转变了看法:陆家嘴绿地为CBD增添一座巨大的中心花园,也让原址3500余户居民搬迁至新居。绿地下方还可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周边地价还会因此提升。
比上海其他区域少了50%的机关人员
有种说法,称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一天能批四五块地,15分钟完成一项审批,盖出一个章。”事实上,这个场景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浦东是当时全国最早开展“一门式”服务的地方,一扇门进去,盖完所有图章,不用再逐一拜访各个委办局,大大提高企业和政府办事效率。各委办局派代表驻扎在开发办旁,就权当是项目审批中心。
年,上海浦东新区开始在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上试行“告知承诺制”。这就是负面清单的前身,告诉企业哪些不能做、需要审批,除此以外则都能做。这样,连到委办局盖图章的程序也简化了。
再紧接着,“备案制”就孕育而生,政府告知企业什么不能做,企业只需作出承诺,“愿意遵守所有法律法规,如有违背甘愿受罚”,然后签字即可。政府通过“备案制”来判断是否引进某一项目,耗能高、有污染等不符合浦东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的项目就被拒之门外。
开发区批租土地时,政府部门实行的就是“备案制”。要不要批准土地项目,由开发区公司的董事会决定,董事会对股民负责,而政府则不参与。不过,“备案制”另一大前提,是新区政府具备土地项目的否决权,否决要讲原因。
由此可见,“备案制”也就是从“一门式”服务的各家企业集中在一个房间盖图章,转变为基本不需要盖任何图章,这是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浦东在一开始就已经把“放管服”的“放”做得有声有色了。
跳出政府机构膨胀的怪圈也是浦东开发的一大关键。1993 年1月1日,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结束了以往由上海几个行政地区联合运行的状态,标志着浦东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
作为中国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一次新尝试,浦东力图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立浦东行政管理的新模式。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准政府机构,是上海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为了防止政府部门容易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现象,浦东新区政府从1993年建立之初就确立了“简政精兵”的原则,首先确定“简政”的方案,不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务就不再由政府管理。
由于采用改革方案,1993年浦东新区成立时,只有10个职能部门、800名机关人员编制,后来20建立浦东新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增加到14个部门、1000名公务员,对当时管理300万人口、570平方公里土地的浦东新区来说十分精简,比当时上海其他区域减少了50%的机关人员。
浦东未来发展的“三个二”
在国际经济发展格局中,中国需要有几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首先当然是上海。为支持浦东开发和金融中心建设,经中央政府讨论批准,199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在浦东设立了分行,同一个城市拥有两家同一国有银行的分行,当时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浦东有着极为重要的渊源。1990年4月18日,浦东迎来开发开放。在浦江对岸,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开业。1993年东迁浦东,浦东四个重点开发区的集团公司都通过上证所这个资本市场的窗口,展现在世界眼前,募集到大量资金用于开发建设。
邓小平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战略部署。
年3 月2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目前,浦东承担着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两大国家战略建设,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两个中心建设,还有大飞机和迪士尼乐园两大亮点,这就是新时代浦东未来发展的“三个二”。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 周年,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一部跨世纪的交响乐,那么浦东就是其中一曲绚烂的乐章。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
篇6:喜迎浦东开发开放30周心得体会党员
弹指一挥间,浦东开发开放已有三十个年头。作为上海改革开放和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标志项目,浦东国际机场于10月动工,9月竣工通航。9月,“全球机场最大单体卫星厅”竣工投运,浦东国际机场也借此契机成为年旅客保障能力达8000万人次的世界顶尖航空枢纽。
近年来,上海航空枢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初步建成亚太地区大型航空枢纽。目前,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共拥有4座航站楼、1座全球最大单体卫星厅、5个货运区、6条跑道、435个停机位,客货设计能力达到1.2亿人次和520万吨,城市航空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在亚太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据统计,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的航空客运吞吐量达到1.18亿人次,连续3年位列全球城市第4位;航空货运吞吐量达到418万吨,连续位列全球城市第3位。
浦东国际机场为上海改革开放和浦东的发展增添一副强有力的翅膀,中国国际航空枢纽的梦想也由此起航高飞。可以说,很多人对于浦东乃至上海的第一印象,正是从浦东国际机场开始的。
上海是中国民用航空发端地之一。清光绪二十九年(19)飞机于美国问世,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民众就已目睹到飞机的风采。当年法国飞行家环龙(René Vallon)驾苏姆式(Sommer)双翼飞机来沪作飞行表演,不幸机毁殒命。上海曾经的环龙路(RouteVallon,今南昌路)即得名于他。19,留学英国学习飞行的厉汝燕学成回国,亦曾驾爱特立克鸽式(EtrichTaube)单翼机来沪作试飞表演,这是中国人在上海空域驾驶飞机之始。
上海第一个民用机场,是始建于民国10年(19)3月的虹桥机场,位于上海市西郊。上海的第二个民用航空机场是龙华机场。其前身是北洋政府松沪护军使署的练兵大操场,民国11年改建成陆军机场。至民国18年(1929年)6月,国民政府航空署奉令向淞沪警备司令部接管,改为民用机场。龙华机场历经多年修建,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一个民用机场,远东重要空港。
上海解放初,虹桥机场成为空军机场,龙华机场为上海唯一的民用机场。随着国民经济日益繁荣,民用航空事业得到迅猛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龙华机场由于紧靠市区,受净空条件等限制,已无法适应大型飞机起降,不久便改为小型飞机的试飞站和训练基地。虹桥机场在1963年11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扩建成为民航国际机场。
02
为了适应上海国际交往和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尽早规划第二个国际机场已摆上议事日程。为确保良好的机场净空条件,则需及早选定场址。市规划院会同民航局等有关部门,对民航新机场备用地的规划选址经多次讨论,在1983年9月编制的《上海市民航规划》中提出:
“新的国际机场备用地安排在川沙县顾路与合庆之间、钦公塘东侧,有利条件较多:(1)该处为50年代以后淤积起来的滩地,建筑物较少,滩地仍在向外扩涨,可以向海要地;(2)机场到市中心区的距离适中,至延安东路外滩约20公里,延安路隧道建成后交通方便;(3)地处海边,与中心城的发展无矛盾,飞机噪声也不致污染城市的环境。”
1990年4月18日,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作为二十一世纪上海现代化的象征,浦东将建设成为一个开放度高、体制新、设施完善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城,必须建立一个现代化、高标准的对外交通枢纽。上海市规划院和民航工程咨询公司合作进行浦东国际机场的场址论证工作,于1994年2月完成《上海浦东国际航空港场址论证报告》。
报告根据199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确定,将机场位置移至浦东新区江镇乡、施湾乡和南汇县祝桥乡境内的濒江地带,占地44.4平方公里,距市中心人民广场约30公里。机场周围2~3公里区域作为航空港控制范围,用作机场配套的仓储、市政工程、旅馆服务、商业经贸及综合开发、生态绿化等用地。场址选择的第二方案将第一方案场址稍往东移,部分土地由促淤围滩解决。
机场的交通规划为,由机场北侧城市外环路接出专用道路至机场,红线宽80米~100米。快速有轨交通是机场与城市的主要联系形式,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段可直达机场;规划的浦东铁路可达机场南入口。
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设工程立项,确定旅客运输量按每年7000万~8000万人次、货运量按每年500万吨规划设计。
浦东国际机场建设,施湾镇被征用的土地最多,逾12平方公里,动迁农民逾1.2万人,涉及5个村、74个生产队、74家企业,需拆房屋达434384平方米。机场一期工程第一批用地在6天内就完成动迁,施湾镇于198月31日交付机场一期工程首批用地,计1016亩。
03
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年10月全面开工,199月建成通航,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主体工程有第一跑道、第一航站楼等。
第一跑道长4000米,宽60米,4E级,南北走向,装备Ⅱ类双向仪表着陆系统,配有滑行道2条。第一跑道停机坪占地149万平方米,共有127个停机位。其中,登机桥位28个,远机位26个,专机位23个,货机位18个,维修机位32个。
第一航站楼,风格主题命名为“天”,如大鹏展翅状矗立。航站楼由主楼和候机长廊两大部分组成,均为三层结构,由两条通道连接,面积27.8万平方米。内设登机桥位28个,到港行李输送带13条,楼内还有商业、餐饮设施和其他服务设施面积6万平方米。一期工程装备有导航、通航、监视、气象、后勤保障等系统,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当年,有13家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参加竞标,经国际评委评审,法国巴黎机场公司主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 )担纲的机场航站楼设计方案被确定为最终实施方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担任顾问设计单位。项目在年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评选中获金奖。
机场主体建筑航站楼体量庞大,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主楼长402米、宽128米;候机长廊长1374米、宽37米。造型别致,极富动感,夜来灯光一片灿烂,似银河泻地。航站楼由主楼和候机长廊两大部分组成,均为3层结构,由两条信道连接,到港行李输送带13条,登机桥28座,可供18架大型客机和10架中型客机同时停靠。候机楼内商业餐饮设施和其他出租服务设施面积6万平方米。
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四片弧形的钢结构屋盖构成其最具特色的空间景观,在清水混凝土基座、玻璃幕墙墙面的衬托下显得轻盈、飘逸,富有时代感。整体造型像凌空展翅的海鸥,寓意新世纪上海的腾飞。
航站楼两层式布置,进出港旅客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层面上。室内空间和谐统一:深蓝色的金属穿孔板吊顶,上开1.2米×1.2米方形天窗,白色腹杆自天窗中穿出,阳光穿过方形天窗,照亮白色腹杆,背光的蓝色平顶与受光的白色腹杆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于宁静中充满着动感与活力。
航管塔台高102米,为当时国内之最。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建有一条长4000米长60米宽的4E级南北向跑道,可起降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客机。两条平行滑行道,80万平方米的机坪,共有76个机位。货运库面积达5万平方米。机场装备有地面监视雷达、航行管制系统、陆空和地面通讯系统、无线电导航系统、气象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9月,浦东国际机场第一航站楼改造工程陆续竣工投入使用。经过改造后,部分国内办票岛改为国际办票岛,国际值机柜台由136个增至150个,高峰小时办票人数由4080人增至4500人;国内办公岛改造为国内值机岛,增加国内无行李柜台12个;国内联廊改造为国际联检区,出境边检通道由26条增至48条,高峰小时通过人数由2080人增至3840人;国际安检通道由12条增至20条,高峰小时通过人数由2880人增至4800人;国内安检区移至国内候机楼长廊,国内安检通道由8条增至12条,高峰小时通过人数由1920人增至2880人;通过改造增加1个国际远机位候机厅和2个登机口。经过改造后,浦东机场一期工程具备年起降飞机30万架次,年旅客吞吐量3650万人次的保障能力。
3月,浦东机场第二跑道正式启用。第二跑道位于第一跑道以东2260米处,长3800米,宽60米,与第一跑道平行。第二跑道按照4F类飞机标准设计,可起降包括A380在内的各类大型飞机。第二跑道配有2条平行滑行道、4条快速出口滑行道、6条垂直联络道、2条长1662米的东西向联络滑行道。
201月27日至2月1日,中国民航飞行校验中心成功完成对第二跑道校飞。2月28 日,东方航空公司A340-300大型客机在第二跑道成功试飞。3月11日,第二跑道通过行业验收。3月17日,启用仪式举行,上海航空公司FM821航班和东方航空公司MU723航班相继从第二跑道起飞出港。
年12月,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全面开工,主体工程包括第二航站楼、第三跑道和西货运区。于北京奥运会前建成投入使用。浦东国际机场年旅客保障能力达到6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达420万吨。浦东机场第二航站楼风格主题被命名为“地”,与第一航站楼“天”形成鲜明的对比。旅客踏进第二航站楼,可感受到大地的平凡、质朴和无比深厚,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005年3月17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正式投入使用。
12月20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203月26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和货运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年2月19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三跑道(17R/35L)试飞成功,并于3月13日正式投入使用。该跑道为主要用于降落,但停靠在3W货机坪的重型航空器可以申请使用该跑道起飞。第一跑道(17L/35R)则主要用于起飞。
20,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3000万人次。
2009年8月,中央正式批准设立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区内实行与洋山保税港区相同的海关特殊监管等各项政策,其中包括营业税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
2010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人次。
1月1日起,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对45国公民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证政策。
20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12月19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浦东机场由此正进入5000万人次世界超大型枢纽机场行列。
年3月1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34L跑道Ⅲ类仪表着陆系统(ILS)的正式投用,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具有Ⅲ类ILS运行保障能力的民用机场。
209月16日,卫星厅与配套捷运建成启用。
第二航站楼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采用三层式航站楼结构,方便旅客中转,楼内自上而下分为国际出发层、国际到达层和国内出发、到达混流层等3个旅客活动层,层高分别为13.6米、8.4米和4.2米。
篇7:喜迎浦东开发开放30周心得体会党员
我自1959年赴京求学第一站到上海起,至参观上海世博会,曾多次去过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每次去都对上海市政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兴奋不已。其中,我对南浦、杨浦这两座由我国自行设计、精心建造的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大桥情有独钟。只要是出差上海,总会抽出时间去桥上伫立遛弯或拍照留念。在横跨黄浦江的这两个过江枢纽上,每当看到车辆不停穿行而过,我的思绪就会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件往事……
1991年3月,我出任驻菲律宾大使不久,前往总部设在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拜会行长垂水公正(Kimimasa Tarumizu,日本籍,1989—1993年在任)。他向我介绍说:成立于1966年11月的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亚行的宗旨是帮助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实现“没有贫困的亚太地区”这一终极目标。亚行主要通过政策对话、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援助和赠款等方式促进其成员在基础设施、能源、环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的发展……贷款分为两类:一是软贷款,相当于赠款,主要向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太平洋一些岛国等最贫困的国家、地区提供;二是硬贷款,即约3%的低息贷款,是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行成员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垂水行长还对我说:自1986年3月中国正式成为亚行成员以来,中国的执行董事与他的前两任行长、亚行东亚局及其他国家的董事共事合作得很好。我听后很高兴。以后在菲律宾的多次外交场合,我和即将离任的垂水见面时,还进行过友好交谈。
1991年3月下旬,我国驻亚行的执董车培钦等向我报告说:国内指示他们向亚行提出为上海兴建南浦、杨浦两座大桥项目提供贷款的要求,但反馈的信息是其背后遇到了美国阻力,美国执董杨曹文梅大使不好打交道。车培钦说:杨大使见他时强调美国认为中国申请的贷款项目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要求”。亚行历来有个规矩:只要有一票反对,那么这个申请就不能通过。看来,美国要在亚行执董会上对我国首次申请贷款行使否决权了。我了解到这些具体情况后,对他们说,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建造意义重大,会大大改善上海市区的交通、加速浦东开发开放,我们在第一线应予全力支持,不过会遇到重重阻力。国内改革开放刚开始,要搞好经济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尚缺大量资金,需要想方设法从各方面融资。现在看来我们要求亚行提供硬贷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着实需要费一番周折才能解决。最后,我说:“咱们分分工,注意以理服人,合力做好这件国内交办的事。你们注意稳住其他国家的执董,确保他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着重做好亚行行长和美国执董的工作。”
当年4月初,再次约见垂水行长。首先,我就向亚行和世界银行申请贷款有何区别问题请教他。垂水解释说,简而言之,世界银行对此具有“排他性”,而亚行关注的是对某项目提供的贷款使用是否得当,能否如期归还本息,对某国为同一项目再向他处借贷则不持疑义。谈及亚行的运作规则等事,垂水说,他这个行长虽是由理事会选举产生,成为该行的合法代表,但他只负责主持董事会会议,管理亚行的日常工作,并无实权,不能左右各国政府委任的执董的行动。美国和日本是亚行最大股东,虽各有15.5%的股份和12.75%的投票权,但亚行通过贷款申请等事宜均采用一票否决制。他暗不说:他和日本执董深知中国造桥修路需要大量资金,眼下接受硬贷款是必要的,因而“阻力不在我们方面”。最后,我感谢了他的友好会见。
过了些时间,我好不容易约见到了由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委任、经参议院确认的大使衔亚行女执董杨曹文梅女士(Linda Tsao Yang,曾任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成员,其丈夫为杨安慈教授)。她那时虽已67岁,却神采奕奕,很机灵,没等我坐下开口就抢先说:“找我谈中国申请贷款的事吧?没门!”我回答说:先别忙谈这事。我做自我介绍后,谈了我作为外乡人对上海的美好印象。然后,我转过来问她:“杨大使,听您口音祖籍该是上海吧?”她马上笑着说:“好眼力,不错,我乡音未改,乡愁还在!我去美国之前就生于上海苏州河畔祖母家的祖屋,在那里上女中和圣约翰大学,后去美国就读。我离开上海已40年了,没想到变化那么大,真想回去看一看!”随后,她客气地请我坐下,喝她事先准备好的清香龙井茶。我们边品茶边交谈。
我说:“欢迎杨大使抽空回上海看看,现在来往很方便!”她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说:“我很佩服邓小平先生,他提出中国要改革开放,真了不起!”我告诉她:小平同志提出并引领的改革开放,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富国之路,也是富民之路。中国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将来更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让亿万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杨大使回应说:我希望美国好,也希望中国好!然后,我就引入主题说,我多次去上海这座国际大都会,亲眼见到上海近年来确实发展很快。浦西老化的旧城经过改造令人耳目一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但是上海市人口众多,交通拥挤,到浦东去还要靠摆渡,费时费力。
1968年3月,我出差去浦东养鸭场就是靠小木船很费劲地渡过黄浦江才上岸,多数要去浦东办事的人要在浦西排长队才能乘轮渡过江,很不方便。上海市政府决心开发开放浦东,振兴上海经济就需要有坚实的基础设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但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造桥修路。“您是金融专家,比我明了。”
她接过我的话题说:“我们美国认为在上海修桥满足不了人们的基本需要,因此不赞成亚行向中国提供贷款。”我说:“不对,衣食住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正如亚行的宗旨提到的,要帮助发展中成员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先生也精辟地指出:‘要想富,先修路。’要让老百姓摆脱贫困,就必须搞好交通建设。我去过美国六次,了解到你们物流畅通同那里修有大量的路桥有关。再说,上海南浦、杨浦两座跨江大桥建成,浦东大开发大发展就会带动整个上海和周边江浙地区经济,同世界各国包括欧美联系更紧密,上海老百姓也可以从中受益,过上小康生活。修桥造路为民惠民,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呐!”
我注意到她边听边点头,就以“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功德无量之举,何不尽力而为之?我希望杨大使在有生之年能够为您的祖籍地、为中华民族做些有益的事”来结束了我的讲话,并起身告辞。杨执董站起来握着我的手表示:“黄大使讲得有道理。谢谢您来看望我!关于中国贷款的事,让我再好好想一想怎么办。”几天后,杨执董给我打电话说:“前几天,咱们讨论的那件事(指中国向亚行申请贷款事),我已及时报告国内并尽力了。我们肯定不会投反对票,请黄大使放心!”我对她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希望日后能共同为中国特别是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中美务实合作多做贡献。
我将此信息告知车培钦执董,让他继续跟踪并与垂水行长配合好。最后,我国申请的南浦、杨浦两座大桥贷款项目以美方投弃权票的方式得以通过,成为亚行在中国开展的第一个联合融资项目。亚行终于批准了这两笔贷款,助力浦江上架起经济腾飞之桥,我们双方都很高兴!随后,我还作为中国政府和上海市长的全权代表在亚行贷款协议上郑重签了字。后来,在我任职期间,亚行又以同样方式解决了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和山东环保等贷款项目的申请问题。杨曹文梅大使也果真如愿回故乡造访,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她旧地重游,对上海旧貌换新颜、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为惊讶,感慨万千。看到邓小平亲笔题写桥名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更是格外兴奋!她欣慰地说:这两座大桥把上海浦西、浦东完全连了起来,也推动了很多跨国公司到浦东投资。
杨曹文梅在亚行离任前还为中国做了件好事。她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情结,非常关注并不遗余力支持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997年,她在亚行各国执董与华盛顿之间来回游说,对他们说:“我就出生在上海,我是上海的女儿。苏州河环境整治将造福上海人民。你们一定要支持这个项目!”最终亚行执董会表决获得通过,争取到了当时可贵的3亿美元贷款支持,确保这项工程的顺利启动。
杨曹文梅曾在上海女中就读,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20岁只身赴美留学,在纽约哥伦比亚商学院攻读,取得经济学哲学硕士学位。1993至1999年出任亚行美国执行董事,是美国派驻海外的第一位亚裔女性大使。她同时也是上海市荣誉市民。9月,90岁高龄的她还到华东政法大学访问,追忆当年在圣约翰大学学习、生活的情景,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校园历史保护建筑。她为华东政法大学新时期的蓬勃发展感到由衷高兴。此外,她还被美国“百人会”授予“20美中关系杰出领袖”。
随着南浦、杨浦大桥的建造成功,1993年1月起浦东新区的建设全面展开。尽管这个新区比深圳等经济特区起步晚,但起点高,勇闯“无人之境”,创造了“浦东速度”“浦东经验”以及诸多“第一”的奇迹: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证券交易所、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小平同志曾指出:“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如今浦东新区为全国竖起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标杆,老百姓也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苗圃”枝繁叶茂,创业创新的“良种”播撒大江南北。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创新发展的热土。它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靠党中央、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靠新区管委会历任管理者得力精干的贯彻实施,也靠包括当初“八百壮士”在内的辛勤廉政的创业者持续不断地闯、试、拼、干出来的。“浦东史诗”是万人辛勤努力的杰作,也是万人同声的合唱曲。
车水马龙的南浦、杨浦两座大桥,曾为浦东开发开放立下过汗马功劳,还将继续发挥上海市区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它让人们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定为,照耀新征程,激励大家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篇8:喜迎浦东开发开放30周心得体会党员
浦东开发开放的创新,既有自上而下的安排,更多是在自下而上的具体实践中,秉承问题导向和服务导向的探索结果。
比如以前国际化妆品公司进口一款产品大概需要2到6个月,对于季节性产品来说实在太长了。在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通过“证照分离”改革,3月浦东率先启动“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试点”,从审批管理调整为备案管理,进口化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一下子缩短到5个工作日,像圣诞礼盒就可以做到全球同步上市。欧莱雅公司举例说,他们旗下的一款清洁面膜,从运出原产国开始,中国区的市场部门走申报流程,化妆品运到关口,备案文件已经到手。
又如全球多家著名生物医药企业都在张江落户。生物制品是风险较大的物品,价值高,需要冷链运输,对通关的速度要求特别高。浦东的检验检疫部门通过建立信息化数据库,帮助企业无纸化申报,以往此类物品从空运抵沪到交付到用户手中要一两个月,现在只要四五天。
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运行,将过去的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局合一,也是因为企业端的倒逼。在超市,过去一到“六一”质监和工商都来抽检童车的产品质量,如果各自都拿回去两辆检查,小的超市存货可能就不够了。一瓶去痘洗面奶,包装盒上的生产许可证由质监监管,清洗疗效和营养成分属于食药监范畴,洗面奶有没有涉嫌虚假宣传归工商局管。“三合一”后,超市方便多了,监管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最近浦东正在积极推动审批成本趋零化,进一步探索“一业一证”试点,将改革着眼点从“以部门为中心”的单个事项改革,转向“以企业为中心”,把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一次办完。比如过去开宾馆不仅要办特种行业许可证、公共卫生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还要拿到消防检查的相应证书,每办一张证都要排队、填表,前前后后至少两三个月,企业要组织专门的班子去办。“一业一证”改革后,鲁能集团刚好要把中国首家JW万豪侯爵酒店开到浦东,只花两周多就走完了办证历程,以后办证只要一个工作人员就可以了。
上海正在全力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就是将面向企业和群众的所有线上线下服务事项,逐步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浦东是改革先行区,已实现327项涉企事项全覆盖,其中“全程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占53%,“线下窗口只跑一次”占47%。
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有一个“找茬窗口”。企业在办事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或对政府服务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来这个窗口“找茬”。浦东的各个窗口单位没有“否决权”,对不属于本部门的事项不设障碍设路标,引导企业找对路;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事项,不打回票打清单,告知企业怎么办;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事项,不给否决给路径,与企业一起研究监管新模式……这场“只说YES不说NO”的窗口无否决权改革,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注脚。
浦东的占位很高,但从新区到街道、社区,都能降低身段,俯下身倾听基层的意见。很多改革并不是基于宏大口号,而是基于设身处地的同理心。
篇9:喜迎浦东开发开放30周心得体会党员
50年代的时候,当时苏联专家到上海来看,说上海的地层就像豆腐一样,因为上海是一个软土地基,而且像浦东仅仅只有10的历史,它的地层是不稳定的。地层不稳定有土层的原因,也有地下水的原因,对50年代的工程界来说,上海的地下工程建设,一个普遍的说法就是等于在豆腐里打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难度非常大。
然而上海人还是比较好胜的,具体在做的过程当中,我们第一条隧道用的是网格盾构,不是靠人来挖,是靠水力冲。当时我们通过增加水压,也就几十个网格,然后每个网格去冲,把泥土冲下来以后,里面掏空了,我们再一点掘进。
另外,我们做桥和地下工程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做桥梁,所有的材料,钢筋也好,混凝土也好,都是人造的材料,所以我在制造材料的过程当中,可以人为地控制材料的特性。在材料的使用过程当中,我是知道它情况的,但是地下工程的土层情况是不确定的。
所以地下工程开工之前我们都要探孔的,但你不可能说在沿线所有地方都打孔,这不现实的,只能是选几个点把控。通过探孔我大概可以了解地层的情况,实际上怎么样还是吃不准的。
对于桥梁,我们更多的控制就是力学,对于桥梁的计算过程当中有一个叫安全系数,我就放大,比如我明明100吨够了,我算的时候给它算到150吨甚至逾200吨,这样设计算好以后,基本上90%都能有安全保障的。
但做地下工程,我们更多的是关心土层的变化对我本身掘进的难度,设计以后可能还会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地下工程可能有百分之五六十是不可控的,要通过在推进实施的过程当中,逐步地去了解,去适应,然后去管控。
目前对上海来说,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上海要做的都是一些比较难的工程。
传统的有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现在还是要大发展的,上海规划的轨道交通可能有1000公里,目前实现不到700公里,我们还会有很多发展。但轨道交通肯定会越来越深,和其它工程的交叉也越来越多,以后工程的发展,不再体现在量的增加,更多体现它技术难度的增加。
另外是深隧工程,以往上海一到暴雨季节,很容易出现成片积水。目前来说,我们也是引进了国外的经验,像日本东京,美国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就是说把地面的水引到地下去,暴雨来的时候先储存到地下,等暴雨结束了,排放能力可以了,再把地下的水抽出来,抽到黄浦江和苏州河里。现在我们在苏州河沿线,我们做了一条深层隧道,10米直径的隧道,在地面下大概60米左右,与此同时可能我们还要做地下墙,要做到100多米,这样难度就很大了。
再一个现在张江又建了很多科学装置,其中一个是光源工程,是通过核的形式来形成这个粒子,然后把粒子加速去轰击。对我们来说,这个粒子要加速,它必须要有一个通路。那么在地底下40多米的地方,有几百米的一条笔直的隧道,然后在隧道里面,一方面要让例子可以通过,另外一方面旁边加装置让粒子能够加速,我们要做的就是弄成这样的一个空间,这个也是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就类似工程实际上是有很多,所以现在上海大规模的建设更上多是朝高精尖的工程在发展了。
上海现在是要形成长三角一体化,浦东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相信随着临港的开发建设,浦东和上海其它区域也能并驾齐驱,为上海这个长三角龙头城市形成它的助力。
篇10:恭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心得感受1000字
浦东的确有特殊性,有几十个全国第一,如第一个国家新区,第一个金融贸易区(陆家嘴),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第一个以“出口加工区”命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桥),第一个自贸区。
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中央给予了十条政策,如15%企业所得税、期两免三减半;区内自用物资免进口关税、增值税;外资搞基础设施,所得税五免五减半;外资可办银行及分行、财务公司;区内中资企业也可减免所得税;区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50年至70年;新增财税留给浦东新区,等等。加上后来允许浦东进行证券交易市场探索,中央给的政策可谓丰厚,用朱镕基的话就是,“新区新区,不叫特区,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区还特”。
但要把浦东的成果都归结为优惠政策,则大为偏颇。
一是浦东的政策,别的地方也都迅速借鉴,或“跑部前进”要政策。且越往后,中央对浦东的要求越是制度创新高地,而非优惠政策洼地。
二是市场经济是抢的经济,不是计划经济下,给谁一个政策就可以独占。说是金融中心,全国宣布要搞金融中心的城市有几十个。说是航运中心,宁波港的总吞吐量就比上海港要高;说是贸易中心,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的内外贸都很强;更不用说投资项目,上海就是周围城市的招商大本营,大家都来抢。而上海作为老大哥,国家战略承载区,总不太好意思跟大家去抢,觉得那样风格太低。
在某种程度上,对浦东的要求都是中心化的目标,而资源的配置是分布式的。
浦东靠什么?归根结底只能靠制度创新,靠环境建设,靠聚集人才。这种高质量、高水平的闯与创的精神最值得内地学习。
举一个例子。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决策先行启动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个功能区,要求抓紧组建三家开发公司,开展“七通一平”等工作。但三家公司没钱,也没地。当时上海的土地已由过去的划拨转为批租,要拿钱买地。买地要多少钱?以外高桥为例,市里出让给外高桥开发公司4平方公里土地,60元/平方米,要2.4亿元。找财政,财政也没钱。
“穷则思变”,保税区办公楼里一张不起眼的记账凭证触发了灵感。能不能以支票背书的方式,实现“资金空转、土地实转”?市财政局按土地出让价格开出支票给开发公司,作为政府对企业的资本投入并由工商局验证;开发公司再将支票背书付给市土地局,签订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合同并经工商局验证;市土地局出让土地使用权后,将从开发公司得到的背书支票全部上缴市财政局,市财政局将土地收入的千分之四归中央,上缴给国家财政。通俗地说,就是政府、银行、公司在支票上同时背书,如此一来,各个环节就走通了。
外高桥就是靠“空转”来的2.4亿元起步,将“生地”转化为“熟地”,通过不断地投入开发,进入土地二级市场,并运用转让收入进行再投入、再转让,直到区域建成。这成为当时的一种基本开发模式。“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创新很快被长三角其他区域借鉴,推动了各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高速发展。
篇11:恭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心得感受1000字
我们越江设施的变迁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一个是打浦路隧道,实际上从当时来说,我们最根本的越江交通工具是渡轮。但是随着内河航运就繁忙了以后,渡轮和正常的航道通行,是有冲突的。这也间接促成上海市政府要大干快上,把越江工程搞出来,后面就会引出来,1989年造南浦大桥,1991年造杨浦大桥。
1989-1990年,那时是上海第一波的建设高峰。当时主要的基础设施有三块,一是内环线,二就是越江工程,三是河流污水整治。
越江工程在建南浦大桥之前,已经做了一些技术储备,比如松江泖港的斜拉桥以及恒丰路跨铁路的立交桥,但这些桥的跨径比较小。真正以越江的程度来做的,南浦大桥是第一座,所以当时要建南浦大桥,还是比较慎重,因此在方案的准备过程当中,头脑风暴还是比较大的。
那么我们当时的中心思想,是要自力更生,通过中国人自己的能力,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光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当时原来同济大学的老校长李国豪带了一个团队,利用加拿大安娜西斯的岛桥,其中也是一座斜拉桥,他们已经开建了,等于说是消化吸收国外的资料,就提出来了我们建造叠合梁的斜拉桥。
为什么要采取斜拉桥这样的技术?
在跨越黄浦江这个层面上来说,当时要想一跨越江要达到400米以上的跨径,梁桥是不现实的,拱桥当时也不现实。那么唯一就是用两种桥型,要么是斜拉桥,要么是悬殊桥。
斜拉桥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工程界一致认为斜拉桥这个方案实际上是最合理的。问题是斜拉桥到底是做混凝土的,还是做钢的。相比较而言,混凝土的桥自重更重,它的跨越能力更小。钢结构轻一点,跨越能力更大。最后大家统一意见,结合两个的优点,做成叠合梁的斜拉桥。
首先我们解释什么是斜拉桥,其实它是梁桥的变种。正常的梁桥,一根梁,下面几个墩子,但是斜拉桥把桥墩取消了,通过斜拉的拉杆它形成一部分向上的力,这个力抵消掉了往下的力。按照现在来说,斜拉桥的径直跨越基本上是可以达到800米。
什么是叠合梁,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叠合梁其实就像一个个箱子,是在现场浇捣的,等于说整个桥面是一个个箱子拼起来的,比如说一个箱子有8米左右, 100个箱子就是800米。这个箱子的侧面和底面,我们都是用钢结构的,但是箱子的盖子,我们用的是混凝土的,就是混凝土和下面的钢结合在一起,我们称它为叠合梁。它的优点就是把桥梁的自重降低了,同时钢材的消耗也可以适当的降低,在那个时候钢还是很宝贵的。
两座大桥的建成,您觉得它有怎样的意义?
我刚才提到了上海第一波的建设高峰留下了很多的技术,为我们国家以后类似的工程,做出了表率。南浦和杨浦大桥先后就差了一年,在南浦大桥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去发现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于是马上落实到一年以后开建的杨浦大桥上。所以当时全国评选十佳桥梁的时候,工程局一致认为杨浦大桥是我们桥梁的典型代表。杨浦大桥1993年建成的,它当时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能够达到602米。在长江上面后续开建的很多桥梁,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用的斜拉桥技术,也就是在上海的技术开发了以后,长江沿岸沿线结出了果,所以上海的越江工程是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
第二个,我们桥梁里面还有一个拱桥,卢浦大桥,它建成是550米跨径,拱桥能够做到550米的跨径,当时也是世界第一。
我们常说先桥后隧,之后隧道到底的建设是怎样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外环线以内,上海已经实现的跟将要实现的有超过30座的越江工程,大桥就是4座,剩下的主要都是隧道。隧道表面上不光鲜,因为人家看到仅仅是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但是从交通功能和城市发展来说,它是必须要做的。
隧道有好几种,一种是为了地铁用的,我们叫地铁隧道;还有一种是普通的交通隧道;第三个是管线要用的,有特殊用途的隧道,类似这些工程也为之后国内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从根本上也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需求。谁一早开始做了,谁就在全国有了一个领先和示范的作用。上海针对浦东开发开放进行一系列越江工程的建设,也是为我们国内类似工程开创了先河。
篇12:恭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心得感受1000字
敢闯第一的勇气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是管制的,只允许外资加工类企业,可以从事自营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保税区海关隔离带的设立,虽然货物进区离区,均要申报,受到海关的监管,但毕竟是全封闭的区域,中央允许我们试行在贸易功能上寻求突破,允许外资设立贸易公司,可从事货物的一般贸易业务。日本九大商社之一伊藤忠,早就瞄准中国贸易市场。外高桥的贸易开放,使其如鱼得水,迫不及待地积极响应。当时上海还没有外资贸易公司的审批权,必须到北京外经贸部去申请。经过努力,批文很快下来了,当时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一突破,奠定了保税区现有的贸易产业结构格局,吸引了两万多家贸易公司蜂拥而入,使免税区拥有了 1000 亿美元的进出口量。
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二十多年来,平均每年的进出口额占上海进出口额的20%,占浦东新区进出口额的 45%。全国共有 15 个保税区,按全国保税区统计资料提供的数字,外高桥保税区进出口额占全国所有保税区进出口额的半壁江山。
1993 年 11 月 29 日,当时人们还十分陌生的上海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在外高桥保税区正式开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上海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既有 10平方公里封关的保税区,又有直接与国际航线挂靠的港区,完全有能力将国际市场搬到上海大门口来。该市场实行会员制,由市场管委会制定市场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管委会下辖 4 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分别经营建材、办公用品和汽车。
办市容易兴市难。市场一成立就遇到了冰冷期,招商步履艰难。我们虽作了很大努力,但收效甚微,原因之一是国外企业不了解如何进入市场。由于政策不配套,还是要通过外贸公司代理,国内企业觉得是隔靴抓痒。后来,随着国家宏观环境的开放,我们的市场也逐渐回暖了。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的建立,使外高桥保税区的商品交易额数年来一直维持在 1.2 万亿元以上的规模。
我们利用场馆优势,在商品展示交易功能开发上率先一步,场内既有长期的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又举办专业展览会。在长期商品展示交易平台方面,我们引进了美国游艇、日本数控机床、英国厨房橱柜、意大利卫生洁具、日本办公自动化机械、菲利浦家用小电器等产品,使进入场馆的客商有一种“不是出国胜似出国”的体验。在举办专业展览方面,我们先后举办了西班牙家具展览、日本 JVC 数码技术展示会、罗马尼亚家具展览、日本 AMADA 机床展示会。不管是长期展示还是专业展览会,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 世纪 90 年代还是稀缺资源的进口轿车,国人不少还没见识过,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台商汤君年先生委托我们进口一辆奔驰 600 和一辆加长林肯牌轿车,在从吴淞码头提车开往保税区的路上,我们被交警拦住,还以为是违章了,没想到警察敬礼打招呼说:“这么长的轿车从来没看见过,让我上车看看。”以后每过一个路口,都要被警察拦下,横看竖看,在从吴淞口到保税区的 2 个小时,“林肯”受到了特别的礼遇。 从 1992 年 10 月起至 1994 年 9 月底,整整两年,是保税区汽车物流的兴盛期,最为红火的 1993 年,最高库存量达到 6000 多辆,2 万平方米的仓库,6000平方米的堆场,仓库旁的绿化带上也停满了进口轿车,场面蔚为壮观。21 世纪初,外高桥人又在原来综合性保税生产资料市场的基础上,拓展建立了汽车、化妆品、手表、医疗器械、药品和酒类等专业性市场,更精准地聚焦国外同类商品、更精准地聚焦区内同类客户、更精准地提供专业性服务,使市场的交易额逐年不断攀升。
浦东开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需要大量建设资金。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钱从哪里来?通过初步测算,浦东开发需要投入 8000 亿元,面对这一天文数字,上海建设者们为难了。钱,成了浦东难迈的“坎”。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大开发公司的启动资金,从开始的一家 3 亿元, 到一家 1 亿元,最后一家公司 3000 万元,简直是杯水车薪。 面对困难,浦东的开发建设者们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为解决资金困难,经过反复斟酌,市政府提出开放市场,吸引内外资本进行开发建设,土地可以批租,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可谓石破天惊。
在计划经济时代,土地是无偿使用的,它有价值没有价格。如何让有价值的土地变得有价格呢?这可能就是浦东的生财之道。事实证明,当尝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运转后,土地成为开发浦东的重要财源,外高桥保税区的开发也不例外。
外高桥开发公司的启动资金从向政府要钱转到向市场筹钱。办法就是“财政投入、支票转让、收入上缴、土地到位”,俗称“土地出让,空转启动”。外高桥保税区的开发就这样启动了。
1993 年,我们和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签订土地转让合同,中国大陆第一块保税土地 25000平方米,给了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此举,标志着保税区的土地从空转到实转,从资金投入到回报产出,在保税区的开发史上留下了有意义的重要一笔。
外高桥开发公司要负责 10平方公里的保税区开发建设,包括大市政建设,资金筹措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决定成立中外合资公司。1992 年,我们与中国银行、香港招商局、香港中银集团联合组建外高桥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内资 75%,外资 25%,这样就可享受外资企业待遇。此举,解决了开发初期开发成本高、现金流量少的困境。
继成立合资企业后,外高桥保税区再度向社会募集资金。1992 年,发行A 股和 B 股,共 10 亿股,为保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之后,我们又进行了资产重组,外联发、三联发和新发展公司的优质经营资源整体进入上市公司,使资产质量得以提高。资产重组完成后,我们又实施了 27 亿元盘子的定向增发,为外高桥新一轮开发积蓄了能量。
国有企业核心资产整体上市,消除了同业竞争,募集了社会资金,规范了企业治理,增强了内在活力,这是国企改革的方向。我们的团队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地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改革之路。
外高桥“弹丸之地”,每年税收 1000 亿元,这在全国保税区中是奇迹, 这是“真金”换来了“白银”。
1991 年 8 月,外高桥开发公司选择了新老杨高路交界处 0.7平方公里作为首期启动地块,不惜代价要把这一块宝地围起来。经过四个多月的连续作战,打了一场漂亮仗。按照海关的要求,铁丝网隔离围墙围出来了;道路辟通了,海关监管的办公楼、公安处的办公楼都已造好……万事俱备,独欠东风了。海关预验收时提了一个问题,隔离设施低了 30 厘米。按照设计施工要求施工,怎么会低呢?后来检查下来,毛病出在各自的高基准不对。外高桥开发公司以老杨高路为标高,是 4.2 米,海关则以新杨高路为标高,是 4.5 米,整整相差 30 厘米。问题找到了,但离国家海关总署的验收只有三天时间,时间紧迫,怎么办呢?市政府分管领导要求坚决返工,一定要达到海关要求。这是保税区“境内关外”的标志,要体现出外高桥保税区高起点、高水准的形象。公司上下紧急动员,大家群情激奋,决战时刻到了。经过三天三夜奋战,硬是将长达 3.35 公里的隔离围墙全部返工,严格按照国家海关总署的规格一丝不苟地进行制作,顺利地通过了验收。至今,外高桥保税区还流传着“30 厘米精神”的故事。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上海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推动了上海的改革开放,也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为中国的开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篇13:恭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心得感受1000字
“呜——”一声汽笛,锚起船动。九段沙01号船,行驶在开阔的长江口水域上。
驾驶室内,康亮和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的几位同事一道,用望远镜观望着前方的水域情况。眼下,刀鱼和鳗鱼等洄游性鱼类开始向产卵场所进发,为了查处违规捕捞行为,他们一周会进行两到三次的巡逻执法。
“这里是历史上的渔场,之前水面上有很多的渔船和渔网,我们的执法艇经常会被渔民布的渔网缠住。”康亮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渔网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了。”
康亮是管理署里年纪最轻的,大学毕业后,他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参加了各类公职人员的考试,公告上“九段沙”三个字勾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生活在本地十几、二十年也没有听说过这里。”
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于,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一块河口海岸型湿地,位于浦东机场东南角十公里左右,总面积约420.2平方公里,包括上沙、中沙、下沙、江亚南沙及附近浅水水域。
由于该区域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秋冬季节都会有大量候鸟在此停歇、觅食,而飞机的起降势必会对候鸟栖息地造成破坏。因此,保护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种青引鸟”工程,通过增加植物覆盖率,增加底栖和微生物的产量,从而提高候鸟食物产量,将候鸟逐渐引入到保护区内。在九段沙岛上设有三条综合样线,用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观测,康亮和同事们也要定期进行巡视,严防偷捕偷猎等行为。
目前,九段沙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截止的累计监测结果显示,九段沙现有高等植物61种;昆虫510种;大型底栖动物115种;鱼类135种;鸟类18目48科2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白头鹤、遗鸥3种;二级保护鸟类有小天鹅、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24种。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而九段沙则是“上海之肾”。除了生物多样性资源,这里对于净化水质和空气、防洪防汛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层推进,康亮感到肩上的责任愈发重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纵使一江之外瞬息万变,上海“最后的处女地”九段沙却依旧保持着素颜的模样,和它的守护者一起,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三十载风华正茂,恰青春砥砺前行。相信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下,浦东定会继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
篇14: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观后感心得
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紧紧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起步、发展与腾飞。而对于这片土地的未来,他们也同样看好。
恒生中国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对于金融开放态度明确,希望以最大限度的开放吸引外资长线进入中国。恒生将会利用这个难得窗口期,注重服务国内企业和新兴产业。
大华银行(中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符懋赞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目标实现之年。站在这一新起点,我们相信在浦东的引领下,上海将成为更具活力、更繁荣,更具创新的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纪级金融中心,并可以在三个重要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深化资本市场,特别是人民币债券,让人民币资产作为更多国内外企业的融资工具,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交易连通;
二是作为双循环战略链接,联通内外市场,提升内外循环效率,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需求;
三是作为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加强开放合作和多方参与,以培育更多金融创新成果。
可以说一直以来,浦东都是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桥头堡。而回顾自身多年来的发展,上述恒生中国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其中之一便是之后外资银行的法人化,这使得恒生业务进入发展新纪元。
205月,恒生银行在内地的法人银行——恒生中国正式成立,总部设于上海,为恒生银行全资附属公司。至此,恒生中国不断拓展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等地区业务,在内地的网点遍布全国重点策略性城市。
篇15: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观后感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经过30年的开发开放,浦东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30年来,浦东树立了改革的标杆,竖起了开放的旗帜,开拓了创新的道路。进入新时代,浦东再出发,脚步仍将须臾不停——“十四五”的发展在起步,两万亿元的目标在前方。
从黄浦江往东边望,是太阳每天升起的地方,也是上海城市天际线不断变更的地方。经过30年的开发开放,浦东在一片农田上建成了一座功能齐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看100年的中国到上海,看30年的发展来浦东。这说明,浦东过去的成功,充分折射出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通往现代化道路上所具有的世界价值。未来浦东的窗口意义,是要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
新思路,让这片土地有了生命力
2016年元月,盒马鲜生第一家门店在位于浦东的金桥国际商业广场开业。这个开在商场里的商店,它有点像超市,可以买到各式来自国内外最时新的商品,它也有点像饭馆儿,买到的肉类、海鲜可以在店里现做现吃,甚至它还开通了配送服务,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下单坐等送货上门。这么“神奇”的商店,自然一开张就自带“流量”,吸引了不少市民来这里购物尝鲜。
老百姓瞧着新鲜、吃着新奇,不少业内人士却纳了闷,这样一个多业态融合的商店是怎么开出来的。其实,盒马一开始自然也是注册无门,但是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的“窗口无否决权机制”,让盒马不至于无功而返。
所谓“窗口无否决权机制”,是浦东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的一项改革措施,是指在浦东企业服务中心里,要求“说Yes不请示,说No要报告”:对不属于本部门事项的,不设路障设路标;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单;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不给否决给路径。因此,尽管盒马想要办理的许多手续都没有相关先例,但秉持着“窗口无否决权”的态度,服务中心将复杂问题“照单全收”交由后台研究,并和企业进行积极讨论,最终决定将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同时纳入经营许可证,还首次把互联网功能业态加入其中。
现在,盒马金桥门店已经被公认为国内的“新零售第一店”,更多的门店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盒区房”一时成为美谈。盒马和浦东的合作也更加深入——今年4月,盒马宣布在浦东设立总部。
回顾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历史,这种勇当开路先锋,敢于突破攻坚、示范引领的“性格”,从一开始就镌刻在了浦东的“基因”里面。
1990年9月,伴随浦东宣布开发开放,陆家嘴、外高桥、金桥三家开发公司在由由饭店挂牌,率先启动相应区域的开发建设。翌年,上海市政府向三家开发公司正式出让浦东9.7平方公里土地的使用权时,他们创新地采取了“成片受让、开发、转让、再受让”的方法运行,“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土地开发模式由此诞生。“观念一新,土地成金”,让浦东开发开放伊始面临的一步“死棋”,满盘皆活。
时针拨转到21世纪,全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等,也都是在浦东率先启动。从2013年的“一枝独秀”到2020年全国共有21个自贸区先后成立,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分层次分领域复制推广,来自浦东的“头雁”效应显著。
对于这30年来的变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曾用两个“而是”进行评价:上海从浦东开发开放到自贸试验区建设,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不搞“政策洼地”,而是始终围绕制度创新;浦东的改革没有依靠向国家要优惠政策,而是采取新思路、新理念、新发展方式,实现农田滩涂变身现代化城区的转变。
有干劲,“浦东速度”一路驰骋
与浦东屡屡承担起试验性改革重任伴随而来的,是一次又一次令人感到惊讶的“浦东速度”——
1993年1月,在凛冽的寒风中,中外合资企业上海日立电器打桩开建,投资金额5500万美元。谨慎的日方代表不放心地追问浦东的领导:新厂房多久可以完工。按照行家估计,在这片6.4万平方米农田上,要建起4.3万平方米、安装200多套设备的现代化工厂,需要840天。浦东给出的回答是:一年,“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日方代表感到震惊之余,也在日后连续11次追加投资,表达了对浦东的认可和信心。
浦东开发开放后,土地上同时开工建设的工地最多时达到2000多个,随处可见吊车高耸,一片火热气象。1996年时,浦东新区每昼夜消耗的建筑材料体量达到10万吨。这一年11月13日,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建立的首家制造企业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外高桥保税区动工,首期投资达9900万美元。
开工典礼上,时任英特尔中国区第一任总裁的简睿杰如此评价“浦东速度”:浦东工厂是英特尔在全世界落地最快的工厂。
这些“奇迹”的背后,是浦东人干事创业的志气、心气、朝气,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拼劲、闯劲和激情。在如今浦东大道141号浦东开发陈列馆——原来的浦东开发办公室里,这些果敢的拼搏印记一一呈现:两张小桌子,九个人共用,洽谈的都是当初非常重要的投资项目;一辆“老坦克”凤凰牌自行车,是当时办公人员出行的工具”;陆家嘴中心区域的模型沙盘,四座地标性建筑边上还有一个“小弟弟”,那是30年前浦东最高的建筑,一座24米高的消防瞭望塔,形成了鲜明反差。
还有更多普通的浦东人,同样参与到了浦东开发的进程里。上海建工集团塔吊师傅魏根生,用他和工友们“吊”起的楼,丈量着陆家嘴的高度,勾画着浦东崭新的天际线:环球金融中心,492米;上海中心大厦,632米。1992年入职陆家嘴集团从事摄影工作的姚建良,一年一张以东方明珠为原点的浦东陆家嘴俯瞰图、一年一张从和平饭店望去的浦东岸线,耐心记录下浦东的生长。退伍老兵沈入群,和战友们用踢正步的方式测绘,绘制了一张张浦东地图,也绘制出了浦东日新月异的发展。
这样的精气神,一直被延续到了现在,也体现在了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当中。更大规模的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复制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神奇一幕。开市一年半的科创板,组成了高科技“硬核”方阵,诞生了全球最大规模IPO,浦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的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已经覆盖长三角28座城市。还有对长三角一体化有着重大意义的机场联络线,浦东多个地块的征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其中三林南站项目的土地征收在启动当天即实现清盘。
曾经有一位外国学者这样表示:在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中国发展模式中,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出发,浦东期待发挥“乘数效应”
在浦东开发开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非常有意思:无论是浦东本身,还是区域内重点开发的区域,名称都有过一定变化,展现了浦东发展过程中不断顺应时代变化的改革和转型。
开发开放之初,为了凸显“新区”特色,中央决定在浦东设立四个功能板块,分别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全国第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全国第一个保税区,一系列“挂牌”和“命名”,让“开发开放”在浦东有了真实“触感”。
经过30年的变迁,金桥出口加工区已经升级成为了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片区域也变身成为金桥综合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现在有了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科学城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个概念;此外,外高桥保税区是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最核心的区域部分,陆家嘴、金桥、张江的部分区域后来也被纳入了扩区部分。
各种称呼确实有些让人费解,其实就像在实验室里进行着不同的试验,样本和成果自然有不同的叫法。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胆闯、大胆试的改革和转型,浦东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最牛90后”,发展规模常常要使用倍数计算。
2005年,浦东开发开放15年间,地区GDP年均增长19.2%,2004年达到1790亿元,约为1990年的30倍,整体经济实力相当于15年前整个上海市。到了2019年末,浦东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734亿元,人均GDP3.32万美元,相比15年前又有了飞跃。除了原来的几大开发区域,临港、世博、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更多区域,也都跟随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步入发展快车道。
然而浦东的目标着眼于更远。2019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重磅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用7年时间“再造”一个浦东,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奋力打造新时代彰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实践范例。
围绕实现这样的目标,浦东正在全力推进“五大倍增行动”,努力实现产业能级倍增、项目投资倍增、功能优势倍增、土地效益倍增、服务效能倍增。“重中之重是要率先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表示,面向未来发展,浦东要激发乘数思维,做高端硬核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新技术赋能提升传统产业的示范者,新经济新动能的培育者,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向世界集中展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辉煌成就。
★ 小学暑假工作计划
★ 榜样6心得体会
【浦东开发开放30周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15篇)】相关文章:
让读书伴成长心得体会2022-08-31
档案馆实习心得体会2023-11-10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总结2022-09-01
上海进博会开幕式心得个人感受2022-12-13
靠自己才是硬道理的作文2022-08-15
看央视《国家荣光》心得体会精选2023-12-15
理科教研组工作计划2022-12-11
劳模精神事迹个人心得2022-08-01
第二届进博会主席开幕式演讲学习心得观后感2023-05-14
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观后感精选2022-05-06